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   酷

周海亮

狙击手要射杀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

换句话说,狙击手要杀掉的,是敌方的狙击手。

他有着和狙击手一样的冷酷和直觉。他隐藏在我方军事基地附近,神出鬼没。他一个个将我们的士兵和军官猎杀;他速度不快,却简洁奏效。炸弹将方圆三公里的土地翻过两遍,没有用,士兵和军官仍然不断死去——他们或站着岗,或喝着茶,或擦着枪,或聊着天,或思念着故乡和母亲,兄弟,妻子和儿女,就死去了,死是那般猝不及防。

那个他,百发百中。

于是狙击手来到这里。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狙击手猎杀过很多人:军官、翻译、机枪手、炮手、弹药手……当然,也包括狙击手。那些人的脸在最后一刻定格,然后在他的脑子里反复播放。他试图忘记他们,结果却是愈来愈清晰。有棱角分明的脸,有白皙洁净的脸,也有长满浓密胡须的脸。他们的表情平静或恐惧,当子弹射穿额头、眉心、嘴巴或者胸膛,他们甚至来不及改变他们的表情。夜里那些脸说笑着,叫喊着,扭曲着,撕裂着,在他的眼前晃来晃去。几乎每一次都是噩梦,醒来,他需要第一时间摸到他的狙击步枪。缠着粗布的狙击枪并不冷酷,它柔软温暖,手感极好,就像女人亲切的裙衩。这感觉给他安慰,让他能够再一次浅浅地睡去。梦中那些脸再一次出现,顽固地将他纠缠,直到他再一次大汗淋漓地醒来。
本来他不必单独行动。他们是两个人。两个人同样的军装,同样的枪法,同样的冷酷,甚至同样的相貌和表情。他们隐藏在窗子后,公路旁,山洞中,石缝里,大树上,死尸堆里。他们配合默契,百战百胜。可是那天,他们不小心暴露了位置,遇到了空袭。子弹追赶着他们,直升机一刻不停地在头顶轰鸣。炸弹笔直地切向大地。

他被弹片切中小腿。

他背着他撤退,丛林里宛若两只绝望的狼崽。后来他丢下了他,无可奈何。他说我得逃出去,我得找人帮助。他为他留下所有的干粮和水,所有的子弹和希望。他躺在草丛里,挺过整整三天。三天后他得救了,他却是永远失踪——世界上从此少了一位优秀的狙击手,他从此少了一位亲密的搭档和朋友。

现在他伏在山谷,伏在一堆花岗岩的后面。他从瞄准镜里寻找着目标,而一无所获。可是他知道就在不远,或者山顶,或者山腰,或者山脚,或者一棵树的旁边,或者一块石头的后面,或者,就在他的脑后,对方肯定潜伏在那里。对方一动不动,就像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把泥土,可是他的眼睛,一眨不眨。虽然看不见他找不到他,可是他可以异常准确地感觉出他的存在。他的食指抖动一下。他感觉出扳机的坚硬。

他保持着匍匐和瞄准的姿势,已经整整一个下午。他没有动,没有眨眼,他看到远处的草丛中似乎闪烁了一下。那里有一棵孤零零的枯树,树干上有一个巨大的嗡嗡响的马蜂窝。马蜂窝压紧着草丛,草丛低矮,密不透风。他的瞄准镜曾经多次移过去,移回来,再移过去,再移回来。他认为没有人可以在那个马蜂窝下面潜伏,他认为绝没有人会选择一处没有掩体的草丛潜伏——身经百战的他,败给了自己的经验。
恐惧铺天盖地,转瞬将他吞噬。他知道那是狙击枪的反光。虽然只是刹那,虽然那光线如此模糊和如此微弱,可是他还是能够感觉那里藏着一支精良的狙击步枪。狙击步枪平躺在那里,枪口后面,紧贴着一只眼睛。冷酷杀进了瞄准镜,瞄准镜的十字中心与他的眉心完美地重合。他的手心开始冒汗,眉心的肌肉蹦跳不止。

蚂蚱被訇然震落,发出炸弹爆炸般的巨响。

他将枪口缓缓地移过去……移过去……移过去……他看到一张年轻并且俊朗的脸。那张脸无比熟悉。他从瞄准镜里看着他,他也从瞄准镜里看着他。他的眼睛收缩一下,他的眼睛也收缩一下。他将他的眉心放进十字中心,他同样将他的眉心放进十字中心。两个人,一样的冷酷和动作,一样的相貌和表情。然后两个人一起笑,看不见彼此的嘴和脸孔,笑的只是目光。然那笑冷酷尖锐,就像一把长着牙齿的刀了。

扳机迟迟没有扣动。两个人的对视如此漫长。蚂蚱再一次爬上额头。夜幕四合,世间万物渐渐归于寂寥和黑暗。远处传来连成一片的枪炮声,那声音真实而虚幻,空洞而恍惚。声音里夹杂着真真切切的惨叫声和哭泣声,似乎,皮肉烧焦的气味,阵阵袭来。

枪响。微小短促,合成一声。两颗子弹同时蹿出枪膛,拖着长长的尾巴,空中擦肩而过。

然后,世间的战争戛然而止,世间的战争仍然继续。

(原载《金山》2009年第9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长于细节描写。环境、动作、心理描写的充分运用令人物形象丰满,也令情节扣人心弦,读后回味无穷。
B.小说总体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架构,让人身临其境,并插叙一些回忆,让小说内容更充实。
C.“蚂蚱被訇然震落,发出炸弹爆炸般的巨响”运用夸张的手法,侧面反映了狙击手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
D.小说“他他”不分,而读者并未觉得指代不明,恰是这种构思,体现了高手对决时的惺惺相惜。
【小题2】本文标题为“冷酷”,请结合全文归纳出文中表现了哪些“冷酷”。
【小题3】小说结尾谈到“世间的战争戛然而止,世间的战争仍然继续”有何深意?请从“戛然而止”与“仍然继续”的角度简析本文的主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12:4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集中到一点,就是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规划进一步细化设计了10项具体指标,除了将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纳入指标外,还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细化提出了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贫困县义务教育巩固率、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返)贫户数、建档立卡贫困户存量危房改造率4项指标。

考虑到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贫困村集体经济壮大对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性,规划设置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和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指标。

(选自《“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材料二

“她们姐妹俩能学业有成,长大成人,多亏了国家的扶贫好政策······”时值寒冬,寒风刺骨,但小雅和苗苗(化名)这对双胞胎的奶奶,心里却升起阵阵暖意。

家住安徽省濉溪县五沟镇的小雅和苗苗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自幼父母双亡,与年过七旬的奶奶相依为命,仅靠低保补助维持生活。濉溪县教育局得知后,为她们争取了普通高中资助,每人每学期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850元的学费减免,学校每学期补助800元、县级智力扶贫每人每年1250元等政策救助。孩子的苦少了,学校里的生活好了,家长肩上的担子轻了,久违的笑容也浮现在了祖孙三人脸上。

去年以来,濉溪县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有关教育扶贫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把“大力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列入重点工作,把“抓党建促扶贫”纳入全年党建重要内容,认真研究制定《教育扶贫工作计划》,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县教育扶贫工作的通知》,措施得当,成效显著。

(选自《2018年3月5日人民网》)

材料三

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摸底调查显示:目前,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有42%;因灾致贫的有20%;因学致贫的有10%;因为劳动能力弱致贫的有8%;其他原因致贫的有20%。而这些贫困农民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增收的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旅游开发等多种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每个贫困县建成一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每个贫困乡、村形成特色拳头产品,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得到提升,贫困户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稳定增加。

开展贫困村旅游资源普查和旅游扶贫摸底调查,建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村名录。以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一批旅游扶贫重点工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游客资源共享。安排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培训和就业。

新华社《推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规划进一步细化设计了10项具体指标,争取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
B.政府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上下功夫,应充分认识到贫困村集体经济壮大对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的主要作用。
C.国家将通过旅游开发等多种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D.目前,全国现有的贫困农民中,有将近一半的农民是因为疾病而导致的贫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两项是()()
A.“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设置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和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指标,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
B.安徽省濉溪县五沟镇的小姐妹之所以能有上高中的机会,得力于县教育局的教育救助政策的实施。
C.全国现有的贫困农民中,因疾病灾难致贫的人口近43万,而这些贫困农民中绝大多数从事某种增收的产业。
D.国务院扶贫办统计,因劳动能力弱致贫的只有极少数,只有通过旅游开发等多种精准扶贫的方法才能让农民富裕起来。
E.推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企业要立足地区资源禀赋,给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贷款使之扩大生产,他们就能脱贫致富。
【小题3】通览上述文段,要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我们重点要做好哪些工作?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以来,墨家作为思想体系和学派逐渐消失无闻,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独立学说、思潮或派系。这是由于,尽管作为小生产劳动者的手工匠作和农民仍大量地长期地存在,但已经没有像氏族结构彻底瓦解的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意识气氛。特别在独尊儒术以及后来佛教东来之后,小生产劳动者文化落后,见闻闭塞,经年累月束缚在自己的狭小天地内,受着社会统治意识的控制和支配,很难从自身中再产生像墨子这样的思想家或思潮、学派。
只有在社会发生大分裂,即阶级对抗非常激烈、要求明确区分阶级界限的斗争时刻,那些力图表现本阶级独特利益、要求和理想的意识、思想、纲领、口号,才可能被突破出来并提上日程。这个时刻主要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农民起义总说裹卷了各种手工匠作,由于这些手工匠作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纪律、组织训练,他们经常成为起义队伍的各方面的骨干或领袖。
中国历史上有频繁和巨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虽然有关文献大都无存,已经无法考察、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而且由于大都是“铤而走险”“官逼民反”,不一定都有条件和时间作真正的自觉思考或理论准备,然而,在极不完全的挂一漏万的残存材料中,也仍可看出其中好些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通之处。
最早的例子是陈胜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与墨子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在思想特征上似乎是可以相通的。只是一个是在和平时期讲“尚贤”,认为从“贱人”中可以举拔贤能;一个是在起义时期认为“贱人”也可以做将相帝王。它们在反对等级不能逾越和“富贵在天”的命定思想上,是同一种语言。又如,保存在《太平经》里的少数字句,像强调“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反对“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等思想,也可与墨子主张“强力”、“兼爱”联系起来。《太平经》中的某些东西又确曾与农民起义(如张角起义)有关。
从历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某些意识形态的共同特征看,几乎都以某种超自然的人格神(即“天意”)作为主宰、命令来支撑和证明起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来组织队伍,统一意志,严格纪律。农民起义也常常反贪官而拥戴“好官家”“好皇帝”,一面讲博爱、平等、共患难,另一方面又承认甚至强调等级、上下的差别,与墨子的矛盾两面都有相通或相同之处。尽管农民起义大多打着道教、佛教的旗帜,并不理睬墨子,但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墨子,而墨子本人也非神或佛。当然,在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某些基本观念比墨子思想还要远为激进和彻底。如进行大规模的杀戮,便不能讲“非攻”;提出平均土地或财富,也远非墨子思想所具有。汉代以来作为统治阶级意识的儒家也反对过分的贫富不均,也讲仁爱,也讲天命甚至制造谶纬“符命”来作为政权的“天授”依据,甚至也渗入农民起义中;但农民起义中的宗教信仰和博爱精神主要是当作统一意志、发动群众的行动纲领和组织力量,并直接地具体落实在集团的战斗行动之中,与儒家讲的仍不相同,却与墨家的特色相接近。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以后,再没有出现过类似墨子的独立学说、思潮,原因之一是没有出现像春秋战国时代那种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意识氛围。
B.在独尊儒术以及后来佛教东来之后,小生产劳动者因文化落后等诸多因素,很难从自身中再产生像墨子这样的思想家或思潮、学派。
C.只有在发生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时刻,那些力图表现本阶级独特利益、要求和理想的意识、思想等,才有可能突破出来并提上日程。
D.农民起义总会集聚各种手工匠作,由于他们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纪律、组织训练,所以常常成为起义队伍各方面的骨干或领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虽然有关中国历史上那些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文献很少,也无法考察他们的意识形态,但还是可以看出不少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相通之处。
B.作者用陈胜“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等典型材料,有力地论证了“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好些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通之处”的观点。
C.《太平经》里的某些思想,与墨子主张的“强力”“兼爱”有一定的联系;《太平经》中的某些东西在历史上又与张角等农民起义有关。
D.农民起义中的宗教信仰和博爱精神主要是当作统一意志、发动群众的行动纲领和组织力量,所以与儒家讲的“天命”“符命”思想不相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历史上爆发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大都是由于“铤而走险”“官逼民反”,在这一特定的时期也产生了一些为本阶级服务的思想。
B.墨子和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反对等级不能逾越和“富贵在天”的命定思想上,是同一种语言;他们曾认为“贱人”也可以成为官宦仕者。
C.历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组织队伍,统一意志,严格纪律,都是以“天意”来支撑和证明起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
D.中国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的一些基本观念比墨子思想还要激进和彻底,与儒家宣扬的“仁爱”“宗教思想”仍有差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摘编自《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6分)
(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今,人类已经处在数字化时代。在传统文化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趋势,如美国谷歌公司已完成了过去数百年人类文化演化趋势的模拟计算。而我国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正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全面引入数字化技术,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显然,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真实记录和存储人类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既是国际趋势,也契合我国当下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多重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面临空前的危机。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利用与传承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策略。本质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应该避免可能存在的弊端,从法理角度厘清相关的版权问题。这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自身活力,从而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些国家在政府的引导下,由专业研究机构与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在数字化采集、存储、保存等方面构建了成熟的技术体系。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带状与组团状分布的空间特征,特别是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着大量生态独特、传承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我国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技术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我国目前在运用数字化技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有效传承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没有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对于大数据技术视野下数据资源与知识整合数据库的构建、多民族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等问题也急需开展深入研究。破解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所面临的这些难题,其社会意义和价值毋庸讳言。

在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开始关注并建立文化遗产学,这有利于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得到更深入地挖掘与传递。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迅速开展。随着数字化技术自身的演进,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云计算平台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并深入影响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因此,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为急剧增加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方法、数据模型、软件工具、技术操作流程、管理服务等支持,已经成为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积极应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数字化技术逐渐由技术集成阶段转向系统应用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正是这一转型阶段的重要应用领域。

(摘编自刘沛林、邓运员《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在传统文化领域运用数字化技术既是国际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B.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可能存在版权问题引起的弊端,这些弊端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
C.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独特,传承价值高,更值得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
D.文化遗产学的应运而生,有利于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得到更深入地挖掘与传递。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置于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展开论述,以突出其必要性。
B.文章多处以发达国家取得的成就为例说明我国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差距。
C.文章阐述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体系的必要性时,运用了因果论证法,逻辑严谨。
D.文章既指出了我国非物质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又指出了所面临的一些难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为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B.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潮流,那么就会丧失其文化资源的作用。
C.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途径,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新危机。
D.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取得的进展,必将代表数字化技术在系统应用阶段的进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若不加以辩证而随便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也必会以讹传讹。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学。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②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发展了。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因而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书、子史或史书,大部分都经过了一番考证。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本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清代辩证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辩诸史的,有专辩一史的。通辩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王书是对原书上的典章制度的考证以及对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专辩一史的书,以辩“四史”者最多。窜乱《史记》的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辩证的书虽不及“四史”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③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这是因为当时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被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现在当世学者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即以文献考证文献而论,清代学者也没有考证完,例如从对诸史之史书志考证看来,侧重于地理和艺文,天文、律历、书表考证不太多;有关社会经济之《食货志》,风俗习惯之《舆服志》则绝无考证。
④清代学者考证使用的方法,是以文献考证文献,即以甲书上的史料辩证乙书上的史料,以真书上的史料订正伪书上的史料,以各书上一般的通论指斥某一书上独特的异说。这种方法,用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是可以的,若用于史前史的资料考证,那就无异于以伪辩伪,以疑证疑。
⑤晚清以来,对于考古学上的史料之考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也不是到了我们就没有事情可做。例如若干青铜器物的时代,尚待考证;若干甲骨文字的字义,尚待训释;若干汉代的石刻画像,尚待说明。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古人类、古生物的化石,骨角器物、彩陶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而精密的科学研究,才能变成史料。
(摘编自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经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纠正《新唐书》,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B.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校正原书上的文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考证、校勘典章制度及史实,两书辩证诸史,融合贯通,系统全面。
C.殷周的彝鼎、两汉的石刻画像等考古资料在清代虽已被发现,当时学者也认识到文物的价值,但最终没有用来考证古史。
D.清代学者通过校勘、辩伪、辑佚、注疏等手段,对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考据学的起源时,有背景阐释,还有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写《新唐书纠谬》事例的印证。
B.文章第②、③段重点论述考据学在清代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围之广。
C.文章辩证地论述清代学者以文献考证文献的考证方法的利与弊,其有利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而弊在无法进行史前史的资料考证。
D.对于考据学的论述,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了当代人的考据使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清代政治上的压迫限制,清代学者就不会埋头于故纸堆中,致力于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学术研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
B.不知道利用考古学上的资料,也缺乏较多的考古发现,因此,从史料的范围来看,清代学者考证史料仅局限于大部分的文献资料。
C.晚清以来,虽然考证考古学上的资料取得了成绩,但对于一些青铜器物的时代、甲骨文字的字义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考古学上的史料,如地下出土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