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待馒头

经历过1960年前后饿肚时期的父辈们,对粮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无法体会的。

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奶奶是个刚强勤俭的人,她不容许家里任何一个人糟蹋粮食,包括她视若宝贝疙瘩的我。她可以容忍我身上的许多毛病,唯独看到我胆敢扔一点吃的,她的烈性子就会发作,即便年纪那么大了,仍能把我骂得无处躲藏,同院儿住着的叔伯婶娘们也不敢插一言。有了剩饭,奶奶就把脏了的喂了猪羊,干净的留下,热了继续吃。还让我吃,我不吃,奶奶就会讲那些年没吃没喝的时候有多艰难,讲着讲着就会落泪。我皱着眉头吃上几口,奶奶会欣慰地摸摸我的头,张着没牙的嘴呵呵笑。

多年以来,为了生活我四处奔波,每有奢侈的时候,我就会羞愧不已,好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心底总会惴惴不安。正因为如此,我不敢糟践一点粮食,也看不得别人对粮食的糟蹋。

那一年在一个矿区做工程,管理后勤的是五大三粗的一个人,我带来的几十号人,吃喝拉撒都是他负责。包工队的生活是艰苦的,饭菜不会好到哪里去。刚进工地的第三天,中午刚吃完饭,管后勤的便喊我,我不知道啥事。他领着我转到活动板房的后面,指着散落在杂草丛中大小不一的馒头块儿,说:“你看看,你们那帮人干的事儿!”

 “你们那帮人”这五个字像伸开五指的巴掌重重地打在我的脸上,我感觉到我的脸颊火辣辣的,虽然我与他很多时候常起冲突,但工友们把吃不完的馒头随手乱扔,这是谁都不会容忍的。

晚上收工回来,在开饭前,我着重把这件事跟工友们讲了一下,并且定下规矩:打饭的时候,吃多少打多少,绝对不允许再有倒饭菜的行为,如果发现,那就自己捡起来吃掉,再不行,就直接扣工钱。

第二天午饭过后,我走进活动板房时,板铺上赫然扔着半个馒头,我不由得火从心起,刚定规矩,就有人不当回事儿!

“这是谁扔的?”我拿起那半个馒头,环视着板铺上或坐或躺的工友们。

“是我,姐夫!”从最里头的板铺上下来一个后生,我一看,差点气懵——是我小舅子。

这不是成心出洋相么!

“把它吃了!”我把那半个馒头伸到他面前,口气不容置疑。

小舅子脸涨得通红,板房里的气氛有些闷,板铺上几乎所有的工友都坐了起来,表情各异地看着我和他。僵持了大约两三分钟,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心里却是波涌浪滚,起伏不定。这半个馒头总得有一个人吃下去。可是他丝毫没有要把那半个馒头吃下去的意思,我又不能再逼他了,我定的规矩那就我来履行好了。

“你不吃是吧?那好,我替你吃!”我把馒头放到嘴边咬了一口,又咬了一口。

他委屈地说:“我不是专门扔的,掉地上了,我拾起来搁铺上的,沾上土了!”

我没言语,只是一口一口地咬着馒头,他突然一把把馒头从我手里夺了过去,一下子塞进嘴里,噎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事后,有工友说不就是一个馒头么,何必过不去呢?我只问他的父辈们是干什么的,他又是吃什么长大的,他无言以对。是的,一个馒头是微不足道,现在连乞丐都不要。而我认为,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个馒头的事,这是一个人的良知和道德。

有一回我接小儿子放学回家,经过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一处工地,活动板房前的空地上,一群民工正在吃饭。儿子指着民工手中硕大的馒头,问我那馒头怎么那么大啊!是啊,看着那一排排熟悉的活动板房,那熟悉的大馒头,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孔,都会勾起我许多以往的记忆。我给儿子讲我那些年的经历,吃大馒头,吃大锅菜,睡工棚的日子,我告诉他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每天丰富的饭菜,吃饭的时候别挑肥拣瘦。儿子“切”的一声,一脸的茫然与不屑,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很遥远,与他的生活毫无丁点关系。

日子在继续着,我过着衣食不缺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我是吃馒头长大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第一段更好的引出了下文奶奶对粮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告诉我们,不应该忘记父辈们所经历的艰辛,不能失去对粮食的敬畏之心。
B.“我”吃了小舅子掉在地上的馒头,主要是因为我不敢糟践粮食、看不惯别人糟蹋粮食,而不是就因为怕出洋相。
C.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的,层次清晰;行文中多处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
D.“我”给儿子讲那些年的经历,儿子“切”的一声,一脸的茫然与不屑,从侧面写出了时代的变化。
【小题2】文章第2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说“我过着衣食不缺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我是吃馒头长大的”,这句话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1:4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朴素之美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道家的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本色观。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清雅、简洁,以清廉为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其实,这种观点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遵守生态公正的原则,我们不仅要尊重动植物的生存权利,而且更要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奉行低碳环保的理念,远离高耗能的、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的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相似之处,但存在不同,前者将“生态”视为“朴素美”的灵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朴素观最早由老子提出,后来与由墨家、儒家等创立的节俭观相结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审美观。
B.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当下追求的目标,朴素美奉自然为美,因而成为了生态文明时代审美形态中的标志性的美。
C.中国农业社会倡导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包含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等。
D.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可能改变资源被浪费、环境被污染的现状,可能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它们是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B.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大都把朴素当成了最高的美,将之视为美的根源,进入工业社会后,朴素美遭受到了奢华美的排挤。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消除矛盾,协调发展。
D.当前我们倡导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工业社会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低碳绿色生活的选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均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祭祀活动即丧礼来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同时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出一套系统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从夏商周开始葬礼即已进入了系统化程序化发展阶段,春秋时期进入完善期。史料记载,秦汉丧葬礼仪已相当复杂,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葬前之礼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哭丧、停尸等。葬礼包括:告别祭奠、送葬、下棺等。葬后丧服之礼包括:丧服、丧制等。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是爱。何为爱?孟子对爱作了精辟的论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其次爱一切大众,最后爱自然万物。爱亲人首先是爱父母,爱父母则为孝。“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统治者还认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孔子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封建统治者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各朝文书中通常都有一句:“圣朝惟以孝治天下”的套语。

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养老是对父母生前的赡养,送终是对父母死后的埋葬。根据孝的本意,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实施的社会结果是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这是由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而造成的。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希望进入冥国仍能继续享有人世的尊贵。因此他们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统治者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直接的社会政治逻辑结果必然是大力提倡厚葬,并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史料证明,最迟在西汉开始就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同时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这种重孝、厚葬观念越来越浓厚,礼仪越来越繁缛。

(选自徐止平《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们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因此人们希望通过丧葬活动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
B.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完善于春秋时期,到秦汉时期丧葬礼仪已经发展得相当复杂、系统。
C.家族宗法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础,稳固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D.被统治者作为基本国策的“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和“悌”共同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部分梳理了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B.文章大量的引用论证了我国古代丧葬文化和孝文化的密切关系。
C.文章运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孝”与“悌”之间的关系。
D.文章从文化和社会两方面论证了丧葬礼仪繁琐的缘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既与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有关,也和儒家思想有关。
B.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推动,厚葬观念就不会那么浓厚,礼仪也不会那么繁缛。
C.随着丧葬法规的出现,丧葬活动及丧葬礼仪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一种表现。
D.“孝”包括“养老”和“送终”两方面,但现实中,常有“轻养厚葬”的倾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18年,***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B.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C.***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D.本文选取***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现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小题2】从三、四两段看,***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小题3】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血缘关系因天生存在而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使得亲情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血缘关系与亲情关系叠加,使亲子间既相互给予又相互接纳,共同型塑着代际伦理。社会转型越剧烈,人们就越会珍视血缘亲情,藉以增强日常生活的稳固性,但亲子间的相予与相纳随着社会转型又极易发生断裂,继而出现代际纠纷。
就代际关系的内部机理来说,西方奉行接力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且乙代对甲代无赡养义务,丙代对乙代亦无赡养义务,呈现出代间接力景象。中国奉行反馈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赡养乙代,呈现出下代对上代的反馈景象。反馈模式是基于孝道理念。赡养父母在中国语境中就是孝敬父母。
反馈模式及孝道理念传承之时,西方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强劲的势头汇入中国。当代中国人可以借助于法律及其内在的权利话语来应对家庭伦理的观念来自西方,尤其是其中的权利话语更是西方的舶来品。有学者指出,西方人常以意志自由与自我选择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子女对父母不具赡养义务。任何一种行为若要被认为在道德上是应该做的,那就必须建立在行为主体对此行为自愿的基础上。
西方的接力模式固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家庭伦理,现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固然曾对儒学展开批判,但社会转型并没有促使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理念随之发生转型,而随之发生转型的当是情感表达的制度。反馈模式体现着亲子关系双向的情感表达。父权制度仅仅只是情感表达于反馈模式上的一种表现。它被打破后,亲子代际法律地位平等的制度得以确立。无论制度为何,人类情感的表达其实都趋于自然主义,即服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于行为上不加任何修饰顺其自然地表现出来。
代际平等制度的确立使得当代民众更趋向于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亲情。如果说现代的情感表达自然主义旨在打破传统的父权制度及其伦理规范,而伦理规范越少必然会使得人的本能以及本性受到的规制越来越疏松,继而出现代际关系越来越不可靠的情形。
代际平等制度也体现着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既然情感表达趋于宽松使得仅凭伦理制度来维持代际关系越来越不可靠,便需要比伦理制度更加具有规范性的法律制度来维持代际关系。当代的涉孝纠纷(涉及子女是否孝敬父母之类的代际纠纷)进入司法领域,非但不意味着代际平等制度受到了挑战,反而彰显着父母与子女要以平等的身份借助法律展开对话。现代法律可以从外在行为的角度作用于代际关系并不可靠的问题,但无法从内在情感的角度起作用,希望法律做出更为乐观的规定。
(节选自伊涛《家庭伦理的儒学内涵与权利的备选位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西方人常以意志自由与自我选择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子女对父母不具赡养义务。
B.西方接力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家庭伦理,并促使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理念转型。
C.代际平等制度的确立已使得中国当代民众在表达自己的亲情时变得不受约束、自然而然。
D.当代的涉孝纠纷进入司法领域,彰显着父母与子女要以平等的身份借助法律展开对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血缘关系与亲情的特点谈起,再提到代际关系的变化,自然而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三、四段着重论述的是西方家庭伦理观念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及情感表达。
C.文章末段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了在维持代际关系上,法律制度比伦理制度更优越。
D.文章从家庭代际关系在社会转型时期变化的必然性论及其原因、解决办法,论述层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人可以借助权利话语来应对家庭伦理,说明西方接力模式获得部分国人的认同。
B.情感表达自然主义一旦盛行,仅凭人的本能以及本性来维持代际关系就越来越不可靠。
C.中国社会的儒学伦理根基深厚,因此中国的家庭代际伦理无法完全接受接力模式。
D.在中国,一旦父母提起涉孝诉讼,就意味着父母选用了权利话语,而彻底放弃伦理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