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完全书,你觉得乡土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显著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0-26 09:4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在网络时代,语言成为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仪和显微镜。近年来,一个个“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代变化,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们从“八项规定” “两学一做”中看到了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的努力,从“一带一路”“天宫二号”中看到了国家的发展进步,从“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哥”中看到了流行文化的变化,也从“获得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中感到了百姓的期待……语言既折射时代变迁,又在与时代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读懂一个时代,应该从读懂它的语言开始。
除了传承历史的人文价值、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语言在今天还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语言中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宝库。随着语言文字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提供语言文字类产品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的翻译业只是其中一种,人工智能如何“说话”、大数据如何检索,都离不开语言服务。来自国家语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专门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务的企业数达到72500家,行业年产值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已形成千亿元规模的语言产业“蛋糕”。
不仅如此,语言还能为其他事业的推进提供必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脚踏实地干出来,也要好好“说”出来。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普通话普及;发展信息产业,需要加强语言资源建设和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树立核心价值、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大力加强中华语言文化建设与传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增强语言文字服务能力,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也许,语言最大的发展就是增加它的包容性,它不排斥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也不会遗漏时代前进的每一个脚步。让人捧腹的最新“段子”,“斗图”不休的个性车贴,成千上万的影视剧弹幕……不经意间,你就是时代的见证者,一言一行也在推动这个时代进步。更好地使用语言,让我们与历史和时代相遇。
(摘编自张烁《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与时代之间互动密切,读懂了一个时代的语言就读懂了时代。
B.语言文字类产品及其相关的服务业,都是语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民族地区及农村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能打好扶贫攻坚的整体战。
D.“段子”“斗图”“弹幕”这些语言现象,极大地推动了时代进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许多当下“热词”,论证了语言具有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
B.文章从语言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和表现,论证了语言对其他事业的推动作用。
C.文章重点论述了语言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而语言的历史人文价值并没详述。
D.文章在最后认为,增强对时代语言的包容性,是推进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发展见证时代的变迁,时代又推动语言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B.如果不了解语言与时代的关系,很难领会为何应该从读懂语言开始去读懂时代。
C.语言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对语言功用的认识也该是多维的。
D.关注语言的发展就是关注时代的发展,让语言打上时代烙印,是用好语言的前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纺 车
万方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便是能以衣着保暖和遮羞。制衣不能离开纺织,而中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并一度领先于世界。
只要稍作考证,就知道织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纸术发明得更早。距今已有将近三千年历史的《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布、纺织、衣裳的记载。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者,古人写字先写在竹简上,然后是帛上,那时肯定也就有了棉布。而蔡伦造纸是汉代的事了,他造纸用的原料不外是“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物,这些足以说明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出现了简单的纺坠和腰机。早期的纺坠多用兽骨制成,又有以石、陶、玉等材料制作者;形状有鼓、圆、扁圆、球、锥、四边、蘑菇及齿轮等形状。其工作原理为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将各种纤维纺捻成线,以增长其长度和增大其强度。腰机为一种原始织机,又称“踞织机”,腰束一带,席地而织,右手持打纬木刀打紧纬线,左手投纬引线,将纺线编织成布匹。因纺坠纺纱效率较低且纱线拈度不均匀,故所纺织的布匹比较粗糙。但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被沿用了几千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一些少数民族仍在用纺坠捻线、腰机织布。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织机等相继出现。纺车初为手摇,即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后发展为脚踏,即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这样将手解脱出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比原始纺车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至60倍,是纺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其出现时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纺车自发明后,至汉代已非常普及,直至近代,在一些偏僻的地区仍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早期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为二至三枚,最多为五枚。宋元之际,逐渐产生了一种利用水力驱动并有数十个锭子的大纺车,还有利用畜力驱动者,使其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纺织效率(以纺麻为例)从一般纺车日纺纱三斤发展为一昼夜纺纱一百多斤。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其技术领先于西方(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制作的水车纺机)四个多世纪。
古代纺织技术的领先使中国享有丝绸之国的美誉。战国时期,齐国的丝织品便举世闻名,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文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齐(济)阴之缣”、“亢父之缣”均为一时名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绢、绮、罗等大量丝织品为后世留下观瞻前人杰作的实物.尤其是被誉为国宝的“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实乃巧夺天工。 
——选自2007年第10期《书屋》,有改动
【小题1】以下不能作为“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这种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是汉代人,而距今约三千年的《诗经》中就有关于布的记载。
C.古人先是在竹简上写字,然后是在帛上写字,之后才是在纸上写字。
D.蔡伦用来造纸的原料中就有麻头、破布、鱼网等。
【小题2】以下关于纺坠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A.纺坠是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出现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B.早期的纺坠是用兽骨制成的,有鼓、圆、扁圆、球、锥、四边、蘑菇及齿轮等形状。
C.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这就是纺坠纺线的工作原理。
D.纺坠所纺织的布匹比较粗糙,所以纺坠的纺纱效率较低且纱线拈度不均匀。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纺纱是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少数民族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在使用这种出现了几千年的纺坠纺纱。
B.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是纺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初为手摇,后为脚踏。
C.宋元之际出现的水力大纺车已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这种纺车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
D.“齐阴之缣”“亢父之缣”和“素纱禅衣”都是古代留下的纺织品文物,织造技术高超,巧夺天工,举世闻名,被誉为国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德,是彰显于天下的大德,这种大德乃是对人的善本性加以发扬光大所形成之德。明德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实质上是中国价值观的内核精神,它体现在中国不同时代的不同价值观之中。

在远古的尧舜禹时代,明德体现为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价值观。夏商西周在弘扬远古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天命观和宗法制度为基础、以维护王权统治为中心的价值观。它在进一步强调德治的同时凸显了社会规范的作用,以礼治作为德治的主要手段。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皇权专制主义价值观,它旨在维护皇权专制统治,但作为其核心内容“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以及作为礼治和法治基础的德治等,亦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明德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在培育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明德的基本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丰富和创新性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在现代文明时代的体现,彻底破除了传统价值观的王权制及其宗法制和天命观基础,使其中的许多糟粕被剔除,优秀的内容得到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和继承了不少合理的传统价值观念,包括整体为重、以民为本、以德治国、教化为先、其命维新、和而不同、天下情怀等等。在继承其合理内容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些根本性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是在弘扬明德和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全面改善为主旨,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治国方针。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作为明德传统内涵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升华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种升华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明德根本精神和崇高境界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尚在培育中的价值观,它也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价值体系,需要不断从传统文化中和世界文明中吸取营养和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批判吸收了一些外来的先进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从传统价值观和外来价值观中汲取滋养的同时拒斥、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才能创造性地把明德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培根铸魂”的重大课题。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根”就是数千年以来生生不已、绵延发展的明德,它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道德追求和精神标识;“魂”则是正在引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鲜活灵魂和不竭动力。培根就是要厚植明德,铸魂则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涵化人心。今天,厚植明德就是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断完善它,使之真正成为当代中国人民之魂,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明德。以明德培根铸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学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担当。学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建者、阐释者,也承担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和涵化人心之责。新时代的学者要担当起这一神圣使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应有贡献。一方面,要有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勇气和功力,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要承担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履行以德化人、以德育人、以德培元的使命。

(摘编自江畅《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德实质上是中国价值观的内核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明德在当代的弘扬和创新。
B.从尧舜禹时代到当今新时代,明德的基本精神在各时代的价值观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汲取外来价值观中的营养,才能创造性地将明德精神发扬光大。
D.新时代提出要“培根铸魂”,“根”是绵延发展的明德,“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顺序,论述了明德与不同时代的价值观的联系。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差异和联系。
C.文章由阐释明德展开论述,论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性、开放性的特点。
D.文章提出学者肩负着以明德培根铸魂的特殊使命,并阐述了如何担当这一使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先发展明德根本精神,再向多种价值观汲取营养。
B.以明德培根铸魂,是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学者担负的责任要比普通人重要得多。
C.《大学》提出“明明德于天下”,要人们将自己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这与“培根铸魂”的新时代使命是完全不同的。
D.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和继承了其中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孤立的一个人,不会发生礼的问题,只有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才会发生礼的要求和行为。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那就要从内心情感和交往形式上去寻求互相对等的因素,孟子指出:“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内心情感的对等表现为恭敬;交往形式的对等表现为辞让,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践行礼的要求和规范。

所谓恭敬,“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分别属于容貌和内心情感的范畴。然而,对于同一践礼主体而言,无论是貌恭还是心敬,都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交往中呈现出来,都是主体指向客体的行为。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内心敬重,面貌总会好看;内心鄙弃,容貌就会不那么好看。恭敬名为两个概念,实为一个内容,那就是敬的感情,即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敬重。孔子十分重视敬在礼行为中的意义,他从人与禽兽之别的角度,指出为孝必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重视祭礼和丧礼,却更在乎敬的内涵,《礼记·檀弓》记载弟子子路的回忆,“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敬有余也”。孔子甚至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在各种礼仪中,敬的情感最为重要,而国君的婚礼又最能体现敬的情感。国君亲迎新娘,既是爱慕又是敬重,把这种爱与敬的感情推而广之,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所谓辞让,亦称退让,“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辞让是与恭敬紧密相连的德性行为,其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这在礼的迎送、授受仪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具体为“三揖三让”。“揖”是拱手致意,展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注,“三揖”是凡入门将右曲揖、北面揖、当碑揖。“三让”是凡升阶,宾主尊卑相同时,一同升阶;宾主尊卑不同时,则尊者先升。“三揖”作为迎送规定,有利于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三让”并不改变主客体的实质行为,辞让之后仍是尊者先升阶,该先升阶的人还是先升阶,其意义在于给对方以被尊重的心理感受,宾主正是在辞让中体现出教养与风度的。孔子认为辞让既是君子遵礼的表现,又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彼此作揖谦让,然后登堂比射。射毕,走下堂来,彼此作揖,胜者罚负者饮酒。这样的竞争是君子之争。无论赢者还是输者,辞让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真是令人意往神驰。从这个意义上说,辞让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仪式,能够使弱者、居下者、失利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认同。

(摘编自夏海《浅论儒家之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的要求和行为发生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单独一个人不存在“礼”的问题。
B.“揖”是重要的辞让礼节之一,指的是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客彼此拱手致意,以表现对对方的敬重。
C.“辞让”的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这一本质突出表现在迎送、接受仪式中的“三揖三让”上。
D.孔子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国君把对新娘的爱和敬推广开来,就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第一段概述了“礼”的两方面的表现,第二、三段分别对此进行了具体论述。
B.文章第二段引用《礼记·檀弓》来说明,相对于礼的外在形式,孔子更重视祭礼和丧礼中的情感因素。
C.文章第三段先解释了辞让的内涵,然后分析辞让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做法,最后阐述了辞让的意义。
D.作者在论证“辞让”时,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内容充实,有理有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因此古人就用恭敬和辞让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对等。
B.“恭”是礼在容貌上的表现,“敬”是礼在内心情感上的表现,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外表“恭”的人内心也一定会“敬”。
C.即使客人身份不如主人尊贵,主人也会让客人先升阶,客人也应当听从主人的建议,这符合儒家之礼。
D.辞让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辞让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辞让的结果,它能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白莽作《孩儿塔》序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 》,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小题1】“左联五烈士”的牺牲,在“四年之前”的那篇《_____________》中也提到过。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段意。
【小题3】“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这段语言描写中,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
【小题4】根据第③段,该段中“我所惆怅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