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都要较前代有增长,才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B.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创新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9 06: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礼俗文化
刘志琴
①礼俗本于生活,但礼和俗并不是一回事,礼是典章制度,俗为风俗习惯。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对礼和俗进行了整合是为礼俗。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部分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志”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礼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熹在注解《论语•为政》时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
③而植根于民众的生活的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俗”。“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习也。”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土地所生习也。”具有习惯性、自发性的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观民风俗”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他多次出巡,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历代统治者宣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导德以礼”等成为治世的通则。
④所谓礼俗,即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从这个意义上说,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礼和俗相互渗透的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⑤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加大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力度。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借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⑥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之风;戊戌维新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后立即颁布新服制……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还是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是因为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影响着民族心理。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⑦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挥作用。
(选自《礼俗文化的再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礼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俗于生活,礼是指典章制度,俗是指风俗习惯,二者相互渗透,几乎难解难分。
B.礼俗就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C.礼俗文化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形成的,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D.礼俗文化的特点是,礼俗相互依存,使上层文化向下层文化、精英文化向民间文化渗透。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礼治具有制度性、理论性,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
B.在权力统制财产的礼治体制下的古代中国,消费档次必须与地位、权力相匹配,而不是取决于钱的多少。
C.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以礼俗治国,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缩小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
D.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采取了一系列“以礼节俗”的措施,如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说明礼俗文化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挥作用。
B.社会的变革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会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反映出来,这是因为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影响着民族心理。
C.朱熹在《论语·为政》注解中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礼是修身、齐家、治国之本的证明。
D.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
可见,诗仙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其实并不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但是作为诗人,他是“谪仙人”。作为政治人物,他却只是个“凡人”,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彻底的失败者。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
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名、墨、法、兵思想因此糅合。
B.李白思想体系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是儒家思想及学说。
C.李白在文学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导致其政治上惨遭失败,这又使其不平则鸣。
D.研究李白应重视其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不能远离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进行了论证分析,指出了其政治悲剧产生的原因。
B.文章分析指出,李白成为政治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上的匮乏。
C.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逻辑关系,多角度分析论证了李白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的原因。
D.文章指出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不是写诗,而是从政,这是受孟子思想学说影响的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政治上碌碌无为并惨遭失败,这或许是他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直接原因。
B.本文阐述了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末段委婉指出研究李白的方向。
C.作者认为李白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其在诗歌的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及杜甫。
D.如果李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那么他有可能在政治上实现远大抱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苦难

周国文

①没有星光的夜晚,每个人是否都在与自己内心的苦难作战?

②苦难,是人类的孤独苦旅,它在心灵飘摇的深处回眸世间的沧桑,它是被岁月磨蚀的标本被上苍悬在一条艰难的寂寞长路上。

③我从北岛的《回答》中,看到了一个过往时代的不幸与少数清醒者的苦难。诗的震撼人心,首先来自诗人超越苦难的理性思辩。面对一个荒唐、昏昧的时代,诗人率先喊出了“我不相信,这是悲愤的声音,这是常深沉的苦难压在一个民族身上的反弹。”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微弱的应答中,苦难尽管还在背后左右呼啸,可一个英雄主义的声音,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告白,已是喷涌而出、直冲云霄。或许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一个不平常的普通人的苦难观。

④英雄总是在最后的关头挺立住自己道德底线与人格风范的战士,它是那位敢于唾弃世俗的桂冠而仰望神圣的呐喊者。弥尔顿的故事就是一个明证。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出现的一位伟大的精神斗士,即使在他失去光明的后半生中,也始终没停止不屈的战斗。

⑤当查理二世妄图复辟的时候,弥尔顿眼疾正重,医生警告他不可参战,否则将双目失明,但弥尔顿为争取自由深感责无旁贷。此时的英国人需要精神上的支柱,他宁可牺牲双眼也要作一个自由思想的卫士。于是,他奋笔疾书写下《为英国人民声辩》一文。而弥尔顿的代价则是从此失去了光明。但弥尔顿并没有停止写作和斗争。失去光明的卫士,一个坚强地立足于苍茫大地的诗人弥尔顿,是这样自勉的:“在茫茫的岁月里/我这无用的双眼/再也瞧不见太阳,月亮和星星/男人和女人/但我并不埋怨/我还能勇往直前。”

⑥抗拒苦难是高贵者命定的天职。弥尔顿失明的境遇与坎坷的经历,走的是一条忧伤长路。即使遭遇的是旷世的孤独,但他无怨无悔地选择坚强。

⑦苦难,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素材。而贫乏的时代之所以贫乏,往往在于诗人不知苦难的深刻,人民不知苦难的深广,民族不知苦难的深重。只有承受苦难之后的不屈不挠,才称得上是灵魂的一种坚实状态,才称得上是源自坚强而又返归坚强的精神性存在。

⑧高贵的智者不会易低下自己的头颅,尽管他有过短暂的迷失与麻木,但他历经的苦难越多,对高贵的理解也就越深刻。他把自身的挫折与凌辱当成性灵的启悟,并洞悉到生存更隐秘的内在本质。巴金的《随想录》就是这样一本具备生命厚度的书。

⑨也许难以预期的苦难与个人的情感阴影,总是难以摆脱地缠绕在每个人具体而复杂的轨道上。我们也曾遭遇“悲哀的雾/覆盖着补钉般错落的屋顶”,我们也曾害怕“即使鸽子落在肩上/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 ,我们也曾惊心于刀光剑影的步步紧逼,也曾战栗中死神白色的寒光中。但北岛冷峻的声音,给我们灌注的不仅是烈士的力量,更是一曲唱给未来的英雄交响:“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没有别的选择/在我倒下的地方/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⑩这是苦难者横眉冷对不幸的姿态,这是英雄之美最终的灿然绽放。

【小题1】从全文的论述思路看,作者的苦难观有哪些方面?中心观点是什么?
【小题2】下面是巴金《十年一梦》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一个论据,应该安排在文中何处最合适?为什么?

“1969年我开始抄录、背诵但丁的《神曲》,因为我怀疑‘牛棚’就是‘地狱’。这是我摆脱奴隶哲学的开端。没有向导,一个人在摸索,我咬紧牙头忍受一切折磨,不再是为了赎罪,却是想弄清是非,我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不怕三头怪兽,不怕黑色魔鬼。不怕蛇发女怪,不怕赤热沙地……我经受了几年的考验,拾回来‘丢开’了的‘希望’,终于走出了‘牛棚’。我不一定看清别人,但是我看清了自己。虽然我十分衰老,可是我还能用自己的思想思考。我还能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我不再是‘奴在心者’,也不再是‘奴在身者’。我是我自己。我回到自己身上了。”

【小题3】文中频繁引用北岛的诗句,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