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词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受到重视,朝廷往往从民间征召“笔杆子”。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等辞赋名家,最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也没广告分成一说,自媒体人靠什么获取报酬呢?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就是因打赏而来。

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蜀地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载,王褒才华横溢,擅长辞赋,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等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后来,稿费制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代,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的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润笔。尤其是韩愈,他擅长写墓志、碑文,有时一篇碑文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辞。其实,“谀墓受金”者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说法也曾被用在东汉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就已存在。

尽管润笔在中国出现时间较早,但一直到宋代才成为一种定制,形成类似于现代稿费制的“润笔制”。

“写软文”被现代一些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的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早在汉代便出现了相当出名的软文,如司马相如写的《长门赋》,司马相如在序文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的创收手段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润笔之外,还有“卖文”“提刀”“卖版权”等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自媒体人”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打赏王褒而来。
B.唐代时稿费制已盛行,因此除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C.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表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
D.我国古代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汉代从民间征召的“笔杆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谀墓受金”这一说法也曾被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唐代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可拿到巨额润笔,表明古代文人“稿费”很高。
C.司马相如《长门赋》序文的内容,证明了这篇赋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D.文章以“打赏”“润笔”为例,介绍了古代“自媒体人”获取报酬的手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打赏、润笔之外,古代文人还有“卖文”“捉刀”“卖版权”等创收手段。
B.汉代的一些辞赋名家如贾谊、扬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召的“笔杆子”。
C.王褒、张子侨等人因有才华,擅长写文章,被汉宣帝赏识,“所幸宫馆,辙为歌颂”,因而屡被打赏。
D.如果不是为了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4 04:48: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①任何文字都是为了满足交际需要,适应口语发展而创造出来的。汉字也不例外,汉字是语言符号,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这是汉字基本的功能。但同时又是一种生命符号。汉字最早叫文,顾炎武说:“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汉字是一种具有鲜明感性特征的视觉符号。在六书所述的前四种造字方法中,象形是它的基础。
②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我们说汉字是一种生命符号,与这种象形特征有密切关系。拼音文字是以人所创造的一批抽象代码的组合,去记录语言、传播文化,而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字则与之不同。汉字符号的创造是本乎自然,像其物宜的产物。传说汉字是一位叫仓   颉的人,仰以观象于天,俯以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鸟兽之迹,于是创造了文字。汉字的象形可以说是人间的万物万事的一种抽象符号,包含人们的道德生活、宗教生活、现实生活和审美生活等内容。汉字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生命体,进化和简化的形式是对自然万物的概括。在这种概括中体现了人们的宇宙人生态度,也在形式美感的构造中,包含着人们的审美态度。汉字作为一种生命符号,对中国艺术的精神、生命精神和审美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向。
③汉字是具有强烈的感性特征的象形文字。象形符号不是“指谓”世界,而是“显示”世界,将客观世界凝固进象形的符号中,不去割裂自然的内在生命,而是力求保护自然生命的原初状态。这种显现不仅来自于客观对象,而且又经过人的心灵过滤,融进了人类对字宙人生的看法,体现了浓厚的生命情调。汉字中凝固了人们在具体生活中的生命体验。汉字中包含着汉民族早期的大量文化信息。如寒冷在汉字中常和忧患、痛苦、凄怆等联系在一起,寒冷既是一种自然状态,又是一种心理状态。(甲)又如秋在古代总是和愁联系起来,所谓“悲者,秋之为气也”“自古逢秋悲寂寥”,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融为一体。语言中所包含的寒冷体现凄怆的处理方法,就受到这种文化原形的影响。
④大而言之,汉字的创造和运用中常遵循一种内在原则。这些原则不只是六书和字义引申的方法,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其中蘊涵着中国人的生命感觉。
⑤汉字是以线条为基础的符号。汉字之所以由书写符号上升为一种艺术,都与此符号的特点有关,汉字符号因其独特的造型特征,所以具有表现生命的功能。汉字,一向以形态的丰富和复杂性著称于世。书法艺术直接得之于汉字形体之便而创造起来。汉字能从书写符号上升为艺术,主要源于其线条的魅力。书法将汉字线条的表现力进行发掘,使其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形式。汉字线条变化是组合中的变化,字形有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但组成这一形式的线条是确定的。书法则通过墨的干湿浓淡和线条运动的疾徐涩畅等配合,将汉字线条的外部变化变成内部变化,如一横,在汉字中是一种书体,只有一种写法,而在书法中,却有无数种写法,它和每个书家的气质、情绪深相韵和。我们知道线条有很强的表现力,书法赋予线条无限多样的变化,从而能够表现丰富的生命体验,将具有潜在艺术气质的汉字变成真正的艺术品。
⑥汉字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还影响到绘画篆刻艺术。在绘画艺术中,书画同源是一影响力很广的观点。中国画以强调线条而著称,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线条主义,线条的突出地位部分就是于书画同源的影响。
⑦汉字与中国艺术的特殊因缘,强化了中国艺术重象的传统。
【小题1】第①段中引用顾炎武的话,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第③段中加点词“凝固”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第③段甲处,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1)它所瞩目的就是人心与自然的同态对应关系,反应了人们真切的生命感受。
(2)气候的冷暖本与人心的苦乐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汉民族长期以来有寒冷生悲的心理习惯。
(3)在语言阐释中,寒谓之沧也谓之凄,都是自然界的寒冷,而沧之于怆、凄之于悽,都是声义同源。
(4)《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也。必有凄怆之心,非有寒之谓也。”
(5)形容悲哀则有悲怆(沧)、悲悽(凄)、悲凉。
A.(3)(5)(2)(4)(1)B.(4)(1)(5)(3)(2)
C.(3)(2)(5)(1)(4)D.(4)(5)(3)(1)(2)
【小题4】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文章从哪几个角度来阐释“汉字是一种生命的符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却不以丝绸贸易为限,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但物质文化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互通有无、利益诉求,让道路穿越沙漠绿洲、跨过崇山激流,让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群分享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丝绸无疑是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旧唐书·吐蕃传》记载:“高宗嗣位.授弄赞(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公元719年,“吐蕃遣使求和”,唐玄宗“因赐其柬帛,用修前好,以杂彩二千段赐赞普”(《册府元龟·外臣部·通好》)。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在吐蕃地方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茶叶是仅次于丝绸的稀罕之物。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记载了一个美妙传神的故事,飞鸟衔来树枝,浸泡杯中,为不思饮食的赞普祛除了疾病。赞普叹为神奇,派人在汉藏交界地区找到了名为茶的植物,饮茶之风在吐蕃渐次兴盛。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日:‘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由此可见,该赞普俨然已是一位茶叶鉴赏专家。此外,唐朝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地区,并形成种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汉藏文资料记载来看,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畅通是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原地区出产的物品进入西藏地区的重要时机,但是,近年来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地区丝绸之路的认识。这里发现的属于公元3—5世纪、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鸟兽图案的丝绸,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最早丝绸。这里还发现了距今有1800年之久的茶叶,以及青铜剑、漆器、陶器等,这些物品均非青藏高原本地出产,而是来自中原地区,或者与西北、西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有理由相信穿越青藏高原地区的丝绸很早已经出现,并发挥最基本的沟通功能。
通过丝绸之路从唐朝传入吐蕃的不仅有大量物品,还有中原的物种和先进的生产及工艺技术。吐蕃使者向唐朝请赐蚕种及造酒、碾、皑、纸、墨之匠,均获得允准。中原地区的菜种和种植技术也随文成公主进藏、唐蕃文化交流传入吐蕃地区。内地的建筑技术、医学、音乐、绘画等也相继传入吐蕃,持续影响到青藏高原地区的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进步。
(摘编自张云《吐蕃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茶叶和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原传入吐蕃,使人们享受到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B.从史料看,中原历代王朝对吐蕃的赏赐很多,不仅有丝绸等物品,还有技术以及工匠。
C.中原地区的瓷器传入吐蕃后很快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并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
D.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发现的丝绸等物品,表明丝绸之路早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形成了。
【小题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指出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贸易,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后四段主要以多物交流予以论证。
B.文章以唐高宗和唐玄宗的事例,论述了吐蕃当时已经成为唐的附属国,两国关系很融洽。
C.引述《汉藏史集》和李肇《国史补》中的内容,表明当时茶在吐蕃已是极为重要的物品。
D.文章二、三段主要讲唐蕃之间的物品交流,末段则强调内地的物种、艺术等也传入了吐蕃。
【小题3】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在物品与技术的交流中,高原地区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
B.如果丝绸不贵重,就不会有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也无法反映出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C.阿里出土的茶叶、青铜剑、陶器等距今有1800年之久,可见中原文化很早就对吐蕃产生影响。
D.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从而深远影响了吐蕃的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

同类题3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更有激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百年中国新诗的合法性,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心路历程,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诗人。在“五四”时期,有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冰心、冯至等;抗战时期,有艾青、田汉等;新中国成立之初,贺敬之、郭小川、邵燕祥、闻捷、公刘等;直到改革开放,重新歌唱的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婷、顾城……百年新诗历史中,对于与时代与民族紧密联系的诗人,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单子。坚守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新诗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使命,中国诗歌产生了无愧时代的伟大诗篇。

努力开拓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是中国诗人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做的最重要工作,也是诗人今后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诗坛空前繁荣纷杂,认真梳理一下,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以下三种创作主潮深化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值得总结经验,以推动诗歌健康发展。其一,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孕育了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中国诗歌的复苏,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外开放让中国年轻一代有机会接受现代文学思潮。中国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新诗潮被称为“朦胧诗”,这个称呼表明了这些诗歌在传统读者眼中是一个形象模糊的角色,同时由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和现代诗所借鉴的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差异,朦胧诗的出现,也产生了读者疏离诗歌的效应。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潮,在不断的争论中发展。其二,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向下面对脚下土地的写实主义和民间的姿态,经过近四十年多次流变而成为诗坛主要的新写实主义诗潮。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批老诗人重新回到文坛,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诗人。这两部分诗人在七八十年代发表了大量表现大众生活、呼唤思想解放的诗篇。这种潮流受到了读者的追捧,在推进思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鼓动作用,同时其文学资源和诗歌元素大多来自生活,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现代主义形成并立潮流。到20世纪90年代,诗坛这种关注现实的诗歌发生流变,出现了新乡土诗、城市打工诗以及口语写作等。这些作品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及物写作与表现自我之结合,成为诗坛的新主潮。其三,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在诗坛没有缺席。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喜爱者,尽管这种用文言写作的格律诗词,在今天很难有新的超越,但仍有大量习作者,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令人敬重。

努力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是每个中国诗人的天职与担当。诗歌是一门与语言有关的艺术。悠久的诗歌发展史,也是诗歌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并且富于活力的过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出现的新诗等中国诗歌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绝伦,成为今天中国诗人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空话套话的侵蚀,不仅考验每个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百年新诗发展中,有追求有担当的中国诗人们创造了诗歌的奇迹。在新时代,创造中国新诗“高峰”的希望,仍将寄托在关注时代潜心写作的诗人们身上。

摘编自叶延滨《回应时代的呼唤是诗人的天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创作大众化,就会让诗歌变得繁杂、无序,甚至会突破底线,让诗歌变成快餐产品。
B.中国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其与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紧密契合的必要性。
C.中国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让诗歌与读者产生隔阂,引起争论,阻碍了诗歌的发展。
D.坚守传统的姿态让诗歌难有新的超越,这与诗歌表现时代精神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现实出发,提出了诗人的天职和担当,重点参照中国新诗百年历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B.文章主体部分采取并列式论证结构,侧重从诗歌的精神、题材和语言等方面展开论证。
C.文章提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诗人的创作,主要论证新写实主义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的特点。
D.文章认为锤炼诗歌语言艺术精度,就是只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大众化,形成多样而复杂的局面,势必破坏其固有的优点,造成中国诗歌精神的迷失。
B.中国新诗只有坚守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为中华民族担当的使命,才能产生无愧时代的伟大篇章。
C.在传统读者眼中,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融合形成的朦胧诗是一个形象模糊的角色。
D.锤炼诗歌语言需要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让诗歌的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富有活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D.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D.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C.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D.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

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

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关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美,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 《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 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了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正是这种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个性超拔的努力,让古老的故宫走入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

这些年来,我们正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向和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在割裂传统文化,有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薄和轻浮的解构和颠覆,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一种商业化的态度,消费传统文化……事实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本就该是豆古常新的,这是其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的秘诀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好的传承之道。这也印证了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所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对于传统、对于文化,当代人应当谨慎地使自己的前进步伐不发生偏差,而不是轻蔑前人积累下来的庞大的精神遗产。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看,我们的文化传统本性包含着历史性,这蕴涵了双重意义;它既有高于历史的力量,又依赖于历史;它既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决定。一个民族不能与历史、与传统割裂开来,我们需要进行好传统和现代的对接,这是时间给予我们的机会,也是历史要求我们担起的责任。

(节选自《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我们是在谈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是世代积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B.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是传统的,但她更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品味。
C.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应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D.文化传统具有既高于历史、又依赖于历史,既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决定的特性。
【小题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设问引出“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的观点。
B.第三段以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论述传统文化具有玄妙之美,而昆曲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诠释。
C.倒数第二段批评了对待传统文化的不正确的方式,从反面论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D.文章从“是什么”“怎么样”两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层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不是存在于日常生活表面,而是一种精神的呈现,体现为一种思想、风度、气派。
B.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之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消费行为。
C.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文物仿制,而是融入时尚元素,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
D.只有将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进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实现对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