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皮影戏传承要走学院派路子
李姝昱
皮影戏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不仅剧情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在造型、布景、唱腔、配乐、表演等很多方面也都有门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堪称精妙。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老百姓普遍有欣赏皮影戏的习惯和爱好。路宝刚回忆,当年父辈唱得最多的是《樊梨花》,夏天的夜晚,一家人在院子里拉起电灯,饶有兴味地聊天、说戏,吸引了左邻右舍的观众。几十年来,《樊梨花》成了他的一种特殊情结,寄予了对父辈的深切怀念和对皮影的执着坚守。
然而,尽管业界一直在努力,皮影戏这门古朴的民间艺术在娱乐方式逐渐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网络时代,还是不可避免地面临传承危机。
振兴皮影戏的当务之急、长久之计关键在以下两大方面:首先是人才建设。一直以来,皮影人才培养大多采取随团形式:新人进入剧团后,才开始近距离地接触皮影,从零起步慢慢学习、上手,主要学到的是实践技能,将来可能成为技艺娴熟的匠人,但不太容易在文化层次、综合素养上也实现必要的突破。“皮影戏是民间艺术,但从业人员绝不能只满足于做民间艺术家,而应该把自身定位为艺术家。”路宝刚建议,今后应当走学院派的路子。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戏曲学院、艺术学校,设立专门的皮影专业,对学生进行工艺美术、乐理知识、戏曲理论、表演技巧、文学素养、文化内涵等的系统教育和全面把关。经过几年的科班培养、刻苦学习,学生不但可以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将来改行的可能性也会小很多。如是,有利于人才的优化和聚拢。且随着人才队伍壮大、质量提升,皮影戏就慢慢积累起了创作精品为自己代言的深厚实力,进而从观众中、各行业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踊跃加入。
其次是观念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跳出“皮影”的框框,尽量往影戏方向迈进。“在自然界,有光就有影,不同质地、形状、规格的物体往往有着不同的影子形态,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光影世界。重要的是,用什么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把各种影子集中起来,并用它们来演故事。”路宝刚认为,在单一的皮影形态已无法适应大众的欣赏水平时,明智之举是拓宽视野,探索并发掘影戏的巨大潜力。
“将来可能不叫皮影戏,而叫影戏舞台剧。剧场里除了观众和演员,还有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影子,皮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影子不是局限在银幕上,而是占满了剧场的长、宽、高,并在演员的指挥下恰到好处地‘说话’和‘行动’,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剧中的影与影、影与人、人与人自如地对话和互动,共同演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温暖情怀的好故事。”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影戏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剧情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而且集音乐、美术、说唱、舞台效果于一身。
B.《樊梨花》是路宝刚的父辈最爱的皮影戏,它是父亲的一种特殊情结,表明了父亲对皮影戏的执着坚守。
C.皮影戏的学院化是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戏曲学院、艺术学院,设立专门的皮影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全面把关。
D.通过演员指挥影子(包括皮影)来实现影与影、影与人、人与人的对话和互动,从而演绎故事的戏剧艺术就是影戏舞台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网络时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导致古朴的皮影戏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危机,皮影演出市场已逐渐消失。
B.振兴皮影戏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建设,“随团”的培养模式使得皮影人才主要学到了实践技能,而难以突破文化层次和综合素养。
C.振兴皮影戏需要提升观念,突破“皮影”这一单一形态,让皮影戏往影戏方向发展,满足大众的欣赏需要。
D.从大自然收集的各种影子,在影戏舞台剧中可以银幕上下地走动,占据整个剧场,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影戏的从业人员如果只满足于做民间艺术家,不精研工艺美术、乐理知识、戏曲理论、表演技巧,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不理解皮影戏的文化内涵,就很难推动皮影戏的长远发展。
B.皮影戏的学院化,不仅有利于皮影人才的优化和聚拢,还将使皮影戏不断积累精品,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皮影戏行业中来。
C.路宝刚认为用什么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集中并利用各种影子,是影戏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D.就皮影戏的传承问题,作者提出了两点做法,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二是改变思路,拓宽视野,将皮影戏转化为影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9 09:0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 枣
李 娟
抢在葵花成熟之前,沙枣抢先一步丰收了。
我妈说:“这就是麻雀们整个冬天里的口粮。” 此地的麻雀何其富足! 冬日里的每一天,它们起床后,像掀开棉被一般抖落翅膀上的雪,往最近的沙枣枝一跳,就开始用餐了。 它扭头向左啄几口,再扭头向右啄几口。
吃完了脑袋附近的,挪一下小爪,继续左右开弓吃啊吃啊。
吃饱了,该消食了,大雪中的树林才热闹起来。串门的串门,打招呼的打招呼,吵架的吵架。然后大家一起没头没脑地欢歌,再乱蓬蓬地惊起,呼啦啦,从一棵树涌往另一棵树。
我行走在沙枣林中,猜测麻雀的乐趣。想象它小而黑的眼睛,圆滚滚的身子,平凡的外套。 我怜惜它短暂的生命。差点儿忘了自己的生命也是短暂的。
穿行在沙枣林中,身边果实累累,像葡萄一样一大串一大串沉甸甸地低垂,把树枝深深压向地面。 何止是麻雀们的富足,也是我的富足啊。是我视觉上的富足,也是我记忆的富足。
我边走,边摘,边吃。赛虎和丑丑也不知从何得知这是可以吃的好东西。它俩时不时用狗嘴咬住低低垂向地面的一大串沙枣,头一歪,便捋下来满满一嘴。三嚼两嚼,连籽吞下。
在北方的大陆腹心,我相信沙枣是所有孩子童年里最重要的记忆之一。我猜没有一个小学生的作文里不曾提到过它。包括我,也热烈歌颂过沙枣,出于成长中无处依托的激情。
但是到了今天,少年的热情完全消退,我仍愿意赞美沙枣,无条件地,无止境地。
当我独自穿行在沙枣林中,四面八方果实累累,拥挤着,推搡着,欢呼着,如盛装的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国家元首的到来。
我一边安抚民众热情,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一边吃啊吃啊,吃得停都停不下来。吃得扁桃垂体都涩涩的。似乎不如此,便无以回报沙枣们的盛情。 吃着吃着,又有些羞愧。这可是麻雀们一整个冬天的口粮啊! 但是四面一望,这壮观的盛宴!麻雀们绝对吃不完的。就算把乌鸦们加上也吃不完啊。
我暗暗记住这里。幻想有一天能重返此处,带着最心爱的朋友,炫耀一般地请他们见识这荒野深处的奇迹,诱导他们触碰自己多年之前的孤独。 对了,还有沙枣花。
沙枣花是眼下这场奇迹的另一元。我极度渴望,向只在春天闻过沙枣花香的人描述沙枣果实,向只在秋天尝过沙枣果实的人拼命形容沙枣花香——唯有两者共同经历过,才能明白何为沙枣,才能完整体会这块贫瘠之地上 的最大传奇——这中亚腹心的金枝玉叶,荒野中的荷尔蒙之树,这片干涸大地上的催情之花。
所有开花结果的树木都诞生于物种的进化,唯有沙枣,诞生于天方夜谭,诞生于金币和银币之间、奇遇记和 地中海的古老街道之间,诞生于一千零一夜所有的男欢女爱之间。
它惯于防备,长满尖刺,仿佛随时准备迎接伤害。然而世上与忠贞情感相关的事物都富于攻击性,要么玫瑰, 要么沙枣。
它扎根于大地最最干涸之处,以挣扎的姿势,异常缓慢地生长。然而哪怕用尽全力,它的每一片叶子仍狭小 细碎。
小小的叶子,小小的,小小的黄花,小小的果实。沙枣树以最小的手指,开启最磅礴的能量。沙枣花开了! 我所经历的最浓烈的芳香,要么法国香水,要么沙枣花香。 沙枣花开了,这片荒野中所有的年轻的,无依无靠的爱情,终于在大地上停止了流浪。 直到沙枣终于成熟,沙枣花香才心甘情愿退守到果实深处。所有爱情瓜熟蒂落。 我一边吃沙枣,一边猜测麻雀有没有爱情。
平凡的麻雀,卑微的鸟儿。叽叽喳喳一阵,一辈子就过去了。
而沙枣供养的另一类鸟儿——乌鸦——体态稍大,想必也胃口稍好吧。乌鸦穿着黑衣服,所以看上去有强烈的庄严感。可大家对它的印象只有聒噪与不吉利。
可是当乌鸦起飞的时候,和世上所有鸟儿一样,身姿有着飞翔特有的豪情。
乌鸦的爱情呢?
乌鸦成群翱翔。不远处雁阵成行。大地上的秋天隆重得如国王登基的庆典。 在隆重的秋天里,我一边吃沙枣一边反复思量,到底沙枣够不够大家过冬呢?
(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麻雀饱食嬉闹的场面,表现了麻雀的平庸,并借此感叹其生命短暂卑微,体现了作者悲悯的情怀。
B.虽然沙枣带着涩味不甚可口,但作者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盛情,所以在林中边走边吃,竟然感染得两条狗都大口吞咽。
C.沙枣带给了作者丰富的文学想象,因其生长环境恶劣、枝干多刺和花香浓烈等特点而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情感内涵。
D.文章以“过冬”起,以“过冬”结,首尾呼应,而末句“到底沙枣够不够大家过冬”的追问再次含蓄地表达了对沙枣的赞美。
【小题2】作者为什么在少年的热情消退后仍愿意赞美沙枣?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写乌鸦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司马光在《续诗话》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举了他读杜诗《春望》的一串联想。

诗词欣赏中产生的联想,大致可归为两类,可以称之为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所谓“预期的联想”是指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期望欣赏者产生这种联想,为此在诗中作了巧妙的限制与诱导,使读者在欣赏时能循着作者的意图去进行联想;这种预期的联想虽然“意在言外”,却是作者所要表现的诗词内容的有机组成。例如“苏轼的‘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所写既是杨花,又不仅仅是杨花,而包孕着对思妇的深厚同情;辛弃疾的‘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所写既是日暮春愁,又不仅仅是日暮春愁,而流露了对国是日非的殷忧和感慨;而且更重要的往往在后面的深层意蕴。”欣赏者对这种“意蕴”是必须通过准确的联想才能发现的,而联想当然又离不开欣赏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非预期的联想”,即并非作者在创作中有意表现的内容,只是因为欣赏者另有其特定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经历,因此在欣赏中产生他所特有的联想。例如胡经之先生说:“离别姑苏三十载,每当想起故乡,自然而然地就想起唐代诗人张继那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默想之际,自己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中的境界,激起我对故乡的美好回忆:静夜河边的点点渔火,深夜启程的乌篷航船,庵堂常响的钟磐之声……”唐代张继在创作此诗时,并没有想要引发读者的思乡之情;广大读者也并非都是苏州人,不一定都有对苏州的那些“美好回忆”,因此胡先生的那些联想乃是他个人所特有的,也是和他本人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

在诗词赏析中,通过预期的联想把原作的“深层意蕴”挖掘出来,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就谈不上深入地认识原作。至于非预期的联想,则在一般阅读中乃是读者的

“自由联想”;有时,这种联想也能加深对某一首诗的感受,甚至成为特别喜爱这首诗的原因。但在作为文学研究的诗词赏析中,非预期的联想就可有可无。既然可有可无,那就要运用恰当,既有利于加深其他读者对原作魅力的认识,也使赏析文章本身很有特色。

(摘编自金开诚《漫谈“想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列举了一串联想,指出在诗词欣赏中产生的联想,是要“思而得之”的。
B.杜甫《春望》一诗首联,因“无人”而“草木深”,因“无余物”而“山河在”。
C.“草木深”“则时可知矣”“对国是日非的殷忧和感慨”,这些都属于预期的联想。
D.由“姑苏城外寒山寺”,不一定想起对苏州的“美好回忆”,这是非预期的联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宋代司马光在《续诗话》中的话引出文章主要内容,即诗词欣赏中产生的联想。
B.本文阐释“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两个并列内容,主要使用例证法。
C.文章以赏析苏轼、辛弃疾词为例,阐明“预期的联想”对理解诗词内容的必要性。
D.通过胡经之的例子,阐释“非预期的联想”对加深读者对原作魅力认识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古诗“意在言外”,在赏析中,读者必须通过准确的联想才能发现“深层意蕴”。
B.预期的联想,指诗人在诗中先作巧妙的限制与诱导,然后期望欣赏者产生联想。
C.在诗词欣赏中,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都离不开欣赏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D.因欣赏者另有其特定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经历,诗词欣赏中难免有非预期的联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王进喜15岁就到旧玉门油矿当了童工,1950年玉门解放后,他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年,他光荣地入党,获得了“钻井闯将”称号。不久,他被调到1205钻井队。1958年,石油部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召开现场会,要求用一个月拿下5000米进尺。按当时的设备和技术条件,月平均进尺只有2000米左右。带队参加比赛的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和队友们进行技术革新,用一个月时间进尺达到了5009.74米,创造了世界少有的纪录,1205队一举夺冠,被誉为“钢铁钻井队”。

1959年国庆,王进喜去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看见公共汽车因为没有油而背着大大的煤气包时,他哭了。正好松基三井喷油的喜讯传来,王进喜主动请缨要求参加石油会战。第二年的2月,“玉门闯将”王进喜与数千名工人奔赴大庆。这时的大庆是一片荒野,又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打井工人连苞谷面都吃不饱。外国专家预言,中国根本没有能力开采这种地质情况复杂的油田。王进喜认为:“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井无压力不出油,我们搞石油会战,就要给自己加压。”没有住房,他们挖地窝子住;没有公路、缺少车辆,30多个工人用绳子拉、撬杠撬,将60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地从火车站运到井场;没有运水车和水管线,他们硬是砸开冰层,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的水,终于让钻机转动起来。队长王进喜一连5天都没有离开会战现场,饿了就啃几口冻窝头,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困了就倒在成排的钻杆上打个盹儿。5天零4小时,从开钻到打出第一口油井,1205钻井队又创造了新的打井纪录!

5月1日,王进喜拄着拐杖,拖着被砸伤的腿又来到工地巡查。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深时,突然出现了井喷先兆,可是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和搅拌器。眼看井毁机亡,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可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后搅拌不开。危急中,王进喜一把甩掉拐杖,大喊一声“跳”,便跃进了齐腰深的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泥浆。工友们也纷纷跳进泥浆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井喷避免了,油井和钻机保住了,可他的伤腿已血肉模糊,全身都被烧起了大泡。工人们关切地要他注意休息,他却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和队友们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附近的乡亲,房东赵大娘对工人说:“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

王进喜以铁人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大庆油田当年6月就实现原油外运,到年底生产原油97万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发表公报,宣告中国石油工业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基本实现自给,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除了“铁人”,王进喜还有一个“工人工程师”的称号。识字不多的他抓紧时间学文化,在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他克服技术难题,用40年代的老钻机打出全油田第一口直井。他和工友们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发明了钻机整体搬移等。王进喜等人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有很多成了油田的规章制度,并且在全国工业系统得到广泛推广。

1961年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这时一些钻井队出现为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现象,连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为此,油田召开千人大会,对此提出了严肃批评。大队长王进喜带头背水泥,大家含泪把超过规定斜度的井填掉了。铁人说:“没有这一笔,队史就是假的,这一笔要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1970年11月,王进喜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病逝,年仅47岁,但他留下的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摘编自赵秋实编著的《为国争气的铁人》)

相关链接

①“王进喜不安于现状,不拘于常规,奋发思变,带动了全国钻井事业的发展。”

(《余秋里回忆录》)

②“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名号,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初出茅庐,王进喜带着1205钻井队,在克拉玛依油田会战中打破了世界纪录,战胜其他比赛队伍,取得了骄人成绩。
B.王进喜从少年时期起就一直在石油开采第一线,当他来到北京,看到公共汽车奔跑的场景,他为自己的工作激动地哭了。
C.王进喜不安于现状,常常求新求变,如在大庆钻第二口井时,他创造性地用水泥压制了井喷的发生,探索出了新方法。
D.大庆油田的诞生,打破了外国专家的预言。从此,中国石油工业走进历史的新纪元,有力地支持了建国初期经济建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正面描写的方法,再辅以侧面描写,刻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王进喜的形象。
B.文中列举了大量数据,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也使读者对铁人争分夺秒、忘我拼搏的工作精神有了更为强烈的印象。
C.文章详细介绍王进喜的钻井事迹,略写他的技术革新,详略得宜,展现了石油工人不怕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D.本文夹叙夹议,叙述中抓住细节突出人物,议论时又饱含作者赞美之情,整篇文章充满了“为国争气”的豪迈之情。
【小题3】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请结合全文分析王进喜身上有哪些值得颂扬的优秀品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A

①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制砚的石料必须坚硬、细腻,既易出墨又不吸水,有名的是端砚和歙砚。砚台表面平滑,亦有微凹者,一般凿有小池蓄水或墨。实用的砚台一般朴实无华,但有的制砚工匠根据石料的形状花纹加以雕琢装饰,创意新奇,制作巧妙者成为收藏之物。

②在砚上磨墨的时候,摩擦声最初有点尖利,渐渐地成为轻柔的滑行声,说明墨汁越来越浓稠,接下来还要继续磨多久,全在你自己了。书法要求墨色较浓,颜色效果才会好。但涉及绘画则另有规矩和要求。

③所谓中国画重在笔墨,当然还有意境。近处要深色,那尖尖的竹叶近得似乎可以触摸;但竹林深处,雾霭缭绕,竹枝、竹叶若隐若现,墨水越淡,竹的枝叶越是影影绰绰,到最后.,化为一片灰白的朦胧,只剩下墨的影子。

④或者也许该换个角度按过程的顺序来描述:开始画的是雾,竹子在其中摇曳,然后人越靠近,竹叶的颜色渐深,制造一种亲近感。

⑤砚从一个实用的工具很早就变成了工艺品和收藏品。许多中国的画家和书法家,如米芾、欧阳修还为此做过文章。而在那些皇家的藏品中,砚则有其独特的地位。那些优美的浮雕、刻文、别具一格的形状、考究的硬木砚盒至今为古董家们所青睐的,来自亚洲各地的赏鉴家们排着长队,翘首等待着珍品出现在市场上。

⑥记得在北京荣宝斋的入口处,有块几平方米大的古砚,大得像张双人床,砚的周边雕着龙,标价十八万人民币,当时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仅四千元。

B

①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均为老坑石料。2.以评鉴砚台下墨、发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为单位。

②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③以下为端、歙、洮砚石的对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发墨

端砚

2.9

弱于洮、歙

强于洮、歙

洮砚

3.1

强于端,弱于歙

强于歙,弱于端

歙砚

4

强于端、洮

弱于端、洮

 

 
【小题1】请对A文中第①段中的三个加点词进行简析。
【小题2】A文中的第③和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绘画用墨比书法用墨要求更高。
B.强调中国绘画特别注重意境的渲染。
C.说明绘画当遵循一定的层次和规律。
D.强调墨汁的浓淡对中国画意义重大。
【小题3】B文中运用的图表不具有的特性是(   )
A.开放性B.清晰性C.直观性D.客观性
【小题4】请把B文的表格内容转化为文字形式。
【小题5】请从语言特色方面对上面文本中画线的两段文字进行辨析。
【小题6】比较A和B两文不同的使用场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阿 弟

黎 晗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在窗外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废纸旧报纸卖啊,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

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报刊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他说。

“这么多,好几块钱呢!”她的脸上有点吃惊,又有点喜出望外。

“没事。你拿去吧。”他轻声说。

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

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了她。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垂下的发绺,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了,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气。

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他。“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

他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过了几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地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您家亲戚……”

“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了铺垫。
B.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突然烦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是滋味。
C.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话,与小说开头他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入情入理。
D.那个唯唯诺诺向他道歉的保安被辞退,应该是他授意的结果,小说结尾这看似赘余的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
【小题2】类似“阿弟你人真好”这样的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收废品的女人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在那个机关大院,应该是他吩咐保卫科科长不让她进的,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情理吗?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