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皮影戏传承要走学院派路子
李姝昱
皮影戏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不仅剧情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在造型、布景、唱腔、配乐、表演等很多方面也都有门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堪称精妙。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老百姓普遍有欣赏皮影戏的习惯和爱好。路宝刚回忆,当年父辈唱得最多的是《樊梨花》,夏天的夜晚,一家人在院子里拉起电灯,饶有兴味地聊天、说戏,吸引了左邻右舍的观众。几十年来,《樊梨花》成了他的一种特殊情结,寄予了对父辈的深切怀念和对皮影的执着坚守。
然而,尽管业界一直在努力,皮影戏这门古朴的民间艺术在娱乐方式逐渐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网络时代,还是不可避免地面临传承危机。
振兴皮影戏的当务之急、长久之计关键在以下两大方面:首先是人才建设。一直以来,皮影人才培养大多采取随团形式:新人进入剧团后,才开始近距离地接触皮影,从零起步慢慢学习、上手,主要学到的是实践技能,将来可能成为技艺娴熟的匠人,但不太容易在文化层次、综合素养上也实现必要的突破。“皮影戏是民间艺术,但从业人员绝不能只满足于做民间艺术家,而应该把自身定位为艺术家。”路宝刚建议,今后应当走学院派的路子。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戏曲学院、艺术学校,设立专门的皮影专业,对学生进行工艺美术、乐理知识、戏曲理论、表演技巧、文学素养、文化内涵等的系统教育和全面把关。经过几年的科班培养、刻苦学习,学生不但可以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将来改行的可能性也会小很多。如是,有利于人才的优化和聚拢。且随着人才队伍壮大、质量提升,皮影戏就慢慢积累起了创作精品为自己代言的深厚实力,进而从观众中、各行业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踊跃加入。
其次是观念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跳出“皮影”的框框,尽量往影戏方向迈进。“在自然界,有光就有影,不同质地、形状、规格的物体往往有着不同的影子形态,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光影世界。重要的是,用什么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把各种影子集中起来,并用它们来演故事。”路宝刚认为,在单一的皮影形态已无法适应大众的欣赏水平时,明智之举是拓宽视野,探索并发掘影戏的巨大潜力。
“将来可能不叫皮影戏,而叫影戏舞台剧。剧场里除了观众和演员,还有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影子,皮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影子不是局限在银幕上,而是占满了剧场的长、宽、高,并在演员的指挥下恰到好处地‘说话’和‘行动’,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剧中的影与影、影与人、人与人自如地对话和互动,共同演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温暖情怀的好故事。”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影戏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剧情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而且集音乐、美术、说唱、舞台效果于一身。
B.《樊梨花》是路宝刚的父辈最爱的皮影戏,它是父亲的一种特殊情结,表明了父亲对皮影戏的执着坚守。
C.皮影戏的学院化是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戏曲学院、艺术学院,设立专门的皮影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全面把关。
D.通过演员指挥影子(包括皮影)来实现影与影、影与人、人与人的对话和互动,从而演绎故事的戏剧艺术就是影戏舞台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网络时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导致古朴的皮影戏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危机,皮影演出市场已逐渐消失。
B.振兴皮影戏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建设,“随团”的培养模式使得皮影人才主要学到了实践技能,而难以突破文化层次和综合素养。
C.振兴皮影戏需要提升观念,突破“皮影”这一单一形态,让皮影戏往影戏方向发展,满足大众的欣赏需要。
D.从大自然收集的各种影子,在影戏舞台剧中可以银幕上下地走动,占据整个剧场,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影戏的从业人员如果只满足于做民间艺术家,不精研工艺美术、乐理知识、戏曲理论、表演技巧,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不理解皮影戏的文化内涵,就很难推动皮影戏的长远发展。
B.皮影戏的学院化,不仅有利于皮影人才的优化和聚拢,还将使皮影戏不断积累精品,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皮影戏行业中来。
C.路宝刚认为用什么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集中并利用各种影子,是影戏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D.就皮影戏的传承问题,作者提出了两点做法,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二是改变思路,拓宽视野,将皮影戏转化为影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9 09:0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形式,具有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在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延续了一千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也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虽然今天的书院似乎光彩不如从前,但它的历史使命并未结束。

(选自《让传统书院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有删改)

材料二: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的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它曾声名远播,名嗓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资料显示,自唐代以来,衡州地区先后建了石鼓书院、船山书院等69所书院。据衡阳市文物局局长吴建波介绍,为了进一步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衡阳市把古书院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编制了《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书院文化纳入系统性保护工程。在加大修缮保护古书院的力度的基础上,衡阳市还进一步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古书院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

(选自《古老书院正在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有删改)

材料三:

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70人,学生300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系、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今天的岳麓书院也以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逐渐扩展研究范围,在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经史子学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就。现拥有中国历史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并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大约占了湖南大学总成果的三分之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

“书院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学术资源,必须充分地进行挖掘和发挥。”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他目前在做的,是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在他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据初步统计,现存书院文献1500多种,散落各处,大量不为人知或损毁严重。近十几年来,虽然书院研究有日渐兴盛之势,但尚不够深入全面,也与目前所见书院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有关。

于是,他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整理了约1200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

(选自《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有删改)

材料四: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大量有识之士通过书院的创办或修复来推动书院文化的相续,甚至出现了网络书院。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加速器,也让现代书院有了新的发展动力和契机。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不久前,位居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鹅湖书院也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给我们灿烂的未来。

(选自《书院,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教学、藏书、祭祀等功能的古代书院,可以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现代书院应保留古代书院教学研究、图书收藏等传统功能。
B.衡阳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来水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为无数纷至查来的文人墨客求学、讲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C.今天的岳麓书院着力发展与书院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在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因而提升了湖南大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D.近年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升温,书院文化将在各地重新兴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中央和地方政策,对当今书院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衡阳市加大对古书院的修缮保护力度,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唤醒了城市的文化记忆。
C.岳龍书院教授邓洪波前往世界各地,搜集文献底本,整理上千种文献,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新貌。
D.网络书院的形式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实体书院,走进平常生活,使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小题3】2018年12月8日,《光明日报》刊载文章称“如何让书院,活,在当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成为当今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中国书院古为今用的探索与实践?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
①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孤臣心态、隐士心态和游子心态。这些心态皆与明清易代的巨变紧密联系。
②明清易代之时,士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在此情形之下,腆颜事敌、投降变节者有之,杀身成仁者亦有之。清初,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像顾炎武、阎尔梅、屈大均、王夫之、冒襄等人,鼎革之际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当清王朝统治逐步稳定后,他们坚决不仕新朝,且时时系念故国,表现出凛然气节。我们以冒襄为例,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明清之际政坛、文坛均有着深广的影响。他参加抗清运动失败后,又支持过郑成功等人的复明运动,屡拒征召后,隐居在水绘园。
③中国传统士人对于自身进退出处非常看重,认为它是事关品行名声的大节,不可稍有差池。明清易代之祸,尤其又是外族入主中原,使素重“夷夏之辨”的士人们认为是亘古未有之“大变”。在此等“大变”面前,何去何从,不单事关政治立场的去取,更是人伦道德的抉择。此时,许多士人选择了坚守,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故国既已不复存在,恢复的希望也极为渺茫,然而人格的坚守还在继续。故国之思是他们的普遍心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周星等遗民诗人都具有代表性。他们“悲歌当哭”,以悲怆感怀的笔调,悼念故国,令人不忍卒读。
④清初遗民诗人大多参加过抗清的军事斗争。新朝政权稳定之后,恢复日渐无望,他们心念故国,踟蹰无聊,壮心消退,转归隐逸。因此,浓厚的隐逸情调乃是最为突出、普遍的心态表现。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许多世家大族被创尤剧。徐夜的家庭在明清之际惨遭横祸,其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徐夜从此即弃诸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隐士心态是清初遗民诗人中最为普遍的心态表现,张光启、董樵、王夫之、孙枝蔚等人诗中也时时有所流露。
⑤明清之际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大动荡,包括明遗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有其必然性。游子心态在旅居江南的秦地遗民诗人孙枝蔚身上体现最为充分。作为寄居他乡的客子,孙枝蔚的诗歌创作中洋溢着浓厚的思乡之情。孙枝蔚居扬州,筑室曰“溉堂”,取《诗经·桧风》“谁能烹鱼,溉之釜鬵”,即寓居不忘故乡、常怀西归之意。清代初年,寓居江南的秦地诗人仅据溉堂《张戒庵诗集序》可知,即有张晋、李楷、张恂、雷士俊等数人。
⑥清初遗民诗人创作心态的表现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当然,他们呈现出多种多样、复杂莫名的创作心态,绝非上述四种心态所能囊括。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易代之时,清初遗民诗人大体拥有四种心态,作者更看重悼念故国心系大明的孤臣心态。
B.清初诗人在鼎革之际大多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其气节与杀身成仁者同。
C.新朝稳定,复明无望,背负国仇家恨的遗民士人心有不甘,但无奈之余,多是消退壮心,立誓隐居。
D.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这是因为他们怀有不仕新朝、时念故国的情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清初遗民诗人的四种心态,结尾又作了进一步说明———绝非只有四种心态。
B.文章主体部分是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的,从四个角度对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加以阐释,条理较为清晰。
C.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徐夜家庭惨遭横祸一例,旨在论证入关后的清军对许多世家大族杀戮的残暴性。
D.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游子心态产生的原因、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入主中原的大清不是因为“外族”的身份,明末士人们可能对“新朝”的反感与仇恨要弱化得多。
B.顾炎武、王夫之等诗人出现在不同心态的名单中,可见同一诗人可以同时杂糅多种复杂的遗民心态。
C.腆颜事敌、投降变节的清初士人面对“品行大节”的传统,内心理应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悔。
D.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可见持有游子心态的遗民诗人多是来自中原的士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12月25日诞生,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摘编自新华社报道)
材料二: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一年来,不断激发中医药“五种资源”的潜力与活力,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以及对外合作与交流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新成效.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方面,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向全国推广加强基层中医馆建设、合理确定中医按病种支付标准、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创新中医诊疗模式等经验。各地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比如江苏试点公立中医院人员编制备案管理;河南2家中医医院入选全省重点建设的6个区域诊疗中心规划;云南总站推广绥江县中医药进家入户的经验等。
一年来,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不断增强,包括人民群众获得中医药服务的途径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等。
(摘编自《中国人物》)
材料三:
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屠呦呦凭借“青篙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
中医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欢迎。正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传统医学国际展览会上,中国展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莫斯科国立谢切诺夫第一医科大学教授、论坛学术负责人济洛夫就认为,仅靠西医疗法在治疗一些疾病时存在明显不足,要是有效地对病人进行诊疗,需要借鉴东方国家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签订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建设了一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为搭建高水平中外中医药合作平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针灸等中医疗法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获得认可,中药的潜力也有望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和标准被进一步发掘。世界传统医学体系国际论坛期间,一些专家认为,以青蒿素为例,它的研发过程与中医药传统的“煎煮熬”截然不同。从药材筛选提炼、临床试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现代医学技术和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说明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站台、优势互补,将具有更大开发潜力和更好发展前景。通过加强中医药科技规划和项目的统筹等多种措施,中医药将更具“国际范儿”,也必将更多造福人类。
(摘编自《邢台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是一部为振兴传统中医药而制定的国家法律,它对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B.近年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科研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新的成效,人民群众对医药服务的提升也有切身体会。
C.俄罗斯医学教授济洛夫呼吁借鉴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医学进行诊疗,因为他认为西医疗法治疗一些疾病时有明显的不足。
D.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的历史时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欢迎,中国和世界在中医学上的交流合作正在不断深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______
A.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医药成果人民共享,是中医药发展必须遵循的一基本原则。
B.从华佗的“麻沸散”开创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到屠呦呦凭借发明“青蒿索”获得诺贝尔奖可以看出,中医药一直走在世界医学的前列,引领世界医学的发展。
C.中医药具有重视整体、注重“平”“和”、强调个性化、突出“治未病”、使用简便等五大特点,这是世界上其它医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D.中医药与国际上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化,目前中国政府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建立了中医药中心,并将中医药传播到这些国家和地区。
E. 屠呦助利用与中医药传统截然不同的方法研制“青蒿索”获得成功,说明中医药如果能打破藩篱,博采众长,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小题3】中医药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强国际地位,获得更大的发展?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第一,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

道家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必定徒劳无功,必须改变思维模式,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譬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定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所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字宙的最后根源。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天”当作最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道家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地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过去认为,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一是年长的人,二是失意的人,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

(节选自傅佩荣《国学的天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有关道家思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家认为人为的造作多,麻烦就会多,假如不定真善美的标准,每个人都可开心自在。
B.道家认为要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看一切,只有不受时空拘束,才可能自由逍遥。
C.道家认为“天地”并称主要是指自然界,自然界能自给自足,它的问题远比人类社会少。
D.道家认为“道”孕育万物,以“道”代替“天”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小题2】下列有关儒家与道家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以便人类永续发展;道家认为要超越人类本位,顺其自然。
B.儒家以“天”为最高存在;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最后的根源,“道”才是至高的。
C.儒家强调要不断地修养德行;道家认为智慧的觉悟和解脱重要,觉悟了“道”尤其重要。
D.儒家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至善;道家希望“与道合一”,人就成为了有道或行道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否则,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等诸多问题。
B.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天”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至高主宰。
C.中国历代文人都喜欢道家,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D.面对乱世,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儒家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比道家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刚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可是想想父亲许诺的回报——一台我梦寐以求的学习机,又把所有的气恼压回去。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看着梧桐树继续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声音松透,音色也好。”
讲到这里,父亲停顿了下,颤抖着说:“那块木料,那块木料,是师傅的师傅留给他最珍贵的念想啊!”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
“那后来呢?”我担心地问。
“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
我替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
父亲看我一眼继续说:“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随后的日子里,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
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挫折后,我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那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母亲端过来午饭,他赶紧递给我一碗。我让他先吃再讲,他说我讲完再吃。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想起第一次学琴时父亲对我的吆喝,再到如今父亲的平易近人,我突然笑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
三天后,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第一斧子下去梧桐发出的声音,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我有强烈的预感,父亲的意愿成了!
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挖槽腹、用梓木斫底板、披漆胎、罩面漆……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我自己坐在石头上,于夕阳余晖中看挂在墙上的尚未完工的琴坯。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恍惚中我似乎听到斧凿丁丁,桨声欸乃。似乎看到,青山绿水中,渔樵问答。渔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樵曰:“余之志在山林也。”
而此时,青树绿荫里,一位老者正曲罢收琴,问小子曰:“薄木丝弦,其音何谐?”小子曰:“琴为心声,人琴合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借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那块木料,那块木料”,重复两次,表现出父亲即使多年以后回忆起往事仍满腹愧疚,难以释怀。
B.“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义双关,写出了“我”在经历世事之后,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C.篇末“渔樵问答”和“长幼问答”的内容暗示了文章主旨,含蓄地揭示出“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要回归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
D.本文材料组织详略得当,重点描写了十五岁时随父回老家,梧桐树下父子对话和成年经历挫折后开始学习斫琴的经历与感受,其他都一笔略过。
【小题2】文中说“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还为了什么而斫琴。
【小题3】“心语”是指发自内心的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的“斫琴心语”或直接或隐晦,请结合作品,概括作者抒发了哪些“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