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人愿意为天下自苦如墨子,也没有人敢于为个人自私如杨朱,更没有人敢在专制的社会里学孟夫子,学庄子的遁世无闻也极难。正因为这样,才显得凤毛麟角,才显出大勇气、大人格、大精神。这里不谈别人,只谈庄周,[甲]当庄子唱着“一而不党”的调子从我们身边掉臂而过时,我们不能不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乙]他是在瓦解一块铁板——举手投足都强求一律的政治。并且我们在人群之中感到多少孔子所津津乐道的“恕”了呢?[丙]孔孟都讲德、行,但这种建立在人群中的德行,不是往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吗,不是有很多人为他的高尚的道德而付出代价,更有一些人又大获其卑鄙的好处吗?我倒并不是反对人群,但人群中如不给个人以选择自己行为与思想的自由,这人群就不值得留恋,还不如“一而不党”,没麻烦。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毛麟角B.并且
C.津津乐道D.一而不党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4 09:01: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刚满10岁的女儿到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却因为身高超过规定标准被要求补买门票。迪士尼在国外采取以儿童年龄为标准制定门票优惠政策,在中国则采取身高标准,这是典型的“双标”模式,属于歧视性政策。而之所以如此,则跟国内的儿童票价格优惠政策规定有关系,迪士尼表面上看并未违反规定,可这种做法对儿童来讲并不公平,部分发育较快、身高较高的儿童,本身年龄尚小,却要支付成年人的票价,无法享受优惠福利,显然是不合理的做法。

2012年,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门票价格优惠政策的通知》中,采取了“身高与年龄”的双轨制。景区和商家可以自行选择采取优惠政策方案,如此就会给景区和商家可乘之机,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票价优惠模式,迪士尼就是因身高检票更方便快捷,管理成本更低,才选择以儿童身高为标准。

显而易见,采取儿童年龄标准作为票价优惠政策,并不存在现实问题,身份验证技术也已逐步成熟,诸如儿童身份证、电子证件、户口本、人脸识别等,都可以作为儿童年龄的识别依据。关键是要实现公平性原则,让所有儿童都能享受到同等的票价福利。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

材料二:

儿童票是未成年儿童依法享受的票价优惠福利。从法治视角来看,以身高决定儿童票收取的规定违背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青少年法律或青少年政策都是以年龄作为界定标准。因此,儿童票收取以年龄为依据,是遵循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是促进儿童福利政策公平化的举措,也是顺应公众普遍期待的改革方向。

当然,以年龄为儿童票收取依据在现实中难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细化,既保障儿童出行权益的公平平等覆盖,也照顾优惠政策在执行方面的可操作性。例如,可以通过学籍卡等证件证明乘车人的年龄,或者采取为身高超过一定标准的儿童办理特殊证件的方式,方便交通运营部门查验儿童年龄。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三:

放眼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以身高来确定一个人是不是儿童,因为这不科学。人们之所以希望儿童票以年龄为标准,是因为现行的儿童票身高标准大大滞后于时代。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儿童身高已经大大提高了,对比一下《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表》就可以看到。其实,儿童票标准的核心不在身高年龄,而在于儿童福利的实现。只要实现了儿童福利,即便延用身高标准也无不可。只是身高标准要跟得上孩子个头,不能停留在上个世纪。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企业这么做了。譬如,目前交通企业多以儿童身高来制订票价,但考虑到儿童身高日益走高的趋势,铁路部门就把原先“身高1.1米至1.4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规定,改为“身高1.2米至1.5米的儿童,应当购买儿童票”。而国内一些公园,也已采取身高与年龄“双轨制”的购票标准。

关注儿童票标准实质是关注儿童权益保护。法律调整更具有根本性,希望儿童票争议能由法律一槌定音。其实,以身高为准也好,以年龄为准也罢,关键是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整个社会要把儿童权益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摘编自《法制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迪士尼在中国采取以儿童身高为标准制定门票优惠政策,是依据中国的儿童票价格优惠政策规定,因此是合理合法的。
B.2012年国家发改委落实青少年门票价格优惠政策,采取了“身高与年龄”的双轨制,一些景区和商家选择了以儿童身高作为标准。
C.以身高作为儿童票收取标准的规定,会导致一部分儿童享受不了儿童票,违背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D.以年龄为儿童票收取依据,既要保障儿童出行权益的公平平等覆盖,同时也应照顾优惠政策在执行方面的可操作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儿童身高已经大大提高了,“儿童票”的身高标准不应该再延续几十年前的身高标准了。
B.从全世界范围看,青少年法律或青少年政策都是以年龄为界定标准,因此从法治视角看,儿童票也应以年龄为依据。
C.铁路部门把原先规定改成“身高1.2米至1.5米的儿童,应当购买儿童票”,说明以身高作为儿童票标准是科学的。
D.儿童票标准以身高为准也好,以年龄为准也罢,核心不在身高或年龄,关键在于要把儿童权益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小题3】在我国,采取以儿童年龄为标准制定票价优惠政策,儿童年龄的识别依据可以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将与“玉兔二号”合作完成任务。“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是在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国因成为第一个将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国家而进一步赢得自豪感和威望。通过取得的经验、开展的试验以度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这将惠及全人类。探月行动可以测试新方渚和新材料。月球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能源以及稀土元素。

探月行动的高昂成本和专业知识意味着中国无法独自开展工作。“嫦娥四号”的合作伙伴包捂德国、荷兰、沙特和瑞典。中国人可以自豪,不过所有人都将受益。

(摘编自《南华早报》,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1月3日,一张清晰的月背影像图“刷屏”各大外媒。这是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由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拍摄,并通过“鹊桥”中继呈传回。“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嚣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首次实现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称,“进入21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目家只有中国。中国有望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美国《天文学》杂志指出,“这次登陆是中国太空计划的重大成就,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提供关于未开发的月球区域的新数据库。同时,这项任务将收集独特的数据.可以帮助们了解早期的太阳,甚至可能是早期的宇宙。”英国《独立报)也认为,“这次任务将是对月球遥远的另一面的开拓性观察。”

英国《卫报》称,这次任务的目的是详细测量月球的地形和矿物成分。鉴于着陆地——艾特肯盆地被认为形成于月球历史早期的-一次巨大碰撞中,‘嫦娥四号’可能会为月球的形成提供新的线索。”

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国防战略与能力高级分析师马尔科姆·戴维斯看来,“嫦娥四号的成功是值得中国骄傲的,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使命。中国人对太空探索计划充满热情,并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关键部分。  

(摘编自《中国正开辟太空新时代》)

材料四:

近年来,全球太空探索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收入持续上涨、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创新模式大量涌现等态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日趋显著。

(摘编自前瞻网《全球太空探索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嫦娥一号”是我国发射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
B.“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合作完成月面勘测任务,并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C.“嫦娥四号”操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中国将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D.全球太空探索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收入持续上涨、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等态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趋显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已经发射的“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探测器,还有即将发射的“嫦娥五号”探测器,都属于无人月球探测阶段。
B.“嫦娥四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为中国赢得自豪感和威望,可中国探月行动仍受高昂成本和专业知识的影响无法独自开展工作。
C.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的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D.由材料四图表可知,2012年至2017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由3022亿美元增长至3835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26.9%。
【小题3】四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嫦娥四号”的成功又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军嫂探亲

碧 海

他的爱人要来探亲了,战友们都兴奋地准备临时家属宿含。大家整整忙了一天,房子里里外外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井井有条,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切都收拾好了,战友们满意地说:“嫂子来了一定会高兴的!”他走出屋外,沿着石阶向山顶走去。

观测站信号台设在海岛最高位置的山上。他登上山头,朝着大陆方向望去,风轻轻地吹过,海面上掀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远处有不少漁船和货轮,使人感到大海的浩瀚和神奇。此时,他欣賞着大海的美景,又想到多日不见的妻子就要来海岛,心中有说不出的自豪和兴奋,不由得想起了过去的日子……

前年他探亲回家,见到自己聪叨可爱的女儿,非常高兴,放下提包就去抱她,可女儿躲在妈妈的身后,怯生生地望着他。他感到既尴尬又不是滋味。

晚上,天气预报报道:“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年第三号强台风将于明日凌晨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

他一下子晕了。他知道,每次强台风至少要20天才会停止,爱人明天就到海边了,可上不了岛,一切就都落空了。他无心再看电视。

第二天早晨,呼呼的海风和哗哗的海浪很早就把他吵醒,他匆匆起床,快步跑到海边,台风已经来临,海上已掀起汹涌的波涛,浑浊的海面看不到任何船只。他轻轻地叹了口气, 回到办公空。

叮“……!”他快速拿起听筒。

“ 喂?”电话里传出了他盼望已久的声音。 “你啥时间到的?”

“刚到不久。我们住在招待所,你啥时候过来接我们?”接着,电话里传出女儿的声音:“爸爸,我和妈妈看你来啦!”

他半天才说出一句话:“路上还顺利吧?”

“还行,路上不少好心人帮忙。”

“你们别着急,我正在想办法。”

挂了电话,他马上询问今天有没有护卫艇或补给舰来岛上。然而各处的回答都令他失望。

第二天,呼啸的台风开始撕扯岸边的一切,咆哮的海浪猛烈地撞击着礁石。

第三天,狂啸的台风将许多大树拦腰折断,狂躁的巨浪横冲直撞。全岛接到严令,不许任何人出海。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强台风就像永不疲倦的恶魔,肆无忌惮地狂舞、号叫。它那巨大的魔爪仿佛把大海撕个粉碎,排山倒海的狂浪一阵阵地撞击着小岛。

他无奈地坐在桌旁,不经意地看到了桌子上那个小小的镜框,那是他们新婚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她微笑着,流露出满心的幸福。他一阵惭愧,结婚五年,他跟她在一起的时问不足五个月,她有什么可满足的呢?他忽然想起一句歌词:“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

台风依然咆哮不止,所有户外训练全都转为室内学习。他每天都要上课。爱人很清楚他们的生活规律,将打电话改在了晚上。

“你们那里风浪是不是很大?我看台风正好经过你们那里。”妻子着急地问,全然没有怨恨和抱怨。他的眼泪最终还是流下来了。

停了半天他才说:“你放心,这里很安全……”

又几天过去了,台风还是没有停息的意思。

“爸爸,海上有大魔鬼,你可别出门啊!”是女儿稚撇的声音,他无法忍住自己的泪水,哽咽着说:“乖女儿,爸爸记住了!”

台风还在继续。他想听到妻子的抱怨声,哪怕一句也好,但她的声音始终很平静。

“我请的假就要到期了,我们还是回去吧。”是妻子平静的声音,没有抱怨,没有怨恨。

“对不起,真是委屈你了。”他哽咽着说。

“没啥,都习慣了,”他听出爱人也有些哽咽了,“老人和孩子我都会照顾好的,你不用担心,好好服役就行了。”

电话就此挂断……

风还在吼,浪还在啸……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止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大家把家属宿舍整理得井井有条,有了家的味道,这与后文所写探亲不得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给人沉重之感,这是欲抑先扬。
B.电台在晚上插报强台风即将登陆一事,使情节突转,将故事的主人公、读者的心同时吊了起来,这为下文的探亲结局作了必要的铀垫。
C.电话中,妻子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面目声音始终很平静,说明她早已习惯了探亲不成,对这事已经看开了,表现了妻子的豁达大度。
D.“风还在吼,浪还在啸……"小说以写景收束,给读若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联想到海岛的环境,战上守岛的艰难及其爱国精神。
【小题2】小说中间部分对台风海浪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3】作者设置次要人物”女儿“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4.0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互联网”。一个“+”位置变化耐人寻味。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在3.0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使得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2.0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3.0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眼睛和耳朵,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它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的对象。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已经初现端倪。而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由于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已经取消了传统的4S店商业模式,不仅销售不需要,甚至保养、维修也不再需要4S店。因为发达的物联网络已经让生产者能掌握售出汽车的各种数据,甚至轮胎该更换或者哪个零件该出问题,厂家比用户还清楚,可以随时随地上门服务。

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走得更远。如今在德国一些城市的街头,停着不少有特殊标识的汽车,只要是会员,就可以用一张卡片把任意一辆车开走,办完事停在路边走人即可,而你驾驶车辆的所有数据会及时传回车厂,相关费用从你的账户扣除。这一模式未来很可能颠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很多人今后可以不必再买车;而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也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据悉格力集团应对挑战小米手机的挑战,也开始生产手机了。但是,如果格力还是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就可能还会停留在3.0甚至2.0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业3.0时代,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消费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互联网只是被动使用的工具。
B.工业4.0时代,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可能会被打破,同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鸿沟就随之消除。
C.工业1.0时代和2.0时代运用的是力学原理,通过体力的解放和产能的解决,来促使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
D.分别以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各工业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传统产业的基本形式没有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4.0时代的互联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物质、能量信息。
B.互联网今后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从设计到售后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上升为矛盾主体。
C.互联网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已出现;国内互联网巨头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去工业化已初现端倪。
D.美国某款新能源汽车生产者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取消了4S店的商业模式,自己销售产品并提供保养、维修等各项服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别“互联网+”与“互联网”的主要依据,是互联网在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中,究竟处于主体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B.在“互联网+”阶段,厂家可通过物联网掌握售出产品的各项数据,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主动地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
C.在4.0时代,传统产业可能变为“+”的对象,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D.反思应对小米手机挑战的过程,格力集团只有停止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才能真正步入工业4.0时代。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B.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C.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D.陶渊明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B.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C.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D.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B.“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C.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D.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