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11 11:4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人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是“时中”。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中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

(摘编自余荣根《中道:传统良法善治之道》,见201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道”是中国古代的良法善治之道,它贯穿于礼法、德政、乡治、刑罚等几个方面中,是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B.“中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中和”“中正”“时中"“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所以说,“中道”即“和”之道。
C.“中道”的另一基本涵义是“中正”,“中正”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所以说,“中道”即公平、正义之道。
D.“中道”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因事而变,日新月异,变化不定,所以说,“中道”又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之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和”“中正”“时中”三个方面论述“中道”,因为前两方面属于“中道”的内涵,所以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人细致。
B.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古人的有关言论,使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C.文章论述“时中”时,不仅与“中和”“中正”联系起来,指出了“中道”动的特点,而且联系了现实,这样写,更有助于阐明“时中”的意思。
D.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层次分明,论述透彻,结构谨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国古代统治者真正能用“中道”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B.“中道”在今天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这种良法善治之道,“中道”是现代社会制定法律法规应该认真借鉴的重要思想。
C.“中道”是儒家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论及主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道”精神,所以,孔子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最好思想。
D.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创新,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道”思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同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井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

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已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这一现象。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E.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小题3】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4】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间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奉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 斋

凝石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转引自《新华文摘》2007/2,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给“书斋”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小题2】“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的历史传统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小题3】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乔布斯在他的巅峰时刻离去,让人叹惋生命之无常。56岁在今天这个普遍寿命延长的年代,实在不能算是高寿,但这个人的生命却改变了我们周边许多人的兴趣和感受,他的执着和创造力更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许多看法和想象。

②人是需要有些运气的。虽然乔布斯英年早逝,但他毕竟等到了自己的时刻,他和苹果已经达到了追求的最高点,到处都是的Ipad和Iphone无不证明着这个人的成功。正如北大教授张颐武所说:“如果乔布斯在他被合作伙伴赶出去,面临困境的时候故去,那也就是让人惋惜的走错了路的创业者的失败故事的又一章而已。他会被评说成为自己的顽固和执拗葬送的牺牲品;被看成是一个走偏了路,浪费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坏孩子。他的竞争对手们也仍然会一家独大,把他的创造力理解为一种非主流的、小众的偏执。然而今天的乔布斯却是在无限的荣耀之中故去,他的顽固和执拗统统成了这种荣耀的不可或缺的点缀。”

③人们总是“后知后觉”的。你承诺但做不出来的,人们不会相信;你真的成功了,人们会说你从来就是天才。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他成功之前,所承受的“骗子”的骂名和非议,堪称业界所有人加起来的总和。如果不是因为成功,无论他怎样的努力和诚意,都改变不了人们顽固的成见。走向成功的路上不会有鲜花掌声,有的只是怀疑,你的信念因为打击而承受磨砺。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直到九十年代的那些岁月里,许多评论者都会说乔布斯无论如何是打不过微软系统的,但今天,过去的一切被视为缺陷的都会被看成伟大的一部分。他的箴言被传颂,他的行动被模仿。人们都在说,乔布斯的出生注定改变世界。然而当年大家不会这样,虽然今天都会说早就明白。创业路上,没有一个成功者能够外在于这样的人群与环境。

④乔布斯的去世当然让人遗憾和痛心,但他毕竟主宰了今天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可以说终于等到了他的时代的来临。这其实也还是一种幸运。

⑤乔布斯早年的苹果电脑,是在一个以“实用”为主流的个人电脑领域里和IBM与微软抗争。这种抗争的困难在于电脑在兴起之初主要是一种工作用品,它的实用性几乎是它的核心。苹果的时尚和独特的风格并不讨好当时需要重实用的大众。虽然苹果在制图等方面有长处,但难以让更多的人使用;虽然始终有小众的拥趸,但不会大众化。于是在那个时代,苹果被微软打得抬不起头。被乔布斯视为优势的创造力确实是以封闭和固执为前提的,这就使得他难以在那个以方便和快捷为主要需求的电脑时代取胜。

⑥但九十年代以来,电子产品的消费化时代到来,苹果的领域是在时尚消费。实用电脑领域注重的是办公,采取的都是迎合讨好大众的方式。而乔布斯的“神秘主义”却在时尚消费中大显身手。从Ipod开始,苹果才真正取得了别人比不了的成功。正是因为转向了消费的时尚品,乔布斯不再和微软较劲,反而得到了最大的成功;正是打开了消费时尚的领域,乔布斯才找到了他的顽固和执着的最好的空间。

⑦普通人以为讨好大众就行,但其实今天的大众并不满足被讨好的姿态。“消费”是一个使用价值并不关键,而心理和时尚的感受更为重要的领域。人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功能的用品,更应是一张时尚的、让人羡慕的“名片”。乔布斯独特的个人姿态显示出另类的吸引力。比如各种传奇故事、吸引人的传记、各种演讲格言以及和大众保持距离,不迎合大众的姿态。他该怎么出席活动,该怎么接受采访,心里都有数,他不会因为你是他的受众而改变自己。我不讨好你,你反而会来崇拜我。他采取的是一种既拒斥又迎合的方式。乔布斯精确地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时尚潮流。他的IPod和IPad突显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作为时尚产品的存在价值。他为消费者提供了极佳的用户体验效果。容易上手的感觉更为强大地让消费者彰显了自我的时尚个性。尤其是在中国,这些产品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身份的象征。一件不太兼容,没有USB接口,不能看Flash的产品却受到大家如此的追捧,本身就说明乔布斯比我们自己更懂得我们。

⑧乔布斯也许不一定是一个技术发明的伟人,但他肯定是洞悉人性复杂性的伟人。他懂得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既需要被人宠,也需要被人轻视。这种心理的复杂性是乔布斯拿捏得最为精准的东西。

⑨乔布斯的成功需要幸运;然而他的幸运又是他性格的必然。在乔布斯的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想象力往往比规律重要,人性往往比技术重要,人文的敏感不可缺少。

(摘自《渤海早报》2011.10,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巅峰时刻”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______论证的方法,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析第③段两处划线句作用的异同。
【小题4】结合文意,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后知后觉”的。
B.是在一个以“实用”为主流的个人电脑领域里和IBM与微软抗争。
C.而乔布斯的“神秘主义”却在时尚消费中大显身手。
D.人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功能的用品,更应是一张时尚的、让人羡慕的“名片”。
【小题5】第⑧段中划线句在文中具体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请联系全文,概述作者认为乔布斯成功的原因。
【小题7】结合文意,请你为乔布斯写一段人物小传。(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