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作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 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会加快出现一些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种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他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 9000 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小题1】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虫害。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害。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小题3】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已有很多年了。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变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01:4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冬 日 絮 语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岁月。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在年前便感到岁月一天天变少,直到残剩无多!而一过了年,仿佛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感觉真的大有可为了。

如果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在日历上,还是在行走于窗前的阳光里?

窗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玻璃上的冰雪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我忽然对老人这个称谓产生了敬意。大概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样的明彻,才能有如此无边的安宁。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真的,那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阳光照进并充满香棒的每一片叶子和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是不是可以说,任何事物的出现,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骗子无法骗走的,正是人们内心那无比珍贵的单纯。以此而言,老人是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阴影又执着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闪光的琴音。仿佛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关闭了整个地球上的灯或者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我想在一张寄给远方的失意朋友的新年贺卡上写一句话:你想得到的一切安慰都在音乐里。

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取材于冯骥才同名作品)

(注)①香棒,又名海芋、滴水观音,天南星科多年生常绿大草本植物。②鲁宾斯坦,二十世纪著名钢琴演奏家。
【小题1】结合文意,理解“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中“明亮”的含意。
【小题2】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2)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
【小题3】文中写“最令人莫解”的冬日天空,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或效果?
【小题4】文中作者谈到了自己的哪些感悟?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观念是随着时世的推移而改变的。魏晋文学观念的变革,摆脱了经学的束缚,确立了诗文正宗;近代文学观念的更新,突破了正统的范畴,接纳了戏曲小说。林先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特别重视这种文学本位,着力于文学自身内在规律的探索。在唐诗的研究中,一般都要提到诸如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大众喜爱等外部条件,而林先生则不然。先生是位诗人,因而敏锐地发现,在这诗的国度里,诗成了整个文化的灵魂。他说:“诗简直成了生活中的凭证,它无处不在,它的特征渗透到整个文化之中去。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他以富于诗人个性的独特视角直切诗歌的文学本位,因而在创作主体中偏重于寒士诗人,在创作方法中偏重于浪漫主义。

林先生的唐诗研究,不同于一般批评者把目光投向诗歌所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而是把握住创作主体的精神,提出了“少年精神”。林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作家大都属于“士”这一阶层,出身寒微,生活困苦。他说:“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学主要是以士为代表,以开明政治为中心的寒士文学。”(《中国文学简史·导言》)唐代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曾推行开明政治,是寒士积极进取、扬眉吐气的时代,因而表现出一种“少年精神”。“少年精神”是“开朗的、解放的”,充满“青春的气息”和“浪漫豪情”。李白是最富于“布衣感”的“寒士”,也是最富于“少年精神”的诗人,他“即便是悲愤,也不失其豪放,即便是失败,也不失为英雄”(《唐代四大诗人》)。盛唐诗人诗作类皆具有“少年精神”,即便是发牢骚的诗,也是乐观向上的;即便是写空寂的境界,“也流露着与宇宙息息相通的无限生意”。林先生与“汉魏风骨”对举,提出“盛唐气象”,李白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盛唐气象》)。林先生是从寒士文学本位去把握唐诗表现出来的主体精神和时代风貌的。

林先生认为抒情才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最适合于抒情,所以林先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浪漫主义作家,晚年致力于《西游记》的研究,也因为它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他说:“李白的诗歌气质是浪漫的。这浪漫是意味着更高的解放要求,是鼓舞着更为高涨的热情的。”(《诗人李白》)在他看来,现实主义表现的是现实,是存在,是形而下的,近于“微观”,而浪漫主义表现的则是感情,是精神,是形而上的,近于“宏观”。在社会上强调典型说的现实主义理论,把许多诗人诗作装进现实主义大箩筐之时,林先生却根据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更多地阐发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性,并肯定其积极意义,这也反映出他那不同流俗的学术品性。

(摘编自林东海《林庚<唐诗综论>导读》)

【小题1】下列有关“少年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庚先生的唐诗研究,提出了“少年精神”,不同于把目光投向诗歌所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的一般批评者。
B.唐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推行开明政治,成为寒士们积极进取、扬眉吐气的时代,表现出一种“少年精神”。
C.李白是唐朝诗人中最富于“布衣感”的“寒士”,因此也是最富于“少年精神”的诗人,他即便是悲愤或失败,也不失为英雄。
D.盛唐诗作皆具有“少年精神”,诗人们即便是发牢骚,也是乐观向上的;即便是写空寂,也流露着无限生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直切诗歌的文学本位、偏重寒士的创作主体和偏重浪漫的创作方法三个并列的角度,对林庚先生的诗论展开具体论证。
B.文章论证林庚先生从寒士文学本位去把握唐诗的主体精神和时代风貌时,并不回避属于外部条件的历史因素。
C.文章在论述中提到林庚先生晚年致力于《西游记》的研究,佐证了林庚先生的文学评论偏重于浪漫和抒情的基本观点。
D.文章在论述中大量引用林庚先生的言论,既增强了论证的直观性,又提高了论证的可信度,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观念是随着时世的推移而不断改变的,因此魏晋文学确立了诗文正宗,近代文学接纳了戏曲小说。
B.唐诗研究一般都要提到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等外部因素,这和林庚先生立足文学本位的研究有较明显的区别。
C.林庚先生认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才是中国诗歌的正统,所以,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浪漫主义作家。
D.林庚先生积极肯定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意义,反对强调典型说的现实主义理论,表现出他不同流俗的学术品性。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原阳秋
乔叶
香菜又叫芫荽,可她更喜欢把它叫香菜。听听,香,菜。不由分说气势逼人地就把香字占了去,这股子傲娇劲儿,啧啧。不过,名字和味道都很傲娇的香菜真到成了菜的时候,就显出了矫情。乍一看似乎挺低调,因它从不做主菜,只是一道配菜。只是凉菜的底边儿,热菜的俏尖儿,煲汤时也是最后一道花色儿。可是再细品,这低调不是真低调,有没有它,菜的品相还真是不太一样。该有它的时候没有它,菜到底就短了些微的精气神儿。
香菜成了她厨房里的日常,每一顿都离不了。可市场上十有八九见到的都是大香菜,大杆子大叶儿,样子糙,香味儿也跟着糙。好香菜要水嫩嫩的,一点儿不能干。还不能久放,一放两三天,蔫样子就出来了。
为了香菜,她没少发愁。说来好笑,为香菜发愁,也不算是个正经事儿。
那天,她在小区闲逛。逛着逛着,她就闻到了香菜味儿。这香菜味儿是很随意的,随意里却有着一种浓郁,她直觉来了:好香菜。
她小心翼翼地循着这味道,轻手轻脚地跟踪着,走了不多一会儿,眼前果然就出现了一盆香菜。香菜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刚刚长出了俏模样。半尺高,婷婷袅袅,细碎的叶子嫩嫩地擎着。她蹲下来,摸了摸她们的绿叶子,又摸了摸盆里的土,那土有点儿黏手的润。
真是一盆好香菜。真想掐两棵。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还是掐了。回家配了紫菜和虾米,吃了一顿虾肉馄饨。味道好极了。
有一次就有两次,越掐她越觉出了这香菜的好。现掐现吃的新鲜劲儿也着实让人惦记。也是奇怪,她从秋天掐到冬天,又从冬天掐到春天,掐了一次又一次,居然一次也没有碰见过那个主家。掐着掐着,香菜还又多出了一盆。
有一天,她在厨房忙着,腾不出手,便喊儿子去掐。
“我不去偷。”儿子断然拒绝。
“怎么叫偷?”她恼了。
“人家知道不?不知道就是偷。”儿子言之凿凿。
“我倒想告诉人家,可找不着人。”她气得要撂勺子。
“你找了没?诚心找能找不着?”小家伙要把她给噎死了。
怎么找?偌大的小区,还真是毫无头绪。贴个启事:寻找香菜主人?这也太可笑了吧?她寻思,这香菜主人是个什么人呢?是退休的老人家吧?千万别碰到个老太太,老太太多半是难缠的,她又该怎么脱身呢?
她仔仔细细地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好了,每次给一块钱,而且必须是硬币,半深半浅埋在盆里,这样主人总能看到吧,也不至于风吹了。
从此,她掐得越发踏实了。
那一天,她又去掐香菜,刚刚直起身,就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看着她。
“你这香菜,是在这盆里掐的吧?”老太太口气很平静,却是一副押解罪犯指证现场的口气。
她站住,点点头,谄媚地笑笑,回头指指那个盆:“您种的?”
“嗯。”老太太的脸突然硬起来,“吃人家的菜,也不打个招呼啊?”
“找不着人。总不能整天蹲在这里等吧,还是挨家挨户问?还上班呢,特别忙。”她忐忑着奋力往语气里注入诚恳,“我每天放了1块钱的。”
“都是你放的?十二块。我是卖菜的?”老太太脸更硬了。
“对……我不是那个意思。”她有点儿心慌,果然是个难缠的老太太。
“不是钱的事儿。我不缺那点儿钱。”老太太又说。
“知道,我知道。”她赶紧应答,“您的劳动,很辛苦的。”
她有些后悔掐那些香菜了。
“好吃不?这是原阳秋。”老太太终于又开了口。
“好吃,好吃,真好吃。这香菜……还分种类啊?”她暗暗松了口气,“过两天,我也去买点儿种子,跟您学种香菜吧。”
“不是特别忙么?你知道啥时候浇水?浇多少?你们年轻人,啥都不知道。就知道吃。”
她乖乖点头,任老太太抢白。
老太太回身看一眼楼群:“住几号楼?”
“三号楼一单元。”——又有点儿悬心,不会是去物业告她一下吧?
她看着老太太的脸色,把手里那根香菜递了过去:“还给您。”
“嗤,”老太太倒是一副气笑了的样子,“都掐下来了,还我干啥?”
“那,您的香菜,我以后还能吃不?”
“这人,我还甩不脱了。”老太太又笑了,“以后,吃你自己的。也别往盆里放钱了。”
“哦。”她有些落寞。说到底,这老太太,还是小气呢。——她打了一下自己的脸。呸,这念头起得没良心呢。不能太贪婪不是?碗米养恩,斗米养仇。难不成人家的好香菜还养出了自己的小怨恨?
一周后,她发现自己家的单元门口,出现了一个花盆。花盆里,种的也是香菜。她端详了好一会儿,这香菜和老太太盆里的一模一样,也是原阳秋呢。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首段写香菜有一股子傲娇劲儿,是一道低调的配菜,有了它,不仅菜的品相好,也多些微的精气神儿,这样写突出了香菜的特别。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暗示情节内容,为下文作铺垫,香菜虽然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但是模样俏,盆里的土还有点粘手的润,暗示是有人精心养的。
C.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在被老太太拒绝后,“她”有些落寞,继而责怪老太太小气,马上又自责,展现了“她”的性格。
D.小说以散文化的语言,舒缓细腻的笔调,围绕“一盆原阳秋”叙述了“她”和“老太太”之间发生的故事,充满邻里之间的融融温情。
【小题2】小说不以“香菜”为题,而以“原阳秋”为题。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她”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白雪芳草湖
周玉娴
①当凌厉寒冷的北风吹麻我的面颊的时候,当微信朋友圈里发出雪花飞舞图片的时候,我又想起了白雪芳草湖。
②芳草湖在新疆天山北麓,那里砾石遍地,风沙侵扰千年,蛮荒而贫瘠,飞鸟难寻,走兽绝迹。一个人到了这里,跑上好大一阵子,也看不到变化的东西。沙地里突然窜出一只老鼠,砾石边的寂寞的蒲公英,就是这里最奇特的风景。牧民称这里荒草湖,兵团人来到此处,热切地叫她芳草湖。一字之变,荒草就有了芬芳,荒漠也有了诗意。
③在戈壁扎根,向沙漠进军,兵团人忙着建房修路,开荒垦地,植树造林,建造农场。人向戈壁进一步,黄沙就退一步。夏秋之季,在色彩的拉锯战中,农场的绿色一点点地在土褐色的戈壁上延伸。而到了冬天,白色则成了芳草湖的主题。
④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排山倒海闯过西伯利亚的原野,到了芳草湖也丝毫没有减弱。戈壁滩上的砂石像是着了魔一样,跟着风疯狂地奔跑,全然忘了夏日里对草甸子边那朵小花的承诺。北风狂烈,戈壁滩汹涌起伏,砂石正在举办一场诡异的狂欢。平地而起,遮天蔽日,横冲直撞,回旋乖张,携着黄沙,张开巨口,风沙想将戈壁上仅有的绿色吞噬。前面,突然出现了一堵墙,一道绿色的墙,落了叶子的白杨树精神抖擞,手拉着手站成一排。巍峨的阿尔泰山也没能挡住这北风,小小林带又算得了什么?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第二道、第三道林带又挡在了前面。兵团人早就做好了应对狂风的准备,早早加固了牛羊圈,早早窖藏了蔬菜,早早收拾好了果实,他们也早早就养好了树林带里的白杨树,让它们成为训练有素的抗击风沙的士兵。他们专等着一场大雪来装点家园。
⑤雪,终于来了。雪花,是严寒里芳草湖最美的花,是锋利的风剪出的花儿。由一个冰点散开六瓣,每一瓣再伸展出枝丫。一朵,两朵,三四朵,朵朵美丽,朵朵精彩。它们乘着风滑行,飞扬轻舞,奔向荒凉的大地。它们在高空中忍受了严寒的考验,百炼成花,化为薄薄的一片一片,密密地在天地间织成一张白色的花网。雪花身姿轻盈,气息动人,芳香醉人,格外美丽。雪花随性歪斜,横七竖八地落在戈壁上,躺在榆树的枯枝上。它们不会挤挤挨挨,留着缝隙,好让冷风钻进去给花儿降温。
⑥芳草湖的雪花,落在地上,朵朵花儿手拉着手,结成一床巨大的纯白的棉被,将经历了三个季节的荒凉燥热的戈壁滩盖住。那如野马般狂奔的燥气,那如鬼魅般恶劣的风沙,都被这绵密的大雪盖住了,都被雪的静谧安定了心神。雪花,无论落在哪里,都会无怨无悔,像坚定的兵团人,哪里需要,他们就可以飘向哪里。只要落地,就能生根发芽,就能抱作一团,抵御困难。
⑦北风如刀锋划过戈壁,摩擦撞击着粗粝的砂石,发出凄厉的长啸,令人胆寒惊恐。可是,雪来了,安慰了这暴躁粗犷的戈壁,给它穿上了白色的大氅,轻轻拥抱着荒滩。你会惊讶,昨日粗鄙丑陋的戈壁,一夜之间,便粉妆玉砌、琼华芳姿、脱胎换骨。你看,在大风中摇摆的白杨树、榆树和沙枣树的枝条都成了白绒绒的玉条,戈壁滩上的草甸子变成了一个个白蘑菇,顶着雪儿猫冬。天空湛蓝,没有一丝云,云都落到了地上。
⑧大雪,给这残酷的环境和荒芜的天地带来浪漫。清晨,洁白的霜花在窗玻璃上画下美丽的图案。室内温暖如春,热气升腾;室外呵气成霜,霜花美妙。门前白杨披琼挂玉,偶尔有人走过,孩子们用脚使劲一蹬,那树丫上的雪便簌簌坠落。雪团落得快,直灌进人们的脖子里;雪花在空中走着优雅的“之”字,飘在人们的发梢眉间。路人笑骂嬉闹的孩子,却一点也不恼。芳草湖的白雪,纯洁无瑕,让人疼惜。即使是最强悍的猎手,最粗糙的农人,最坚毅的士兵,见到这寰宇澄静的世界,心中也会生出温柔来。
⑨门前一串脚印伸向远方,人们就踏着那一个个如墨点的脚印一路前行。脚踏新雪,深不过膝盖,浅不过鞋面,吱吱作响。可走在雪野,得小心翼翼。一脚踏进雪中,不知深浅,那种探索未知的好奇,牵动了孩子们的心。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兵团人的血液,从来不会害怕未知的地方。走进雪野,就像走进一张白如生宣的画纸,以脚为笔留下一行墨迹,天宇之下刹那间仿佛一幅宋元山水,那些还未踏足的地方就是留白。
⑩很多年后,当我在江南湿冷的冬雪中踟蹰独行的时候,我的心中却是极其怀念芳草湖白雪,她给我以温暖。这温暖,穿过皮肤直抵内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
注:①兵团,本文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组建党、政、军权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半军事化组织和社会经济体系,通过驻扎军队开荒种地来安置人员,发展经济,守卫边疆,巩固边防。
【小题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写“我”离开芳草湖后,却对其充满故乡般的怀念,寄寓着作者的美好情感。
B.文章首尾遥相呼应,强调芳草湖在“我”的生命历程中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C.文章是回忆性散文,重点记叙了作者难忘的艰苦兵团生活,赞扬兵团人的精神品德。
D.文章托物言志,蕴藉含蓄,耐人寻味。文章广泛联想,时空纵横,表真情达己意。
【小题2】文章①④⑦三段都描写了北风,请分别简析这几处描写的作用。
【小题3】本文的语言灵动形象,请结合第⑧段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4】文末写道:“很多年后,我极其怀念芳草湖大雪的温暖”。这“穿过皮肤直抵内心的温暖”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瑾的孤独

蒋勋

如果你看过秋瑾的照片,你一定也会觉得:怎么那么美?而且你注意一下,她的美是超越性别的,很少有人的美可以超越性别。

其实秋瑾来自一个保守的大家庭,他的父亲做官,替女儿选了一个当官的夫婿,他们结了婚,夫妻感情也很好。有人猜测秋瑾是婚姻不幸福才会去革命,其实不然,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宠爱,当他感觉到要与人分享这份宠爱时,他的梦想就出现了。

其实她还有孩子,一家和乐美满。在一个女子要缠足、丈夫可以纳妾的社会里,一个丈夫为了成全妻子的好学,愿意拿出一笔钱送妻子去日本留学,相信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丈夫。然而,秋瑾到了日本之后,视野打开了,不再是一个旧社会里封闭的女人,她认识了徐锡麟、陈天华等优秀的留学生,经常聚会喝酒、聊新的知识,并且一起加入了同盟会。在当时,同盟会是一个非法组织,加入者都抱着被杀头的准备,唯有充满梦想的人才会参加。

秋瑾到日本之后,意识到东方的女性受到极度的压抑,被当做弱者,因此她的革命不只是政治的革命,更大的一部分是她对女权革命的觉醒与伸张。秋瑾在日本学武士刀、练剑,所以会拍下那么一张照片,象征女性的解放。

一个可以容纳解放女性的男性团体,也必定是开放的。可见,徐锡麟、陈天华等人都是优秀的男性,而秋瑾的丈夫也绝不是坏人。不过,秋瑾觉察到自己与丈夫在思想上已经分道扬镳,她无法再回到那个保守的社会里,所以她为自己的生命做了勇敢的抉择,向丈夫提出离婚。

秋瑾的孤独不仅在当时,甚至在今日,都鲜有人能理解。幸运的是,秋瑾还有一群可爱的朋友。这些与她把酒言欢的留学生,知道秋瑾很喜欢一把剑,便凑钱买下来送她。

当他们在小酒馆里把剑送给秋瑾时,她当场舞了一回。我不知道那张持剑穿和服的相片是否为彼时所摄,但在秋瑾的诗中记录了此事,她说:千金不惜买宝刀。原来那把剑所费不赀,耗尽千金,以至于一群人喝酒喝到最后付不起酒钱,于是秋瑾不惜把身上的皮大衣当了,要和朋友们喝得痛快,诗的下一句便是:“貂裘换酒也堪豪”。后来,这群留学生回到中国,潜伏在民间,伺机而动,随时准备革命。心思缜密的秋瑾,不但有激情,而且有理性,可谓当时回国革命者中最成功的一个。

然而,很少有人想到,离婚以后的秋瑾要面对生命里巨大的孤独感。相信她和徐锡麟之间的感情是革命,也是爱情。所以当徐锡麟冲动起义,因为没有详密的规划而失败被逮捕,并惨遭清朝官员恩铭将胸膛剖开,活活地掏出心肝祭奠时,秋瑾失声痛哭。有人劝她暂避他地,并为她联系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绝了。她不食不语,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痛同胞之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

我读秋瑾传记时,深深觉得秋瑾的死和徐锡麟有很大的关系,而徐锡麟就是当年提议买宝剑送她的人。这使我联想到,革命里有一部分的孤独感,也许是和爱情有关。在革命里纠缠的情感非常迷人,非小儿女的私情可以比拟,他们是各自以“一腔热血勤珍重”的方式,走向诗的最巅峰。

在徐锡麟死后,秋瑾的起义可以说是一种自杀的形式。

秋瑾被捕之后,受尽所有的酷刑,被逼要写下所有参与革命者的名单,她只写下一个字:秋。表示只有秋瑾一人。她顿了一下,接着写:秋风秋雨愁煞人。又是一句诗。翌日清晨,秋瑾在绍兴的街市口被处以斩刑。

她是一个在文学上、戏剧上尚且无法全面说出其影响力的女性,她也是一个传奇,历史的传奇,因为她的生命活出了惊人的自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女权革命的觉醒与伸张意识超前;接受新思想后不被丈夫理解;黑暗的现实与革命式爱情的难言,这些因素让秋瑾倍感孤独。
B.出于对婚姻的不满,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秋瑾冒着被杀的危险,决然加入同盟会,为中国革命积极奔走,奋斗终生。
C.临就义前,秋瑾引用清人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作为遗言,表达了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时的悲愤心情。
D.秋瑾的性格有如下三点:参加革命、追求解放的勇敢决绝;千金买刀、貂裘换酒的激情豪放;毅然起义、从容就义的坚贞理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秋瑾是美的,而且是超越性别的美。这是因为她追求的觉醒与解放超越了性别,她的理想与热情也远非一般女子所能比拟。
B.秋瑾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给她包办了一场婚姻。婚后夫妻感情很好,但随着两人对现实认识的分歧增大,秋瑾留学日本。
C.秋瑾到日本后,认识了徐锡麟、陈天华等优秀的留学生,在他们的引荐下加入了同盟会,开阔了视野,充满了对革命的憧憬。
D.徐锡麟起义失败,秋瑾的处境变得危险。她拒绝了同志们的建议,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最后求仁得仁。
E.秋瑾是一个传奇女子,她为中国革命传来了火种,她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影响至今仍无法全面说出,她活出了惊人的自我。
【小题3】秋瑾心思缜密且富有理性,但她为什么在徐锡麟就义后竟然自杀式地起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