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官方配套活动之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政府正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提高监管效能,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我们欢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在内的各国农业和食品企业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监管总局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界同仁共同努力、携手共治,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政府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充分满足百姓消费发展需求,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改革创新把“四个最严”要求落到实处,借鉴国际经验、健全最严格的标准,创新监管方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完善基础制度、实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让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收获,是当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民间友好工作赢得广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愿与国内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生活水平,让国内外民众共同分享贸易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果。

(摘编自2018年11月6日《证券日报》)

材料二:

(摘编自2018年3月10日《中国健康报》)

材料三:

食品安全治理属于世界性难题。有效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我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研究我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时刻不可忘记这一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美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事业是理念与实践的生动结合。在新时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食品安全领域,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通过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还需要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从全球的范围来看,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创新是食品安全治理中最为艰难、最富智慧的。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艺术、法律、宗教、习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是分层次的,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等形式;文化具有传承性、渗透性、持久性等。食品安全的治理使命、治理愿景、治理价值、治理战略等,是食品安全治理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最精髓的内容。

(摘编自2018年11月29日《中国食品安全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国政府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
B.“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举办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C.材料二表明,中国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所关注的各因素中关注度最低的是有无负面消息,对产品包装也不够关注。
D.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有了食品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还将对食品的质量、营养、美味等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只有与国内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才能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百姓生活水平。
B.食品安全治理文化是一个包括知识、习俗等的分层次的复合体,其创新是食品安全治理最核心的内容。
C.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对食品的安全性的关注度还不是特别高,消费者关注相对较多的是食品的价格。
D.当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与收获。
【小题3】如何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08:47: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的丛林

迟子建

①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是多数族类。

②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过。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来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③童年时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进入了我的小说世界。

④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宣示自己作为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式,隐身而入,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了邻居,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原型。

⑤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以及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小说中留下了“话语”。

⑥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我儿时的梦。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⑦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采山,被熊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⑧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我们生活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⑨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空谈。

⑩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最美岁月。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中说“我”是个“林中女孩”,这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在大兴安岭的童年生活对我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文章第⑤⑥⑦段中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多角度地再现了“我”少年时期的生活,说明了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和宝库。
C.文章第⑤段中写“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写出了成人世界的残忍,反衬出只有孩子才保留着与动物们沟通的能力。
D.文章第⑩段“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比喻永不枯竭的现实生活,也比喻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省。
【小题2】纵观全文,作者笔下的“小说的丛林”具有哪些特点?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如何能成为一名小说家”的认识和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小题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天的树

赵丽宏

①A秋风在大地上游荡。夏日的酷暑像一群惊惶失措的野兽,在悄然而至的秋风里一哄而散,逃遁得不知去向。

②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年轻时代生活在乡村的那几年,我真正理解了成熟和收获与秋天的关系。在高旷澄澈的蓝天下,等待收割的稻田金浪起伏,长江边的芦花银波荡漾,迁徙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远方,天地之间回荡着它们的鸣唱……这是无比美妙的景象。在城市里,看不到成熟的秋林和原野,也闻不到成熟的果实和稻谷的清香,你只能从气温的变化中感觉秋天。高楼大厦一年四季以不变的姿态屹立在你的视野里,它们决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动。

③好在城市里有树。树,向城里的人们报告着秋天的消息。

④从我书房的那扇西窗中望出去,能看到三棵树,一棵樟树,一棵月桂,还有一棵枇杷树。也许,在一年四季中,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的是这几棵树。在休息的时候,在思索的时候,我总是凝视着窗外,欣赏它们婀娜多姿的绿色身影。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向我昭示着自然和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我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

⑤春天,它们最早把清新的绿色送入我的眼帘,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 勃和多彩。夏天,它们用浓浓的绿阴遮挡炎阳,在酷暑中带来些许清凉。这三棵树,引来了很多飞鸟,每天早晨,都能听到鸟在树阴中快乐地唱歌。此刻,那棵月桂树上已经蓓蕾满枝,再过些日子,空气中就会飘漾起桂花的清芬。空气中如果有树的气息,世界也会变得清新亲切。

⑥我知道,随着秋风的加剧,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大树的绿叶会枯黄,会从枝头脱落。

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衰亡和没落。冬天,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用绿色证明着它们的存在。而那些脱尽了树叶的树木,同样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B在寒风和霜雪中,光秃秃的枝杈就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它们似乎是想拥抱什么,召唤什么。凝望这些冬天的树,我的心里不会有枯萎的联想,冬天是无法消灭这些树木的,等春风一来,它们马上会萌芽长叶,把绿色的春消息传遍人间。苏东坡说:“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我想,这松柏,应该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⑧是的,此刻,我想为树,为这些人类的朋友说几句感激的话。它们默默地屹立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绿,给我们宁静, 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却从来不会要人类回报它们。在这个世界上,树是人类最重要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理应对它们满怀感激之心。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不少年龄比我们上一代的老人们还要老的大树,它们目睹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它们不但没有使我们的城市变得衰老,还使一代又一代人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城市因为它们而显得年轻。树是沉默的,面对自然,它们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然而面对人类的摧残,它们却无可奈何,只能逆来顺受。很多年前,我曾写过文章,为城市里的那些大树担忧。我曾经担心我们这个城市最终将会变成一片没有绿色的水泥森林。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树的重要,体会到树的可亲可近和可敬。这些年,上海到处出现新的绿地,大树和高楼一起生长着。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⑨很久以前,读过一位四川诗人的诗集,书名是《伐木声声》,诗人用一种豪迈骄傲的态度对砍伐大树、毁灭森林的行动大唱赞歌。长江流域的森林,就是在这样的赞歌声中消失的。这样的诗,现在再读,当然是触目惊心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书桌上也有一本旧诗集,作者是19世纪的法国人拉科姆。其中有一首诗,题为《栽树》,我忍不住要把它抄在这里:

⑩谁栽下了树,谁就栽下了希望。正如人的生命,必须扎根于时间的泥土才能爬向上帝的天堂。小树啊,谁能预料长大后,它们将会多么壮观。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处对树作了形象细腻的描绘,它们有的写出了秋天美妙的景象,有的写出了树对人类的恩惠,有的写出了树的顽强。
B.第⑤段写树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把秋天的月桂树描写得既富生气又富美感。
C.文末引用两本诗集,两相对照,显示了人们对待树木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D.本文通过对秋天的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树的感激、赞美之情,也表达了 作者对人们摧残树木的强烈不满。
【小题2】文章第②段写了乡村秋天的哪些自然景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3】书房的窗外只有三棵树,但在一年四季中却能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这是为什么?
【小题4】通过生动形象的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是散文作品描写景物的常用手法。下面是《济南的冬天》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然后再从文中画线A、B语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小题5】本文的作者对城市里的树情有独钟,感慨良多,从中获得了许多人生感悟。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大自然母亲的心跳

赵鑫珊

①美国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录音。结果表明,第四组仅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婴儿就安安稳稳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②结论是:婴儿同母亲的心跳有着天生的亲和关系。自娘胎里,婴儿的心脏是被母亲的心跳起搏、激活的。在心跳和谐共振的基础上,母子之间已奠定了生理、心理(情感)交流的雏形。人成年后,从母亲怀抱走近充满矛盾、冲突和处处是陷阱的外部世界,便经常在潜意识林立回忆当年母亲的心跳。那心律,永远意味着平安、清洁和舒适。因为在娘胎里,我们既没有严寒,也没有酷暑,更没有忧患。这便是人依恋母亲的生理基础。非常本能,根深蒂固。

③其实,现代人渴望旅游的冲动,在本质上也是去寻找大自然母亲的心跳的冲动。旅游的冲动,也是潜意识渴望返回大自然母亲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来自那里。不管你今天是总统、董事长,还是小学教师或外地民工,从根本上都来自那里,无一例外。

④一阵清凉的风,掠过河边的山谷,吹动一大片枫树林中的叶,发出沙沙声,那正是大自然母亲的心跳;雁荡、华山多好溪,流水潺潺,那也是大自然母亲的心跳;山光水色,猿声鸟啼,依稀在耳,同样是她的心在跳,那么亲切、祥和、安康!

⑤你也许会说:“不必特意跑到雁荡山、黄山去听猿声鸟啼吧!我们家鸟笼子里就有一只黄莺,每天早晨它都叫,叫得好听极了!”

⑥“不,笼子里的鸟叫是被人扭曲的大自然母亲的心声。它不叫还好,一叫,我就想哭。把大自然关在笼子里是现代人的一大愚蠢,也是当代世界危机的的总根源之一。”我回答。

⑦有好几次我住在宾馆里。初冬,不算冷,但暖气已烧到25℃。一切都是封闭式的。我觉得被陌生和敌意重重包围着:里面的空气、地毯、化学制品的墙纸……我想呕吐。我终于逃了出来。一回到外面空气中,原先的压抑和胸闷感便烟消云散。尽管上海的空气已经被严重污染,居然还有这般疗效、功效,要是回到雁荡山、黄山,其疗效可想而知。

⑧其实,我们时时处处都被许多陌生的现代人工制品包围着,其中有许多东西对人还是抱有敌意的:柏油马路、塑料制品、洗涤济、农药、化肥、噪音、汽车废气、席梦思……这种生存环境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人在地球上进化的历史却长达几百万年。从真正能制造工具的人进化到今天,也有一百万年的漫长时间。几十年比一百万年,怎不觉得突然、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迅猛发展,人性跟不上,骨子里适应不了变异的生存环境,因为那不是大自然母亲的心跳!

⑨不错,人性也是进化的。但进化速度极缓慢,一千年前后都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然,我们就读不懂唐诗。迅猛发展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几乎在日夜拖着人性拼命向前奔跑。人性觉得很累,颇有心力交瘁之感。于是出外旅游的念头便油然而生。

⑩有一回,朋友请我去新锦江顶层旋转餐厅吃夜宵。桌上点燃着蜡烛,烛光很柔和,缓解人的生理、心理上的压力、紧张,给人以宁静、平和、安稳的感觉,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农业文明的祥和时代。农业文明约有一万年的历史。人性更亲近风车、水牛、马车、木制纺织机、豆油灯、蜡烛光和水井……所有这些离大自然母亲的心跳很近很近。

11今天,人们去旅游,无非是出于两大动机:人文历史的追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后者似乎更有意思。比如在山谷草地上野餐,因为因为几万、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打猎归来,就是在草地上烤野猪、野鹿、野鸡的。今天的旅游者喜欢野餐,点燃篝火,正是在潜意识层对大自然母亲心跳的一种追忆方式。

12这就是人的大自然清结,永不散的结。

13其实,现代人渴望旅游的冲动,在本质上也是去寻找大自然母亲心跳的冲动。

【小题1】请从结构角度,分析第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请从表达角度赏析第④段。
【小题3】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4】请概括现代人渴望旅游的原因。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写生理学家的实验是为了证明母亲的心跳意味着平安、清洁和舒适。
B.不论你从事何种工作、有何身份,都有渴望旅游的冲动。
C.第⑦段运用衬托,强调自然环境对人内心的抚慰以及对身体机能的治疗作用。
D.第⑧段列举数字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近几十年生存环境异化,人性无法适应。
E.农业文明是更亲近自然母亲的文明方式,作者倡导回到农业文明的祥和时代。
F.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深沉的情感。

同类题5

材料一:
据韩国媒体报道,乐天集团董事会决定用星州一块地皮置换南杨州军事用地,用于部署“萨德”系统,此消息得到韩国国防部的证实。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当天表示,“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和强烈不满……并再次强调,中方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
同日,新华社发文直接剑指乐天集团,抨击其配合美韩政府对中国“背后捅刀子”,警告这种不计后果的草率决定无异于为虎作伥,并强调“对于这样的乐天,中国不欢迎!”
材料二:
据调查,1日,北京丰台区的一家乐天玛特内,基本看不到什么顾客。据估算,在这个占地上千平方米的仓储式超市里,当时只有不到50名顾客,看起来还没有工作人员多。
同日,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区的乐天百货和位于天津河西区文化中心的乐天百货。与北京的情况类似,前来这些商场购物的顾客十分稀少。
3月1日,卫龙食品官微发布微博说明:卫龙产品已陆续在全国范围内的乐天玛特渠道下架。卫龙宣布,今后不再与乐天合作,表示“民族的终归是民族的”。
在江苏徐州,包括大润发以及银座商城在内的商家也已经将韩国乐天品牌全部下架。市区的乐天玛特超市不仅关店,零售商圈的大大小小商户也自觉开始下架韩国乐天的产品。
据韩联社12日报道,正当中国发出“旅游禁韩令”持续发酵之时,韩国发生了乘坐国际邮轮来到济州的3400余名中国团体游客拒绝下船事件。当时济州方面的出入境、海关、检验检疫人员已经做好准备,因此对于中国游客的举动感到难以置信。目前有关这次中国游客集体抵制济州游的具体情况尚不清楚,而韩国媒体认为这与中国人抵制“萨德”在韩部署有关。
材料三:
近来网上传言:韩国的《环球新闻眼》采访乐天集团会长辛东彬,当记者问及当前中国人抵制乐天,乐天集团有何打算时,辛东彬面露笑容说:“不用担心,中国人非常市侩,无骨气无血性,我们降价他们就买。根据以往的经验,他们最多抵制一段时间,像刮阵风。”
后来证实这条消息却是一条“查无此证”的假新闻。无法从任何一家媒体上查到辛东彬说过这些话,韩国也没有“环球新闻眼”这样一个媒体。
在某论坛,有网民列出了乐天集团在华的所有业务以及乐天玛特超市在华分布图,呼吁全体中国人集体抵制乐天集团。
网曝某直播平台的女主播为响应限韩令,来到乐天超市,现场直播毁坏商品,引发网友热议。
材料四:
3月10日,韩国宪法法院裁定通过朴槿惠弹劾案。根据韩国宪法,朴槿惠遭弹劾后,韩国须在60天内举行大选,选出新一届总统。按照韩联社的说法,大选很可能会在5月初进行。
作为当前最热的候选人,文在寅在宣布竞选总统时曾表示,“在当前政治形势下部署萨德并不合适,部署问题应推迟至下届总统任内处理。”
其他数名总统候选人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过部署萨德的不同意见:
安熙正倾向于认为韩国部署萨德已成定局,该决定在现实上很难出现逆转。
李在明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如果他当选韩国总统,将宣布撤销部署萨德。
8月15日是韩国的光复节假期。在“萨德”反导系统选定的部署地星州郡,近8000名当地居民聚集在星州邑城外森林公园,举行“撤回‘萨德’、追求和平誓师大会”。现场更有近千人一起以剃掉头发的行动抗议政府部署“萨德”,要求政府撤回决定,其中甚至还包括10余位女性。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天集团董事会决定为韩国政府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提供军事用地,此举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中国政府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
B.萨德”事件持续发酵之时,乘坐国际游轮来到韩国的3000余名中国游客,拒绝在济州下船,以此来表示对韩国政府的不满和对中国人民抵制韩国行动的支持。
C.“乐天集团的一意孤行,引发了全国各地民众的自发抵制,不少企业和商铺终止了与乐天的合作,乐天玛特超市也受到明显影响,甚至因生意清淡而出现关店现象。
D.韩国政府执意部署“萨德”系统,除来自中国的强烈反对外,韩国内部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可谓内忧外患。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乐天集团不改变自己的决定,一意孤行,势必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抵制,其在华业务将会受到巨大影响,最终只能从中国市场退出。
B.虽然乐天集团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自发抵制,但乐天集团高层仍然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抵制只是暂时的,并不一定会持续很久的时间。
C.上至国家政府,下至有良知的民族企业,再到普通的平民百姓,大多数的中国人态度是一致的,坚决反对韩国政府以及乐天集团损害中国的安全和利益。
D.韩国政坛对部署“萨德”意见不一。在朴槿惠遭到弹劾后,作为热门候选人的文在寅和安熙正、李在明等大多数人都对在韩国部署“萨德”持不同意见。
【小题3】对于韩国不顾中国反对执意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