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水平跟着下降。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晋南地区现存的舞台、壁画便是很好的证明。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般研究者将元杂剧的发展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其分界线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在此之前为元杂剧发展的前期,在此之后为元杂剧发展的后期。前期的元杂剧,是全盛时期,以大都为中心。这一时期,作家辈出,名作如林。著名的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李好古、郑廷玉等。著名的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张生煮海》《潇湘夜雨》《赵氏孤儿》《看钱奴》等。前期作品反映了元代被压迫人民的愿望,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元代的“权豪势要”,提出了元代社会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前期杂剧还塑造了一系列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杨家将、岳家军等英雄人物,寄托了作家的民族情感。另外,前期的元杂剧还有一大批爱情剧,这些剧作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婚恋观,反映了广大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又写了一大批有关娼妓、家庭问题的作品,表达了作家对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关注、同情和赞扬。前期元杂剧还有众多表达故国之思和宣扬神道观念的作品,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态度和精神世界。后期作品由于作家离亡国时间较长,社会相对安定,作品对社会干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许多作家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作品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许多文人创作只是模仿前人,照谱填词,所写多为案头之曲,难以演出。后期杂剧在艺术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作品或追求语言的华丽典雅,或沿袭前人的旧套,特别是杂剧在南方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方言的限制,失去了地利,因而衰落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小题1】下列对元杂剧形成及兴盛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金灭北宋、元灭金,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中,需要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来表现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元杂剧正符合这一需要。
B.元初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缩小,且大多受到残酷的迫害,促使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这一合作推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C.元杂剧表演在当时南北各大城市十分繁盛,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比如节日、庙会,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D.元朝疆域辽阔,交通发达,促进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北方各民族乐曲的传播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有两大直接源头——金院本和诸宫调,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它的形成是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结果。
B.宋金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因为出现了伎艺汇集的勾栏瓦肆,所以出现了符合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不同层次的文化要求的演出。
C.元代部分文人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这也是元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D.元杂剧前期的作品既有批判社会现实的,又有歌颂英雄人物的,还有反映广大青年男女普遍愿望的爱情剧等,种类较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它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有着本质的区别。
B.元杂剧前期作品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并把矛头指向“权豪势要”,可见元代思想文化统治比较宽松,作家创作比较自由。
C.一般认为元杂剧的发展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为分界线,前期是元杂剧发展的全盛时期,作家辈出,名作如林。
D.元杂剧的形成与元代尖锐的民族矛盾、文人的生存状况、城市的发展、民族间的来往都密不可分,可见元杂剧只是时代的产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8 04:2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大规模生产塑料以来,人类已生产了约83亿吨塑料,约四分之三废旧塑料已被抛弃。仅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就多达800万吨,塑料碎片和微粒数量高达5万亿。随着塑料垃圾的不断增长,其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一项调查显示,大约90%的废弃塑料流入大海,它们一部分来自未收集的垃圾,其余来自被收集起来的垃圾,这些垃圾最终被非法倾倒在靠近海岸或河流的地方。垃圾处理专家奇斯曼指出:“这主要是缺少适当的垃圾收集系统。”他认为,在一些富裕国家,塑料问题始于许多人的漠不关心。一份报告指出:在英国,每天都有70万个塑料瓶被当作垃圾扔掉。
透明的塑料饮料瓶主要由聚对苯二酸酯(PET)制成,全球范围内大约有50%的PET被收集起来用于回收利用,但其中只有7%被制成了新瓶子。PET是塑料材料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在低温下融化,可在不损害其聚合物链的情况下被重新利用。但在世界上所有的废弃塑料中,只有14%被收集起来,而实际用于再加工的则更少,其余都被焚烧或填埋处理,填埋的塑料垃圾将在地下持续存在数个世纪之后才会最终降解。
塑料垃圾为何如此普遍?因为被丢弃的塑料毫无价值。重新生产塑料或购买新的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塑料更划算。因此,许多人认为,解决办法是要给废旧塑料一个价值。例如,要求消费者为塑料瓶支付一笔可退还的小额押金。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施押金制度,将用后即扔的一次性塑料瓶变成可回收品。
减少塑料垃圾,就要为塑料创造一种“循环经济”,将塑料生产和使用从“石油到垃圾到填埋或焚烧”的单行道困境中走出来。在这个“循环经济”系统中.激励生产者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而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例如,一只进入“闭合循环”的PET瓶子在为你消除口渴之后,经过回收工厂的处理重新变成PET原料,然后再被制成一只新的瓶子,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不仅可减少塑料垃圾,也有助于遏制气候变暖。生产1吨再生塑料比用石油生产塑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少1吨至3吨。
这类设想得到了一些政府、慈善机构、科学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支持。如依云矿泉水制造商承诺,要将塑料瓶的回收率提高到100%。公司相关人士表示,问题不在于我们所使用的塑料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塑料的使用和处理方式是否适当。
但塑料瓶的回收利用过程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碍。相对于便宜的油价,回收成本高昂且复杂。还是以PET瓶子为例,许多塑料瓶被包裹在另一种塑料的套层里,让用于进行垃圾分类的红外探测器无法区分。
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塑料垃圾的方案,但是这些高科技的解决方案都是关于PET的,不适合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回收利用能力。人们的另一个担忧是,这些解决方案主要是着眼于改善现有状况,但也许是以忽视未来长期解决方案为代价的,如开发更好的可生物降解的塑料等。一些短视的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给未来的选择带来更高的成本。
事实上,就在我们越来越擅长于将旧瓶子变成新瓶子的时候,越来越多新的塑料瓶子还在继续被生产出来,人们同时在使用新的和旧的塑料瓶。预计到2021年,全球塑料瓶产量将在2015年基础上增长20%。
(取材于2018年7月22日《文汇报》)
材料二
现有的整治塑料垃圾的方案或技术并非十全十美,它们本身也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开发新技术,向塑料污染“宣战”。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让废塑料魔术般地自行消失?事实上,这就是生物降解塑料给予我们的承诺。
塑料垃圾之所以成为全球环境污染的一大问题,主要是它们不会自行降解,因而长期存在于地球环境之中。而具备生物降解功能的塑料,可以自己“吃掉”自己。都柏林大学的奥康纳说:“这至少是解决塑料垃圾污染的一个可行方案。”
最有名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聚乳酸,简称PLA。它由玉米淀粉或甘蔗制成,用途广泛,从医用植入物到包装材料,都有它的用武之地。最流行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Mater-Bi”——由意大利新山生物塑料公司生产的一种热塑性塑料。它用糖、植物油甚至是蓟草制成,木屑和其他生物质废弃物也可有望用作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料。
现有的生物降解塑料通常需要通过工业处理来进行分解,例如,在57℃条件下,可降解塑料可以被分解为食物残渣,但回收公司并不喜欢这么做,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进一步污染。此外,搞不清楚什么是生物降解塑料的人有可能将非生物降解塑料垃圾放入食品垃圾回收箱中,致使生产出来的肥料毫无价值。另外,并不是所有用生物质材料制成的塑料都可以生物降解。例如,可口可乐“植物瓶”的原料中约有30%来自于植物,虽然部分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但它在化学结构上与传统的PET完全相同,如不妥善处理的话,流入海洋后会存在很长时间。
有时候,简单地焚烧塑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其缺点是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有害物质。目前,全球约有14%的塑料包装是用焚烧来进行处理的,焚烧时产生的热量可转化成蒸汽被用来驱动涡轮机发电,余热可用来为当地家庭、学校或办公室供暖。
还有比焚烧更胜一筹的技术——高温分解。目前,世界各地分布有大约90个高温分解热解塑料处理厂,将无价值的废旧塑料加热到几百摄氏度高温,通过气化技术将其分解成富含能量的气体,如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可以产生电能或转化为柴油、乙醇等化学燃料。
在荷兰的运河上,机器人像鲸鲨一样把水面上的可乐瓶子吸进它张开的大嘴里。美国巴尔的摩的这类垃圾清理设备在河道中已清理了640万个塑料瓶。在英国、芬兰和西班牙的港口,都有“海上垃圾箱”在做着吞吸水面塑料垃圾的工作。荷兰一位企业家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在美国哈伊尔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太平洋垃圾带中开始一个清理海洋垃圾的大项目,计划于五年内清理掉这片海区一半的塑料垃圾。但也有人认为,海洋垃圾过于分散且支离破碎,清理工作在经济上毫无意义,即使是规模最大的海洋清理项目也只清理了0.5%的海洋塑料垃圾。
另一个可行计划是利用细菌酶的进化来吞食塑料垃圾。它们将被散布到有大量海洋垃圾的海域,将塑料分解成足够小的微粒,剩下的工作就由海洋藻类来完成,但这有可能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并将部分有毒化学物质释放到海水中。
(取材于2018年7月22日《文汇报》)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塑料垃圾没能得到妥善的处理,成为了地球的一场灾难。
B.那些污染海洋的废弃塑料,90%来自未收集和被收集起来的垃圾。
C.使用过的透明塑料饮料瓶可回收利用,重新被制成新的饮料瓶子。
D.生产和购买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省成本,因为塑料垃圾毫无价值。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中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助于塑料生产摆脱从“石油到垃圾到填埋或焚烧”的困境。
B.激励塑料生产者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
C.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以待处理。
D.不仅可以减少塑料垃圾,也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遏制气候变暖。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依云矿泉水制造商100%回收塑料瓶,成为其他公司的榜样。
B.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回收和利用能力就可以解决塑料垃圾问题。
C.开发更好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塑料垃圾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
D.一些短视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会给未来的选择带来更高的成本。
【小题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B.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地原地打转,没有进步。
C.更胜一筹:比较之下,较为优秀、出色的。
D.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没有一种可以让废旧塑料魔术般地自行消失的简单方法。
B.植物和其他生物质的废弃物都是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料。
C.误将生物降解塑料垃圾回收利用会影响再生产品的质量。
D.利用生物质材料制成的塑料也会有不能进行生物降解的。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清理海洋垃圾”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理海洋垃圾的“海上垃圾箱”是一种在水面上做着吞吸水面塑料垃圾工作的机器人。
B.荷兰一位企业家计划在五年之内清理掉美国的一处太平洋垃圾带上一半的塑料垃圾。
C.即使规模最大的海洋清理项目也只清理了0.5%的海洋塑料垃圾,清理工作毫无意义。
D.利用细菌酶的进化来吞食塑料垃圾是清理海洋垃圾的可行计划,但也可能产生新问题。
【小题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整治塑料垃圾的方法有哪些。

同类题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微”文化与“被碎片化”
刘阳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或许正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140个字的阅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事。
“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
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对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心忡忡——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笑话。
【小题1】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  )
A.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时间在300秒内的小视频、手机电话中的自制铃声等。
B.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上只有24字的宣传标语、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广告等。
C.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博、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等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
D.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手机信息中的新闻短讯等。
【小题2】关于“被碎片化”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彻底的研究和追问。
B.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即使把“被碎片化”内容都拼接起来,也很难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
C.在现代社会,因“‘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原本连续的大块的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
D.“微”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也被肢解为碎片, 读书、欣赏、冥想和沉思,都变成了奢侈事。
【小题3】综观全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许多人面对“微”文化时很焦虑。电影导演何平认为玩微博比看电视更浪费时间,他的感慨其实就是他们这种心态的代表了 。
B.由于担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的影响, 尼尔•波兹曼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
C.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人们会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感到忧心忡忡的原因。
D.赫伯特•西蒙认为,现代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匮乏,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面对海量信息,人们却又欲罢不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感与快感
如果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和寻常快感的分别就不难寻出了。。
美感是不沾实用的,寻常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例如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感觉同为实用的,与观赏形象无关。有时喝酒自然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但是艺术的滋味不在饮酒所得的口腹方面的快感,而在饮酒使人忘去现实而另辟一片天地,陶潜、刘伶、李白之流都是用酒来把实际人生的距离推远,酒对于他们只是造成美感经验的工具。至于看美人所生的快感,可以为美感,也可以不为美感。如果你觉得她是一个不可希求的配偶,你所谓“美”就只是满足欲望的条件。如果你能超脱,只把她当作线纹匀称的形象看,丝毫不动欲望,那就和欣赏雕像或画像一样了。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有占有欲。许多收藏书画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铜器为夸口的事,这种人大半只满足占有欲所生的快感而不能有美感。
美感是性格的返照,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寻常快感完全受外来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完全融成一气,所以只能说是被动的。美感经验同时是主动的和被动的。兰格斐尔德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美感的态度好比顺水行舟,随流曲折。就随着水流移动说,我们是主动的;就 对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说,我们是被动的。如果我们要逆流行驶,或是故意要转一个弯,那就失其为美感态 度了。”
我们在享受寻常快感时,意识中很明显地觉到自己是在享受快感。在美感经验的意识中,只有一个孤立绝 缘的意象,如果同时想到“我现在觉得愉快”,注意力就由意象本身转到意象所生的影响,心中便有两件事: 一是所欣赏的意象,一是它使我愉快一件事实,所欣赏的意象便不复孤立绝缘。我们对于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 自然风景,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愈不觉得它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当自己觉得有快 感,就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消失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 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如鱼得水,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 验很愉快。
这种分别本来浅而易见,但是现代有两派从心理学观点研究美学的人,却因为不明白这种浅显的分别而走 入迷途。第一就是弗洛伊德派学者,他们把文艺看作欲望的化装的满足。它的错误在把欲望满足的快感看成美 感,或是于这种快感以外,在文艺中没有见出所谓“美感”是怎么一回事。另一个是德国和美国近来有许多 研究“实验美学”的心理学家,也犯着同样的毛病。他们把造型艺术分剖为零碎的颜色及线形,把音乐分剖 为零碎的音调,然后拿来测验观者或听者,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统计后说某种颜色对于某种人、某种年龄是最美的,某种线形对于某种人、某种年龄是最丑的。他们忘记艺术品美在全体的整一与和谐,这种 全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其次,他们忘记一种颜色线形或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大半由于生理作用。对于生 理最愉快的东西虽然容易引起起美感,而它本身不一定就是美的。他们的错误在把快感混为美感。
(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饱食暖衣、喝美酒所得的快感同为实用,与观赏形象无关,李白、刘伶、陶潜一类人喝酒,忘去现实而另辟一片天地,酒对于他们仅是形成美感经验的载体。
B.寻常快感一律受外来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相融,只能说是被动的;而美感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态往复回流,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
C.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自然风景,你愈不觉得它产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欣赏的浓度就愈大。
D.德、美研究“实验美学”的心理学家,把艺术品分剖为零碎的东西,这就忘记了造型艺术美在整体与和谐,忘记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多半由于生理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收藏书画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铜器为夸口的事,他们大半只满足快感。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美感不沾实用、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这一观点。
B.文章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作者引用兰格斐尔德的比喻,论证了美感经验主动与被动互相转化的观点,如顺水行舟,如果就随着水流移动来说,我们是主动的,就对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这一点来说,我们又是被动的。
D.本文先简洁地摆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深入论证美感与快感的区别,最后列举了走入迷途的两派学者的观点。全文思路清晰,层次感强,有概括有分析,论证充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美感时只有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只要同时想到“我现在觉得愉快”,注意力就开始转移,心中产生两件事,那么欣赏的意象就不再孤立绝缘。
B.现代从心理学观点研究的弗洛伊德派学者和“实验美学”派心理学家因为他们不明白美感包含快感这种浅显的分别,所以走入了迷途。
C.倘若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与寻常快感的区别就容易找出来,其中,美感是不沾实用,而寻常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
D.把文艺看作欲望的化装的满足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们把欲望满足的快感当成美感,于这种快感以外,在文学艺术中没有见出所谓“美感”是怎么一回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德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作者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彼得·弗兰科潘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这本书共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由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欧亚大陆大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随着对古代游牧民族了解的日益深入,历史学家发现,农耕民族记载中游牧民族残暴野蛮的形象遮蔽了他们在东西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中的巨大贡献。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他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多文明之间的通道,将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避免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这种研究方法是全新的。
B.“丝绸之路”的概念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史料的记载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
C.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李希霍芬更加全面和深刻,他认为“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而且除了丝绸贸易外,还有其他物资交易。
D.《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章节编排既基于商贸的史实,又具有一定的修辞意味,这表明丝绸之路上不仅仅只有“丝绸”。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穿行在丝路上的人们沿途播下各自文化的种子,使多种文明样式彼此接触,这方面对人类文明演变所形成的影响比单纯的货物流通的影响更大。
B.丝绸之路的兴起,为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相遇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C.欧亚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在历史上进行了多次民族大迁徙,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东西方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D.自古及今,横贯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之所以不是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是因为作者以丝绸之路为研究路径来透视东西方不同文明创生成长的历史。
B.由于远离欧亚大陆,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虽然深刻地介入到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但它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的演变影响甚微。
C.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的主体,既是物资交流的中心,也是思想交锋碰撞的舞台,各种利益及矛盾交织,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D.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代表着人类的过去,更为重要的是还昭示着世界的未来,因此,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极具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