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找回遗失的翅膀
一评《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
16至18世纪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一部分。但从总体上看,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在海内外均偏重于西学东渐一脉,其主流并不体现为中西文化双向互动的多层次探索。相比西学东渐领域已取得的成果,中外学者仍然缺乏针对中学西传的系统研究。
为了打破此种单向的趋势,张西平教授二十余载孜孜不倦,以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为首要前提,致力于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全方位研究海外汉学。他遍访欧洲、追踪整理失落的欧藏中国文献,其新作《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集合了作者的学术导向与研究成果,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为人类文明史找回了中学西传这只“遗失的翅膀”。
20世纪有关近代中西关系的著作中有相当数量的论述,隐藏着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的情感预设,这导致人们更倾向于关注西方文明怎样参与对近现代中国的改造。张教授在《导论》中批评了中西文化交流史单向化、片面化的研究现状,提出应该把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导论》开拓性地从中国典籍翻译的角度展开中学西传研究,张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古代文献的西译,传教士的‘西学汉籍’和中国历史的西语文献报告和著作的研究,是改写目前世界史和中国史研究的关键。对于它们的细致研究,将是解开全球化秘码的关键所在。唯有此,历史的真相才会呈现出来。”
《导论》还对西方文化自我成圣观提出了批评。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权力被解构和祛魅以后的故事,着力重现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文化通过怎样的路径流传到西方,又对西方世界产生过何种影响,展现中国文化在塑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西方文明完全依靠自身发展的线性历史观被破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调的历史观念,即西方文明的演变进步并不是地域性的单向因果递进关系,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交互关系。通过学习、吸纳及改造其他文化的资源,创造了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谓“西方的胜利”。
与此同时.该论著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导论》凭借翔实的史料,通过法国重农学派与孔子学说之关联、莱布尼茨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伏尔泰对儒家思想的推崇等,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拔擢至启蒙运动与中国文化之深刻渊源这一思想层面。在中学西传的进程中,中国文化尽管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但因其具有的人类共同价值与进步因素,为启蒙运动所借鉴吸收。该论著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限制,以公正开放的态度解构了“五四”以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通过挖掘、理解启蒙运动的发生、衍变,重现中国文化如何成为启蒙运动的思想源泉。当被忽视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曾在某种程度上孕育了启蒙思想的事实浮出历史地表时,让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思想内涵,经过改造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资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学者对西学东渐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中学西传却没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张西平教授的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
B.张西平教授致力于海外汉学研究,他追踪整理失落的欧藏中国文献,注重从中国典籍翻译的角度展开中学西传的研究。
C.16世纪到18世纪间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它们既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对西方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中国文化虽然是一种地域性文化,但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进步因素,具有世界性意义,因而孕育了西方的启蒙思想。
【小题2】下列对《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导论》体现了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没有传统的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的情感预设,因而能客观地研究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B.《导论》对西译的中国古代文献、西学汉籍及有关中国历史的西语文献、著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解开了全球化密码的关键所在。
C.《导论》打破学术传统,反思并批评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史单向化、片面化的研究现状,主张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D.《导论》既批评了西方文化的自我成圣观,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权力,但也不受民族主义限制,态度公正开放,还原了历史真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当时人们推崇儒家学说,这与此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很相似,其实,文化上互相学习是常态,完全不存在所谓的“西方胜利”。
B.张教授对“五四”以来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现代思想内涵,东方文化也参与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形成。
C.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对西方启蒙运动曾产生过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它们经过改造,相信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资源。
D.西方文明的演变进步,不局限于本地域的单向因果递进,也不是纯粹依靠自身的线性发展,而是学习和吸收了其他的文化资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2 12:3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叶芝讲爱尔兰“聊斋”

柳青

①即便在他的那个时代,叶芝也被视作一个神神叨叨的爱尔兰人,他一辈子对神秘世界信以为真,垂垂老矣时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早在28岁上,叶芝就在童年生活过的爱尔兰西北海岸村庄采风,和当地农人聊天,收集各种传说和故事,就跟我们这儿的蒲松龄一样,整理结集了一本爱尔兰版《聊斋》——《凯尔特的薄幕》。

②在叶芝看来,若没有天堂、地狱、炼狱和仙境,只这荒芜人间对于讲故事的人而言显然是不够的。比起所有理论,他更喜欢听到象牙门在铰链上转动的声音,也相信只有穿过这道撒满玫瑰的门槛的人,才能窥到远方牛角门的幽幽光亮——在西方传说里,象牙门通向幻境,牛角门抵达真实。

③象牙门吱吱呀呀地打开,那个世界如此截然不同,其实也就一句话概括:此乃鬼魂出没之地。在那些终日听着惊涛拍岸的小村子里,农夫村妇们尽讲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总是一些鬼怪和仙人,他们和我们比邻而居,各自相安,偶尔的,两个世界有些交集。这些讲故事的人贫穷、严肃,他们的讲述里有种优雅的机智,和一种奇特的放肆,他们生存的地方荒芜至极,但他们头顶的天空总布满神奇莫测的云彩

④某一天,叶芝和他一个“终身远离辘辘车轮声”的朋友,以及一个通灵的小女孩,在爱尔兰西部的海滩上散步,他们走到一个传说仙人们活跃的地方。一时间,冰冷的海风和隆隆海水声似乎隐去,然后他大声呼喊起仙人的名字。很快,女孩说她听到了岩石中传来的音乐,看到了住在里头的小仙灵,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然后仙灵们的王后出来了,那一刻叶芝很恍惚,又觉得很真实,不久女王就消失在岩石里,留下警告:“不要试图太了解我们。”她消失的那一刻,海上的冷风又吹了起来。

⑤宛如梦境的描述,但叶芝信誓旦旦说,他在精确描述他的经历,他曾写下这诗句:“走吧,人间的孩于/和一个仙灵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这人间哭声太多,你不懂”这不是幻梦的憧憬,他从来相信,仙人们确确实实存在,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过着它们激情四溢的生活,他何其羡幕它们,“它们品尝过无拘无束的恨和毫不含糊的爱,永不厌烦地宣称着是和不,从不曾把双足羁绊在可能和也许的遣憾之网中,”那才是一个完美无瑕、尽善尽美的世界,那世界像一大丛玫瑰一般被埋在了厚厚的泥土层下,叶芝说,仙人们住在那里,用风中摇摆的芦苇的叹息,用鸟儿的歌唱,波浪的呻吟,用小提琴柔情的泣声,哀悼我们陨落的世界。

⑥他对这人世间总不免失望,于他,“人间只是脚下的一片尘土”,是人类高悬袍衫充当战旗的绝望之地。而象牙门的那一头,是他心灵退守的地方,也是映射着爱尔兰智慧的小天地——

⑦“我们没有微弱烛光来指引脚步,也没有零星鬼火在前方沼泽上跳舞开道,所以,我们只能在住满奇形怪状的鬼魂的大片荒地上模索前行,我们要在壁炉里、灵魂中,保留一点火种,张开双臂欢迎所有出色的生灵前来取暖,不管它是人是鬼,哪怕对鬼魂本人也不残忍地呼喝‘滚开’。”

⑧叶芝好“鬼”,是他骨血中的爱尔兰气质使然,那片岛屿上的人习惯以诙谐应对愁苦,天性中的豁达让他们和鬼魂们达成了和解,因这份对命运的安之若素,于是他们的鬼故事也许伤感,也许惆怅,却没有狰狞或是怨毒的色彩,一个故事里,冒失的农夫走进了着魔的小屋,然而两个鬼只是吓唬吓唬他,“胁迫”他为他们做了晚餐,讲了一晚上故事,第二天农夫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片绿色的田野中。

⑨“在爱尔兰,人鬼之间有着一种怯生生的亲情,双方其实都承认对方拥有情感,都不会对对方做过分的事,要在苏格兰,就不会这么简单了,你们已经扭曲了鬼魂和妖精的善良本性,你们永远不会和火、土、空气和水的精灵们达成协议,你们已经令黑暗成为你们的敌人,而我们,我们却能够和另一个世界彼此以礼相待。”叶芝谈“鬼”,是他本人对神秘主义的兴趣,归根结底,则是对爱尔兰文化的热情,当真是理解之深情。28岁的他,试图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唤醒同胞的民族身份感,而此时距离爱尔兰自由邦建立,还有28个年头——家国故因的纽带,就以这种又天真又浪漫的方式牵绊了他一生的创作。

⑩74岁那年,叶芝病逝在法国,他的遗体在一年后悄悄迁回了故乡斯莱戈郡,也就是《凯尔特的薄暮》里大部分故事的发生地。终于,死亡将他送至传奇之地,在那里,他能在黛绿群山中与巨龙作战。

【小题1】对文章第②段的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芝的作品排斥所有关于理论的宣讲。
B.叶芝喜欢从西方传说中提取创作的素材。
C.叶芝的作品十分注重对神秘幻境的描述。
D.叶芝的作品意在委婉地揭示世界的真实。
【小题2】第⑧段加点词“胁迫”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小题3】第⑨段中说“在爱尔兰,人鬼之间有着一种怯生生的亲情”,作者用“怯生生”修饰“亲情”有何深意?
【小题4】叶芝是诗人,作者柳青的这篇书评,也体现“诗化语言”的特色,下面对“诗化语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第②③⑥段反复出现的“象牙门”,具有诗的节奏和韵味。
B.第④段用“终身远离辘辘车轮声”,使“隐居”生活形象化。
C.文章中直接引用了诗人叶芝的许多诗句和对话来印证作者的观点。
D.第⑩段末句以抒情笔调展示了叶芝热爱自由、追求浪漫的生命征。
【小题5】作者柳青将叶芝的《凯尔特的薄幕》视为爱尔兰版的《聊斋》是因为_____。
【小题6】请筛选文本信息,为《凯尔特的薄暮》写一则简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享发展,首先要发展。发展是前提,没有发展,共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这种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富有质量的发展。简而言之,没有“有质发展”就不会有共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30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仍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变化大,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蔚为壮观。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却在“蛋糕”的公平公正分配、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因此,如何在确保“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着力化解分配领域的不公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社会阶层差距,已迫在眉睫。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提升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确保发展惠及不同阶层、区域和城乡居民,着力解诀发展方式粗放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要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间翻一番;另一方面,要把发展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确保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平衡性。通过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不断拓宽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制度安排,通过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确保所有群体、阶层和区域都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中高速,又要注重发展的结构、动力、效益和协调等质量指标,还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能毕其功于一时、一地、一役。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向更高阶形态迈进,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地区或城市之所以缺乏发展动力,一方面是受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等非持续性发展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由于单纯地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建设,从而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在切实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切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告别过于重视GDP的单向度发展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方面,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像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一样重视社会结构调整。坚持民生优先,把民生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协调,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另一方面,重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不要有污染的GDP,坚持生态为先,把环境保护、环境冶理与环境优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确保既有经济增长又有碧水蓝天。唯有如此,发展才会有效,才能共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高速的增长都是富有质量的发展,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
B.当前,不仅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还要做好社会财富的公平公正分配,这样就能快速缩小城乡等三大差距。
C.因为缺乏发展动力,一些地区或城市陷入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的发展模式,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D.不能只重视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两个方面都重视才有利于共享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着“共享发展”这一话题,从发展的质量、发展中的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文章在第一段中把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比喻成“蛋糕”,将经济发展中的分配问题分析得浅显易懂。
C.文章在论证中几次提到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高速增长,彰显了我国共享发展中发展速度至上的立场。
D.文章第3段在论述一些地区或城市缺乏发展动力的原因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条理十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经济持续发展,共享社会资源才有可能,同样共享问题不解决好,也会影响发展。
B.共享发展要坚持以发展质量为核心,其发展质量指标具体体现在发展的结构、动力、效益和协调等方面。
C.解诀了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经济就能更好地跨入更高阶形态。
D.只有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才是“有质发展”,才能共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根据《知识付费经济报告》的数据,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这里的知识付费不是传统意义上花钱买书、参加培训班等,而是指知识经济时代,购买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
目前,我国知识付费用户群体达数千万,同样达到千万量级的,还有活跃在喜马拉雅FM、得到、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供给者。“听,见真知”“碎片时间,终身学习”……虽然这些平台的口号不同,但背后的逻辑都很相似:作为中介,释放不同领域学者、专业人士等的认知盈余,以高效率的优质知识为卖点,让知识变现更加快捷。
(摘编自《优质的知识有价值成为共识》)
材料二:
知识付费,付费的可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有人帮你消化一本书,然后讲给你听,这就是服务;再比如,一些大V开设小密圈,帮你挑选出精准优质的信息,你可以付费加入,这种挑选,也是一种服务。
知识付费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知识本身是不值钱的,那是百度、谷歌甚至知乎可以做的事情,是免费的,但将知识包装为产品和服务就是值钱的。所有学习产品的商业模式,无外乎都是某种服务,或者承载这些服务的交易平台。
目前市面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其实可以按照服务的不同类型来区分。这些类型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学习中的痛点。(如下表)

(摘编自孙圈圈《知识付费,是不是伪命题?》)
材料三:
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对于绝大多数人,听再多知识付费内容都不可能成功,因为都是二道贩子的产品,听着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够系统,且失真。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摘编自拾遗《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
材料四:
知识付费(这里是广义的,包括材料二提到的4个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服务,是有价值的。很多人诟病它,说不如去看书。但实际上,我们大学里面的学习,也从来不是自己去看教材的,而是听老师上课、听大咖做讲座的。更何况时代变化这么快,我们都不敢说学习一定只有看书才行的,学习的形态其实一直在演变。
而学习产品(知识付费产品),付出的最大成本根本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学习产品要想发展得更良性,首先需要设计体系化的学习内容,越是碎片化时间学习,越需要体系化内容。第二要设计帮助用户结合实践的产品,让用户能够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来“学以致用”,一定是学习产品的发展方向。第三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产品,这个产品是根据他们的优劣势、工作的需要来个性化设计。
(摘编自36氪《从教育角度观察,“知识付费”行业是不是好生意?》)
(注)材料一、材料二所涉及喜马拉雅FM、分答、百度、谷歌、得到、在行等均为平台名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是指用户为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进行付费的行为,目前,我国知识付费用户和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提供者数量都达到了千万级。
B.知识付费产品按照服务类型,主要分为“资讯”“知识”“课程”“个性化咨询”四种,它们都能针对我们学习中的一些痛点,进行有效的解决。
C.购买了知识付费产品并不一定能真正获得知识,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经过了产品化加工之后,会出现知识不够系统,而且失真的情况。
D.由于学习形态的不断演变,知识付费作为一种学习服务肯定具有存在价值,但是知识付费要想良性发展还需要在产品内容上进行更科学的设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行为的存在,证明知识产品是有经济价值的,因此,今天高效率的优质知识都能在知识付费平台快捷地变现,实现它们的经济价值。
B.根据材料二可知,要想开发一个“课程”类的知识付费产品,无论是在线课程还是训练营,课程效果是考量其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C.知识和知识付费产品是两个概念,在今天,知识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免费获得,而知识付费产品必须付费,是因为知识付费产品比知识更有价值。
D.因为人们进行知识付费学习主要是“利用碎片时间,终身学习”,所以知识付费产品付出的最大成本根本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小题3】知识付费和传统意义上的花钱买书及参加培训班有何差异?请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制度文明的文化基因

王 博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其中也包括制度文明。这种强势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革命带来的国家实力的壮大,以及由此给西方人带来的文明优越感。这种局面使抱有“天朝上国”梦的国人对绵延数千年的自身文明一度陷入深深的质疑和焦虑。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器物、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但安顿人类生活秩序的制度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却要求社会相对稳定甚至偏于保守。于是,技术革命和制度文明两种演进逻辑的冲突在现代社会就有各种表现。从法治角度看,立法体现出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尤其在社会转型中,我们制定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或者经常修改法律,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如此一来,制度的滞后性得以缓解,稳定性却受到挑战。

如果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都算作制度文明的范畴,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这几种制度文明都有所体现,只不过不同时期侧重的分量不同。按照梁漱溟的说法,传统中国是“融国家与社会,摄法律于礼俗,以伦理代宗教”。如果用礼法合治来概括中国古代治理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法和西方现代的法的精神有云泥之别。法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也不能和西方相提并论。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否认的特色,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也是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这种特色在社会制度构建上更是趋向求稳定。中国不能只在西方法治后面亦步亦趋,在制度构建中需要表达中国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制度文明背后的文化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体系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地处北半球东段,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季风气候显著,地形多样复杂,沃野千里,适宜农耕。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中华文明对环境的感思甚至眷恋,养成了我们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等民族性格。有学者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称为“静态”模式。这种生存方式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割裂自然本根。而近代西方一些国家热衷于海上贸易;后来又受资本驱动,进行全球扩张。传统中国人对商业活动的重视程度低于农业活动。这种社会形态为礼法合治这种特殊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能。

中国古代的德治、人治和法治其实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的“社会性道德”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使得人人具有自律的本能。中国人政治理想中的人治不是那种暴力压制性的,而是心悦诚服甚至感恩戴德,因此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舶来的法律是“功利计算”的产物,是在伦理收缩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建构的。因此,近代中国学者学习西方法治规则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西方法治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的无私、重义轻利等格格不入。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明及其哲学观念,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的城邦,都曾经是相对封闭的文明体系,对外交流是偶然的。虽然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然而地方性依然没有彻底让位于全球性。这种地方性是深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文化基因,即使学习外来的制度,也要适应这种文化基因。最具生命力的制度形态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制度文明是由西方强势传入的,其强势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强大实力以及西方人的文明优越感。
B.在现代社会中,制度文明和技术革命在演进逻辑上存在着冲突,但二者有着共存的空间,并非不可协调。
C.中国古代社会整合了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因而优于单纯讲法治的西方现代治理模式。
D.礼法合治成就了中华民族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与传统中国社会“静态”的生存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国而致使国人开始质疑自身文明写起,自然引出了本文有关“制度文明”的论题。
B.文章第二段将中国古代的法与西方现代的法进行比较,指出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是中国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
C.文章第三段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说起,分析了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的,明确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明不同于西方的原因。
D.通过逐层论证,文章在结尾进一步阐明观点:在全球化时代,要建立最具生命力的制度文明一定要打破地方性的束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我们会经常修改法律或出台新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制度文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B.借鉴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重视法律伦理内涵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制度文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C.尽管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法律则以私有制为基础,但二者都追求社会的相对稳定。
D.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与西方制度文明各有特点,在与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适应性问题,不能机械照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露  脸
刚子调到县政府给副县长当秘书。
副县长要处理不少分管工作,免不了经常下乡,一下乡免不了带着刚子,记者的摄像机里自然少不了刚子。就这样刚子也频频出现在本县的电视新闻上。刚子从本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来,刚子来之前,那个村的电视普及率不足十分之一。自从人们从电视上看到了刚子,一年时间不到,电视普及率成倍提高。村子这么小,有个娃娃能考上大学,又到这么好的单位上班,还经常在电视上露脸,那是多么荣耀的事啊!
村里人感觉刚子露脸了,就等于村人露脸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骄傲。在他们看来,刚子就是一个官。他们没有发现有个官在前面安排工作,刚子只是拿着笔低着头在小本本上写写画画。
村里人感到骄傲,也使刚子的父母在一片夸赞声中变得骄傲起来。刚子的父母一骄傲,村里人也就知道刚子的电话号码了,知道刚子电话号码的人,在县城一遇到麻烦就给刚子打电话,不管刚子忙不忙。
起初刚子也觉得乡里乡亲来县城办事挺不容易的,遇上麻烦事,举目无亲找谁去呀,于是很热心。特别是村里人来县城车违章被查扣了,刚子不好意思给领导找麻烦,通过同事和同学,找到熟人把车放了,事后刚子通过同事或同学再请人吃饭。如果遇不上熟人,多少要交点钱,村人说没带钱,刚子只好先垫出去,其实后来没有一个人还钱。他们认为,查车的罚点钱,都交给政府了,也等于交给刚子了,所以不还钱也心安理得。
长此以往,刚子真有点招架不住了。给村人办办事也就算了,还得赔钱,自己月工资不足千元,加上县城开销也大,勉强够养家糊口。如果再无限制地给别人垫钱,那真招架不住了。刚子也很矛盾,跟乡亲们直说了吧,自己还真受不了。
有一次,村人的车又被查住了,而且是无证驾驶。给刚子打了电话,刚子一到现场,查车的人和他认识,说:“看熟人的面子,下不为例吧,不过得交200元罚款,抓紧时间办理驾驶证。”村人看看刚子,没有说话,意思是得交钱,怎么办?刚子也摸了摸兜,还差几天才发工资,兜里还真没钱了,便回过头来让查车的人缓一缓,先让车走。查车的说:“我的大秘书,不行啊,不拘留他就看面子了,这钱必须交。”
这时刚子的电话响了,是领导打来的。刚子接完电话赶紧走了。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后,刚子又回到扣车现场。这时村人已经走了,他问查车的情况,查车的说:“刚子,你这一走倒好,你老家的人说你混大了,眼皮高了,老家的事也不管了……”刚子蒙了。
以后,再有村人打电话,刚子就不敢接了。刚子再回老家也不敢选择白天了。刚子再跟着副县长下乡,记者镜头一举,他赶紧撤到领导身后远远的地方。如是几次,领导终于忍不住了用赵本山小品里的话开玩笑说:“刚子,你也晕镜头啊!”刚子苦笑着说:“晕!晕!”
有一天,村里和刚子一块长大的顺子来县城,见到刚子就问:“你很长时间不上电视了!村里人都说你犯错误了被撤职了,是这样吗?”
刚子一愣,忙说:“是,是……”  
(选自《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反映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如果有个村人在县政府上班做“官”,在电视上经常露脸,村里人就阿Q式地引以为荣。
B.村里人感到“骄傲”,其实骄傲的潜台词是,政府有人好办事,诸如车违章这类事,有刚子给说情撑腰,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C.村里人不还刚子垫付的罚款,其理由正大光明:政府的钱就是官员的钱,罚款交给政府,就是交给刚子了,刚子实际上并未垫钱。
D.刚子起初乐意为在县城遇上麻烦事的村人办事,后来听到村人指责的话后,很气愤,发誓不再为村人办事,开始主动疏远村人们。
E. 刚子躲记者镜头,不愿在电视上露脸,虽然有晕镜头的毛病,但主要是想避开村人的视线,远离是非,明哲保身,过几天清静日子。
【小题2】小说中的刚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刚子经常在电视上露脸,村人就骄傲,刚子是个官;刚子长时间电视上不露脸,村人就说刚子犯错误被撤职了。这反映了村人哪些思想,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