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观念: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内心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也会在人们跨地区交往中造成一些困难。随着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方言间的差异性减小、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而是能在更长的时间里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摘编自姚羽《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2017年5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二:
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4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这篇万字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方言传承乡愁的期待。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式微,几乎是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代价与表征之一。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卫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不过,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比如说纽约,每天进入的人口是1300万,所以大都会不可能通行本地方言,必然有一种共同语,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摘编自朱昌俊《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2017年第8期《决策探索》)
材料三:
“学校规定,除了每年开学典礼,其余时间必须讲苏州话。”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孙惕介绍,标准的吴语发音是评弹表演的基础,可苏州孩子几乎没人能讲好苏州话。近两年,该校入学考试不得不降低标准,入学之后再继续学习矫正。
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南通市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陶国良主编了一本录有1.1万条词目、共计66万字的《南通方言词典》。“写这本书就是想为南通话留下属于它自己的一部词典。”陶国良说。除了南通,南京、苏州、扬州、徐州都有自己的方言字典。
对于这些努力,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葛红兵深感认同:“保存一种语言,让这种语言代表的文化、思想、知识,代表的风物人情系统得到呈现、保留和张扬,让这种多样性得到保护,这是艰难的工作,但又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固化和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摘编自沈峥嵘 顾星欣 付奇《保护方言,用乡音留住乡愁》,2017年5月20日《新华日报》)
材料四:
受到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以及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使用方言的人在数量上长期有减无增,方言危机已经开始显现。
怎么办?以笔者个人的看法,虽然当前方言一般不被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方言保护的问题上,我们其实可以借鉴目前的非遗传承人制度,上升为国家行动,由国家投入专项的资金和资源来保护方言。方言和非遗,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之所以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资源保护非遗项目,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而方言中同样蕴藏着传统文化,只不过非遗是以技能、物品等具体的形式作为载体,而方言是以语言作为载体而已。
(摘编自苑广阔《方言保护可借鉴非遗传承人制度》,2017年5月12日《长沙晚报》)
【小题1】下列关于方言保护的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宜提倡的,因为方言和普通话在社会交际场合能各尽其用。
B.虽然“保卫方言”已经成为公共舆论话题,但是以语言学家周有光为代表的部分人士仍然坚持用普通话取代方言。
C.重庆4名中学生写下呼吁关注重庆方言传承的万字论文并获得大奖,说明关注方言保护的人群范围在不断扩大。
D.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代表了特定的文化、思想和知识,所以保护方言体现了一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作为地域性的交际工具,虽然在知识层面不成系统,却是特定地域文化风貌的体现,是当地人寄托乡愁的载体。
B.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方便了不同地域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方言危机,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C.当前方言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是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大背景下,方言日渐式微直至彻底消亡的趋势已不可改变。
D.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方言都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只是前者以技能、物品等具体形式为载体,后者以语言为载体。
【小题3】如何更好地保护方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1 12:4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漫话高雅与通俗
金开诚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京剧被归为“高雅艺术”;由此类推,越剧、沪剧、锡剧、黄梅戏等等势必亦将归于“高雅”。不久以前,还见到有的报道把苏州评弹归为“高雅艺术”;那么,如评书、大鼓等各种地方曲艺也就都将归入“高雅”之列了。
②然而,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实际来看,这些艺术之所以曾经大为兴盛,并非因为今人所谓的“高雅”,而恰恰是因为它们通俗。唯通俗才能赢得广大观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杨小楼在天津演了一出《金钱豹》,街头巷尾的顽童便纷纷学喊“闪开了”。戏曲艺术是通俗的,然而却雅俗共赏。所以苏州评弹虽为地道的通俗艺术,但却不乏高人雅士成为“书迷”。
③“高雅——通俗”的分类之所以概括不确、不大说得通,主要因为在逻辑上这个分类并未依据同一个标准,因而其外延有可能多所重合,并且使分类不周延。比如说把一群马分为公马与母马,这是可以的,因为这是根据同一个标准(性别)来分的;倘若分为公马与白马,这就不可以,因为公马同时可以是白马,又无法包含母马中的非白马。就文学艺术的品种而言,高雅的创作可以表现为通俗,通俗的创作可以包蕴着高雅,因而往往外延重合。再者,那些既不高雅、也不通俗的作品在分类中却没有着落。与高雅对立的概念不是今人所谓的“通俗”,而是低俗、庸俗与恶俗。不能因为“通俗”一词“不幸”带了一个“俗”字,便认为它就一定不高雅了。
④看看许多文章所作的“高雅”与“通俗”之分,大致是出于直观,其间隐隐约约含有一种想法,即凡是现在不大兴旺、欣赏者不多、反应冷落的便是“高雅艺术”;反之,欣赏者众多、反响热烈的便是“通俗艺术”。
⑤文学艺术作品应该为大众喜闻乐见,为此力求雅俗共赏乃是创作的光明大道。当然,世界上也确有真正高雅而不易为大众理解、接受的作品。我们应该认识到,“高雅”与“通俗”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乃是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评估。而且,就实际情况来看,世界文学艺术史上最有影响和生命力的作品往往兼有高雅与通俗两个特征,这可以从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杂剧及《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优秀小说一直说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等,真可谓其例不胜枚举。现在如把“高雅”与“通俗”截然分为两类,恐怕过去和未来的文学艺术史都该换一种写法了,然而事情是绝不会这样的。
⑥那么,文学艺术作品究竟可不可以分类呢?答曰:可以。例如分为高雅与低俗可以,分为精品与次品也可以。但这种含有褒贬意义的分类只能在同一种文学或艺术中进行,而决不能在不同种的文学或艺术中进行。例如同是电视剧,却有高低之别;同是相声,却有雅俗之分。然而决不能认为电视剧比相声高雅,或小说比诗歌低俗。不同的文艺是不同的创造,有不同的特色,品种之间是没有高低雅俗之分的。
(选自《群言》,有删改)
【小题1】联系上下文,阐释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在作者看来,文学艺术作品分类应避免哪些误区?

同类题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 说出的却很少很少。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 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 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所谓“文外之重旨” “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他认识到“言 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 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 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 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 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 命题。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 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 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以上所述, 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 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 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例如, “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 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另一方面,“山”这个词 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ān”这个词的声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 高低起伏的、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 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这时候,“山”这个词已属于我们的 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 一。这样“山”这个词的表现功能就凸显出来。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 是重合在一起的。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 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 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 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语言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说的很多很多”与“说出的却很少很少”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这种困境。
B.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 对立提供了思路。
C.“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佘 意无穷的效果。
D.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 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这个词作为一种概念,是抽象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作为概念的“山”体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
B.“shān”这个声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将其与自己 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
C.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 一般是重合在一起的。
D.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去写景状物,使语言感觉化、心理化,能够解决“言不尽意”的 问题,实现“寄意于言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问题,通过人们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 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B.寄意于言外,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思路,但要追寻言外之意,首先需要对语言进 行提炼,对景物、形象进行真切描写。
C.“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 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D.语言不能自由地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时常让人感到“言不尽意”,说 明语言本身也有一定局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现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为什么不知道它名字,勉强叫它“道”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换句话说,它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 。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实常在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作用的范围,但它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都说明了 “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唯一的、绝对的,它本身是永久长存的,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我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它“独立而不改”。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唯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所以说它“周行而不殆”。“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摘编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书上的“道”字虽然符号形式相同,但它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观念的载体,在书中具有不同的涵义。
B.“道”作为形而上学的实存者,既无固定的形体,也无适合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觉知觉去直接接触到它。
C.老子设定“道”是无形的,是因为他认为“道”是“不可名”的,如果“道”有了名,它就会被限定住了。
D.在老子看来,“道”是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的永久常存的实有存在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说老子“道”的三个义涵,然后较深入地分析了它的第一个义涵。
B.文章中“道”的命名问题,巧妙引出“道”是永久存在的无形之物这一特征。
C.文章第三段引用《老子》里的话,意在说明“常道”“常名”不可言表的特性。
D.文章第四段比较“道”与“存有”的异同,是为了证明“道”的变动产生天地万物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道”这个字来指称具有无限件的“道”,只是一种勉强的命名方式,更恰当的名称还有待人们去发明。
B.通常情况下,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不被命为某个名称,那么它就不会被该名称限定住而存在其他命名的可能性。
C.如果认同并坚持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观念,就可能造成用孤立、静止、 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D.“道”这个不断变动的实存体,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万物还是由它所产生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从事绿色产业,某著名企业董事长把他们称为“绿领”。该企业提出一项“绿领”培养计划,准备用5年时间,发动一批涉农企业参与,无偿为农村培育10万名新型农民和农技员。在培训10万人的基础上,还将从中选拔至少100名创业合伙人,给予资金、技术、渠道等方面的扶持。

宏观上看,仅2018年中央财政就投入15亿元,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以上。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培养懂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400万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000万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力量。

从首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上可以看到现代化农业新趋势:机器人摘黄瓜、猪脸远程识别、云端放养管理等“互联网+”的农业应用层出不穷。没有人才,如何驾驭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管理呢?

乡村人才振兴,培训体系是保障。经过探索,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建制,形成了一支拥有近2万名专职人员和5万余名兼职教师的农民教育培训专业队伍。

(摘编自高云才《乡村振兴,五个方面都要强》)

材料二

2018年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和结构(单位:万人、%)

项目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总数

31422

8746

9809

10734

2133

年龄构成

35岁及以下

19.2

17.6

18.0

21.9

17.6

36-54岁

47.3

44.5

47.7

48.6

49.8

55岁及以上

33.6

37.9

34.4

29.5

32.6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未上过学

43.4

37.8

38.4

53.4

38.0

初中

48.3

52.5

52.6

39.9

55.0

高中(中专)

7.1

8.5

7.9

5.5

5.6

大专及以上

1.2

1.2

1.1

1.2

1.4

从事行业构成

种植业

92.9

93.3

94.4

91.8

90.1

其他行业

7.1

6.7

5.6

8.2

9.9

 

(数据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农民之所以贫困,从其自身的角度讲主要是由于能力欠缺,这个能力既包括专业技术,也包括盘活资源的能力。

边远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差,农业经营收益越来越不能负担快速増长的生活需求,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有知识和有技术的劳动力外出,导致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结构严重失衡,带来了养老、未成年人教育、农村家庭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导致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缺乏技术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多数村庄处于“空壳化”状态,加上土地分散、小户经营的现状,为以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以规模化发展为主要推进方式的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

面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同时还要加大对乡村智力扶持的力度,有序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

(摘编自董天美《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材料四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良好运行有利于乡村振兴。尽管目前我国农村电商成绩斐然,但是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紊乱、乡村振兴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电商人才匮乏以及农村电商产品趋于同质化、缺乏品牌建设等原因,严重削弱了农村电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物流基础体系,注重电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农村产品品牌效应,以使农村电商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机遇,取得突破性进展。

(摘编自储玉环《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电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培养懂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400万人,但根据材料二可知,农村人才缺口依然很大,人才培养依然任重道远。
B.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老化问题非常严重:2018年,全国年龄55岁及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而年龄35岁及以下的人员不到百分之二十。
C.从材料二可知,东部、中部地区受过高中及大专以上教育人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可见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存在地区差异。
D.边远贫困地区资源先天不足,农业经营收益和快速增长的生活需求存在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以致人才流失严重,这为乡村振兴带来了许多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之趋势,能够适应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管理的新型农民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力量。
B.纵观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我国2018年从事种植业的人员比例均超过了百分之九十,这说明农业经营人员的行业构成极不合理。
C.边远贫困地区所存在的技术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匮乏以及土地分散、小户经营等问题,增加了工作难度,有可能影响这些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D.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乡村振兴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促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又能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机遇。
【小题3】请结合材料,就如何打造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队伍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丢草绳

陈传荣

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绪。患了疟疾,多半是听之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

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到了一个“好办法”,说是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边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呐!但看到我被疾病折腾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违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一个不眠之夜过后。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朦朦的夜色,匆匆地丢在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地跑了回来。

到家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母亲才定下神来。她轻轻地安抚着我:“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倒烧得越来越厉害。这不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叫“三姨”的来看望我。坐在床沿,三姨用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这孩子,真是遭罪!”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母亲说:“在往日,坐上几天也就好了,这趟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然后,母亲就开始抹起泪来。

三姨的眼红红的,她没提看病的事,她知道母亲没钱。“你给他丢过草绳吗?”过了一会,三姨问。母亲显得很不好意思,说:“丢过了,但是没用,你看这伢子还是这样病着。”

三姨问母亲将绳子丢到了什么地方。母亲告诉了她。三姨拍了一下腿说:“你怎么将绳子丢在那呢,那条小路根本就没有人走的,没人走,怎么能带走伢子的病呢?”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三姨没有再说什么,她与母亲都望望躺着的我。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辉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母亲将三姨送出屋,说了些客套话,然后,返身回到屋里为我敷了湿毛巾,倒了一杯开水,出去了。

母亲是打算去菜园掐一些菜回来做饭的,但很偶然的一瞥,母亲怔住了。母亲发现,刚刚由我家走出去的三姨,正快步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

提着空空的竹篮,呆呆地立在菜园里,母亲的脸上淌出了许多的泪花。

后来,母亲就常常对我唠叨起这件“丢草绳”的事情。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想起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怎样理解“难忘”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辉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3】作者刻画“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小题4】文中说“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吗?请结合全文具体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