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②《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③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小题1】阅读第一自然段,概括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
【小题2】谈谈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5 07:4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记者采访的学校中,每个学校都按要求开齐了书法课,学生的接受度很好。 北京市黑芝麻胡同小学校长吴健表示,在他们学校,书法课是孩子们真心喜爱的课程。

上书法课的时候是喜欢的,但是内心依然觉得它没有用,这是一些家长的心态。 家长刘女士说出了她的心声:“如果孩子能提前做完作业,我是愿意让他练习书法的。”

对于家长的看法,南昌师范附小校长易艳丹说:“ 孩子们能写好字,为传统文化感到自豪, 在点滴之间培养家国情怀,这一课是一定不能少的。 同时,孩子的成长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不应该是一张试卷、主课成绩所能代表的。 我们的建议是根据学生学力的情况分层布置作业,避免一些学生重复抄写。” 分层作业已经在不少学校开始推广,在广州执信中学,初一学生李伊尹告诉记者,她有十余种个人爱好,芭蕾、中国舞、爵士舞、电吉他等等,因为分层作业,让她可以留出时间发展个人兴趣。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对于书法教育来说,解决评价体系的问题也至关重要:“当前主要的评价还集中在整齐划一的分数坪价上,像是书法、音乐、美术等课程面临的情况大体类似。”

(选自姚晓丹《中小学书法课为何处境尴尬》,《 光明日报》2018年07月28 日)

材料二

2013年1月,教育部颁布《 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根据《纲要》的要求,中小学书法教育要“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一方面属于书法教育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可以真正与语文课中的汉字教育形成互补。

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是由纯粹的“无”到较为健全的“有”的工程。 基于此,自 2014 年以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携手展开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新探索。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书法教师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在广泛参考各种书法教材的基础上商讨这一节课该教什么,下一节课又教什么,或者三年级应教什么,五年级又应该教什么,又逐渐过渡到对用笔、结字基本原理的讨论,其目的则是深入探究汉字书写训练的整个体系,理清内部各要素的逻辑关系,甚至形成基本的训练步骤。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科学性,真正方便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培训,真正有利于制定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各种规范文件。

(选自孙学峰《求解书法教育新模式》,《光明日报》2018年7月28日)

材料三

近日,由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国文字博物馆等联合主办的“2018首届‘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赛”系列活动在江苏省镇江市举行。

“此次活动弱化了竞技的竞争性,强化了参与性、人文性。所以,这次活动看似一个大赛,其实更是一次综合性的文化活动,有现场书写、评委点评、国学讲座、汉字导读、历史人文景点访学及交流、颁奖等环节和内容,使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从以往单一的竞赛中解脱出来,对创造一种全新的书法文化活动,具有示范作用。” 中国书协顾问、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说。

不可否认,青少年书法作品与授课老师关系甚大。书法家李多宽坦言:“这也暴露出青少年书法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即高水平书法教师在各地分布不均。虽然现在很多学校也在增补书法教材,但如何做出正确的引导还有待研究。”李多宽表示,青少年书法赛事的举办更重要的是汉字文化的传播,“比如新西兰的孔子学院,有近3万学生在学习汉语,而且各国对中国书法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当更多的国家与中国交流时,会越来越凸显汉语、汉字对世界的重要性”。

(选自梁腾《竞技不是青少年书法大赛的目的》,《中国文化报》2018年7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照《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书法进课堂”的要求,记者所采访的学校都按要求开齐了书法课,学生们也是乐于接受书法课程的。
B.目前有不少学校根据学生学力的情况开始推广分层布置作业的做法,这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发展个人兴趣,该做法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C.中小学书法教育应与语文课中的汉字教育形成互补,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反复书写实践训练,达到书法教育的目的。
D.青少年书法大赛应强化参与性、人文性,不提倡竞争性,让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参与现场书写、评委点评等环节和内容,感受远比竞赛更有意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孩子们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从而培养家国情怀。
B.书法教师坚持集体备课是中小学书法教学由纯粹的“无”到较为健全的“有”的探索工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有利于促进书法教育的科学性。
C.中小学书法教育应是一个规范的过程,有着规范的训练步骤与科学的教材体系,目前我国的书法教育尚属空白,有关部门正在努力探索。
D.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中国书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凸显出汉语与汉字的重要性,对此孔子学院的创办与青少年书法赛的举办功不可没。
【小题3】对于如何解决书法进课堂面临的问题,材料提出了哪些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超级计算机(以下简称“超算”),是具有超强计算能力的计算机,能够执行个人电脑无法处理的大资料量与高速运算,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
从技术角度简要而言,家用电脑一般只有一颗CPU,每颗CPU内通常只有2-8个物理核心。而一般的超算有成千上万颗CPU,每颗CPU通常有几十个物理核心,这么大数量的CPU是为了通过并行计算,完成繁重的计算任务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如果用单个CPU核心计算,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毫无疑问,这么长的计算时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人类需要用多个CPU核心并行计算以提高效率,集成大量CPU于一身的超级计算机就应需而生了。
超算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被誉为计算机中的“珠穆朗玛峰”。超算的研制水平,长久以来一直被当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及创新能力的象征,制造强大的超算,已被视为衡量一国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当今时代,现代传播体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而超算则是未来超级传播的引擎动力。
超算能够深度推进时下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改革。例如,智能交通传播方面,预计无人驾驶汽车将于2020年在中美等大国被广泛使用。2017年10月,美国的英伟达公司推出了专门针对level5无人驾驶的超算Pegasus,Pegasus每秒可完成320万亿次浮点计算。这台超算虽然只有车牌大小,但其AI性能可以抵得上一百台数据服务器,英伟达公司由此成为首个提供完整level4/level5自动驾驶堆栈的厂商。
超算还能够支撑物联网传播的实现。物联网的核心,一是传感器,二是物联网连接的网络技术,三是应用。传感器能够源源不断地向互联网虚拟的大脑中枢传送世界各个方面的神经信号和感觉信息,并将其普遍连接,形成一张物联网,而要将这样巨大的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必须通过超算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实现。超算可以真正使物理系统与人类社会整合起来,使物联网能够面向大众,服务大众市场。而这将有可能是又一场人类的信息技术革命。
超算对推动气象传播、安全传播变革同样有重要作用。借助超算预测今后变化,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给国民带来的风险。超算可以用于模拟空气水质污染、模拟地震等自然灾害,极大地提升气象传播的准确率,对气象传播产生革命性的变革。此外,国家和政府可以针对本地存在的恐怖主义活动,对大量人口的行为进行模拟。 通过这种模拟试验,对可能出现的污染和灾难进行监控和预防,并针对恐怖主义及犯罪活动,采取更完备的应对措施,以此最大程度地保障居民人身与财产安全,减少国家经济损失。
材料二
我国真正开始发展超算是在2010年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极为迅速。我国超算的研发最初是吸收外国技术,之后逐步产生自身的技术。在超级计算机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筛选出全球计算能力最强的500台超算,发布到一个被称为TOP500的排行榜中。2001年前,TOP500中没有一台中国超算,仅仅9年之后,部署在天津的“天河一号A”超算就以0.2566亿亿次/秒的实测浮点运算能力夺得TOP500第一的宝座。
2016年6月20日,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发布了TOP500排行榜,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神威·太湖之光”以峰值性能为每秒12.5亿亿次、持续性能为每秒9.3亿亿次的运算速度,成功问鼎全球运算性能最强大、最智能的科研超级计算机。此次是中国超级计算机的第五次夺冠。“神威·太湖之光”系统实现了包括处理器在内的所有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它连续两年蝉联世界第一,直到2018年6月25日,其地位才被美国超算Summit以峰值计算性能每秒20亿亿次的速度超越。
但新出炉的榜单凸显出中国建造超级计算机的速度远超美国。榜单显示,500台超级计算机中,中国制造的有206台,占41.2%,较之去年年底的比重增加了0.8%,中国成为最高产的超级计算机制造国,制造速度超越了美国。
为加快布局下一代超算,我国将E级超算写入了“十三五”规划。2018年7月22日,我国“天河三号”成为全球首个通过课题验收的E级超算的原型机;8月5日,“神威”E级超算原型机成为全球第二个成功完成技术研发的E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和“神威”E级超算预计将在2020年同时完工,其运算速度预计将超过百亿亿次。
在传统的超算领域取得巨大收获的同时,我国已逐步在战略规划上倾向量子计算机,后者的运算能力是现有的超算无法比拟的。2017年5月3日,中国科学院对外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布局量子计算机领域。
当前我国超算更为重要长远的任务,应该是在以应用为导向的前提下,开展整条生态链和产业链的建设。单纯从超算而言,无论是硬件系统还是部分领域的软件应用,中国都已有与美日比肩的突破性成果。但要对超算背后的诸多产业都能形成一个正面的反馈,还需较长时间。例如,基于超算的天气及气候预测、工业设计和仿真、新材料的制备、新药研发等,任何一个行业与超算硬件及软件的融合,都将促成巨大的产业提升。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超级计算机的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
B.用于完成复杂繁重的计算任务。
C.与个人电脑工作原理完全不同。
D.其水平体现了一国的科研实力。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人工智能改革中,超算越小,功能就越强大。
B.物联网真正实现传播必须依赖超算的力量支撑。
C.超算可以帮助人类避免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险。
D.超算在安全防控方面唯一的作用就是模拟试验。
【小题3】根据材料一,第○5段画线句中的“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 )
A.传感器传送、连接信息,形成物联网。
B.超算拥有超级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C.物联网能够面向大众,服务大众市场。
D.超算使物理系统与人类社会整合起来。
【小题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擎:指计算机研制水平的最高峰。
B.中枢:指在神经系统中居主导地位。
C.问鼎:指在超级竞赛中夺取第一名。
D.蝉联:指连续保持某种称号或荣誉。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中国超算发展的特点的一项是(  )
A.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
B.研制能力强,属国际一流。
C.运算性能强,速度超百亿。
D.布局研发已升至国家战略。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超算发展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未来的超算将会更多地依靠本国科技研发的力量。
B.中国未来超算的制造速度和性能将远超世界其它各国。
C.中国即将制造出的E级超算必将夺回世界第一的宝座。
D.中国未来将不再发展超算,而是主攻量子计算机领域。
【小题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中国超级计算机在应用方面的发展方向有哪些?请分条概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
与其他诸子哲学相比,道家最显著的特点是守柔尚雌。老子在其书中以“母”“婴儿”“水”等外表柔弱之物为道的喻体以表示其对柔弱的崇尚。不仅仅是老子,庄子在其书中以颜回之卫、叶公子高使齐、颜阖傅卫灵公太子等故事说明,面对强者的压力,弱者的生存之道是以柔弱的姿态应对;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却因其无用之德得以在混乱的世间生存,看似柔弱的残疾人在强者环伺的世界反而能自我保存。
无论对自己的思虑还是欲望,道家都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度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在应接他者时自己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饮食上保证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需要满汉全席、奢侈浪费。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里庄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自我节制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老子》讲“和光同尘”,《庄子》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即是说在人世中,需要一种宏阔的心态对待另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但这并不是说道家主张无原则的原谅,老庄对道、德有自己的坚守。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是说万物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存在。人禀受天地之气而来,在世间也需要保持和谐状态。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心莫若和” 的说法,意指以虚无之心、平和之境应接事务。其次,自我与他者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认为真实呈现的人性是自足的、不喜干涉的,每个人遵循自洽自适的性情,以无为的方式生活在世间,在位者和百姓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百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则会形成一个符合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对自然环境也是顺应的。庄子曾经指出对于牛马,应该任其逍遥于草地,而不是 “络马首穿牛鼻”。再次,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在著名的“楚王遗弓” 的故事中,老子藏弓于天下的视野比孔子藏弓于人的视角宏阔得多。道家追寻的最高道德不是儒家信仰的仁德,而是一种不为外在名利引诱也不为内在思虑控制的自我性情的自然发显,是一种空灵虚静之“虚”德,而不是有着仁义等实质内涵的“实”德,是为“游心乎德之和”“道通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
(摘编自杨杰《道家处世之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主张限制对外在知识的追求,内收管理权力,节制名利欲望;对人对己应宽容,但不能不讲原则。
B.道家认为人首先要保持自我身心的和谐,然后在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和谐中,应做到不区分自我与他者。
C.道家认为和谐社会顺应自然环境,每个人自由自在,以无为的方式生活,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D.道家追寻的道德局限于自我,不具有仁义的内涵,但有利于个人修身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论述道家处世之道,突出了守柔的技巧、节制的准则、尚和的境界三个特点。
B.第二段论证道家处世之道守尚雌特点时,分别以老子的喻证和庄子的例证来说明。
C.第四段从自我身心和谐、自我与他者和谐、物我合一三个层次说明道家的和谐观。
D.文章先总说道家处世之道的三个作用和特点,然后分三段来具体论述其作用和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道家守柔尚雌的哲学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规避锋芒的方法以实现自我保护与生存发展。
B.从老子主张饮食不浪费,“藏弓于天下”等思想可以看出道家既立足于现实指导待人接物,又视野开阔,追求超然的境界。
C.以老庄之道对待外界,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因此,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处世原则。
D.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探索解决传统思想如何适应现代的问题,也有利于人们深入传统去寻找解决当下自身面临困境的方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和马

梅寒

⑴月亮从东山后面升起来,就挂在山顶那棵树的梢上。院子里没点灯,只有院西墙马棚那儿,一星红红的火,在月光底下明明灭灭。何处的笛声,被山风一路送过来。声音时高时低时强时弱,断断续续。听不出什么曲调,却跟山里的夜风那般寒凉。

⑵小子,老师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有什么办法呢?手里的一袋烟终于抽完了。老人将烟袋锅子在脚后跟上轻轻磕了磕,站起身,向笛声飘来的方向望一眼,转身走向西墙边上的马棚。

⑶马棚底下,一匹浑身雪白的老马,正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像入定的老僧。

⑷那是一匹跟他一样老的老马了。跟着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今夜,他心里只有一种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他是来跟老马告别的。明天,他就离开这里,到山下去,马还要留在这里。马还不能退休,因为它还没有找一个新的合适的接班人。

⑸老伙计,腿上这伤,还疼吧?阴天下雨要犯病,你自己可要小心……

⑹老人在老马的左前腿那儿站住,迟缓地弯下腰,去抚摸老马腿上那块伤。那是那个暴雨天留下的。那天,他和老马如往常一样到山上去接孩子。回学校的路上,风雨就来了。那天风刮得邪性,要把整座山都拔起来,雨浇得人眼睛睁不开。三个孩子坐在马背上,他牵着马走在前面探路,马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面顺着他找的路往前走。雨天,路滑,原本就陡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在一处近六十度的陡坡前,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上去。马背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要下来自己走,被他制止了。他心疼马,更心疼那些山里的娃。为了学点文化,那些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才到那所只有他一个老师的小学。他让孩子们坐稳,破天荒地冲老马发了脾气:不中用的东西,这点坡也上不去。老马似是听懂了他的话,没有丝毫埋怨,它用力晃了晃双耳,再一次奋力往坡上冲去。近坡顶,老马像一堵重重的墙倒下去,前腿正跪在一块锋利的山石上……

⑺老马的伤,后来慢慢好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草药。那条腿却是瘸了。他的心,也从此缺了一角。

⑻还有马的那只右眼。是在那次送孩子回家的路上,被路边突然倒下来的一棵树给戳瞎了。那一次,真的把他的心都要给疼碎了。他眼睁睁看着一支尖尖的枯树枝直直插进了老马的右眼窝,鲜血“咕嘟”一下冒出来,把它前胸处的那片雪白的毛都染红成一片。他以为那次的老马是死定了,就算不死也不能再继续和他一起去接送孩子们了。让他没想到的,第二天,他刚走出屋门,老马就在马棚里急切地向他呼唤:该去接孩子们了。再苦再累不流泪的汉子,那天抱着马脖子呜呜地哭了。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一半的心思,山里的孩子们,天地可就不一样了。

⑼他不比老马更好。他的右胳膊,也是在那次事故中永远地变成了残疾……

⑽老伙计,这三十年,你跟着我受苦了……你是咱山里人的大功臣哪……

⑾老人围着老马,左转,右转,恨不得把它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抚摸遍。

⑿三十年了,那些山里的孩子们,一茬儿又一茬儿,被那匹马驮进学校,驮出大山。他们读了中学,大学,走到山外,有了体面的生活。他和马,却是老了。

⒀儿子带他去体检,诊断书上列了近十种大大小小的病。把儿子惊晕了,也给他下了死命令:不下山,押也要把他押回去。他也确实老了,看黑板上的字,原是黑白分明,现在在他眼里却是模糊一片……

⒁他不管儿子押不押。只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他死也要死在山上。孩子们不能一日无老师。

⒂奔波了很多天,上上下下,远远近近。没人愿意来。深山旷野,谁愿意把青春埋在这里。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那个坐在马背上走出大山的孩子,读的一所不错的师范学校……

⒃他去找学生,拎了两斤老白干。他说,学生听。学生听完,面露难色。学生联系了一家市里的中学,已有眉目。他伤了心,和着眼泪一杯又一杯的喝着闷酒,心里却没埋怨。他把那些孩子们送出大山,就是希望他们从此能过上一份好生活……

⒄学生还是把他手上的酒杯夺去了,说,老师,您给我点时间……

⒅学生跟着他一道来到这所阔别已久的小学。三十年过去了,屋还是那屋,人还是那人,只那些明朗朗的脸不一样了……

笛声继续随了风送过来。这一次,他听得真切,是他曾经教孩子们唱过多次的《希望的田野》。欢快的笛声,已不似先前那般寒凉,在夜风里有节奏地舞。他轻声随着笛子的旋律哼唱起来: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⒇老马似乎也受了感染,不再入定般寂静,它用力摇晃着耳朵,四蹄有节奏地在地上轻轻踢踏。老人的大手轻轻抚遍老马的全身,嘴里的声音渐渐模糊,眼角有凉凉的泪缓慢滑下来:老伙计,小子是新手上路呵,你再辛苦带他一程……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16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和马有着共同的经历、性情,共同的品格、命运,作者将人和马两个形象叠合起来,反映共同主题:赞美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B.小说开头和19段都写到笛声,前后对比,笛声由“寒凉”到“欢快”的转变揭示了老人心理转变,衬托了老人找到接班人后的欣慰。
C.老人与马三十年风雨兼程,老人退休了但老马还得继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更好地突出了老马为山区教育奋斗终生,死而后已的精神。
D.小说以现实为主线,利用叙述人称的变化,巧妙地将回忆与现实融为一体,行文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使老人和马的形象得以立体化的展现。
【小题2】小说中老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这篇小说反映的怎样的社会现实?你对学生的行为作何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显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这五种不同科目的植物了,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系统,也是一片茂密无边的“象征的森林”,当我们打开这座巨大的宝库,向这座茂密无边的“象征的森林”输入更多新的精神营养,相信在我们面前,将会展开一片更为壮观的莽莽苍苍的文化绿原景象。
(选自201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被中国人喜爱,与其独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密切相关。
B.松、竹、梅作为人格精神的象征物,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C.松、竹、梅被人格化的传统,显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和而文学的影响。
D.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亘古不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紧扣题目,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松、竹、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C.文章说理充分,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为强调文化意象传承性和创新性的重要,列举了陶铸《松树的风格》等名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所表现出的强旺的内在精神,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合,成了中国文化风骨的象征。
B.古人对松、竹、梅的内在品格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这是由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所决定的。
C.“今人”赞颂松、竹、梅,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这一新的阐释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D.以松、竹、梅等意象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将会出现更为壮观的文化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