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阿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B.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C.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可以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D.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就是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B.“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C.“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D.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D.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6 09:0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烧阿房宫”:一场历史的修辞战火

张若渔

两千多年来,项羽“火烧阿房宫”几乎成了人尽皆知的历史常识。但一份调查证明,这极有可能是一场天大的误会。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过5年艰苦、细致的工作,近日揭开了这座“天下第一宫“所包含的种种谜团——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并没有建成。传说中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攻入咸阳,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也是历史误传。

(《华商报》12月11日)

其实早在2003年,在阿房宫考古队的挖掘和勘察过程中,考古工作者们就曾基于诸多发现“大胆假设”——火烧阿房宫纯属子虛乌有。经过又四年艰苦细致的发掘、调查工作,上述推断只不过“进一步明晰”而已。

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刻,也是历史的尴尬时刻。两千年来,不管是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上,西楚霸王项羽都因火烧阿房宫被塑造成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甚至成为残暴成性和暴殄天物的标本人物,每每被后世信手拈来实施“口头鞭尸”;阿房宫本身显然也成为秦始皇穷奢极欲、劳民伤财、自取灭亡的象征。而今,这一切被证明,我们不过是如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般悲壮却虛无——不是说项羽和秦始皇本无罪,只是不管他们做过多少罪孽深重的事,不应算在他们头上的历史账单终不能无妄加之。历史就是历史,真相就是真相,这是一件严肃得不能再严肃的事。

历史的讹误耐人寻味。追究其来,“火烧阿房宫”从真真假假的传说沉淀为人们头脑中的“事实”,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可谓“功不可没”。文中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极力铺陈阿房宫的雄伟气势:继而又言“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又以仰天长叹般的愤懑极力渲染阿房宫被付之一炬的伤情。

诗人的瑰丽辞赋及其暗藏汹涌的悲绪,显然不可阻挡地深入了后世观者的内心,引发同仇敌忾的情绪,众声喧哗之时哪还管什么事实真相如何?与之相比,司马迁的《史记》倒是审慎的,《高祖本纪》说项羽“屠烧成阳秦宫室”,《秦始皇本纪》也说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从头至尾都没有“火烧阿房宫”的影子。但历史的诡秘之处就在于,人们宁愿相信杜牧的辞赋也不愿相信司马迁的《史记》,谬种流传,一至于斯!

在历史的强大裹胁下,人们的头脑和思想其实如脆弱的芦苇。或许此事件给我们的最大的“历史教训”,正是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中所一再强调的:“世间没有真理,只有对知识的永恒探询。”要时刻保持一种坚不可摧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来遍观周遭事物,避免走火入魔以至精神错乱而不自知。对于影响深远的历史界来说,这尤其重要。而对于民众来说,哈耶克的名言不妨引为座右铭一一我们的无知是如此重要,不要陷入自已编织的意识形态而不能自拔。

(摘编自《当代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阿房宫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过调查证明,阿房宫其实并没有建成,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根本不能叫做阿房宫。
B.阿房宫并不存在,项羽也没有“火烧阿房宫”,所以两千年来的正史和野史把西楚霸王塑造成残暴成性、暴殄天物的标本人物是错误的,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C.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文学描述,气势雄伟的阿房宫本身显然都是秦始皇穷奢极欲、劳民伤财、自取灭亡的象征。
D.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的阿房宫,现在看来实为想象中的阿房宫,《阿房宫赋》中对其极力渲染只是为了文学感情表述的需要。
【小题2】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一再强调:“世间没有真理,只有对知识的永恒探询。”下列对于这一观点的分析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考古队基于诸多发现“大胆假设”火烧阿房宫纯属子虚乌有,之后又经过四年艰苦细致的发掘、调查工作,最终还原阿房宫的本来面目。这体现了考古队对知识永恒探询的精神。
B.后世的人宁愿相信杜牧的辞赋,将罪过毫不保留地推给项羽,却不愿意相信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历史真实。这是因为人们憎恶残暴制度,与知识探询精神无关。
C.司马迁《史记》中《高祖本纪》和《秦始皇本纪》都只说了项羽烧毁咸阳宫室,这种审慎的态度也印证了雷蒙·阿隆的这句经典名言。
D.作者引用雷蒙的名言意在告诉人们:应该时刻保持独立性和批判精神来观察周围事物,避免走火入魔以致精神错乱而不自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历史的尴尬时刻,指的就是在千百年来被人们公认为是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经过科学证明这却是错误认识的那一刻。就在那一刻,科学战胜了情感,真相战胜了虚构。
B.项羽和秦始皇本身并非无罪,但是,评价历史人物要尊重客观事实。不管他们做过多少罪孽深重的事,不属于他们的历史罪名也不能无妄地强加在他们身上。
C.杜牧之所以在《阿房宫赋》里极力描写阿房宫的雄奇,是因为他想通过文学,点燃人们对项羽的怒火,更有力地揭示项羽的残暴,以营造“人人得而诛之”的氛围。
D.哈耶克的名言要求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无知,要敢于跳出自己固执的意识范围,敢于否它自己的认识,从而不断减少自己的无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她看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
B.文章第3自然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
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文革”时期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态度的不同进行了对比。
E. 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前景的隐隐担忧。
【小题2】作者游览了莫高窟,却没有在文中重点描写莫高窟的景物,这是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文章以“莫高窟的挣扎”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B.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D.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艾 平
在我六岁的那一天,我亲爱的老祖母,你把我举在马背上,我的腿够不到马镫,你就用红缎子把我捆在马鞍子上。你手牵着马缰绳在前面走,一连走了三个屯子,带我拜见了三个可靠的人。你说的话,现在每一次想起来,总是忍不住流泪。
“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叔叔了,请你教给他套马的本领吧!”“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舅舅了,请你教给他养牛的手艺吧!”“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姑父了,请你教他当一个勇敢的男人吧!”……
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睛,又闭上。你把我拎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撞奶。
那小牛犊抻开四条腿跑,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它,却抱不走它……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身底下。你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我就这样在草原上跟着你度过了一春又一秋,一头头小牛犊长成了大奶牛,我也练成了臂力强壮的小牧童。
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遇到事情不要慌。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就远远地看着它。如果遇上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阳光温暖。我看见一头母羊正在分娩,我按着你教给的办法,果然一头湿漉漉的小羊羔就在我的手里诞生了。不一会儿,又有一只母羊生出了一只黑脑袋瓜的小羊羔。
我正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也有了生产的迹象。也许是头一次生产,它显得十分惊慌。天色暗下去,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盘旋着。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母羊的子宫被我给拽脱落了。
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一点点送回母羊的腹腔。你又令我提起母羊的后腿,往下顿了几下,还在母羊的下腰处系上了一条皮带,然后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那样开始吃草了。
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你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
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它离我们的蒙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一动不动。
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我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就在这时,我的肩膀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它掏你的马群了吗?它叼你的羔子了吗?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
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
你拎着一块羊腿肉,走到离那只狼五六米远的地方,把羊腿肉往狼跟前一扔,可那狼没有动。
“嗥……嗥……”,直到夜晚,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甚至你拴在羊圈前的牧羊犬都没有被惊动。突然,我听见狼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嗥……嗥……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我定神一看,啊?竟是你,我的老祖母,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呼救声,赶来了。那母狼把头低向身旁的草丛,叼起一只小狼崽。接着,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原来,那母狼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的孩子。它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才敢召唤同伴来救助。
事实证明你说的对,这群狼的家就在周围的草场上,而我们的畜群却不曾被袭击。
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选自2017年7月16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回忆老祖母带“我”去拜见三个可靠的人时的情形,透露出“我”的身世之苦,也表现了老祖母为了教育“我”而煞费苦心。
B.文章对老祖母训练“我”抓抱小牛犊的描写,既形象又传神,生动地展现了“我”一步一步成为一名臂力强壮的小牧童的成长过程。
C.“我”在给小个子母羊接生时,由于急躁竟然给它造成极大伤害,老祖母不但没有生气,还耐心教导“我”要体会牲畜的冷饿病痛等。
D.老祖母阻止“我”伤害母狼、试探母狼、帮母狼呼唤同伴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老祖母善待生灵的思想,也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小题2】画线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标题“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有何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3岁的柬埔寨小伙坤卡今年年初不幸患了面瘫,寻遍了柬埔寨大小医院都没治好,后来听说吴哥国际医院来了一批驻诊的中国医生,坤卡决定去试一试,经过中国医生的针炎治疗,20多天后,坤卡现在已基本痊愈,坤卡一家人连连称赞:“感谢中国医生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自2018年7月首批援柬医生抵达暹粒后,中方的多批医疗专家组为超过3000名当地患者和各国游客提供了医疗服务,驻暹粒领事为公室领事夏永宏表示,泰州援柬医疗专家缓解了当地缺医少药的困境,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环境,提高了医疗救助和健康服务水平。

今年44岁的达拉家住马德望省,患有严重腰椎疾病,特地赶来暹粒尝试中医诊疗,援柬中医穴位专家张东升告诉本报记者“当时达拉的下肢创痛麻木非常严重,走路都成问题,我们给她做了全面检查,并进行了穴位注射。”经过治疗,达拉的创痛逐渐解除,现在基本治愈,她兴奋地说,“中国医术太神奇了!中国医生的医术好,医德高,我对他们充满了信任。”

(摘编自2019年6月21日《人民日报》“中国医术太种奇了”——记中国医疗队在柬埔寨开展医疗援助行动。作者:赵益普林芮)

材料二:

中药熏蒸所用方剂均于纯植物中药,具有清扬发散之性,可达到良好的清热、活血、驱风、退翳等作用:辅以其热效应,扩张患处血管,明显改善患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及炎性反应递质吸收等,缓解患眼眼表损伤,促使泪液分泌及泪液循环,因而显著改善眼部组织的营养状况。中药熏蒸也可有效补充患眼水分,刺激泪腺,进而达到促进泪液分泌,修复角膜组织损伤的作用;加之人工泪液也具有润滑眼表、营养角膜、增加泪膜稳定性的作用,可防止角膜结构损害,进一步缓解眼部干、涩、痒等症状,因而治疗后干眼症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性均有所改善。

(摘编自赵丽胡小凤徐邦丽《中药熏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视觉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

材料三:

中医很早就传入西方。其实,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传统医药,但不成体系,大都是“小打小闹”。比如,印度是有民族医学的,但是他们没有科研队伍,都是一些个体在制药,墨西哥跟中国一样,民间也是采撷植物的茎和叶然后熬点水来喝,以求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没有系统起来,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药店,没有加工厂,就只是一种民间的经验。在发达国家,德国、英国都有类似的疗法。比如德国也有像中国那样的草药铺,可是德国人自己没有传承下来。英国的传统医药叫顺势疗法,这种疗法基本上就像中国的按摩、针灸这类东西,但它只散落在民间。

但中医,它有系统性,也有传承,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医真正地成为了一种医学学派。无论是针灸还是中药,国外研究它们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随着改革开放,中医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外掀起了中医学术研究的热潮,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及瑞士等国,与我们都有合作,也有许多人干脆到中国留学,就学中医。到了现代,国外已经不仅限于引进我们的中医理论和理念了,还邀请许多医术精湛的中医大师去国外帮助治病。

(摘编自《石学敬院士纪实:一位让中医针炎享誉世界的传奇大师》》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中医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一项是(    )
A.中医运用针灸治愈了柬埔寨坤卡久治不效的面瘫,受到其一家人的称赞。
B.中医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研究中国的针灸和医药。
C.美国、德国等一些相对发达的回家,在中医学术研究方面都与我们合作。
D.许多外国人到中国留学,学习中医;邀请许多中医大师到国外帮助治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医疗队在柬埔寨开展医疗援助行动,不仅为大量患者解除了病痛,而且缓解了当地缺医少药的局面,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环境。
B.中药熏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表明:用该方法治疗干眼病不仅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等均有改善。
C.许多中医药方都采用纯植物中药,这些自然界的原生态植物,不仅能医治各种疾病,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D.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传统医药,但由于种种原因,都不成体系,也没得到很好地传承,所以都不像中医那样影响深远而广泛。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医“真正地成为了一种医学学派”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