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从而以传统文化的孝、悌、显耀祖先功德等诸多方面,体现对“礼”的理解和强调。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追溯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祠堂在建立家族共同体的进程中,形成“天下一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礼”主要内容;对共同族源的认同和体悟,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B.祠堂之礼体现着一种有秩序的爱,蕴含了情感道德层面和伦理政治层面上的意义。
C.古代,人们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还可立约族规。
D.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和率领。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B.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C.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建筑装饰)与静文化(祭祀)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D.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的文字表明祠堂静文化暗示或透着祠堂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祠堂之礼对社会的稳定和谐的作用,但它对现实的意义不大。
B.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C.祠堂祭礼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家族观念。
D.如果没有“宗”,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便不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属于“血缘-社会”团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10:1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马”、“辣么美”、“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语言开始充斥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一些小学生作文里也运用了不少网络语言。业内人士认为,大量地接触网络用语,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

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尤其对年轻人来讲,相较于严肃的书面用语,生动活泼的表情符号、网络语言更受他们的青睐。一些人将这种表达方式延伸到生活的许多领域,甚至包括语文课堂和作文写作中。但是,网络语言毕竟没有经过严格规范,语义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弄懂的,其中一些直接刺骨的表达甚至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若不分场合滥用网络用语,会有损于汉语言文字的严肃性与纯洁性。再者,网络用语更新频率极快,很多用语可能火过一阵之后就被大家遗忘了,我们又怎能任由这样随意的语言影响书面表达的规范,影响语言使用的美感呢?

我国有7亿网民在网上,说明网络是一个公共场所,是一个网民共同拥有的交流平台。网络语言,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表现得随意、诙谐、鲜活灵动。但在具体使用中,不应该只是“玩玩”而已,还应本着遵守社会公德、尊重审美要求的态度,本着约定俗成、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力求规范、文明。网络语言的背后,可以是情绪的宣泄,审美意味的拓展,观念的颠覆,却不该是肆无忌惮的乱用、滥用。在场合的转换和时间的筛选中,网络语言该修正的就要修正,该淘汰的就要淘汰。碎片化书写的“网络流行语”不再病毒式地传播,语言文字才能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选自《新浪网》)

材料二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是语言创新的必经阶段。对其中无伤大雅者,我们尽可以抱着宽容心态和开放眼光对待,对庸俗暴戾、浮夸恶搞者则当有所规范、有所引导。

首先,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规范。媒体肩负传播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等重要责任。在语言使用上,媒体应首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己不使用低俗暴戾词语,同时,在抵制低俗暴戾词语时不失语。其次,要加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语言规范,家庭和学校应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则需具备主动甄别的意识。说话作文,譬如行路,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有雅俗之别,俗有高下之分。如何在海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要求语言使用者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同样要注意的是,言之无物,何以文为?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空泛表达,光有甄别雅俗的眼光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语言风格多样化,除了“有趣”,更有典雅——既有气质、又有内涵,这是语言建设的根本目标。

规范是堵漏洞,引导是疏淤塞,语言文明建设需要双管齐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辅以规范。如此,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环境就不远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06日08版)

材料三

2017年上半年已经过去,在这半年里又有哪些流行语刷屏了你的朋友圈,清博舆情为你盘点了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

通过清博舆情系统监测“2017流行语”,自7月3日上午9时到下午15时30分,网民的中性和正面情绪占比较高,高达89.58%,这可能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

(选自《新媒体指数》)

材料四

近日,教学已经将近22年的一位大学老师因为作业在网络上走红。“这样的作业给我来一打”、“带给人一种云淡风轻的美好”、“时光易逝,请君珍惜”等都是作业点评中的金句。这位大学老师叫董桂菊,是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的一名老师。(3月6日《北京青年报》)

大学教师主动贴近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与其交流,并把很多网络用语用于作业点评上,使她深受学生喜爱。她的金句还被学生整理出来,在学生中相互传看,学生都想得到董老师的点评而更加认真完成作业。对此,董老师还获得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奖。诚如董老师自己所言,“现在上课的话,学生首先要喜欢你的人,然后会喜欢上这门课。这就包括作业批改的环节,通过这些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魅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多使用网络用语,能使师生之间的“隔膜”或代沟消除一些,看似灵活生动,给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等都带来了不少新意。不过,虽然课堂教学或是批改作业,并非都要那么“一本正经”,但保持一点严肃性并非多余。当然,板起面孔与学生交流,早已不是所有教师的选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走出一条独特的教学之路。而用网络语言搭起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一个不错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就想尽办法与学生接近,不惜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授课,这无可厚非,但要是过分肯定跑偏。据去年9月25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有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直播自己的课堂教学,也使自己一夜间成了“网红”,迎接他的虽然有鲜花和掌声,但也有很多网友的口诛笔伐。因为表面上搞得热热闹闹的直播课堂教学,看起来非“创新”而是“赶时髦”,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董老师用网络用语接近学生,值得称赞,也证明她在教学上的用心、尽心乃至创新。不过,切莫过多关注网络用语,而是更该注重教师自身的知识厚度、传道受业后的实际效果。董老师称“会沿着这个路线一直走下去”,希望她不断创新,走好自己的教学路。

(选自《东方网》金虎时评)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是网民共同拥有的交流平台,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小学生作文里也运用了不少网络语言,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
B.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创新必然经历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些汉语发展的阶段。
C.在媒体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只有具备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才能在大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
D.由董桂菊因为作业在网络上走红的事件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努力钻研业务,并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方法的老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神马”、“辣么美”、“表酱紫”这样的网络语言将充斥我们的生活中,显示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随意、诙谐、鲜活灵动等特点。
B.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中,流行语主要来自网页和微信,它们所占比约为整个媒体的百分之八十。
C.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中,网民的中性和正面情绪占比高达90%,这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
D.董老师用网络用语接近学生,证明她在教学上的用心、尽心,但为了迎合学生,过多关注网络用语,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小题3】通览上述文段,我们使用网络语言,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成都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在杭州,外国人才可享受7项出入境便利政策,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杭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等;在南京,为了支持外国留学生直接留在南京创新创业,规定争取国家授权后,外国留学生凭借江苏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书,可申请有效期2至5年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等。可以预见,中国各地面向全球招揽人才的态势将一直持续下去。
“人才争夺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中国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表示,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
(摘编自人民网《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2018年3月28日)
材料二:
凭身份证学生证半小时落户、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数十万元就业创业补贴……继南京、西安等20多个城市打响“抢人大战”,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日也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放大招”凸显了各地广聚天下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但纳贤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造“人才高地”也并非一日之功,引得进更留得住并用得好,才能破解创新密码。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自我实现感更能打动人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适配的岗位、周到的政策配套、充足的资金设备资源、对知识产权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地方需有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智慧,有舍其所短、取其所长的策略和维护公平法治的能力。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让高端人才留下来、智慧活起来,还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暖环境上去。唯有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让人产生“吾心安处即故乡”之感,才能激发人才红利、提供发展动力。
(摘编自新华网《“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2018年4月3日)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日报道,送房屋产权,送面试补贴,甚至还有警官上门服务、提供户籍办理,愈演愈烈的“抢人”战火已在中国20多个大城市熊熊燃烧。
报道称,参与“抢人”的不仅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无法与之抗衡的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安徽省三线城市一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办负责人说,两年前,学校就收到当地政府的红头文件,要求争取40%至5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
报道称,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是此轮抢人的重要原因。人口学者易富贤说,2017年以来,中国20至64岁的总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年轻劳动力资源开始走向枯竭,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年轻劳动力的状况难以为继。如果人口过度流入大城市,大城市养育成本高,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就会持续下降,也将拉低整个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应鼓励就近城镇化:“一个50万人口的城市,生育文化保存好,生育率高,父母帮忙带孩子,既有利于养幼,又有利于养老。”
报道称,不过,中国当下的年轻人恐怕不太容易接受这种传统的理想生活状态。南京审计大学毕业生张经纬说,他已拿到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的“offer”,虽然薪金待遇不比其他城市更优厚,但他需要的是大城市能够提供的资源、机遇,并不在乎更高的生活成本。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人才争夺大战”的态势还将持续下去。
B.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是本轮“人才争夺大战”的起因。
C.与送购房补贴就业补贴等有利政策相比,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更能打动求职者,留住人才。
D.中国当下的年轻人似乎不太容易接受“既利于养幼,又利于养老”的传统理想生活状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外,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表明了各地广聚人才,提高竞争力的期冀。
B.城市要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唯有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激发人才红利,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C.留住心才能留住人,一座城市要留住人,关键在于要有温度: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和暖环境上去。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经济学者和人口学者,对本轮“人才争夺大战”各从城市平衡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劳动法》表述:“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也就是说,2018年7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小时,已经超过了标准工时(40小时)和法定最高工时(44小时),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工作时间较上月增加0.1小时,这并不值得骄傲,只能说明中国人更加辛苦,加班更多了。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呈现出逐步回落的态势;而同一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然在8%以上的高位,也就是说,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缩短,伴随着收入的高速增长。但近年来工作时间阶梯式的回升,而收入增速逐步回落,只能说明就业人员尽管付出了更多的汗水、拉长了工作时间,却没有获得同等增幅的收入回报。人类也曾经为争取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而奋斗了一百多年。

(资料:《劳动时间延长背后——秋叶原事件给我们的警示》)

材料二:

中国与OECD(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比较表


根据2008年《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中每年25个工作日计算,周平均工作时间46个小时相当于年工作时间为2300小时。

(资料:中泰证券研究所)

材料三:

关于“996”,现在这是国内的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很多企业都有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你一辈子没有“996”,你觉得你就很骄傲了?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所以,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你去想一下没有工作的人,你去想一下公司明天可能要关门的人,你去想想下一个季度公司的Revenue(收益)在哪里都还不知道的人,你去想想你做了很多努力的程序根本没有人用的人……跟他们比,能做“996”难道不是福报吗?

(资料:《马云谈“996”》)

(注释)“996”工作制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居世界第一,达到2300多小时,远远高出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
B.在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中,墨西哥紧随中国之后,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也在2200小时以上。
C.在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中,德国就业人员的年工作时长最短,年工作时长不到1600小时。
D.绝大多数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的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都在2000小时以下,远远低于中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7我国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小时,已经超过了标准工时和法定最高工时了。
B.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缩短,但收入却进入高速增长的态势。
C.“996”工作制是目前国际流行的工作时间制度,中国很多企业像BAT这些公司等都在实行。
D.马云认为“996”工作制是巨大福气,是每一个人希望成功,希望美好生活,希望被尊重的基础。
【小题3】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延长工作时间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工农城乡,强农惠农富农,“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 

(摘编自《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2017年12月30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各种阻碍要素。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要给农民吃“定心丸”,进一步构筑和巩固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17年12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三: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首先,要因地制宜,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其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
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其次,促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
(摘编自刘合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个着力点》,2017年12月9日《农民日报》)
材料四:
以全域乡村旅游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境界。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继续修好进村、进社、入户的出行路,又要根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需要适度超前规划修建农村产业路、观光路,提高农村公路标准,保障游客进出通畅。完善乡村规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社会发展新风尚。要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弘扬力度,提升农民立足农村发展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摘编自《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2017年11月9日《重庆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三农”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B.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达到12363元,其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
C.与2012年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提高1.7个、9个百分点,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
D.农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至2016年6月底,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2012年有增加;2016年农村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的四成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这四则材料围绕的中心话题是乡村振兴,但各有侧重,材料一揭示的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其它三则材料分析的是乡村振兴的途径。
B.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政策等体制机制,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巩固了城乡社会结构的坚实基础。
C.科技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因素,只要依靠科技创新就能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就能够实现现代技术与农业生态的密切融合。
D.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助于吸引游客。
E.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所以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业,最后是挖掘、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小题3】怎样才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陕州地坑院

王剑冰

你知道“陕”是哪里吗?你一定会说,陕西。其实,陕在河南的三门峡,古时称为陕州,陕以西才为陕西。造物主随性造的这一块陕地,险崛而奇特。黄河南只有两条狭路可通东西,并汇于函谷关。从洛阳伸出的丝绸古道,至今仍留有一段深深的车辙痕迹,人称崤函古道。古道一直没入崤山天险,著名的秦晋崤之战即发生在此。秦皇汉武东巡的车辇,在函谷关写出《道德经》的老子,诗人李白、杜甫们,还有从这里出去的杨玉环、上官婉儿,无不要过这条古道。

千仞峭岩与万里怒涛的冲撞挤压,也在陕地托出了三道塬。不知何时起,身受仰韶文化浸润的陕州人,渐渐地在三道塬上将穴居与窑居的生活方式衍化成了地坑院。你能想到吗?多少年间,竟然有成百上千个村落,潜伏于地平线之下,成为世界奇观。

好些年前,头一次住进地坑院,感到有一种四合的凝聚与向下的沉淀力。院子像塬上开的天窗,所以人们不敢大声地说笑,怕吵了天地。天黑严的时候,繁星框了一院子,巨大的安静,使夜溶解得贴切而真实。偶尔有小曲传出,那种抑扬顿挫的眉户调,混合着蛐蛐、咕咕喵、南瓜花、扁豆花的声音,实为一种天韵,有女人在这天韵中剪着窗花,消磨一天中最后的时光。三道塬,相互交织和延续的,也许就是这种简单的安逸感,那是最本质的乡土的味道。

一位老人从坑院里走上来,见了我,看着不认识,话语却出了口。我赶紧回应,声音里,竟然有一种亲切与感动。一位红衣女子一点点地从地下冒出,手挥扫帚,坑院上方一条小路显现出来。这是新婚不久的女子,来的时候,柿子还在树上,红炫炫地挂满坑院四周。

雪片似梨花,覆满整个陕塬,勾勒出一个个坑院。谁家拦马墙散出了炊烟,让塬上的黎明活泛起来。一条狗钻上来,雪塬有了一溜花瓣。这时候听见了鸡鸣,起伏于无边的沉静中。

坑院虽不用一砖一瓦,却有自己的味道和风骨,所建必有遵循,所用必有遵守,所设必有尊重,说到底,还是民族的智慧,是人类建筑史上的活化石。只是听老人说,许多人进城去住,许多老院子因为没人打理,都逐渐荒废坍塌了,让人心疼。

独特的陕塬,高险平阔,南有重峦叠嶂的崤山,北临沉郁雄浑的黄河,深沟狭壑纵横。站在这样的地方,该是有诗的。唐玄宗旅次陕州,曾吟出“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的诗句。当时驻跸哪里呢?想他没住地坑院,若在地坑院留住一晚,诗中情怀当更为雄奇。

一代“诗圣”也错过了地坑院,黄昏时匆忙投入的是石壕村的靠山窑。那地方离塬上并不远,却存有不安定因素。如果老杜走上塬来,住在坑院,情境或有不同。说不定晚年会选择这里,茅屋也不会为秋风所破了。

又过去多少年,慈禧来了。慈禧避乱长安回京,没走回头路。光绪二十年九月,慈禧的銮舆进入函谷关,到这里天色已晚,只得在地坑院落脚,陕塬人没有亏待她,腾出最好的窑院,点起过山灶,给她做“十碗席”。高高在上的慈禧对现在高高在下有些不适应,然而面对舒适和美味还是做了一回普通人。

想李白、苏轼来,会把坑院当成一方金樽邀月起舞吧!地坑院是一个个模子,能翻模出乡情的孤绝与惊喜、诚厚与质朴。

陕塬人虽安于一隅,但性情刚毅,遇日本人来犯,自发组织,不让侵略者安宁。至今这里仍有遗迹,纪念抗争中的牺牲者。

自古以来,对于尘世,这里都是远避的、深藏的。这些年,当地实行旅游开发措施后,地坑院就像尘封的窖酒醇香四溢。但纯粹的乡情越来越多地远离了视线,少了些安静,多了些喧闹,多了些生意人和花花绿绿的游客。有人来看建筑,有人来搞摄影,有人支着画板写生,有人搜集俚语唱曲,有人学习泥砚剪纸,有人什么也不为,就为了看看与自己的老屋有什么不同。

再次来到地坑院,梨花正旺,路新修了,路边的树整齐地刷了白的腰,还有一些红红绿绿的标语、一些不和谐的汽车喇叭声。总感觉景色变了味道,就忽然有些不高兴。我四处张望,通向外面的村路在塬上起伏,渐渐升出一个人,又升出一个人,近了才看清是年轻的姑娘小伙儿回城里去,他们身后是年迈的老人,千叮万嘱地相送。年轻人渐渐没入塬下,只剩纷舞的梨花与摆手的老人。我突然有些伤感,当年坑院里种梨,是图吉利的意思,现在倒有一种离别之情,有些莫名的舍不得。再多少年过去,坑院里还会有人厮守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介绍了陕州与陕西的渊源,介绍了崤函古道在历史上交通方面的重要地位和相关的人文典故,使文章凸显着历史的沧桑味道。
B.作者提及地坑院的源起,用“你能想到吗?”这样的句子表达了地坑院给自己带来的震撼,赞美其有风骨,有遵循,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C.文章满怀深情地描画了一幅幅乡村图景,浓烈的乡土气息,有动有静,有色彩变化,给人一种温馨祥和的感受,作者对乡村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写了唐玄宗与地坑院的渊源,写了对杜甫错过地坑院的惋惜,写了慈禧回京时住在地坑院的情境……这些掌故使地坑院有了存在价值。
【小题2】结合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感到有一种四合的凝聚与向下的沉淀力。
(2)地坑院是一个个模子,能翻模出乡情的孤绝与惊喜、诚厚与质朴。
【小题3】尾段作者说自己感觉“有一种离别之情,有些莫名的舍不得”。请你概括作者都舍不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