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古典史学指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史学。从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算起,至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西方古典史学经历了一千多年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形成了颇具影响的西方史学诸多优良传统。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就从人事活动出发叙述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试图完全从人本身来解释历史。在解释历史事件时,他没有简单归之于偶然因素或神秘因素,而是致力于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说,在修昔底德对事件的分析中,已经无法找到任何难以违抗天神的意志和不可捉摸的宿命观念,而完完全全是人类、民族、城邦、社会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为使自己的叙述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他不辞辛苦奔赴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对战争中所涉及的山丘、河谷、沼泽、港口、关隘等都做了具体而准确的记载。《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虽是一部典型的专史,但作者把绵亘27年,中间经议和间歇,又分散在几个相去遥远的地区爆发的战争视为一次首尾连贯的历史事件,说明他具有敏锐的宽阔的历史眼光。

西方古典史学还重视史著的表述方法与史家的修养。卢奇安在《论撰史》中倡导“襟怀坦诚”“如实叙述”,认为史家撰史只服从真理,而绝不屈服于神灵或显贵。以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来看,这部宏伟的著作乃是一部未竟之作。按修昔底德自己的计划,这部历史著作应该一直写到公元前404年为止,但其著作只写到了公元前411年冬天就突然中断了,甚至连最后一个句子也是不完整的。近代以来不少学者从修昔底德当时所处境遇以及可能的社会及心理原因等方面提出新的解释。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G.S.施林普顿认为,在古代希腊,历史是被记忆的过去,因此希腊历史学家的叙述是否真实,即是否与社会的群体记忆相吻合是由听众来检验的,听众的反应对史家的叙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他们对史家搜集到的信息产生怀疑,无疑会迫使史家放弃他的著述。修昔底德当时的主题正是雅典衰亡的历史,叙述的是他们的帝国失败的故事,而雅典人不愿意听到这样的故事。社会在作家们将记忆载之于笔的过程中有绝对的权威,因此个人没有权利描绘社会不期望的事件,即使它是真实的。在这一强大压力下,修昔底德被迫放弃了他的著述事业。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从著作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自己本身曾是战争中雅典一方的将军的修昔底德,力图用客观的笔法记录当时希腊世界中的这一重大事件,他没有利用手中的“话语权力”为自己的城邦粉饰,他对雅典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雅典政界人物的评价都是褒贬参半,且以具体事实为依据。

(选自陈铮《西方古典史学传统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修昔底德著史的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修昔底德著史致力于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B.修昔底德著史没有关注偶然和神秘因素,使完全从人本身来解释历史成为可能。
C.修昔底德著史不屈服于神灵,抛弃难以违抗天神的意志和不可捉摸的宿命观念。
D.修昔底德著史立意求真、竭诚探索,为追求叙述与事实的相符而进行实地考察。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时一千多年形成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史学传统深深影响了西方史学的发展。
B.整合不同时间地点的战争使《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呈现了历史宽阔的特点。
C.施林普顿认为,古希腊历史学家叙述的真实性与当时社会的群体记忆相关。
D.对修昔底德放弃著述事业的原因,近代学者从他自身的角度找到了新解释。
【小题3】请分条概括西方史学的优良传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3 06:4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
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的先河。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救之方,将儒学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唐代士人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合事”的新乐府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在中晚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儒家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且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之际,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
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
(摘编自王聪《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
B.儒学的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
C.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之中,它对盛行于唐代的应制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
D.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度。
B.文章主体从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诗歌类型论述了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C.文章以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歌创作为例,说明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
D.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楚地论述了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制诗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B.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所以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
C.那些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在诗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
D.在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的哲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坊间绣娘
蒲苇
①市井里有一种民俗的诱惑,叫绣娘。她们似乎是跌落在凡间的天使,一颦一笑,尽显女人的古典与柔美。
②我在大江南北的很多地方见过她们,在秀美的凤凰古城,在日暮的姑苏,在杭州的小镇,在上海的田子坊,她们就是你行走的目光与灵魂里的那一朵莲花,不沾染尘埃地活着。
或者是在夕阳西下的余晖里,或者是在雨后青苔的盎然里,或者坐在苔痕上阶绿的巷子里,或者坐在临街而开的绣房中,她们手端花绷子,借着煦暖的阳光,或者细细的微风,或者淡淡的花香,纤细葱嫩的手指轻巧地捻丝走线,如蝴蝶一般忽上忽下,一股古典的气息便随着翻飞的绣针氤氲到巷子里,弥漫在空气中。身旁,地上的箩筐里彩色的绣线、绒线随意散落,一只老猫懒洋洋地卧在箩筐旁。熙熙攘攘的游人走过,一双双好奇的、欣赏的目光定格,也打扰不了她们的世界。
④此后,我一直被这些坊间的绣娘迷倒。某一年,在江南,杏花烟雨后。我一个人在黄昏的夕阳中漫步在一个小镇,竟然就那么无意地闯入了一条绣巷。那幽深的青石巷子里,两边全是古老的绣房,一间挨着一间,一家挨着一家,挂满了,全是绣品——小女孩的兜肚,女人的罗裙与绣鞋,情人互赠的丝帕,做梦的枕套,美得如同游园惊梦,美得惊心动魄。
⑤木质的老房子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朱红的木漆已经斑驳,那是流光将一场场的繁华都抛在了遥远。而终究有些东西固执地留了下来,在尘世里独活,那便是那些古老的绣庄。每家的绣庄都起着别致的名字,抬头一看,只短短的两三个字,御绣,沈庄,青园?不用细想,扑面的感觉就让你知道,这些字,这些屋子已经默默地走过了多少个朝代。
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刻,屋前檐下的绣娘是眼前人,她们有着现代人的时髦,即便是服饰,也有着现代工艺的精致。她们那么随意地坐在古朴的巷子里,飞针走线,除了抬头时的轻笑,便是低头时的安静,像是在绣一个梦,绣一个心事,那是一种桃花源式的美丽。当我走过,我能感受到她们内心对古典的那一种虔诚。
⑦在大多的坊间,绣娘们是为了生计而绣,她们家有老少,要供养。于是,她们便借着旅游的兴起绣出各种各样的绣品,一方方精美的丝帕,一个个可爱的小包,一条条曼妙的长裙,一方方头巾丝巾。她们不是唯利是图的小商贩子,当你欣赏陶醉时,或者就在讨价的瞬间,她们就会依着你的意,以低低的价格将那一幅幅用心绣出的绣品卖给你。
⑧要说是为了生计吧,这些东西价格也不贵,可是绣出来,却是要费一番工夫的。要说不是为了生计吧,她们确实是在那游人熙攘的坊间换一口温饱。但当你看到她们一脸的幸福快乐和自足,你就知道她们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心里的欢乐和那手艺被肯定的喜悦。因而钱,倒不是主要的。
⑨也有时候,你在某一个幽静的地方,还会遇到这样一群闲情优雅的女子,在某一个安静小镇深处的某一个院子里,院中的桃枝伸出墙头,院门轻掩,她们就散落在院中,专心地飞针走线。她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服饰个性时尚,年轻的脸庞精致妩媚,然而她们此刻却逃离了嘈杂的城市,每日在软缎或者洁白的丝上飞针走线,绣下流动的山水、花木,或者,心里的那个人。
⑩我很想过去感觉一下她们的世界,看一眼她们的绣品,在她们清静的小院中站一刻,然而,我最终只是轻轻走过。
⑾绣娘是一种市井间的诱惑,使没有去的人向往去,去的人一定要看看。你去时,她们会对远道而来的你轻盈微笑,不俗不媚;你不去时,她们依旧在古巷中安静地绣着,一针一线亦不觉孤单,无扰无嚷,绣的是花,用的是心,是情。
⑿我也终于明白:坊间绣娘的诱惑其实更是一种灵魂的诱惑
(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③段中的画波浪线语句。
【小题2】试分析第⑥段开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同是写绣娘,第④段与第⑨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坊间绣娘的诱惑其实更是一种灵魂的诱惑”,试联系全文简要探究“灵魂”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卫星导航技术是指利用一组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技术,在军事、民用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俄罗斯、欧洲相继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
“GPS”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和应用的新一代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由美国国防部控制,可提供军民两种服务。军码定位精度10米,仅供美军及盟友使用;民码定位精度20米左右,平时向全球开放, 战时能实施局部关闭。随着接收机的不断改进,GPS测量已趋于“傻瓜化”。在观测中测量员只需安置仪器,连接电缆线,量取天线高,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它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和记录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结束测量时,仅需关闭电源,收好接收机,便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任务。如果在一个测站上需作长时间的连续观测,还可以通过数据通讯方式,将所采集的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实现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另外,接收机体积也越来越小,重量也越来越轻,极大地降低了测量工作者的劳动强度。目前,该系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卫星导航系统,在实际应用和产业化上处于国际垄断地位。各国可以使用GPS的硬件,成本中都包含GPS专利费用,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格洛纳斯”是俄罗斯的定位导航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由俄罗斯军方控制,可提供军民两种导航定位服务,民码精度50米左右,军码精度与GPS相当。
欧洲“伽利略”系统是为了摆脱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于1999年合作启动的项目,是欧盟15个国家参与建设的民用商业系统。系统可以提供三种类型服务:面向市场的免费服务,定位精度12-15米;商业服务,定位精度5-10米;公众服务,定位精度4-6米。其中后两种服务是受控和收费服务。伽利略系统空间段由30颗卫星组成,卫星上装有导航和搜救载荷,可以满足航空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等与人身安全紧密相关的应用要求。
三种导航系统都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但又各有千秋。它们的互补和相互制约有利于用户进行选择,也使导航系统能够快速健康发展。
(取材于《GPS发展史》)
材料二
我国一直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制订了自主研制建设“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三步走”规划:第一步是试验阶段,即用少量卫星利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来完成试验任务(即“北斗一号”);第二步是到2012年,建成覆盖亚太区域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北斗二号”);第三步是到2020年,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但实现了关键器部件、用户设备全面国产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工程自主可控发展之路,而且走出国门,加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3GPP移动通信三大国际组织,加速融入世界。
“北斗一号”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简短数字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的一种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具有投资小、用户设备简单、能实现一定区域的导航定位、通讯等多用途的特点。尤其是短报文通信服务,完全是中国的原创功能。它能在没有移动、电信服务商的地区,通过卫星传出短消息。许多中国渔船凭借这种服务极大地增强了安全保障。2008年汶川地震中,性能稳定的“北斗一号”一度成为灾区唯一的对外联络手段。
虽然就整体性能来说,“北斗一号”和美国GPS相比,在覆盖范围、定位精度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但是“北斗一号”系统的成功研制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解决了我国没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问题。
以“北斗一号”为基础,我国从2007年开始正式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二号”)。经过不懈努力,到2015年3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开始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保驾护航,服务全球用户。2015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中,北斗定位测量技术更是大显身手,在太空帮助阅兵指挥运筹帷幄,确保阅兵仪式顺利进行。到2020年,”北斗”将完成35颗卫星覆盖任务,在全球定位服务领域的优势将充分发挥出来,其服务水平将不低于GPS。
“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说明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有了三十多年的技术储备,展望未来,中国航天人对在新一轮的科技大潮中抢占制高点、引领世界、服务全球充满信心。
(取材于《中国版GPS发展历程揭秘》)
材料三
“北斗+”是北斗应用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增强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和创新提供广阔的智能平台。通俗来说,“北斗+”就是。
“北斗+”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智能交通、精准农业、智慧旅游、民生关爱、智能驾考等都是“北斗+”的杰作。
例如,精准农业(即“北斗+农业”)就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下的综合系统,由北斗卫星导航、农田信息采集、遥感监测、智能化农机具、网络化管理等系统组成,对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目标起了极大的作用。
又如,现阶段社会老龄化严重,老人的安全位置信息、紧急救护与救援等综合服务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重视,急需得到解决。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但由于家长工作繁忙,便出现了监护真空,儿童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校园是突出的人群密集活动区,传统的一对多的学校管理模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因此,如何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以至社会的高度重视。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当老人或儿童外出时,携带追踪型的终端,通过位置服务平台的多通信链路(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将自身的位置信息发送至家人的终端设备中,使家人能够实时掌握老人儿童的位置;遇到突发状况,老人儿童可以通过终端上的报警设置发送报警信息,向位置服务中心寻求帮助,中心即时通知其亲属,以便采取最有效的救援措施。
卫星导航领域的每一个进步过程,都是导航与传统行业的结合过程。目前,“北斗”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融合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趋势,这种进步将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深刻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社会价值。
(取材于“百度百科”)
【小题1】根据“材料一”,对“傻瓜化”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安装方法简便
B.自动化程度高
C.数据处理迅速
D.体积小重量轻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伽利略”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提供民用服务
B.定位精度高
C.有部分收费要求
D.安全性强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中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介绍,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中,下列表现不属于“北斗”之功的是
A.军乐队演奏连贯精准,不错一音B.各国嘉宾车辆准时抵达指定位置
C.装备方队等速,时间误差极小D.空中梯队交叉飞行米秒不差
【小题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同于其它导航系统的服务功能是
A.定位B.导航C.短报文通信D.授时
【小题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全球四种卫星导航系统的解说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GPS”系统免费向全球提供军民两种服务,技术最先进。
B.因民码精度低,“格洛纳斯”系统主要为军方提供服务。
C.“伽利略”系统只提供给参与建设的15个国家使用。
D.“北斗”系统可以使用户知道并且报告自己的位置。
【小题6】根据“材料三”,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语句,解释“北斗+”的含义。
【小题7】下列对三则材料中成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有千秋 千秋:长处
B.大显身手 身手:本领
C.运帷幄 筹:计策
D.耳熟能 详:清楚
【小题8】我国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哪些重大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就节日的自身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从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K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出发,前两者属于节日的“显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配以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进行纪念与追思,增进彼此感情,宣泄日常情绪;后者则属于“潜功能”,即作为符号的节日通过上述仪式性的物化表征,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承担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意涵。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强调的不是信息的物理流动,而是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以此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不同源流的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周而复始,意义深远。“在年历上,仪式永远会回归,而且即使它们无法同前一年的有所区分,或者同未来各年中的有什么不同,然而它们永远都不相同。这是一种从同一走向同一的过程,它化解了时间上的分别。”在对整套流程的不断重复中,文化体系得以建构,国族认同得以强化,精神归属得以确认。
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仪式和祭奠祖先、家族聚会、亲友走访等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用家国同构的叙事,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社会成员通过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不断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这种认同与涵化,正是节日所负载的深刻意旨,是数千年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参照系,也是维系整个文化体系、传承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节日体系自身的发展而言,当代中国的节日框架不断处于重构的过程中,其间,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思想基础的多样性(多元性,如祖先崇拜、鬼神信仰、宗教信仰、世俗意识形态)与文化渊源的多样性(多源性,如传统文化、官方文化和外来文化)使重构过程异常复杂。但是,更具颠覆性的冲击来自于外部:资本主义为寻找转移过剩产能的新领域。创造出“消费主义”话语迷思,将全球拖入消费社会,资本主义强势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随之大肆扩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这种无可遁逃的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使之变成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同时,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及特殊历史发展进程和时代背景造就的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
(节选自王神祎《传统节日的现代困境及其破解途径》)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节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节日就其自身结构看,可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部分,具体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
B.节日中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再配上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收到增进感情、宣泄情绪的效果。
C.节日作为符号,在特定仪式中,通过负载其他文化形式所没有的隐喻,来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
D.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其信息的物理流动及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一起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
【小题2】(小题2)(小题2)“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对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使得当代中国节日框架下的思想基础多元性和文化渊源多源性的重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
B.来自于外部的更具颠覆性的冲击,使应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变成了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
C.全球沦为消费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
D.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及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在这种重复中建构文化体系,强化国族认同,确认精神归属。
B.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传统节日,使其具有一系列仪式及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端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
C.社会成员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
D.中国传统节日用家国同构的叙事,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