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屏奴”低龄化惹忧
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10岁以前“触网”,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在现代人被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电子屏幕包围而成为“屏幕奴隶”的当下,这组调查数据凸显了我国“屏奴”群体日益低龄化的新趋向。
在网络世界里,很多父母眼里还很陌生的“摩尔庄园”,却在众多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在“庄园”里,小朋友们有着忙不完的活儿:买新衣服、布置居室、照顾宠物、播种蔬菜、打工挣钱……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还误入歧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不但将屏幕切换升级至“无缝”,而且更容易并正在快速地走向低龄人群,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屏”的年龄。一位家长说:“孩子求着要玩,没玩过到学校都没有谈资。”
“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网,未成年人更容易有网瘾。”孙宏艳曾专门做过网络沉迷调查,研究发现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上网聊天、玩游戏的时间更长。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魏晨曦说,与普通电脑相比,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更便于低龄儿童操作,且随时随地可用。这些电子产品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想要掌控的心理需求,同时虚拟世界又与孩子本身爱幻想的特点很契合,所以很少有孩子能抵挡得住诱惑。
专家指出,手机及以后更多新网络终端的接入和使用,其便捷性、隐蔽性使得家长对孩子上网的管理更加困难。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孩子,却渐渐养成“不移动”的生活方式,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冲击波。
以前家长常抱怨“一天到晚贪玩不回家”,现在却是抱怨“一天到晚不出门”。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长的心病。缺少锻炼和运动,孩子的健康直接受到影响。近年来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持续上升。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介绍说,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除先天因素外,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有些孩子,周末与节假日不是在玩手机游戏,就是玩平板电脑,基本不和人交流,说过的几句话都是找人借手机玩;有些小孩,平日沉默寡言、面无表情,但一到玩手机游戏,便时而大笑,时而大叫。封闭、孤僻,是网络沉迷症的特征。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孩子的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跟父母沟通都困难。”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说。
“已经没有办法读书。它无关理解力和情绪,而好像是一种生理疾病……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网络写手“和菜头”最近如此感慨,他将此称为“碎片化生存”的症状。“很多迷上电子设备的孩子,注意力常难以集中,而且他们的兴趣点总游移不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沈阳市盛京医院心理科教授王旭梅说。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教授辛自强说,技术发展肯定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如果学生长期停留在这种快闪的状态,可能会破坏孩子思维的深度和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
当前,我国网站没有分级,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网络上的任何信息,未成年人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极易受到负面影响。深圳市公安局网络警察支队有关负责人李正祥介绍,很多年轻网民上的更多是商业网站、交友网站等,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影响而误入歧途。
( :新华网  记者:梁钢华 周婷玉)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屏奴”低龄化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便于低龄儿童操作,且随时随地可用。
B.网络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想要掌控的心理需要。
C.手机及以后更多新网络终端的接入和使用,其便捷性、隐蔽性使管理更加困难。
D.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况,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无处不在,使得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10岁以前“触网”,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屏幕奴隶”已经低龄化。
B.在网络世界里,很多父母眼里还很陌生的“摩尔庄园”,却在众多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已经发展到“没玩过到学校都没有谈资”的地步,这说明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摧残很大。
C.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将屏幕切换升级至“无缝”,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屏”的年龄,令人担忧。
D.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渐渐养成了“不移动”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养成了信息时代提笔忘字、见面忘言、社交能力减弱的通病。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沉迷网络对孩子成长有哪些危害?正确利用网络,你有何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1 06:02: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儿童文学:还原孩子的天空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它的一大特别要求就是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作品的主题要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而且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他们所容易接受。

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们追求市场效益,创作越来越商业化和娱乐化是不可避免的。今天儿童文学的著名作家越来越多了,但权威性在消失。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的价值、作家的创作姿态和作家的文化位置等问题。

儿童文学的价值包含:一是对儿童生命和生活的基本状态的呈现,这使儿童文学成为成年人世界了解儿童世界的窗口。二是对成人生命与生活的基本状态的适当表现,这使儿童文学成为儿童了解成年人世界的窗口,儿童文学不但可以写儿童,还可以讲述成年人生活。三是比如爱,比如合作,比如同情心和悲悯情怀等人类的基本情感。四是成人的文化期待,包括成人作为父母亲角色对儿童的呵护与关爱,以及父母亲对儿童的教育意愿和成长要求。五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民族历史的理解。六是对母语意识的培养。儿童文学是人之初文学,“人之初”这三个字,告诉我们,儿童文学应该是很慎重的文字,应该值得我们不仅在文字上有美的修辞,而且要在主题和内涵上进行母语文化的提炼和选择。

《哈利·波特》的成功给中国儿童文学上了一课。它有书籍、电影、玩具、网站等一系列产品,彼此之间形成联动。我国儿童文化商品市场的经营者和参与者在观念上都要转变,应该把儿童文学当作产业,按照市场运行规律来操作。我们觉得要制造本土的“哈利·波特”,就不能把电影、电视当作儿童文学的敌人,而应该利用所有的市场手段,五指成拳,整合中国的文化力量来发展儿童文学。

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具备比一位优秀的成人文学作家还要多一层东西,因为成人文学要求文学性和思想性,儿童文学除了这些,还需要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要从表面纷繁复杂的人间世象中提炼出一个让青少年能够接受的表现形式,让他们喜欢看,这就是书写的角度的问题。儿童文学,要从内容上、角度上还原孩子的天空。

儿童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整个人类传承不息的根本希望。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自然也脱离不儿童文学的熏陶。如何创作出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引导的社会责任,将继续成为社会要解决的重要话题。

【小题1】下列有关“儿童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在创作内容和书写角度等方面还原孩子的天空。
B.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要明确突出,形象要鲜明具体,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让孩子们喜欢看。
C.只有符合市场价值,利用所有的市场手段,儿童文学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像《哈利·波特》一样,把儿童文学当作产业。
D.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要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
【小题2】下列关于儿童文学的价值和对儿童文学作家的要求,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儿童文学能呈现儿童及成人生活和生命的基本状态,所以儿童文学应成为成人和儿童相互了解对方世界的窗口。
B.儿童文学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和成人的文化期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民族历史的理解和对母语意识的培养。
C.儿童文学需要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应比一位优秀的成人文学作家有更深一层的东西。
D.儿童文学更多的需要儿童乐于接受,在无形中教育、引导孩子,所以儿童文学也需要作家对社会保持敏锐的感觉。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们追求市场效益,创作越来越商业化和娱乐化,今天儿童文学缺少权威,也缺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B.应整合中国的文化力量来发展儿童文学,而不能把电影、电视当作儿童文学的敌人,应该把儿童文学当作产业来操作。
C.如今儿童文学的著名作家越来越多了,但权威性在消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的价值、阅读市场、作家的创作姿态等问题。
D.儿童是家庭、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传承不息的希望。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原孩子的天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挺立的椿树

文/郭军平

上下班路上,总要经过那条街道,而在那条街路上,总能看到一棵独立挺拔的椿树,在繁华的街道路旁,尚没有花草树木,因而这棵椿树格外显眼,每次抬头望去,总是看到椿树挺拔在蓝天白云中,显得辽阔而壮观。

只要驻足一下,椿树挺立的姿势似乎让你忘怀街道的喧闹和汽笛,一种宁静的澄澈的悠远的心思也许会升腾你的心空,让你不由得畅想远方,远方是什么?辽阔的大草原,连绵的群山,还是奔腾的江水,欢唱的小河,亦或是一望无垠的麦田和鸡鸣狗吠的乡间村落?

可以想见,椿树是唯一一个幸存者,在它的周围以前也是树木林立,百草丰茂,然而随着街道的开辟拓展它们一个个都随风而逝,悄然泯灭。椿树是孤独的,在孤独中它还能挺立多久,也许剪伐命运的斧钺随时都会降临到它的身上。

然而椿树依然在固守着自己的家园,而且枝叶茂盛,温暖着着那一片街道,让路过的每一个人不至于感到城市街道的干枯。这种挺立不是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的挺立,这种挺立总让人想到一种野性的挺立。

也许这棵椿树不是人工栽植,是在某一年某一月的某一天随风飘落而降生,或是从某一个鸟嘴里幸运的逃脱而降生,也许有很多原因,但都促使了它的生长。

它的躯干很直,很挺,也很粗壮,显得高大而坚强。想想多少次寒风呼啸,多少次雷击雨打,多少次风霜雪雹,都没有摧弯它的躯干,摧毁他的生命,让你不由不感叹着这种野性的坚韧和顽强。

这使我不由的不想起柳嘉的《野性的林》中的句子:“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它的铁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你瞧那每一颗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

这真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挺立的椿树就是这样的歌者。我听见了它心灵的呐喊,我听见了它与苦难搏斗的声音,我听见了它追逐天空的足音;它奔跑着,趔趄着,越过一座又一座山头,趟过一条又一条小河。固然前行的路永无终期——它不知道它走到何时,它也无需知道;它心里也许只有一个方向——那辽阔的天空;

天空飞翔过鸟儿,也曾停留在它的肩头,为它歌唱,为他祈福;但陪伴它的更多的是孤独,它忍受着孤独,在孤独里它听清风的吟唱;在孤独里,它与狂风暴雨作战;在孤独里,它迎朝霞,饮霜露,看着辉煌的落日一次又一次沉下山头。

它“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用这样的话为它作注是最好的结语。

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

【小题1】下列对以上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挺立”来写椿树,既写出椿树的高大,又突出其内涵,形神兼备。
B.“多少次雷击雨打,多少次风霜雪雹,都没有催弯它的躯干,摧毁他的生命”,作者托物言志,意在告诉我们应该学习椿树不怕艰难的精神,乐观地生活。
C.作者引用柳嘉的话,富有感染力,饱含着对椿树的浓浓的赞美。
D.椿树不同于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因为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缺少野性的力。
【小题2】椿树,挺立的椿树,到底有哪些特点?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复:学林巨匠 教苑楷模

王华宝

徐复,1912年1月8日生于江苏武进,2006年7月24日逝于南京。在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之际,南京师大在随园校区中大楼前设立其半身塑像。

我是1983年拜识徐复先生的,其机缘就是先生在南京师范学院始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对于开设新的专业,学校有的领导颇为担心和犹豫,而年逾古稀的徐先生,敏锐地察觉到传统文化在当代复兴的契机,以极大热情和大无畏精神,找学校、高教局领导协商,终于成功创办。如今,南师大古文献专业已发展成为特色品牌专业。

许多学生都记得,徐先生亲自授课,那是学校一景。校内外的好学之士,纷纷赶来,几代人共处一室。特别是先生的老学生吴金华、王继如教授等坐在第一排,还经常争着冲上讲台帮着擦黑板。

徐先生关心和帮助学生之事不胜枚举。记得,万久富、孙叶锋等人与我商量计划成立“扬州清学伐薪会”。我主动向徐先生汇报,先生大加鼓励,还专门抽出时间给我们做讲座。在老师的不断教导和持续关爱下,古文献专业首届20名学生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都一直坚守在传统学术这一领域。

徐先生还曾培养多名外国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弗赖堡大学任教的冬玛轲曾受教于徐先生。最终,冬玛轲成为国际汉文字学专家,出版了德文版《说文解字手册》,这是第一部向瑞士及德语国家介绍中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先生快慰地说:“我总算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西方做了些工作。”

“好事大家做”是徐先生的口头禅,他与同道一起创办学会,召开学术会议,出版学术成果等,共同推动了传统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兴。

1981年5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武汉召开,徐先生当选为副会长。次年苏州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年会,盛况空前。此后,由徐先生出面,组织了许慎、章太炎等著名学者的多次纪念活动,建立了一些永久性的纪念馆。

他曾热心作序百余篇,推动或直接资助出版了大量的学术文化著作。如推动老友段熙仲教授遗著《春秋公羊学讲疏》的出版等。

2002年11月2日,徐先生在女儿徐乃建和我的陪同下,最后一次回母校武进前黄中学。(其前身为“三近高小”,是先生之父徐晓卿在民国初年所创办)。先生亲见前黄中学今日之盛况,一路上不断回忆往事,心情舒畅。他对家世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并讲述“三近”精神(好学、力行、知耻)之义。徐先生终生奉之,由此更可知家风的重要。

数十年来,徐先生笔耕不辍,自然留下了许多体现其专精与博大的传世之作。如《后读书杂志》《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论稿》《晚稿》《秦会要订补》,等等。徐先生说:“余之治学,名物训诂,典章制度,八字而已。”一个“而已”,道尽了学术的高境界和人生的真风流。

2016年7月24日,是先生仙逝十周年的忌日。最后选取一则南京大学的挽联作结,以表达学术界的心声——道述博大精深,堪称现代学林巨匠;胸怀光明磊落,不愧当今教苑楷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徐复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之际,南京师范大学在随园校区中大楼设立其半身塑像,纪念徐复先生在学术方面的伟大贡献。
B.南京大学为徐复作的挽联对其一生进行了高度概括,上联是指徐复在学术方面的巨大成就,下联则是讴歌其与人为善与执着于教书育人的优秀品质。
C.徐复先生具有敏锐的眼光,当他觉察到传统文化在当代复兴的契机时,就以极大热情和大无畏精神力主在南京师范学院开设古文献专业。
D.文章选材典型,在具体叙述徐复先生的事例时,既有具体的年代也有具体的人物,甚至还有许多现场的话语,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文体特征。
【小题2】下列对徐复先生相关事例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徐复先生关心、帮助学生,作者和万久富、孙叶锋等人成立“扬州清学伐薪会”后,他专门抽时间为我们做讲座,指导我们年轻一代进行研究。
B.徐复先生授课时,不仅校内外的好学之士纷纷赶来,就是那些功成名就的老教授等也坐在前排,还争着擦黑板,这体现了徐复先生的人格魅力。
C.徐先生的口头禅是“好事大家做”,这就可以看出他的合作精神,又体现了“人无完人的”古训,说明徐复先生也存在缺点,从而丰富了其形象。
D.“余之治学,名物训诂,典章制度,八字而已”一句是徐复对自己人生成就的高度总结,“八字而已”既有谦虚的意味,也充满了遗憾的情绪。
E.徐复先生对家世有了强烈的荣誉感,他父亲所提倡的“三近”精神,激励着徐复先生的一生,由此可见,良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
【小题3】徐复先生在中国古文献专业方面做出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细胞内的物流

张田勘

人体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细胞,尽管它们非常微小,却如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无数个企业或组织,会生产很多物质和产品,例如粮食加工厂生产的粮食。但粮食要运送到每个单位和家庭,则需要物流的配送。生物体的细胞也是如此,细胞可以生产很多蛋白质和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并且要把它们输送到生物体所需要的地方。例如,胰岛细胞生产胰岛素,但是,需要把胰岛素运送并释放到血液中。因此,细胞中也存在频繁而巨大的物流现象。

现代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细胞内生产和加工物质后配送到机体所需要的地方的过程也大致能满足现代物流的这些条件,因此可以称为细胞内的物流。

细胞内的物流甚至比现实生活中的物流更为复杂、精准并且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因为细胞产生的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酶等物质有的要被运输到细胞内的其他地方,有的则要被转运出细胞。这就要求细胞生产的所有物质都要在正确的时刻被转运到正确的地点。

此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都发现,细胞内的物质不是散装运输的,而是要包裹起来,正如人们寄包裹时需要打包一样。细胞生产的所有物质都是以小包,即细胞囊泡的形式传递的,而且囊泡需要在正确的时间被输送至正确地点。

囊泡是由膜包裹的微型小泡,能够带着细胞货物穿梭于细胞器间,也能够与细胞膜融合,将货物释放到细胞外部。囊泡转运系统对于神经激活过程中神经递质的释放、代谢调节过程中激素的释放等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囊泡转运系统,或该系统受到干扰,就不仅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而且会对有机体有害,如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病症。

(摘编自2013年10月16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细胞内的物流”的阐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细胞内的物流是指把细胞内生产的蛋白质和化学物质运送到生物体所需要的其他细胞里。
B细胞内的物流能够自我调控,细胞内生产的物质一旦被运到错误的地点,就会被及时调整。
C细胞内的物流必须畅通无阻,否则,就会破坏细胞正常的生理机能,甚至可能损害有机体。
B.细胞内的物流并没有完全满足现代物流的所有条件,但是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物流更加复杂。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胰岛细胞生产胰岛素,囊泡把胰岛素包裹起来,携带它进入到血液中。
B.囊泡以与膜融合的方式运送物质表明,蛋白质可以在细胞之间进行传递。
C.囊泡释放涉及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此融合过程是神经递质释放的重要步骤。
D.人类患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的原因之一是囊泡转运系统受到了干扰。
【小题3】请用一句话概括细胞内囊泡的运行机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就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出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40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长官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
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件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倒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
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点辛苦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15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看看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了,泪水早已湿了眼睛。
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20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韩姓男子的儿子“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这令他非常自豪,所以他希望儿子呆在部队继续打仗立功;同时他在卖骡子时欺骗过赵大勇,因此这个人物身上的小农意识浓厚,这点是作者要批判的。
B.同样的诉求不同的目的,以及在获知儿子光荣牺牲后韩姓男子的超常表现,强烈地刺激着大勇,也促进了情节戏剧性的变化。
C.目睹曾下套坑自己的韩姓男子的变化,大勇情感是复杂的,听完他对他儿子的夸奖和期盼,大勇以尴尬一笑和不吭声来掩饰自己来此目的是难以启齿的。
D.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多次写大勇使用右手,暗示他身有残疾,独自承担家庭生活有困难,使大勇寻找弟弟回家情节更符合生活逻辑。
【小题2】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围绕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变化去思考。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