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二
意大利机器人“Dustbot”其实是个分类回收垃圾桶。它虽然长得很萌,行为却是很严谨的。意大利的垃圾分4类:玻璃、塑料、纸张和厨余。如果你一不小心放错了类,是会被Dustbot拒收的。
当然,Dustbot只是一个尝试性产品,最初设计的目的是到那些卡车去不了的小巷子里收集垃圾。2009年在意大利投放试用的也只有两台而已。两年过去了,Dustbot的故事再无下文,垃圾分类仍然是耗时耗力的巨大工程。
事实上,世界各国在处理垃圾、尤其是垃圾分类上所做出的努力远远不止研发一个机器人这么简单,更庞大的系统比比皆是。譬如,在斯德哥尔摩的汉马贝滨海新城(Hammarby),垃圾筒简直是无底洞——无论你扔进去多少垃圾,都不会满溢。而且,就算你在垃圾筒旁蹲守上一年,也逮不住一个收垃圾的人。原来,此区采用的是垃圾地下自动收集系统,类似一个巨大的地下吸尘器,垃圾们在“吸管”中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奔向垃圾收集站,速度媲美地铁。
与传统方式相比,这套垃圾自动收集系统效率更高:在垃圾量正常的情况下,用传统方式收集垃圾需要用150个小时,而垃圾自动收集系统仅需1.4小时,其效率是传统方式的100多倍。当垃圾量多时,这套系统的优势更加明显,1小时就能处理传统方式耗时400小时才能处理的垃圾。
当然,这套系统是完全建立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的。只有垃圾在投放时分类明确,系统对垃圾的后期处理才能高效。事实上,瑞典传统垃圾分类为14类,而自动收集系统的分类则为7类。
说到垃圾分类的源头——民众自发分类投放,日本堪称世界上规则最为严苛的国家。整个分类系统令人叹为观止:基础分类为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类、有害类,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分类,每个子分类又继续分为孙分类……简直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例如横滨市,垃圾类别为10类,政府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页的手册,其条款有518项之多:口红属“可燃物”,用完的口红管则属“小金属物”;袜子一只属“可燃物”,两只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领带“洗过、晾干”才属“旧衣料”,否则又是“可燃物”……这还不算烦,德岛县上胜町的垃圾细分到44类,保证你每扔一次垃圾,都要受到极高的智力挑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推行垃圾分类和处理上已经做出了各种探索和努力。
B.意大利机器人Dustbot的故事再无下文,可见当初的设计理念是错误的。
C.汉马贝滨海新城的垃圾桶简直是无底洞,是因为其垃圾收集站足够庞大。
D.日本的垃圾回收做得很好,是因为其民众的智力水平能够应对规则的挑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5 03:4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儿子烙的饼
林华玉
林峰的儿子小帅一生下来就有智力障碍,为了给儿子治病,林峰两口子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可儿子到了十岁,走起路来还是东摇西晃,站不稳,口齿也不清,只能断断续续说一些词语,而且一说话,嘴角就会流下一串口水。妻子最终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留下一封信后,逃离了这个家,再无音讯。
看着空荡荡的家,看着走路歪歪斜斜的儿子,林峰觉得生活再无颜色。他开始酗酒,每天都把自己灌得烂醉,回到家倒头就睡,沉醉不醒。
这天,他再一次大醉而归,衣服也不脱就一头扎在床上。
不知过了多久,他好像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说:“爸……爸,起……床,吃……饼!”接着他闻到了一股久违的饼香。他睁开惺忪的眼睛,床前立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十岁的儿子手里正端着一个盘子,里边有一张冒着热气的饼。
他怀疑是在梦中,所以用手指触了一下那张饼,很烫,他下意识地把手缩了回来。同时,他也清醒了过来,眼前的一切并非做梦,确实是儿子端着一张饼站在他面前,用含混不清的语气说着:“爸……爸,起……床,吃……饼!”
儿子会烙饼了?他不敢相信,揉了揉眼睛,低头看去,与其说那是一张饼,不如说是一个丑丑的面疙瘩,一个烧糊的面疙瘩,上面有几片颜色深一些的东西,好像是葱花。
儿子很兴奋地说:“爸……爸,你……最喜欢……吃饼,我……是跟着……奶奶学的,以后,你就……可以……天天……吃饼了!”
烙葱油饼是林峰母亲的拿手好戏,林峰一直认为母亲烙的葱油饼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食物。母亲烙的葱油饼又薄又香又酥,味道好极了。
母亲在世的时候,因为身体,只从乡下来过林峰家一次,那时林峰对她说:“娘,很长时间没吃到您烙的葱油饼了,您今天给我烙一张吧!”
当时,林峰的儿子就跟在奶奶的身后当小尾巴,看着奶奶从面粉袋里舀了几勺面粉出来和好放一旁,然后切好葱花放在碗里,浇上几小勺花生油,拌匀。之后把饧好的面团擀开,擀得薄薄的,浇上油和葱花,再团起来,慢慢擀平,再在平底锅上浇上一层花生油,待油温上来后,把那张擀好的饼放进锅里,时不时地用铲子翻一翻。约莫十几分钟后,一张香喷喷的葱油饼就出锅了。
回想起来就是那一次,儿子竟然记住了奶奶烙葱油饼的程序。也记住了爸爸最喜欢吃的是葱油饼,所以给爸爸烙了一张。
林峰忽然看到,儿子的小手通红,他一把抓过来,看见儿子的两只小手上有好几个水泡。显然,刚才烙饼时,滚烫的铁锅烫伤了儿子的手,林峰哽咽着说不出话,一把将儿子搂在怀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下来。儿子一边用小手给他擦眼泪,一边说:“爸……爸,我不……疼,你……尝尝,我做……的饼,跟奶奶……做的……是不是……一样的?”
林峰撕了一块饼放在嘴里,饼有点夹生,里边还有没和开的面疙瘩,但林峰觉得这块饼又香又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饼。他说:“儿子真能干,烙的饼和奶奶烙的一样好吃!”
儿子听了,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说:“只要……爸爸……不喝酒,小帅……就……天天……给爸爸烙饼,妈妈……说过,喝酒不好……”
林峰刚止住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他搂住儿子,摸着他的头说:“爸爸答应小帅,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从那以后,林峰再也没有酗酒。他在附近的工厂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作很累,但可以照顾儿子。一年后,他把小帅送进了特殊教育学校。
小帅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他对电脑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还专门学习了修理电脑。长大后的小帅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他找到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林峰至今仍记得小帅给他烙的饼,正是那张饼让他明白了责任和担当,更给了他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概括叙述林峰儿子的病情、家境的窘迫、妻子的逃离等内容,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也为儿子学会生活、长大成材埋下伏笔。
B.林峰因家境的破败和儿子的病情自暴自弃,整日酗酒,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但儿子在他一次大醉后为他烙葱油饼的举动,彻底打开了他的心结,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C.小说详细描述林峰母亲烙葱油饼时的细节,既表现出林峰对母亲烙葱油饼的关注,更是为交代儿子会烙葱油饼的缘由,看似一段平淡的描述,在文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作品两次描写林峰流泪,这充分说明即便像林峰这样的坚强的人,面对儿子因为给他烙葱油饼而烫伤了手以及儿子劝他不要再喝酒时所说的真诚而贴心的话也会被感动。
【小题2】小说以“儿子烙的饼”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价值不但能给人带来愉悦,同时教人明理,这篇作品让你明白了哪些道理?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②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一种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③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④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⑤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⑥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C.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作者并不完全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个人的名字

李永生

①宁海被县委任命为澜儿河乡的党委书记。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宁海的心便忽地一颤,眼里便也浸了一汪亮晶。宁海想:能到那里工作,一定是父亲召唤呢。

②30年前,宁海的父亲,就在澜儿河乡任乡党委书记。那时候,宁海刚6岁。

③澜儿河乡因境内的澜儿河而得名。30年前的澜儿河,阔10丈,水深处10余米,它跌跌撞撞从太行山而来,一路却又渐渐地收敛了火气,把水势降缓,待到澜儿河乡地界,便扭捏成了个小媳妇,那清澈的河水安然流淌,河两岸百姓的日月便因了它而润泽了,不仅四季享受到鱼虾的荤腥,靠它灌溉,又丰腴了良田千顷。只是每到雨季,上游山洪暴发,河水便会陡涨,澜儿河也就波澜壮阔、烟波浩渺了,那“小媳妇”便也开始撒泼,翻江倒海的洪水牛一样吼叫着,刹那间会淹没耕地、屋舍、牲畜……

④宁海的父亲工作很出色,极受乡民爱戴。那时候,每到雨季来临,防汛便成为乡里的工作重点。宁海的父亲就是在一次山洪暴发的深夜,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乡亲而殉职的。听母亲和父亲的朋友们说,那晚,大雨滂沱,上游太行山发生泥石流,澜儿河河水陡涨,河两岸村庄被洪水围困,洪水吞噬了耕地,冲塌了民房,父亲他们冲进洪水解救被困群众,就在父亲背着一位孤寡老人快要游到河岸的时候……一个浪头打来……那年父亲仅仅37岁。

⑤后来,乡亲们在澜儿河岸给父亲立了“宁志航书记殉难处”的石碑,碑上还记载了父亲的事迹,父亲也就成了这个地方百姓挂在嘴边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逢祭日和清明,许多人便来碑前祭拜。

⑥几十年过去了,此时的澜儿河已经不再是河,由于持续干旱,澜儿河成了彻头彻尾的干河滩。即便下些雨,也如小儿撒尿,填不饱大地渴极了的肚皮。河道干得冒烟,金黄的沙粒似大火燃烧的灰烬。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这里曾经是条河,孩子们竟能把他们的长辈问得张大了嘴巴:“咱这地儿,没河,又为嘛叫澜儿河?”如今在乡亲们看来,这里和普通的土地已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就开始在这里建房子、修牛场鸡舍……

⑦只有父亲的石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条河。

⑧面对满目疮痍的澜儿河故道,宁海却有一种担忧:九旱必有一涝,万一哪天河水来了,怎么办?宁海把这个忧虑跟人一说,他们就会说:“书记啊,现在全球都闹水荒,水只能越来越少啊,再想见着澜儿河,只有做梦了。”人们就又联想起什么似的说上一句:“宁志航书记可是英雄呢!”当然,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般并不知道老书记就是新书记的父亲。宁海不想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所以宁海从没跟人提起过他是那石碑主人的儿子。

⑨然而,今令大家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就在这年7月的一天夜里,一场30年不遇的洪灾忽然降临了。事先,天气预报就发布预警信息。县政府连夜召集各个乡镇的书记开会,要求紧急疏散危险地段群众。宁海回来后马上连夜开会部署。但好些人没怎么当回事,甭管多大的雨,到了咱这一亩三分地,不也就成了蛤蟆撒尿吗?谁知,大雨果真说来就来了,上游洪水一泻千里。宁海马上又再次通知村干部们紧急疏散河道附近群众。村干部马上开始行动,大喇叭一广播,那紧张的气氛随即便弥漫开来。宁海带乡干部分头去各村指挥。这时雨越下越大,宁海的手机也不停地接到上级的汛情通报:洪峰已过燕儿滩……到了老鸹湾……宁海他们开始逐户敲门通知群众马上转移。一些人群众开始撤离。但有些群众竟仍是一脸麻木,他们“嗯嗯”地应付着说“我走我走”。待干部们走后却又打个哈欠睡起了回笼觉。宁海手机又响了,“什么什么?已过猫儿岭……”再有半个小时 就会到这里。宁海他们又开始敲打未撤离住户的房门,但最后仍有个别户就是不相信宁海们的话。这时,那牛一样吼叫的声音已隐隐传来,雨也越下越大,宁海他们急得浑身冒火。忽然一个闪电,宁海看见了风雨中父亲的石碑。他灵机一动,马上赶到村委会办公室,从一名正在广播的村干部手中接过麦克风,喊道:“乡亲们,我是乡党委书记宁海,再不转移就来不急了,我,宁海——”宁海书记提了一口丹田气——“我是你们的老书记——宁志航的儿子,宁志航书记要大家赶快转移!”这时大概风刮断了电线,停电了。 宁海抓起一个手提喇叭,跑出门:“我是乡党委书记宁海,我的爸爸是宁志航,宁志航让大家快跑、快跑——”

⑩奇迹发生了,那些本不打算离开的乡亲们,马上出了家门。

(11)那次洪灾,河道附近的房舍尽被洪水吞噬,但百姓无一伤亡。

(12)洪水过后,乡亲们静静地来到了那块碑前,一拨又一拨。

(13)碑前,一地鲜花灿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了宁海被任命为澜儿河乡党委书记后的心理变化,这既是情节的需要,又是感情的铺垫,避免了叙事的单调,形成悬念,引人入胜。
B.小说以“一个人的名字”为题,赞扬了宁志航为了人民英勇牺牲的高尚精神,表现了一心为民定能取信于民、受人爱戴的深刻主题。
C.小说明线写宁海危急关头,机智抗灾,暗线写宁志航洪灾面前,一心为民,英勇献身。明线和暗线彼此关联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D.小说的第⑨段多处运用了省略号,通过省略相关语句,强调了洪峰位置,强化了洪水的迅猛和时间的紧迫,营造出洪峰到来前的紧张氛围。
【小题2】这篇小说的最后两段简短却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小题3】文章多处写到“澜儿河”,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设绿色社会无疑是形势所逼、规律所在、民生所需,但这是一个艰难的长期过程。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第一,相对于环境系统自身的演变而言,人类的干预和影响仍然是有限的。第二,相对于可视性强、具有流动性的和有明确污染致因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而言,一些可视性不强、易固化而又致因复杂的污染往往容易被忽视,由于其不断的累积性、极端的复杂性和滞后的社会影响等,这类污染也更难治理,比如说土壤污染、基因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等等。事实上,这类污染可能对人的健康和社会持续具有更深层次、更为全面的威胁,而我们目前在这些方面的应对还很薄弱。第三,在社会转变方面,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转变行政体系、行政行为和调整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这是非常艰难的工作,尤其是持续转变是需要考虑其所面临的客观挑战的。第四,相对于制度建设而言,制度的执行是更为复杂、更为艰难的,尤其是制度内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其中甚至还会有扭曲、冲突与反复,这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也是可以充分汲取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智慧的重要方面。第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仍然具有长期性,我们仍然需要平衡发展与环保,在推动环境保护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摘编自洪大用《绿色社会的兴起》,《社会》2018年第6期)

材料二:

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情况趋势图(2007-2015年)

废水排放总量(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

(数据:《2015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材料三:

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9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29.3%;2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0.7%。

112个重要湖泊(水库)中,Ⅰ类水质的湖泊(水库)6个,占5.4%;Ⅱ类27个,占24.1%;Ⅲ类37个,占33.0%;Ⅳ类22个,占19.6%;Ⅴ类8个,占7.1%;劣Ⅴ类12个,占10.7%。

全国31个省(区、市)223个地市级行政区的5100个监测点(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000个)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8.8%、23.1%、1.5%、51.8%和14.8%。

(摘编自《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材料四:

20多年前,安吉只知道追赶现代化。余村人靠着山上优质的石灰岩,自办水泥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0多万元。GDP一路高速增长的红火,掩盖不住溪流浑浊、烟尘漫天的黯淡。1998年,安吉在国务院开启的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中受到了“黄牌警告”。在整治任务的倒逼下,县委、县政府当年就投入8000多万元铁腕治污。不久,大竹海吸引导演李安前来拍摄《卧虎藏龙》,也带来了一拨拨游客。

安吉人初尝“生态”的馈赠,在2001年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并在2003年提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余村也下了狠心,相继关停矿山和污染企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直降到20多万元。

纠结和苦闷之时,县委班子调整思路、果断决策,提出“坚持生态立县、突出工业强县、加快开放兴县”。这些年,安吉县历届领导班子对三大战略始终坚守不渝,所有引进项目都严格执行一条高压线:污染项目不进来,进来项目不污染。从2005年到2016年,安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2.5%,境内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曲线同向而行、同步而进。

(摘编自《安吉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8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建设“绿色社会”措施的一项是
A.消除导致土壤污染、基因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损失等的根源。
B.完善环保制度建设,重视制度的执行与制度内化为行为习惯。
C.减少工业废水排放,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各类水源水质。
D.关停各地矿山、水泥厂和石灰窑等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环境系统自身的演变规律、环境污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环保制度建设与执行的困难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等诸多因素,建设绿色社会是艰难的漫长过程。
B.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近年来持续下降,而废水排放总量却一路攀升,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废水排放总量中占比已不足三分之一,可见工业废水对环境影响不大。
C.透过影响生态环境状况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017年我国大中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湖泊与地下水水质并不理想,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地下水质被评为差级。
D.浙江省安吉县开展绿色生态乡村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保护环境与增加收入之间应该如何取得平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动力。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安吉县能成功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真正的经典,我想是指那些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典有初读与重读,有浅读又有深读。不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需要反复阅读;还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经典阅读,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经典对一些读者也只是被知晓,或只限于了解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他用这种体会来解释何谓经典,同样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感受。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一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应当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开辟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经典资源除具有愉悦心灵、培养审美力之功能以外,还葆有借鉴、参照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以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并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我国一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认为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明竞那么缺乏了解。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3日《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所达到的最高点。
B.经典被一些读者“知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知晓,他们对经典的把握是知表不知里,知浅不知深。
C.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书中认为,经典是那种重读和初读没有分别、给人同样感受的作品。
D.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因为经典本身有不朽的价值,也因为读者有获得新感悟、新体验的心理需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真正经典”做出了界定与阐释,为下文论述经典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B.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三个关键问题。
C.文章以意大利作家和我国一位当代作家的阅读感受为例,论述了阅读经典的意义。
D.文章立足于倡导对经典的重读、深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主动、创造性地阅读经典,才能营造精神氛围,张扬人文情怀,感受心灵的激动。
B.阅读需突破传统一元、单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建设性文化性格和健康阅读心态。
C.每位公民只有在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D.阅读经典会让人产生敬畏与尊重,进而变得谦虚,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