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2分)
“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 0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拥有上百万规模和数量。
在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面前,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在他们面前,剖析高等教育弊端、指责房价飙升、感慨工作难找,也特别不合时宜,他们正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和“受害者”。
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从这角度看,“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他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作出相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据调查,这群人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登上时代的列车,这就是他们所必须跨出的艰难一步。
虽然目前他们工作不稳定、生活几近无着,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但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这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正因如此,许多“蚂蚁”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这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生活条件差一些,工资收入低一些,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蚂蚁”们退缩。但是,倘若一个城市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动辄对外来人员刻意抬高就业门槛,这将轻易地击败他们的信心底线,使他们不得不黯然面对灰色的人生。
调查显示,29.27%的受访者把“平等的工作机会”列为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首选。在现实世界中,固然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然而,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多方面人为限制,却是具有现代眼光的城市管理者所必须做的功课。
(小题1)下列对“蚁族”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蚁族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
B.蚁族是居住于城市中心,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
C.蚁族是产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一种现象。
D.蚁族是一个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未来从没有想过放弃。
 
(小题2)“蚁族”现象的产生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下列不属于文中所提的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建议的一项是  (  )
A.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既相对低廉又卫生的居住环境。
B.尽可能多地建造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这个群体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C.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人为限制,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
D.“蚂蚁”不该嫌家乡太小,应登上时代的列车,跨出回乡的艰难一步。
 
(小题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所以对“蚁族”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
B.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但是,现时城市中存在的严重的就业歧视,已轻易地击败了他们的信心底线。
C.“蚁族”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
D.根据商业社会的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然而目前虽为“蚁族”,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
 
(小题4)为什么用“蚁族”来称呼这个特殊的群体,请从不同角度找出两者三个相似点。(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4-10 08:1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照片
李镜
当吕斌提出墙上的老照片能卖到六万元时,离休多年的原军区副司令员吕思礼睁大眼睛,看着儿子。
“也许,还能卖到八万。”吕斌又说。
吕思礼定格在刚才的表情上。吕斌看着父亲的眼睛,既看不到智慧,也看不到果敢,此刻,他竟对父亲指挥过千军万马的辉煌历史产生了怀疑。
儿子第三遍说那老照片可以卖钱时,吕思礼目光移到了墙上,眼睛亮了一下,嘴角浮上笑纹。
老照片已经发黄,赫然入目的是一个剥得精光的马头,只余发白的骨架。马头和一盏马灯放在油漆斑驳的桌上,后面墙上隐约有张军用地图。
“爸,能考虑卖吗?拍卖商来看过,说底价可以定在六万。”
“你急着用钱吗?”
吕斌张了张嘴,不知怎么回答。他觉得父亲的观念太古老了,并不是没有钱花才去挣钱,挣钱本身就是目的。
五年前,吕斌从副团职岗位离开军营创办公司,希望父亲动用关系为他发挥“余热”。父亲当时说:“我赤脚走进红军时,我的父亲已经死了;后来,我成了将军。”
父亲是在拒绝他,也是在鼓励他自立自强。
“挂这儿,只是老照片,放到拍卖台上,它就是艺术品。”吕斌指点着说,“这光用得多好,还有这儿,空洞的眼睛,让人产生许多联想,这是典型的现代派作品。”
其实,吕斌没对父亲完全说实话。那天与拍卖商同来的一个大老板相中了老照片,说如果能得到它,愿与自己成为生意伙伴。生意难做,吕斌很需要这样有经济实力的合伙人帮一把。
“好就好在它是绝版。”吕斌接着说,“不然,不可能值这么多钱。”
吕思礼盯着儿子,隐忍中有一丝愠怒,说“急用钱找你妈,我们积蓄不多,但能救急。”
吕斌走后,妻子把儿子公司目前的困境告诉了吕思礼,并说出了儿子的真实想法。
吕思礼沉默了,五年来他从未过问儿子的生意,不知道公司的情况。
他凝望着墙上的老照片,五十年前的月亮渐渐清晰地出现在眼前。那是一轮圆月,高悬在松辽平原山城市政府的大楼上。
这是三十五岁的前线总指挥吕思礼在山城送走的第三个满月,是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在刚刚过去的一百一十二个日夜,他指挥十万之众,像铁箍一样,将同样数量的国民党军死死围困在山城中。围城七十天,城中粮荒;围城三个月,粮价飞涨七百倍,猫狗甚至老鼠被抓尽吃光,战马成了饿城中最后的晚餐;围城一百天,守城敌军陆续投降,只有市府大楼还在抵抗。那是防守山城的最高指挥官关铸成将军和他仅剩三十多人的卫队。
关铸成负隅顽抗整整两昼夜,怎样喊话都不放下武器。
吕思礼拨通了市府大楼的电话“关将军,我很尊敬你,在滇缅抗日前线,你是战功赫赫的雄狮。”对方沉默片刻,用低沉的声音说:“此时,我成了困兽,你不会不知道困兽犹斗吧?”“可是你没有斗下去的最起码条件了。你的声音透着虚弱,你的处境艰难到了极点。”对方冷笑了一下:“我给自己留了一颗子弹。”吕思礼也冷笑了一下“那对你来说很简单,但走出来却需要勇气。循道而行,顺天理合民意,无羞无愧。”
停顿了一下,吕思礼又说:“关将军,请你看看窗外,月亮多圆,你大概忘了今天是中秋节了吧。半小时后我在大楼前等你。你可以出来得体面些,不用打白旗。”
中秋月很圆很大,静静地停在市府大楼的楼顶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忽然,楼门打开,形容枯槁的关铸成缓缓走了出来。
吕思礼踏进关铸成的作战室。先是闻到一股恶臭,接着就看见遍地的动物骨头。
办公桌上,一个被啃得精光的马头和一盏马灯十分醒目。他让摄影记者拍下了这一幕。
这个场景,这个马头,对于这场战役的双方都意味深长。
五十年了,吕思礼习惯了这张老照片的相伴。
他走近老照片,久久站立,自语遭:“想不到你还这么有用。也许,是我迂得有些不合时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斌只图赚钱,执意要卖掉父亲的老照片,引发了父子间激烈的争执,小说以此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B.用围城战术与同等数量的守城敌军较量,迫使敌军陆续投降,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山城,是吕思礼的辉煌之战。
C.小说里的“中秋月”既点明了时间,又暗含团圆之意,它柔化了关铸成的心,在他作抉择时起了推动作用。
D.小说用相当长的篇幅插叙五十年前的那场战役,交代了老照片的由来,为中心事件作补充,使内容更加丰满。
【小题2】小说以“老照片”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3】吕思礼最终会把老照片给儿子吗?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聂志红
肖伟从银行出来,打电话向老婆请示:“钱取出来了,现在就给汪宏明送去?”“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老婆吼道。肖伟连连答应,准备离开时,忽然听见从旁边电话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一百万够不够?我现在就给爸爸送去,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一百万?好大的口气!肖伟倒抽一口冷气,瞟了一眼,只见这个年轻女人果然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若非亲耳听到,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一个冲动的念头在肖伟的脑海浮起。
肖伟在对面商场买了礼品出来,在巴士站等车时又遇见了那个女人。肖伟站在她身后,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有一百万,那何必低声下气求汪主任?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倾尽全部积蓄给他“上供”,谁知这两万元会不会打水漂?
车来了,女人上了车,肖伟鬼使神差地跟着她上了同一趟车。女人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真是天助我也!他瞥见车上果皮箱旁有备用黑色塑料袋,便悄悄取了一个,套在了自己装着钞票与礼品的袋子外面,然后走过去,也把袋子往行李架上一搁,和女人的袋子挤在一起,不仔细分辨还真辨不出彼此哩!
肖伟坐在车上,一点点积聚勇气,只待女人放松警惕。当汽车在第三站停下时,肖伟从容地站起来,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堂而皇之地下了车。他知道自己没拿错,因为袋子的分量明显沉了许多。肖伟感觉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赶紧逃离这里,越快越好!他伸手拦了一辆的士,要司机火速送他到城南,然后又换车到城西,再换车到城东……最后,他爬上一辆大卡车出了城,也不知驶出多远,肖伟在一座山边下了车。看看四下无人,他提着袋子往山上走去。
肖伟确定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坡顶上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肖伟走过去,背靠着墓碑坐下,大口喘着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拿过那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开始小心地拆开它。就在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终于找到你了!”肖伟回过头一瞧,只见墓碑后探出一颗头来,脸色惨白惨白的……他大惊失色,立即弹了起来,来者居然是那个携带巨款的女人!肖伟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提起袋子往山下没命地跑。女人在后面喊道:“哎,你的东西,还有钱……”“你手里那钱……是我的,你拿了也没用……”最后一句话让肖伟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你的钱我拿来没用?是美元?英镑?到底是什么?肖伟决定看个究竟。
当他拆开袋子,立即魂飞天外——我的妈呀!那全是一捆捆的纸钱!难怪这女人如此神通广大——即使我逃到这荒山野岭她也能神鬼莫测地在我身后出现,原来她是……鬼!
肖伟立刻四肢瘫软,哆嗦着爬回去,跪倒在女人的脚下,拼命地磕头:“求求您放过我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您的钱全还给您,我以后一定常来给您烧纸钱,求求您……”
女人笑得直不起腰来,指着肖伟说:“你这是干什么呀?这钱是准备烧给我爸爸用的。”说着她指了指后面那座孤坟。
女人告诉肖伟,她父亲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儿女们遵照老人的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
“今天是爸爸的忌日,我想如果他看到了这满山盛开的桃花,一定会含笑九泉的。”女人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手中的纸钱。
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肖伟进行刻画,心理描写颇多,比如激烈的思想斗争,拿到钱后的紧张,被女人追上后的吃惊与惧怕,从而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B.本文对比鲜明,一方面是肖伟为个人私利患得患失,谋取私利,甚至铤而走险;另一方面是老人为开垦荒山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C.肖伟自认为得手后通过不停换车来到荒山的情节,既体现了人物的多疑谨慎,也为下文二人在荒山相遇做了铺垫,引出下文情节。
D.文中的女人虽然着墨不多,但她发现塑料袋故意拿错后,一直寻找失主,不贪不昧的形象也很鲜明,令人敬佩。
【小题2】当肖伟拆开袋子,发现里面都是纸钱,对于这种结果,前文有多处伏笔,请列出几处,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小说结尾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国际货币论坛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指出,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以下主要障碍:一是全球货币政策酝酿变局,金融市场波动性与溢出效应上升:二是人民币金融产品不够丰富,市场体系有待健全;三是合规审查背景下人民币跨境流动通畅度有待提高:四是CIPS业务不及预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展望2018年,报告指出,尽管贸易摩擦升温,关联储继续加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货币政策灵活有效,减税降费、放管服改善企业营商环境,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平稳,金融风险有效缓解,资本项目及金融市场加速开放。这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德国、法国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国际化投下信任票。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中国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A股纳入MSCI、CIPS二期正式运行,这些积极迹象的不断出现,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回归2.0快车道。

(摘编自人民网2018年7月15日《人民币国际化正回归2.0快车道》)

材料二:

近日,建设银行正式对外发布《“一带一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2018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人民币作为新兴国际货币的地位逐步稳定,境内外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扩大人民币使用、深化人民币交易能力的兴趣继续提高:2018年人民币参与度预计将进一步提高,63%的境内企业、4716的境外企业和57%的金融机构计划增加人民币跨境结算活动,40%的境外企业和54%的金融机构计划增加人民币存款。

报告指出,在离岸市场上,建设银行积极推进人民币产品创新,不断提高在主要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做市报价能力,人民币综合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17年末,建设银行英国、瑞士、智利人民币清算行运营稳定,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其中英国人民币清算行清算量累计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人民币清算。

展望未来,建设银行将继续积极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新趋势和新机遇,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稳健发展。

(摘编自2018年5月28日《金融时报》)

材料三: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新的思路。短期应该以稳定汇率为主。“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持续贬值,引起大量资本外流,这延缓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因此,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应暂缓推进。同时,中行要加强短期热钱的进出管制,防止短时间内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进大出,引起境内居民恐慌性挤兑外币,给人民币汇率下跌造成更大的压力。

中期需有序推进金融改革。目前世界上主要国际货币均是开放资本兑换项目与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中国在经济形势逐步企稳后,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具体路径应该是:先推进汇率完全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长期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根本在于该国经济、金融的硬实力。因此,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步发展,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期,在这个阶段,国内各项经济、金融改革必须以合理的经济增长为核心,遵循一定的次序,不可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急功近利。

(摘编自2018年7月31日《新一代经济学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2018国际货币论坛发布的报告可知,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客观上存在一些障碍,展望未来不难感知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令人担忧。
B.建设银行发布的报告指出,2017年人民币在离岸市场上综合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建行将要加强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稳健发展。
C.由于“811汇改”后人民币持续贬值、大量资本外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延缓,因此我国当务之急是采取相应措施来稳定人民币汇率。
D.人民币国际化中期目标是有序推进金融改革,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可先推进汇率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因为举措得当,2018年我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B.德、法与越来越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信任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交易等迹象的出现,标志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回归2.0快车道。
C.建设银行英国、瑞士、智利人民币清算行运营稳定,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说明在离岸市场上,建行人民币综合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
D.人民币国际化的近期追求是深入夯实经济基础,因为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硬实力,决定人民币国际地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与基础。
【小题3】关于人民币国际化,2018年国际货币论坛与中国建设银行的报告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 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B.“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C.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才知道基德老 汉平时所说的话并没撒谎。
D.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他只是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
【小题2】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数,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小题1】作者在“拾叶”中都获得了哪些乐趣?请加以简要概括。
【小题2】文章既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
【小题3】作者从“拾叶”中都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