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误用的并存和折中
夏丐尊
①从小读过《中庸》的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思想和习惯,凡遇正反对的东西,都把他并存起来,或折中起来,意味的有无是不管的。这种怪异的情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随在发现。
②已经有警察了,敲更的更夫依旧在城市存在,地保也仍在各乡镇存在;已经装了电灯了,厅堂中同时还挂着锡制的“满堂红”;剧场已用布景,排着布景的桌椅了,演剧的还坐布景的椅子以外的椅子;已经用白话文了,有的学校同时还教着古文;已经改了阳历了,阴历还在那里被人沿用;已经国体共和了,皇帝还依然坐在北京……这就是所谓并存。
③如果能“并行而不悖”原也不妨。但上面这样的并存,其实都是悖的。中国人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来掩饰其悖,使人看了好像是不悖的。这方法是什么?就是“巧立名目”。现在的督军制度,不就是以前的驻防吗?总统不就是以前的皇帝吗?都不是在那里借了巧立的名目,来与“民国”并存的吗?以彼例此,我们实在不能不怀疑了!
④至于折中的现象,也到处都是。医生用一味冷药,必须再用一味熟药来防止太冷;发辫剪去了,有许多人还把辫子的根盘留着,以为全体剪去也不好;“某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不新不旧”也和“不丰不俭”“不亢不卑”……一样,是一般人们的理想!“于自由之中,仍寓限制之意”,“法无可恕,情有可原”……这是中国式的公文格调!“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这是中国人的信仰态度!
⑤这折中的办法是中国人的长技,凡是外来的东西,一到中国人的手里就都要受一番折中的处分。折中了外来的佛教思想和中国固有的思想,出了许多的“禅儒”;几次被他族征服了,却几次都能用折中的办法,把他族和自己的种族弄成一样:这都是历史上中国人的奇迹!
⑥在这并存和折中主义跋扈的中国,是难有彻底的改革,长足的进步的希望的。变法几十年了,成效在哪里?革命以前与革命以后,除一部分的男子剪去发辫,把一面黄龙旗换了五色旗以外,有什么大分别?迁就复迁就,调停复调停,新的不成,旧的不成,即使再经过多少年月,恐怕也不能显著地改易这老大国家的面目吧!
⑦我们不能不诅咒古来“不为已甚”的教训了!我们要劝国民吃一服“极端”的毒药,来振起这祖先传下来的宿疾!我们希望我国军阀中,有拿破仑那样的人;我们希望我国政治家中,有梅特涅那样的人。辛亥式的革命,袁世凯式的帝制,张勋式的复辟,南北式的战争,和忽而国民大会,忽而人民制宪,忽而联省自治等类不死不活不痛不痒的方子,愈使中华民国的毛病陷入慢性。我们对于最近的奉直战争,原希望有一面倒灭的,不料结果仍是一个并存的局面,仍是一个折中的覆辙!
⑧社会一般人的心里都认执拗不化的人为痴呆,以模棱两可、不为已甚的人为聪明。中国人实在比一切别国的人来得聪明!同是圣人,中国的孔子比印度弃国出家的释迦聪明得多,比犹太的为门徒所卖身受磔刑的耶稣也聪明得多哩!至于现在,国民比聪明的孔子更聪明了!
⑨我希望中国有痴呆的人出现!没有释迦、耶稣等类的太痴呆也可以,至少像托尔斯泰、易卜生等类的小痴呆是要几个的!现在把痴呆的易卜生的呆话,来介绍给聪明的同胞们吧:“不完全,则宁无!”
(选自《平屋杂文》,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 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述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7 06:04: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量事实表明,早在宋代,“青梅煮酒”就已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热词,实际说的是青梅、煮酒两种食物。青梅佐酒由来已久,宋人这方面的经验更多,李清照《蝶恋花》说“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无论物理功能还是心理感觉都十分搭配,因而以梅佐酒成了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而这其中何以青梅与煮酒佐食言之最多?关键是煮酒成熟的时节与青梅采食季节的奇妙遇合。
煮酒酿成后,要蒸煮泥封贮存数月,一般以“泥之季冬者佳”,也就是说在腊月酿蒸泥封贮存,至暮春、初夏开坛饮用和发售。宋人有所谓“开煮”之说,是指打开泥封,发售煮酒。前引宋真宗诏内酒坊法酒库支“煮酒以四月一日”,即指内库四月一日开始发放煮酒。“开煮”时间大抵在寒食至初夏之间,这与青梅采食的时节正好吻合,两者巧妙相遇,构成了这个时节最当令的食物和家常易行的佐食方式,饱含着丰富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青梅是入春以来最早采食的水果,带着未成熟的青涩酸脆风味,煮酒是带着腊香、久醅新发的醇鲜美酒,这是一个最为美妙的组合。在宋人大量诗句中,与青梅、煮酒同时出现而经常佐食的还有新茶、蕨菜、新笋、蚕豆等,都是仲春至初夏的时令食物,洋溢着这个季节生机勃勃、清新鲜嫩的气息。晏殊《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方夔《春晩杂兴》“青梅如豆正尝新”,都用一个“新”字称赞,强调的就是时新清鲜之意。
在食材内容和食用方式上,“青梅煮酒”既不是烹肥割鲜,更不是钟鸣鼎食,而是家常易得的果蔬与酒食。正如司马光《看花四绝句呈尧夫》所说,“手摘青梅供按酒,何须一一具杯盘”,草草杯盘,当令蔬果,简单易行,体现着家常生活的简单和朴素,洋溢着鲜明的乡野气息和田园风味。
从分布区域上说,梅以江南盛产,而煮酒、清酒主要以稻米尤其是糯米酿制,酒户多集中在江南水稻产区,因此江淮以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以青梅佐酒的现象就更为普遍,文人言之最多。如陆游在故乡绍兴所作《村居初夏》:“煮酒开时日正长,山家随分答年光。梅青巧配吴盐白,笋美偏宜蜀豉香。”这是典型江南地区的生活场景和饮食风味。青梅煮酒可以说是春夏之交江南风物的完美组合,带着江南社会生活的浓郁氛围。
正是上述时令、方式和风土等元素交会映发,使“青梅煮酒”成了固定的时令风物组合,凝聚了丰富和美好的生活情趣,逐渐成了一道饮食风习和生活常识。
   (摘编自程杰《“青梅煮酒”事实和语义演变考》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青梅煮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梅煮酒实际说的是青梅、煮酒两种食物,这两种食物的搭配由来已久,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B.煮酒与青梅同是春夏之交的当令食品,人们以梅佐酒,形成风气,成为宋人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情景。
C.青梅煮酒之所以能成为固定的时令风物组合,凝聚丰富美好的生活情趣,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D.青梅煮酒体现着家常生活的简单和朴素,晏殊的“青梅煮酒斗时新” 和司马光的“手摘青梅供按酒,何须一一具杯盘” 就表现了这一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煮酒一般以“泥之季冬者佳”,宋人所谓“开煮”是指大抵在寒食之初夏之间煮酒酿成并开坛发售。
B.青梅与煮酒的结合,以前者的青涩酸脆与后者的醇鲜,体现了生机勃勃的季节气息,饱含着鲜明的田园风味。
C.新茶、蕨菜、新笋、蚕豆,是带有鲜明时令特色的佐食,它们经常与青梅、煮酒同时出现,都洋溢着食物的时新清鲜之感。
D.以青梅佐酒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江南地区,一是因为江南地区盛产青梅,二是因为江南地区盛产水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初本草学家日华子称梅子可以“消酒毒”,“去烦闷”,“令人得睡”,道出了青梅与煮酒在物理功能和心理感觉上都十分搭配的特性。
B.谢逸《梅》:“底事狂风催结子,要当煮酒趁清明。” 表明煮酒的时令与青梅采食的时节正好吻合,这也是青梅与煮酒佐食言之最多的原因之一。
C.烹肥割鲜、钟鸣鼎食的豪奢饮食复杂难行,饮食的简朴、风味的清雅,使得青梅煮酒成为家常易得的果蔬与酒食。
D.青梅煮酒的固定组合,既是流行的饮食风习,又是生动的时令标志,反映到文学中,则成为经典的美妙意象和流行话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石
许行
凌河文士万锦堂,生平好石,遍寻各种奇石收藏、玩赏。每得一佳品则视为珍宝,爱如明珠。其柜橱之中、桌几之上琳琅满目都是石头。且每块石头都有精细之档案,类属、出处、得之于何时何处何人。万锦堂遇有奇石,常常不惜重金相求,不赀所费。因之,家道日衰。妻子儿女渐有烦言:弄了这些石头来,能抵饭吃,能当衣穿? 万锦堂不与理论,一笑置之。家人亦无可奈何。
万锦堂所得之石,大者必求石座,小者则摆入玻璃盒中。在这方面也要不少开支,有的甚至高于石头。妻子看不过去,说,那样一些石头也配如此相待?
唉,人是衣裳,马是鞍么!你们看,放在座上、盒里,不精神多了?
一日一文友来访,见他收集了这么多石头,先是惊愕,后是称赞。随后信笔给他写了一篇豆腐块大的介绍文章,发表在当地晚报上。这又引起电视台的注意,给他作了五分钟《万锦堂藏石》的节目播出,一下子使他名声鹊起,凌河一带都知道有万锦堂这么个收集石头的人。从此登门赏石者日多,他从不厌烦,对每块石头都耐心介绍,有时兴之所至不免眉飞色舞、添枝加叶,一块普通石头在他口中也成为美玉了。
妻子颇不以为然。
他说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
这天万锦堂外出寻石,走遍乱石沟,未拾到一块好石头,带着一身疲倦在一农家小憩。主人乃一憨厚之农民,语言无多,惟热情相待,愧无热茶,敬奉凉水一碗。饮水间万锦堂忽见其碗柜上放着一块石头,黑白两色中间截然分明,有些红色、绿色之纹路如丝如波,贯串于黑白之间,甚是美观。其石大如盆,状似山峦,实多年寻求未得之奇石也。
万锦堂不由惊喜万分,急忙趋前仔细观赏。摸摸坚硬细腻,拿拿则重若金银。忙问主人这石头从哪里来的。
祖先留下的。
拿它作何用?
冬天压酸菜缸。
万锦堂连连暗呼可惜、可惜。忙问能否相让?
主人不好意思说,不能。
为何?
用它压酸菜缸,酸菜不烂,且吃起来别有味道。
呵,原来有如此功能,那么我多出一点钱怎样?
我说过,这是祖宗传留,我家已三四代人用它压酸菜缸。虽未派上大用处,也是传家之宝了。
我给你一千元钱,让给我如何?一千元钱在农村也是一笔大钱。万锦堂情急之中以为因此便可打动主人。
主人一笑说,我的话你未明白吗?
万锦堂捧着石头左看右看,轻摸细抚,实在爱不释手。他说我再给你添一千元钱,这也够你几代人买酸菜的了。
主人又一笑,摇摇头。
万锦堂这个见石着魔、爱石如命的主儿,简直无法放下这块石头了。他们僵持了一阵,他不得不亮出他乃凌河出名的藏石大家万锦堂,现求石若渴,务请割爱才好。
主人大吃一惊,连忙道歉,说慢待了,但石头乃祖传之宝,不敢轻易出手……
万锦堂见有些松动,忙说我再多加点钱。
主人此时万分为难,一跺脚说,如先生在三日内能带一万元钱来,我们便甘冒辱没祖先之名,而成全先生。
万锦堂心想这索价未免太高,但细想也无价可依,日后传出十万八万也许是它。遂于三日之内东挪西借,凑了一万元钱抱回那块石头。请人用上等红木制座,摆于堂屋之中间。果然它一来便显得众石无色了。
亲朋好友、名人雅士、地方官员闻知,前来观赏者多交口称赞,实乃罕见之奇石!这时有一外国藏石专家收购石头,便有人引来相观。老外拿起石头反复观看一番,然后用手上戒指一蹭,又仔细捻捻戒指上之粉尘,未加评说只道声谢便走了。
万锦堂一看情知有异,就请一物理专家前来鉴定。专家看后并未多言,只在万锦堂耳边轻声说,这是人工合成的。万锦堂听了如闻惊雷,险未瘫倒在那里:他这位藏石大家,竟栽在一个农民手里!
但这块石头依然摆在那里,依然有人前来观赏;万锦堂也依然兴高采烈地向人如前一样介绍。妻子又有些看不过去,说,对那么一个假东西还卖弄啥?
万锦堂嘿嘿一笑说,天地之间真真假假原不过一句话耳,有道是不怕舌头烂,假的也成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节的结构单纯,但作者把握叙事节奏的功底不同凡响。人物众多,行文从容舒缓,读来如同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带着些许调侃,漫不经心地品评着世态人情,弥漫着清淡隽永的意味。
B.在本应惜墨如金的微型小说中,作者居然以近乎传记的笔法,花了近1/3的篇幅大谈凌河文士万锦堂的收藏癖好。这种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使整篇小说显得舒缓有致,动静结合,前后呼应。
C.小说语言是很独特的文白交杂。小说以浅近的文言叙事、描摹,文笔简练传神。特别是对农民的语言、神态描写,很值得玩味。在浅近文言之余辅之以充满泥土气息的口语,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乏幽默。
D.万锦堂与农民的对话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如果说小说整体文气显得舒缓沉静,这部分则波澜起伏,采用第三人称,以他者的心理视角叙述这场“战争”,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动感。
【小题2】划线的“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一句该如何理解?
【小题3】有人说,文中的“妻子”实属多余,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麒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她整夜难以入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他心里的念头。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响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乡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的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寂静的,死了,一样的寂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她婉转婀娜的调子。那现实更吸引了她,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福祸事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她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母亲过来说:“是《麒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他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是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的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的过来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了,女人又来了。她出去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麒麟囊》救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他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小题1】小说主人公他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2】请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小题3】《麒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麒麟囊》为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西方在饮食、服饰与住房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从现实来看,每一种消费习惯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因而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

②具体来说,在服饰消费习惯方面,中国侧重于外在的气质,西方则侧重于内在的舒适;在饮食环境方面,中国侧重于热闹的气氛,西方则侧重于宁静与优雅;在住房方面,中国侧重于稳定,西方则侧重于自由。因此,每一种消费习惯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自的合理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③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获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④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首先表现在消费方式趋同化的趋势。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持续深入,国际贸易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固定地区的闭塞模式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区域性的商品消费需求也随之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需求。例如说,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完全不能通过一个人是否身穿李宁的运动装,是否吃麦当劳快餐来判断这个人的国籍。总之随着当前世界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各类商品的无国界流通,中西方人民的消费方式日益趋同。

⑤此外,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还表现在对待各类具体消费方式的理性判断上,这一点在货币消费和信贷消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在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彼此碰撞中,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具有了理性的认识,而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⑥从现实来看,西方消费文化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范畴,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而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消费文化在其先进理念上也必然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应当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汲取西方消费文化的先进理念,从而为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积累经验材料。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消费在习惯上有所不同,其优劣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住房和文化等多方面。
B.消费习惯的不同,主要根源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与积累的差异,所以一个民族的某种消费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C.伴随着全球化进程,消费习惯必然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服务,这是具备现实合理性的。
D.中西方消费观念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不对等的,西方某些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作者从中西方几项大的消费习惯差异谈起,明确表明观点,言简意赅。
B.第二段对比论证,阐释具体深入,得出结论:中西方消费者都应该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顺应全球化商业服务的趋势。
C.本文从消费信息传播模式、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等方面展现了中西方消费观念融合的现状。
D.文章阐述了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融合及表现,逻辑顺序如水而下,论述层次井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渗透力比较强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随波逐流。
B.中西方文化不同,生活环境与条件也不一样,如此看来,西方某些消费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C.消费方式应该是多方面的,消费者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是消费理性化的表现。
D.在新形势下,要想阻止西方享乐主义消费理念的强大渗透,需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重构我国本土的消费文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现场,造型各异的璀璨烟花随着圆舞曲轻盈跃动,牡丹盛开、蝴蝶飞舞、孔雀开屏……七棵绚烂多姿、流光溢彩的烟花树成为联欢活动的一个亮点。

三维动态特效烟花树是焰火表演的一项技术突破。七棵约25米高、排起来大约160多米宽、可变幻、多面体的烟花树,象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巨大成就,也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

据悉,本次焰火表演注重环保。特效烟花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低硫,最大程度减少了环境污染。

(摘编自澎湃新闻《绚烂又环保,蔡国强讲解国庆烟火表演的科技含量》)

材料二:

烟花是华夏民族在探索中创造的劳动成果。随着历史的积淀,它又被我们赋予了厚重的文化意义。古往今来,关于烟花的描绘流淌于丹青文墨。时至今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烟花经成为维系我们这个民族情感的纽带,这条纽带正将我们的中国特色带到七大洲、四大洋。

目前,烟花产业正面临着严冬,城市的夜空,烟花已渐凋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产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大片土地都树立起高楼大厦,这对烟花燃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条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讯的高度发达,以及科技所带来的更多的娱乐方式,淡然了人们的精神慰藉;烟花本身存在的工艺问题使得人们无限放大了烟花的环保问题,在政策上对烟花产业造成了最直接的负面影响;與论产生的力量成为烟花禁放的巨大推力,许多新闻评论有意无意的都为烟花产业的发展设置了壁垒。

烟花爆竹被禁放、限放,被社会舆论推上风口浪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环保问题。近些年,由于国内环境问题的整体凸显,将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烟花燃放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当然,传统的烟花制作采用的材料在燃放过程中对环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烟花燃放由于其时间短的特点,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烟花爆竹的燃放所造成的污染也是可控的。

(摘编自李国太《环保花炮将占据市场主流》)

材料三:

(摘编自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材料四:

新加坡每年的国庆节都会举行烟火表演,但私人是不允许买卖和燃放鞭炮的。在新年、国庆等特定时间段,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可以出面协调,统一组织烟花爆竹的燃放活动。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既能烘托喜庆气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居民分散燃放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不可控影响。

美国的50个州都制定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法律。其中39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允许在遵守有关联邦法律的条件下燃放。美国也更倾向于由政府或机构来组织燃放烟花,燃放的地点和时间也有很严格的规定。如果个人要购买烟花,则要经过出示身份证并填写免责声明等一系列手续。这样的做法在澳大利亚也受到推行。由于澳大利亚绝大部分城市地处沿海,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组织的烟花会演会安排在当地的海港举行。一方面,波平如镜的海港倒映着烟花会非常美丽;另一方面,从安全、环保角度来看,海港环境空阔,便于空气流散。

(摘编自《法制日报》)

【小题1】下面材料弱化了对“烟花已渐凋零”这一观点的支持的一项是(   )
A.2019年2月,海口市用800多架飞机携带不同颜色的灯光组成各种图案,为元宵节送上了温馨祝福。
B.根据媒体报道,某地今年除夕晚到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变好,PM10、PM2.5和二氧化氮浓度均同比下降。
C.截至2019年1月,我国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城市已经超过2000个,禁限放城市占全国城市高达62.2%。
D.2003年瑞士干旱严重,出于安全考虑,日内瓦州、瓦来州等地严禁燃放烟花,这使该国国庆节减色不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维动态特效烟花树展现了传统烟花制作技术与现代科技的巧妙融合,科技环保,寓意美好,在国庆联欢活动现场备受瞩目。
B.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应是燃放烟花爆竹的主体,但是该人群中总是或经常燃放烟花爆竹的比例并不比其他年龄段人群高很多。
C.从安全、环保角度来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对燃放烟花爆竹采取的做法既能有利于空气流散,又能让人们欣赏到烟花的美丽。
D.人们大都认为烟花爆竹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不同的人群对是否将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烟花燃放还存在一些争议。
【小题3】某报正在就“禁燃烟花爆竹”话题进行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围绕相关方对这一话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