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法与国学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书法是艺术,国学是学问。把书法当成国学,与把传统文化当成国学如出一辙。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
那么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不是就是国学了?不全是。举个例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
古代书论文献大多是文学性描述,多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文学手法,且行文简略,如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思是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大流,过于迎合今人。写不出自己,看不到古人,是书法大忌。孙过庭以简短八个字,把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通了。而这用短短几个字就能说透的问题,今人千言万语也未必能达其真谛。所以,凡遇古书论,都需用文献学方法,对所涉字词进行训诂学研究,这些自然属于国学范畴。
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前者侧重于认识,后者侧重于实践体悟。书学也是如此。
书学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书法的基础是汉字,研究书法必须研究汉字本体,故此,书学的基础是字学,也即小学,小学又融于国学之中。所以,国学中的字学或小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作用和影响。辑校和注疏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阅读和运用古代书论文献时,必须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训诂或校注,否则易发生误读。譬如现在我们时常用“天真烂漫”一词形容书法作品至高的美学境界,但从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对“烂漫”一词的注解可知,“烂漫”的本意是花开十分,已渐有凋疏之意,用在书法上,则是指笔法粗疏导致的墨法凋疏,字法散乱。
书学还是有关人生体悟的学问。它不但需要对古代书论进行研究,更需要亲自实践。美感体验,或者说有关书法美的积淀,是在长期的笔法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笔法的获得,又在于对人生、生命与自然的体悟,即唐人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要有向外和向内的追求。向外追求最后都归于向内追求。向外追求自然,于自然万物中获得关于笔法的学问,譬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桨而悟笔法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这方面,古代书论多有描绘,但过于玄虚。当然,笔法也可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古代书论获得,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等于吃饭而不细嚼,必定是“囫囵吞枣”。
所以,虽然书学与国学息息相关,但国学只是方法和途径。研究美、探讨美,是书学研究的终极旨归。但这美,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美学,而不是西学体系中的美学,故美学又必须建基于国学之上。国学也不是贴标签,而是实实在在地坐冷板凳,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选自朱中原《国学与书法》,有删改)
下列关于“书学”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书学属于美学范畴,而国学是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二者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
B.书学不仅是关于智识的学问,还是关于人生体悟的学问,对其研究既要加深认识,又要实践体悟。
C.书学的基础是字学,字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的作用,而辑校和注疏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书学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但因古代书论的描述过于玄虚,还需要向外追求自然,亲自体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3 05:3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批评面对的往往是具体的、还未有定论的作品和问题,这些是文学进程中的基本肌理,也是一切理论探讨的立足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如果不以文学批评为基础,多半会成为空论,而不是有血肉的学问。
然而,很多人做文学批评,缺少对作家整体性把握。仅评一部作品,或者只研究某一个阶段的作品,都不足以看出这个作家的整体面貌。很多人都做贾平凹小说评论,但如果不研究他的散文,对作家的理解就不完整了。如果不能整体性把握一个作家的作品,就不太容易把文学批评做好。
批评还应有文体意识,也就是说要认识到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文章所涉及的很多作品,你也许没有读过,但是他的批评文章也具有独立价值。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你会发现批评家与批评家之间、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通信也可当作批评文字发表出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有用信息。
李健吾认为,批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而最好的批评是既不溢美,也不苛责,“不诽谤,不攻讦,不应征”,维护批评尊严,不以贬低写作者地位为代价,批评者和写作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批评者更应是谦逊的,要有与写作者对话的态度。所以,李健吾的批评是艺术的,语言是真诚敦厚的,他要年轻人都记住考勒几的忠告:“就其缺点来评判任何事物都是不明智的,首先的努力应是去发现事物的优点。”——即为寻美的批评实践,显然更具建设性和创造性。李长之也认为,一个批评家要完成对一部作品的批评,首先要有理解力,其次要有褒贬,再次要提出正面主张。可是,现在批评界最活跃的精神,更多是一种“愤”,以否定为能事。由“愤”而流于尖酸刻薄、耍小聪明者,也不在少数。古人写文章,重典雅、讲体统,现在这些似乎都可以不要了。牟宗三说,“君子存心忠厚,讲是非不可不严,但不可尖酸刻薄。假使骂人弄久了,以为天下的正气都在我这里,那就是自己先已受病。”因此,写文学批评应心胸坦荡,存肯定之心,张扬一种生命理想,才能不伤文学,也不伤自己。
批评不仅要呈现一个有体温的价值世界,同时也要创造一种新的批评语言,那种“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的语言——所谓批评的文体意识,主要就体现在批评语言的优美、准确并充满生命感悟上,而不是那种新八股文,更不是貌似有学问、其实毫无文采的材料堆砌。批评是艺术,也有对精神性、想象力和文体意识的独立要求,它也是一种写作,一种精神共享的方式。
理想的文学批评,正是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的结合。
(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批评是有思想的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只针对未定论的作品展开,因此,它是文学领域里理论研究的基础。
B.考勒几与李长之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努力发现作品的优点,视批评为寻美实践。
C.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坦荡的心胸和存肯定之心的素养,还要能够张扬生命理想。
D.文学批评的语言,应该优美、准确,充满生命感悟,不可卖弄学问炫耀文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批评家与批评家、作家间的书信,意在强调上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
B.文章先指出文学批评的基础性地位,再针对批评中的问题论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C.文章以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为立论的前提,重点论述批评的整体把握、文体意识等。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阐述文学批评的理想状态,意在引导文学批评健康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家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对作家的理解才可能是完整的。
B.文学批评不仅要关注所批评的作家、作品,还要提升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C.文体意识可能会催生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相结合的文学批评。
D.如果文学批评不再“尖酸刻薄、耍小聪明”,批评就会公正客观,受到作家的欢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母亲的宗教

刘诚龙

①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们坐在自家的屋子吃菜豆子,远在对门园子里的菜豆子怎么看得见?母亲说:怎么看不见,风就来了。我不做声了,我们规规矩矩地等父亲回来吃菜豆子。过了一冬天,菜豆子带着水灵灵的春意与清亮亮的阳气,奔赴母亲作就的盛宴。母亲说:要等父亲尝后,菜豆子才肯结的。母亲也不先尝鲜。谁先尝谁后尝,蔬菜们怎么知道?母亲说:怎么不晓得?天地万物都是有灵心的,她们什么都晓得。

②菜豆子是报春最早的蔬菜吧,那开着红花黄花五颜六色的,是菜豆子,那一袭纯白的,是冬豆子。她们都是非常柔软的植物,母亲从山上砍来柴枝,一株豆子插一根枝条,把她们扶起,搭在枝条丫间,她们便扶着枝条,放肆地生长,开着蝴蝶一样的花。她们长得那么快,长得那么美,当然也有因由,母亲厚待乃至厚爱她们,她们下地之初,母亲就烧了草皮山灰,与大粪一起搅拌,母亲用手抓,一兜一兜散播。你不知道,那山灰掺粪便多肥,你不知道,那味道有多重,三五天那手依然不可闻的,母亲曾经叫我抓,我找了一双手套,母亲一巴掌拍过来,你对庄稼这么不敬?

③菜豆子皮柔肉嫩,可做菜,冬豆子皮老肉硬,只能成熟后炒着吃。这些柔软的植物,其内心坚韧无比,她们在大雪覆盖的严冬腊月,早早下了地,太阳照着积雪,问道春天消息,她们小小手掌天真地举起来,抢先回答:春天马上就到。菜豆子之后,便是土豆,便是蕃茄,便是青辣椒,便是丝瓜线瓜苦瓜南瓜,这些蔬菜们,像赶赴一场盛宴,呼朋唤友,一拨儿一拨儿来了。母亲说:要是菜豆子说,那个铁道冲的刘家去不得,这些蔬菜们都不来了,你们到哪吃去?母亲说这话的时候,她不笑,母亲平时说话,很爱笑,但母亲说到蔬菜,说到庄稼,她不笑。这里,也许有神灵吧。

④我家的菜园子经常失窃,母亲不骂。母亲说:菜园子是不能骂人的,那些恶话毒誓从口里骂出来,落到土里,会变成虫子咬菜。母亲的菜十分光鲜,毫无瑕疵,即或是天生“麻疹”的苦瓜,也比别人家的光滑。我老家有个说法,人太恶,养个崽都是“实屁眼”。像所有的教徒一样,母亲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内心。每一年新鲜蔬菜上桌,母亲都要请父亲先尝。鸡爪,母亲夹给父亲吃,那是因为要父亲扒财喜,新鲜蔬菜叫父亲先吃,是叫我们孝敬。那些蔬菜们大概在她们种子时节就考察了我母亲的品性的吧。开春的菜豆子也许这么喊:铁道冲的刘婶子家是个好人家,我们都去她家吧。菜豆子一声喊,蔬菜们便纷纷响应,结伴来了。我们家的南瓜都有一抱大,个个都像弥勒佛;我们家的冬瓜站起来有人高,一排排靠在屋墙上像十八罗汉;那豆角,一线一线地吊串串,像春天密密麻麻的雨脚。年年都是这样。

⑤我家的碓屋有个神龛,正中端坐着我的爷爷,我爷爷是梨木雕刻,身上罩着一块红绸布。我爷爷旁边有一只青瓷坛子,里头装的都是种子,辣椒种子、玉米种子以及南瓜线瓜高粱种子。神龛的后面是我家的柴火灶,在寒冷的腊月,我家在这里煮猪潲,酿酒,蒸饭炒菜,天天有薪火燃烧,种子们在这里既享受春天般的温暖,又歆享母亲宗教般的供奉。这是母亲的宗教。

⑥庄稼,是母亲的宗教,也是我们农耕民族子民的宗教吧。

(摘自《回家地图》,有删改)

(注释)①碓(duì)屋:舂米的作坊。②猪潲(shào):给猪吃的泔水。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母亲的宗教”的核心思想。
【小题2】“菜豆子”在全文中主要有怎样的形象特征和作用?
【小题3】本文的叙述语言很有特色,请选取其中两例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没有个背景
金 兰
三叔把自家的鸡鸭挑到城里卖,在菜市场找了个地儿,挨着一个熟菜摊。老板是个猴子一样瘦的年轻人。
买卖还没开张,三叔就跟瘦猴发生了争执。瘦猴埋怨三叔的鸡鸭太臭,想来买菜的顾客都到别处去了。他命令三叔马上搬迁,否则就不客气了。
三叔不服气,和瘦猴进行了激烈的争吵。瘦猴气冲冲地威胁他:“你到底知不知道我是谁?你等着,我保证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说完,他再也不屑于跟三叔争吵下去,冷笑着走了。
三叔心中一凛,当下就有些后悔。他想:我一个乡下人,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犯不着为一点儿小事和人家吵架。
三叔主动把价格降下来,打算快点出手回家。旁边卖辣椒的女人压低声音对他说:“你怎么跟他吵架呢?全市场这么多人,你和谁吵不行,为什么偏偏要跟他吵?你知道他是谁吗?”
三叔的心一阵乱跳。他把价格降到最低,很快,鸡鸭就卖光了。他飞快地收拾好东西,匆匆离开。走到肉行时,一个屠夫招手喊住他,严肃地问:“你刚才跟那个人吵架了吗?”
三叔点点头。屠夫说:“你怎么偏偏跟他吵架呢?你知道他舅舅是谁吗?”
三叔当然不知道,懵懂地问:“我该怎么办?”屠夫同情地叹了口气,冲他连连摇手:“我帮不了你。”
三叔感到脑袋“轰”地一下,嗡嗡作响。他后悔极了,垂头丧气地走出菜市场,迎面碰见一个工商人员。他拉住三叔,上下打量:“你就是那个吵架的人吗?你知道他舅舅是干什么的?你为什么要惹他呢?这里这么多人,你惹谁不好,为什么偏偏要惹他?”
三叔只觉得脑袋一片空白,真想给自己两巴掌。他想:我真浑,为什么要和那个“瘦猴”吵架?
回去后三个月,三叔一直不敢再进城。一天,三叔觉得风头已过去,再次把鸡鸭挑到城里去,在菜市场找了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尽管这样,他还是被熟菜摊儿的瘦猴发现了。他的心一下提了上来。
过了半天,买卖做得很顺利,没有人来找麻烦,三叔的心又渐渐放下来。一直到卖完鸡鸭,什么意外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三叔忽然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一个卖熟菜的人能有什么来头?能有多大背景?那些人只不过是吓唬自己罢了。
收拾好东西,三叔突然感到尿急。他找了好久,也没看见一个厕所。向人一打听,终于找到一个小公厕,门口摆着张小桌子,后面坐着一个收费的老头儿。
三叔放了五角钱到桌子上,就想冲进去方便。
老头突然拉住他,用威严的目光紧紧盯着他,说:“等等!你就是那个卖鸡卖鸭的人?三个月前,你在这里和人吵过架?”
三叔大吃一惊,说是的。
老头儿马上斩钉截铁地说:“对不起,你不能进!”
三叔倒吸了一口凉气:“为什么?”
“为什么?”老头儿威风凛凛地一拍桌子,“你知道和你吵架的人是谁吗?他是我亲外甥。哼哼,这个厕所我说了算,不让进就是不让进,我憋死你!”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以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三叔在菜市场的遭遇,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
B.“你到底知不知道我是谁?你等着,我保证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这段底气十足的恐吓三叔的话语表明瘦猴无赖霸道、缺乏教养的性格特点。
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菜市场上卖辣椒的女人惧怕瘦猴,正是通过她“压低声音”对三叔说话这一细节表达出来。
D.“工商人员”拉住三叔,接二连三责问,在他看来,三叔得罪瘦猴,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对菜市场管理的角度来说,这会打破原来的安宁,自己有必要出来批评三叔。
E. 小说中老头儿的形象主要通过层层对比和语言神态描写刻画出来,文中用词准确,形象生动,比如“威严”、“紧紧”、“斩钉截铁”、“威风凛凛”等,活画出老头儿的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中的“老头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推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一大批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已经成长为国际化的大型文化企业。国有文化传媒单位通过转企改制成为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中国电影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迅速成长,与民营、外资融合发展,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已经从培育阶段进入成长性阶段,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长期以来文化市场产品极度短缺的问题已经有了明显改观,形成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呈逐年增长态势,2013年人均GDP达6400美元,已经越过了消费结构转换的节点。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从物质产品消费为主向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举转变,城乡文化市场日益活跃,各类文化活动此起彼伏,从而推动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就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文化产业竞争力还不强,在文化市场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短缺和过剩并存的问题。如果以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来检验,当前很多文化产品叫好不叫座,存在结构性错位。因此,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供给增加来拉动市场,推广和引导市场消费,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利用价格杠杆作用充分释放公众的消费意愿,形成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经过新世纪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文化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和要素的配置中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像《中国好声音》等一批好节目的陆续问世,适应了大众文化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艺术需求,也拉动了文化消费。但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依然突出,导致资源和要素配置不合理,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精品节目、品牌节目稀缺,部分文化产品价格虚高,影响对市场消费的拉动作用。一些文化消费产品鱼龙混杂,低俗、媚俗的娱乐化现象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我国文化消费行为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并给予积极的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摘编自齐勇锋《文化消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015-03-05前线网)

材料二

(摘自刘春生《中国影视行业高发展背后:文化消费升级叠加互联网红利》2018—04—09新华网)

材料三:

为建设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提升文化企业整体水平和效益,引导城市居民扩大文化消费,滨海新区经过精心筹划,严密组织,成立了“滨海文化消费企业联盟”。首期300多家文化企业加入联盟,将改变过去各自为战、无序竞争、定位不清等弊端。滨海新区将全面调动文化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实现文化企业间的合作共赢,为新区广大市民提供能看、能听、能玩、能买、能体验的文化盛宴,构建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流通、消费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滨海文化消费企业联盟注重创新创造,突出诚信为本,让文化企业和市民同时受益,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共享滨海新区文化资源。

(摘编自《滨海新区组建“滨海文化消费企业联盟”》滨海新区政务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迅速成长的国有文化企业,与民营、外资融合发展,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
B.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即将从培育阶段进入成长性阶段,形成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态势。
C.201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越过消费结构转换的节点,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转变,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D.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使市场机制在资源和要素配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拉动了文化消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从物质产品消费为主向文化产品消费为主转变。
B.材料二图表显示,2018年1月1日—2月21日,淘票票APP用户活跃度一直超过其他平台。
C.由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化消费升级叠加互联网红利,大力促进了中国影视行业高速发展。
D.“滨海文化消费企业联盟”成立之前,该区文化消费市场存在各自为战、无序竞争、定位不清等弊端。
E.政府组建“滨海文化消费企业联盟”,目的是整合资源,让滨海新区广大市民受益,共享文化盛宴。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历史上的茶马贸易之始,向来有“定论”,即始于中唐以后。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云:“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封演随心所欲的十二字小说家言,被欧阳修抄入《新唐书•陆羽传》,遂不胫而走。安史之乱后,回鹘大驱名马入唐,确为史实,但唐政府为之支付的是绢帛而不是茶。因为安史之乱前后,茶还只是一种奢侈消费品,尚未普及到民间,绝无可能用相对而言较昂贵而又稀缺的茶去交换西马。
安史之乱后,大唐昔日水草丰美的牧马胜地陇右等沦失殆尽,吐蕃乘虚而入,“苑牧蓄马皆没”“马政一蹶不振,国马唯银州河东是依”。为了维护国防,须保持一支相当规模的骑兵,除了国内括马外,唐政府就只有向回纥、吐蕃等市马一策。绢马互市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马价绢”对唐王朝是一项十分沉重的财政负担。
明确记载茶马互市的史料始见于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而茶马贸易真正形成制度则在宋真宗咸平元年,《长编》有载:应杨允恭之请,正式置估马司,主管市马。又重申:“以布帛、茶、他物准其直”,岁市五千余匹。又在边境设招马之处,遣牙吏入蕃招募,给路券,至估马司定价。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比较完备机构、制度和具体规定的茶马贸易资料,作为一代典制的要素均已具备。不久后还产生了与唐代“马价绢”相对应的“马价茶”一词。这一“马价茶”,堪称茶马互市的标志物。其后,关于茶马贸易中茶作为主要交易物的史料屡见于载籍,《宋会要辑稿》等史籍中就有无数条详尽记载。
茶马贸易的高潮在熙宁七年至元丰末年间,这是为了适应神宗开边拓地积极进取的军事需要。宋神宗命李杞、蒲宗闵相继入蜀主持榷茶、买马,在成都和秦州分别置茶、马两司,榷茶买马。作为熙丰新法的措置之一,大张旗鼓在川陕展开,并作为赵宋王朝的不易之典延续至南宋之末。北宋最初易马茶用一驮(100斤)易一马,后比价不断上升,至南宋数十驮茶尚换不到一匹善马。最多时每年用博马茶逾1000万斤,约为蜀茶产量的三分之一。北宋易马多在西北。南宋市马之处以西南为主,多为不及格尺的驽马。战马不充,质劣数少,没有强大的骑兵军团,是宋军在宋辽、宋夏、宋金、宋蒙之战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宋臣多有激愤痛切之论,然马政弊坏,茶马之政也每况愈下。
茶马贸易作为一代成典,体现了宋政府以无用之物易有用之物的经济观念。宋代的茶马贸易也影响到明清两朝,尤其明代。湖南安化等地的茶砖等紧压茶创造于宋代,数百年来一直是畅销边茶的主要品种之一。当然,宋代茶马贸易也会伴随一些血泪代价,宋政府带有超经济垄断性的茶马贸易政策也必然会蒙上不平等交易的阴影。但茶马互市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毕竟利大于弊,其长盛不衰,高潮迭起,达七百年之久,绝非偶然。其对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融及我国西北、西南边缘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
(选自2016年1月8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后,适于牧马的陇右等地丧失殆尽,加上吐蕃乘虚而入,朝廷蓄养的战马消失
殆尽,作者认为这是我国茶马贸易开始的时期。
B.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有关茶马贸易的观点被欧阳修选入《新唐书》中,使得封演的这个观点大行其道,最终成为早期的一种流行观点。
C.茶叶在安史之乱前后还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品,是一种比较昂贵而又稀缺的物品,没有普及到民间,所以作者认为这时不可能有茶马贸易。
D.中唐以后,唐朝政府向回纥、吐蕃等购买马匹,交易的方式就是以马匹折算成绢的数量,标志唐朝绢马互市开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宋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了宋真宗时期有关茶马贸易中比较完备的机构制度和具体规定,这是我国史料目前对茶马贸易最早的明确记录。
B.茶马贸易形成制度在宋真宗时期,朝廷正式设置估马司来主管茶马交易的事情,每年能够换马五千多匹,不过换马的物品不仅限于茶,还有布帛等物。
C.茶马互市中的标志物“马价茶”的出现表明中国历史上茶马互市的产生,能旁证该观点的是之后很多史料记载的有关茶马贸易中茶作为交易物的内容。
D.茶在宋代成为普通物品成就了茶马贸易,不过茶马贸易中茶马比价不断提升,有文字记载宋代最初一驮茶可以换一匹马,到了南宋比价提高了数十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开边拓地的军事需要,宋神宗命令朝廷官员到蜀地,并设置茶、马两个部门进行榷茶、买马工作,这种措施后来作为一种典例延续到了南宋末年。
B.南宋时的茶马互市,市马多在西南方,马的价格高且多为劣马,这种情况受到南宋朝廷大臣的诟病、痛恨,由此使得马政弊坏,茶马互市也每况愈下。
C.茶马互市不仅在宋代起到积极作用,也影响到了明清时期,如为了便于运输而产生于宋代的湖南安化等地的茶砖,数百年来一直是畅销边茶的品种之一。
D.茶马互市是利大于弊的,虽然有着不平等交易的阴影,但毕竟对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