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

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评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段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评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这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过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唤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是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不能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小题1】鲁迅原名__________,他用这一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__________。
【小题2】周作人的地位为何不能和鲁迅同日而语?
【小题3】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最需要的就是鲁迅。
B.知识分子应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并且担负着改造国民精神的重任。
C.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
D.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
【小题5】文中作者认为“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请结合由此联想到的其他作家作品,谈谈你对这种阅读方式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1 08:4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忠实的文学梦

——看不见未来的文学自修

经毛西公社批准,从1962年9月开始,高考名落孙山的陈忠实在西安郊区毛西公社蒋村初级小学任民请教师。当了民请教师,工作算是安稳了,生活也有了着落,但是未来怎么办?就这样一辈子教下去,还是要有另外的打算?这个问题,其实在他刚一当上民请教师,就浮上了心头。

20岁,人生已经进入成年。陈忠实切实感到,这是一个令人心悸魄颤的年轮。告别学生时代,迈入广阔的社会,眼前突然展现一个茫无边际的世界。面对这个世界,人有时却是相当的迷惑,人生之路究竟应该向哪里走?怎么走?这是个问题,是大问题。

这个时候,在关于未来的思考中,陈忠实心底那个文学之梦又悄悄地浮上了心头。大学梦破灭了,文学梦还在。有梦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文学梦里。陈忠实决定自学,自学文学。上不了大学,那就自学大学课程。

大学梦破灭之后,陈忠实回到了乡村,回到了祖辈千百年来生活的故土,自学文学,并决定以文学作为终生追求,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文学也许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中国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那时的农村青年,要跳出农门,其难度真比登天还难。陈忠实明白,自己在农村,人生所有的路都堵死了,只剩下自我奋斗一条路了,只能靠自己。这无疑是一条悲壮之路。因为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是出头之日。第二,文学毕竟具有精神慰藉功能,文学在当时也不失为苦闷情境下的一种精神安慰。当然,根本的原因是陈忠实自初二对文学发生的兴趣,于绝望中更加凸显出来,这也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环境是艰苦的:在一个破屋子里,窗户纸被西北风吹得一个窟窿接一个窟窿;条件是简陋的:一张古老而破旧的小条桌,用草绳捆着四条腿。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是用废弃了的方形墨水瓶制成。但是,陈忠实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度过了痛苦彷徨期的陈忠实,开始了虽然有所计划但实在是遥遥无期的文学征程。一切都重新开始,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作品发表之日,就算他的“我的大学”毕业之时。

后来,陈忠实曾多次不无诙谐地说:成名无非是再换一根结实的绳子来捆桌子腿!

这是一个青年奋斗者的形象,也是一个文学殉道者的肇端。

他将白天的时间全部给了孩子们,而晚上的时间则属于他和他顶礼膜拜的文学。

他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读书,一是练习写作。那个时代乡村青年的读书,当然无可选择,没有图书馆,没有资料室,无人指定必读书目,也没人指点迷津,完全是遇到什么读什么,找到什么就读什么。这样,所接触的书,一是数量少,二是品种较为单一,多为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文学书及民间的一些藏书。这种阅读状况在中国乡村社会极为普遍。同时,这些时代流行书及民间藏书的文化品格,对陈忠实的文化人格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塑造作用。陈忠实在阅读中,感觉合乎自己口味的,就背下来。对特别感兴趣的篇章则进行分析,学习其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读了也写,不断地写。这种写作,基本是文学练习,较少写完整的作品,大量的是记生活笔记,长短不拘,或描一景,或状一物,或写一人,或叙一事,日日不断。

这个时候,陈忠实内心的信条只有一个,那就是“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每换一个新的生活记事本,他都要在开篇写上这句话,视之为座右铭。这个信条所含的埋头苦干实干的哲理令他信服,他也觉得适合他的心性。此言第一让人排除侥幸心理,第二抑制自卑心理,陈忠实觉得,这两种心理是他当时最大的敌人。

陈家本来就不富裕,“三年困难时期”及至以后,饱肚乃最大问题。陈忠实的“但问耕耘”,没有电灯照明,也没有钟表计时,晚上控制不住时间,第二天就累得难以起床。陈忠实想了一个办法,既能照明又能计时,他用一只小墨水瓶做成煤油灯照明,常常烧焦了头发熏黑了鼻孔,瓶中煤油燃尽,即上炕睡觉。算来此时大约为夜里12点钟,长此以往竟成一生的习惯。

春秋时节,气候宜人,好过一些,到了冬夏两季,就有点难以忍受。冬无取暖设备,笔尖先是冻成了冰碴。夏无制冷手段,酷热常让人头晕眼花。更为难耐的是,蚊虫肆虐,叮咬得人无处躲藏,用臭蒿熏死一批,烟散之后,从椽眼儿和窗孔又钻进来一批。夜里,乡间的农民一家人在场头迎风处铺一张苇席纳凉,他却躲在小屋里,穿一条短裤,汗流浃背地读着写着。母亲有时担心他沤死在屋子里,硬拉他到场边去乘凉,他却丢不下正在素描着的某一个肖像,得空儿又溜回小屋去继续“耕耘”。

陈忠实的自学和奋斗当时都是处于秘密状态。胸中虽然有宏图,但这时的陈忠实其实是自卑多于自信,一方面是内心创作热潮在涌动,一方面又全力避免更多的嘲讽。在这个看不见未来的文学自修中,他不怕受苦受难,但是担心被人讽刺和嘲笑。于是学习与写作便呈现一种“地下”状态,对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陈广禄,他都绝口不谈,偶被问及,总是极力回避,顾左右而言他。他的父亲对他的行为难免奇怪,常常忍不住,问他整夜整夜钻在屋子里“成啥精?”他说“谝闲传!”见如此作答,父亲虽然心存疑问,却也不再追问。

陈忠实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文学自学,是在一种相对单一的文化和精神环境中展开的。那时的文学观念只有一种,这就是“文艺为政治服务”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没有人对此怀疑,至少没有人能公开对此提出怀疑,于是,这种观念就成了“真理”陈忠实的自学,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可以很扎实,但文化视野无疑会受到局限。在20世纪50年代以至6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背景下,陈忠实的文化视野不可能是驳杂的,而只能是单一的。

自学也有其优长。自学由于是自己在黑暗中的艰苦摸索,较少受外界的干扰和魅惑,容易形成自己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和坚定的信念。

在写什么人的问题上,陈忠实学习和接受的,当然是“写人民大众,不写个人”这样的文学观念。这一点,也形成了陈忠实迄今一以贯之的文学立场和文学观念。客观地看这个问题,这一点,既束缚过陈忠实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创作。陈忠实的笔下,特别是他的小说,从1974年的《高家兄弟》到1979年的《徐家园三老汉》,再到1988年至1992年的《白鹿原》,以至2001年的《日子》,所写的对象,都是人民大众,是农民,是中国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而且,陈忠实的小说和散文中,一直信奉和坚持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不信鬼神,不言佛道,几乎就是坚守“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信条。他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散文,基本上是以真实世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艺术描写或必要的虚构,从来不写自己没有见过的或者是不相信的事情。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写人、写事,他基本上都是直接面对,正面描写,较少侧面取巧或以虚写实。他的文学特点以至后来的文学风格正好应了他的名字:忠实。忠实于生活,忠实于历史,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

(摘自《陈忠实传》邢小利著,有删改)

【小题1】陈忠实在文学自修上表现出优秀的学习品质,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梦破灭后回到乡村的陈忠实,“自学文学,并决定以文学作为终生追求”,说明此时的陈忠实人生目标明确。
B.“自己在农村,人生所有的路都堵死了,只剩下自我奋斗一条路了,只能靠自己。”这句话主要表明了陈忠实决心坚定。
C.白天时间全部给学生,晚上则属于自己和文学。经受住了夜晚的困倦、冬季笔尖冻成冰楂、夏季酷热让人头昏眼花的考验。这些内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刻苦的陈忠实。
D.给自己定下规程,自学四年,从读书和练习写作两方面努力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显示出陈忠实的文学自修有比较清晰的计划。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考落榜后,陈忠实决定以文学作为终生追求的根本原因是绝望中凸显出来的自高二对文学发生的兴趣。
B.陈忠实曾多次不无诙谐地说:成名无非是再换一根结实的绳子来捆桌子腿!这句话表现了陈忠实急功近利的心理。
C.陈忠实的文学自修在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上很扎实,但是文化视野受到局限变得单一,这反而使他信念坚定和思维定势根深蒂固。
D.陈忠实从来不写自己没有见过的或者是不相信的事情,这是因为他一直信奉和坚持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
【小题3】对于陈忠实“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内心信条,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和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完美收官,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天猫商城又创下一个新的神话:“双十一”当日的成交额2135亿元。在大学生网购日常化的今天,天猫“双十一”的2135亿也绝少不了2000多万大学生的助力。

有大学生调侃,如果在毕业简历上加个“曾参与过千亿元项目”,将是多么辉煌的一笔!那么,哪个大学的大学生能配得上这个项目呢?有数据显示,2016年最配得上这个项目的大学是浙江大学,紧随其后的是南昌大学和江南大学。2018年天猫“双十一”的2135亿元,哪个大学贡献最大呢?有人说是浙江大学,它一定会保持传统;有人说是杭州师范大学,因为它是马云的母校;有人说是武汉大学,因为它是小米老总雷军的母校;也有人说是吉林大学,因其在校生数量最多。

(摘编自2018年11月11日搜狐网)

材料二:

(摘编自2018年11月11日中国青年网)

材料三: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1月15日表示,根据商务大数据的监测,今年“双十一”期间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7%,再创历史新高。

在当天举行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高峰还表示,今年“双十一”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主要呈现了几个特点。一是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11月1日到11日,中国跨境电商进口商品销售额超过了300亿元,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德国位列进口国的前五位。仅国内某知名电商平台一家,就引入了7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9万个品牌商品,同时有200多万海外消费者在中国电商平台消费将近30亿元。二是消费向年轻人和三、四线城市居民延伸。高峰表示,今年新增的网购人群主要是年轻人和三、四线城市的居民。“80后”“90后”等消费群体占比超过70%,成为此次消费的主力军。三是品牌消费趋势明显,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知名品牌商品,其中国产品牌更受青睐。“双十一”销售额前10名的品牌中,国产品牌占到6个。销售量前10名的品牌中,国产品牌占到了8个,中华老字号的销售额超过28亿元。

(摘编自2018年11月15日“澎湃新闻”)

材料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人们对于网上购物的满意程度都集中在“一般”和“不满意”这两项。对于网购表示不满意的消费者认为:网购的售后服务差,商品得不到保障;物流不够及时,购买的商品一拖再拖,迟迟不能收到;还有些是因为之前在网购过程中受骗,对网购失去了信心。针对这些问题,经营商应该加强售后服务,让顾客买得放心,用得舒心;提高物流的及时性,让顾客切实地感觉到网购的方便;经营商还需要诚信经营。作为当代的消费者,我们也应该加强防范意识,及时地补充基本的网购知识,对网购这个新兴的行业要有信心。国家的有关部门也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个新行业的秩序,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此増加消费者的信心。当然,还有一些人认为网购还是比较不错的,觉得网上的商品也有一些优点,如比市面上的商品更便宜款式更全、更加新颖、商品的种类比较多,等等。他们切实地从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益处,认为网购确实是给他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为他们节省了时间和消费成本。

通过调查分析,从整体来看,网购这个行业还是很有前景的。相信随着这个行业的继续发展,问题也会越来越少,行业会朝着大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网购会越来越频繁,网购也会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

(摘编自刘明河《关于网购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在2018年又创下一个历史神话:成交额达2135亿元。其中,2000多万大学生的贡献不可抹杀。
B.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双十一”消费理念比较正确,约4/5的大学生能量入为出,不会因过度消费而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
C.高峰表示,2018年“双十一”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呈现出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向年轻人和三四线城市居民延伸、趋向品牌消费等特点。
D.从材料四可知,网上购物方便快捷、节约时间,而且商品款式全、种类多、售后服务好,因此一部分人觉得网购比较不错。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浙江大学最配称得上“曾参与过千亿元项目”,因此,在2018年的“双十一”活动中它最有望成为贡献最大的大学,这是大家的共识。
B.某知名电商引入75个国家和地区近1.9万个品牌商品及200多万海外消费者在中国电商平台消费,说明零售市场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
C.“80后”“90后”等消费群体成为2018年“双十一”消费的主力军,而从未网购过的年轻人及三、四线城市居民,则是此次活动的新增人群。
D.从整体看,网购行业很有发展前景,随着其发展,问题会越来越少,人们网购也会越来越频繁,“网购”这个行为也会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小题3】请简述材料一、三、四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
⑤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⑥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⑧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选自2013年第7期《散文》,有删改)
【小题1】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说明。(4分)
①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②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和第⑤段多次引用古诗文,作用有什么不同?(5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三段写到两位母亲,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在台湾文博会的展馆里,《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印制在青灰色的背景板上,烟雨飘渺、草树朦胧,将飞鱼形状的灯饰设计映衬得浑然天成——这款灯饰正是取名为“鲲”。飞鱼的翅膀是灯管,设计师在曲线形的灯轴上加了移动块,滑动时翅膀灯管随之改变方向和弧度,如同展翅一般。
精心巧思的设计令人油然赞叹,阐释的文字更是在瞬间把设计的深刻意涵勾勒出来:“‘鲲’由上千万颗微曲镜组构成一只大型的飞鱼,鱼身鸟翅突破传统灯具该有的样貌,在工艺与工业间自在悠游。摆动着发光的翅膀,时而向天际翱翔,时而向下俯冲。大海关不住这属于天空的鱼,屋瓦也困不住这悠游自在的心。”
这个展台可以说浓缩了文创生态链的几个重要环节:深厚的文字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将对经典的理解转化为现代设计、精细的工业加工与制作、精美细腻的文字阐释与升华,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元素,懂得欣赏的消费主体——他们对文化诠释、创意呈现能够产生共鸣与理解,最终,体认到的是有质感的文化体验。
这是前几天参观台湾文博会的有趣经验。一方面令人惊喜的文创新品在展馆里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也因几天来在台北街头巷尾的遇见,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创的在地日常化。这恰恰说明了台湾文创空间的成熟,以及文创生态链的完整。
文创在台湾越来越趋近一种生活态度,转角遇到文创,在很多时候是个大概率事件。街边的一盒牛轧糖,不只是简单的糖而已。包装的外壳是复古味道的盒装书设计,内里夹着一页薄纸,用和牛相关的成语和俗语,逗趣地写下这款牛轧糖独一无二的特质,而每一颗糖的透明糖纸上都有一句话,各具意思,让人品着糖味,多了些玩味。
深究整个流程不难发现,文创产品的起点、制作流程、推广,是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源于出品人对产品的理解与提炼,文案的表达、设计的体现,对细节的坚持,对生产商的要求;源于生产商的知识基础、接收到信息后的对等回馈、耐心磨合;源于推广者的对应配合、创意宣传;源于消费者的深层认同和购买意趣。换言之,这是一条基于理念一致、高协同度的生态链,从起意、生产、销售到消费,其间每个环节都对文创起到配合和提升作用,从而达致令人愉悦的体验。
这样一种美好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台湾强调文创、重视文创、扶持文创由来已久,整个社会环境展现了对文创的有利面:对文化和文字的坚持、对美感的认知、对工艺的坚守、对小众电影的开放,慢慢积淀为以诚品、紫藤庐、台大罗斯福路咖啡馆、文艺电影等为标杆的文创产品,并逐渐延伸至更多领域。细细打量这些果实,似乎清晰地还原了构建整体文创思维的逻辑:既需要大的空间自由舒展,也需要小的细枝末节的打磨习惯。一本书、一盒点心上的字体、留白、纸的选择,都有人在意,都有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来执行和完成。因此,当文创成为一种生产力,当文创造就一种习惯,文创就是质感生活的必需品了。
(节选于2017年4月23日《联合早报》周兆呈先生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创产品”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创在台湾越来越趋近一种生活态度。街头巷尾的文创产品,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创的在地日常化。这跟展馆里层出不穷的文创新品一同说明台湾文创空间的成熟,及文创生态链的完整。
B.街边遇见的文创产品牛轧糖,虽同传统的产品一样也介绍糖的特质,但是文化味十足,无论是复古味道的盒装书设计,还是内里的薄纸以及透明糖纸,都让人多了些玩味。
C.文创产品的起点、制作流程、推广,是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和完成的。这是一条基于理念一致因而高协同度的生态链,其间每个环节都对文创起到配合和提升作用。
D.以诚品、紫藤庐、文艺电影等为标杆的文创产品,都是长久的对文化和文字的坚持、对美感的认知、对工艺的坚守、对小众电影的开放的成果,它们也对更多领域产生了影响。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灯饰 “鲲”设计巧妙,阐释的文字——庄子《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更是在瞬间把设计的深刻意涵勾勒出来,将飞鱼形状的灯饰设计映衬得浑然天成。
B.文创生态链的几个重要环节中,懂得欣赏的消费主体是最重要的,他们对文化诠释、创意呈现能够产生共鸣与理解,最终,体认到的是有质感的文化体验。
C.无论是展台上的灯饰 “鲲”,还是街边的一盒牛轧糖,台湾文创产品的成功离不开出品人对产品的理解与提炼,文案的表达、设计的体现,对细节的坚持,对生产商的要求。
D.台湾文创的成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细细研究这些文创产品,我们发现,它们清晰地还原了构建整体文创思维的逻辑:既需要大的空间,也需要小的打磨习惯。
【小题3】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台湾地区文创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或许可以试着和宇宙大爆炸说再见了。宇宙学家如今推测,当一颗四维恒星塌缩为一个黑洞时,其喷射的残骸形成了我们的宇宙——这一假设或许有助于解释宇宙为何从所有方向看起来都是如此一致。
标准的宇宙大爆炸模型告诉我们,宇宙爆发自一个密度无穷大的点,或者说奇点。但是没有人知道是什么触发了这场爆发:已知的物理定律不能告诉我们在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
加拿大滑铁卢市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Niayesh Afshordi表示:“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知道,龙可能是从奇点飞出来的。”
同时科学家很难解释如此激烈的大爆炸留下的宇宙何以拥有一个几乎完全均匀的温度,这是因为自从宇宙诞生以来似乎没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温度平衡。
对于大部分宇宙学家而言,有关一致性最合理的解释是,在宇宙形成后不久,一些未知的能量形式使年轻的宇宙以超过光的速度膨胀。这样便得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温度大致均匀的宇宙。但Afshordi强调:“宇宙大爆炸太过混乱,因此很难搞清是否真的存在这种膨胀现象。”
在上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Afshordi及其同事转而将注意力投向了由包括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物理学家Gia Dvali在内的研究团队于2000年提出的一种假设。在这个模型中,我们的三维宇宙是一张膜,漂浮在具有四个空间维度的“体宇宙”之上。
Afshordi的研究小组认识到,如果体宇宙包含有其自身的四维恒星,那么其中的一些恒星会塌缩,最终形成四维黑洞——这与我们的宇宙中大质量恒星的运作方式是类似的。这些四维恒星会像超新星一样爆发,并猛烈喷射出其外层物质,而它们的内层则塌缩为一个黑洞。
在我们的宇宙中,一个黑洞被一个名为视界的球面联系起来。鉴于普通的三维空间需要一个两维的物体(一个表面)来创建一个黑洞内部的边界,那么在体宇宙中,四维黑洞的视界应该是一个三维物体——一种被称为超球面的形状。当Afshordi的研究小组模拟了四维恒星之死后,他们发现,喷射的物质能够在三维视界周围形成一个三维膜,并缓慢膨胀。
研究人员假设,我们生活的三维宇宙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膜,而我们探测到的膜的生长被认为是宇宙的膨胀。Afshordi说:“天文学家观测到这种膨胀,并倒推宇宙必然由一个大爆炸开始——但这只是海市蜃楼。”
这一模型同时自然而然地解释了我们的宇宙的一致性。由于四维体宇宙可能在过去已经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因此它有足够的机会使不同区域的四维体宇宙达到一种平衡,而我们的三维宇宙则很可能继承了这一点。
膜宇宙学是一个物理学上超弦理论和M理论的分支,专门研究宇宙膜,该理论认为宇宙其实是镶在一些更高维度的膜上。该学科同时研究那些更高维度的膜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宇宙。
(选自凤凰新闻网《“宇宙大爆炸”不合理,科学家提出宇宙起源于四维恒星塌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宇宙大爆炸源自奇点,已知的物理定律不能解释大爆炸的原因。
B.宇宙大爆炸留下的宇宙拥有一个几乎完全均匀的温度,科学家很难解释达到温度平衡的原因。
C.科学家Afshordi认为,天文学家观测到宇宙的膨胀,并倒推出宇宙必然由一个大爆炸开始。
D.部分科学家认为宇宙形成后不久,一些未知的能量形式使年轻的宇宙以超 过光的速度膨胀,使得宇宙温度大致均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德国物理学家Gia Dvali和他所在的团队于2000年提出一种假设:我们的三维宇宙是一张膜,漂浮在具有四个空间维度的“体宇宙”之上。
B.加拿大物理学家Afshordi及其同事对德国物理学家Gia Dvali和他所在团队的假设进行关注。
C.Afshordi的研究小组认为:如果体宇宙包含有其自身的四维恒星,那么,其中的所有恒星会塌缩,最终形成四维黑洞。
D.四维恒星像超新星一样爆发,并猛烈喷射出其外层物质,而它们的内层则塌缩为一个黑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膜宇宙学认为宇宙其实是镶在一些更高维度的膜上。这给我们认识宇宙起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B.宇宙起源新假说解释了宇宙的一致性:由于四维宇宙可能在过去已经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因此它有足够的机会使不同区域的四维体宇宙达到平衡。
C.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爆发自一个奇点,龙可能是从奇点飞出来的,今天,这种观点被否定。
D.近日,科学家提出新假说:当一颗四维恒星塌缩为一个黑洞时,其喷射的残骸形成了我们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