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

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评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段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评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这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过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唤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是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不能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小题1】鲁迅原名__________,他用这一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__________。
【小题2】周作人的地位为何不能和鲁迅同日而语?
【小题3】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最需要的就是鲁迅。
B.知识分子应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并且担负着改造国民精神的重任。
C.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
D.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
【小题5】文中作者认为“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请结合由此联想到的其他作家作品,谈谈你对这种阅读方式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1 08:4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崔 立

贼悄悄观察了这家已经好久,32号楼501室,确实是没人居住。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贼终于撬开了房门。贼进屋后,关上门,摁亮了灯。

贼惊喜地发现,屋内居然应有尽有。贼想舒服地仰躺在沙发上,却没躺。看来真的是好久没人住了,房间里已经覆盖了厚厚一层灰,沙发上自然也不例外。

贼去翻房间,翻了好久。贼发现居然没有一分钱,贼忽然想到这屋一定是哪位领导的,是哪个想求领导办事的老板送的。贼想想,忙乎半天,居然啥都没有,不免有些沮丧。贼看了看宽敞的屋,又想到自己狭小潮湿的出租房。

于是,贼就有了另一个想法,决定暂时就在这里安家!贼又忙乎了大半天,终于把几间房都清洗、打扫了一遍。贼伸了伸懒腰,终于可以舒服地躺在席梦思床上了。贼拿着遥控器,摁亮了挂在墙上宽大的液晶电视,电视很大,贼也曾想过买一台。但贼不过就是想想,贼在商场见过,要好几万,见过一次后贼就不想去商场了。贼知道自己买不起。贼不敢去想赚多少年的钱才能去买一台回家,贼怕想得头痛。

席梦思床软绵绵的让贼想睡觉,太舒坦了,贼伸展手脚把自己摆放得像一只海龟。

门铃竟被摁响了,把贼吓了一大跳,贼直想往床底钻。不过很快贼就镇定下来了。

如果是屋主来了,定是直接开门进的。贼跑到门口,站在猫眼前看,见是一个中年妇女。

贼打开门,说:“有事吗?”中年妇女说:“我是收物业费的,咋老不见你人啊?”

贼笑笑,说:“没办法,忙啊。”又说:“多少钱?”中年妇女说:“120块。”

贼掏了掏裤兜,掏出一张100,又找了两张10块,递给中年妇女。

中年妇女把那张100块钞票在走廊的灯光下照了照,然后点点头,收在一个包里,说:“正好啊。”贼笑笑说:“麻烦你了!”中年妇女说:“不客气。”

贼关了门,轻轻地松了口气。贼走进浴室,正准备脱衣服洗澡。

门铃忽然又被摁响了。贼暗自骂道:“咋这么麻烦!”骂归骂,贼还是跑到了门口,透过猫眼,见是一位老伯。

贼开了门,说:“有事吗?”老伯说:“我是收水电费的,咋老不见你人啊?”

贼笑笑,说:“没办法,忙啊。”又说:“多少钱?”

“你上月的电费是3个字,水费是2个字,一共4块钱。字数这么少,你不常回家啊?”

贼笑笑,说:“前段时间出差,刚回来。这个月字数肯定会多的。”贼掏了掏裤兜,掏出一张5块,说:“就给你5块吧,别找了。”

老伯说:“别,我可是共产党员,党员是绝不贪污的。”老伯硬是摸出枚硬币递给贼。

贼笑笑,说:“麻烦你了!”老伯说:“不客气。”

贼关了门,关了门口房间的灯。贼终于可以美美地去洗澡了。

洗完,贼又舒坦地躺在软绵绵的床上。贼在软软的床上第一次睡到了大天亮,贼难得睡得这么舒服。贼睡醒后,还是觉得晚上来安全些,领导要来至多也是白天来,贼白天就去外面走走逛逛。

贼下楼时,碰到中年妇女,中年妇女向贼打招呼:“出去啊?”贼朝中年妇女笑笑,说:“对,去上班。”贼在小区门口又遇到了老伯,老伯也向贼打招呼:“出去啊?”贼朝老伯也笑笑,说:“对,去上班。”

贼似乎就在501室安了家,早出晚归。贼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终于出现了意外。意外就是领导在一个晚上过来了。

领导打开门时,贼还正躺在床上美美地看着电影。贼听到了门被打开的声音,但已来不及逃跑。因为领导已站在贼面前,领导一脸威严地问贼:“你是谁?为什么跑到我家来?”

贼一激灵说:“你是谁啊?怎么闯到我家来了?”

领导眉头皱了皱,还真没人敢和自己这么说过话,领导面色已经变得很难看了,领导说:“你再不说为什么跑到我家来,我就喊人啦!”

贼不是领导的下属,所以贼不吃领导这一套,贼说:“这些话好像是该我问你的吧?”

领导终于忍无可忍,大步跑到门口,打开了房门,喊:“来人啊,抓贼啊!”

贼也跑到了门口,喊:“来人啊,抓贼啊!”

很快就有人听到喊声跑来了,其中就有中年妇女和老伯。

领导看见人来了,就指着贼说:“大家快帮我抓贼啊!”

来抓贼的人却不动。贼也指着领导说:“大家快帮我抓贼啊!”

来抓贼的人一下就扑向领导,最积极的是中年妇女和老伯。中年妇女和几个小伙使劲把肥胖的领导摁倒在地上,中年妇女喊:“看你不老实,还诬陷人。”中年妇女抬起头,朝贼笑笑:“怎么样?物业费没白交吧!”

贼笑笑,点了点头,表示感谢。领导被捆绑了起来,押送去派出所,领导看着贼说:“有本事你别跑!”站在一旁的老伯甩了领导一巴掌,说:“看你不老实,还敢威胁人!”

有个小伙踢领导肥硕的屁股,老实点!

(选自《中国最好的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贼悄悄观察了这家已经好久”开头,不仅拉开了故事的序幕,更是为后文贼撬开房门入室居住做了充分铺垫。
B.贼为了安心居住,把房间都清洗、打扫了一遍,交了物业费与水电费并下楼逛逛,这种形神兼备的表演使人物特别符合生活真实。
C.小说擅长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老伯甩了领导一巴掌”“小伙踢领导肥硕的屁股”都表现了人们对领导诬陷并威胁好人的义愤填膺。
D.本文截取一个个片段,情节层层铺垫,结尾意外突转,意料之外的结尾能感染读者,引人深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题2】小说中的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小题3】崔立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比较注重情节的一波三折;而且故事具有丰富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民间歌谣受到相当的重视,并且有不少优秀作品被保留下来。严格地说,此事与秦代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里指的主要是汉乐府歌辞。其实民间文学(尤其是歌谣),历代都很丰富,但是由于它的“草根”性质,一般不受重视,很少被记录,所以自生自灭,难以流传。因此历史上民间文学的长久流传,往往要借助于官方渠道。上古、殷周时期,统治者为实施宗庙祭祀及朝廷礼仪,同时也兼以自身娱乐,都设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后世出土的不少殷周时期的乐器,皆可证明其事。传说周公“摄政七年,制礼作乐”,为扩充“乐”的功能,当时他采取了“采诗”以“配乐”的做法,“周公制礼作乐,采时世之诗以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什么是“通情相风切”?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是说周王朝颇为重视通过乐来了解政情民风,此之谓“观乐”。《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著名的事例。总之,从周朝开始,就形成了采集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的做法,成为礼乐制度的一部分。
这一古老的“采诗”传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秦代的焚书坑儒打击,至汉初早已废弃,只存在于一些儒生的记忆里。直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才着手建立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包括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随着朝廷乐府机构的设立和活动正规化,乐府文学(歌辞)的建设也渐见起色,具体措施是发动文士写作歌辞,还有就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歌辞,双管齐下,大规模进行。参与创作的有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士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所制作的歌辞,是《郊庙歌辞》中的“郊祀歌”之类。民间歌辞是通过收集而来的,收集工作由乐府机关承担。
乐府机构的任务有两大项:除在各种礼仪场合奏乐之外,还有采歌谣。这是古老的采诗传统在新朝代的再起。如何“采”法?颜师古注曰:“采诗,依古遒人,徇路采取百姓讴谣,以知政教得失也。夜诵者,其言辞或秘不可宣露,故于夜中歌诵也。”所谓“遒人”,语出古文《尚书》之《夏书·甘誓》:“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看来早有夏代“遒人”之官振木铎徇于路,采取百姓讴谣的故事,这在汉代儒者说法中是被确认的,所以他们也仿效实行起来,以为礼乐制度之一环节。采讴谣的目的当然是“观风俗”,“知政教得失”,符合礼乐精神的要求。
通过文士撰作和采集民间歌谣这两种办法,汉代的乐府文学很快丰富起来,汉乐府歌辞成为文学史上一大新景观。尤其是民间歌谣,虽然当初它们并未进入“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等乐府歌曲的核心部分,只是存在于“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等非核心部分,但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乐府歌辞的总体文学史价值却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统治者非常重视通过乐来了解政情民风,他们认为乐声的安乐和怨怒能够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得失,这就是所谓的“观乐”。
B.在周朝礼崩乐坏和秦朝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下,“采诗”的传统到汉初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些儒生还回忆起当时“采诗”的情形。
C.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开始着手建立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乐府文学的建设随着朝廷乐府机构的设立和活动正规化,逐渐有了起色。
D.所谓振兴汉乐府文学的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是指动员当时的文人(如司马相如)写作歌辞,二是由乐府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歌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之所以自生自灭,是因为它属于“草根”,得不到官方的重视;没有官方渠道,民间文学就不可能永久流传。
B.后世出土的一些商周时期的乐器,可以证明商周时期的统治者设有乐队,以进行宗庙祭祀和朝廷礼仪,同时还可以供自身娱乐。
C.既然是民间歌辞,当然不是文士所创作;而汉代文士所创作的歌辞,是《郊庙歌辞》中的“郊祀歌”之类,两者都是乐府文学。
D.汉代乐府的职能之一就是采集歌谣,采集歌谣的目的和以往朝代一样,即“观风俗”“知政教得失”,这是符合礼乐精神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根据古代学者的解释,上古时的采诗官叫“遒人”,他们在每年春季于乡间的路上敲着木铎,向老百姓采集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
B.汉朝的采诗制度和夏商周的采诗制度一脉相承,它是古代礼乐制度的一个环节,采集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的做法则始自周朝。
C.民间文学很丰富,歌谣只是其中一部分;汉乐府歌辞包括“郊庙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等。
D.在汉代,民间歌谣得到官方的重视,虽然它处于非主流的层次,但它的存在,使得汉乐府歌辞的总体文学史价值提升了一个档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  王亚

清明是一杯绿茶。浅尝便一股子清气,再深啜一口,有韵了,缓得长。人慢慢走着,走得久了就老了死了。所以,清明最能阅见人世,到这一日来看,都是清淡得有些余韵。或有回甘,或茶搁得多了,略涩了些。要不干脆茶质糙些,无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走得更长久。

多年前,我每天泡一杯绿茶慢慢读杨绛先生的新书《我们仨》,竟在大夏天读出了清明的味道。“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一个人在家里行走七千步,寂寞也浅,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阔,却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一只手探入胸腔轻轻压挤似的,你的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可你看她那面庞,终是笑的。这是杨绛先生的味道,亦是清明的味道,没有不可收拾的哀愁。

清明的味道是迂回而含蓄的,宜怀人。

祖父毕业于国立某师范学校,四十余岁便殁了三任妻子,也不再续弦,他老了以后笑说:“命硬,就不祸害人了。”他开油坊,挑桐油下广州,为躲兵役以私塾底子考入师范,而后一辈子教书,一个人养活一家九口人。在某个风雨如晦的时期,因为几近成为民国时期某县政府官员的身份,被折磨十余年。他只在老了以后被梦吓醒,仍旧笑:“我还以为又回到那十年。”笑的时候还庆幸地眨眨眼睛。

自我有记忆起,祖父就已经老了。我像只小猫一样跟着他,白天跟他读书习字,夜里给他暖被窝。他脚长盈尺,睡觉时直挺挺伸着一动不动。手也纤长,一把抓住我的脚踝往被头那边扯。

“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

五岁那年去太原伯父家,半路在郑州转车,他去买票,嘱我乖乖地在广场守行李。我便做着乖小孩,在旅行包上坐了,一等就是很久。他买了票回来时,我揉着惺忪的眼看他,他一脸惊惧地紧紧抱着我,生怕我会从他怀里溜走似的。伯母很多年后还爱羞我,说在太原向祖父发脾气,大冬天的把一只棉鞋都扔到水缸里了,我一直讪笑。无论我多执拗顽劣,祖父从未生气过。

祖父自然也有呵责时。夏天的正午,小伙伴偷偷来唤,我趁他午睡,溜了出去,顶着太阳疯跑疯玩,往往过不了多久,他便用手半遮额头摇着蒲扇来了。

“女孩子不能做一个疯丫头,睡不着就回家读书!”嘴上诘责着,眼里依旧温和。

不记得几岁开始发蒙,父亲为我做了块小黑板,祖父从学校拿回来粉笔,我的小课堂就开课了。

我摇头晃脑跟着祖父读书背诗。李白、杜甫成了我儿时就熟知之人,“老刘食量大如牛”,薛丁山娶了樊梨花……祖父像一个书袋子,每天掏出一些儿来给我慢慢咀嚼,反刍,再咀嚼,咽下。祖父教了一辈子书,我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将他的衣钵悉数接过来。是的,我的确接了衣钵,承袭了祖辈父辈的职业与性情,淡然地做着教书先生。

李杜们也种在了心里,和阅读的习惯一起。后来我写李清照、纳兰、仓央嘉措,写茶,写酒,写汉字闲时光,哪一样不是那时种下的呢?可是,祖父终究去了。

我有时清明回去“看”他,想着,是不是拿些我的文字烧给他,让他在那一边也看看他的孙女出书了。我终究是羞怯的,如那年错愕地看他搂着我的神情,紧张惧怕,却不曾有半句言语。我的血脉里流着他的血,便有了家族式的内敛。

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

清明本该天清地明的淡然,何必牵惹出蚀骨的痛?大约我薄情,清明诗里最不爱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些凄风苦雨都受不起,如何过得清明?

《逸周书》写“清明之日,桐始华”。想着一路桐花故人般来迎你,凄苦也可抛了。也喜欢《逸周书》这个“逸”字,似古人施施然而来。

“清明风至,音比中吕”。这是《淮南子》里的话。古乐分十二律,“中吕”居各音律之中,是清音。大约就如清明风至,你在风里,会听见谁的一声唤?

今日正清明,我泡了杯徽地绿茶——岳西翠兰,名字俗了些,茶味却好,也经泡。一杯清明,算俗到了雅境。今日我没回乡,就以这杯茶遥祭祖父。

桐华,风至,你不慌不忙地走着。也好。

(有删改)

【小题1】祖父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影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3】请探究作者以“清明”为题的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个花朵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自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惟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⑪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篱笆青青,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⑫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首段采用第二人称手法,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对比中表达了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并引起读者共鸣,撩拨起思念亲人的情绪。
B.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C.在第⑦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掩映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D.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E. 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小题2】文章为什么以“篱笆青青”为题?
【小题3】作者笔下的篱笆别有风味,有哪些特点?借篱笆展现乡村的哪些人性美?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文化强调“人类中心”不同,中国文化主张顺应自然,适应自然,重视“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然主张道法自然,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只能被动顺受,中国文化主张积极面对自然,发挥人的主动性。它认为虽然成事在天,但谋事却在人。孔子甚至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事成,不努力肯定不行,但光靠人的努力也同样不够,必须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才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更是表现在如何处理人的精神家园上。与其它文化将人的精神家园重心设置在彼岸世界不同,中国文化则是把人的精神家园放在此岸世界,认为只要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就可以实现精神圆满。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种“重人生轻鬼神”的修养方式自然更是一种充满现实精神的人文关怀。儒家强调“人皆可成尧舜”,主张只要认真修行,人人皆可达到“圣人”境界。不但如此,即使本源于印度的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也被改造得更有人文情怀。中国文化这些特点自然构成了其它文化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其难以逾越的屏障。虽然中国文化尊重自然,但它却没有形成一套如何尊重自然特别是在尊重自然的同时改造自然的办法。

其次,它奉行道德至上。儒家本是一套道德思想,它强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提倡以“仁义礼智信”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自汉武帝以后,它便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政治学说(即政治道德化)。与此同时,儒家的“礼”“序”观念也被本体论化,成为一种人们不得不接受的世界秩序。从一般意义上说,将以“德”为核心的思想落实于全社会之中,可以使整个社会充满温情与人情,因而最终也会使它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但由于儒家在中国封建社会之中维护的是封建等级秩序,这也就导致其不可否定的局限。另外,将道德秩序用于管理社会似乎还有一定道理,但把它用于管理社会经济与政治就不得不说有明显弊端了,它必然会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导引出资本主义的。

再次,中国文化十分注重人的精神,儒家强调通过“养浩然之气”充实人的精神,佛教强调通过修行达到成佛境界,道家强调通过顺任自然达到自由逍遥境界。而它们之间又有互补作用,不同人都可从中找到精神修炼与充实方式。所以,有人用“拿得起”(儒家的“有为”)、“放得下”(佛教的“空”)和“想得开”(道家的“无为”)来比喻中国文化儒释道互补状况,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仅如此,中国文化更注重精神修养的社会关怀。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并把人格区分为“信善美大圣神”六种境界。道家强调清静寡欲,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佛教在讲修炼成佛时,也主张用爱心、慈心、同情心去关爱众生,帮助他人,造福社会。这些无疑都是中国文化弥足珍贵的遗产。

(摘编自杨生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不是“人类中心”,而是“自然中心”,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要改造自然。
B.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人的精神圆满,因为人的精神家园是放在“此岸世界”的。
C.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尊重自然、注重现实,因此中国文化明显优越于其他文化,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
D.中国文化主张道德至上,从一般意义上看,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积极作用,而且使得社会富有温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着重从注重人文精神、奉行道德至上、重视精神修养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B.文本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时,以儒家、道家、佛教为对象,并用其部分文献作为论述依据,增强了说服力。
C.第二段中用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说法,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用于管理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弱点。
D.第三段中通过儒道佛三家关于人的精神修养的观点的对比,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精神境界具有不同的层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佛教是在印度佛教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显得更有人文情怀,这说明中国文化比印度文化更先进。
B.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形成一套如何尊重并改造自然的办法,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文化停留于对“此岸世界”的关注。
C.中国封建社会将以“德”为核心的思想落实在全社会中,因而比西方社会更稳定。
D.中国传统文化为不同的人提供了精神修炼和充实的方式,儒道佛三家的不同点就在于是否关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