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节选)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儒家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融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将其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它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B.儒家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C.儒学学者吸取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从而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D.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讲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B.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
C.文中苏州沧浪亭楹联表现出园主把自己与自然等同的陶然心情,体现了儒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D.《周易》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其思想根源是儒家的比德思想。
B.人们注重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以此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说明自然景物的自然美并不重要。
C.中国园林是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D.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把竹人格化,注重提取竹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儒家的物我同一、天人同一思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3 10:4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实践因其强调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而具有明显的“生态现代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开辟排污权交易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中国环保产业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不足。整体上,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似乎不能被过高估计。此外,以环境NGO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在促进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改进环境治理等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作用程度依然有限。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第十二个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这些规划纲要中除了明确提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目标及其工作安排外,还设置一些重要考核指标。实践证明,这些指标对于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构成较为有效的约束。
此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发展的统筹协调,强调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节选自洪大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
注: 非政府组织英文缩写。
材料二:

注:“十三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加大财政保障力度。预测到2020年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有望达到2.25万亿元。
(选自陆澜清《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及环保细分市场前景分析》)
材料三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全对应,也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战略安排。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环境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节选自人民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四
英国从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度,到今天重现蓝天白云,成为空气治理成功的典型。半个世纪英国是如何改善空气质量的?
以20世纪90年代为划断,之前,英国政府采取的是“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立法大都是在具体污染事件出现后,针对具体污染物才颁布相关法律;之后,英国认识到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的种种弊端,继而提出“整体式”空气污染治理。从政府层面,英国中央政府一方面提供宏观的战略指导,提出全国空气质量的目标,规划审查和评估全国范围内空气质量的步骤,划分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辅以各种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帮助;一方面给出相对微观具体的信息指导和技术指导,为地方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具体行动提供帮助。另一个重点在于地方政府,英国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大量的合作来开展对空气污染的整体治理,这种合作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包括邻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节选自蔡岚《空气污染整体治理:英国时间及借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环境治理目标安排以及考核指标,目的是有效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
B.为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主体功能区定位评价当地政府绩效。
C.“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D.中国政府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加大整治力度同时,也逐步增加环境治理投资,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同比增速最大,是在环保上投资最多的一年。
B.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生活需要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C.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宣传教育和推动参与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D.英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工作提供战略政策技术和部门合作上的指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参照英国经验,概括说明我国要实现生态文明应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提到修辞,大家可能就会想到“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格。其实,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辞方法中的一种,远不是修辞的全部。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从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   
“语音修辞”有点儿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这对于口语来说至关重要,如影视、戏剧、广播、演讲、报告等,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语音是否和谐就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果。书面表达虽然主要诉诸人的视觉,但语句在语音上是否和谐,也会影响阅读的效果。中国古典诗词的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音修辞”要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匀称协调,富有整齐美;二是有变化,不呆板。具体说来,调配语音的主要手段有调整音节组合(如对偶、联绵词、叠音词的运用)、平仄声调的变化、押韵等。
“词语修辞”有点儿像词作家给一首歌曲“填词”,也就是要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选择和锤炼。 鲁迅的《孔乙己》“他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己的性格和情态。如果换成“拿”字,可能就“境界全无”了。可见,有时候“句工只在一字之间”。正如古希腊赫拉斯所言:“如果你安排的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会尽善尽美。”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通感等,都是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
“语句修辞”有点儿像一首歌曲中的“高潮”,也就是要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语言表达中采用不同的句式,往往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有一句:“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用了一个倒装句,把谓语提到了前边,表现了女人从丈夫的笑里感觉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因而急于问个究竟的微妙心理。用倒装句就可以突显要表达的内容。句子之间的组合也可以造成不同的表达效果。设问是本来无需问,却偏要自问自答;明明是肯定或否定,还要反问一下,这就引起了读者的思索,同时也加强了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摘编自《修辞无处不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修辞格是修辞方式中的一种,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
B.因语音和谐优美、琅琅上口,中国古典诗词的许多篇章才被人们熟读成诵。
C.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比喻、借代、比拟等,都能使表达尽善尽美。
D.语言表达中采用不同的句式或句子之间的组合往往能创造出不同艺术效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语言的三个层面把众多的修辞方式进行分类,大体可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这表明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
B.“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是语音修辞的主要目的,语音是否和谐对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C.鲁迅《孔乙己》中“他便排出九文大钱”中不用“拿”而用“排”,生动刻画出人物性格和情态,这就是“词语修辞”的妙处。
D.有点儿像一首歌曲中“高潮”的“语句修辞”,就是要对所使用的关键句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使语言表达得更鲜明更生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门父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是三苏祠的楹联,它采用对偶的修辞,用调配语音的手段达到语音匀称协调的效果。
B.***《沁园春·长沙》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克”字,采用比喻的修辞方式,,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
C.《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把主语和谓语倒装,有强调“甚矣”的意味,突出了句子要表达的内容。
D.《涉江采芙蓉》中的“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本来无需问,却偏要自问自答,这是设问的修辞方式,属于语句修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体,正面临着产业、消费升级的双重压力。而共享经济以低成本的优势,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以及产业生态,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共享经济”将给人们的生产、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共享经济对企业职能产生颠覆性影响,促进企业职能转换。传统经济模式表现为“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相互关系。主要由企业承担投资功能,企业有形资产规模大。而共享经济模式表现为“供给者一共享平台一一消费者”的相互关系。传统企业完全被共享平台公司取代,由企业承担的投资功能转移至供给者个人。平台公司的资产主要表现为无形资产。共享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职能主要在于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维护、提供支付方式等。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平台公司演化成数据公司,提供各类数据及数据深度分析。平台公司成为拥有交易双方大量信息的大数据公司,也为其他生产型企业提供精准的关于消费者偏好等资料的大数据。
共享经济对行业生态产生颠覆性影响,促进行业竞争。共享经济在实现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综合运用的条件下,显著提高了供求的匹配效率,实现了点对点的个性化、订制化服务。共享经济模式下,供给者只是将闲置物品的使用权在有闲的时间提供给市场。因此个人可以低边际成本的方式进入共享经济行业,这降低了行业的进入门槛,服务产品价格显著下降,服务质量也因差异化的竞争而得到提升。技术创新降低了行业进入门槛,原有在位企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竞争压力,行业竞争加剧,而消费者无疑是乐见其成的。
共享经济对就业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促进灵活就业。共享经济模式下,由平台公司主导的“供给者一共享平台一-消费者”三者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供给者与消费者可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身份。供给者与经营共享平台的公司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战略合作关系,并非传统企业那种由劳动合同所固定下来的雇佣关系。共享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的系统,供给者可以自由进入这个行业,就业方式是极为灵活的。“ 自由人”的联合可以解放传统雇佣关系,消除劳资不平等关系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当然,这种灵活就业模式带来职业选择自由的同时,会导致其无法享受传统企业就业模式中包括社会保险、失业保障等在内的各类福利待遇。
(节选自刘根荣《共享经济:传统经济模式的颠覆者》2017.3,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有关“共享经济”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是由共享平台而非传统企业将生产企业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从而让交易得以进行。
B.共享经济实现点对点个性化服务的关键在于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了供求匹配效率。
C.共享经济模式相较传统模式,关系链中相应对象的功能没有改变,但前两者身份发生了转变。
D.共享经济中,技术创新与供给者的低边际成本让行业进入门槛降低,这也是大家乐见其成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共享经济能有助于突破我国经济现有压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立论前提。
B.文章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共享经济”的革命性影响,论证层次分明,说理较透彻。
C.文章第二段从内部关系、功能承担及资产特点三个方面对两种经济模式进行了比较。
D.为了提醒人们慎入共享经济,文章第四段末尾辩证地谈及了供给者要承担的风险。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平台公司的职能演变可以看出,有关交易双方的大数据是它当前的主要资产。
B.从文章对共享经济的相关陈述不难看出,网约车与共享单车堪称共享经济的典型。
C.共享经济模式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 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
D.我国要大力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还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财富、资源、建筑、服务、信息等人类文明要素的载体,是人类社会与特定地理环境紧密结合的一种实体。研究城市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现实意义的。马克思说,城市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是对城市功能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进行城市研究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城市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主要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嬗变、互动以及这一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中国总人口的60%,城市化是大势所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也导致城市问题丛生。城市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如何借鉴域外经验看待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问题,另一方面如何保护我国传统城市的历史文脉,都需要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城市史是城市砑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尤其是对西方城市史开展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国的城市发展,同时也将为我国学术界形成本土的城市史研究体系打下基础。
城市史是自城市这一聚居形态诞生以来的历史,它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广泛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系统和网络的复杂过程。城市史研究须遵循“一线多元”的框架:“一线”即以城市发展模式为主线,通过纵向的时间顺序,探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多元”即不同时期城市社会结构的复杂面,如权力关系、生产模式、文化形态、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等。
城市史研究需要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宏观层面的城市史研究迫切需要研究视角的转换和理论体系的创新。我们所熟悉的城市史在时间上多集中于工业革命后,是以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为主线的城市化历史进程。但城市化之前的城市发展同样值得关注,而且上述理论体系只适用于解读工业时代的城市史。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推动城市化进入新阶段,第三世界的去殖民化和工业化催生了城市化的新模式……这一切都使得传统市史理论体系亟待修正。囚此,构建城审史的新体系正是当下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目标。
微观层面的城市史研究关注的是城市布局、城市空间、城市外貌与居民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聚之地,历史上集聚的形式、内容与动力影响着城市的外在空间形态和内在社会结构。比如,西方城市从古典时代的城邦开始,经历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城市萧条和11世纪后的城市复兴,再到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从单一中心到多中心、城乡统筹等。在上述历史性变迁中,城市的功能、结构、形态与地位随之改变。
城市史研究将宏观与微观恰当结合,既有整体性的城市进程,又有个案研究;既有本土研究,又有国际视野,引入跨国史视角;既重视区域间的共共性,又梳理区域间的差异。只有这样,城市史研究的现实意义才会更加凸显。
(摘编自陈恒《城市史:一门学理与现实兼具的学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产者因为城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从而创造出许多新的文明。
B.城市研究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嬗变、互动等,因而是一门前沿学科。
C.城市史研究的是从城市化以来,以城市为中心广泛的社会历史进程。
D.城市的功能、结构等的改变,会对城市的外在空间和内在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话作道理论据,以此阐明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研究的重要性、基本原则。
B.文章诠释城市和城市史的内涵,论述了城市史研究应有的的框架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
C.文章针对我国城市化水平引发诸多问题的现实和城市史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目标和做法。
D.文章列举了发达国家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论述了转换研究视角和创新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规模的城市化后,借鉴前人的城市研究经验来保护传统城市的历史文脉将会是我国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B.工业时代的城市史对于今天的城市史研究已不具备参考价值,当下中国学术界更应该关注城市化之前的城市史。
C.只有转换研究视角、创新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代的变迁对城市所带来 的各种影响。
D.不同国家城市发展的进程和形态都不同,所以城市史研究要注重共性和差异、整体和个案、本国和他国的结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74年的黄头绳

肖建国

那年,我6岁。麦子快要开镰的时候,大队要去老河口拉化肥。听到这个消息,庄子里的人都有些激动,因为可以坐大队的拖拉机进城了。

我对妈说:“我也要去。”

妈问:“老远老远的,你去干啥?”

我说:“去买一根黄头绳。”

妈不知道,扎头发用的黄头绳我想了很久。

正好老张嬷嬷一瘸一拐地带着儿子槽娃走过来。她进城去治病。妈说:“那你就跟着他们去吧。”我急忙带上过年攒的5分钱,乐颠颠地往外跑。

槽娃大我两岁,我喊他哥哥。

来到集合点,车上已坐了七八个人,他们都是想趁割麦前到县城逛逛,看看百货大楼里各式各样的商品,到茶馆里听一段《薛刚反唐》,或者《英雄小八义》,好好乐和乐和。老张嬷嬷去找“席别头”,治她的老寒腿。她没有钱,和槽娃各带一个窝窝头,算是晌午饭。

席别头”在老河口一带很有名气,年轻时练过武,会治跌打损伤、腰酸腿痛。据说县长病了,还要亲自登门请他看,该收多少钱,一分也不少。“他以前落难时,在我们家住过一晚上,说无论什么时候过去,都给看,不收钱。”槽娃说这话时,满脸自信。

拖拉机把人的骨头快摇碎了,才进城里。司机交代:“下午在拦马河集中,一起来,一起回。谁最后来,就罚谁唱样板戏。”大伙儿哄然而笑,三三两两结伴散开。

我随老张嬷嬷和槽娃去“席别头”那里。我们到时,屋里屋外都候满了人。“席别头”正在给人接骨,那人疼得缩成一团,叫苦连天。

老张嬷嬷小声喊了一句“席别头”。旁边有人呵斥:“哪儿来的,有这么叫人家席师傅的吗?”“席别头”一回首,看到老张嬷嬷。

“大嫂,你是……”

“我是涂家村老张嬷嬷啊!”

“哦,嫂子来啦,快坐快坐。”“席别头”让病人别动,返身进屋搬出一张小凳子,递给老张嬷嬷,问:“吃饭没?”

槽娃刚想接话,就被老张嬷嬷扯了一下:“吃了,吃了!”

“你稍坐会儿,我把前面这几个看了,就给你看。”“席别头”解释说,“他们上午来的,连晌午饭都还没吃。”说完,又交代几句:“茶水在暖瓶里,自己倒。到这儿,就是一家人,别见外。”

这么细心,倒让老张嬷嬷不好意思起来:“席……席……师傅,你忙吧,忙吧。”

“嫂子,你就叫我‘席别头’。一改,生疏了。”说话中,“席别头”又忙碌起来。

等老张嬷嬷推拿完毕,贴上膏药,日已偏西。“席别头”说:“嫂子,这个你拿着。”边说边塞给老张嬷嬷一个长纸盒子。

“这怎么行呢?你给我治病,我还没给你钱……”老张嬷嬷赶紧推辞。

“席别头”说:“嫂子,不要说是你来看病,就是涂家村的人都来找我,我也不会收一分钱。当年你们对我的关照,我都记在心上。回去后,你代我向全村父老乡亲问个好。”

在“席别头”的再三要求下,老张嬷嬷才拿住纸盒子。走出不远,槽娃就说:“妈,我想看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老张嬷嬷把盒子小心翼翼地打开。躺在盒子里的是六根金黄色的油条!

“妈,我想吃。”槽娃眼里冒出绿光。那年头,能见到油条,都是件奢侈的事,更不消说吃了。

“你的窝头呢?”

“早吃完了。你在治腿时,我和妹妹就分吃了。”

“不行,等见到大伙儿再吃。”

到了拦马河,老张嬷嬷把大伙儿都叫过来,正好12人。当六根金黄色的油条呈现在大伙儿面前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咦”了一声。老张嬷嬷将每根油条一分为二,对大伙儿说:“这是‘席别头’不忘当年关照之恩,特送给大家的。来,都尝尝,吃在嘴里,更要记在心里,别忘了人家对我们的恩情。”

那一次,我们把油条吃得很慢很慢,细细品尝那特有的香味儿。突然,老张嬷嬷说:“坏了坏了,忘了小妹妹的事啦!”

槽娃抢答说:“妈,你看腿时,我带妹妹买到黄头绳了。”

在大伙儿的要求声中,我慢慢掏出黄头绳。它装在透明的塑料袋中,盘成飞蛾的形状,细细的,绒绒的,在夕阳的抚摸下,犹如刚刚苏醒的蝴蝶,展翅欲飞。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忙前逛县城,看各样的商品,听一段《薛刚反唐》或《英雄小八义》就能够获得满足和快乐,说明当时人们的生活追求简单而纯朴。
B.“把人的骨头快摇碎了”“疼得缩成一团”“槽娃眼里冒出绿光”等句子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小见大,反映出当时的经济落后、生活贫困。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席别头”对病人的细心关怀,病人对“席别头”的尊敬,司机的认真负责,都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出来。
D.老张嬷嬷把油条分给大家,嘱咐大家勿忘恩情,既突出了老张嬷嬷的善良仁厚,也展现了淳朴的民风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中画线部分对“席别头”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1974年的黄头绳”为题目,可文章并没有重点写“1974年的黄头绳”,这个题目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