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74年的黄头绳

肖建国

那年,我6岁。麦子快要开镰的时候,大队要去老河口拉化肥。听到这个消息,庄子里的人都有些激动,因为可以坐大队的拖拉机进城了。

我对妈说:“我也要去。”

妈问:“老远老远的,你去干啥?”

我说:“去买一根黄头绳。”

妈不知道,扎头发用的黄头绳我想了很久。

正好老张嬷嬷一瘸一拐地带着儿子槽娃走过来。她进城去治病。妈说:“那你就跟着他们去吧。”我急忙带上过年攒的5分钱,乐颠颠地往外跑。

槽娃大我两岁,我喊他哥哥。

来到集合点,车上已坐了七八个人,他们都是想趁割麦前到县城逛逛,看看百货大楼里各式各样的商品,到茶馆里听一段《薛刚反唐》,或者《英雄小八义》,好好乐和乐和。老张嬷嬷去找“席别头”,治她的老寒腿。她没有钱,和槽娃各带一个窝窝头,算是晌午饭。

席别头”在老河口一带很有名气,年轻时练过武,会治跌打损伤、腰酸腿痛。据说县长病了,还要亲自登门请他看,该收多少钱,一分也不少。“他以前落难时,在我们家住过一晚上,说无论什么时候过去,都给看,不收钱。”槽娃说这话时,满脸自信。

拖拉机把人的骨头快摇碎了,才进城里。司机交代:“下午在拦马河集中,一起来,一起回。谁最后来,就罚谁唱样板戏。”大伙儿哄然而笑,三三两两结伴散开。

我随老张嬷嬷和槽娃去“席别头”那里。我们到时,屋里屋外都候满了人。“席别头”正在给人接骨,那人疼得缩成一团,叫苦连天。

老张嬷嬷小声喊了一句“席别头”。旁边有人呵斥:“哪儿来的,有这么叫人家席师傅的吗?”“席别头”一回首,看到老张嬷嬷。

“大嫂,你是……”

“我是涂家村老张嬷嬷啊!”

“哦,嫂子来啦,快坐快坐。”“席别头”让病人别动,返身进屋搬出一张小凳子,递给老张嬷嬷,问:“吃饭没?”

槽娃刚想接话,就被老张嬷嬷扯了一下:“吃了,吃了!”

“你稍坐会儿,我把前面这几个看了,就给你看。”“席别头”解释说,“他们上午来的,连晌午饭都还没吃。”说完,又交代几句:“茶水在暖瓶里,自己倒。到这儿,就是一家人,别见外。”

这么细心,倒让老张嬷嬷不好意思起来:“席……席……师傅,你忙吧,忙吧。”

“嫂子,你就叫我‘席别头’。一改,生疏了。”说话中,“席别头”又忙碌起来。

等老张嬷嬷推拿完毕,贴上膏药,日已偏西。“席别头”说:“嫂子,这个你拿着。”边说边塞给老张嬷嬷一个长纸盒子。

“这怎么行呢?你给我治病,我还没给你钱……”老张嬷嬷赶紧推辞。

“席别头”说:“嫂子,不要说是你来看病,就是涂家村的人都来找我,我也不会收一分钱。当年你们对我的关照,我都记在心上。回去后,你代我向全村父老乡亲问个好。”

在“席别头”的再三要求下,老张嬷嬷才拿住纸盒子。走出不远,槽娃就说:“妈,我想看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老张嬷嬷把盒子小心翼翼地打开。躺在盒子里的是六根金黄色的油条!

“妈,我想吃。”槽娃眼里冒出绿光。那年头,能见到油条,都是件奢侈的事,更不消说吃了。

“你的窝头呢?”

“早吃完了。你在治腿时,我和妹妹就分吃了。”

“不行,等见到大伙儿再吃。”

到了拦马河,老张嬷嬷把大伙儿都叫过来,正好12人。当六根金黄色的油条呈现在大伙儿面前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咦”了一声。老张嬷嬷将每根油条一分为二,对大伙儿说:“这是‘席别头’不忘当年关照之恩,特送给大家的。来,都尝尝,吃在嘴里,更要记在心里,别忘了人家对我们的恩情。”

那一次,我们把油条吃得很慢很慢,细细品尝那特有的香味儿。突然,老张嬷嬷说:“坏了坏了,忘了小妹妹的事啦!”

槽娃抢答说:“妈,你看腿时,我带妹妹买到黄头绳了。”

在大伙儿的要求声中,我慢慢掏出黄头绳。它装在透明的塑料袋中,盘成飞蛾的形状,细细的,绒绒的,在夕阳的抚摸下,犹如刚刚苏醒的蝴蝶,展翅欲飞。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忙前逛县城,看各样的商品,听一段《薛刚反唐》或《英雄小八义》就能够获得满足和快乐,说明当时人们的生活追求简单而纯朴。
B.“把人的骨头快摇碎了”“疼得缩成一团”“槽娃眼里冒出绿光”等句子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小见大,反映出当时的经济落后、生活贫困。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席别头”对病人的细心关怀,病人对“席别头”的尊敬,司机的认真负责,都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出来。
D.老张嬷嬷把油条分给大家,嘱咐大家勿忘恩情,既突出了老张嬷嬷的善良仁厚,也展现了淳朴的民风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中画线部分对“席别头”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1974年的黄头绳”为题目,可文章并没有重点写“1974年的黄头绳”,这个题目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5 01:4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朗读者

范承刚

李德才去世两个月了,整个阳高县城都在谈论他的死亡,人们用一种混杂着伤感和戏谑的口吻回忆着这位71岁老人的一生。

穿过时的军装,戴一身的***像章,李德才是阳高县的名人。县城的人们能轻易地给他画一幅肖像:五短身材,大眼粗眉,大檐帽永远端正,墨绿军衣颜色早褪,全身满缀着四十多枚明晃晃的毛主席像章。他总是推着一辆吱呀作响的红旗牌28自行车,车后贴着三块写满毛主席语录的纸板,车前挂着一张脸盆大小的毛主席画像——画像被老人当作了车牌。

县城里的人大多能清晰地回忆起他的声音:洪亮,亢奋。激动时,他会咧开干裂的大嘴,露出两排蛮横而不齐整的黄牙,双手像杨树枝一样摇摆。30年来,李德才如布道师一般,不厌其烦地寻觅着人群最密集处,开启他激昂而冗长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只有一个:红色语录。

政府大院前,他对着来来往往的公务员高呼:“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

体育场里,他跑着步,一遍遍地大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田畔地头,他笑着热情鼓励田里的农民:“备战备荒为人民!”

就连在街头有人打架,他也会冲上前,拦下两人,正经严肃地表示:“要文斗,不要武斗……”

更多的时候,人们会看见李德才站在县政府门口,针砭时弊,指点江山。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仍怀抱着坚硬的革命情怀,并试图影响他人。

有时,他也会得意自夸:“马克思的博才,***的天才,刘少奇的文才,周恩来的人才,张春桥的口才,都不如阳高的李德才!”

小城里的人很早就窃窃私语,说李德才“精神有毛病”“学毛主席语录走火入魔了”“陷在旧时代里出不来了”……

平日里的李德才和善、勤快,言语清晰,种菜为生,他卖菜羞于与人讲价,遇见老人还免费赠送,这让他仅能勉强维持温饱;农闲之时,他常推着个小推车走街串巷,收捡人们丢弃的毛主席像章或其他“文革”遗物,最终收集了一两百个像章,装满一个小布袋。

在这些之余,他穿上军装,戴上毛主席像章,便又成了人们眼中那个精力充沛、脾气粗暴、爱管闲事的李德才,他有了最为著名的一句口头禅:“该治理整顿了!”

面对着几个正没收小贩推车的城管,他大喊着:“你们是要为人民服务的!不是来给人民添乱的!”

在书店,他生气地指着书架说:“《盗墓笔记》,怎么能卖这种大毒草?”

遇见酗酒的人,他会走过去,劝对方:“喝酒适量,好好生活。”

挂满像章的李德才总是自豪地走在阳高的大街小巷,高声背诵着熟悉的词句。人们最后一次看见他站在政府门前,是在2009年旧城改造的开始之时。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旧城改造中,最让李德才痛心疾首的,则是县文化馆的消失。那是李德才心中的圣地,他曾在这里哀悼毛主席的去世,也最爱在此发表演说。李德才最终发觉他无力阻挡文化馆的被拆。2011年冬日的某一天,有人看见李德才站在文化馆的瓦砾堆里,低着头,茫然地发着呆。在他身后,高高竖立着“阳高CBD商业核心地”的广告招牌。

而更让他陷入莫名愤怒的,则是毛主席像章的被盗。70岁之后的李德才,患上了高血压及脊椎病,引发了双手强烈的麻木疼痛。他无法再骑车,也不能再种菜,只能靠着微薄的田租和低保生活。这些像章被他视作珍宝,平时用毛巾擦拭得发亮,并小心地装在一个布袋里。最近几年,红色纪念品成为了利润丰厚的商品,曾有人想要购买李德才的像章,却被他用“斗私批修”狠狠顶回。他只会偶尔挑选一两个,送给为他看病的医生,或曾帮助过他的人。不料2011年12月,在他外出闲逛时,盗贼撬开了铁锁,拿走了布袋,李德才只留下了身上带着的二十余个像章。

李德才病倒了……

在人生的最后几天里,李德才似乎陷入了对未来的莫名恐慌。邻居最后一次看见李德才,他低声且恍惚地说:“我手麻,手麻,以后怎么办……怎么办……”

二十多年来,李德才就像怪异的雕塑般出现在阳高街头,他的死在小县城里泛起波澜。一些人议论纷纷,更多的人则沉入了一种复杂而奇特的情绪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展现了一位典型的人物形象。
B.挂满伟人像章的李德才在阳高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然而没有人能够理解李德才那些怪异的举止。
C.李德才长期生活在贫困和孤独之中,晚年又疾病缠身,红色像章被盗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去世。
D.本文讲述了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中的故事,由表及里的地刻画了人物性格,选材独特,立意新颖,给读者以思考。
【小题2】最后一段划线部分写到阳高人对李德才老人的议论,试分析其作用。
【小题3】文章标题为“红色朗读者”,有人认为可以改为“中国的别里科夫”。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小题3分)
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纠缠着近当代知识分子的头脑和步伐。我们什么时候才真正具备现代文明世界一员的自信,强壮得既不怕自己的传统,也不怕外来的文化,对两者都泰然处之呢?
百年中国的主题是富强。为求富强,人们到西方寻找真理。但人们把真理仅仅当作了工具,对于任何精神事物唯求其功用而忽视其本身的价值。因此,百年来,无论怎样引进西学和检讨传统,国人对于作为西学核心的精神之神圣价值和学术之独立品格的观念依然陌生,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在我看来,如果在这方面不能醒悟,中国人的精神素质便永远不会有根本的改观,中国也就永远出不了世界级的文化巨人。
无论东西方,自古以来都有圣哲及后继者思考着人类某些具有永久性的根本问题,他们的思想对于一切民族一切时代的人都会有启示意义。西方的先觉者在反省中常常注意到了东方传统的长处,正表明了他们的立足点不是狭隘的民族性,而是人类性。
我们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关系,需要有一种平常心,有一种不假思索就喜欢和接纳一切好东西的健康本能。在此前提下,才能用一种开阔的人类眼光来看待东西方文化之异同。一切关于东西方文化之优劣的谈论都是非文化、伪文化性质的。民族文化与其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我眼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籍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既不相信全盘西化,也不相信儒学复兴,并且也不相信可以人为地造就一种东西合璧普遍适用的新文化新人生观。因而,当务之急不是制订救世的方案,而是启迪自救的觉悟,不是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而是鼓励多元精神价值的真诚追求。
常常听人叹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思想家?什么时候我们才有自己的世界级大思想家?”我答道:难道这很重要吗?按照国别选择思想家的人,真正看重的不是思想,而是民族的虚荣。人们常常又叹息:“中国为何产生不了大哲学家?”据我看,原因很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对纯粹的精神性事业不重视、不支持。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
真正的学术应该是:把玩国故,能通宇宙之至妙,人生之精髓,启迪天下人心扉;治理西学,能体悟和理解。创新而不靠移花接木,搬弄新术语,首先要在学术上有根,然后才能开出自己的花朵。
(摘自周国平《东西方文化》,有删节)
(题文1)下列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的核心追求是精神之神圣价值和学术之独立品格,中国文化追求实用,不具备独立品格,也不注重精神价值。
B.东西方文化,对于一切民族一切时代的人都会有启示意义,并且具有永久性和人类性。
C.东西方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也是整个人类共有的。
D.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困绕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因此,中国在世界文明中显得不自信。
(题文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精神素质要得到根本改观,中国要出现世界级的文化巨人,就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的弊端。
B.中国文化对纯粹的精神事业不重视,不支持,因而中国产生不了大的哲学家,实现不了精神创造。
C.真正的学术应该立足本民族,研究世界和人生,启发全人类;研究西方文化,要体悟理解,不搬弄术语。
D.在对待和研究中西方文化时,固守或否定传统文化,全盘吸收或排斥西方文化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对的。
(题文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先贤关注东方文化,是因为东方文化也关注了人类永久性的问题,人类的才是世界的。
B.作者认为,应该追求多元精神价值,吸纳一切优秀的东西,启迪自救的觉悟,用不着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
C.对待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不要大惊小怪,要有平常心,要有开阔的眼光,不要简单谈论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D.人为地将东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文化,在作者看来是不可能的,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才会有自己的成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他十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解放初期,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系统地研读革命导师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开朗,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当的笔墨来分析杜诗的艺术性。他说:“杜甫的伟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一不是得益于他对革命理论的孜孜以求。
萧先生熟悉研究对象,包括熟悉研究对象的全部作品。他曾说,杜甫的《新婚别》有“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这样两句,仇兆鳌的注说“嫁时将鸡狗以往,欲为室家长久计也”,这显然是不近情理,不合事实的,所以杨伦的《杜诗镜诠》改注为“用谚语”。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时才有记载,唐代却找不到文献上的根据,所以杨伦也只能虚晃一笔。自己最初径直注上“即俗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话,是不科学的,总觉得有些慊然。后来,他无意中在王建诗里发现“我身不及逐鸡飞”之句,不觉大喜,因为它证明了唐时确有这一谚语。他觉得如果对研究对象不熟悉,有些有用的材料是会当面错过的。
1971年,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出版。贯穿全书的基调是扬李抑杜,而且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为了达到贬低杜甫的目的,郭老甚至对国内几位有名的学者如冯至、傅庚生等人,自然也包括萧涤非先生,逐一进行了批评。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对郭老的观点不满意,又不能批评,只有保持缄默。萧先生应许多学者、学生的询问,于1979年在《文史哲》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第一个实事求是地谈了与郭老观点不同的意见。针对郭老说称杜甫为“诗圣”和“人民诗人”毫无依据的观点,他列举陕南歌谣“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留千年存万古”,朱德委员长诗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说明杜甫的两项桂冠都得到了人民的承认。他还用大量确凿的事实,纠正郭老对杜诗的曲解,对郭老苛求古人、脱离历史背景、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说:“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他这次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萧先生的文章以科学的态度和较强的说服力,打破了学术界沉闷的空气。特别针对郭老这样的权威、名人,萧先生能够言人所不敢言,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学术界高度称赞。
盛名之下,敢于公开纠正自己的错误,是萧先生的一贯作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句,在解释其中“群童”一词时,他这样写到:“杜甫《泛溪》诗‘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翻到荷芰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作于前一年,所泛溪即浣花溪。据此可知,溪之南北两岸原有一批顽童,我疑心诗中群童就是这些顽童。他们敢于欺负人,以抱茅为戏,因而激怒了诗人。过去我把‘群童’全看成穷孩子,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至少是很片面的。
萧先生十分赞赏清代学者黄生“读唐诗,一读了然,再过亦无异解。惟读杜诗,屡进屡得”的话,所以他几乎用毕生精力研究杜甫,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仍不能满足。他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题》一诗中写道:“嗟予幼学杜,今已逾古稀。岂无分寸功,所得亦已微。虽曰名研究,其实无发挥。赋此聊志愧,非敢望解颐。”更有意味的是,萧先生将陶渊明“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诗句,改为“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可见他对杜诗执著探索的热情达到了何种程度。
宋代有位学者提出“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读杜诗”。1978年,萧先生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请,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一书的主编。为完成好这项艰巨任务,萧先生不顾古稀之年、抱病之躯,于1979年夏亲率校注组全体同志沿杜甫当年行踪进行实地考察,主持编写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1984年夏天,校注组赴杜甫故里河南省巩县举行了《杜甫全集校注》座谈会。会议期间,萧先生即兴赋诗两首,其二《重谒邙山少陵墓》写到:“忧国忧民不自忧,东南西北苦飘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
关于杜甫的墓,相传有四处:湖南的耒阳、平江,河南的偃师、巩县。经过认真考证比较,萧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选自孔亚兵《文学史家萧涤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2年56岁 在北京编写《中国文学史》,在《诗刊》发表《人民诗人杜甫》,在《人民画报》发表《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徐恒堂《萧涤非年谱》)
②萧先生给我回信说:对诗人杜甫的评价,他一直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会随波逐流。(吕家乡《怀念萧涤非先生》)。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涤非先生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才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分析杜诗的艺术性。
B.萧涤非先生在治杜诗的过程中,发现了唐朝时就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
C.萧涤非先生坚持杜甫是“人民诗人”的主张,他不仅重视杜诗的思想性,而且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对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持批评态度。
D.萧涤非先生因《重谒邙山少陵墓》一诗而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他的杜甫真墓在邙山的观点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原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萧涤非先生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观点的不同意见,表现出萧涤非先生治杜诗从作品实际出发,不随波逐流的治学作风和科学态度。
B.原文引用萧先生对“群童”一词理解的不断深化和自我修正的例子,目的只是印证作者对萧先生敢于公开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C.原文引用萧先生“嗟予幼学杜”一诗,既表现了萧先生治杜诗永不满足的执著精神和谦逊品格,又为材料增添了古朴文雅的色彩。
D.原文采用直接引用的手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
E. 材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塑造了萧涤非先生严谨认真的学者形象。
【小题3】作为文学史家,萧涤非先生以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萧先生治学作风与学术成就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爷爷留下的问题

黄克庭

爷爷99岁,耳聋眼花,腿脚也不灵便,但依然很爱说话。

生日那天。儿孙辈共46人全部到齐。大家应邀相聚,无人闹别扭,无人摆架子,无人耍花招,却还是头一遭。虽然三叔是携妻儿旅游顺路回家的,四姑丈、五表哥是出差路过而到家的。在这物质日益丰富,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花有花,要命却不一定有命的今天,大约都是想讨个吉利沾点老寿星的长寿之光才如期而来的吧……

爷爷很高兴,见到人总要抓住说几句。可是我们谁都不愿跟爷爷说话。原因很简单,爷爷除了长寿之外,就没有一样东西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耳朵聋了,还不甘寂寞!”不管是在爷爷面前还是在爷爷背后,我们都这样说爷爷。反正爷爷听不见我们讲些什么。

如今这年月,连我们年纪轻轻的人都需“换脑筋”后才可以朦朦胧胧地看形势,爷爷那鹅卵石般的脑袋能孵出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吗?如今这年月,同床共枕的夫妻都不一定有共同语言。何况与隔世纪的遗民对话?然而,爷爷却很顽固,只要是能被他抓住的人,他总要说个不停。于是,我们都有些怕,生怕被爷爷缠住。尽管我们都是来为爷爷祝寿的,尽管我们谁都没有少讲话。

其实,爷爷讲的话很简单,那就是:“干菜怎样算炒熟了?”不管抓住谁,爷爷总是反反复复地说这一句话。我们谁也没有回答。在爷爷面前,谁都只会笑嘻嘻地一个劲儿地点头。

自从爷爷耳朵聋了以后,我们在听爷爷讲话时都学会了一个劲儿地点头,不管爷爷在说啥。爷爷问得累了,一不小心被抓住的人就会溜走。我们都说:“爷爷老糊涂了,看来快了!”

吃了一个世纪的干菜,居然连干菜怎样算炒熟了也不知道,这不是白活了吗?活这么长寿又有什么意义?早该死了。

爷爷过完生日的第五天便悄悄去世了。

那些在爷爷过生日那天讲过“爷爷老糊涂了,看来快了”的人便如发观新大陆的哥伦布,便如中了两千万元大奖的穷光蛋般兴奋。爷爷去世了,谁也没有为爷带流眼泪。

每每,儿孙们重聚,想起爷爷,总免不了戏言“干菜怎样算炒熟了”。看那眉飞色舞的表情,似乎只有爷爷才不解这世上最简单的问题。

不幸的是,爷爷的基因在我身上保留得最多,退化得最少,进化得最慢。爷爷去世十年了,“干菜怎样算炒熟了”我却始终没有搞清楚。我也不敢对人发问,生怕别人也说我:“老糊涂了,看来快了!”尽管我像初八九的月亮,还没有蓄满一身血肉。

此后,每每见到母亲、妻子在炒干莱,我便躲在一旁全神贯注地观察,总想弄清楚爷爷留下的问题。然而。我却一直没有得出能说服我自己的答案。我真担心,我会不会像爷爷一样。到死也不知道干菜怎样才算炒熟了呢?难道我也要等到耳朵聋了,听不到别人说三道四时再去问人家“干菜怎样才算炒熟了”吗?

爷爷留下的问题。实在太折磨人了。

(摘编自《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约都是想讨个吉利沾点老寿星的长寿之光才如期而来的吧……”,其中的省略号表示话意含蓄,让读者想象。
B.爷爷生日这天很高兴,见到人总要抓住说儿句,但我们都不愿和爷爷讲话,因为爷爷耳聋,没办法交流。
C.“尽管我像初八九的月亮,还没有蓄满一身血肉”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并不老,更谈不上“老糊涂,”。
D.小说情节简单却不乏波澜,由最初大家一起“笑嘻嘻地一个劲儿地点头”到后来“我”“总想弄清楚”,富有变化。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干菜怎样算炒熟了”这句话的作用。
【小题3】小说结尾“爷爷留下的问题,实在太折磨人了”含义丰富,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我”被哪些情感所“折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意画是传统中国画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它以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弥满的气势,使观者赞声鼎沸,叹为奇观,并拥有广泛众多的欣赏者。

当你看画的时候,首先打动你的是它的立意是否生动,这是吸引你继续看下去,研究下去的驱动力。立意生动是一幅画给人的一种综合感觉,以欣赏的角度来看,我们所以能被一张画所感染,是因为它的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美是通过形式的美表现出来的。古人说作画必先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画的主题。画家在作画之前应把意放在笔先,通过绘画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把自然景色和个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例如:画梅画出梅花迎风斗雪和耐寒的品格;画菊要有傲霜的精神;画竹要画出亭亭玉立,虚心有节,蒸蒸日上。

立意的生动是中国画内在美的流露,这里既有画家的主观因素,又有欣赏者的主观因素。所谓画家的主观因素就是画家对所描绘的客观自然景象的观察、感受、体验,并把感情移入其中。所谓欣赏者的主观因素,就是欣赏者在看画时所产生的想象和联想。因为欣赏者看画的角度不一样,以及欣赏者本人的文化修养素质的高下都决定着欣赏水平的高低。如当代画家李苦禅画的墨荷,水墨淋漓,洒脱奔放,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写意的一代画风。有的欣赏者认为荷叶画的太离形,不符合自然生态的本相,看上去好像画家在横涂竖抹。或者把叶子改成用绿色就更好,从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欣赏者的文化品位。一块水墨淋漓的石头,在有的人眼中可能是无情物,可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它却常常显现出一种特定的性格。

形与神一直是中国画创作和欣赏所重视的问题,欣赏中国的写意画用自然景物作为标尺,是不全面的。追求表现对象的形体准确、逼真,并非写意水墨画的主要使命。写意画贵在得意,它不但要写出对象的外形,更要写出对象的神情,同时也强烈地包涵着画家自身抒发的意境和意趣。只求形似,不是艺术。如动物和植物的标本挂图,可以画得非常准确,但没有人把它们挂起来欣赏。

我们在欣赏中国写意画的时候经常看到画面的景物变形,这也是写意画通常运用的手段。变形犹如文学上的夸张手法,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或平时人们激动时常说的心要“跳出来”,它强烈、新奇但依然是自然而近情理。

(节选自胡金坦《中国写意画的笔墨精神》)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弥满的气势、众多的欣赏爱好者,使得写意画成为传统中国画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
B.虽然我们被一幅写意画所感染是因为它的内在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忽略它的外在美对于这幅画的意义和作用。
C.欣赏中国的写意画用自然景物作为标尺是不全面的,准确、逼真地表现对象的外形与表现对象的神情、表达画家自身的意趣同等重要。
D.欣赏中国写意画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画面的景物变形。它是写意画通常运用的手段,也是写意画的本质特征。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哪一项推断最合理
A.“画梅画出梅花迎风斗雪和耐寒的品格”“画竹要画出亭亭玉立,虚心有节,蒸蒸日上”,这些都是写意画的传统立意,绘画者不可随意更改,不然就会不伦不类。
B.李苦禅画荷叶时,就像是在横涂竖抹,色彩使用方面全部采用墨色。这种变形过于强烈,变得不近情理,这是大写意画开创初期才有的缺点。
C.欣赏写意画时,宜采用特别的、新奇的欣赏角度和欣赏方式。一个欣赏者若是认为画荷叶时采用绿颜色更好,那他的欣赏水平就比较差。
D.若是欣赏者的文化修养素质较高,那么他看画时的想象和联想就会比较灵动和丰富,看画时选取的角度可能就会更加的新颖、恰切和深刻,故而欣赏水平就高一些。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写意画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