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障碍是从国外医学界的Dyslexia一词翻译而来的。也有学者认为Dyslexia应该翻译为“读写困难”。因为Dyslexia一词实际上包含了阅读和书写两部分,但目前“阅读障碍”是最为常见的中文翻译。

阅读障碍还能进一步细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获得性阅读障碍,指由后天脑部损伤或者疾病引起的阅读困难,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阅读障碍主要指发展性阅读障碍。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一个阅读障碍患者,他会怎么看一句话都不通顺,但如果有助手在旁边按照原文一字不漏地复述一遍,他马上就懂了。所以,阅读障碍患者本身并不是理解能力存在问题,更不是智力上存在问题,在生理上他没有明显的神经或者器质上的缺陷。

目前,虽然有个别国家允许有阅读障碍的学生申请口试,但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之下,阅读障碍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与正常人的阅读和书写差异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如导致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害羞或者急躁等。这些都不利于其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

全球约有1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因为阅读障碍不同于其他很多病症,用仪器检查一下是无法看得出来的。它自身又存在很多尚未明朗的复杂性,所以如何诊断阅读障碍患者也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难题。

目前,对阅读障碍的诊断基本都是通过各种量表组成的测试来完成的。其中英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详细的量表,在Dyslexia组织的网站上,主要有两大类型的测试,第一类是筛查性测试,包含了机考测试和书面测试,这类型测试可以自我完成,但测试结果无法进行百分之百确诊,只能说明测试者存在阅读障碍的倾向;第二类是全套的诊断型测试,与第一类测试相比,突出两点——需要联系有资格的心理学家进行专门的测试,且诊断结果为确诊。

在今天,阅读障碍还是无法治愈。但另一方面,现实中确实有很多的阅读障碍患者依旧在自己的领域中作出成就,如香港的丁锡全医生,他本身就是个阅读障碍患者,却最终当上了医生并致力于治疗阅读障碍患者。

但阅读障碍的发病原理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为阅读障碍的根本原因争论了数十年。有一种理论提出,阅读障碍是因为大脑存在语音表达的缺陷;另一种理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语音表达是完整的,只是语音表达信息时难以被大脑中的语言加工区所获取。针对争论,近日,比利时科学家巴特·博埃及其国际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大脑某些区域之间的连接出现了“故障”,连接性越差,阅读障碍的程度就越深。现实世界的声音进入大脑后,大脑对声音进行分类,但帮助它们能够被解读的神经连接出现了“故障”。虽然这个发现目前尚未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但它能够给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提供一个突破点,即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对语音表述的获取缺陷,而语音表述是完整的。这次的突破,也许会使对阅读障碍患者的治疗聚焦到增进大脑连接性的干预措施上。也许阅读障碍患者能有进行正常阅读的一天。

(选自2014年1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阅读障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障碍确切地应称为读写困难,因为它实际包含了阅读和书写两个部分。
B.阅读障碍可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阅读障碍主要指发展性阅读障碍。
C.目前,科学界认为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大脑某些区域之间的连接出现了“故障”,连接性越差,阅读障碍的程度就越深。
D.阅读障碍虽然不是智力问题,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也可能造成心理影响,从而不利于患者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
【小题2】下列选项与原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的贫困地区,由于师资缺乏,一些儿童他们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很差,存在阅读障碍。
B.要确认是否患有阅读障碍需要联系有资格的心理学家进行专门的测试。
C.阅读障碍目前无法治愈,但在非生理层面是可以战胜的。
D.关于阅读障碍的最新研究给阅读障碍患者带来了福音,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也能进行正常阅读。
【小题3】什么是发展性阅读障碍?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7:08: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

空鸟巢

刘照进

春天,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像是村子的角落里失去烟火气的破败茅屋,房檐上蛛网密布,主人已不知去向。

大多数鸟儿并不选择去年的旧巢孵蛋育雏。一棵树,一处房檐,石壁间长满荒草的缝隙,都有可能成为乌儿暂时相身的村庄。它们在这块地域上衔草筑巢,构筑临时的家园,培育孩子,然后又匆匆地搬迁一一这成了乌儿世界难解的一道谜。

或许有一个词能够解开这样的谜团:安全感。 飞翔在空中的乌儿,早已洞悉了脚下的危险。一棵树似乎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宿命:风摧,雨打,雷劈,火烧,砍伐……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逃离是唯一的选择。灾难来临,飞翔的姿势已无所谓优不优美,像战乱时期的难民,乌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卑小的命运里饱含许多沧桑和流浪感。

细小的鸟巢依附树身,临空危悬,仿佛警惕的眼睛。

几乎无人知晓鸟儿的仇恨,它们内心的悲恸与哀怨常常被暗藏花香的语言忽略。

小时候,总喜欢上山去寻找树丛中藏着的新鲜乌窝,这几乎是整个童年的乐趣和向往。小小年纪,隐含许多成年的狡谲。拇指大的几枚乌蛋,颜色雪白,或者暗褐中夹杂着斑纹,婴儿一般地安睡在巢里。一对幸福的夫妻携手在林间觅食,全然不知灾祸濒临。一双幼嫩的小手手取走了乌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瓜果一样随心所欲。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强者的霸道遮掩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弱者只有通过一张相对自由的嘴巴远距离地发泄愤概。

恶毒的举止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鸟儿的伤心不亚于未亡人的恸哭,凄楚的衷叫电线一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野……

再次见到鸟巢的时间是今年三月。 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妻子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完全成型。饭碗大的体积依旧做工精巧,仿佛记忆中某只鸟儿的手艺。已经无法确切叫出这只鸟儿的姓名了。玲珑小巧的身体,擅长飞翔,灰褐的羽毛,两翼有一抹雪白,像流线形的飞机,每天升降于我的生活周固。惊喜之余,居然没敢告诉女儿,担心女儿毁了它的家。幼时掏鸟蛋的一幕,依旧历历在目。每一天,怀着期待暗中观察鸟儿下蛋、 孵化小鸟、嘴对嘴地喂孩子们虫子,直到它们长大,把身体完全交给飞翔。

一只鸟儿从旷野迁徒到喧嚷的城市,是不是对高楼如林的城市的误读? 空荡荡的鸟巢并不能给予答案。好在,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

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惊叹故乡的变化,只是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惑鸟兽的稻草人也不见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器早已变成灰烬。 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与儿时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红肚儿,水鸦雀,啄木官(啄木鸟),地麻雀,夜老鼠(蝙蝠),牛屎雁,鬼鬼阳(阳雀),薅草包谷(布谷鸟),扁茶罐(脚鸡)……像幼时一同玩耍过的伙伴,多年之后,依旧能够轻易喊出他们的乳名。

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 那么多的鸟儿巴被死亡收藏。 那么多的鸟儿,像宝贵的眼泪,被我们随意挥霍。

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 衔着地球这枚鸟单——一枚病变的鸟蛋, 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

(选自«陶或易碎的片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以繁花绿叶的生机反衬被遗弃鸟巢的落寞,又采用比喻手法描述出空鸟巢的破败,突出鸟巢之空,表达出伤感之情。
B.第四段将鸟巢比作警惕的眼睛, 承接上文突出鸟儿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为下文写人对鸟巢的破坏给鸟带来的悲痛做铺垫。
C.文章写“我”惊叹故乡的新变化,但故乡的鸟却越来越,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巨大冲击。
D.本文语言朴实而灵动,如“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在朴素的叙述中用“挂”“滴”等词语将“鸟鸣”写得具体可感。
【小题2】文中详细记叙了幼时“掏鸟蛋”的事情,有何用意?
【小题3】结合全文,说明文章标题“空鸟巢”的内涵。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梦中人
崔永照
①周明下岗了,他实在装不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失魂落魄地回到清水镇岗洼村拮据的家。为一家六口人吃喝拉撒犯愁的他,考虑再三,决定发挥自己在工厂职工餐厅做过饭的“特长”,就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原想自此就能财源滚滚了,可事与愿迹,尽管天天忙得团团转,但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
②幸运的事在不经意间就降临到了周明的头上。那是陌上花开的三月,县里开展新农村建设结对扶贫活动,县纪委副书记江强到岗洼村驻村,和周明结成了帮扶对子。他经常到周明的饭店了解经营情况,帮着出主意想办法。江强每次到饭店脸上总会流露出别人不易察觉的心痛与焦虑,他曾多次建议周明到城里正规烹饪学校学成技术再开饭店,周明总以种种理由搪塞过去。后来,江强隔三差五就会光顾周明的饭店,饭后立即付款,从不赊账。可周明很“怕”江强,觉得他是个最难缠的客人,因他太挑剔,每次吃饭不是说饭莱色香味不佳,就是说做的莱没掌握住火候。
③那天中午,江强又来吃饭了,点了鱼香肉丝和烧青菜。哪知,菜上来后,江强只吃了一口,就皱起眉头,“啪”一摔筷子,冲着周明嚷道:“周老板,你做这菜啥味道都没有,是人吃的吗?我看你去大城市大饭店学上十年也做不出好饭菜!要是你能,我就请你全家去五星级大酒店吃饭......”
④顾客都哄堂大笑起来,周明当时脸色铁青,大脑一片空白,惜懵懂懂傻愣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抓起吧台上的莱谱恶狠狠地摔在地上,几步跨到前面,指着江强说:“你不要瞧不起人,咱们骑护看唱本——走着瞧!”说完冲进一个雅间,狠狠一摔房门,震得窗玻璃“哗啦啦”地响。
⑤傍晚,周明一进家门就给妻子诉起了委屈:“气死我了,看不出来,江强坏得很,尽给我使绊磕。”
⑥“咋了?我看人家对咱们可不赖。”妻子吃了一惊。
⑦“这生意不做了,我要上省城学做饭去。我就不信有多难学。看我学成手艺,不气死他个龟孙......周明把牙咬得咯嘣响。
⑧第二天,周明将酒店转给别人,告别妻儿,带着盘缠到省城一家专业烹饪学校学习。他肯吃苦又勤奋好学,仅一年时间,烹饪技术就有了质的飞跃。他还潜心学习经营之道,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回到家乡,周明在县城一黄金地段开了一家大酒店,常常顾客盈门。
⑨县城的很多同行都有点儿坐不住了,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周明的经营之道:“这周明用的是啥招,每天的食客就像不断线的流水,一波接一波从四面八方淌进来......”
⑩周明曾多次说,江强太小看人,一定要找他算账。
⑪那年夏天,老家侄子娶媳妇,周明回到乡下,中午和村里马支书在一起吃饭时,又牢骚满腹说起了江强。多喝了几杯酒,面涌酡颜的马支书勃然大怒:“你个没良心的东西!人家图个啥?那时你在镇上开的饭店,饭菜质量差,收入上不去,日子不好过,他都替你心焦。可几次劝你出去接受专业培训,你都不听,在吃饭时指出你饭菜的毛病,也打动不了你,你还犟得跟倔驴似的。”马支书打了个酒嗝,撩了一下发白的鬓角,深叹一口气,“后来,他觉得以你的性情,好好跟你说是没有用的,只能想着法子改变你。那次他在你饭店大发脾气,是他出于无奈才拿出的‘激将法’,不想还真奏效了......”
⑫马支书话没说完,面对众人,周明已是热泪横流。一语惊醒梦中人!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明前期开饭店收入甚微和学有所成后酒店顾客盈门形成对比,突出了江强对帮助周明脱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周明把菜谱“恶狠狠地摔在地上”“把牙咬得咯嘣响”,写出了周明的恼火和不愿服输的性格。
C.第⑪段采用倒叙的方式,通过马支书的回忆,揭开了江强当年为饭菜质量大发牌气的谜底,体现了江强的良苦用心。
D.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综合运用动作、语言、侧面烘托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小题3】(小题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周明,也有人认为是江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传神正在“阿堵”中
顾恺之画人物不轻易点眼睛,说是“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意为这个)中。”借来比喻文学语言,也很恰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物、情节、场景是它的“四体”,语言是它的“心灵之窗”,精气神借以闪现。文学语言相近于古人说的“文字”,或“五四”后说的“文体”,或契诃夫说的“笔调”(他视为作家有无前途的标志),或今人说的“叙事风格”。它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仅指词汇,更指对词汇的指挥调遣。人生故事大同小异,“太阳底下无新事”,说什么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说得好。想把故事说得吸引人,全靠语言来传神写照。文学语言可以有多种定义,“传神”二字最能一语中的。
文学语言极其复杂,用“文野”“雅俗”“精粗”等现成概念来衡量,往往走进误区。《辞海》归纳文学语言的特点为“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与艺术感染力”。然而准确、简练和生动表现在作品中是多元、不居、变异无穷的。它因体裁而异,因作家而异,因读者而异,永远是一个个个案。对这样一个充满动势和变数的活体,不可能有标准化的“公尺”。若把文学语言作为议论的话题,我认为应以一个基本观点作为前提:承认它的多样性,承认文无一体、美有万殊。
从文体看,对语言要求最考究的是诗。诗要求高度概括,一语道破。宏大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壮阔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精致如“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微妙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但诗人的语言是单纯和稳定的。散文亦然,通篇是作者自己的语言。不过小说则因多重成分而情况复杂。
作家以语言为风格的载体,好的作家必有敏锐的语言感觉和独特使用。钱锺书锋芒毕露,杨绛绵里藏针,沈从文忌用成语,王蒙成语编队列阵。宗璞用典雅的文字写学者教授的故事,王朔用俚俗的语言写市井人物的故事,都能传特定人物和特定生活之神,各得其宜。如果用王朔的语言写宗璞的人物,用宗璞的文字写王朔的故事,必定有圆凿方枘的别扭。薛宝钗的文雅谈吐和她哥哥的猥亵俚曲,同出自曹雪芹笔下。《巨人传》的语言狂野恣肆,作者拉伯雷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渊博学者。而一个作家相对稳定的叙事风格,也会因刻画不同的人事而作微妙的或显著的调整。刘震云的《官场》和《我不是潘金莲》,同是他大巧若拙的笔调,但两者间的语言区别很明显。更有一种常见的手法:叙事者“我”是故事里的一个人物,从头到尾用此人的词汇和口吻来说话。《小癞子》通篇痞子腔,《狂人日记》满纸疯话,同是出于艺术的需要。人物粗俗,不等于作家粗俗。是人物没文化,不是作家没文化。好的小说,每篇都是一个独立的语境,要求作家一律用循规蹈矩的语言写小说,好像规定武林高手一律使刀,不准弄十八般兵器。倒是用规范书面语写的小说,读起来不沾地气,苍白无味。鲁迅说萧红的《生死场》:“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如果交给中学教师把这些“越轨的笔致”一一按规范语法改正,没有了“明丽和新鲜”,也就把《生死场》毁了。
总之,艺术创造的规律是“志在新奇无定则”(许瑶《题怀素上人草书》诗),是“扮龙像龙,扮虎像虎”(戏诀)。作家之能事,恰在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学的魅力,乃生自语言的色彩缤纷。一部小说是一个完整的语言世界,无数小说像草原上群马奔腾,想要甩一个预设的通用套马圈使它们就范,是很不智的。宋人论学习古贤诗歌,有“活法”“死法”之说,对于语言,语文教师用的是“死法”(规范),作家用的是“活法”(变化)。教师要求“正品”,作家喜欢“窑变”。编辑应当善识千里马于骊黄牝牡之外。
《人民日报》2014年8月13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学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是一个综合概念,它相近于古人说的“文字”,或“五四”后说的“文体”。不仅指词汇,更指对词汇的指挥调遣。
B.文学语言极其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文野”“雅俗”“精粗”等现成概念来衡量。
C.在文学语言中,诗的语言要求高度概括,一语道破,而散文、小说因多重成分而情况复杂,其语言不具有单纯和稳定性。
D.作家在长期的创作中,虽然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叙事风格,但在创作中,文学语言也要因刻画不同的人事而作微妙的或显著的调整。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是文学的“心灵之窗”,精气神借以闪现。人生故事大同小异,想把故事说得吸引人,全靠语言来传神写照。
B.文学语言的特点为“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与艺术感染力”。然而准确、鲜明和生动表现在作品中是多元、不居、变异无穷的。
C.文学语言极其复杂,我们承认它的多样性,承认文无一体、美有万殊,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把文学语言作为议论的话题时,要有一定的标准尺度。
D.刘震云的《官场》和《我不是潘金莲》两者间的语言有很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艺术创作的需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文学语言作为议论的话题,作者认为应以“承认它的多样性,承认文无一体、美有万殊”的基本观点为前提。
B.在创作中,好的作家会形成敏锐的语言感觉和独特使用。钱钟书锋芒毕露,杨绛绵里藏针,沈从文忌用成语,王蒙成语编队列阵。读者通过这些特点,就可以直接辨别是谁的作品了。
C.如果把萧红《生死场》中那些“越轨的笔致”一一按规范语法改正,没有了“明丽和新鲜”,也就把《生死场》毁了。
D.文学的魅力,在于语言的色彩缤纷。作家要创作一部好的小说,不能拘泥于某种语言规范,而应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志愿服务活动,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某种程度上,这一无偿的公益性活动,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是奉献精神的体现。在中国,这一群体近年来正在悄然壮大。无论是救灾抢险还是扶弱助残,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可以说,志愿者精神是让社会产生凝聚力的有机力量,是抵御冷漠风气、抵抗“文明孤岛”的友爱之光。弘扬志愿者精神,也因此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需要看到,让志愿者精神持续闪光,不能仅靠人们自发的善念和善举,还应该依靠各方合力和制度保障。
“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国家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规范管理和活动开展等进行了系统规定。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关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也将逐步得到完善,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也将越来越健康持续发展。
(摘自《新华网》《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13~2016年志愿服务发展指数四项比较

(摘自《2016年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报告》)
材料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蓝皮书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志愿者参加的活动类型方面,调研结果表明,60.01%的志愿者参加过社区服务,53.99%的志愿者参加过帮老助幼、帮残助弱志愿服务活动,49.76%的志愿者参加过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参加过扶贫济困、公共场馆服务、文化宣传与网络文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人数也都在30%以上,而参加过法律服务、医疗卫生、抢险救灾等专业志愿服务的人数所占比例较低,说明目前志愿者参加的活动以日常的活动为主。志愿者的主体是社会大众,在强调志愿服务专业性的同时,要考虑到现实需求和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意愿,为普通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要积极引导专业志愿服务发展,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志愿服务活动。
(摘自《志愿服务蓝皮书:2017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材料四:
美国志愿服务是由社区组织推动,重在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以服务为中心的网络服务型志愿服务组织和以倡导为中心的倡导支持型志愿服务组织。在志愿服务中,美国动员大量社会资源,依托民间组织和社区,丰富公共服务内容,在形式和职能方面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可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美国许多志愿服务多以项目方式开展,除联邦政府志愿服务项目外,还有众多美国社会各阶层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关注政府无暇顾及的特定领域或特定群体,节省了大量的政府资源。美国政府在1973年就制定了志愿服务法,后历次修正法案内容,从法律层面不断明确志愿者地位和志愿者活动的发展目标。另外,美国在其他领域立法和发布政策,如设立相关奖项,为志愿者就学、求职提供便利等。
(摘自《国内外志愿服务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服务活动,是奉献精神的体现,志愿者精神能够让社会产生凝聚力,能够抵御冷漠风气、抵抗“文明孤岛”。
B.图表数据显示,从2013到2016年,我国的志愿者总数和志愿服务时间总体呈增长趋势,志愿者贡献价值年年递增。
C.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志愿者主要参加社区服务、帮老助残等日常服务活动,而参加专业志愿服务的人数较少。
D.美国许多志愿服务多以项目方式开展,其中联邦政府志愿服务项目关注了特定领域或特定群体,节省了大量的政府资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志愿服务活动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因此弘扬志愿者精神,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B.我国重视志愿服务的发展,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
C.各项数据表明,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意愿能够满足现实需求。
D.基于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国家应积极引导专业志愿服务发展,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志愿服务活动。
E. 美国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已经非常完善,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事业。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从公民角度谈谈如何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要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D.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小题2】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与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