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形态,它不同于通常美学之处,在于审美过程中人与自然构成一个紧密不分的共同体:而且人在生态审美过程中也不是孤立静观的审视,而是如现实生活一样,是在动态的时间之流中审视。因此,生态美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就是一般美学所没有的“家园意识”:人与自然是一种“在家”的关系,自然是家中之物,人是家中之人;人感受到一种在家中的惬意,与自然万物须臾难离。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生态美学思想具体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家园意识”。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整个宇宙就是人类之家,“天地人三才”意味着人与天地宇宙构筑起一个须更难离的生存共同体。这样的生态美学思想具体体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之中,形成中国传统艺术相异于西方古典艺术的独特景象。
民间艺术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创造的生态的生存意蕴。年画中的“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剪纸的“金鸡高鸣”,“福禄寿三星”,乃至保佑百姓的各种门神等等,都意味着中国古代人对于在“天地人”这一宇宙大家中获得吉祥安康生活的期许与保护这种生存方式的愿望。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集中体现的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力量。这里的“气”是天人合一之气、阴阳相生之气,人我感应之气,也是诞育万物之气。中国画还是一种特有的散点透视,人随景走,景随人移,步步可观。人与画的关系不是主客的冷漠的欣赏关系,而成为人与画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交融的现实关系,人已经参与到画中,这在西画中是没有的。我们对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就是一种散点透视中人随景移的生命流动,这种“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的具体表现。
从建筑上来看,北京的天坛为祭天之用,所以其坛体平面是圆形,象征着天;而地坛是祭地的,所以其坛体平面是方的,象征着地。两者结合象征着“天圆地方”。而古代天坛设于南郊,地坛设于北郊,宫城在两者之间,体现了“天地人”三才的思想。“法天象地”不仅意味着建筑应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还意味着所有的建筑均需与自然(大地)相衔接,借山势水流为建筑增添生命之色。
中国古代民居要求背阴朝阳、背山面水、后高前低,有利于人的生存养息。民居的“阴阳相生”包括白与黑、房屋与天井、山与水、高与低、南与北等等复杂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有利于人的休养生息、繁衍生长。我国的徽式建筑就较好体现了这些关系,成为我国南方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房舍样式。徽式民居的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黑瓦白墙、堂室天井结合,配以三雕,典雅大方,既美观,又能够做到防火防盗的安全,同时冬暖夏凉,有利于人的生息。
(选自曾繁仁《建设性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重放光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生态美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是一种在审美过程中人与自然构成和谐共同体的美学形态。 |
B.生态美学是人对审美对象一种动态的而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审美形态。 |
C.生态美学的审美范畴与艺术美学一样有家园意识,可以诗意地栖居。 |
D.我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家园意识。 |
A.本文引入了环境生态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梳理了我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 |
B.作者认为年画、剪纸以及各种门神,都是古人为了表达渴求吉祥安康生活的理想。 |
C.北宋张择端的散点透视长卷《清明上河图》,带给欣赏者的是步步可观的生命流动之气。 |
D.作者认为徽式建筑就较好地体现了“山水、高低、南北”等关系,美观典雅,利于生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