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美学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形态,它不同于通常美学之处,在于审美过程中人与自然构成一个紧密不分的共同体:而且人在生态审美过程中也不是孤立静观的审视,而是如现实生活一样,是在动态的时间之流中审视。因此,生态美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就是一般美学所没有的“家园意识”:人与自然是一种“在家”的关系,自然是家中之物,人是家中之人;人感受到一种在家中的惬意,与自然万物须臾难离。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生态美学思想具体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家园意识”。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整个宇宙就是人类之家,“天地人三才”意味着人与天地宇宙构筑起一个须更难离的生存共同体。这样的生态美学思想具体体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之中,形成中国传统艺术相异于西方古典艺术的独特景象。

民间艺术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创造的生态的生存意蕴。年画中的“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剪纸的“金鸡高鸣”,“福禄寿三星”,乃至保佑百姓的各种门神等等,都意味着中国古代人对于在“天地人”这一宇宙大家中获得吉祥安康生活的期许与保护这种生存方式的愿望。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集中体现的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力量。这里的“气”是天人合一之气、阴阳相生之气,人我感应之气,也是诞育万物之气。中国画还是一种特有的散点透视,人随景走,景随人移,步步可观。人与画的关系不是主客的冷漠的欣赏关系,而成为人与画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交融的现实关系,人已经参与到画中,这在西画中是没有的。我们对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就是一种散点透视中人随景移的生命流动,这种“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的具体表现。

从建筑上来看,北京的天坛为祭天之用,所以其坛体平面是圆形,象征着天;而地坛是祭地的,所以其坛体平面是方的,象征着地。两者结合象征着“天圆地方”。而古代天坛设于南郊,地坛设于北郊,宫城在两者之间,体现了“天地人”三才的思想。“法天象地”不仅意味着建筑应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还意味着所有的建筑均需与自然(大地)相衔接,借山势水流为建筑增添生命之色。

中国古代民居要求背阴朝阳、背山面水、后高前低,有利于人的生存养息。民居的“阴阳相生”包括白与黑、房屋与天井、山与水、高与低、南与北等等复杂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有利于人的休养生息、繁衍生长。我国的徽式建筑就较好体现了这些关系,成为我国南方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房舍样式。徽式民居的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黑瓦白墙、堂室天井结合,配以三雕,典雅大方,既美观,又能够做到防火防盗的安全,同时冬暖夏凉,有利于人的生息。

(选自曾繁仁《建设性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重放光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生态美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是一种在审美过程中人与自然构成和谐共同体的美学形态。
B.生态美学是人对审美对象一种动态的而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审美形态。
C.生态美学的审美范畴与艺术美学一样有家园意识,可以诗意地栖居。
D.我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家园意识。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引入了环境生态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梳理了我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
B.作者认为年画、剪纸以及各种门神,都是古人为了表达渴求吉祥安康生活的理想。
C.北宋张择端的散点透视长卷《清明上河图》,带给欣赏者的是步步可观的生命流动之气。
D.作者认为徽式建筑就较好地体现了“山水、高低、南北”等关系,美观典雅,利于生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7:0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1978年的饺子

刘建超

队长把我领到绪叔家时是秋天的一个午后。

“绪叔,这是咱队的下乡青年,姓刘,轮到你家派饭了,三天,要让青年吃好,老规矩,三天里得给青年包顿饺子吃。”

绪叔四十来岁,已是满脸皱纹,头发花白。“放心吧,青年是咱的亲人,自己吃不好,也得让青年吃好。”

绪叔家有两个十来岁的孩子,绪婶腿有残疾,走路不是很方便。我在绪叔家里第一次吃饭,竟然吃到了野菜。以前总说过去如何如何艰难,吃不到粮食只好吃野菜。没想到绪叔家的野菜调拌得那么好吃,看到我吃得还好,绪婶放心了,说:“城里的孩子金贵,怕你吃不惯呢。”

我刚下到队里,队长不让我开伙,说先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吃派饭。每家三天,还规定三天中得让青年吃顿饺子。

在绪叔家的三天里,我没吃到饺子。最后一顿饭是捞面条,浇蒜水,拌的苦苦菜。不同的是在我的面条碗底有两个荷包蛋。绪叔一家吃的是红薯面条。绪叔拍拍我的肩膀说:“青年,我欠你的。”

晚上,队里记工分,队长大声问我:“青年,是不是家家都给你包饺子吃了?谁家没有包,我扣他10工分。”

我说:“都吃了。明天我就自己开伙了,谢谢大家。”我看见绪叔把头放得低低的,烟袋锅子散着浓烟,呛得人想流眼泪。

绪叔家把着村口,吃饭时总是端着碗,蹲在门外的一只石磙子上,一边喝汤,一边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吃了没有?没有?那赶紧回家吃吧,都晌午头了,可该吃饭了。”

“吃了没有?吃过了?噢,吃过我就不萦记了。没吃,咱锅里有。”

没有见到谁能吃到他家一口饭。一天,我们几个青年故意待在绪叔家不走。

绪叔说:“你们也不回家招呼一声,家里人该着急了。”

“都和家里说好了,今黑儿在绪叔家喝汤。”

绪叔磕磕烟袋锅子,“今黑儿当真在叔家喝汤了?”

我们几个点点头。

“中!”绪叔起身从大缸里挖出几瓢麦子,倒进一只布袋里,说:“等着。我去磨麦,咱吃捞面条。”

绪叔出去了。我们在屋里打扑克牌。

绪叔空着两手回来了:“球,电磨那停电了,麦也磨不成。”

我说:“绪叔,咱不着急,咱等电来了再说。”

绪叔打发绪婶:“去,再去看看,我就不信后半夜还能不来电。”

“要等到后半夜啊,还不知道能不能吃到嘴里哪。”我们就嘻嘻哈哈地告辞。

绪婶在门口悄悄地往我手里塞了个鸡蛋,鸡蛋还是热乎乎的。绪婶低声说:“刘青年,你们以后别再毛捣你绪叔了,你绪叔心里难受呢。”

1978年9月,我参军入伍离开村子的前一天晚上,我正在收拾家当,绪叔叼着烟袋锅子来到屋里说:“青年,走,跟我回家。”

天黑,路也坑洼,只看到绪叔的烟袋锅子忽明忽暗,时不时映着绪叔那沧桑的脸。

屋里,绪婶正在捣蒜油灯下,两个孩子瞪着眼盯住方桌上两只对扣着的大海碗。

绪叔把上边扣着的海碗掀开,是一碗冒着热气的饺子。绪叔把海碗往我的面前推,“吃吧,青年。你婶包的,你婶说了,青年来了一年,帮咱家办了好些事。要走了,舍不得。”

我就是给培叔家带过几包凭票供应的洗衣粉,给绪叔家的孩子送过些作业本和铅笔。

绪婶把调好的蒜汁搁在我跟前,“吃吧,锅里还有啊!”

我夹起一个饺子塞进嘴里。萝卜油渣馅的,油渣搁置的时间久了,已经有股刺啦味了。

两个孩子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心里酸酸的。

我把饺子分到另一只碗里,趁绪叔绪婶不注意,递给了两个孩子。

油灯下,绪叔一直闷头吸烟,不说话。

绪叔送我到门口,绪叔说:“刘青年,叔家家境不中,别笑话叔。叔欠你的。”

黑暗中,我没有让绪叔看到我眼角的泪。

第二天,队里的人都出来送我。队长还端着一碗荷包蛋。队长说:“咱队里穷,青年来了一年,有对不住的地方多担待啊。啥时候回来探家,来村里看看。”

我给大家鞠躬,谢谢大家的关照。我说:“昨晚在绪叔家吃的饺子,现在还撑得慌哪。”

人群中的绪叔蓦地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笑得跟花儿一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队长要求绪叔按规矩招待“我”吃派饭,三天中还得吃顿饺子,除了是照顾“我”这个下乡青年外,还因为队长知道队里都穷,这样大家可一起分担。
B.“我”两次在吃饺子的事上说慌,一次因怕队长扣绪叔的工分,看到绪叔抽烟难受丽说谎;一次是感恩大家对“我”的关照,为让大家放心而说谎。   。
C.小说中的“我”,感动并怀念着那个让人难忘和辛酸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条件清苦,让人无奈,却充满了人情温暖,让人铭记于心。
D.几位青年故意在绪叔家蹭饭而未得这一情节,不仅与前后的两个主要情节相呼应,而且能突显绪叔的些许“抠门”,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小题2】小说以“1978年的饺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绪叔“蓦地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笑得跟花儿一样”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岁朝与岁朝图

①《后汉书•周磐传》:“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岁旦即阴历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古代贤良的新春佳节在“讲论终日”中度过,而大多数人要轻松愉悦得多,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晴云道:‘今日是岁朝,人人要闲耍的。’”然而“闲耍”也有雅俗之分,市井屠贩之人不过吃喝博戏,诗礼文章之家则不免琴棋书画,风雅一番。

②岁朝时节应景张挂的绘画统称为《岁朝图》,以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大致属于花鸟画,画的多是仙花、瑞草、嘉果、美器以及一切寓意美好的事物,多以《岁朝清供》为名;另一类则约略可以归于山水人物画,描写的是钟馗等福神或人们在新春时欢庆的活动场景,多冠以《岁朝欢庆》之类的名称。

③《岁朝图》的源起,有说为宋朝宫廷,谓徽宗令画院画师在新春时图绘冬天不易看到的珍奇花卉,以供赏玩。然而,在早期的宋元画史如《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或许是因为其时此类作品还属于花鸟画,亦或许是有少数类似作品却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门类而有专门的名称。

④真正意义上的《岁朝图》的定型和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宫廷。根据画史记载,明清两代许多知名的宫廷画家都有《岁朝图》传世,例如明代的边文进、周文靖、商喜;清代的邹一桂、董邦达、董诰、金廷标、姚文瀚等等。擅画的明宪宗朱见深甚至亲笔画过一幅《岁朝佳兆图》,图中用明代皇室喜好的硬朗爽利的笔法作一钟馗,形容奇古,手执如意,眼望空中的蝙蝠,身旁侍立一小鬼,手捧托盘,盘中盛着柏条和柿子。画上御题:“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悬挂钟馗像以辟邪纳福,是宋代就有的年俗,明代之后才渐渐移向端午节,此图作于成化辛丑(1481),亦保留着宋代的习俗。


⑤据说郑板桥曾经偶然见到元代李萌的《岁朝图》,爱而购之,并赋诗一首:“一瓶一瓶又一瓶,岁朝图画笔如生。莫将片纸嫌残缺,三百年来爱古情。”李萌画史无传,看郑板桥的诗,他的这幅《岁朝图》亦是瓶花之属,至于“岁朝”的主题究竟是李萌的本意还是郑板桥的臆断,既然买主喜爱的是三百年来的“古情”,今人亦不必深究了。

⑥相较明人,清代宫廷的《岁朝图》显得活泼欢快,更多民间气息。乾隆朝如意馆画师姚文瀚绘制的《岁朝欢庆图》描绘了一幅当时大户人家新春团圆、欢庆佳节的场景。廊庑回绕的庭院里树石掩映,寒梅绽蕊,正堂上布置得富丽堂皇,桌后是四季花卉屏风,朱红色的小几上有瓶插牡丹,男女主人端坐桌前,接受晚辈的侍奉;院中的火盆烧着松枝、柏叶——这是一项可以追溯到南宋的汉族年俗;一众儿童敲锣鼓、放爆竹、耍傀儡,笑闹嬉戏;侍女们执壶捧盏,后院中有人忙碌地准备饭食,远处阁楼上几个僮仆正悬挂灯笼……色彩艳丽,笔致细腻,描摹精到,清代宫廷绘画的擅场,用以表现岁朝的喜庆、热闹、忙碌正是再合适不过。

⑦乾隆朝天下太平,国库充盈,宫中重视典仪节令,尤其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春节。

⑧对于文人画家们来说,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春节岁朝也是喧闹喜庆,充满了人间烟火,但是在他们笔下却仍然可以含蓄优雅,诗情画意。锈色斑斓的古器、娇嫩鲜美的花果,甚至是卷轴书画、金石拓片,一切可资雅玩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岁朝清供而入画。他们心中完美的岁朝应该是这样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汪曾祺写过一篇《岁朝清供》,文中说他曾见过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字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此情此景,今人看来,该有多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慨叹啊。

【小题1】第①段引用《后汉书》及《喻世明言》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第②段,判断下边的这幅岁朝图属于 (1) 岁朝图,以下与该图意境最匹配的诗句是 (2)
A.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瑞梅如雪露华滋,佳气葱茏满玉墀。
D.偃蹇松枝隔烟雨,知侬定是岁寒材。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某年新春,乾隆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于祖母圣孝皇太后
②内府所藏历代岁朝图以及宫中画师所作的岁朝图佳作上多有他的题跋
③后以寓意吉祥便以永、绵、奕、载为皇室子孙的行辈用字
④乾隆帝爱画好书
⑤乾隆在其上题诗,其中有“永绵奕载奉慈娱”一句
⑥甚至清代后世皇族的名字亦得于此
A.①⑤④③⑥②B.①②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②⑥①⑤③
【小题4】推断第⑧段加点词“这样的场景”,你的想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以下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岁朝图最早起源于宋朝宫廷,真正意义上的定型和流行则在明清时期。
B.《岁朝佳兆图》绘有柏条和柿子,乃是一语双关,寓意新年吉祥如意。
C.清代的岁朝图较之明朝的更为活泼,色彩明艳,笔法细致,想象丰富。
D.文人画家以含蓄优雅的画面,取代现实中喧闹喜庆的场景来描摹春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当代社会中,隐士固然已经消失,但是隐逸的精神,在和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之后,却换了另一种面孔,出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比如,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中间的犬儒主义倾向就颇有古代隐士的诸多影子。
②“犬儒主义”是从欧洲哲学中翻译过来的一个概念。“犬儒”是音译,并不是说“像狗一样的儒士”,或者“狗一样生活的知识分子”,而是一种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是对于他人行为的动机与诚信都采取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③在很多古老的宗教中,都有自律、苦行的因素,而苏格拉底曾经把幸福解释成灵魂的幸福。把个人的欲望降到最低点,努力做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自主的人,这是犬儒主义者的人生理想。请看,与隐士的“安贫乐道”精神何其相似。不但如此,犬儒主义还对现有的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持挑战、蔑视与嘲笑的态度。
④在中国,批判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有着很悠久的传统。《老子》也许是我们迄今能够见到的、讨论过这个问题的最古老的中国文献。《老子》中充满了对当时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的责骂与批判。如果借用德国经典哲学的术语,可以把《老子》称为“批判的犬儒主义”。《老子》之后的《庄子》则不再把核心放在对道德与规范的批判上,而是用诗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抛弃这些累赘之后的幸福,可以把《庄子》叫做“绝对的犬儒主义”。
⑤尽管司马迁给庄子写了传,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庄子的生平与生活,因为子长自己也不甚了了。从史料来看,最早把犬儒主义当作人生哲学进行实践的恐怕是汉魏之间的一些知识分子。我们可以从孔融、嵇康的一些文字,以及对他们生平的介绍中,看到明显的犬儒主义倾向。中国后来的隐士与具有隐士倾向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有些犬儒主义色彩。越是大知识分子,越是有才情,有学问,这个倾向就越严重。最明显的是宋朝的苏轼。宋明以下,不崇拜东坡的知识分子太少了。
⑥古代的犬儒主义具有三种倾向,一是随遇而安的非欲生活方式,二是不相信一切现有价值,三是戏剧性的冷嘲热讽。公元三世纪起,从犬儒主义中又分化出在下者的犬儒主义。在下者即普通人,是相较权势精英而言的。下层人面对世道的不平和权势的强梁没有公开对抗的力量和手段,于是冷嘲热讽和玩世不恭便成为其以谑泄怒的主要方式。在下者犬儒主义的重要特点是政治冷漠,是大众对政治的无可奈何的不满和抗议,尽管无奈,却表现了大众的某种独立自我意识。
⑦根据旅美学者徐贲的研究: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代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既有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一面,又有委曲求全、接受现实的一面,它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犬儒主义又在其他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中也存在,但还没有普遍到一般人都觉得左手、右手之间的信任都出现了危机的程度。这种危机是整个公众政治和道德生活危机的冰山一角。(节选自何鸣《揭开中国古代隐士的神秘面纱:遁世与逍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隐逸精神,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之后,在当代知识分子层面是以犬儒主义的面孔出现的。
B.对犬儒主义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因为“犬儒”是音译过来的,不能从字面上解释为“像狗一样生活着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
C.从古至今,隐逸精神在中国一直存在,当代知识分子表现出的犬儒主义倾向,就非常接近古代隐士的某些特点。
D.犬儒主义把个体的欲望降至生命的最低点,致力于个体的自律与苦行,这些特点与某些古老的宗教是一样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明以后,被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倾慕的苏轼,作为一个集学识与才情于一身的大诗人,有明显的犬儒主义倾向。
B.像犬儒主义那样直接地正面地挑战、蔑视并嘲笑现有的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在我国久已有之,《老子》《庄子》就是极有力的证明。
C.对政治充满无可奈何的不满和抗议甚至冷漠,是在下者的犬儒主义的特点,但在下者的犬儒主义者依然有独立自主的人生理想。
D.非欲,不相信与嘲讽是古代犬儒主义的三大倾向,其中的不相信在现代犬儒主义那里,甚至已经发展到认为现实世界已无可救药的地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犬儒主义者一方面内心交织着厌倦与怀疑,一方面又致力于独立自主、自给自足,这些都与古代隐士的“安贫乐道”精神极为相似。
B.古代的犬儒主义者有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倾向,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现实的无情打击,发展到现在。犬儒主义又有了委曲求全的接受这一面。
C.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和不认同的接受,是在对现实不合理现象不满却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犬儒主义采取的处世态度。
D.关注现代犬儒主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危机与信任危机的思考,这正是其现实意义的体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杆,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李方叔词《虞美人》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

中国画堂的帘幕是造成深静的词境的重要因素,所以词中常爱提到。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

况周颐评之曰:“境至静矣,而此中有人,如隔蓬山,思之思之,遂由静而见深。”

董其昌曾说:“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他们懂得“隔”字在美感上的重要。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____________》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

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著胜地”,这使人人自远的酒正能引人著胜地。这胜地是什天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于是谈“充实”!

【小题1】文章第十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作品的名称是《____________》,我们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还学过陶渊明的另外一个作品是《____________》。
【小题2】艺术心灵的诞生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若要使艺术作品呈现空灵的意境,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的主旨是谈“空”,但是文章最后作者又“谈充实”,是否自相矛盾了?请简述理由?
【小题5】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诗句“静故了群动”意在指明欣赏艺术时应持有静静欣赏的态度。
B.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所以,有距离阻隔的景物都能给人美感。
C.作者引用《诗品》中的话,意在从几个方面说明空明、淡泊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D.“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这境界”指的是由萧条淡泊闲和严静而产生艺术上的神韵。
E.“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之所以妙,在于生动地描绘出主人公在风雨之时亲眼看到岸边花草上涨痕的惊喜心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嵌在新诗和旧体诗之间的“凝视”

杨绣丽

应该有一个湖泊,这座湖泊可以称为“凝视”。

萨特认为,“他人的凝视带来羞耻或骄傲,并呈现出凝视对面的我本身,使我有了生命”。拉康则认为在诗歌中我们的词语将受到万物的影响,他说:“通过凝视,我进入了光,我接受的正是来自凝视的影响。”在我们的哲学系统中,这种凝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万物的秉性流淌在诗的血液里。

在这些年的诗歌创作过程中,我感受到文学的“凝视”包含了三个层面:视力、视角和视野。视力代表天赋、才华,视角是生活经验带来的条件反射,视野则是最高层次的境界,体现情怀。天才诗人具有独特的视力,诗句奇特而充满想象;至于视角,每个人人生经历不同,观照事物角度也不同。而旧体诗中最为重要的凝视,以其持久关注,格物致知,深入物理,产生出一张人文情怀的事业,这可以说是旧体诗流动不息的古典风骨。

新诗作为中国文学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树木,无疑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疑视般的照耀或者说是浇灌。有趣的是,西方现代诗坛中很多大人物又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穿越千年风云的“凝视”,像英美诗坛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庞德就对中国旧体诗推崇有加。

但是,我们今天网络上的很多诗歌,应该说越来越缺少凝视,既缺少对万物的凝视、对心灵的凝视,也缺少对古典诗的凝视。我们有很多还值得一读的新诗,体现的主要还是视角的个人化、差异感。但在情怀的挖掘和追寻中,众多的新诗丧失了旧体诗那种风骨,而风骨往往就是普世的情怀。譬如说城市诗。其实古人中有很好的城市诗作,像辛弃疾的《青玉案》,不只关注城市元宵夜,更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落寞和追求中树立了情怀,孕育出风骨。而我们今天很多城市诗,只呈现了万物生长的表面,却很难穿透现实的薄膜,深入到情怀。所以新诗的视野,还是要向古人学习,向旧体诗学习。

我想,新诗必须而且永远会从古诗中获得古典的“凝视”。当新诗勇于接受旧体诗的“凝视”,自觉接受古典诗光辉的影响,我们的诗歌之路一定会开开拓得更深,我们的心灵湖泊一定会来得更为广阔而辽远……

(《博览群书》2017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凝视”相关阐述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萨特认为,“他人的凝视带来羞耻与骄傲,并呈现出凝视对面的我本身,使我有了生命”,他强调了“凝视”对自我的重要性。
B.拉康说,“通过凝视,我进入了光,我接受的正是来自凝视的影响”,他认为诗歌语言将受到“光”的凝视,受到万物的影响。
C.在中国古典诗歌系统中,“凝视”是指万物的秉性流淌在诗歌的血液中,从而使得诗人和读者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文学的“凝视”包含了视力、视角和视野三个层面,视力只为天才所有,视角关乎经历,视野关乎情怀。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持久关注,格物致知,深入物理”,体现了诗歌流动不息的古典风骨和人文情怀,是旧体诗中最重要的“凝视”。
B.中国新诗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凝视”,西方很多现代诗人又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凝视”,这说明“凝视”可以跨时跨域发生。
C.我们还是有很多值得一读的新诗的,比如有些城市诗,因着它们个人化的视角和普世情怀,在众多无风骨的网络诗中独树一帜。
D.将中国诗歌之路开拓得更深更广,重要的途径是自觉接受古典诗光辉的照耀,穿透现实的薄膜,深入到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