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猷的雪夜

①那该是六朝最著名的一个长夜吧。历史上多少个夜晚因为平淡无奇而永远消失在了时间的黑洞,而这一夜,却因为一个叫做王子猷的人,在后世文人心里扎下了根,以至于人们一提起魏晋风骨,便会想起并看到那个长夜的漫天风雪。

②王子猷名徽之,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此人既无绝世之才,也无丰功伟绩,在品德方面更是乏善可陈,似乎儒家所追求的“三不朽”与他一个都沾不上边。然而,他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果说刘伶是个“以酒为名”的方外之人,那么王子猷就是个靠标新立异而爆得大名的“行为艺术家”了。

③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王子猷绝对是个怪人。比如,他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里暂住一段时间,也要令家人种竹子。有人不解地问:“只是暂时住住,何必这么麻烦呢?”王子猷打着口哨歌吟了好久,才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后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雅好当与王子猷不无关系。又有一回,王子猷应召赴都城建康,所乘之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走过,王与其并不相识,船上一位客人道:“此人就是桓野王。”王子猷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显宦,但他素知子猷之名,对如此唐突的邀请也不在意,当即下车上船,坐在胡床上,拿出笛子吹奏了一曲“梅花三弄”,笛声清越,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整个过程,宾主双方没有说过一句话。

④据《世说新语》记载,那个令后世文人神往不已的长夜,江南一带普降大雪,当时王子猷住在山阴(今浙江),夜半醒来,百无聊赖,于是开室,酌酒,环顾四周,一片皎然。因起彷徨,咏诵左思的《招隐诗》,他忽然想起了戴安道。戴安道就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和隐士戴逵,当时戴隐居在浙东剡县,王子猷当即连夜乘小舟去拜访他。小舟在风雪中走了一夜,终于赶到戴逵的家门口时,他却忽然改变了主意,转身又按原路打道回府,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⑤王子猷的小舟在风雪中的剡溪走了一夜。这一夜,他愣是把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剡溪,走成了一处人文得不能再人文的名胜。这一深具文化意味的骇俗之举,令后世无数文人恍兮惚兮,唏嘘不已。而惯会“言约旨远”的《世说新语》却只用了六个字:“造门不前而返”。个中迂曲,则一任读者遐思玄想。

⑥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三百多年后,子猷、安道早已作古,可作见证的惟有脉脉流淌的古剡溪。当意气风发、才华盖世的青年李白仗剑出蜀、云游四方之时,江左风流已成陈迹,大唐盛世对于士人人格的重新塑造业已完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仙李白,正是本土文化天地精华所滋养出的“人中龙凤”,他本属于魏晋,属于老庄,却幸而“空降”大唐,前世的烙印一直镌刻在今生的额头上,所以他总是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是能够把自我凌跃于一切外在价值之上的人,更有一份空诸依傍的有恃无恐。他不是王子猷,但他一直又是王子猷,或者说,他是拼了命要证明自己不是王子猷的李太白!

⑦在李白的诗集中,“剡”字出现凡14次,“子猷”6次,“访戴”2次,“安道”1次,除去作为诗题的2次,共引用了“雪夜访戴”之典高达21次,这还不包括其它与剡溪有关的人名和意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就是其中一例。

⑧在李白心目中,剡溪是他无限向往的隐遁之地,而子猷身上的那种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风流自赏的气度,也一直是他心慕手追的风神境界。剡溪,成了诗仙念念不忘的一个符号。这符号背后,既承载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发自内心的痴情,也寄寓着诗人对一种尘世间所能有的自由境界和人格理想的不懈求索。宗白华先生论晋人之美,有“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之谓。太白对子猷的企慕,对剡中的向往,不正是晋人风流的遥远而又铿锵的回声么?

【小题1】第二段中加点词“三不朽”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七段划线句出自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七段中,作者统计“剡”、“子猷”、“访戴”、“安道”等词语在李白诗集中出现的次数,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
【小题4】阅读文章,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
A.子猷听桓伊吹笛的故事,说明两人都洒脱且心有灵犀。
B.“造门不前而返”六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何可一日无此君”一句,是对王子猷节操的最好说明
D.作者认为王子猷是个靠炒作自己而得名的“行为艺术家”
【小题5】联系全文,写出第一段中加点字“魏晋风骨”的含义。
【小题6】⑨第八段中的划线句说:“太白对子猷的企慕,对剡中的向往,不正是晋人风流的遥远而又铿锵的回声么?”结合本学期学习的李白的诗作,请你谈谈太白以怎样的行为表现了对“晋人风流的遥远而又铿锵的回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5:2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产综艺节目在消耗掉舶来品的输血能量后,正在慢综艺、文化等类型中寻找新的节奏,向内修炼创新生产能力,舆论将其称为“清流”。此前,这种尝试已经初见成效,泛文化类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将来自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活水”注入综艺节目的创作当中,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此外,知识类节目如《最强大脑》《圆桌派》《你说得都对》等则用社会公共话题的外壳包裹爆炸式知识库的内核,正在年轻观众当中引发学习热情,知识日渐成为现在的新“偶像”。
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逐渐走红,是综艺节目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电视节目新陈代谢不断加速,对节目品类的精度和深度也要求更高,知识文化类节目以原创性生命力填补了当下的市场空白。实际上,泛文化类节目在国内作为一支较为独立和成熟的脉络一直存在,时间上从早期的《正大综艺》到后来的《百家讲坛》,类型上从读书文教类到人文地理类,可以看出创作实践和观众需求从未断流。在经过了数年的资本入局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冲击后,知识文化类的综艺节目经过短暂迷茫和自我怀疑,正在排除“影响的焦虑”,重新确立自身定位。
这一变化,与整个文化产业体系与格局的变化形成了同构性。我们可以认为,从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到图书出版及周边衍生等,内容的深耕正在遵循新的规律,从创意到制作到传播的机制体制正在变革,各方力量正在角逐和制衡。在电影行业,“小鲜肉+大制作”的公式迅速失灵,使得从业者必须从更多角度切入,由此,类似《二十二》《相亲相爱》等曾经的冷门、小众作品开始拓展市场;在综艺行业,则是以往“大明星+真人秀”的元素搭配失去潜力,资本和受众对这种冗余和疲态倍现的模式也越来越处于观望态势,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某种程度上,正是回应了文化产业从“粉丝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文化产业体系在全社会知识经济大潮中的重要地位,是综艺节目由泛娱乐向泛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以《你说得都对》和《最强大脑》为例,前档节目聚集了人工智能、心理学、金融学、生命科学等各领域的青年专家,以“网红学者”的路数包装和制造偶像,打破知识壁垒,回应社会议题,让知识本身成为热点;而后一档节目则突出展现人类大脑的潜能,挑战种种近乎不可能的挑战任务,让一部分原本属于“小圈子”的特殊才能人士走上舞台。这些节目制造了一批号召力不凡的知识偶像,既可以说是节目本身营造的效果,同时展现了社会对“偶像”这一概念理解不断深入、价值观重塑的过程,也可见文化产业在新型知识经济形态中的重要转型。
总的来说,国产综艺节目仍然需要完成新形势下的“洗牌”,在中国国情和社会基础的前提下,综艺节目的类型方向、品类特征,必须体现和承担社会关于文化产业的价值观期待,即通常所说的导向问题。综艺节目不仅要遵循传媒属性,更应该探索文化和价值观属性。知识文化类节目的实践,应该成为一个良好的方向。
(摘编自许云泽《乐见知识成“偶像”》,2018年01月2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综艺节目正在寻找新的节奏,向内修炼创新生产能力,被舆论称为“清流”。
B.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活水”,使泛文化类综艺节目都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C.以社会公共话题为外壳并以爆炸式知识库为内核,是知识类节目制作的一种套路。
D.知识文化类节目在综艺节目中有其独特性,代表着当前综艺节目市场细分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国产综艺节目的变化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综艺节目和文化产业的内在关联。
B.文章按照层层递进的写作逻辑,深入地阐述了国产综艺节目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综艺节目的一些品牌和名称,并进行分析,有力地佐证了观点。
D.全文采用了总分总式的写作结构,提出了用文化统领国产综艺节目这一总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百家讲坛》想保持或提高收视率,可进一步提高传媒属性同文化和价值观属性水乳交融的程度。
B.知识文化类的综艺节目要想排除“影响的焦虑”,需摒弃资本入局和互联网传播方式,实现自力更生。
C.“小鲜肉+大制作”公式已经失灵,电影行业应注重内容深耕、从创意到制作再到传播的机制体制的变革。
D.综艺节目自从泛娱乐转向泛文化,启示着相关从业者应对“偶像”这一概念不断深入理解,重塑价值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老年人往往多病共体,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发人群,又有失眠、头痛、腿脚疼痛等各类小病小痛。跟儿女说多了,儿女会嫌太啰嗦,医生大夫也大多没有耐性听老人详述病情。保健品、器械的推销员正是钻了这个“耐性的空子”,让老人们信任保健品商家胜过信任其他人。
就全国而言,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去年一年就接诊了79.3亿人次。巨大的数字意味着,分摊到每位患者身上的诊疗时间寥寥无几,实际情形往往是“排队俩小时,看病半分钟”。医疗服务供给侧跟不上老龄化步伐,医疗服务体系没有针对老年人特点给予合理照护,目前来看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强供给,满足好老年群体快速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老年人生病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退化,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医疗环节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应该多方面、多学科、全方位协同来关注老年人整体感受,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
(选自《治治“坑老”的保健品陷阱(人民时评)》)
材料二:
目前会议营销已成为我国保健食品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会议营销的特殊性则令监管部门和业内专家十分挠头。
在会议营销现场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产品,其中不少为合法正规产品,在注册审批备案、标签标识声称等方面都没有问题,在日常产品抽检中都能顺利过关;而企业人员在会议现场进行的违法宣传和销售等情形,又面临着定性难和取证难的问题。会议现场往往会有营销人员对参会人员进行把控,只允许熟悉的老人入场,执法人员很难进入现场取证。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会议营销本身并不违法,但往往会产生违反《食品安全法》经营销售、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违法企业用严重高于产品价值的价格销售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食药监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分别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政府应加强部门联动监管和衔接的制度设计,尽可能突破取证、定性难题,防止因职责交叉造成监管缺失。
(选自《保健品市场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材料三: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多地偏向情感相关的导向,往往高度关注亲情、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等。而往往那些忽悠人的骗子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首先打亲情牌,跟老年人唠家常,接着给老年人一些小恩小惠,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再然后就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老年人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老年人脱离社会工作岗位时间过长,往往与主流社会脱节,不能全面获取信息。有的时候老年人会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低落的状态,行为都会受“从众心理”驱使,会盲目地购买。老年人相对更容易贪小便宜,且又有着太强的“自尊心”,即便知道被骗后也往往难以向子女启齿。就是很多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重要原因。
子女可以多多陪在老人身边,耐心、积极地和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感觉到安全与陪伴,并让老年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后一旦有骗子要打他们的主意,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与子女商量,减小被骗的可能性。
(选自《关于老人受骗我们可以做什么?》)
材料四:

老年人遭遇骗局后不愿寻求帮助的原因
(选自《理财、保健品处处有陷阱 老年人缘何成诈骗重灾区?》 )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保健品的营销往往是用合法的方式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可是这种买卖双方自愿的商业行为很难定性为诈骗;而口头的夸大宣传又很难取证。
B.老人出现有病不首选医院、拿保健品当药品吃、宁可相信推销人员也不相信子女的怪现象,有老人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社会原因。
C.许多老人对社会信息的摄取不全面,导致其与主流社会脱节,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状态,他们往往会“从众”盲目购买保健品。
D.发觉自己受骗后接近五成的老人因为害怕被子女埋怨或难以向子女启齿而选择不寻求帮助,恰恰说明了子女与老人交流的欠缺。
E. 老人被骗后不愿寻求帮助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被子女埋怨,只有少数的人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寻求帮助。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怎样破解保健品销售针对老年人的骗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院里清凉如水,月光下,小枣儿红了,石榴熟了,指甲草、茉莉花在窗下开成一片,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墙根儿底下,草棵子里,蛐蛐儿轻轻地唱着:“如——知——”好像也在催促着那美好的时光早些到来。

琢玉坊的窗纸也透着灯光,在“沙沙”的磨玉声中,梁亦清手捧着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正在加紧精雕细刻。合同期限迫在眉睫,他自己也在等着这艘宝船竣工的时刻,患难老妻和两个女儿在等着他。三年,一次多么艰苦卓绝的航行,他像一名久经沧海的老舵工,稳稳地把着舵,已经看见了近在咫尺的彼岸!

他想象着,宝船出现在洋人亨特先生面前,将会是怎样的惊讶、赞叹!他还想象着,要是英国人亨特先生把这件宝船拿到什么万国博览会上去展览一下,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赞赏!这不是胡思乱想。民国十五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什么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北京的象牙雕刻不就得了个金奖嘛!当然,他梁亦清不是为这个才做宝船的,这宝船上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和信仰,只要这宝船能够周游四海,让天下的人知道中国玉雕艺人有怎样的手艺,他就知足了,就算没有辱没“玉器梁”世世代代的声誉!他进一步设想,那成千上万的观看宝船的人,一定也有穆斯林,如果他们知道这宝船出自中国的穆斯林之手,一定感到无上的光彩!不,这办不到,宝船上没刻着他梁亦清的名字,谁也不会知道他!

梁亦清感到一种莫名的遗憾。艺人毕竟是艺人,不能和著书立说的文人、挥毫作画的画家相比,不能在自己的心血化成的“活儿”上题款、盖章。但遗憾只在梁亦清的心头闪了那么一闪,也就自生自灭了。手艺人,想这些干什么?普天下三百六十行,千古留名的能有几人呢?那紫禁城里的宫殿,颐和园里的万寿山,天坛的圄丘台、祈年殿,卢沟桥的狮子,居庸关的云台,还有那万里长城,不都是木匠、石匠、泥瓦匠造的吗?

坨子又转起来,梁亦清摒弃一切杂念,重新又投入到专心致志的创作中去,在三保太监郑和那饱经风霜的眉宇之间做画龙点晴的镂刻。郑和,这位杰出的中国穆斯林,在他手执罗盘、眼望麦加,指挥着宝船与风浪搏斗的时刻,一定是镇静沉着、胸怀坦荡的,人间的苦难,自身的荣辱,都置之脑后了,他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身后,会在全世界航海史、中国穆斯林功业史上占据光辉的一页,留下显赫的姓名吧?梁亦清怀着崇高的敬意,紧紧盯着郑和那穿透万里云天冲破万顷碧波的眼睛,惟恐自己睫毛的一闪、心脏的一跳都会影响雕刻的精确,有损于那双眼睛的神采……

韩子奇一直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领受师傅那精湛到极致的技艺,这是他至高的艺术享受和外人无缘分享的殊荣。突然之间,他感到师傅的神色有些不大对头。

梁亦清双脚停止了踏动踏板,微微闭了闭疲倦的眼睛,笑笑说:“这活儿,越到画龙点睛的时候越费眼啦!”

韩子奇默默地看看师傅的眼睛。那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之中,上下眼睑重叠着刀刻一般的三四层纹路,眉毛和睫毛上被玉粉沾染,像冰雪中的树挂,像年代久远的古迹上的霉斑!

“师傅,我来接着做,您歇会儿,瞅着我就成了。”

梁亦清坚决地摇了摇头:“子奇,不是师傅信不过你,这三年,你的手艺已经学成了,比师傅我差不到哪儿去,这宝船其实就是咱爷儿俩做的,只不过我做得多点儿。眼下,这活儿到了画龙点睛的时候了,怕万一有个闪失,还是由我来做完了它吧!我这辈子琢了多少玉,最可心的也就是这个大件儿,这是我的压轴戏,唱完了这出戏,我梁亦清也就称得上一个琢玉高手了!往后,我就光支支哈儿,瞅着你也唱成个名角儿!”

坨子又转动起来,梁亦清北时完全忘却了自我。

突然,这一切都在剥那间停止了,梁亦清两手一松,身躯无力地倒了下去,压在由于惯性还在转动的坨子上……

“师傅!师傅!”韩子奇呼喊着扑倒在地,扶起四肢松软的师傅……

梁亦清在徒弟的怀抱中吃力地睁开了双眼。“宝船,宝船!”他气力微弱地呼叫着。

宝船遭到了意外的灭顶之灾!三保太监郑和遥指远方的右臂被摔断了!这是《郑和航海图》中至关紧要的一笔,整座玉雕的核心部位,七下西洋的方向所指,一臂断裂,前功尽弃了!

“啊!”梁亦清发出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一口鲜血飞溅出来,染红了那雪白的宝船!生命在迅雷不及掩耳的一瞬中结束了,他倒在那残破的宝船上,滚热的鲜血把琢玉人和碎玉连成一体!

月光下,静静的小院纷乱起来……

(节选自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注穆斯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伊斯兰”一词的派生名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的环境描写为下文梁亦清雕刻玉船即将峻工渲染了温馨、静谧的氛围,与结尾月下小院的纷乱构成对比,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B.梁亦清与徒弟对话时的眼睛描写,与曹雪芹对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眼睛描写,虽同样是描写眼睛,但用意不同。
C.玉雕作品将郑和塑造成镇静沉着、胸怀坦荡、不计荣辱的形象,一方面表现梁亦清对英雄的崇拜,另一方面也表现雕刻郑和形象难度极高。
D.小说主要运用叙述语言,人物对话不多,但肃穆凝重,如“往后,我就光支支哈儿,瞅着你也唱成个名角儿!”就是师傅对徒弟的郑重承诺。
【小题2】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一代工匠梁亦清的?
【小题3】小说以雕刻《郑和航海图》玉雕的宝船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 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 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 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小题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苍蝇之死

赵新

那天中午村长在床上睡觉时,脸上落了一只苍蝇。村长本来就要进入梦乡了,差一点点就要睡着了,可是那只苍蝇在他的脸上爬了一个来回,痒痒不是痒痒,疼痛不是疼痛,就觉得心里麻麻的,耳目难受,所以村长还是睡不着了。

村长并没有睁眼。村长知道是苍蝇,把手一挥,脸上便没了动静。

村长再睡。正要睡沉睡实的时候,那只苍蝇又返了回来,又落到了他的下巴上左右来回爬。

村长把手一挥,翻身再睡。又要睡沉睡实的时候,那只苍蝇又转了回来,落到了他的右腮,然后就徐徐地向上爬,显然是不慌不忙悠闲自得的样子。

村长被激怒了。村长想,你也欺人太甚了!你也不看看我是谁?和我过不去吗?瞎了你的狗眼!

村长怒火万丈地坐了起来,顺手抓起放在窗台上的苍蝇拍子,看见那只苍蝇探头探脑地在床沿上落着,伸出胳膊打去。

苍蝇很贼,苍蝇飞了。苍蝇惊慌失措地在他的头顶转来转去,发出嗡嗡的声响,像一架在低空盘旋的飞机。渐渐地那只苍蝇老实了,落在写字台上落在饭桌上落在沙发上,大概觉得这几处都有风险都不平安,最后高高地稳稳地落在了墙壁上。落定了的苍蝇一片欢欣鼓舞,伸了两条前腿兀自戏耍把玩,样子很像在给人作揖。

村长扔了烟蒂骂道:奶奶的,我岂能放过你!

村长抄起苍蝇拍子,悄悄地下床,悄悄地动,光着脚走到墙壁跟前,猛地往上一跃,怒发冲冠地向那只苍蝇拍去。结果是由于用力太大太猛,苍绳拍子被拍断了,苍蝇却又飞了!

村长扔了手中的拍子又骂:破货!假货!假冒伪劣的玩意儿!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盛怒之下村长朝那断成两截的苍蝇拍子跺了两脚。

村长媳妇儿是到邻居家里串门之后回来的。她回到屋里的时侯,村长正在沙发上悻悻地坐着,眉眼间带了一股火气。媳妇儿问:你没有睡觉呀?哪天中午你都睡!村长说:我还睡觉?睡屁!我气都气死了。媳妇儿说:奇怪,又没人来又没人去,谁气着你啦?谁敢让你生气?村长伸手朝天花板上一指:你自己看!

媳妇儿看见了落在天花板上的那只苍蝇。

媳妇儿大声笑了。媳妇儿说:你生它的气?你七尺高的男子汉,堂堂一个大村长,和只苍蝇一般见识,你好大的胆量,好大的出息!

村长说你是吃了灯草,说得轻巧。它老往我脸上落,赶又赶不走,打又打不死,真是可恶至极!你别笑话我,你有本事你就打死它,我服你!

村长熄妇儿也不说话,伸手从饭桌上拿过酒瓶来。她把几滴酒倒在了沙发的木质扶手上,又把酒瓶放了回去。

村长说:你别糟蹋酒呀,这是名酒,好几百块钱一瓶!这是咱村老大栓送的……

媳妇儿说:你别动,好好坐着!我知道这酒是老大栓送的,他不送他拿不到宅基地!

有风吹进屋子里,浓浓的酒香飘起来,丝丝缕缕,村长觉得这种味道又醇又厚,香彻肺腑,不禁精神大振。

村长媳妇儿悄悄地说:你看,你看!村长拍抬起头,见那只苍蝇从天花板上飞了起来。它飘飘悠悠,飘飘悠悠,它绕啊绕啊,旋啊旋啊,慢慢地低了低了,慢慢地来了来了,最后竟不顾旁边坐着两个大活人,一头扎在沙发的扶手上,愉悦地手舞足地去吸那几滴琼浆玉液。

咂咂咂,咂咂咂,它扇动着翅膀,忙乱着手脚,吸得真投入,真过瘾!

村长想,这个时候它的感觉一定是云里雾里,美不胜收,它一定认为自己成了神仙了!村长想,反正它是忘乎所以,旁若无人了!

村长的媳妇儿拿起一本薄薄的书,只轻轻地一拍,那只苍蝇便四脚朝天,淹在那酒浆里了!

村长拍手笑了。媳妇儿媳妇儿你真棒,你一下子就把苍蝇打死了!媳妇儿说:不是我真棒,是我知道它的脾气!

村长说,你真逗,苍蝇还有脾气吗?媳妇儿说:有,它贪,它太贪!

村长说:你说它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吗?妇儿说:它应该知道!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苍蝇既是小说的线索,又富有象征意义,对主题有暗示作用,还使小说在表达上增添了一种戏谑的味道。
B.小说通过对村长看苍绳吮吸酒水时的心理描写,将村长与苍蝇两个角色很好地“衔接” 起来,构思巧妙,意味深长。
C.村长“贪”的形象刻画主要是借助村长与媳妇儿的对话来完成的,如在对话中媳妇儿说出其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利的事。
D.小说在写村长媳妇儿将酒滴在沙发扶手后苍蝇飞来的情景时,用了叠音和反复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苍蝇迅速扑向美食的状态。
【小题2】小说结尾“它应该知道”有怎样的含义?
【小题3】小说前面用了大量篇幅写苍蝇和村长的周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