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注)民歌
李雄飞
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编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于是,此类文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
(选自2017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
(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
B.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
C.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D.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
B.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的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
C.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D.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
B.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C.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
D.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就有可能不会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0 04:0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小题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请简要概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世纪30年代以后,相声界的一些造诣深厚且有远见卓识的前辈艺术家,致力于相声的净化和改革,才使它得以从底层大众的通俗艺术成为全民雅俗共赏的喜剧艺术,由姿态低到尘埃的“玩艺儿”提升为铁肩担道义的“语言艺术”。经历了文革的停滞期和改革开放后的高潮期,通过广播、电视传播,马季、姜昆等优秀艺术家将相声领进了传统说唱艺术的殿堂,相声在大众娱乐和影视领域里,独领风骚几十年。

②当下的相声渐渐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复了“传统”,但是我们的时代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并不意味着“做旧”,坚持传统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式的故伎重演,我们被唤醒的文化记忆绝不意味着曾被否定的糟粕卷土重来,秉持现代文明的心灵绝不允许一夜退回旧社会,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死灰复燃和暗渡陈仓。遗憾的是,一些小剧场舞台、电视选秀节目明星导师云集,在对年轻相声演员的引导中,低俗代替了通俗,欲望代替了希望,感官刺激代替了娱乐享受。

③讽刺和嘲笑是相声的功能,也是相声引以自豪的光荣传统,无论是侯宝林净化语言而追求品位,还是刘宝瑞洞察世态人心的韵味,甚或是马三立的“自嘲”式的冷幽默,都是接地气的,直面民生的,传递正能量的。但近年来由于受西方“腐文化”的影响,一些演员表演暧昧、语言隐晦、做派轻佻,一些人以炒作刷流量,台风骚、浪、贱,迎合粉丝追星,阳刚之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娘娘腔、表情包,搔首弄姿,令人作呕。

④相声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病在对传统相声的优良传统视而不见,却对糟粕的“痈疽”趋之若鹜:低俗的语言和笑料使我们的生活愈加鄙俗化,傻子般的“愚乐”降低了观众的智商水平,腐化糜烂的表演使观众陷进感官刺激泥沼不能自拔,“碎片化拼凑”破坏了相声艺术的整体美感,降低了欣赏的品位,失去了韵味的咀嚼。观众们正在用不满的、质疑的目光审视着相声。

⑤面对广大观众的质疑,相声该何去何从?《淮南子·泰族训》说:“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相声和其它传统艺术一样,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重拾当年侯宝林、启明茶社、相声改进小组等“说文明相声、干净相声”的主张,维护相声生态文明,清除精神“雾霾”,还相声“绿水青山”,让相声对得起“语言艺术”这个誉称。

(节选自2018年8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声提升为语言艺术与前辈艺术家对相声的净化和改革互为因果。
B.相声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就是在恢复“传统”,就意味着“做旧”。
C.侯宝林、刘宝瑞、马三立的相声能接地气,直面民生,传递正能量,让人欣赏到相声的优秀传统。
D.观众对“病态相声”已心生不满,质疑审视,这为相声改邪归正提供了关键性的条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第①段是文本结构中的“起”,作者回顾了相声的辉煌历史,为下文的论述做好张本。
B.第③段是文本结构中的“转”,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暴露出时下一些相声表演中的负能量。
C.第⑤段是文本结构中的“合”,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是为了说明相声的光荣传统是讽刺与嘲笑。
D.文本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的方法,对相声艺术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论述,针砭时弊,观点鲜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坚守相声的优良传统绝不是抱残守缺,让相声中的糟粕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B.近年来西方的“腐文化”影响了相声演员,使他们的表演暧昧、做派轻佻、语言隐晦。
C.一些相声表演出现了只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低俗、只为迎合炒作刷流量而轻佻的现象,一些舞台中的明星导师是难辞其咎的。
D.相声要兼顾创作与表演,做到既注意洞察世态人心,也净化语言,才能发挥好相声的功能,成为“语言艺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如今,国家公园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自然生态保护模式,开始被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在保护本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有9省市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其中包括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长城以及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
如何保护好这些集自然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重要于一体的区城,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但几乎所有自然保护区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冲突,以滇西北为例,滇西北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但同时也是云南最贫乏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特别是1999年天然森林禁伐后。过去主要依靠以采伐林木为主的地方财政收入比禁伐前下降了60%一90%,地方经济再度陷入困境,农牧民人均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苍翠的原始森林、丰富多彩的珍稀动植物,构成了滇西北“秀、幽、碧、灵、媚、秘”的湿地文化景观。浓郁的藏乡游牧风情,多民族和谐聚居,文化互通共触,又令其成为具有世界级品牌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走生态文化旅游之路,是滇西北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国家公园是滇西北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途径。
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但不能全盘复制,例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3600多公里“国家公园之路”恰与印第安人“血泪之路”重合,这一点值得深思。另外,大熊猫、三江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面积都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大得多,人口密度也大很多。我们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道路,处理好人民福祉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目标。目前我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这仅仅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开端。相信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摘编自杨宇明《国家公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公园作为自然生态的一种保护模式,意在实现自然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B.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必然会带来当地财政收入的下降。
C.滇西北有湿地景观、多元文化,适宜走生态文化旅游之路,是建立国家公园的最佳目的地。
D.国外国家公园建设带有扩张和剥削的性质,我国要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滇西北发展的例子,论证国家公园比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具优势。
B.文章列数据表明国家公园已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认同并采用,国内正在全面推广。
C.文章以解决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为前提,论证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D.文章通过对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提出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公园建设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还能为所在区域的自然文化传承提供支持。
B.既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又不盲目复制,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采用先行试点的策略。
C.自然生态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国家公园建设也需要不断地完善。
D.只要科学试验,整合资源,国家公园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追  踪

彭育彩

雯雯的爸爸、妈妈,像鱼儿一样,在海水里畅游。

雯雯10岁了,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再与爸爸、妈妈粘在一起。她坐在柔软的沙滩上,揉着细滑的沙子。偶尔有贝壳从沙子里滤出来,雯雯便开心得好像灰姑娘意外得到了王子的水晶鞋。

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海面上,摇曳着细碎的金光。一艘渔船像凯旋的勇士,奏着欢歌,靠了岸。

从船里走出一个男子,男子从舱里拖出一个黑黑的、厚厚的塑料水箱,水箱里有不少捕捞来的鱼儿,鱼儿活蹦乱跳的,把雯雯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雯雯好奇地围在船边,看男子清理船舱。

男子的手,甩出一圈漂亮的弧线。弧线消失的沙地上,躺着一棵美丽的海藻。海藻一尺来高,茎和根须是黑褐色的,泛着光泽,晶莹透亮。叶子呈枣红色,一看就让人感受到海的气息。雯雯把它捡起来,小心地洗净海泥,拿在手中把玩。

忽然,男子发现了雯雯,他惊叫一声,盯着雯雯,眼神怪怪的。

男子满脸络腮胡子,黝黑的肤色,乍看像个土匪头子,他朝着雯雯大步走了过来,叽里呱啦地说着一些雯雯听不懂的话,让雯雯紧张得不断往后退,身子直打哆嗦。

附近有个茶座,有人登台献歌,围观的人很多,雯雯急忙混进了人群里。

当雯雯和爸爸、妈妈准备返回海边度假屋的时候,男子正准备用三轮车将鱼运回家里去,一瞅见雯雯,马上开着三轮车朝雯雯这边追了过来。雯雯眼尖,发现情形不妙,赶忙拉着妈妈的手撒腿就跑。

雯雯边跑边气喘吁吁地说:“妈,有坏人!”

雯雯的妈妈回头一望,果然,背后有一形迹可疑的男子急急追来。

听说这里地痞流氓敲诈游客的事情,时有发生。难道这个男子就是来敲诈的?

容不得细想,一家三口,匆匆忙忙上了轿车,飞驶而去。

差不多到度假屋时,总算甩掉了那个男子。

夜里,雯雯全身起满了红疙瘩,星星点点,状如麻疹。痒痒的,好像蚂蚁钻心。雯雯忍不住伸手去抓,结果,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皮都破了,渗出的黄脓水淋淋漓漓地向周围皮肤不断扩散,黄脓水流到哪里,红疙瘩就起到哪里。雯雯被折腾得哎哟哎哟地哭闹,一家人一夜未合眼。

好不容易挨到天亮,去看医生,医生说,这是无名中毒。服了医生给的药,雯雯的红疙瘩还是不见消隐。经人介绍,雯雯一家准备登门拜访当地的一位名医。

刚出门,就遇见了上回的那个男子。

男子看见他们,又追了上来,厚厚的嘴唇不停地张合,叽里呱啦地说着一些他们听不懂的方言。

雯雯的爸爸挡在前面,男子跑上前来扯紧他的衣服,指着雯雯对他又比又画。

好啊!不但抢钱,还想抢人?雯雯的爸爸气得握紧了拳头。

他对准男子的鼻孔,挥手就是狠狠的一拳。

雯雯的妈妈直奔门卫室去叫保安。

保安来了,男子已躺倒在地上,鼻子被打得像饱胀的红樱桃,裤子被水泥地板蹭开了一条裂缝,嘴里不停地叽里呱啦着什么。

保安扶起男子,男子用衣袖擦了擦鼻血,叽里呱啦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保安告诉雯雯一家:“你们误会了,他是来给孩子送药的。”

雯雯的爸爸说:“他来送药?他怎么知道我的小孩病了?”

保安解释说,雯雯那天在海边捡到的海藻,是颗毒藻,人只要一接触它,就会全身瘙痒,起满红疙瘩,如果不及时医治,红疙瘩溃烂流脓,将危及生命。

男子看见雯雯拿着那棵海藻,想叫雯雯丢掉它,然后用消毒水洗洗手。谁知几次追来,都没有追上。几经周折,才打听到了雯雯的住处。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雯雯的爸爸紧紧握住男子的手,说不出话来。

男子指着自己的上衣口袋又是一顿叽里呱啦,一旁的保安翻译说:“解毒药在这里,一次一小包,一天三次。你们快给小女孩服药吧!过了三天的期限,就来不及了!”

男子掏出一包药,一瘸一拐地向雯雯走去。

他鼻孔里的淤血,滴在地上,散成一朵心形的红花。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以舒缓的语调描绘出一幅全家人出游时惬意欢快的画面,暗示小女孩中毒后一定能得到解药,从而形成大团圆的结局,使小说极富戏剧性。
B.男子初次登场,作者即对其外貌做了全面刻画,勾勒出一个凶悍、粗犷的“土匪”形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故事做铺垫。
C.在家门口遇见追踪而来的男子,雯雯爸爸“挡”“握”“挥”等动作充分流露出其护女心切的急迫,表现出他慈爱又有些鲁莽的性格特征。
D.小说以淤血“滴在地上,散成一朵心形的红花”作结,既在意料之中,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E.发生在男子与雯雯一家之间的故事非常感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品德风尚和信任危机的忧虑与反思,这是这篇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以“追踪”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男子的“叽里呱啦”,如此设置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凡是足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功能,均可认为属于人工智能范畴。人工智能作为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创造新的强大引擎,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作为引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辰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达到世界先进水买成为重要经济層长点,帮助改善民生;到2025年实现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到2030年,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2014~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及预测

(摘编自《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概况及产业规模分析》)
材料二:
在研发人工智能的技术竞赛中,美国和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合作。
就目前来看,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强国,因为它拥有最高层政府明确的国家战略,政府为人工智能研发及实施投入了大量资金。CB风险投资公司发布的报告认为,2017年有48%的全球人工智能投资涌入中国初创企业,2016年这一比例只有11%,而美国在207年的占比为38%。
中国拥有大量消费者数据,这是人工智能开发的生命线。谷歌大中华区前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就是新石油中国将成为新的沙特阿拉伯。”
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建设及使用相关基础设施(例如智能汽车使用的智能道路),关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
而另一方面美国拥有全球顶级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机构,还拥有极为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人才库及多样化人口。多样化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非常重要。拥有全球多样化人工智能人才让美国在开发可全球应用的强大人工智能算法方面获得了巨大优势。同样的,美国多样化人口产生的数据对于培训适用于全球的人工智能算法来说也是无价之宝。
(摘编自《中美AI技术研发应取长补短》,2018年10月23日《参考消息》)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县。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又工智能安企评估和管拉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摘编自《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泛指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方面的功能,可以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
B.根据材料一的图表可知中国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在不断壮大,但2018年之后其产业规模的增长率会有所下降。
C.从CB风险投资公司发布的报告看,2017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研发及实施上投入的资金量要比美国高出很多。
D.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范畴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内都属于人类工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标志着可以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B.在研发人工智能的技术竞赛中,美国相较于中国的优势就是在开发可全球应用的强大人工智能算法方面拥有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人才。
C.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更加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人类存在人工智能才有价值。
D.专家建议给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这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会有与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中国会成为人工智能强国的原因以及目前人工智能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