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在人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霍去病墓的石雕、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也正是由于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的发展。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归为写意的类别,而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石雕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两组石雕虽然刻画的都是战马,但实质上均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霍去病墓石雕的重要特点,是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和选取石料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造意,因意而施工。《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匈奴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这样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结合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像昭陵六骏,因为皆属初唐,故马体的肥臀细腿等特征颇有汉风孑遗,但较之于汉马,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像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皆细致入微,在生动传神上,与汉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马踏匈奴》是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大型雕塑,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霍去病征服入侵者、取得胜利的那一刹那,被踏于马下的匈奴人手持弓箭仰卧在马腹之下垂死挣扎的场景。静静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匈奴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权在握的静态与垂死挣扎的动态完美统一。昭陵六骏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刻画出骏马飞驰、屹立、徐行的三种姿势,表现出六骏共同的雄健俊美的外形和勇往直前的气势,显示出它们的情谊,是古代以形传神的成功范例。这两组石雕形象选取了动态和静态中的马的形象,并将其协调统一地安排在同一个整体中。
(选自《汉唐石雕中“马”的艺术形象与成就》,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中有马的形象;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者骑马;人死后,马是比较重要的陪葬品:马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非常重要。
B.统治者对马的重视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可见一斑。帝王对良马的喜爱,马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等,对“马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C.霍去病墓石雕、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几乎不可超越的作品,二者的艺术风格不同,前者重意象造型,后者重写实造型。
D.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是因为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个性追求切断了艺术之间的联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09:37: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20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线或无底的深渊。

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出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顽固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脚踢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线。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座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河到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但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20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骑走。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80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明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搀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地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汉子尚且费尽心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她能让这匹患有神经性恐水症的马跨进河水?

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竞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儿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小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的转化为前进的力,嗒嗒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竞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此事发生在1972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就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事开始马不愿意过河,甚至对过河表现出恐惧,是因为它曾经遭受过洪水的可怕袭击。
B.文中采用了对比写作手法,“我”的年轻力壮与老太太的年迈体衰,马在“我”面前的桀骜不驯与在老太太面前的心神相通,激发读者兴趣,引人深思。
C.小说描写了“我”一次骑马过河的生活片断,并由此感悟出人与动物相处的真谛,给人以生命的思索与启迪。
D.小说语言充满张力。自然环境的壮美,马的个性与飘逸,老太太衰弱及其瞬间迸发的力度,都是通过作家精彩的语言描写来传递的。
【小题2】小说中对“我”骑马过河时和老妇人骑马过河时马的反应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补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老人背后的天山,有何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煞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文学争论在分门立户、相互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如针对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之弊,“唐宋派”王慎中等在心学和文学通俗化的思潮影响下,提倡学习与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自由地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精神,在作品中能见到“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但由于他们过于追求理正法严,不免失之于沉滞,不久就遭到了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反击。但这绝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唐宋派毕竟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为后来的公安派的崛起做好了准备,而且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地肯定了归有光等人的文章,摒弃成见,会通众说,归于和平。这有力地证明了通过争论而取得的“双美”共识。

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映,又反过来推动了创作与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相互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沿着这一方向,在以后的文学史上,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更加明确。

(摘编自《明代文学: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文学团体成员往往围绕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兴趣型集团。
B.前七子入主出奴,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结合的模式,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C.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散文,它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后来也得到了后七子的肯定。
D.明代初期,以一些台阁文人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其文学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二、三段结合文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学表现,比较详尽地阐释出其大致的类型。
B.文章立足明代文学史,从文学团体类型和流派纷争两方面论述了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
C.文章第四段以文学争论中的相互否定又相互渗透,证明通过争论可以实现“双美”共识。
D.文章大体呈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再结合明代文学的特色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和明确,为了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文人们会越来越对立,纷争会越来越激烈。
B.统治集团的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和城市的发达,是成化、弘治以后文人以主张相结合形成集团的主要原因。
C.万历以后,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有一定的政治主张,作为有全国影响的团体复社,其鲜明的政治色彩也会影响其文艺性、学术性作品。
D.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肯定归有光等人的文章,说明不同流派在争论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巔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都城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肆勾栏,有杂耍的、说书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有时,“耆老六七人,时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三品,肴馔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宋都市格局及其呈现出的不同气象可见,宋文化相比唐文化,具有“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特点。
B.两宋都城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文化活动丰富而普遍,市民文化的勃兴标志着古典文化走向了近代文化。
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被宋代士人作为礼品互赠,这种以物相赠的“人事”是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在具体文化实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第一段强调宋代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的作用,揭示了宋代文化发展的深层原因。
B.第二段通过唐宋都城的比较,从开敞的城市布局方面指出宋代文化具有的特点。
C.第三段从文学创作主体和接受者都有扩大的角度说明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
D.结尾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大师、精英层出,说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具有开创精神,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井大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真率会”这种聚会形式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文人作品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也可能有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宋代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小 题。
寒 雀 
王太生
世上本没有怕寒的雀,只是怕寒的人看鸟冷。
冬天看雀,雀在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寒意嗖嗖,北风四起,雀的羽毛在风中凌乱,树下看雀的人,不禁紧了紧身子,打了个哆嗦。
人觉得冷,看雀便是寒雀。此时,冬天的食物比起春天和夏天要少得多。
其实雀快乐着呢,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火把果,还有圆黑的樟树果,尤其是沙棘果,津甜润喉,啄一口,果浆四溅。
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春雀忙着衔泥筑新巢,还要付房贷首付,夏雀忙着哺新雏,还要带孩子学走路。寒雀不慌不忙,它正像一个农人过冬闲,倒背着手在田埂上走走。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一个失意潦倒的人,觉得自己是寒雀,看那些得意的人,是暖雀。
寒雀和暖雀,至少在心灵体验和心理视觉上有区别。
冬日无事,坐在南窗下,闲翻古人画的寒雀图。
宋人崔白柔软的绢纸上,蹦跳着一群雀,在隆冬黄昏的古木上嘻栖投宿:左三雀,已然憩息安妥,处于静态;右二雀,乍来迟到,呼朋引伴,寒枝乱颤;中间四雀,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雀之灵动,在其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的寒雀在冬日傍晚栖落荒枝,恰似在外旅行的人,投宿一处价格便宜的小旅店。
崔白,字子西,生卒年月无从考量,出生于安徽濠梁,宫廷画家,活跃于熙宁、元丰时期,颇得皇帝优待,气质更接近不受拘束的文人。
画雀人也是一只雀?猜其人生处境,不知是寒雀,还是暖雀?
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遥想八百多年前,一个冬日早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寂寞空庭,成百上千麻雀,翩翩飞下,唧唧喳喳地站在诗人的梅树枝上作客,像是在互相交谈。一时间,群雀好像预先约好似地齐声喧哗,嘈杂的声音几乎要击穿人的耳膜,突然又被什么惊扰,它们“呼拉”一声,四散飞去,庭院内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苏轼《南乡子》中吟哦,“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小院篱笆上落满寒雀,争相踏上盛开花枝,待到来人坐到花下,喧哗惊飞的寒雀,踢踏下的花瓣,飘飘忽忽落进客人的酒杯。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二三小雀,冰天啄食,雪地上跳跃着几个小黑点。
此时,看雀人总想着远处有一只毛茸茸的粗糙鸟窠,给寒雀些许温暖,稻草的暖、枯草的暖,感觉上有些许慰藉。其实,看雀的人不懂雀。
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吱吱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印在雪地上。雀为谋一口食,在天地间游走,气候严寒时不肯离去,迁徙别的地方。它们没有乡愁,固守乡土,在希翼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人不是一只鸟,但能从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蒲松龄在《聊斋自志》悲叹,“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这里面,有透彻薄衣的透心凉,痛彻心扉的大寂寞,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而杜甫认为,没有房子的人是寒士,寒士在冬天冷得竦竦发抖,了无生趣。其实大自然之中的寒雀是快乐的,人世间的寒士是悲酸的,寒雀与寒士,毕竟不是一回事。
冬日闲赋,低头负喧,抬头看雀,一树的雀。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第4期)
【小题1】概括文中寒雀的特点。
【小题2】作者描写了宋人崔白的《寒雀图》,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小题4】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试作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如果说要找出共享经济的最大亮点,那么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引领了波澜壮阔的创业浪潮。自2011年以来,每一到两年都有一些领域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如2011年到2013年,诞生了以在线短租为主的住房共享创新浪潮;2013年到2015年,有了各家资本裹挟下的网约车烧钱大战;2015年到2016年,产生了直播、短视频等知识共享的创业潮,以及2016年至今骤然从高潮到低谷的共享单车等。此外,还有生产制造共享、劳务共享、科研资源共享等层出不穷。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创业潮,搅动了原有的商业格局,重构了我们的生活模式,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

但若要总结共享经济的一些教训,那么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共享经济产生了许多“泡沫”,造成了虚假繁荣。拿这一波“风口”上的共享单车来说,就在去年还“风生水起”,转眼间就遇到寒冬,原因何在?是因为市场快速发展引来资本竞逐,甚至为抢占市场采取恶性补贴,却忽略了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改进,轻视了和地方管理之间的磨合。更有一些“共享经济”,只是炒作概念而没有实质,如共享宿舍、共享衣服、共享马扎等,实际是人为制造的“伪需求”。还有一些“共享经济”概念,言必称颠覆传统,态度十分激进,但是却忘记了传统产业也有自身特点和优点,如果不尊重、不理解甚至敌视传统,就很容易闭门造车、凌空蹈虚,造成“空中楼阁”。

材料二:

共享经济拉动就业成效显著,助力实现包容性增长。

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平台员工数达716万人,比上年增长22.3%。


2015—2017年我国经济平台员工数


材料三:

资本退出之后,谁来填补空缺?这可能是共享经济下半场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显而易见的是,用户的押金并非问题的正确答案。“对于互联网租赁企业,生存之道不是要盯着用户的押金,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这样资本退出之后,才不至于有釜底抽薪的感觉。”上述共享汽车平台投资人表示。

“对于租赁企业来说,收取押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确保消费者不去故意损毁单车,维持运营秩序。而此目的,还可以通过建立消费者信用体系和正向鼓励等多重手段实现,不一定只依赖于押金。”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交通项目部主任刘岱宗说。

“要防止共享经济的异化,警惕那些只为吸引眼球,而无法探索出可持续经营模式的共享经济项目。”熊猫资本合伙人梁维弘认为,共享经济发展已背离共享初衷,不但没有利用闲置资源并使其流动起来,反而提高了交易成本。

材料四:

共享经济主要通过对资源的共同分享,实现资源利用效果和程度的最大化,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更加开放和互动。然而,在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对闲置资源进行优化利用的过程中,空间作为资源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比一般物品的资源共享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挑战,这在城市空间治理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以大数据技术发展为背景,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分享,从而达到大多数人参与的目的,但由于当前我国互联网平台监管并不全面,信息在分享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泄露等问题,导致相关主体利益复杂化。比如,一些企业打着“发展共享经济”的幌子,堂而皇之地从事非法集资、窃取用户隐私等违法犯罪活动。

共享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其本质而言,资源拥有权与使用权的界限、界定是十分清晰的。然而现阶段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经济,大多数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资源提供者与个人需求相互联系,平台与服务提供者的关系设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雇佣模式,更多是偏向于联盟的作用关系,这就导致部分企业企图以单纯提供信息平台为由规避风险与责任。

【小题1】下列针对材料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近年来共享经济最大的优点是它引领了产业革命的浪潮,不断开创新兴行业。
B.材料二列举了2015年到2017年共享经济平台员工数量,直观地反映出共享经济在解决就业方面的突出作用。
C.材料三讨论了共享经济如何摆脱困境的问题,认为谁来填补资本退出后的空白是最关键的问题。
D.材料四从城市空间管理、信息获取共享、资源使用三方面深度剖析了共享经济面临的困境。
【小题2】下列针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在资本的裹挟下,每年都会制造出诸如共享住房、共享单车、共享知识、共享劳务等创新创业热点。
B.共享经济对扩大就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17年,共享经济企业新增的就业岗位约占全部新增就业岗位的10%,2017年新增就业人数大大增加。
C.为维持良好的运营秩序,确保消费者不故意破坏租赁物,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收取押金,再比如建立消费者信用体系,以消费者的信用作为担保物。
D.部分共享经济企业企图利用平台逃避责任,有的企业甚至利用平台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小题3】请结合材料中“共享经济”出现的问题,给“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几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