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都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①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注)①七十五年前:指1926年。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然后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朱自清高洁傲岸的人格。
B.文章前六段按照作者的行踪,移步换景;所写景致,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致基本一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C.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地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小题2】文章第⑦段中,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5 09:48: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央环保督察启动“回头看”:严禁“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做法
近日,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将启动,地方出现环保“一刀切”行为将被严肃问责。
同时,环境部强调,为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进驻期间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部专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请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协调被督察地方党委和政府抓好落实。
《意见》要求,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将把环保“一刀切”作为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纳入督察范畴,对问题严重且造成恶劣影响的,严格实施督察问责。
《意见》指出,督察进驻期间,被督察地方应按要求建立机制,立行立改,边督边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信访问题,切实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查处到位、整改到位、问责到位。在整改工作中要制订可行方案,坚持依法依规,加强政策配套,注重统筹推进,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
对于不同的问题,环境部要求要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于工程施工、生活服务业、养殖业、地方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及企业、采砂采石采矿、城市管理等易出现环保“一刀切”的行业或领域,在边督边改时要认真研究,统筹推进,分类施策。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的整治措施;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但没有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根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对于没有合法手续,且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依法严肃整治,特别是“散乱污”企业,需要停产整治的,坚决停产整治。对于督察进驻期间群众环境信访问题,既要推进问题整改,也要注重政策引导,在整改工作中尽可能避免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凤凰网2018年5月28日)
材料二:环保“钦差”升级后 这些地方撞到枪口上
根据安排,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共组建6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组长由朱之鑫、吴新雄、黄龙云、马中平、张宝顺、朱小丹等担任,副组长由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翟青、赵英民、刘华等担任,采取“一托一”或者“一托二”的方式,分别负责对河北、河南,内蒙古、宁夏,黑龙江,江苏、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开展“回头看”督察进驻工作。
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进驻一览表
组别
组长
被督察地方
进驻时间
值班电话
邮政信箱
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
朱之鑫
河北
2018年5月31日-6月30日
0311—87801028
石家庄市邮政信箱638号
河南
2018年6月1日-7月1日
0371—65603600
郑州市70号专用邮政信箱
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
吴新雄
内蒙古
2018年6月6日-7月6日
0471—6960015
呼和浩特市2588号邮政信箱
宁夏
2018年6月1日-7月1日
0951—5986000
银川市第18004号邮政信箱
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
黄龙云
黑龙江
2018年5月30日-6月30日
0451—84010912
哈尔滨市第450号邮政专用信箱
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
马中平
江苏
2018年6月5日-7月5日
025—83585266
南京市1420邮政信箱
江西
2018年6月1日-7月1日
0791—88918612
南昌市3622邮政专用信箱
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
张宝顺
广东
2018年6月5日-7月5日
020—87766710
广州市713信箱
广西
2018年6月7日-7月7日
0771—5577276
南宁市2018-6号邮政专用信箱
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
朱小丹
云南
2018年6月5日-7月5日
0871—63886001
昆明市第98号信箱
 
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情况(人民网,2018年6月9日)
材料三:新一轮环保督察释放了什么信号? 专访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主任吴舜泽
经济观察报:如何理解环保与经济这“两本账”?
吴舜泽:按照中央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第二轮环保督察肯定会很大程度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为不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账从根本上讲是不经济的、不可持续的。
中国和世界的实践证明,解决环境问题从来没有脱离经济、超越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态环保上,我们已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多还旧账、少欠甚至不欠新账,所谓“两本账”完全可以合并考虑,算大账、算长远账。要通过依法常态化严格监管,公平对待所有市场主体。严格监管各类排污企业,本质上不会增加较长时期内的社会总成本,只是调整环境成本在时空上的利益分配格局和生产关系。
实际上,环保督察对经济社会有长期综合正效益,有利于腾出环境容量,以优化投资环境,发展一批生态型特色产业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产业,培育新动能和新增长点。这些发展趋势与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完全一致,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可以说,依法严格监管影响的只是那些对人民美好生活带来负效果的不良增长和危害国家长远发展的“黑色”增长。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不仅会促使经济取得新进展,还可以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中国环境与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新问题,尽管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但部分地区、行业的污染状况还存在恢复性波动和反弹,所以今后仍需更加严格的环保执法力度,多从算大账、长远账角度考虑。这应是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重点关注的深层次问题。 (《经济观察报》2018年4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环境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是为了防止一些地方为应付中央督察而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B.一些地方所采取的“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一刀切”行为,属于生态环境领域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全都将被严格实施督察问责。
C.在网上公布各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进驻地及各组组长姓名、值班电话和邮政信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阳光操作,有利于群众举报一些地方的敷衍行为。
D.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能通过环保督察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不解决环境问题就难以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保督察对经济有长期综合正效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保“一刀切”之所以是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是因为对不同问题应有不同方式应对,要尽量避免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B.从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央环保督察为了更加严格环保执法力度,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应对部分地区、行业还存在的污染状况恢复性波动和反弹。
C.解决环境问题虽然不能脱离经济,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但我国现在经济能力已经足够考虑环保账和经济账,让我们多还旧债,少欠甚至不欠新债。
D.从长期看,环保督察对经济社会有长期综合正效益,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发展一批生态型特色产业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产业,不会增加社会总成本。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凤凰网同人民网、《经济观察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监察制度与中国古人的智慧
文/艾永明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实行 2000 余年。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秦和西汉,御史府服从于相府而不独立。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并与行政系统相分离。魏晋时期,御史台又脱离少府而自立,罢司隶校尉而将监察权向御史台集中。隋废尚书省的监察职能,唐将隋的司隶台并入御史台,形成单一的御史系统。元朝取消谏院,使监察组织更加一元化。清朝实行科道合一,都察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唯一的中央监察机关。
第二,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而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实行常设监察官和朝廷派遣巡察御史巡察相结合的体制。巡察御史由朝廷直接任命派遣,与地方政府没有关联。地方常设的监察机关(官员)则不同,它们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独立性是经过长期发展才确立的。自秦至隋,地方常设监察机关往往从属于地方政府。唐宋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监察机关。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建立行御史台,实行大监察区建制,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分属行御史台,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政府没有统属关系。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各省又设按察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各省常设监察机关。清承明制,监察体系基本循而不改。
第三,监察官员之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监察官员也不兼任其他职能,这是监察独立的内在要求。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也没有真正专职化。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本实现专职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御史是官僚机构中一个特殊群体,负有专门职责,还有专用的“獬豸补服”。
第四,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批准,御史以个人名义而不是组织名义提起弹劾。这是为了不妨碍对宰执或台主的纠弹,同时使纠弹的主体十分明确,因而也是对监察官员的一种制约。东汉初年,刺史纠奏二千石长吏“不复委任三府”而直呈皇帝。唐初,明确规定御史可以直接弹劾:“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清朝规定,科道官不必经过都察院而可以单独进呈,既能封劾,还能面劾。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国家治理中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理性的认识和较合理的设计,它们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监察权运行的内在规律。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历史发展看,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
B.监察独立要求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这样监察官员才具有独立弹劾权。
C.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才真正确立。
D.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须先让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且将监察职能从其他机关分离出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制度自身的缺陷。
B.文章按朝代顺序分析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独立与一元化的发展及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C.文章第五段引用有关唐初规定的历史文献,证明了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简约而有力。
D.文章从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两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逐步走向独立的发展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监察官员没有独立弹劾权,就难以对宰执和台主进行监察,还可能导致他们胡乱纠弹。
B.监察机关监察权及监察官员弹劾权的独立,是有效监察百官、避免官员贪腐的前提之一。
C.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突出。
D.中国古代施政者对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其合理性,因而对不同的政治体制也有借鉴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低到高分别是劳务出口和自然资源出口、产品出口、知识产权的共享。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我国的对外合作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与知识产权共享相结合的形态。

“一带一路”是我国站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发起的共商规则、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联动发展倡议。合作共赢是“一带一路”倡议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单纯扩大中低端经济增长要素存在诸多局限性,只有坚持知识共享,才能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合作,最终实现共享繁荣的目标。

以技术要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当今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技术附着于实物商品,并通过产品出口实现经济利润,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越高,其利润越大。我国在高铁、核电等基建领域以及5G通信、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电池等新兴领域,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其中一些技术已经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知识产权共享的跨越。“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与我国存在现实发展势差,以知识产权共享为关键的国际合作将占据重要地位。

(摘自《知识产权共享将占据关键地位》,《光明日报》2018.12.26)

材料二:

2008年6月5日,我国颁布施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10年来,我国修改完善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和知识产权法庭……到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5.1万件,排名全球第二。

知识产权制度的逐步完善,不仅能促进技术迭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标注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四十年间,外资企业成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的亲历者、见证人。最近,广受关注的苹果与高通公司专利诉讼在福州中级人民法院有了新进展。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在遇到专利纠纷时,选择到中国来寻求正义。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彰显着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司法、执法的信心。

也不可否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比如维权成本与侵权成本不匹配的矛盾如何解决?“洗稿”“伪原创”等打擦边球的侵权行为不时出现,对于这样隐蔽性强、取证难的侵权行为又该如何处理?在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进程中,这些问题亟待破解。

(摘编自张凡《保护知识产权,凝聚创新力量》《人民日报》2018.6.5)

材料三:

近日,日本媒体被一则消息拨动了神经——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日本经济新闻》直指,在日本技术立国的地位出现动摇的背景下,知识产权领域逐渐走向“中美两强”时代。

日经中文网报道,3月2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2017年全球企业等申请国际专利的统计数据,中国申请专利数量较2016年增加13.4%,成为唯一一个专利申请数增速为两位数的国家,达到48882项,超过日本的48208项.升至第二位。日本的申请数量增加了6.6%,但以微弱差距位列第三。而占据首位的美国,去年申请数量为56624项。

“中国正在成为知识产权‘强国’”是日媒关注这一消息时开门见山的看法,而对于中国如何成为“强国”,内驱力从何而来,外界始终对中国保持着“强势围观”。《日本经济新闻》的最新报道提到,中国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目标。将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举全国之力改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

俄罗斯《独立报》3月初则援引经济分析师阿尔乔姆·杰耶夫的观点说,中国目前遇到了贸易摩擦、全球爆发新危机等问题。“中国不得不在迅速完成外部订单的同时,向主要贸易伙伴推广本国技术和产品。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激烈动荡的时局中保有安全感。”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3.23)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高铁、核电等基建领域和5G通讯、风电设备等新兴领域,有一些技术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知识产权共享的跨越。
B.“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发展相对滞后,这是我国的对外合作呈现出与知识产权共享相结合的形态的重要原因。
C.我国颁布施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修改完善一系列法律,成立专门的法院、法庭,促进了专利申请质与量的提升。
D.苹果与高通公司专利诉讼选择在中国福州中级人民法院展开,反映出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司法、执法的信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2017年企业申请国际专利数量增长率超过10%,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有望超过美国,升至专利申请数量的第一位。
B.我国之所以能成为知识产权强国,就是因为我国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不断加大,释放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和信心。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报道了中国在专利申请方面的成就,材料二还分析了专利保护的成绩和不足,材料三则侧重于原因的探寻。
D.我国出台《“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将对解决知识产权方面“维权成本与侵权成本不匹配的矛盾”产生积极作用。
【小题3】中国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代替“扶贫”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此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脱贫攻坚战”的表述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増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记者近日在部分贫困地区采访了解到,少数群众一味追求物质上的“获得感”,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为“理所当然”,在热火朝天的帮扶工作中,自己则“袖手旁观”;还有少数群众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坐等“天上”掉“现金”;有的甚至恃“穷”而骄,为满足自身不当欲望无理要挟,阻碍扶贫工作。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此背景下,少数贫困群众“参与感”不强,其弊端显而易见。这不仅会导致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白费力气”,难以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延缓乃至阻碍扶贫攻坚进程,而且有可能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少数群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与其自身存在的“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甚至懒惰习惯息息相关,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缺位。在从事扶贫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漫灌”、“扶持”、“救济”等思维,习惯扮演“给予者”的角色,没有将贫困群众真正纳入到扶贫体系中,不注重发挥甚至忽视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已经替代了“扶贫”,这在本次中央的会议中得到了确立。
B.一些企业扶贫时功利主义严重,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金。
C.脱贫攻坚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帮扶,还要善于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
D.精准扶贫中,不仅政府官员等扶贫主体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落到实处,一些群众也应该改变不好的观念和做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格外关注“脱贫攻坚战”。
B.材料二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广大群众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难,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C.一些扶贫主体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有时候抢摘贫困帽是为了凸显政绩。
D.精准扶贫中,群众“参与感”不强,保持老一套的“等靠要”思想,这样就会影响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从扶贫主体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好精准扶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记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衣冠文物之邦”是中华民族的荣耀,“衣裳”更不寻常。众所周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训,把人人都要吃饭这一寻常事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然而这“以食为天”的观念,若与服装排座次,仍然屈居其后,殊不见“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排列,就充分显示服装优先的地位。 

穿衣戴帽成为中国历史上国家礼制的重要内容。中国的礼制形成了一种世界罕有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服装的地位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改朝换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一代流行色上升到与国运兴亡有关的高度,承载色彩的服装更不寻常。春秋战国时期,“衣裳”一度成为国家的代称:说我中国是“我衣裳”,改朝换代必定要变更服色等。诸多章法,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民间风俗,这从习惯话语中可见端倪,例如士大夫称为“衣冠”,没有功名的学子称“布衣”,绅士的“绅”源自衣带,潜心受教名为继承“衣钵”,当官的理想是“衣锦荣归”,清官的嘉誉是“两袖清风”,首脑人物称作“领袖”。以衣冠服饰表现民族气节的典故更是史不绝书,如季路垂死不忘结缨,临终也要把帽子戴正……许多佳话往往都用衣冠来体现,这说明服饰在中国不仅有遮体、保暖、观瞻的功能,还被提升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文化精英的代表、民族荣辱的标志。 

在贵贱有别、职业有分的制度下,士农工商任其熙来攘往,一望而知,非农、非工、非士、非商的游民很容易暴露于众。衣冠之治即是通过服装穿戴进行社会管理,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统治方略。 

古人的衣冠还承载道德教化的功能,以皇帝冕服为例,这一身衣衫最重要的是冠帽。皇冠前的十二束垂旒,称为“蔽明”,表示目不视非,有所不见:冠的左右两侧有充耳,称为“塞明”,表示耳不闻邪,有所不听。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古训在帽子上的具体形象。日常用的冲天冠,两侧有向上翘的展角,象善字又称“翼善冠”,表示皇帝以身作则,一身穿戴处处表现信奉的伦理教化。

当然,还有些服饰表达了职业的理念和道德崇尚。执法的官员要戴獬豸帽,獬豸性格忠直,是非分明,是执法严明的象征。崇奉理学的士大夫们,喜欢戴的是心形冠,其造型是圆顶象征天,由八片布拼接表示八卦,大圆帽檐像太极,俨然是天干地支的太极图。

这些制作都源于一种理念,这就是明代理学家吕柟所说:“古人制物,无不寓一个道理。如制冠,则有冠的道理;制衣服,则有衣服的道理;制鞋履,则有鞋履的道理。人服此而思其理,则邪僻之心无自而入。”服此服而思其理,是古人服装制作的法则,这一法则使得一身衣衫从质料、色彩、款式、花纹无不受“礼制”的规范,被赋以天道、伦理、身份地位、品行情操等诸多涵义,成为封建伦理政治的图解和符号。

(摘编自刘志琴《衣冠之治与华夏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食为天”的观念排座次时,排在了服装之后,显示出服装比吃饭重要的地位。
B.改朝换代都要改正朔,是穿衣戴帽成为中国历史上国家礼制中重要内容的体现。
C.中国传统社会通过服装穿戴区分百姓身份进行社会管理,体现华夏文化中的衣冠之治。
D.很多衣冠制作都源于“服此服而思其理”的法则,该法则成为封建伦理政治的图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服装地位优先的问题,然后通过阐释服装承载的功能对此问题加以分析。
B.文章重点论证衣冠在我国历史上的意义,是以服装的观瞻功能和社会象征为基础的。
C.文章通过列举“布衣”“衣钵”等习惯话语,论证了穿衣戴帽与国家礼制的关联性。
D.文章引用明代理学家的话,对古人服装制作的法则及其意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衣裳”作为国家的代称,表明“衣裳”在当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B.皇冠的垂旒和充耳,寓意皇帝受到视听上的约束,该皇冠承载了道德教化的功能。
C.苏武流亡匈奴十九年仍不改汉服以坚守民族气节,表现了服饰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D.崇奉理学的士大夫们喜欢戴心形冠,因为此种冠帽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