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所谓“书法”,按其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文字书写的方法或法则。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其内涵并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法则。一般意义的文字书写,关注的重心是实用,因而要求把字写得工整以便认读。汉字书法艺术关注的重心是审美,要求把字写得美,写出神采,要求在精熟的书法技巧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其全部心灵。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而汉字的笔画可以神奇地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这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是极为罕见的。汉字发端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虽历经变迁,但至今还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保留着一定成分的象形性、表意性和象征性,而不像许多民族的文字那样已经变成单纯的表音符号。这就为汉字书法得以进入艺术殿堂奠定了基础。因为凡艺术都必须创造审美意象,即创造一个有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而汉字的形体正好为书法家创造审美意象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汉字的书写要用笔、墨、砚、纸。其中用兽毛制成的毛笔,柔软而富于变形,吸墨多,能写出墨的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毛笔的书写,使汉字本来以繁复多变的线条组合变得更加丰富多姿,妙趣横生,使的汉字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创作有三个基本因素。首先是用笔也称“笔法”。书法是点画线条组合的艺术,点画线条是构建书法意象世界的基本手段。因而点画线条的质量就是书法能够令人产生美感的关键。为了写出有质量的点画线条,执笔和运笔就很讲究方法,执笔让笔管尽量和纸面垂直,行笔要恰到好处地或提或按,稳健缓慢,甚至滞涩好像纸上有一种无形的阻力,写出来的点画才能产生有力度的美感。还有蘸墨多少,墨汁浓淡,也会使线条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其次是结字。也称“间架”, 是指笔画间的搭配组合关系。由于各种书体不同,字的间架结构也不可以一概而论,但共同的审美原则是每写一点一画,都要左顾右盼,照应全字,处理好主次关系,向背关系,揖让、呼应关系等等。再次是章法,也称“布局”,书法创作需要“意在笔先”, 进行艺术构思,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干枯、浓淡等微妙变化的经营,包括行与行之间疏密、奇正、错落等整体格局的布置,其中特别要安排好全幅作品中有墨迹处与无墨迹处的关系。此外,章法中也包括正文与落款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以显示满篇的气韵流动、浑然一体的审美效果
书法创作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功力,而在每个字的结体特别是通篇的布白上,则更多地显示着一个书法家的艺术才能和个性气质,是其审美能力、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这种才能和观念的背后,又体现着书法家的生活阅历、学识修养,所以前人有书如其人的说法。
(摘编自《中国文化导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既要遵循文字书写的方法和法则,又要求把字写出神采,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全部心灵。
B.汉字的笔画可以自由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并保留着一定程度的象形性,为书法家创造无限丰富的审美立项提供了可能。
C.世界上其他文字已经演变成单纯的表音符号,没有创造审美意象所需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其书写也就无法进入艺术创作的殿堂。
D.汉字书写所用的毛笔,柔软而富于变形,根据吸墨多少和按笔提笔,能写出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使得汉字书法成为独特的艺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通常情况下,文字的书写,注重的是实用,所以只要把字写得工整整齐,便于人们认读即可,不刻意追求艺术性。
B.作为艺术门类的汉字书法,着重关注的是审美,所以书法创作必须在书写技巧精熟的基础上,能展示书家的与众不同。
C.书法创作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功力,也就是刻苦练笔的程度,所以,练笔刻苦的人书法造诣都很深。
D.书法作品中要体现书家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深层次上体现出叔家的生活阅历和学识修养,所以有书如其人的说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点画线条是构建书法意象世界的基本手段,书法中执笔和运笔都很讲究,所以,书法艺术中的点线不同与一般写字中的笔画。
B.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中,字与字甚至字中的笔画,搭配组合都必须照应全篇,处理好主次关系,向背关系,揖让呼应关系等等。
C.书法艺术讲究整体布局,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非常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和行与行之间的疏密错落等方面的微妙变化。
D.书法创作中的艺术构思,还包括安排好全幅作品何处有墨迹何处无墨迹,注意落款与正文必须和谐统一,留有恰当的空白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2 07:1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世间万物,最可贵的就是人的生命。文化遗产是古人的创造,而斯人已逝,独留遗物载其智慧与思想,成为今人与古人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与媒介,根本而言就是古人的象征,可谓其代言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遗产也像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尊严,且至为可贵。这一点应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清代曾国藩言“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于国、于民、于家、于业、于人、于己都至关重要,对于为古人代言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了敬畏,盗掘之举方能有所收敛;有了敬畏,破坏之为方能有所约束;有了敬畏,纵容之态方能有所更张。

面对天灾人祸,人的生命十分脆弱。那些饱经沧桑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也如年迈老者一般,生命极其脆弱。敬畏生命、善待老人,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已渐成风尚,对待历史老人,我们又该如何呢?首先,既不能敬而远之、弃之不顾,也不可焚琴煮鹤、暴殄天物,更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其次,要时刻关注其细微变化,分析背后原因,及时排除一切不利的干扰因素,为其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再次,务必坚守遗产的生命线,面对遗产脆弱的生命,保证其“活下来”是一切文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得起前人、对得起祖先的基本准则。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有学者说,仔细触摸文化遗产是能够感觉到它的体温的,因为它们身上无疑流淌着先人的血水与汗液,承载着先人的希冀与创造,凝结着先人的思想与智慧,因而触摸遗产其实就是走进了先人的世界,就是在与先辈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如此而言,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既然有生命,就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恰如苏东海先生所说,文化遗产处于不断的消失中是遗产存在的根本状态,文化遗产消失的规律是关于遗产的根本规律。只有正确认识遗产消亡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现存遗产的珍贵价值,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抗遗产消失的斗争,秉持遗产保护之“道”与“德”,方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不断取得斗争胜利。

人生苦短,每个人也都想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作为古人的代言者,文化遗产又该如何借助我们的手段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呢?很多遗产的原初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基于其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却可以不断挖掘,这也正是体现其意义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

(选自王运良《文化遗产好似人类生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是古人的象征,是古人的代言者,拥有自己的尊严。因此,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应当抱有一颗敬畏之心。
B.文化遗产的生命极其脆弱,因此合理有度利用,优化生存环境,坚守遗产生命线,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C.只有正确认识遗产消亡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现存遗产的珍贵价值,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避免遗产的消失。
D.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是不断挖掘基于其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实现古为今用。
【小题2】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采用类比说理的方法,依次论述了敬畏文化遗产、善待文化遗产,遵循规律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道理。
B.第二段基于文化遗产生命的脆弱性,从摒弃错误做法、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坚守遗产的生命线三个方面来说理,论述如何善待文化遗产。
C.第三段论述层层深入,先从人类的生老病死说起,论述了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并由此引出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生命规律的重要意义。
D.第四段说明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先以“人类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引出话题,再阐明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的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之所以有尊严,是因为它是古人的象征和代言者。
B.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弃之不顾,而应不断地开发利用。
C.文化遗产处于不断的消失状态中,这是关于遗产的根本规律。
D.恢复文化遗产的原初功能,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之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札的文献价值研究

书札也可以称为手札、尺牍、书翰或者书信,诸名之间并无实质性的不同,但又有所区别与侧重。书札与尺族牍、尺素兼重物质形式与文体形式,相比之下,后二者又更为古雅一些。这是因为书写尺牍所用之材质;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纸张未发明之前,书写信函不是用竹简,即是用木牍,偶尔亦用小幅丝帛织物,即为尺素,这就是先秦两汉时期用“简”“牍”“礼”“牒”或“素”等称呼书信的由来。手札与书札、书翰相近,但书札、书输强调其为书写的作品,而手机强调其出于书写者的亲笔。书信则侧重其文体内容,着重其社会交往的功能。但是,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人使用这些名词时,各自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也不免混用。还有人使用“尺素”或“笺素”之称,在追求古雅之外,又更加强调笺纸的形式种类及其物质文化意义。例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有《笺素珍赏》,其副标题就是“国家图书馆藏近现代百位名人手札”。也有人使用“名人墨迹”这个名称。从字面上看,“名人墨迹”当然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形式或文体形式,但手札无疑是其中之荦荦大端。

毫无疑问,书机是浩如烟海、品类繁多的历史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文献类别上说,书礼文献是写本文献的一种。所谓写本文献,是相对于印本文献而言的。一般而言,印本文献刊印之后,即可化身千百,存世者往往不止一本,同一版本者就有相同的文献价值;而写本文献往往只此一本,并无复制本,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书札文献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件书札都是无法复制的,即使作者重抄一遍,其墨迹也不完全一样。因为独特,所以稀罕;因为稀罕,所以珍贵。书札的文献价值,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史料价值。因为出于当事人之手,书札提供了研究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第一手史料,这些史料中所披露的人事关系、政事秘辛,往往是不见于正史记载或公开报道的,往往寥寥数行便抵得千言万语。

其次是艺术价值。传世的民国以前的书札,大多出于名人之手,这些名人或者是著名学者,或者是达官贵人,或者就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或艺术家。他们大多具有很高的书法造诣,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有较多的传世墨迹之外,大多数名人的手迹并不常见。后人从他们所遗留下来的手札中,不仅可以一亲前贤之手泽,也可以欣赏他们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书札中的名人墨迹,代表的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常态,最真实、最原生态地体现了其书法的艺术面貌。

第三是文物价值。所谓文物价值,既取决于此类书札的珍稀性,又与书写者及收信人的年代与身份以及书写者艺术水平的高低有关,更与书信用笺相关。笺纸的材料、形制、色彩、图案乃至制作笺纸的纸店笺铺等方面的信息,既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书礼文献的文物价值,也提供了从物质文化角度研究书札文献的新颖材料。

《笺素珍赏》一书的封面上,印了这样几行煽情文字:“聊供凭吊——那个逝去不远、曾经天翻地覆、风云际会、影响深远的时代;聊供品味——那些曾经创造了历史亦被历史铸就的各路风云人物;聊供赏阅——甄选在本书中的晚清、民国各色花笺、素笺上极具个性的名人手迹墨宝。”前两点说的主要是书札文献的史料价值,后一点说的主要是其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札与手札、尺牍、书翰、书信都是持有人书写的文字,但使用功能却各有不同,这是因为使用不同的名称的人对其理解不尽相同。
B.书札是研究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要史料,常言简意赅,其中所披露的人物事件往往在其他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报道,显得独特而珍贵。
C.书札,大多出于当时的学者或达官贵人之手,呈现的是名人日常生活中的书写状态,真实自然,毫不矫饰,展示出书写者很高的艺术造诣。
D.书札又被称作“尺素”或“笺素”,其拥有的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不仅取决于书写者的身份地位和艺术水平,也与书写者使用的书写材料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札(尺牍与尺素)的称谓与其所用材质相关。在纸张未发明之前,书信刻在木板上的叫“尺牍”,写在布上的叫“尺素”,与“书札”相比,这些称谓显得更为古雅,也突出了它们在物质形式上的特征。
B.手札、书翰、书札、书信都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但从内容上看,书札、书翰凸显其书写的特点,书信强调社会交往,而手札的意味则在于更突出书写人“亲笔”。
C.书札文献是一种写本文献,尽管形式种类繁多,相对于印本文献刊印之后即可化身千百的特点而言,书札文献往往只此一本,即使是作者本人也无法复制,因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D.手札也被人们称作“名人墨迹”,是历代名人书法艺术的最真实的体现,代表了名人们书法艺术方面的最高成就,也是那些历史上各路风云人物留给后人的记录时代、展示个性的珍贵遗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札、手札、尺牍、书翰、书信,这些名称尽管有所区别,但也可以混用,亲笔书写的书信也可以称为“手札”,古人的“尺牍”在今天看来就是书信。
B.书札是一种写本文献,每一件书札都有不同的文献价值,即便对其进行复制,其墨迹也不完全一样,文献价值也不完全相同,所以非常珍贵。
C.书札既有精神文化价值也有物质文化价值,因而研究笺纸的各种特点、制作流程以及纸店笺铺的沿革对于研究“书札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D.代表书札艺术较高成就的《笺素珍赏》一书荟萃了诸多名人的手迹墨宝,不仅让我们可以欣赏前人的书法艺术风采,也能够从中感受其珍贵的价值所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每当恒星经过的时候都对它们产生一定的引力作用,最后迫使它们当中的一个雪球倾倒到内太阳系。由于太阳热的作用,冰块被蒸发,于是就出现了美丽的彗尾。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这些星球相当之大,它们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近似圆周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它唯一的伙伴是它的巨大卫星卡戎。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因为太阳离它很远,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作伴相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所有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堆,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阳系。
  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正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彗星在距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处在太阳系的外围,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
B.“我们星系”即“内太阳系”,有许多巨大的被迫做近似圆周运动的行星构成。
C.冥王星距离太阳很远,不会发光,覆盖着甲烷冰,它有一个叫“卡戎”的巨大卫星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古诗词鉴赏。
D.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还可能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
【小题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彗尾”形成的过程。
【小题3】太阳本身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分条列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有个新名词,叫“丧文化”。它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它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大致是指今天的一些年轻人热衷颓废和绝望,并着力表现那种麻木不仁、冷漠无情、行尸走肉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的“葛优躺”“北京瘫”不过是这种“丧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事实上它并不新鲜。西方的“嬉皮士”运动,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发生的由潘晓的一封信引发的“人生”大讨论等等,都与此种“丧文化”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今天,我们所面对的“丧文化”,借助于网络的传播力量,似乎有了更加汹涌的势头。

其实,年轻人在成长阶段,都要经历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过渡到形成完整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在这个过渡时期的确容易产生迷茫和彷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在这个过渡阶段缺乏正确的引导,会使得颓废、腐朽的状态延续过长时间,从而荒废了青春。而现在有不少在网络上表演“丧文化”的年轻人,则不过是发泄郁闷、舒缓压力,就好比某些人一边高呼自己“累成狗”,一边还是怀揣着远大梦想而努力奋斗。所以,所谓“丧文化”有时候的确只是年轻人阶段性的玩闹。不过,“丧文化”在网络上传播的原因,绝不如此简单。

有些“丧文化”是外来的,它的确有真实的社会背景和存在。例如来自日本的“宅文化”,由于日本社会比较富裕以及发展长期不景气,不少年轻人吃着父母的老本,“宅”在蜗居里,只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与社会发生关联。他们一方面在无望的人生中长期颓废,另一方面也使得网络上充斥了“丧文化”的魅影。

不过,作为一种地域政治和社会竞争方式,向竞争对手的下一代大肆传播颓废冷漠的“丧文化”,消磨年轻人的斗志,使得竞争对手在未来某个时候整体上丧失朝气蓬勃的发展动力,也可以看成是“软实力”较量的手段。而当今中国正是某些“中必输”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丧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借助网络传播力量大肆扩散,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西方价值观之一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很容易变成极端的个人至上,导致一个人在社会中孤立无援,仿佛到处都是敌人和陷阱。当社会看不到希望时,个人至上就容易变成自暴自弃、甘于堕落的颓废人生。事实上,即便一切价值观都没有了落脚之处,只要还有家庭和亲情,人们就容易找到方向,找到自己的责任所在。而西方文化则往往轻视家庭、蔑视亲情,这种价值观常常使现代人失去了最后的依托,在孤独的沉沦中难以自拔。

因此,我们一方面不必因为年轻人玩闹性地张扬“丧文化”而惊恐万分,另一方面也应该对“丧文化”现象得以生存壮大的社会基础保持警惕。值得庆幸的是,当今中国并不是一个丧失了希望的社会,相反,中国依然充满勃勃生机,中国的年轻人依然有值得期待的美好未来。那么,面对“丧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我们更应该做好有效的引导,用***的话说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选自2016年10月1日之《环球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丧文化”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丧文化”大致是指当今的人们着力表现出的那种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B.“丧文化”源于上世纪西方的“嬉皮士运动”和我国八十年代初的一场人生大讨论。
C.“丧文化”扩散的深层原因是有些外来消极文化如“宅文化”和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D.“丧文化”在当今中国借助网络传播力量大肆扩散,因此使竞争对手多了一种和我国较量“软实力”的手段。
【小题2】下列做法不符合作者对“丧文化”态度的一项是
A.一公司老板给年轻员工的微博个性签名:“努力未必会成功,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点赞,并留言“仅限于微博哦。”
B.报告会上,专家郑重其事地对听众说:“应严禁孩子观看有关日本动漫、韩国明星和美国大片的书籍或影像。”
C.某女孩告诉迷恋玩网游的男友:“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如果做不到,我们就分手。”
D.校长建议负责校园广播站的同学少播放“丧歌天后”的《感觉身体被掏空》,多播放《我的未来不是梦》。
【小题3】作者认为“面对‘丧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我们更应该做好有效的引导”。你认为该怎样有效引导?请根据文本内容及个人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提出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宋元时代,杂剧、南戏迅速发展,小说发展也出现了与它的存在在形态和历史命运休戚攸关的重大选择。小说由案头写作被抛到市井演说,由说话人发挥“舌辩”,讲述着古今故事、市井风情,并汲取了市民社会的经验、欲望和趣味,最终为世俗娱乐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文化方式。由此,小说以话本的物化形态,与无限丰沛鲜活的民间智慧结缘,为自身的白话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动力。话本的含义是话之本,包括说话之所本和说话之文本,它是说话留下的文字形态。话本的特质。在于它源于民间,它以民间智慧改造了宋元文学总体结构。

②话本小说的发展,与当时的人气旺、财气旺和娱乐气旺有着深刻的关系。“三气旺中首先是人气旺。宋平残唐五代之知,经一百五十年承平发展,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人口突破一亿,远远超出盛唐时期官方统计的五千多万。南宋国土不及北宋三分之二,人口仍达六千万左右。农业经营趋于精耕细作,粮食亩产约为唐代的一倍半。这就提供了一个基础,有力地支撑着纺织、印刷、制瓷、造船、冶金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在几十万以上,甚至达到百万的城市。其次是财气旺。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商贾设立行会,行商长途贩运,与辽、夏开设边境贸易的榷场,与大理国茶马互市,开通泉州、广州等地的海上陶瓷之路,使得富商巨贯的财产在百万贯以上。与此相应,在非主流文化中出现某种重视商业的观念。商贸的发展,促使在大量铸造通宝铜钱的同时,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其后一工百年间发行量增加二三十倍,最多达三亿多贯。直到元朝忽必烈时期,明令用纸币取代银币、铜钱。这些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城市商业已具规模。

③人气和财气在城币汇聚,就产生了其三—一娱乐气旺的效应。宋以后的城市不同于唐代四面设墙、坊与坊、坊与市分隔的坊里制,而采取了临街开店、四通八达的街巷制,这就出现了聚散方便、表演热闹的大大小小的瓦舍勾栏。各路艺人在那里表演杂技、魔术、相扑、皮影、傀儡、弹唱、说话伎艺,市民文化相当繁荣,并且有了夜场或夜生活。只要对比着阅读宋人写的《东京梦华录》一类城市风情笔记和唐人写的《教坊记》,就不难理解一种新的城市娱乐需求促进了说话伎艺和话本小说的丰富发展。丰富的大众娱乐美学可能形成了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等书中开列的“说话四家”。说话门类的出现,表明行业发达和众多艺人业有专长。说话艺人组合成雄辩社,又有书会才人撰写文本,因而各种说话名目如春草繁生、旋生旋灭者当不在少数,但一些杂书和目录书留有篇目的尚有近二百种,经过整理存世的宋元话本尚可读到五十种左右。

(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图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元时代的小说由案头写作被抛到市井演说,是为了能够能与杂剧、南戏遥相呼应。
B.小说为世谷娱乐提供了新的美学文化方式,从市民社会汲取养料,然后讲述古今故事等。
C.小说白话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与其话本的物化形态和无限丰沛鲜活的民间智慧结缘有关。
D.《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等书开列的“说话四家”的形成源于丰富的大众娱乐美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人气旺、财气旺、娱乐气旺三方面论述了话本小说形成、发展、兴盛的过程。
B.文章在阐释宋元话本小说发展时,着重分析了外在因素对其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C.文章第二段列举不同时代的人口数量,说明宋人气超过唐人气,推动了话本小说发展。
D.文章第三段从典籍中寻找例证,证明了城市娱乐需求促进话本小说发展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使粮食亩产大幅增加,这成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
B.在商贸发展中,商贾们利用榷场、茶马互市、海上陶瓷之路等途径,聚敛了大量财富。
C.银币、铜钱、纸币的流通既反映宋元时代商贸发展情况,也说明当时城市商业规模庞大。
D.与唐代不同,宋代城市采取了街巷制,出现了瓦舍勾栏,这里为市民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