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所谓“书法”,按其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文字书写的方法或法则。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其内涵并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法则。一般意义的文字书写,关注的重心是实用,因而要求把字写得工整以便认读。汉字书法艺术关注的重心是审美,要求把字写得美,写出神采,要求在精熟的书法技巧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其全部心灵。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而汉字的笔画可以神奇地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这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是极为罕见的。汉字发端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虽历经变迁,但至今还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保留着一定成分的象形性、表意性和象征性,而不像许多民族的文字那样已经变成单纯的表音符号。这就为汉字书法得以进入艺术殿堂奠定了基础。因为凡艺术都必须创造审美意象,即创造一个有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而汉字的形体正好为书法家创造审美意象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汉字的书写要用笔、墨、砚、纸。其中用兽毛制成的毛笔,柔软而富于变形,吸墨多,能写出墨的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毛笔的书写,使汉字本来以繁复多变的线条组合变得更加丰富多姿,妙趣横生,使的汉字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创作有三个基本因素。首先是用笔也称“笔法”。书法是点画线条组合的艺术,点画线条是构建书法意象世界的基本手段。因而点画线条的质量就是书法能够令人产生美感的关键。为了写出有质量的点画线条,执笔和运笔就很讲究方法,执笔让笔管尽量和纸面垂直,行笔要恰到好处地或提或按,稳健缓慢,甚至滞涩好像纸上有一种无形的阻力,写出来的点画才能产生有力度的美感。还有蘸墨多少,墨汁浓淡,也会使线条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其次是结字。也称“间架”, 是指笔画间的搭配组合关系。由于各种书体不同,字的间架结构也不可以一概而论,但共同的审美原则是每写一点一画,都要左顾右盼,照应全字,处理好主次关系,向背关系,揖让、呼应关系等等。再次是章法,也称“布局”,书法创作需要“意在笔先”, 进行艺术构思,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干枯、浓淡等微妙变化的经营,包括行与行之间疏密、奇正、错落等整体格局的布置,其中特别要安排好全幅作品中有墨迹处与无墨迹处的关系。此外,章法中也包括正文与落款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以显示满篇的气韵流动、浑然一体的审美效果
书法创作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功力,而在每个字的结体特别是通篇的布白上,则更多地显示着一个书法家的艺术才能和个性气质,是其审美能力、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这种才能和观念的背后,又体现着书法家的生活阅历、学识修养,所以前人有书如其人的说法。
(摘编自《中国文化导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既要遵循文字书写的方法和法则,又要求把字写出神采,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全部心灵。
B.汉字的笔画可以自由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并保留着一定程度的象形性,为书法家创造无限丰富的审美立项提供了可能。
C.世界上其他文字已经演变成单纯的表音符号,没有创造审美意象所需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其书写也就无法进入艺术创作的殿堂。
D.汉字书写所用的毛笔,柔软而富于变形,根据吸墨多少和按笔提笔,能写出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使得汉字书法成为独特的艺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通常情况下,文字的书写,注重的是实用,所以只要把字写得工整整齐,便于人们认读即可,不刻意追求艺术性。
B.作为艺术门类的汉字书法,着重关注的是审美,所以书法创作必须在书写技巧精熟的基础上,能展示书家的与众不同。
C.书法创作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功力,也就是刻苦练笔的程度,所以,练笔刻苦的人书法造诣都很深。
D.书法作品中要体现书家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深层次上体现出叔家的生活阅历和学识修养,所以有书如其人的说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点画线条是构建书法意象世界的基本手段,书法中执笔和运笔都很讲究,所以,书法艺术中的点线不同与一般写字中的笔画。
B.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中,字与字甚至字中的笔画,搭配组合都必须照应全篇,处理好主次关系,向背关系,揖让呼应关系等等。
C.书法艺术讲究整体布局,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非常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和行与行之间的疏密错落等方面的微妙变化。
D.书法创作中的艺术构思,还包括安排好全幅作品何处有墨迹何处无墨迹,注意落款与正文必须和谐统一,留有恰当的空白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2 07:1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画在画面的空白的地方,会由画者本人或旁人题上一首诗词,诗词的内容多是咏叹画的意境。诗所占的位置也即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与有画的一部分形成形式上的统一,这即是画与诗的融合。
诗和画在中国文化里,无疑是一对联系紧密的姐妹艺术。从史料上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在唐代还几乎没有大力提倡,唐以前的画家作画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再现”。但真正的艺术家所关注的是如何在自己的绘画中反映事物的真实性。历史上各个朝代有很多作为诗人与画家兼一身的,如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王维、明代的唐寅等,都以诗文铭世而又誉满画坛。尤其是中唐王维的诗与画被苏东坡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道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密切关系。史料记载:“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所及也。” 由此可见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诗人的事,一位伟大的诗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画,必须表现诗意,却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的。王维以诗境带动画境,追求的是一种只凭深心才能领会的妙境。在画中他不仅用笔墨形式来表现他心境中的山水,而且将画作为抒发诗情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他引导了中国画的一项重大变革——从诗中汲取画境。
苏东坡对于诗画意境的理解更是推动了诗画意境结合的发展。他认为,画的要义不在于形似的逼真与否,而在于形似之外的“天工与清新”。诗与画虽然媒介不同,但本质是一律的。
如果撇开艺术形式中绘画与诗歌的明显的外在统一不谈,从艺术内容来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也是统一的。因为诗歌题跋所引发出来的情思毕竟不单是从画面的艺术意象中直接发出的,而是题诗词以发之。
大画家王冕,在其所著的《梅先生传》中自道:“先生性孤高,不喜混荣贵,以酸苦自守。”其《墨梅图》题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是对画的补充,画是诗的反映,两者皆从侧面表现了王冕超尘俗的性情。
一幅绘画作品中诗、书、画、印的关系,对于绘画有直接的影响,他们在画中的反映也是有形的,看得到的。在文人画兴起的宋元以后,更是诗、书、画、印、长短题跋,融为一体。寄感情,吐心声,内涵丰富,充满哲理,素称“无声诗”。当我们看到一些极富有文学素养、极有才情、极有见识、极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巨匠的作品时,我们的确不仅为他们绘画本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而且也为他们的作品的诗的境界和整体的和谐美所吸引。
元代以后的文人画创作,作为诗画关系的一种反映,都喜欢在画面上直接题写诗文,使诗情画意相互映发,进一步开拓出超出象外的内涵意境。如倪云林的《渔庄秋雾图》所题诗“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褚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将绘画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朦胧诗意外在地引发和彰显出来,使人们在观赏绘画时顿生一种无限的情思,而这种情思并没有脱离画境,并没有诉诸于一种无迹可寻的纯粹的主观想象活动,而是将人们的现实依然带回和逗留在画面的意象层面,从而使观赏者从诗歌情思和画面物象的隐约对应关系中巡回往复,获得极为高雅的审美享受。“诗画一律”对于画家在诗文方面提出了修养要求,解决了文人绘画的意境问题。从绘画的艺术内容上来看,诗歌的题跋内容与绘画的意境、情趣,或融为一体,或相互引发,从而使两者达到交应生辉的效果。至此,诗与画的结合在文人画这一体系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诗歌是诉诸于思维的,它创造的是一个想象的空间;绘画则是诉诸于视觉,直接形成一个具体的物象。画虽有型,然而却可以借诗歌的意蕴使它扩大到无形,画中之诗正是对绘画的一个补充,即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多半是绘画所难以传达的那种瞬间的,或在绘画中无法明确表现出来的一些极为隐藏的意象。诗中之“画意”是从心情心境中而来的,而画中之“诗意”确是对景造境之际所产生,二者皆是自然而然的东西。
(节选自张伟《古诗词意境与文人画意境之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者本人或旁人题上在画面的空白处题上诗词,使诗词与画融合在一起,是中国画常有的一种方式。
B.从史料上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到唐代还没有大力的提倡,唐以前的画家作画的主要目的在于“再现”。
C.苏东坡在对王维的诗与画的评价中较明确地道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密切关系。
D.诗中有画,伟大的诗人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画面中有诗意,却不是画家能轻易做到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印、题跋融为一体,画家寄感情,吐心声。
B.极富有文学素养、极有才情、极有见识、极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巨匠的绘画作品往往更有吸引力。
C.大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的题诗是对画的补充,它从侧面表现了王冕超尘俗的性情。
D.诗与画的结合在文人画中达到完美的境界体现在诗歌的题跋内容与绘画意境、情趣,或融为一体,或相互引发。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倪云林的《渔庄秋雾图》的题诗可以证明元代以后的文人画创作进一步开拓出超出象外的内涵的意境。
B.“诗画一律”要求画家除了具有高超的绘画水平之外,还应该有较高的诗文方面的修养。
C.因为诗歌题跋能从画面的艺术意象中直接引发情思,所以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是统一的。
D.诗歌诉诸思维,绘画诉诸视觉。诗中之“画意”是从心情心境而来,画中之“诗意”是对景造境之际所产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 最快,最显著。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 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 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凳子最初借用“橙”字,后来才写做“凳”。桌子也是后来才有 的,最初就叫“卓子”(“卓”是高而直立的意思),后来才把“卓”写做“桌”。
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比重较小,但是数 目也还是可观的。比较早的有葡萄、苜蓿、茉莉、苹果、菠菜等等,由现代科学和技术带来的 外来语就更多了,像化学元素的名称就有一大半是译音的新造字,此外像马达、引擎、逻辑等 等,都已经进入一般语汇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坐”字,古代和现代 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 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的名称改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比 如“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又如“菜”,原来只指 蔬菜,后来连肉类也包括进去,到菜市场去买菜或者在饭店里叫菜,都是荤素全在内,这都是 词义扩大的例子。跟“菜”相反,“肉”原来指禽兽的肉,现在在大多数地区如果不加限制词 就专指猪肉,这是词义缩小的例子。
词义也可以转移。比如“涕”,原来指眼泪,《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可是 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
词义也会弱化。比如“很”,原来就是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可是现在已经一点也 不狠了,例如“今天很冷”不一定比“今天冷”更冷些,除非“很”字说得特别重。又如“普 遍”,本来是无例外的意思,可是现在常听见说“很普遍”,也就是说例外不多,并不是毫无 例外。
(取材于吕叔湘先生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变化涉及多个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语音因各地方言差异而变 化最快,最显著。
B.语言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新词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而越来越多, 成为记录时代的符号。
C.从古到今,词语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词义扩大、缩小、转 移、弱化等不同的变化。
D.随着交往的不断增多,很多音译外来词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同时,中国词汇也会对其他 国家的语言产生影响。
【小题2】下列给材料三拟定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的演变
B.魅力汉语
C.汉字的前世今生
D.语汇的演变
【小题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语汇随时代发展出现的变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小题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习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B.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C.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D.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C.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D.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C.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D.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有多重起源,黄河不是唯一的摇篮。大约在5000多年前,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的广阔土地上,已经形成众多的“酋邦”;这些“酋邦”渐渐融合,最终向统一国家方向发展。4000多年前,“夏”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国家;3500年前,商帝国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存在。当欧洲尚处在荷马时代时,周天子已经用分封制规范了土地的分配形式和社会的等级秩序,而类似的制度,要到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才在欧洲的法兰克王国逐步形成。我向学生讲述西欧的封建制度时,学生们常常问: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很像西欧的封建制?我说应该这样问:西欧的封建制是不是很像西周的分封制?终究,西周的分封制比西欧的封建制要早一千多年!西周分封制造成社会的严重解体,持久的动乱延续了数百年——正如同在西罗马解体、封建制形成后,西欧也经历了数百年动乱。有过这一段经历后,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中国,统一从此就成为中华古典文明中最珍贵的遗产,它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保证了国家的永续长存。在世界所有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自远古至今日未曾中断的一个文明,政治统一是它的保障。。
除了政治统一这个因素,还有一种强大的思想黏合剂,那就是孔子的学说。孔子生于轴心时代,它所生活的中国正处在严重的动荡与分裂中,他希望结束动荡,回归秩序,因而设计了一套关于秩序的学说,将人和自然都置于其中。这套学说承前启后,成为中华古典文明之集大成;它崇尚和平、反对战争,倡导公德、拒斥私利。几千年来,它一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文明需要载体,没有载体,就没有文明。在我看来,文明须有两个载体,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轴心时代之所以伟大,是它产生了人类多种文明的精神载体,后来各种文明的发展,多少都表现为轴心时代精神产物的继承与变异。轴心时代的伟大智者们: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犹太教先知,还有其他人,他们的学说或宗教,承载了文明的生存力。而中华文明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孔子的学说(精神载体)与帝国的结构(政治载体)高度结合,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有直接的联系:凡是社会稳定,经济就繁荣;凡是社会动乱,生灵就涂炭。孔子学说之所以成为中华古典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根源。
相比之下,西欧的情况不是这样,思想与国家未能理想对接,对后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国家曾分别称雄世界东、西方,它们势均力敌,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旗鼓相当,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但是从公元4世纪起,东、西两大帝国都陷于混乱,都经受了长时期的“蛮族入侵”。公元7世纪,唐帝国在东方崛起,把中华文明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欧洲却进入“封建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国家政权与意识形态分离,所谓“恺撒与上帝各管一摊”。尽管我们知道:欧洲中世纪并不“黑暗”,它仍然充满生机,但是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它却落伍了。这以后,东、西方文明拉开距离,“东方”几个文明不断放出异彩,包括印度、阿拉伯、奥斯曼,甚至拜占庭。中华帝国则一枝独秀,按照美国加州学派的估算,在18世纪之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的GDP总量始终位居世界第一;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态势长期不变。
(摘自钱承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性的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4000多年前的“夏”是在渐渐融合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广阔土地上的众多“酋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B.西周和西罗马解体的史实证明,封建制度虽然使国家出现动乱但没有阻碍文明的发展。
C.孔子根据自己的社会体验所设计出来的关于秩序的学说,充分阐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D.欧洲进入“封建时代”后所焕发出来的生机,使得它跟不上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而最终落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中华文明的缘起谈起,并通过对比阐述了国家统一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B.孔子学说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文章多重分析它的产生及对国家发展的直接影响。
C.文章通过对汉帝国和罗马国家的论述,阐明了思想与国家的对接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D.对于文明的发展,文章首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比较,最后阐明了造成东、西方文明拉开距离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统一,可以修补国家分裂给文明所造成的毁坏,还可以促进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B.伟大智者们的学说如果没有与政治载体结合,就难以成为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
C.孔子的学说能够被国家所接受,是因为他的主张既符合广大百姓的根本利益,又符合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政治追求。
D.印度等东方国家精神载体与政治载体的结合比较松散,其文明程度比不上中华文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 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 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 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