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理学在我国常说是“地学”,研究地上的自然环境。后来考虑到“人”的因素,于是加上“人地关系”。不过,这并不完整,还应加上“人与人”的空间关系。从这个内容上再来定性,人文地理应属“人学”或“社会”之学,研究“人山”、“人海”组成的社会空间。
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人文地理本十分发达,既有一整套“体国经野”载之典籍的成熟思路,也有社会纵横表里的实践操作,而历史实际中不由人意的客观呈现,更具琢磨价值。从理论上说,经过夏商周以及秦汉的长期历史酝酿,在《禹贡》和《汉书·地理志》中,已然形成了垂范百代的一系列重要人文地理概念。可以说,为在偌大一块地域中安排好庞大帝国的空间秩序,我们那个时代的祖先既树立了社会地理的“主义”,也解决了社会地理的“问题”。“主义”就是“九州”、“五服”、“移风”、“易俗”,这是“普天之下”:“问题”则是州、郡、县、乡、亭、里,这是“莫非王土”。需要我们虚怀而勤恳考察的,当然是古代社会人文的“地理”,即古人如何建州域、物土疆、辨方经野、因人纬俗。
不少学者认为,最早的人文地理是行政地理。中国古代社会每一回在地域上的大幅度变化(或者“开边三面”,或者“衣冠南渡”),都要求当朝的人士拿出一套办法,或说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或心理问题。所谓内府“版图”、朝廷“大簿”(均为人文地理档案),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凭“籍”。
还有许多全非制度性的社会地理现象,由社会自己滋生而出,研究起来,更觉贴近事实。它们虽多发生在县以下的社会里,但规模却可能比县大,甚至连州跨县也打不住,比如教帮、商帮、匪帮、庙会、山香、市集之类的活动。
文化地理是一个重要的人文地理话题。人类创造文学艺术,离不开大地,李白说“大地假我以文章”。认识这些文学艺术也离不开大地,俗话说,“不开万卷,不行万里,不能读杜诗”。我国古时候的所谓“人地关系”,不少都是人地的文化关系,古代士大夫即使面对的是鸟兽树木、高山流水,“关系”出来的也还是文化,而不是自然科学。
古人记录的博物知识中有不少自然地理的内容,但古代地理之学的主流内容是人文地理。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传统地理学中,对山水的宏观格局有系统认识,但那些宏观格局是作为华夏大地的不易骨骼看待,其最高意义是为人文大局规定永恒分野,《禹贡》“九州”便是一例,僧一行的天下河山“两戒”也是一例,它们叙述的是河山布列,表达出来的却是人文大局。
中国古代重水利,记叙河渠的书很多,其中有些内容很接近今天所说的自然地理。天然河流与人工渠道并述,已经说明其本意重在社会水利而不是自然水文。司马迁“观”“望”过不少河渠湖水,他的感慨是“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史记·河渠书》)
最后,试总括一下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潜力与实力。就文化思想学问来讲,人文地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书,有思想,有价值观,有文学艺术。就治国平天下的作为来讲,人文地理是古人的一番成就,有尝试,有曲折,有治乱之变a就社会的结构成分来讲,人文地理是社会诸多事物的基本属性,有实体,有层次,有过程,有全国与地方之区别。几十年来,经老一辈学者的开启,在历史人文地理方面,对全国范围的政区演变研究、历代城镇规制与区位研究已相当成熟。
(摘编自唐晓峰《人文地理:一门历久弥新的学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地理应属“入学”或“社会”之学,其要义是不仅要研究“人地关系”,还要研究“人与人”的空间关系,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文地理。
B.人文地理十分发达,既树立了社会地理的“主义”,也解决了社会地理的“问题”,形成了垂范百代的一系列重要人文地理概念。
C.古代的人文地理“志书”,如《禹贡》有行政管理意义,因为每逢地域上有大幅度变化,朝廷都要拿出一套办法或说法解决“莫非王土”的版图“问题”。
D.就文化思想学问、治国平天下的作为及社会的结构成分来讲,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潜力与实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人文地理本十分发达,它所呈现的“体国经野”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是客观而实际的,对我们来说更具琢磨价值。
B.“开边三面”或者“衣冠南渡”等手段,催生了教帮、商帮、匪帮、庙会、山香、市集之类的社会地理现象。
C.文中引用李白的“大块假我以文章”,说明文学艺木中的人与地理有密切关系,但“关系”出来的更多是文化。
D.中国古代记叙河渠的书很多,书中有些内容很接近今天所说的自然地理,但仍然不能算作“纯粹”的自然地理著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士大夫即使面对的是鸟兽树木、高山流水的“人地关系”,“关系”出来的也还是文化。由此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对自然科学的忽视。
B.僧一行提出“天下山河两戒”的地理观念,固然代表了传统地理学对山水宏观格局的系统认识,但表达的主要内容仍是人文大局。
C.司马迁“观”“望”河渠湖水,发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说明古人兴修水利重在社会水利而非自然水文。
D.从文化思想学问、治国平天下的作为、社会的结构成分等层面来讲,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潜力与实力巨大,这将推动人文地理学历久而弥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0 07:4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1)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 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比喻句)

(2)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3)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4)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5)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6)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7)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8)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设问、排比句)

(9)先说那街。

(10)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11)且说那人。

(12)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13)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整句)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散句)

(14)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15)再说那灯。

(16)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17)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运用元散曲的语言风格)

(18)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运用元散曲的语言风格)

(19)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化用诗词)

(20)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21)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22)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23)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24)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25)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26)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27)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阅读示范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散文的语言艺术
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承担探究目标,组内合作讨论明确答案。
【小题1】请从感情色彩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小题2】试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小题3】试从语体风格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社交网络用户的增长,探讨社交文化对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目标的潜在影响,显得尤为关键而重要。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悖论。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市场产品,将用户生产和分享信息作为核心功能,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信息分享和自我揭露,个人隐私信息成为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随着社交网络与移动智能设备的结合,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呈现即时化分享的特点,媒介更加多元化,内容更丰富。然而,社交网络即时分享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社会互动的场景化,使个人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分享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个人隐私的关注,打破个人维持的日常生活中的隐私边界。随着社交网络的持续发展,社交用户网络分享行为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而且以自我揭露娱乐化为特征的过度分享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一直存在,即在社交网络使用中,人们对隐私的态度和隐私保护行为具有非线性的相关性,人们对隐私信息的关注并不能减少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自我暴露隐私信息的行为。

社交网络中的数字化伦理。新的网络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自我表达的方式。人们在社交网络中通过关注、点赞、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相互沟通,人际关系因此成为由好友数、粉丝量、关注度、评论和点赞量、转发率等数字化特征所表征的网络关系,但这种网络关系却使社会交往的情感价值被消解和庸俗化。媒介即信息,正如传播学者肖特等人论述的那样,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面对面的视觉沟通更利于情感性的交流,而中介的言语交流则更利于任务性信息的传递。社交网络作为依托网络媒介进行情感性交流的重要工具,将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占、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网络行为,弱化了情感性沟通,使社交呈现出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话语的贫乏和缺失冲淡了社会交往的内在情感,使网络社交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工具,在被点击中沦为数字化道德的符号。

社交网络中的个体化道德。互联网是实现个人主体性以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之崛起的主要推动者,个体化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网络空间中,社交网络的匿名性特征将个人的社会背景性资料过滤,人们通过文本快速交流,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空间感。社交网络互动过程中社会反馈机制的缺失和网络环境中约束社会互动规范的缺失,使个体从现实生活的家庭、单位、阶层、组织等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与自由。但是,这种反馈机制和互动规范的严重缺失,也会带来隐患。在社交网络中,越来越膨胀的个人主义以及最大限度扩大个人自主权的欲望,导致人们对权威的怀疑,人们想要一种团体感,却又不信任限制其自由的权威组织,因此道德上的个人主义增加了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孤独感。

但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这决定了理论意义上的原子化个人是不存在的,单个的人无法应对除他之外的外在世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获得社会资本等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内在附着的伦理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在个体化特征之外,人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促使其不断走向联合体,通过交往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形成集体生活以抵御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

(摘编自王艺璇《网络化时代社交文化的社会伦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信息和自我揭露,因此生产和分享信息成为社交网络的核心功能。
B.依托网络媒介的人际交往具有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缺乏内在情感性基础。
C.互联网推动个人主体性实现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崛起,个体化成为网络社会核心特征。
D.社交网络交流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给人们带来自由,却会增加人们的孤独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网络化时代为背景,从三个方面详尽地阐释了社交文化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B.文章分析数字化伦理时,比较了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导致的不同心理和行为。
C.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思路明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行文。
D.文章立足现实生活,探讨社交网络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理有据,发人深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私悖论告诫我们,在社交网络中身边新鲜事分享得越多,自我隐私也会暴露得越多。
B.在社交网络的互动中,需健全社会反馈机制,约束社会互动规范,增强对权威的信任感。
C.无论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人们始终不能脱离团体或联合体而生存。
D.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网络社交对人们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发展前景不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为推动智慧城市趁设,欧盟启动了 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计划,在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相美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交通及能源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多项成功实践。
荷兰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范本,借助 Living LaB.政府推动智能电网、区域供热、城市设计、智慧家居的创新与示范应用,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共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例如,阿姆斯特丹作为港口城市,使用清洁能源发电取代传统的燃油发电,将政府与市民互动产生的社会媒体数据提供給开发企业,企业利用开放数据开发智慧化应用方案,在此过程中,政府以用户服务为导向,强调人、过程、技术、资源和服务相连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创新企业智能化服务产品,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在遵循欧洲智慧城市智慧管理、智慧应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主题的基础上,意大利智慧城市的解决方不仅关注节能和环保,而且具有人文关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因而每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在保护现有文化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技术与美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处,实现降低城市管理服务成本、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意大利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单单依靠新技术手段,还鼓励企业、市民的参与,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吸引合作伙伴共同形成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欧洲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在打造开放创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方面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2014年3月,我国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截至2016年6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76%的地级城市,共有500多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重点項目超过2600个,投资总额超过了万亿元。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欧洲智慧域市建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市民也参与其中,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B.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C.重视节能环保,将科技运用到环境保护中,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D.理念的类似,技术手段趋同,导致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特色。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能准确说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一项是
A.日新月异B.突飞猛进C.方兴未艾D.翻天覆地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理:“处”读作“chǔ”,意思是“处置”。
B.参与:“与”读作“yù”,意思是“参加”。
C.范本:“范”与“典范”“范畴”中的“范”意思相同。
D.模式:“模”与“模型”“模仿”中的“模”读音相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琴有指法,书有笔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决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道”表现为内涵;“技”表现为姿容,“道”表现为意态;“技”表现为工巧,“道”表现为神妙。

究竟如何才能超越“技”的层面,更上一层楼而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美育宗旨不谋而合。在我国文化传统里影响最大的儒道佛三家,从总体上来说,其审美旨归都为“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自然关系之和谐,佛家侧重于人与自我内心关系之和谐。在我国,自古以来,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水乳交融、相互渗透。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如果要立志做个诗人,那就务必懂得,声韵偶对、字斟句酌只是雕虫小技,仅仅在这上面劳心费神、花样翻新,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重要的是要在“诗外”-----即在“道”上下功夫。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

“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要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与胸襟。胸中有丘壑,下笔才能满纸云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字里行间才会洋溢着篷勃的生命力。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真真切切地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体悟社会中的美与丑、清与浊、正与邪、真与伪,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一个人的品格和操守、修养与情怀、才思与识见,都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和启发。只有善于不断从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才能在创作时,文思泉涌、得心应手,才能拥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创作者来说,形式性的艺术容易掌握,但是内涵层面的艺术就很难掌握了。
B.“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创作者要认真体悟。
C.总体上看,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儒、道、佛三家的审美旨归都为“和谐”。
D.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不应关注声韵偶对、字斟句酌,而应在“诗外”下功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部分谈“技”和“道”之间的关系,指出学“技”容易而入“道”难。
B.文章第二部分谈由“技”入“道”的一条切实路径是重视美育,论证运用了引证法。
C.作者对儒、道、佛三家不同“和谐”内容的解释,目的在于说明中国美育历史悠久。
D.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往往与文艺创作者是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的。
B.席勒的观点和我国美育宗旨不谋而合,证明了美育化育君子人格,是无国界的。
C.要先学做人,后学为文,因为“美育”是德育、智育、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D.只要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变幻,体悟社会生活,就能创作出动人的篇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遇见“华不注”
王剑冰

来到济南历城,朋友先带着去看华山。
一路全是街衢楼厦,尽显现代都市风貌。好不容易到了,漫野中看到一座不大的山包。心中疑惑,历城没有太好的风景?这小山远远望去,就是一个情窦未开的花骨朵。没有遮挡,也没有起伏,就那么孤孤地立着。正想问什么,又想到“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警语,遂不敢多言。

果然,刚进入大门,就有数十棵松柏挡眼,凛然如武士。抬头看标牌,年岁可都不小,这位横刀立马者900岁,那位气冲牛斗窜到了980,最小的一位,也800整了。即刻肃然,不敢高声。再往前,巍巍然一座宫殿,不,一群的宫殿。却原来是赫赫有名的华阳宫,还有三元宫、玉皇宫、泰山行宫,还有净土庵、关帝庙、观音殿,真个鳞次栉比、檐牙高啄,铺排一片。殿内线条清晰的壁画,竟是元代遗迹。渐渐就有某种气息接通。也就明白,这松柏这殿宇竟都是因了一个氛围,华山的氛围。
不大的华山,到了跟前竟然膨大起来,远处看见的花骨朵,也已经开了。更为惊讶的是,原来这华山,就是史书上的“华不注”。看它表面不大,名气却远超无数高山峻岩。应了那句话,浓缩的是精华。这精华,与史上发生的一件事有关:齐晋鞍之战。从课本里早就知道两个著名战役,一是秦晋崤之战,一是齐晋鞍之战。这两场大战都是晋国取胜。对方失败的原因,全都因了骄兵。我正好刚从崤山回来,那崤之战在深山峡谷,鞍之战却在平原。单说鞍之战,齐顷公可能觉得齐国还可以,又在自己地盘上,丝毫没把晋国兵马放在眼里,撂下早饭说打完这一仗回来再吃。没想到齐军却被晋军吃了,最后顷公的车驾被晋人追着绕华不注跑了三圈。
多少年,萧萧杀伐已经停歇,慌乱的奔突也已经远去,华不注就这么悄然地躲在了时间的深处。大概可以这样说,凡深幽处,都会是寂寞处。或者说,凡寂寞处,都是深奥处。我为差一点错过而叹惋。我看到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单椒很是亮眼。李白如此感叹:“兹山何俊拔,绿秀如芙蓉。”芙蓉也很入心。据说宋代以前,这里是一片水,李白或乘舟而来,同我来时的感觉大不相同。赵孟頫来了,画出一幅《鹊华秋色图》,并题记:“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乾隆感同身受,对此画欣爱有加,亲自题书“鹊华秋色”。还有曾巩、元好问、张养浩、康有为都曾为此山激情感奋。康有为也是遍赏名胜见过大世面的,但是一见这一带山水,竟然主张将国都迁到华不注前。

越往上走,就越发感觉到那莲的渐次开放。真的,是在这个早晨一点点地开了。上到高处看见华山前的一池清漪。原来山下有个华泉,属于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的一位。华泉涌成的湖水,同远来的水连在一起。元好问就在《济南行记》中提到,大明湖自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有人说先有历城,才有了济南。也可以说,是先有了华山,才有了历城。华不注就像一粒种子,让一个都市生根开花。
除了松柏,更多的是竹子,这根根翠竹,怎么会在北方长得这么葱茏?站立其间,清气缠着微风,同华山的品性相偕相照。
一条小路弯弯其上,铺张的连翘和偷开的野杏在小路的两旁黄黄白白。山还是十分陡峭的。上到半山腰便云雾缭绕,烟岚蒙蒙,恍惚于仙境。山上依然有庙。在一处屋宇拐角,看到学生模样的两男一女在画画,说是山东大学的。口音像闽南语,原是来自台湾。说每年都有同学作为交换生来大陆学习,他们专门选的山大。我有些好奇。他们笑了,说喜欢这里的山水,尤其是华不注,因为那枚台湾发行的邮票。女同学拿出一本邮册,其中就有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站在山顶往北可以看到滔滔的黄河,往南能看见小清河。小清河并不小,以前接着济水。济水同长江、黄河、淮河为古四渎,曾波澜壮阔,舟帆相继。听说济南正在做着大明湖同这边水系的连通工程,不久会重现历史美景。再往前看,就看到了巍巍泰山。这样便想起这“怒之如奔马,错者如犬牙,横者如折带,乱者如披麻”的华山,或同泰山是一脉相连。有说杜甫就是站在华山上望岳的。也有可能。没有一个好的立脚点,我们的诗人如何能有那种激荡的胸怀?
走的时候,三个学生还在画画。想到那枚邮票,是否就暗合了余光中的“故乡”情缘?于是就有远方的游子,带着这枚小小的邮票,漂洋过海地来了。
再看华不注,已经是另一番感觉。
(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游踪为线,由远到近由低到高,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描绘出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多角度地写出了华不注的美。
B.文章写三个台湾学生,因为枚“鹊华秋色图”的郎票,来到华不注,并由邮票联想到余光中的“故乡"情缘,让人感到,壮丽山河、优秀文化可以带给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C.文章引经据典,大量引用关于华不注的诗句文辞和历史典故,优美而不失厚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也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本文语言清新优美,风趣诙谐写华山美景,详略得当,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美景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小题2】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写华不注,请找出其中贯穿全文的三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再看华不注,已经是另一番感觉的含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