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老学回顾与展望
熊铁基
黄老学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学问之一。“黄老”相连的起源应在秦汉时期,战国时期盛行的黄帝,尚未见与老子相连,汉代的记载中才有“黄老”连称的出现,如《史记》《汉书》中之“黄老之术“”黄老之言“”黄老道德之术”等等,或简称“黄老”。事实上,战国时期黄老已成为一门学问,具体表现就是出现了一批相关的学术著作。那就是一些以黄帝或黄帝君臣命名的著作,如《汉书·艺文志》所记述的那样:《黄帝君臣》下注云:“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黄老学早已存在,它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黄老学的研究,是20世纪以来的事。1944年郭沫若发表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应该是最早最明确(至少是影响较大的)提出“黄老学派’:的研究论文。
1961年蒙文通先生根据原来的《黄老考》发表的《略论黄老学》可称作是黄老学研究的延续。蒙先生在文中有南北学派之分,应为其首创。唐兰等学者认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等几篇即是《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后来,比较一致的称为“黄老帛书”。于是引起了黄老学研究的一个热潮。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陆续有相关论文发表,例如钟肇鹏的《论黄老之学》,对黄老之学的产生、发展、演变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考查。论文中有两部分讨论“黄老帛书”,显然是因马王堆出土帛书而引发的研究。同时,相应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著作也在酝酿之中。1982年在山东淄博开了一次“稷下学讨论会”,这在黄老学研究思潮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如郭沫若所说:“黄老之术,值得我们注意的,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
研究深入展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末,出版了不少研究专著。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是比较突出的,其酝酿时间也在80年代初。2015年曹峰发表《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并且表示:“最终目标是要写一本《黄老道家思想史》。”这是一个很好也是很有必要的愿望。但是也有很多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
首先,黄老学究竟如何界定?它包括哪些内容?最近淄博的学术会上,吴光先生明确提出:“稷下道家非黄老学派”,否认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之说。人们所说的《管子》《心术》等四篇,“也不能定其为黄老”。可见,进一步研究、界定黄老学仍是一个问题。讨论黄老学有哪些著作也是一个问题。
其次,黄老学汉代以后发展如何,郭沫若说“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这话有点武断,但又值得深思。
我们可否理解,他这里的“道家”应该说是黄老道家,因为他全文是批判黄老学派的。事实上,黄老思想的影响是存在的,汉以后,主要从政治和养生两个方面发生影响。
政治影响。朱元璋读《老子》的“民不畏死”而思罢极刑,顺治帝认为《老子》乃治心治国之道,这些与黄老学的发展和影响有一定关系。这些是黄老学政治思想的正面、理想的一面。
养生,也是黄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黄老学著作《老子·河上公章句》中的“养生论”与此精神一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黄老学早期的养生论就有此突出的特点。
(摘编自2016年12月0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战国时期盛行的黄帝,尚未见与老子相连,汉代的记载中才有“黄老”连称的出现,所以“黄老”相连的起源应在秦汉时期。
B.20世纪以来,我们才开始对黄老学进行研究,尽管黄老学早已存在,而且它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的。
C.郭沫若发表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是当时最早最明确提出“黄老学派”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在当时也是影响较大的。
D.蒙文通先生在《黄老考》基础上发表的《略论黄老学》可以看作是黄老学研究的延续,他在文中有南北学派之分,应为其首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钟肇鹏的论文《论黄老之学》,有两个部分都在讨论“黄老帛书”,这显然是与马王堆出土帛书有关而引发的黄老学研究。
B.1982年在山东淄博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在黄老学研究思潮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郭沫若先生认为黄老之术是在齐地得以培植、发育直至昌盛的。
C.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末,黄老学的研究得以深入展开,研究专著纷呈。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是众多研究号著中最突出的。
D.黄老学研究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例如黄老学究竟如何界定,它包括哪些内容,黄老学汉代以后发展如何,讨论黄老学有哪些著作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一些以黄帝或黄帝君臣命名的著作的出现,可以证明在当时黄老已成为一门学问。
B.尽管也有学者们撰文批判黄老学派,两千多年来黄老思想的影Ⅱ向是存在的,从汉以后,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养生两方面。
C.朱元璋读《老子》而思罢极刑,顺治帝认为《老子》乃治心治国之道,这些是黄老学政治思想的正面、理想的一面。
D.郭沫若的论断“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中所提到的“道家”应该是黄老道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2 12:58: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然后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住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官长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
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捣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吃点辛苦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十五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来,泪水早已湿了眼睛。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队伍里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大校长蔡元培
①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轮转了多少人,个个是英才俊杰,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正如编辑《追忆蔡元培》一书的北大学子郑勇所说:“未名湖畔丛树幽林间,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引领着每次瞻拜每次肃然起敬的目光;而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却不减风神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②蔡元培之前的北大,可以说是一片乌烟瘴气。针对这样的情况,蔡元培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究竟什么是“大学”?大学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就无从谈起。
③什么是大学?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他力图引进德国的教育理念,纠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模式,他怀着单纯的理想、无私的心灵和坚贞的信念出发了,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他的梦想在北大只能是得到部分的实现,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在他捧起的双手中慢慢成形了。
④新潮社的骨干杨振声回忆说:“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这种可喜现象,在北大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⑤同时,蔡元培特别关注大学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他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中谈到:“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唯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
⑥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期间,北大学生运动开始萌芽。他与学生运动的关系,一直被后人误解。许多人把他描述成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这是对历史的改写。蔡元培本人并不支持学生运动,从“五四”运动一开始,他就对群众的运动的负面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对过度参与政治活动伤害学术研究和大学独立有清醒的认识。
⑦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裂隙,这一裂隙有时小、有时大,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变化,而并非先生所想象中的理想状态。两者孰重孰轻呢?
⑧他执掌北大期间,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他的离去,北大很快沉寂下来,正如鲁迅先生叹惜的那样,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大,“射一支响箭也没有一点回音”。这在中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后来,北大既缺乏人格平台,又没有制度平台来保障,其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到了世纪之交,我们才发现我们最需要的还是蔡元培。
⑨在北大未名湖畔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有一尊半身的铜像屹立在青松之间。这里是北大的一方净土。他守护着这方净土,一如他生前。他注视着这些孩子,一如他生前。他勉励着这群老师,一如他生前。而他孤独的身影,在历史发黄的书页里,拖得很长很长。他就是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
【小题1】第①段中说“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
【小题2】请解释第③段中“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3】第④段中杨振声回忆的当时北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小题4】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握两者的关系?(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简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估客胡商必经之地, 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这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的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 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他的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只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辞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辞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
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辞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2)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4)第4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

同类题4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的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数千年来,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等在这条“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道路上来来往往,通商、旅行、互动,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与丝路密不可分。而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出土文物,则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以至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样感慨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此外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一词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自此,这条道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B.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前者鼎盛于汉唐时期,后者兴起于郑和下西洋之后。
C.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物质交流,而且带来了文化交流,西方的宗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传入中国。
D.丝绸之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所有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曾记录过与丝路相关的人或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论述“丝绸之路”名称的起源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B.第二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丝绸之路带来文化交流的多样性。
C.从物质交流到文化交流再到文化交融,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D.文章站在文化层面审视丝绸之路,是为了论述其对于文艺创作的重大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是一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有助于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开展贸易。唐中期前,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开展,后来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B.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四个文化体系,而这四个文化体系唯一交汇点在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
C.骑毛驴的阿凡提的形象原型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并且它们的根源都来自丝路。这一事实生动地体现了丝路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
D.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诞生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成果。与此同时,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也因丝路而彼此交融,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 夏

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手禁不住要伸出去握住什么。这个多么重要,在我表面生活的背后,意识到自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一直活在心里。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那与我失之交臂的时光和旧梦,充满恍惚怅然的珍惜之感。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疲惫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灵活。

我对实际生活中过分热络的友情,对虚拟世界激情的可靠性一直保持平和的怀疑态度。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手指一次次触摸熟悉的键盘,心里充溢着更新鲜更深刻的感动和疼痛。忽然的,想起海子的一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小题1】文中作者说“非常遥远的幸福”,为什么说“非常遥远”?
【小题2】请概括出作者眼中的现实生活和他理想中的生活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请写出你对文题“我们这么近,我们这么远”含义的理解。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作者一再提到“梦”,这些梦,似乎是孤独的旅行者吟咏的悲凉的歌,传递给读者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B.“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对心灵的重要性,它能带给人清凉慰藉。
C.本文从《瓦尔登湖》写起,以梭罗为线索贯穿全文,用细腻的笔法书写自己的感受,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D.文章引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海子的理想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理想,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强化了情感。
E.最后一段写出作者为自己能与梭罗等对话而欣慰,为自己在这纷纭的尘世中仍能用文字表达心中的感动与疼痛而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