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只碗

黄东显

①一只碗,藏青色的花纹很是漂亮,给人清新的感觉,只是圆圆的碗沿上有个小小的缺口,似乎昭示着这是一只与众不同的碗。这只碗现在就端端正正的摆在阿Q的面前,阿Q突然明白了一切。

②新婚的日子是快乐的,阿Q常陪媳妇一起回丈母娘家吃饭。每次看到岳父母在厨房忙乎半天,端出丰盛的饭菜,阿Q总有些莫名的感动。

③但阿Q是敏感的,几次饭吃下来,他隐隐约约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儿。这次他终于找到原因了,也在摆在他面前的,这只漂亮的有缺口的碗,是专门给他一个人用的。“妈妈的!”阿Q心中涌起一股愤怒,“这是瞧不起人么?”

④在这个镇上,表面上民风淳朴、邻里团结,实际上是勾心斗角,常常为一点小事明争暗斗、家里来了客人,表面上热情招呼,却又很小心眼地拿出一个单独的杯子或碗筷。

⑤阿Q自然也懂这个道理,他耿耿于怀的是丈母娘居然把自己当“外人’,对待,单独给自己用一个特殊标记的碗!

⑥阿Q已经过了冲动的年龄,知道采取行动比盲目生气有效得多、他边吃边想,突然计上心来。“老婆咱两换着吃么!”不等媳妇反应过来,阿Q就把自己的碗和媳妇的碗调换了一下。媳妇的脸微微红了,在她看来,在父母面前表现得这么亲昵,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她完全没有注意到,父母脸色已经大变。阿Q的嘴角却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⑦小镇的人都是很聪明、很敏感的,大家都像高手过招一样点到为止;小镇的人经常谈论国家大事,每个人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似乎每个人的才能都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才能用在日常生活琐事中,自然随时随地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⑧阿Q的举动效果明显,再次去丈母娘家吃饭时,他赫然发现,桌子上摆着四只全新的、一模一样的碗!

⑨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阿Q发现,那四只新碗只使用了一次,后来又换回了以前的四只旧碗,当然也包括有缺口的那只。

⑩“姜果然是老的辣!”阿Q暗暗地想,这是岳父母意识到上次换新碗的举动是做贼心虚、不打自招的表现,他们一定为上次匆忙换新碗的举动而后悔了。现在换上旧碗,就是要说明其实什么问题都没,是阿Q多虑了。事实上阿Q还注意到,换回四只旧碗以后,岳父母只热情端出饭菜,但具体拿碗盛饭的事情,岳父母和媳妇都故意躲开,全权交付给了阿Q。关键就在这里!阿Q意识到,现在有缺口的碗就在自己手上,无论放在谁的面前,大家都是坦然的,好像原本就是这样随意的。

⑪阿Q的手微微抖了起来,“啪——”的一声,那只有缺口的碗掉在地上——碎了!“哎呀,真是不好意思……”阿Q说道。岳父母慌忙赶上去清扫一番,眼睛里却闪出一丝疑惑:这碗,真是不小心摔的?

⑫回家路上,媳妇也问到这个问题,阿Q微微一笑,并不作答,其实在他心里,已经满是悲哀,“妈妈的!老子原本是天才,现在却天天把精力耗在这样的俗事上面!这样的风气,这样的民众,真是没有法子!”阿Q毒毒地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阿Q突然明白了一切”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想要弄清楚具体内容和原因的兴趣。
B.作者将主要人物设定为“阿Q”,既让读者觉得亲切,又无形中丰富了义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C.第⑦段环境描写,表现小镇上的人们不仅具有家国情怀,在生活琐事上也具有真知灼见。
D.小说篇幅虽然不长,但夫妻换碗,岳父母换新碗,新碗再换旧碗,情节安排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题2】文中阿Q有些什么性格特征?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展现这些性格特征的?请简要作答。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为什么岳父母“后来又换回了以前的四只旧碗,当然也包括有缺口的那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3 02:0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随着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传统的“消费产品”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消费情景”则是数字时代的另一个核心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用户价值公式发生了改变,从用户价值=价格+选择性+便利性的等式演变成:用户价值=价格(升级)+选择性(升级)+便利性(升级)+把控+体验。对于体验重视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未来十年,线上和线下的区分将会越发模糊。我们的调查显示,55%的消费者表示最近一年网购频率增加,但这部分消费者并未放弃线下购物,相反在他们之中,频繁使用线下渠道消费的比例达到了80%。“两线买”的消费者会更看重购物过程中的全体验——既包括售前的信息推送、售中的服务环节和售后的维修护理,也包括更舒适的购物环境、更新奇的购物场景和更积极的购买互动(例如,45%的消费者希望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来体验将要购买的商品)。

(摘自余进《新消费时代下的新消费主义》)

材料二:

(摘自埃森哲公司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者洞察系列报告——新消费,新力量》)

材料三:

消费异化让人只为了占有商品而去购买,并不考虑其使用价值等,使人沉浸在虚假的需求里。人们为了虚假的需求,不断地设法获取金钱,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异化的消费,在不断地辛苦过后,为了犒劳自己就开始追逐名牌和潮流还有吃喝玩乐,这样的生活不会使人内心真正地快乐起来,而只是一时的兴奋,所以也出现了便当时代,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不感兴趣或是兴趣很快消失,人们不断地追求新的事物和刺激的事情,只顾贪图享乐。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从而加剧了消费异化的情况。当人们迷失在恶性循环之中后,心里一直在期待着享乐时光的到来,而且还经常与他人作比较,别人有的自己也要,和别人一样的还要比别人更好的,完全不考虑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异化的消费便会扭曲人的幸福观,人沦为物质的奴隶,一些本该有的情感也在渐渐的消失,生活不再丰富,追求变得单一并物质化。这样的生活让人对很多的事物都没有正确的认识,长此以往使人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获取幸福,最终完全迷失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个人得不到真正的幸福,还会提高社会犯罪率,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且还会对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摘编自高志昊《可持续发展与消费异化及转变》)

材料四:

日本的经济评论家总结出“低欲望社会厌消费”的概念。对比中日两国的形态,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是共同的现象,日本的小确幸、宅文化和中国的佛系、丧文化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所以,网络舆论经常见到中国也在进入低欲望社会的说法。这件事之所以惹人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拉动生产、经济和就业,它一次次带领深陷经济困境的各国人民绝处逢生,走出黑暗。消费如果拉响警报,后果不堪设想。

(摘编自杨璐《我们的消费在升级还是降级》)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消费情景”和“消费异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数字时代有这样一种核心趋势,就是代替已经成为过去的“消费产品”模式的“消费情景”。
B.“消费情景”时代,传统用户价值公式中的“价格”“选择性”“便利性”已不如新公式中“把控”“体验”重要。
C.消费异化导致便当时代的出现,人们只顾贪图享乐,不愿意追求身边的事物,而对新而刺激的事物充满兴趣。
D.异化的消费不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些沉迷其中的人也不考虑自己的真实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调査显示,最近一年网购频率增加的消费者80%的消费品是使用线下渠道购买的,可见新消费时代,“线上”和“线下”并非泾渭分明。
B.从“两线买”的消费者的消费情形来看,为消费者提供诸如场景化体验和参与性互动的“智能购物体验”,会有利于销售。
C.为虚假的需求而赚钱,然后为了犒劳自己而吃喝玩乐,追逐名牌和潮流,长此以往,追求变得单一且物质化,这些人内心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D.当下中日两国社会存在一些共同的现象,流行一些类似的文化,因而在网络上经常有人参照日本,来审视中国的消费现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新消费时代的消费特征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次运用环境描写,但作用各不相同。开头描写苏村乡村生活图景的安恬,是为了表现作者心中的疑惑,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B.作者善用肖像描写凸显人物形象,文章第八自然段对康有为的画像的描写,折射出他一生曲折的经历以及晚年回味人生时的复杂心境。
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集中,从广东南海苏村到青岛墓地,从近代到当下,笔触所及,无不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文章结尾处,衰败的墓地与附近兴建的海景高层住宅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康有为正逐渐淡出人视野的现实,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康有为活到了七十岁,文化为什么认为他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
在北京宣武区白纸坊桥西青年湖,有侯仁之题写的《金中都城鱼藻池遗址介绍》;在西城区什刹海前海南岸,有侯仁之题写的《什刹海记》;在昌平区白浮桥白浮村白浮泉南岸,有侯仁之题写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在西城区西便门北京明城墙遗址旁,有侯仁之题写的《明北京城墙遗址维修记》。侯仁之毕生的求学治学生涯都与北京有关,他耗尽一生心血,寻找这座城市曾经遗留下来的生命印记,他常说,对北京是“知之弥深,爱之弥坚”。
侯仁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北京史巨擘”。如果没有他,人们恐怕难以像今天这样明白北京的历史。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利用周末沿着圆明园的流水溯源而上,踏勘了颐和园的昆明湖,又一直追溯到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的上游,以此为起点,追溯水源到卧佛寺附近的殷桃沟和香山碧云寺,他弄清楚了海淀一带园林水源的开发过程。此后,又扩大考察范围,侯仁之发现了北京城的转移与河流水道变迁的关系。侯仁之对北京城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梳理清楚了北京城市史的发展脉络。他通过水系、地理、考古文献等多方面的证据,基本上确定了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城的位置。北京最早是西周的蓟城,关于蓟城的具体位置,古代人都搞错了,他们以为元大都土城是蓟城遗址,侯仁之通过《水经注》的文献,以及对河湖水系地理位置变迁的研究,断定蓟城实际位于广安门一带,侯仁之把更古老的北京发掘出来。196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在听取了有关北京地下古河道分布情况的汇报后,转达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北京这样的古城从城市到郊区,历史变迁十分复杂,只用文字说明,难以让人明白,能不能用绘制不同时代地图的方法,把前后变迁的情况表现出来。”随即嘱咐侯仁之组织人力进行这项工作。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编纂图集计划搁浅。1979年,编纂工作重新启动。在历史地图的编制中,仅凭文献资料难以复原,需要实地勘察,因此,侯仁之及其团队数年间进行野外考察50余次,行程5000多公里。1986年,《北京历史地理图集》出版,被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誉为“为北京城在历代中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惊异的图画”。
侯仁之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1950年,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第一次在我国从理论上阐明了沿草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了历史地理学专业,将其从历史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开创“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的新领域。在对北京、邯郸、承德等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中,解决了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为城市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带领师生进入西北半干旱地区,对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状况进行调查,揭示历史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为沙区的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美国地理学会称赞他是中国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
除了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应用到北京城市建设中,介绍北京的历史、宣传保护北京旧城风貌的意义,激发人们热爱北京的情感,侯仁之从来都是乐而为之。一旦发现影响、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他大声疾呼,设法制止。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今天的模样,侯仁之为保护莲花池、后门桥等北京古城遗迹、遗址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侯仁之接受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访问中,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多方奔走,当年,中国便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成为我国第一批入选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申遗”第一人的美誉由此而来。
2001年,年将90岁的侯仁之提出“北京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里程碑”的学术思想:第一个里程碑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代表的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第二个里程碑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城的空间结构上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建设,标志着新时代来临。第三个里程碑是北京申办奥运会主办权成功后,建设的国际奥林匹克中心。这是侯仁之在对北京城作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入考察、研究后做出的高度概括,也是他所倾注的全部心血、智慧的结晶。
(摘编白高明勇著《侯仁之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全方位展示了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和治学精神:他是北京城的守望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是中国“申遗”第一人。
B.侯仁之通过对河湖水系的实地考察,确定了蓟城实际位于广安门一带,纠正了古人的错误,发掘出来了更古老的北京。
C.侯仁之认为北京古城历史上变迁十分复杂,用文字很难说清楚,于是他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完成了《北京历史地理图集》。
D.侯仁之不仅对国内的历史地理学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国外学术界也很有影响,得到了英、美、加拿大等国科学界的高度赞誉。
E. 侯仁之敏锐卓识,到国外讲学听说国际上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回国后多方奔走,中国很快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小题2】侯仁之被誉为“北京史巨擘”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我国历史地理学开拓者的侯仁之,有哪些重要贡献?请简要概括。
【小题4】为什么说侯仁之是“北京城的守望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小题1】请简要赏析“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一句的手法及表达效果。
【小题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的两点原因?
【小题3】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第⑧段“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小题4】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家训的公益教化
陈延斌
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百姓都是这种观念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中国传统家训中就有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的内容。
首先,家训的作者都把尽自家财力、物力资助贫苦的族党乡人视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许汝霖的《德兴堂家订》告诉子孙要俭朴,婚丧祭祀要从简,用祝寿、祭祀等省下来的钱,济孤寡,助婚丧,立家塾。在这方面,被宋元明三代皇帝旌表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在其家训《郑氏规范》中规定得更为具体:对族人要多加体恤、帮助,缺粮者每月给谷六斗;不能婚嫁者助之;乡邻无家可归者给房屋居住;无子孙的乡邻死亡后,给棺材安葬。
其次,许多家训都特别强调要周济鳏寡孤独。《郑氏规范》要家人对“鳏寡孤独果无以自存者,时周给之”。韶山毛氏宗族的《家劝》,用歌诀的形式训诫族人“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粮。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郑板桥要求幼子应经常将自家的笔墨纸砚送给同学,尤其是“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天不能即归,辄留饭。”既帮助别人又不伤对方的自尊,考虑得何其周到!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开明的家长如清代的蒋伊还在家训中嘱咐家人,丈夫死后,不仅应鼓励寡妇再嫁,而且要给予资助。
积极倡导家人热心公益的内容在传统家训中也不胜枚举,大到造桥修路、筑堤防洪,小到免费供应茶饭,几乎无不涉及。家训的作者们告诫子弟家人对公益事业要积极支持,仗义疏财,“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明代袁黄的《了凡训子书》将“兴建大利”作为积善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求子孙“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郑氏规范》对子孙应从事的公益事业项目制定得极为详细,譬如要子孙当尽力资助修桥补路,“以利行客”;自六月到八月,在交通要道设立茶水供应站,招待过往行人。
积谷储粮以备荒年赈贫,或者灾荒年月减免租税帮助穷困佃户乡人,是许多家训都详细规定、多加训诲的内容。蒋伊的《蒋氏家训》言“积谷本为防饥,若遇饥荒,须量力助人。不得因歉岁反闭粜以邀重价”。陈龙正的《家矩》告诫家人要讲究人道,且不可乘凶荒之年抬高粮价,牟取暴利。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倡议效仿朱熹创立的“社仓之制”,先由自己出钱捐谷二十石,在家乡建立社仓,除自家每年增之以外,还要动员附近富家捐粮以增加储备,以便凶年赈助乡里贫民。
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以教家立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训教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国人的伦理道德,对拓展儒家思想社会教化领域,保证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家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家训的作者都把用自家财物资助贫苦的族党乡人视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并对此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B.中国传统家训都特别强调要周济鳏寡孤独,且对寡妇再嫁不仅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而且也主张在物质上给予资助。
C.中国传统家训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内容,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国人的伦理道德有深刻的影响。
D.中国传统家训以教家立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有利于保证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浙江浦江郑氏家族的家训《郑氏规范》对扶贫济困的公益教化内容规定得非常具体, 曾受到宋元明三代皇帝的表彰。
B.郑板桥要求幼子经常帮助那些生于贫困家庭或失去父亲的同学,并且要求其注意帮助的方式方法,以维护对方的自尊。
C.明代袁黄的《了凡训子书》将“兴建大利”作为积善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求子孙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勿以善小而不为”。
D.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倡议创立“社仓之制”,带头出钱捐谷,建立社仓,并动员附近富家捐粮,以便凶年赈助乡里贫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不仅倡导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的观念,而且能够身体力行。
B.在传统家训中有许多倡导家人热心公益的内容,家训的作者们告诫子弟家人“勿以善小而不为”。
C.许多家训都详细规定积谷储粮以备荒年赈贫,有的还告诫家人不可乘凶荒之年抬高粮价,牟取暴利。
D.许多家训都特别强调仗义疏财,但只是出钱出力帮助户族中的贫困者,这反映出封建伦理的狭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