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窗昏晓送流年
——追记北师大文学院童庆炳先生
6月14日,北京的天空澄碧如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离去了。
先他而去的妻子曾恬曾在文章中这样描写自己的老伴儿:“他一直是个‘努力型’的人……他在10年前就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画了蓝图:写哪几本学术书,写哪几本小说,上午工作几个小时,下午工作几个小时,写的书名叫什么……也说退休后要加强锻炼,一周多爬一次香山,等等。他说,人如果有工作做,又有能力做,是福气;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是大福气。”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创始人黄药眠先生去世,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危难之中,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与程正民老师一起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使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
与他一起奋斗的学生们都记得被称为“四大战役”的学术创新活动:1986年到1992年,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1990年到1994年,完成国家社科“85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心理美学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1993年到1994年,撰写出版具有开拓性的《文体学丛书》和《文艺新视角丛书》;1990年到1997年,编写出观念更新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教材,至今仍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
“团队学术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坚硬如钢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北师大文艺学学科正是先后凭借黄药眠先生和童庆炳先生两代统帅的统领,建设起了全国文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时为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王一川说。
童先生在学术上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是学界素来称道的。他常常告诉学生,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没有什么可怕的,千万不要视若洪水猛兽,关键是开放而有自己的主见,容纳新知而又有消化之功。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童庆炳曾诚恳地指出,现在的文学理论界有种风气,认为西方的理论一定比中国的高明,因此不加辨别地搬用、套用西方理论,直接造成很多文章内容空洞,下定义者和推论者多,分析现实、讲道理者少,这不可取。西方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绝不能照搬照抄。
作为作家型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生活之帆》和《淡紫色的霞光》。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开设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不仅担任了总导师,还为学生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得益于童先生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也是他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
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通常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一般也对作家不服气。但在童先生看来,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是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是审美的、直感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彼此向更高水平发展。越是名作家的创作就越需要严格的批评,因为他们的作品影响很大,读者对他们期待很高。所以评论家不仅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对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学理念、生活信念和社会理想。
多年之后,人们还不时回忆:他学识渊博,授课深入浅出,流畅而不急切,精细而不烦琐,理性而不艰涩,论点阐释必结合实例分析,追根溯源之后又有理论提升。虽然是理论课,他却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他的声音回旋于静空,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共振。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是启功先生赠给童庆炳先生的墨宝。窗外绿树成荫,窗内书香迎面。想必,童先生是欢喜的。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依然会延续这样的日子。
相关链接
①童庆炳,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艺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领域的泰斗,培养出大批学者、作家,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等知名作家都曾是他担任总导师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学生,其中莫言、刘震云等在当时就已成名,其他的大多数则在学习期间起步,在毕业后才逐渐成为“大腕”作家。
②童庆炳确认了文学的审美品质,把文学创作看作一种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精神活动后,还从社会现实、心理美学、社会学、文体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诸视角,在与古今中西各种文学理论的对话和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着自己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而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北师大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之际,童庆炳辞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带领同仁逐步将该学科发展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
B.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童庆炳带领学术团队完成了学术创新的“四大战役”,出版了一系列文艺学著作,质量高,影响深广。
C.童庆炳从多角度完善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为建设全国文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巨大贡献。
D.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根本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也对作家完全不服气,这在童庆炳看来是不正确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童庆炳及其学术团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推出的一系列著作,具体而充分地表现了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
B.童庆炳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并不比中国的高明,他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界照抄照搬西方理论的风气提出了批评,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对其适当借鉴。
C.文章引述童庆炳的妻子曾恬对丈夫的描写和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王一川对童庆炳的评价,侧面表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学术贡献,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
D.针对当时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互相轻视的现象,童庆炳认为,评论家对艺术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
E. “一窗昏晓送流年”是对童庆炳学者生活的诗意描述,但其中也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
【小题3】童庆炳在文艺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8 06:3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是活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对当代及未来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传统村落逐步消失,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课题。住建部的数据显示,经过抢救性保护,过去5年间,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已将4153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大量濒危遗产得到抢救性保护,63%的村落传统公共建筑得到保护修缮,一大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得到很好传承。70%以上的村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收入一万元以上的村落由不足5%增至21%,社会保护意识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但以传统村落占比是全国第一的云南为例,旅游开发的比例不足10%,开发尚可的古村落比例不到1%。下一步保护工作的难点在于,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基础较差,在保护、修缮中不仅要提升卫生、餐厨、通风等传统民居的性能,还要与扶贫工作结合,而这些工作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重视。
(摘编自《住建部:开发商不应该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摘编自《传统村落现状分析》,互联网)
材料三:
在传统村落开发规划和保护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村落保护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郁,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忽视了村落固有的文化生态,有导致生态文化灾难的隐患;过分注重村落外表的整齐划一、富丽堂皇和高大上,忽视了村庄“人”的感受,没了原住民,没了原始行业和行当,没了活力和生机。
我省及时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给传统村落保护行为分门别类、设定框架、详细界定、规范约束,给社会大众提供登高望远的观念引领。比如针对村落保护中的过度商业倾向,《条例》强调“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延续性,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过度商业化”“在传统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对村民所有的建筑物处理作出约定”,提醒人们,村落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取真金白银,商业化开发更是为了给保护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摘编自《守住传统村落的味和魂》,贵州日报)
材料四:
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一个问题:资金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部门都有一定的拨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可以说,在一些贫困地区,衣食住行都存在问题,谈传统村落保护无疑是奢侈的。但是,传统村落是一代又一代先民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而且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一旦破坏就没了。这就是说,不管面临多少困难,存在多少问题,保护传统村落的力度,都不能有任何的减弱。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来说,适当的开发是有必要的,也是为了给这些村落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道。但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若是开发过度,则不是一种保护,而是二次破坏,这必须引起重视。因而,要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唯此,传统村落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摘编自《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光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大部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收入得以不断增长。
B.过度商业化倾向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这是一种利益至上的行为,会使传统村落变成单纯的旅游区,失去生机和活力。
C.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主要体现在村落的建筑、原始行业行当和原住民当中,在保护过程中,应尽量将这些因素保存下来。
D.传统村落的消失,根本原因在于村民的贫困,贫困促使人们外出务工,导致村落“空心”,建设更加落后,最后逐渐消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用文字和图表形式呈现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文字呈现具体生动,图表形式更直观,各有千秋。
B.材料二中古村落数量变化显示,2000年至2015年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骤减,形势十分严峻;可见,传统村落亟待保护。
C.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了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显示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并结合实例指出了解决方向。
D.几则材料围绕“传统村落保护”的话题,分别从现实背景、现状问题、解决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并预示美好前景。
【小题3】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小题1】第④段中写了关于张仲陶的一段轶事, 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围绕炒米写了哪些内容。
【小题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语言特点。
【小题4】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怎样理解这句话?

同类题3

(题文)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鸟女
孙方友
画卦台为陈州七台八景第一台,位于伏羲陵东南一里许的城湖中,占地十亩。四面环水,台高出水面六尺有余。原《一统志》称此台为“揲蓍台”,意说伏羲曾在此揲蓍画八卦。《寰宇记》中也说画卦台乃“伏羲于蔡水得龟画八卦之坛”,可见其非凡了。
  画卦台是后人为纪念伏羲画卦之功绩而修建的,始建何时,已失考。经宋、明、清各代多次增建修葺,台上建筑颇具规模。到了万历之年,陈州知府洪蒸增建卷棚五间,黄瓦八角亭一座,内奉宋代铸造的伏羲铜像一尊。立一碑,高广各五尺盈,上刻“先天图”。传说此图蕴藏天机,凡人不得解。台上苍松挺拔,虬枝繁密。每当月明星稀,满湖浮光跃金,静听蛙鸣鹤唳,如入蓬莱。
  画卦台一隅,住着一户姓于的人家。父女二人,以打鱼为生。于老汉年近古稀,但身板硬朗,能天天下湖。女儿于莲,年方十九,质丽聪颖,能歌善舞。城里城外,颇有些名声。
  日寇侵华第二年,陈州沦陷。于老汉怕女儿遭不幸,便把她藏匿在深湖中,白天送饭,夜里陪女儿在湖中过夜。于莲整日躲在芦苇深处,非常寂寞。无事可干,便做芦笛儿,学各种鸟叫。时间长了,于莲竟悟出了不少鸟语。于是人鸟开始相熟。每每听得哨音,百鸟如朝凤般聚集在于莲周围,喋喋不休,诉说衷肠。
到了严冬,芦苇被割,湖水结冰,一片凄凉。于莲湖中不可藏身,只得回到家中。鸟儿像是舍不得于莲,每天早晨或黄昏时分,总有成群结队的鸟儿在于家小院儿的上空盘旋,叽叽喳喳,向于莲问好。于莲心喜,取些谷物,让鸟们吃。事情传开来,人们便称于莲为鸟女——并说她是湖中一只丽鸟转变而成。
  消息传来传去,就被日军驻陈州城的中队长田中角荣知道了。田中角荣很想见一见鸟女。
  那时刻于莲正在喂鸟,听到柴门响,抬头一看,见来了个日本鬼子,禁不住面色灰白,惊恐地叫了一声。于老汉闻之惶惶出门,一见田中,急忙护住了女儿。
  田中会讲华语,笑笑,说:“惊慌的不要,我只是想看看鸟女!”说着,掏出烟来,递给于老汉一支。于老汉怒目相待,只是紧紧地护住女儿。田中尴尬地回了手,自个燃了,看了看于莲,问道:“你就是鸟女吗?”
“她叫于莲!”于老汉替女儿回答。  
“你怎么能懂得鸟语呢?”田中平静地问。  
于莲望望田中,见他没有恶意,便怯怯地说:“听得多了,也就懂了一些!”
  “小时候,我家喂了好多鸟!各种各样的都有。我每天都是在鸟的叫声中睡去,又在鸟的叫声中醒来……”田中满脸稚气,沉浸在童年的往事里。
  “我母亲是位研究鸟的专家,可她却不懂得鸟语!记得母亲常说:‘我要是懂得鸟语该多好呀!’可惜,她老人家已不在人世了!”田中说着,就从兜里掏出一张照片,递给了于莲。
照片上是一个身穿日本和服的女人,端庄漂亮,双目间透出善良和慈祥。她的身上落满了鸟。于莲很是好奇,看看田中,又看看照片,悄声问,“她就是你娘吗?”
  “是的!”田中痛苦地说,“母亲死于昭和十一年秋天。那时候,我大学刚毕业。埋葬她的那一天,墓地的上空全是鸟!”田中抹了一把泪水,停了片刻又说:“如果母亲活着,我一定写信告诉她这里有一个鸟女,让她聘请你当助手!”
一阵沉默。  
“我能给你照张相吗?”田中突然取出照相机问道。  
于老汉急忙用身体遮住女儿,对田中说:“俺不照相!你走吧!”
  田中遗憾地收了相机,深情地望了望于莲,长叹一声,郁郁地走了。
这以后,于家父女开始提心吊胆地熬日子,深怕田中来这里无事生非,给他们带来祸端。于老汉就匆匆把女儿嫁了人。  
可是,田中一直没来。
日寇投降那一年,于老汉已下不得湖。孤独一人,靠编蒲包度日月。一天午后,他正破蒲草,突然听得叫门声,抬头望去,禁不住吃了一惊。  
门外站着田中角荣。
那时候的田中面目灰灰,已显得老相。他对于老汉说:“临走之前,我想见见鸟女。”   
“鸟女?”于老汉梦呓般地问道,“啥鸟女?”
“就是您的女儿!”   
“噢!”于老汉望了望田中,怅然地说:“她出阁了!早就出阁了!”
田中惊诧如痴,双目里透出遗憾,好一时才说:“那时候我知道你们怕我,所以一直没敢来打扰!现在我们不可怕了,可她却……”田中显得很惋惜。  
“你找她作甚?”
“想给她照一张相!”   
“为了你娘吗?”   
“是的!”   
于老汉望了田中一眼,沉思片刻,突然放下手中的活计,对田中说:“走,我领你去见她!”
于莲的婆家也在湖边,小院很破旧,到处散发着鱼腥气。田中蹙着眉头走进院里,连大气都不敢出。听到响动,房门洞开,一下子涌出两三个娃娃,看到田中,同时惊叫一声,扭头就朝屋里跑,许久,又簇拥着一个女人走出来。
走出来的女人又黑又瘦,衣服褴褛,蓬乱的头发上系着孝布,眼睛的周围萦绕着操劳过度的青线……
走出来的女人头上戴着孝布。几个娃头上也戴着孝布。
几个娃娃好奇地望着田中。  
突然,那女人叫了一声,像是拾起一个遥远的梦幻,眼睛里透出惊讶和疑惑,最后咬了一下嘴唇儿,平静地把目光伸向远处。远处,是一只弹痕累累的木船。
田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讶得目瞪口呆。他望着当年如花似玉浑身充满大自然魅力的鸟女,禁不住颓丧地垂下了脑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于莲悟出了不少鸟语,渐渐地人鸟相熟。于是每当百鸟聚集在周围时,于莲就和它们喋喋不休,互诉衷肠。
B.人们称于莲是鸟女,并说她是由湖中一只丽鸟转化而来,是因为人们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鸟儿在于家小院儿的上空盘旋,叽叽喳喳,向于莲问好。
C.田中角荣要给鸟女照相遭拒后很长时间没有再来,是因为他知道于老汉父女怕他,但是心中的一份愿望,使得田中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再次来到于老汉家中。
D.小说开篇就奠定了浓郁的散文化风格,而这种散文化风格淡化了小说的情节,却也使小说呈现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气息。
 
E.这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和环境、人物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简要概括小说一二段所描写的“画卦台”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6分)
(3)赏析小说中两处划线的句子。(6分)
①到了严冬,芦苇被割,湖水结冰,一片凄凉。
②突然,那女人叫了一声,像是拾起一个遥远的梦幻,眼睛里透出惊讶和疑惑,最后咬了一下嘴唇儿,平静地把目光伸向远处。
(4)请结合文本探究本篇小说的主题。(8分)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目。
①关于“《诗》无达诂”的出生时域,今人颐易生先生持“前代说“,他认为:”所谓‘《诗》无达诂’,原来用来作为解释周《诗》的一个方法或原则。董仲舒既然说是‘所闻“。这话的而发明权当属前人,可能是指先秦时人而言。也就是说,‘《诗》无达诂’ 理论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他首先是根据春秋以来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外交场合中赋《诗》言志时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理论。”有董氏的所闻,就断定“《诗》无达诂”的发明权在前代,似有些唐突。这就完全排除了“同代说”的可能性。但将“《诗》无达诂”的命题与“闲情赋诗言志、断章取义”之风联系在一起,确实把握了二者在去向和经验的一致性的不刊之论。实际上宋人王应麟在其《困学纪闻》中早已将“《诗》无达诂”与先秦孟子的“以意逆志”相并列。“董子曰:‘《诗》无达诂’,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也。“尽管今天我们更多地看到孟子“以意逆志”论对作者之志的强调,但从尊重读者之意的角度出发,王氏的这种同等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推,“‘《诗》无达诂’说并非只是受到先秦思想家某种具体说法和观点的影响,而是由先秦两汉整个《诗》说语环境和传统所决定的。从春秋的“赋诗断章”、‘人无定诗,诗无定指’的诗学传统,到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荀子‘善为《诗》者不说’,《易传》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智谓之智’、庄子的‘意不可言传’,实际上,已经蕴含了重视文本阐释多义,重视阐释者积极主动参与作品意义构建的思想和观点。”这种意见我是非常认同的。
②在1992年10月举办的首次“《诗》无达诂”专题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对“《诗》无达诂”这一理论话语的产生的时间主要持两种看法,一是“前代说”。即认为“《诗》无达诂”因此先秦时期就已经普遍公认的、不言而喻的古训,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等可能就是这一命题的直接源头,董仲舒的贡献只在于将它明确地记载了下来。另一种看法则是“同代说”,即认定“《诗》无达诂”的原创者就是西汉董仲舒。是他将当代人们对《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的歧见风云的状况加以概括和总结,从理论上用非常简练明晰的话语形式,予以表达出来。检索《四库全书》,历代文献对“《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数十次称引,可以发现,他们都在引用的前面加上了,“董子曰”或“董仲舒曰”,这一理论阐述的产出者已经约定为董仲舒了。我认为,既然由于文献缺损而导致无法准确定论,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这一命题的出生时域上将问题复杂化。重要的也许不是“who”而是“what”和“why”。即“《诗》无达诂”的真实意蕴的理论取向,以及生成这一话题的钱袋积淀和后代影响。从上述我们列举的该问题的数个不同版本也可以看出,董事“所闻”中的内容并不是唯一的恒定的表述,有可能古人从当前的文献资料中确实看到过不同的形式,当然也可能是务必,错讹所致,但重要的是,所有的话语都表现出一致的理论蕴含和精神向度。因此,为了研究和表述的方便,我们姑且,将董仲舒定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总结者和提出者。而将先秦时期的相关理论和活动作为董事思想的前理解史,将后代的不同称引和表述作为该命题的效果史。这样才能厘清“《诗》无达诂”的学术演变过程,彰显其学术价值,同时也避开了上述作者的时域问题的无谓缠夹,而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命题本身的意义。
【小题1】(小题1)请为本文添加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无达诂出生时域探究
B.《诗》无达诂的“前代说”
C.董仲舒与《诗》无达诂的关联。
D.《诗》无达诂与众说纷纭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秉持 “《诗》无达诂”“前代说”的人认为,“《诗》无达诂”应在先秦时期就已被普遍认可,其直接源头可能是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等观点,颐易生先生即秉持此说,但其依据欠缺,便唐突定义,有失严谨。
B.王应麟在其《困学纪闻》中提出,虽然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更多的是对作者之志的强调,但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其实就是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C.为了厘清“《诗》无达诂”的学术演变过程,彰显他的学术价值,以及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命题本身的意义上,作者将“《诗》无达诂”的总结者和提出者定为董仲舒,将先秦时期的相关理论和活动定位前理解史,后代的称引和表述定义为效果史。
D.“《诗》无达诂” “同代说”认为这个理论的原创者就是董仲舒。正是董仲舒将当时对儒家经典的不同的意见加以总括,用简练明晰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历代文献对“《诗》无达诂”的称引都冠以“董子曰”“董仲舒曰”,可见历代将作者定为董仲舒以约定俗成。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颐易生的见解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他把“《诗》无达诂”和先秦的“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风气联系在一起,却是不能改易的正确想法。
B.“《诗》无达诂” 一说已经蕴涵了尊重读者之意,重视文本阐释的思想观点,读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作品建构。
C.作者认为更要关注“《诗》无达诂” 的真实的内在意义和理论取向,以及厘清生成这一话语的前代积淀和后代影响,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因文献缺失,而无法准确定位的出时域遇上。
D.由于某些原因,董仲舒对自己“所闻”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表述,但是不管怎样表述,他的理论蕴含和精神向度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