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文人与山

⑴“庐山,没有了文人本来也不要紧,却少了一种韵味,少了一种风情。”这是余秋雨的一句话。不排除文人的自作多情,但不得不承认,山不在高,有“文”则名。

⑵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于是,泰山成为天下名山。这引得无数文人都想登到山顶,领略一下“小天下”的滋味。杜甫就发过宏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后来还真登上了泰山之巅,在日观峰看日出。

⑶“凌绝顶”就真的征服了山吗?孔子、杜甫,虽已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绚丽的浪花,但作为肉体的生命终究如电光石火逝去,而泰山仍然巍峨屹立。正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⑷看来,山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暗含时间的张力,“踏遍青山人未老”的精力和豪情,终究敌不过铁定的自然规律。山就像一位稳重、长寿的智者,无言然后德厚,让人心生敬仰。

⑸至于诗意地山居,一直以来是凡俗之人的奢念。

⑹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里的隐者,如仙人一般缥缈洒脱,我猜想这隐者并不是真有其人,倒像贾岛自己,厌倦了滚滚尘世间的车马喧嚣、人声鼎沸,于是虚拟了一段与童子的对话,也算是“身在红尘,心在青山”的一种吧!

⑺那么纵然征服不了山,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何不坐下来与他交朋友?

⑻“幸有我来山未孤”,不知哪个诗人说的,霸道里面分明有心虚的寂寞,还是像李白那样比较好,独坐敬亭山,把青山作为知己,与之深情对视,“相看两不厌”;辛弃疾也不错,与青山眉目传情:“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种平起平坐,不卑不亢的态度,虽然有一定自恋情结在里面,但真正的“山人合一”,正是这种境界。

⑼而有意思的是,“青山有幸埋终骨”。李白和辛弃疾死后,都魂归青山,算是真正的“山人合一”了。李白去世后,本来是殡于龙山东麓的,但他生前仰慕南朝诗人谢灵运,曾发下过“悦谢家青山”、“宅近青山邻谢眺”的夙愿。五十年后,后人将他的遗骨迁葬于安徽的青山,让他和谢灵运做了“邻居”;而辛弃疾去世后,葬于江西铅山县的阳原山中,当地人为了纪念辛弃疾,改此山为稼轩山。

⑩山是文人远隔尘世、隐居避世的一个古典的符号,文人的魂梦总与青山相牵。

⑾很喜欢元朝宋方壶的《山坡羊》那句“青山相待,白云相爱”。后来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作者为了表现黄蓉的聪明伶俐,写她面对“渔樵耕读”中的樵子,唱的正是这首《山坡羊》。后来有人戏称这是“宋代才女唱元曲”,金庸写书时可能尚未想到这一点,但也说明他对这首曲子太喜欢了,以致犯下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青山相待,白云相爱”,视富贵如浮云、隐居青山不求功名的洒脱,何等令人向往!

⑿青山不仅可以做朋友,还可以当书来读。

⒀清代文人葛庆增有诗云:“书是青山常乱叠,灯为红豆总相思。”

⒁书是青山,这是文人专用的比喻,非常绝妙。

⒂反过来说,青山其实就是一本书。

⒃走近一座青山,就是打开一本好书,崎岖的山路恰似跌宕的文思,巧夺天工的奇石宛如字字珠玑,游山像读书,既有“山重水复”的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⒄而登不同的山,就是读不同的书,即使是登同一座山,也会“横看成岭侧成峰”,就像同一个人各个年龄段读一本书,滋味不尽相同。

⒅初次见山,是见山是山,这是读山的第一境界,正像读书的第一阶段,初读一本书,是见书是书,只是停留于表面现象,没有深入。

⒆然后,见山不是山,正如见书不是书,阅读者开始怀疑、探究。

⒇最后,见山还是山,终于了悟,正如见书还是书,不过这是读懂了人生这部大书。

【小题1】根据文意,解释第(3)段中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含义。
【小题2】文章主要写了三点内容,它们是:
(1)山不能被征服,只能让人敬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述第(11)段中“青山相待,白云相爱”的修辞表达作用。
【小题4】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山,大致是由于对山的敬畏之心。
B.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其中蕴涵着诗人寻求归隐的思想感情。
C.只有死后归葬于山,才能体现文人“山人合一”的精神理想。
D.举金庸之例说明文人创作中也会有小瑕疵的。
E.“见山是山”在初次和最后一次的含义是不同的。
F.山是可以用来读的,因为它是你的朋友。
【小题5】文章最后把山比成书,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9: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合欢树和它的蚂蚁卫队

   蚂蚁是地球上最牛的昆虫之一,这种膜翅目蚊科昆虫有1.4万种,别看它们体形小,数量却极大,总重量不逊于人类的总重量。虽然多数种类的蚂蚁是肉食者,但在长期的进化历史中也与植物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乎许多植物类群的演化过程,并为陆生植物的扩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俗人眼里,踩死几只蚂蚁是小事一桩。但在热带地区,你要损害一棵与蚂蚁共生的树,可能会惹大麻烦。与蚂蚁结缘最典型的树是金合欢。这是一类含羞草亚科金合欢属树种,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它们只有几米高,树冠开张,具有二回羽收复叶,在茎上常有由托叶变成的成对的锐刺;在头状花序上有许多黄色小花,多数的花有香味。
在非洲和热带美洲,金合欢树是许多种蚂蚁栖身的“宝地”。蚂蚁们在树干上钻洞或将粗刺中心掏空变为住所;而金合欢树羽状复叶基部分泌的蜜汁凝结成的蜜露和嫩叶尖上长出的富有营养的小颗粒,都是金合欢“房客”的美食。但这些“房客”并不白住、白吃,它们自觉充当“房东”的卫士。当损害树木的切叶蚁或其他昆虫来犯时,它们就会倾巢而出,将敌人赶走或杀死,甚至一些较大型的食草动物也不例外。
不仅危害金合欢树的动物会遭到蚂蚁卫士的攻击,就连妨碍金合欢树生长的植物,也会受到蚂蚁的攻击。这些“房客”会将金合欢树周围距树干40厘米半径内的异种植物的枝叶咬碎,直到致其死亡。
100多年前博物学家就推断:在金合欢树上生活的蚂蚁,是被金合欢树当作一支“常备军”来供养的。后来博物学者的观察和试验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还观察到:不论白天、黑夜,蚂蚁卫队中都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成员在“室外”执勤。而且除金合欢属树种外,还有大戟科、茜草科、野牡丹科和兰科的40多种植物都和蚂蚁有类似的共生关系。
我国古代果农观察到:与柑橘树共生的黄獠蚁能大量捕食树上的害虫,护卫这类芸香科树木健康生长,被称为“橘园卫士”。还有一种体形较小的红蚂蚁,能捕食多种农业害虫,尤其喜欢消灭甘蔗螟虫。目前这两种蚂蚁均已被列为我国的天敌昆虫,受到保护。

   (节选自《大自然探索》,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科学家在总结植物和昆虫协同进化的关系时,认为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互惠共生关系;二是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的关系;三是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但也无损的关系。第一种关系无疑促进了双方的共同繁荣。第二、三种关系,虽然看上去利益的天平是不平衡的,但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不利方或无利方会通过变异来寻求尤害和有利而得到发展。
②图片示例:

图1 当损害金合欢树的昆虫来犯时,蚂蚁就会倾巢出动,将其赶走或杀死。

图2 当妨碍金合欢树生长的植物攀上树枝时,会受到蚂蚁的攻击。

图3 蚂蚁在摘取金合欢树细小树叶顶端的小颗粒。

 

图4 蚂蚁在金合欢树中的“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1和图2证明蚂蚁不仅可以攻击入侵的昆虫,也可以攻击妨碍金合欢树生长的植物。
B.据图3和图4可知,许多种蚂蚁选择金合欢树共生,主要因为金合欢树能够提供“美食”,提供“房”住。
C.蚂蚁被作为金合欢树的“常备军”来供养的结论,科学家尚在实验证实的过程之中。
D.本文主要以“蚂蚁”和“金合欢树”为例,充分证实了植物和昆虫存在协同进化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在自然界长期进化历史中,蚂蚁为自然界各个物种的演化和扩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B.金合欢树蚂蚁卫上、黄獠蚁及喜欢消灭甘蔗螟虫的红蚂蚁,都已被所在国列为天敌昆虫受到保护。
C.材料中,蚂蚁和金合欢树的协同进化关系属于对双方都有利的互惠共生关系。
D.存在协同进化关系的植物和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都能达到共同繁荣的互惠关系。
E.作为科普文章,本文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体现出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
【小题3】根据文本,谈一谈文章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方面,带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则人物通讯,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王光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重大的调整,以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细致的调查分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

有些人开始又不理解了,人家60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阳振坤(28岁)、汤炽(28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 Script Lever2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人物通讯往往会选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品格,本文主要择取了三个典型事件对王选院士进行了报道,请分别拟写小标题来加以概括。
【小题2】同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一样,本文也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王选院士所说的话,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用来表现人物而采取的方法,课本中所选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等三篇通讯都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请在《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一文中也找一处,并加以赏析。
【小题4】新闻强调客观报道,但也时常会有一定的作者立场。请举例来说明本文所体现的作者立场,并简要阐释你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认识。
【小题5】如果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王选四人,都获评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楷模人物”,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四个人物进行评论。不少于60字。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阿来的如花世界

迟子建

①阿来与花,是否有着前世的因缘?至少,我没见过像他那么痴迷于花的男子!我与他多次同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无论是在新疆、黑龙江,还是在俄罗斯、意大利或是阿根廷,当一行人热热闹闹地在风景名胜前留影时,阿来却是独自走向别处,将镜头聚焦在花朵上。花儿在阳光和风中千姿百态,赏花和拍花的阿来,也是千姿百态。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印象最深的是他屈膝拍花的姿态,就像是向花儿求爱。

②未认识阿来之前,读了令他名声大噪的《尘埃落定》,判定写它的人一定是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比起他的小说,阿来不高大,但他气质不俗,面上总是洋溢着平和的微笑,走起路来微微踮脚,富有喜剧色彩,整个人就像一首精短的抒情诗,与他热爱的花朵相得益彰。他幽默,睿智,豪爽,率性,与他同行,就是与快乐同行。记得在阿根廷,一个月色很美的夜晚,在一家乡村旅馆里,阿来请全团的人喝酒,他喝兴奋了,歪戴着帽子,拍手舞蹈着,唱起藏族的《祝酒歌》,那是我那一年听到的最动人的旋律。阿来如果不写小说,一定是个出色的歌手。他的歌声深情而忧郁,把我们深深感染了,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起家乡的歌谣。那个夜晚的阿根廷的月亮,一定成了扩音器,把来自大地的歌声,播撒到了天庭。

③阿来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他常带上钟爱的相机,带上书和茶,独自驾车出游。他的博客和微博,像花园,也像森林氧吧,你走进那里,总能看到花儿的影子,嗅到植物的清新之气。他的作品,也是这样的充满了生机,大气而唯美,绝无顾影自怜的小伤感,更无貌似深刻的装神弄鬼。他有一支开阔而富有韵致的笔。众生在他笔下,都是平等的。如果说好小说是露珠的话,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尘埃落定》之于阿来,是一顶沉重的桂冠。如果是一个心在庙堂的作家,可能会就此迷路,不知所向,失去创造力。而阿来是个被山峦照耀着的作家,是被河流滋养着的作家,这样的作家,本身就是一座山,就是一条河,在他自己的疆域驰骋,永不疲倦,留下艺术的脚步。所以我们能在《尘埃落定》之后,仍然能听见《空山》的回音,能看见闪光的《格萨尔王》。

④阿来出生于四川阿坝的藏区,有藏族血统。记得他在墨西哥,为母亲买了一串珊瑚项链。他提着项链对我说,一串好的珊瑚项链,就是一个藏族女人的梦。阿来写过诗,他的话充满诗意。他对藏族的感情,除了融汇到作品里,还体现在他的言论上。记得他写过一篇关于西藏的文章,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说教,他褪去了西藏那层“外人”幻想的神秘色彩,还原了一个历史的西藏,现实的西藏,文化的西藏。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把一个越来越形容词化的西藏,客观地厘清,成为一个名词的西藏。这样的西藏立场,深刻,全面,充满人性。

⑤阿来喜欢读书,今年我们在意大利参加首届中意文学论坛,在听完阿来的演讲后,同样饱学诗书的清华大学教授格非,高度赞扬他的演讲。说从同行者的发言中,能看出他们的边界在哪里,而阿来的却看不到,他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他骨子里流淌着藏族血液,在山里长大,早年有过“游走”经历,对历史有着独到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文学有着自觉的审美追求,的确,他的天空是没有边际的。

⑥中国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作家并不多,阿来是其中的一个。走向世界,在我眼里,并不仅仅是你的作品被翻译的语种多,更不是你的译本多么畅销。因为在这个时代,那往往是政治的投机或是商业的迎合所带来的热闹。真正的文学,还是有它自己的尺度,有它自己的价值。阿来的作品,因为唱诵着本民族独有的歌谣,因为那股与生俱来的神性色彩,因为作品漫溢的人性光辉,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学。要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出版商,在面对着能给读者带来心灵泉水的作品时,都不会无动于衷的,而阿来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品格。

⑦阿来有个可爱的绰号——起司库。作家们在出访时,对西餐大多皱眉头,阿来正好相反。我曾在巴黎机场见证过他吃两份生牛肉。他吃起起司,更是眉飞色舞。有一次我开玩笑地指着他微微腆起的肚子,说你少吃点起司吧,肚子都这样了。阿来笑眯眯地看着大家,亲切地抚摸着自己的肚子,无限陶醉地说:“它就是我的起司库”,把众人笑翻。从此后,我见着他,总要叫一声:“起司库”。而他也默认了这个称号,有一年我给他发短信贺新年,他回复说正在家听拉赫玛尼诺夫,署名就是“起司库”。

⑧虽然认识阿来很多年了,但交往并不多。相信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忧伤,有他的脆弱,有他在文学之路上的困惑和彷徨,那是每个好作家都必然经历的。写他的这篇印象记时,恰好读到阿来写果洛的一篇散文,我非常喜欢其中的这段话:“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风景从身边一掠而过:缓缓起伏的丘岗,曲折萦回的溪流,星星点点的湖沼,四散开去的草滩,还有牧人,和他们的帐幕,和他们的牛羊……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

⑨阿来不知道,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他的如花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如此绚丽!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画线词语“经典”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析第⑧、⑨两段在行文上的作用。
【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阿来的如花世界”巧妙道出了作者对阿来其人其作的总体印象及评价。
B.“我”与阿来相识多年,多次一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彼此都十分了解。
C.《空山》和《格萨尔王》的问世,证明了阿来的创作心在江湖,并且永不止步。
D.“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化用自卞之琳的《断章》。
E.全文结构安排匠心独运,清晰有序,让读者对阿来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F.本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质朴平实,篇章隽永,耐人寻味。
【小题5】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阿来其人。(80字左右)
【小题6】简要赏析这篇散文的“形神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德失语症的危害性
向玉乔
医学上的失语症是指一个人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出现严重病变,他的语言认知能力、语言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遭到严重损害,他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道德失语症不是指一个人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而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借助道德语言能力表达其善恶判断、善恶评价和善恶选择。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确实没有语言能力,而道德失语症患者是拥有道德语言能力但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发挥这种能力的人。医学上的失语症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是选择性的。
道德失语症患者的“道德失语”具有习惯性特征。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某个原因(如善恶判断失误)偶然性地道德失语,他还算不上道德失语症患者。道德失语症患者是那种对善恶不辨习以为常的人,他们习惯性地不以善为善,习惯性地不以恶为恶。因此,每当有具体的道德语境需要他们扬善抑恶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于不发声。在应该弘扬善的时候,他们沉默无语;在应该抑制恶的时候,他们也缄默不语。何以如此?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语言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
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蔚然成风,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个体需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特别是应该致力于锻炼道德勇气,以使自身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能够明辨善恶和扬善抑恶。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集体需要不断加强集体道德建设,特别是应该在集体内大力弘扬以明辨善恶为荣的良好风尚,以使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一个社会应该致力于推动所有个体和集体自觉地、勇敢地趋善避恶。善恶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这是人类道德生活的真实图景。在这种道德生活图景中,人类必须善恶分明。否则,人类的道德生活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治疗道德失语症是任何一个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的社会都不能不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个人和集体勇于趋善避恶、扬善抑恶是一个社会道德昌明的重要标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道德失语症患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跟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相比,道德失语症患者在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上并不存在阻断性障碍。
B.道德失语症患者缺少对善恶的判断、评价和选择的能力,更不愿或不敢借助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善恶的态度。
C.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因缺乏道德勇气而保持沉默是道德失语症患者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D.如果道德失语症患者群体得不到“治疗”,人们的道德生活世界会变成一个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因为对善恶进行判断时出现失误而偶然性地没有维护道德,那么他不是道德失语症患者。
B.医学上的失语症是人脑的一种严重病变,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不是生理性疾病,是选择性的。
C.那种维护道德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就是道德勇气,它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
D.人类只要拥有了基于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意德,就能修炼道德修养,成为有道德的人。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治疗道德失语症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