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小题1】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4 08:5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翻 墙
王晓渔
人类诞生以来,墙的历史有多长,翻墙的历史就有多长。
155公里的柏林墙当然不会例外。从1961年8月13日初具规模,到1989年11月9日轰然倒塌,翻墙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据说当年的柏林墙工程代号是“中国长城第二”。在中国,并不缺乏翻墙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同样是小人物与墙的故事。在这个传说面前,秦始皇、家天下、大一统、富国强兵、万世可递,这些坚硬的词语都变得不堪一击。
如果说秦朝的翻墙是水滴石穿的“哭墙”,那么东德的翻墙则是用脚投票的“越狱”,而在中国,用脚投票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侯并立的时代,国民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出国也无需护照,诸侯通常以内政清明吸引民众。孔子本人曾表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壮志难酬,编一个竹筏,漂洋过海,这是他的权利。
墙是阻隔、是壁垒、是界限,但是人们也可以在墙上开启门和窗,也可以把墙变成自由书写和发表的地方。顾城有一首天才短诗《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画家徐芒耀,直接在《我的梦》里画出破墙而出的“我”,“我”就是一把钥匙。在台湾,雷震先生因为组党身陷高墙之内,胡适先生赠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可以视为翻墙之歌。
除了柏林墙、长城这些有形的墙,还有很多无形的墙: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人们有时在自己的国家里只能暂住;在地球村时代的网上,时时遇到“该页无法显示”;在路上迎面见到陌生人,我们不是微笑而过,而是充满警惕;……每次读到柏林墙的故事,尽管远隔万里并且相隔二十年,我总是感动不已,虽然这种感动随即会被沮丧代替,我依然会提醒自己:翻墙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中“用脚投票”的意思是什么?该段引用孔子话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从全文看,“墙”包含几层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美国科幻电影体现了世界级水平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科学理论的支撑。根据科幻文艺家赫伯特·W·弗兰克的定义,“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故事”。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科幻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它在原则上还是要符合一定的科学规律。也就是说,“科”要在此类电影中做理论支撑,而“幻”只是艺术表达手段,“科幻”就是将科学理论做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升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比如在《终结者2》中曾经出现一个液体金属机器人。诸多事实说明,成功的科幻电影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这样制作出来的电影才会让人们觉得真实而非胡编乱造。而这也是为何“科”是“幻”的基础。其次便是资金的投入。毋庸置疑,美国科幻电影的摄制拥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其每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投资过亿。 例如《阿凡达》,“《阿凡达》的制作费用超过了2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宣传费用等”。可以说, 巨大的资金投入提高了电影特效制作及后期渲染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在艺术表现上升华了主题。如果说先进的科学理念和巨额的投资是美国科幻电影成功的外部因素。那么文化因素则属于内部因素。且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文化会对民族心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该民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对事物的选择施加持续性的影响。

材料二 

《科幻片创作与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大多是好莱坞进口片吸金。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国产科幻电影制作水平拙劣,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具体来说,在外因方面,首先,类似于《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科幻商业大片屡屡创下票房纪录,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其次,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于2017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在内因方面,首先,传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型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衷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科学基础薄弱, 在哲学和思想层面疏于表达,在全新世界观的建构上缺乏认知;其次,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紧密相连,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最后,社会中科技文化氛围较弱,公众整体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摘编自《报告显示:“内外夹击”国产科幻电影难获一席之地》)

材料三

春节期间,电影市场竞争用“激战”来形容丝毫不为过。但最终突出重围的,却是一部时长超过2小时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仅6天,这部被称为“国产硬科幻” 的影片票房已经突破20亿元。很多网友表示,希望这部影片最终能够超越拥有55亿元票房的《战狼2》,成为我国电影史上又一部现象级作品。

在《流浪地球》面前,大腕明星的票房号召力统统失灵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国产硬科幻”带给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此前没有人相信中国能拍出科幻电影,编剧刘慈欣的粉丝在听说《流浪地球》将被拍成电影后甚至在网上发出反对的声音。但是,《流浪地球》这部影片却向人们证明,中国可以拍出世界级的科幻大片,中国电影同样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中国故事独特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更能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

电影始终是艺术创作,要追求令观众心灵得到震撼、振奋的艺术效果。为了拍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导演不敢启用大腕明星,而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道具、摄影、特效上。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件道具是市面上能买到的,都是全新设计、全新制作的。片中一套宇航服就要用1100多个零件,一个头盔的构造多迭14层。此外,地下城、冰原、宇宙空间站等场景搭建更是十分考究,难怪网上的赞美之词不断刷屏,不少网友表示影片场面壮观得令人窒息。

(摘编自《<流浪地球>何以突出重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赫伯特·W·弗兰克认为,科幻电影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和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段做支撑。
B.美国文化在人们身上体现出的心理、态度和选择是影响美国科幻电影制作的一大因素。
C.近年来的进口科幻电影,在上映数量和累计票房上都远远超过国产科幻电影。
D.《流浪地球》中令观众赞叹的特效道具、场景的搭建充分体现了“科幻”中的“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效制作及后期渲染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使影片的主题在艺术表现上得到升华。
B.“内外夹击”是指,国外科幻电影作品垄断市场,国内编导注重现实而缺乏优秀科幻剧本。
C.《流浪地球》没有流量明星仍大受欢迎,这说明电影品质才是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原因。
D.《流浪地球》的成功,既证明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实力,又证明了中国故事独特的文化、精神的生命力。
【小题3】同是关于科幻电影,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以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有何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心拥有者   (曾文广)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晚年时把自己的两只眼睛弄瞎了。    

有人问他: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哲学家平静地回答:为了看得更清楚!    

每每读到上面这些文字时,眼前便不断浮现出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凄惶、孤苦伶仃的形象,心情十分沉重。同时,老人充满玄机的回答亦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整瞎了双眼,他还说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果真如此吗?    

后来在一本书中读到一篇关于意大利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的文字。    

让我惊讶不已的是,这位天才画家的言和行在某方面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极为相似,简直如出一辙。文中提到——在这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形象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画家对此的解释是:“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而用另一只眼晴审视自己。”    

画家说得多好啊!画家的解释也使我豁然开朗。我想他已经“告诉”我哲学家在双目失明后为何还坚持宣称自己“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了——

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做一名优秀的画家,仅仅观察“周围的世界”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为自己“留下”一只眼睛,并用这只眼睛去“审视自己”,去关注那些属于灵魂的东西,去发现天使涂抹在心灵的墙壁上的色彩;哲学家的智慧来自于对自我的思考和总结,较之画家,他得花更多时间和更多精力去审视自己、关注内心,做一个完完全全拥有内心的人——正因如此,他所要“观察”的对象也就是他本人,即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哲学家的这种观察可以称之为“观心”。在他看来,“观心”是根本就不需要用眼睛的,一只眼睛也用不着。用不着的东西有如奢侈的摆设,留之又有何用?哲学家最终自行毁去了双眼。    

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但是,作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拥有者与诗意栖息者,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自己的灵魂;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通过不间断地反复地观察,他也的确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了……    

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人们总是习惯把目光集中在他们以为极其重要而实际上却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身上,从不稍稍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看看内心那座因空置太久已冷清荒凉的房子。    

不必人人都赞同画家和哲学家的做法,但是——    

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如果人们可以让自己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也许更容易发现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

 (摘自2004年第18期《读者》)

【小题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哲学家宣称自己弄瞎双眼是为了看得更清楚,而是用画家的话间接解释的,这样写颇具悬念,使文章更有起伏。
B.“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心灵土地上生长的花草、树木”,写出了思想的丰富多样。
C.本文结尾呼吁人们“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D.本文语言含蓄蕴藉,很有哲理性。读此文,就如听一长者以从容的语调娓娓述说,亲切随和,气势磅礴。
E.本文从德谟克利特写起,又说到阿马代奥的故事,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明晰,并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小题2】作者在文中写道:“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请说出写这些的好处。
【小题3】为什么作者说“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
【小题4】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哲学家自行毁去了双眼,这两人的行为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
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士子们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在读书为文方面更加勤勉笃毅,成为为官和为文两方面的典范,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当然,喜欢读书与做个好官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不过,虽说喜欢读书不全是好官,但赃官劣官则大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因为此类官员的兴致根本不在读书上,而是钟情于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
读书与做官也构成中国文人士子复杂性格和模糊意绪的两面心态。在他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字典籍的同时,也演绎着一幕幕数不清看不完的人生悲喜剧。例如北宋寇准被罢免丞相之职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返京述职时路经陕州,寇准以东道主身份表达情谊,临别时寇准低声咨询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只说了一句话:“《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寇准不解其意,立即命手下找来《后汉书》阅读,读至“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由此推知,即使官居高位,但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也会贻误国事、害人害己。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审视。读书著文在历史上也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司马迁因说真话而罹受宫刑,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使众多官吏丢掉性命,直至“文化大革命”导致万马齐喑,使今人感到在官场上读书立言绝非易事。其实,读书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今世和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单凭勇气就能够做到的。
(摘编自栾凤廷、刘金祥《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与从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而读书则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这种风尚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
B.读书时老师的细心调教,加上封建社会官场的耳濡目染,读书人一旦进入仕途,大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C.长期的读书,使文人士子拥有丰赡的学养和高迈的人格,同时养成读书习惯,所以古人为官之后依然推崇读书。
D.盛世都推崇文化和学术,文化修养高低和政绩大小是考查官员的重要指标,这使读书和从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严苛,学子必须经过漫长而深入的苦读才能通过。
B.隋唐时期将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建立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的用人选人制度。
C.以文会意是中国古代官员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北宋寇准被罢相后请教蜀帅张咏,后读《霍光传》醒悟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D.中国古代官员读书与从政的关系是:为官前“学而优则仕”,读书成就称职的官员;为官后“立德立功立言”,读书助其成就更大事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读书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官场的风气,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B.古代有许多为官为文都很成功的典范,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缮西湖堤坝,造福一方;写下《钱塘湖春行》流传于世。
C.饱读诗书的文人和珅却成为清代的大贪官,这说明喜欢读书不一定就会做个好官,有时读书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
D.读书著文虽然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但若能坚持修身养性,保持勇气,坚持真理,发现真理,在官场上也是可以做到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希望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的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2014年《名人传记》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B.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C.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 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小题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
【小题3】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
【小题4】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请结合文本和现实探究,是哪些因素让吴良镛“诗意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