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7-2018年中国短视频产业趋势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至2.42亿人,2018年将达3.53亿人。短视频能够满足用户娱乐化需求,同时相较于文字、图片,用户通过短视频获取资讯更为简单生动。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空间较大,行业格局仍未落定,短视频营销逐渐被看好,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乐观。

(摘编自《2017-2018年中国短视频产业趋势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2018年3月26日“报告网”)
材料二:
晃动的镜头中,有求助者倾诉遭无良老板欠薪、社会人员勒索、讨债人员逼害、“渣男”坑害等,极具正义感的“大哥”听完后,带领数名小弟出击,用酒瓶抡头、废其双手等暴力手段,帮助求助者讨回公道……据报道,近日,网络上出现大量宣扬“以暴易暴”主题的短视频公众号,这些视频以纪实手法拍摄,内容充斥暴力、粗口。……看上去,这是“社会哥”用草莽“正义”严惩恶行的实录。
可是,如果你觉得这真的就是快意恩仇,那你就被“套路”了。据报道,发布这些短视频的公众号,认证主体大多为文化传播和科技类公司,有的还运营着多个同类公众号。
公众号属于自媒体,既然带了“媒体”二字,就该背负起起码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向暴力、淫秽说“不”。涉事公众号在传播“以暴易暴”视频时,显然背弃了应有的责任:比起那些不掩其“恶”、轻易引燃公众怒火的暴力行为,这些假“正义”之名的暴力画面更具有麻痹性、蛊惑性,其在营造正义幻觉中制造出误导效果,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法律不可违,公德不可悖。当下,原创类短视频被视为最大的内容创业风口。对传播者而言,遵纪守法、恪守公德是底线,不能以违法悖德手段去吸引流量,借此变现获利。打着正义的名号传播“以暴易暴”视频,无法掩饰其违法牟利的本质,传播者终将付出代价。
(摘编自佘宗明《警惕以正义之名传播的施暴视频》,2018年1月30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日前,湖北武汉一位网友因模仿热门短视频中的高难度翻跟头动作,不慎将两岁女儿摔伤,导致女童脊髓严重受损,引发社会热议;湖南益阳两名短视频平台主播为拍摄短视频,公然爬上一辆正在巡逻执勤的警车踩踏“耍酷”,最后以寻衅滋事被处以行政拘留。
盲目模仿、恶搞低俗、内容涉黄……渐成网络新宠的短视频,日渐暴露其良莠并存的内容生态现状。不少网友吐槽:“恶趣味怎么就成了‘香饽饽’?”
“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短视频兼容了碎片化接受情境和感官化内容形态两种特征,迎合了受众填补闲暇时间的需求或获取感官刺激的心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常江认为,一些用户追求感官冲击,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低俗内容的传播空间,“但短视频内容仍需要以符合法律规定、尊重公序良俗为底线。”
“为什么有时打开APP,总会在明显位置看到一些低俗内容?”不少网友对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和分发机制提出质疑。为何低俗违规内容反成热门?“算法中立和机器推荐,不应成为个别短视频平台推脱审核和把关责任的借口和理由。”朱巍表示,“平台要为热门推荐的视频作品承担法律和社会责任。内容推荐必须考虑社会影响,不能满足于‘掩耳盗铃’式的传统监管模式,放任低俗违规内容传播。”
构筑良性内容生态,平台理应有所作为。去年11月,短视频平台快手与浙江大学达成合作研究协议,合作定制“内容管理操作手册”,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投入实际运营,以完善平台内容管理的伦理规约,维护平台社区秩序。
目前,多数短视频平台明确规定不得散布色情、淫秽、暴力或教唆犯罪等内容,否则将对上传者进行封禁处理。还有一些平台通过建立自律委员会、允许用户剔除相似内容视频等方式,加强内容整治。
平台要自查,监管者也不应缺位。“整治低俗内容,不能仅仅是平台把关审核被动‘救火’,监管部门要主动治理、防患未然。”常江认为,目前娱乐类短视频仍存有灰色地带和监管盲区。监管部门应当尽快完善针对网络内容管理和内容生产者的相关法规,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惩戒机制,形成对不良低俗以及违法违规内容上传者的威慑效应。
(摘编自《警惕!短视频沦为“低俗秀”》,2018年3月29日“凤凰网”)
【小题1】下列有关“短视频”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较于文字、图片,短视频在能够满足用户娱乐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使用户能够更简单生动的获取资讯。
B.“以暴易暴”的短视频,因其在营造正义幻觉中制造出的误导效果,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C.短视频迎合了受众获取感官刺激的心理,然而,也正是因为用户对感官上的冲击的追求,滋长了低俗内容的传播空间。
D.个别短视频平台以算法中立和机器推荐作为推脱审核和把关责任的借口和理由,放任低俗违规内容的传播。
【小题2】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用数据揭示了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乐观;材料二和三则揭示了渐成网络新宠的短视频日渐暴露的良莠并存的内容生态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的方法。
B.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显示,2013年-2018年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并呈现稳步上升的增长速度,预测到2018年将达3.53亿人。
C.材料二中传播“以暴易暴”短视频的公众号背弃了作为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终将要为这种违法牟利的行为付出代价。
D.部分用户对低俗内容争相模仿导致其流行和广泛传播,一方面与主流流行文化背离,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用户形成“低俗即流行”的错误认知和价值判断。
E. 短视频平台要为热门推荐的视频作品承担起法律和社会责任,只要平台加强自查,严格把关,就能构筑良性的内容生态,整治低俗内容。
【小题3】热度不减的短视频市场,良性内容生态该如何构筑?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8 09:0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们脑洞大开、穿越时空地幻想了一把微信与微博对古代艺术圈的影响与冲击之后,再回到现实,看看微信与微博对今天的艺术圈生态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
微信与微博作为即时沟通和展示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能不能打破艺术圈原有的秩序?弱势的后生会不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咖交流?艺术圈会不会因为无时无刻的交流而更加有活力?艺术家可以随时随地展现自己的创作与生活,会不会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艺术会不会因为微信与微博而普及?艺术与文学、音乐、哲学会不会有更多的跨界交流?事实上,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上最常见的是晒各种艺术展的照片——但是极少有对展览的中肯批评。艺术圈的年轻人晒展览炫耀自己到此一游,大人物晒展览以名声为朋友做人情。尽管微信与微博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方便来表达和辩论——倘若在宋代,我们会在微信与微博上看到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的对峙;在明代,我们会看到吴门与浙派的辩论——但是在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看不到观点对峙与学术辩论,我们无意得罪朋友,也无意挑战权威。
艺术圈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上最热门的是“微拍”——以微信与微博作为平台的拍卖。微信与微博作为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仅仅被当作为商业与消费提供的一个机遇,我们没有把这个平台的巨大进步视为普及艺术、交流思想和经验的权利。倘若十八世纪的欧洲有了微博,相信是那些渴望自己的艺术理念获得更多认同的新派画家在狂欢,而不是画商。
我们偶尔也在微信与微博上晒书单放音乐,但是我们对晒出来的文学和音乐往往只有感怀,没有灼见。在没有微信微博的年代里,那些艺术圈内与圈外的真诚交流——福柯和玛格利特,左拉和马奈,毕加索与阿波利奈尔——那些哲学、文化与艺术的跨界联谊,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全无踪影。
微信与微博不仅没有跨界,也没有跨越“阶层”,更没有跨越“团体”。我们极少看到艺术大咖与后生的交流,也看不到不同的“利益群体”或“派系团体”抛弃“派别身份”来共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倘若不同派系在生活中难得坐在一块喝茶或研讨,微信与微博无疑是一个理想的交流平台,遗憾的是,技术的进步无法超越利益与人情。
当然,我们还常常看到艺术圈中人对时政与世风的批判,但是在微信与微博上痛心疾首之余,并不妨碍我们转过身去娴熟地遵循江湖潜规则行事。人情、义气、小团体对公平秩序的破坏和对学术的侵蚀,在我们看来与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无关,我们那只点赞的手永远是无奈和无辜的。
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拥有了远比旧时的雅集和沙龙更完美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但是我们在微信与微博上看到的并不是无所畏惧的坦陈胸怀,并不是前辈对后生的提携,并不是新人对权威的挑战,并不是跨越阶层与派别利益的学术辩论,并不是跨越界别的文化思潮的碰撞。
同样是社交平台与自媒体,雅集是中国文人画家巩固一个阶层的审美与文化的工具,欧洲沙龙是新派艺术家挑战旧价值的工具,而今天的微信与微博,在它重新散发出理想主义与自由精神的光芒之前,只不过是艺术圈的一个玩具。
(原载《读者欣赏》2015年3月号)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作为即时沟通和展示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远比旧时的雅集和沙龙更完美,体现了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
B.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是一个理想的交流平台,遗憾的是技术的进步无 法超越利益与人情,没有跨界、跨越“阶层”和跨越“团体”。
C.微信与微博给了艺术圈中人前所未有的方便来表达和辩论,但在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看不到艺术圈中人的观点对峙与学术辩论。
D.今天的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只不过是艺术圈的一个玩具,对今天的艺术圈生态没有任何影响与冲击,对今天的艺术圈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上最常见的是晒各种艺术展的照片,但往往只晒不评;偶尔也晒书单放音乐,但往往只有感怀,没有灼见。
B.微信与微博作为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没有被艺术圈视为普及艺术、交流思想和经验的权利,反而被当作为商业与消费提供的一个机遇。
C.旧时中国文人画家仅靠雅集巩固一个阶层的审美与文化,欧洲新派艺术家只用沙龙挑战旧价值,雅集和沙龙是他们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
D.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看不到真诚交流,看不到跨界联谊,也没有“跨界阶层”,更没有跨越“团体”,微信与微博只是人们的一个玩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圈的人在微信与微博上可以坦陈胸怀、提携后生、挑战权威,可以跨越阶层、派别利益辩论学术,可以跨越界别进行文化思潮的碰撞。
B.宋代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对峙,明代吴门与浙派辩论,十八世纪欧洲新派画家渴望自己的艺术理念获得认同而狂欢,打破了艺术圈原有的秩序。
C.如果没有微信与微博,今天还能够看到旧年代那些艺术圈内与圈外的真诚交流和那些哲学、文化与艺术的跨界联谊,它们不会全无踪影。
D.人情、义气、小团体破坏了公平秩序,侵蚀了学术,就是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的表现,但艺术圈中人不这么看,认为前后没有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①谈到美学,人们都会想到一个古老而朴素的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一次,我乘地铁上班,在地铁上看到一位小姑娘手中拿着一叠复习资料,口中念念有词:朱光潜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高尔基说,美是主观的;蔡仪说,美是客观的;李泽厚说,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我听着就着急,如此学美学可不行。因为,我能预见其学习的结果:此后她再也不会学美学了。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见解,谁见了也会躲。有人说,美学过时了。__________美学真的就只是如此,__________应该过时。

②但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的讨论,会产生富有成果的思考吗?我觉得还是会的。看到一朵花,你觉得美。这是花美呢,还是由于人觉得美才美呢?这个问题就在那里,不管你是否承认。

③主张“美在客观”的人,会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目之于美,有同观也。见到花,人人都觉得美。觉得它不美的人,是这个人自身的问题:可能是他的眼睛不好,可能是他今天情绪不好,这两种情况都不影响花本身仍是美的。见,或者不见,美就在那里。但是,在同一类的事物中,谁美或者谁更美呢?客观论者认为,是它在这类事物中客观上存在的典型性,而不是欣赏者对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主观选择。也就是说,这朵花比那朵花更美,不是由于欣赏者喜欢,而是由于这朵花长得更“典型”,这里的“典型”可能会被理解成更完美,长得更饱满,如此等等,总之,美的原因在花一边,而不是在人一边。美,由于对象,而不由于欣赏主体。

④主张“美在主观”的人,会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花美不美,在于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再美的花,没有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也不能成其为美。这里有着一些复杂的情况。有人说美在趣味:趣味的形成依赖于修养,修养决定了欣赏者对于欣赏对象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客观因素仍是存在的。美的对象有客观性上的规定性,有色彩、形状、整齐、对称,如此等等的特性,只是欣赏者的趣味成为这种对象美不美的最终选择。另有人说美在态度:这时客观因素更少或几乎不存在。同样的对象,可以是美的,可以说不美,完全在于人对它的态度如何。高兴时就山欢水笑,不高兴时愁云惨月,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一片大雾,你可以感到烦闷怨恨,也可以悟出诗意,看到事物的朦胧美。一念之别,万象殊异。

⑤主客观的困惑,引导着美学向前行。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了一种超越主客观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可以用“经验”来超越主客二分。人与外在环境相遇,于是就产生了经验。经验是第一性的,不分主体与客体。只有在此之后,才有对经验的反思和认知,区分出自我与对象。因此,主客二分的做法,是一种错觉。主体与对象之间,总是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他认为,人与世界的第一性关系,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是人的环境,人又是环境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又互为环境。

⑥将杜威的二分法运用到美学上,怎样将审美统一起来呢?比如,对自然对象的审美,欣赏高山峡谷、江河湖海、日月星辰,欣赏道路桥梁、绿草黄花、牛羊成群、一只节奏优美的城市天际线,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美,有的不是人的活动结果,有的是人的活动产物。我们该如何审美呢?荒野的美,不是由于人的力量,而是由于人要逃避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城市以及其他一些经过人的改造的对象,也不是人从欣赏自身的力量,而是这些对象的形式意义和展现出来的生活样态。人的审美,绝不是在自然中找人的踪迹,也不是在自然中找不到人的踪迹。正好相反,自然成为美的原因,要从两个对立结论之外寻找。

⑦说起美学,往往见仁见智。________因此,这一争论要向前行,要升级,避免意气,走向思考,让这种争论引导美学前进。

【小题1】第①段作者写到“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其意图是什么?
【小题2】在第①段两个________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C.只要就
D.如果那么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美在客观与美在主观的本质区别。
【小题4】作者对“将杜威的‘二分法’用在审美上的做法”,持有怎样的观点?
【小题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
①只要认识到它的复杂性
②它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放弃的问题
③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争论
④才能获得美学的丰富性
⑤并且不断利用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到这个讨论中
A.①⑤④③②
B.③①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③②①⑤④
【小题6】你是如何看待美的?请你任选一种自然物,挖掘你记忆中相关的诗句(一句即可),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晕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铣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牵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小题1】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A.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B.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C.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小题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晕是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B.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C.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D.晕是光线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小题3】第⑥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  列数字
B.作诠释  列数字
C.作诠释  作比较
D.分类别  列数字
【小题4】本文依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B.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
C.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D.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爱你,听见了吗
我特别害怕一种病:阿尔茨海默症。通俗上来讲,这种病叫做:老年痴呆。你不知道这种病什么时候开始,就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我们院里的五婶儿,就得了这病。有一回,五婶儿吵着要吃炸糯米球,附近的店早关门了,但五叔知道李村公园那里有一家店开到很晚。那时候,天有点黑了,赶上下雨,路上出租车很少,五叔有哮喘病,来回走了5公里,还好,买到了炸糯米球。买回来以后,五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了,就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叹口气:“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买回来以后,五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就又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一点都不恼,和颜悦色,全当遛腿锻炼。
有天一大早,五婶儿起来,要吃炸糯米球,说话有些含混了,五叔没在意,就去买,下了楼突然想起一些事儿,折回家,看见五婶儿戴个老花镜在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五叔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你再不吃,就不给你买了。”
五婶儿“哇”地一下子就哭了。
五叔吓了一跳,忙去哄:“买,买,买,我现在就去买。”
五婶儿含混地说:“我,好,像,快,把,你,忘,完,了。”
五叔拿过五婶儿手上的本子,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个名字:马家平,后面是画的“正”字。五叔姓马,莒县人。
五叔问:“这些‘正’是什么意思?怎么还有一个没写完的?”
五婶儿摇摇头。
五叔牵起五婶儿的手,去买炸糯米球。站在卖炸糯米球的小车前面,五婶儿从她的口袋里掏出来那个小本子,很开心地在马家平后面的“正”字上,又画了一笔。
五叔问:“你要不要去坐那个摇摇车?”
五婶儿笑着说:“小孩儿玩的。”
五叔说:“我陪你啊。”
在商场门口的儿童摇摇车上,五婶儿玩得很开心。可是,五叔掉眼泪了。
到后来,五婶儿彻底不认人了。五叔很用心地教她用筷子,教她认人。她学得很慢很慢。
她还是要吃炸糯米球,但是说完就忘。五叔买回来,她从来没吃过。儿子总是责怪他,别再买了。五叔也知道,五婶儿已经彻底不认识他了,可是他每买一次,她就会在小本子上开心地画一次,她每画一次,他就跟着开心一次。
五婶儿嘱咐的每一件小事儿,对于五叔,都是天大的事儿。
“我要吃炸糯米球。”
“我去买。”
奇怪的是,五婶儿走的那天,这句话说得很清晰。像是两人故事刚刚开始的1965年,她不过张口说了一句,我要吃炸糯米球,五叔不过就是去买了两个炸糯米球,这喜欢就跨了一个世纪。
五叔笑着说:“媒人说得一点都没错,你就是爱吃!你一辈子都惦记着。”
五婶儿好像忘记了一些事儿,但是,她好像从来没有忘记什么。
五婶儿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五叔还是老样子,遛狗,坐在楼下的排椅上晒太阳,偶尔去李村公园那里买炸糯米球,但是,他没以前走得那么快了。有一回,他坐在排椅上,他的泰迪狗趴在他旁边。
我买了炸糯米球,牵着狗经过他旁边,两只狗在嬉闹。
五叔站起来,要回家,口袋里却掉出来一个破本子。我帮他捡了起来。
他笑笑,问我:“你住几号楼?”我笑着回答他:“7号楼。”
我已经不记得这个答案说了多少遍了,五叔一次又一次地问,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回答。
我看过他那个本子,本子上有一个名字:张翠英。名字后面是画的“正”字。
我递给五叔一个炸糯米球,问:“五叔,你吃不吃?”
五叔愣了一下,接过去。他的手有点抖,然后,很开心地在小本子上,又画了一笔。
这老小孩真可爱,看样子,一定是在恋爱。
我们生活在一个轻易说分手的年代,但是,请你也相信,我们也活在一个牵了手就结婚过一辈子的年代。
(选自《意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炸糯米球是小说的线索,五婶儿尽管患了老年痴呆,但从没忘记要吃炸糯米球,这暗示着五婶儿从来没有忘记她和五叔之间的爱情。
B.“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这句话虽然包含着五叔对五婶儿患病这一事实的些许无奈,但更多的却是对五婶儿的爱怜。
C.五叔与五婶儿之间的爱情故事平淡朴实,但也不乏温馨动人之处,这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婚姻爱情观念的反思,这是小说思想的深刻之处。
D.小说中的“我”作为五叔与五婶儿爱情的见证者,推进了五叔与五婶儿平凡却美好的爱情生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小题2】作品中的五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可以将结尾的画线句删掉,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效果
赵守玉
著名的金萨克斯乐团到外地举行专场音乐会。 
演出之前,团长找到剧院院长一再请求,乐团将把新创作的《天籁之音》作为压轴曲目,这首曲子在演奏中将会有个特殊环节,因此希望能保证会场的秩序,以免影响效果。 
院长一听,二话没说,当场就拍了胸脯:放心吧,我肯定让现场保持绝对的安静,特别是那个特殊环节,一定配合你们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得到院长的保证,团长还是不太放心,临演出前,他专门又去观众席实地考察了一番,发现现场增派了不少保安,个个神情严肃,如临大敌,好像一有动静就马上会扑过去,团长这才安下心,回到后台嘱咐乐队拿出最好的状态,把最精彩的演出献给观众。 
演出进行得很顺利,除了曲目间的掌声,现场没有出现一点点杂音。团长深受感动,在《天籁之音》即将开始时,他激动地走到幕前,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请各位屏心静气,用心灵去体会那个来自天堂的声音吧!” 
乐曲开始,随着乐章一个个地推进,音乐由急变缓,由浓变淡,由强变弱,最后,竟然全部消失。 
音乐突然出现了长时间的空白,正听得如醉如痴的听众们一愣,刚要交头结耳,音乐声突然乍起,直冲云霄。 
众人一愣,这才反应过来:这就是那个特殊环节,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效果。观众席顿时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如此三次,每一次音乐中断,都会赢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有几个观众还不停地赞扬:真是了不起,用长时间的停顿来表现天籁之声,太有内涵了。 
演出圆满结束,院长满面笑容地走上前,准备和团长握手庆贺,谁知团长脸色发白:“实在对不起,《天籁之音》我们没有演奏好,我感到很惭愧。” 
院长一愣:“很好呀,大家听得如痴如醉,已经达到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团长摇了摇头:“不,那个最关键的小号声,从天际传来的小号声没有出现。乐曲中那三次中断,就是小号声该出现的地方,这是我们新乐曲中的特殊环节,也是整个乐曲的精华,可我们的那个小号手却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竟然一次都没有吹,这实在是一场不完整、不完美的音乐会。” 
“团长,我在这儿!”突然,一个人衣衫不整地从外面跑了进来,正是那个小号手。 
团长见到他,勃然大怒:“你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按原来的安排,从门口吹响小号走上舞台?” 
那个小号手刚想回答,几个保安模样的人冲了过来,一把抓住小号手,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一把被砸坏的小号,一边跑一边叫:“我看你往哪儿跑?” 
“干什么?”院长怒吼一声。 
保安一愣,看到是院长,急忙满脸堆笑:“院长,按照你的安排,为了保证音乐会的安静,我们加大了清查力度,乐队演奏中我们正好在观众席的角落里发现了这个小子,他当时拿着这把小号想捣乱,我们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悄悄把他制服并带出了会场,刚才我们没注意,让他冲了回来,不过好在演出已经结束,他已经无法影响音乐会的艺术效果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团长请求剧院院长保证会场秩序,为下文保安驱逐小号手出场,使他无法参与演出埋下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情合理。
B.演出进行时,“现场没有出现一点点杂音”,这得益于保安们做事认真,尽忠职守,他们如临大敌的神情镇住了在场的观众。
C.演奏中三次中断的空白,用停顿来表现天籁之声,让观众用心灵去体会,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效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好的。
D.团长对院长说,这是“一场不完美的音乐会”,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因为他也明白小号手的缺席恰恰成就了最好的艺术效果。
【小题2】小说的情节安排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说一说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小题3】你认为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假如小号手没有被控制,而是按原来设想出现,演出效果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