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节选)
贺晓武
只要提到“虚构”,自然而然,我们就想到“真实”,从古典文学一直到十八世纪,“虚构”作为“欺骗”的意思,总是附属于神学或者认识论的框架内。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学虚构才得到承认并被推崇。
德国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对此做出了理论贡献,他指出“虚构”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只不过具有重要的功能而已。文学虚构既然是语言,就必然具有语义学的意义,同时,它还是审美交流的工具,在我们的生活里以及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不只是这些,文学虚构最有价值的还在于它具有人类学的功能,能让我们认清现实获得真实感。伊瑟尔把文学虚构与“现实”和“想象”相提并论,指出这三者是形成千变万化的文学文本最重要的因素。当然,“真实”不是科学意义上能经试验证明,而是一种情感真实,或者说具有一种真理性的“真实”,是让我们看清这个现实中看不清楚的事物,这是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世界”。因为只有经过人的眼光,经过文学家的重新虚构,“文本世界”对我们的现实世界才有价值和意义,才有真理性和伦理性。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的价值,是它不同于宗教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虚构,比它们更具有解放和超越的能力。
首先,在基督教传统中,“上帝”这个形象是经过多重虚构形成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人类世界的狭小偏窄,然而宗教虚构对人类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要看到宗教虚构的巨大缺陷,它的和谐虚构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类满足于虚假的幻象。相比之下,文学虚构比宗教更有价值,这是英国作家毛姆深刻地指出过的事实。“每个艺术家都希望有人相信他,但对那些拒不接受他的人也不发火。上帝却没有这样通情达理,他渴求被人信仰,其迫切程度简直会让你觉得他似乎需要你的信仰来证明他的存在似的。”(毛姆)在虚构作品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审美体验,是以神圣感为特征的生命意识的自觉;然而宗教中却含有政治的权力因素,它是以控制和束缚人们为主要目的。
其次,意识形态的虚构更是一种和谐的虚构,在它的笼罩下,我们往往很难挣脱它的严丝密封的控制,也难以认清它无孔不入的本性。而在文学虚构的世界里,我们会以“置身其中和置身其外”的双重视角来重新体验这个世界。欣赏作品时我们会把主人公的命运和情感移情到自己的身上,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再固守以前的生死观,这样,我们的生活无形中得到改变。“我们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以一种极好的间接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弗兰克·克默德)伊瑟尔正确地指出,文学虚构行为的选择、融合和自我揭示能力,使我们看到意识形态的破绽,因而能够不被蒙骗。
文学虚构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属性,不但给困境中的人们以慰藉和希望,而且能够刺破意识形态虚构和宗教虚构的欺骗性和虚幻性。“涉及人类的一切都是创造出来的;只有当人用丰富的想象力打开大门,使人们得以进入已创造的世界后,他们才能懂得,为什么宗教和政治组织如此害怕这种创造过程,并寻找一切借口去限制、控制或铲除它。”(诺思洛普·弗莱)弗莱的文学人类学见解是深刻的,人类的自我理解和解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够穿透“假象”的文学虚构实现的。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虚构”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典文学一直到十八世纪,“虚构”作为“欺骗”的意思,受到人们贬斥,一直附属于神学或者认识论的框架内。
B.德国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对文学虚构得到承认并被推崇做出了理论贡献。
C.文学虚构具有语义学的意义,是一种审美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伊瑟尔认为文学虚构与“现实”和“想象”同样重要,这三者是形成千变万化的文学文本最重要的因素。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本世界”经过了文学家的重新虚构,就对现实世界产生了价值和意义。
B.宗教虚构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是它能较大程度地使人类满足于虚假的幻象。
C.文学虚构带来的“真实”虽然不能在科学意义上经试验证明,但是能让我们看清这个现实中看不清楚的事物。
D.弗莱的文学人类学见解是深刻的,人类的自我理解和解放是由能够穿透“假象”的文学虚构实现的。
【小题3】(小题3)《水浒传》受到历代统治者对它的仇视、禁毁。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道光等朝,都认为《水浒传》蛊惑愚民,诱以为恶,应“一体严禁”。请从文学人类学价值的角度,结合文中的相应观点,谈谈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19 05:2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美学精神是由一系列范畴组成的,这些范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结构。“滋味”“文饰”“心性”“道德”“适性”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五大基本审美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美学对“美”的基本看法。而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大文化形态出于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又衍生出各自不同的美论范畴。中国古代美学以心性的表现为美、以文饰的形式为美,催生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情志范畴与境象范畴。这些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学范畴的逻辑结构,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精要与多彩。

中国美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升中国美学的研究水平,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和美学传统,构建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对于繁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意”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关键词。意在汉魏以来的言意说中,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从先秦的哲学理念走向玄远之境,并成为文化的最高境界与文人的人生追求。而且,在唐代之后的文论与美学领域,意这一概念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清代诗话中得到弘扬,成为中国文论生生不息的元范畴与关键词。然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意象、意境、境界这些概念因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而被过度阐释,从而遮蔽了“意”作为中国文论元范畴与关键词的面目。

新时期以来,“美在意象”理论成为美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学说。“美在意象”经历了从审美活动到意象创构,从认识论到存在论的发展。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其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美在意象”理论推动构建多元融创的现代美学体系,也从历史生成、逻辑生成等方面促进了美学基本思想转变,从而推动形成一种更趋开放的意象美学。

在美学研究领域,我们长期偏重学习西方理论形态,缺乏对中华民族审美传统的传扬。近年来,学界逐步重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继承与出新,也从美学范畴入手,深入考察范畴的美学特质、逻辑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并推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成果。今天,构建民族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文化战略,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作为一种有效的理论资源,迎来了被开发被激活的新机遇,中国现代美学也有望在此过程中逐步找回自我。为此,我们将继续推进中国古代美学现代转型,为其赋予新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古代美学范畴何以在现代发挥作用?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在于,理解美学范畴在所谓的同时代、同一种语境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古代美学概念在现代至少发挥着三种功能:首先,可以在现象学的意义上成为现代人审美的真正客体;其次,为现代人欣赏古代艺术作品提供了审美经验;再次,让现代人认识到,审美在语汇的更新中呈现为一个历史的过程。

审美具有现象学的性质。如何沟通我与世界,从现实生存进入本真的存在,进而领会存在的意义,是现象学的宗旨。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只能是审美,中国美学是审美现象学。审美超越现实意识,消除了我与世界的分离,显示了存在的意义,从而充分地实现了现象学还原。

(节选自《发掘古代美学范畴的现代价值》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由“滋味”等五大基本审美范畴按一定逻辑共同构成了人们对“美”的基本看法。
B.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美论范畴、情志范畴与境象范畴共同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精要与多彩。
C.从先秦哲学理念走向玄远之境,并成为文化和文人的最高境界与人生追求,是“意”的鲜明特点。
D.现象学的还原即审美,审美使“我”与世界沟通,显示了存在的意义,从而充分实现了现象学还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中国美学精神”这一关键概念进行详细阐释,然后从意义和措施两个角度做由浅入深地论证。
B.在阐述“意”这一关键词时,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批驳了用西方美学来阐释“意”的行为。
C.文章列举了近年来中国古典美学传统逐年受到重视的现象,意在说明中国现代美学有望逐步找回自我。
D.第⑤段中,作者先指出一个前提,进而主要从三个层面简要地概括了古代美学范畴在现代发挥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和美学传统,构建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才能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更加繁荣。
B.“意”作为中国文论元范畴与关键词,应置于中国本土的美学环境,不应受到西方美学太大的影响。
C.“美在意象”理论对多元融创的现代美学体系的构建、促进美学基本思想转变均具有积极的影响。
D.在国家以构建民族话语体系为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古代美学将被赋予新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天津的开合桥

茅以升

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现在,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南运河上有金华桥,于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全钢桥、全汤桥、解放桥。这些都是开合桥。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

对陆上交通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不了桥。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水陆文通之同的一个矛盾。为了陆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天津开河桥多,就是这个原因。

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联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好过船。一种“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一种是“吊旋桥”,把一孔桥分为两叶,每叶以桥墩支座为中心,用机器转动,使其临空一头,逐渐吊起,高离水面,这样两叶同时展开,就可让出中间通道,以便行船。一是“推移桥”把一孔桥用机器沿着水平面拖动,好像拉抽屉是一样,以使让出河道行船。

开合桥桥面不必高出地面,不用引桥,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特别是,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既非全开,又非全合,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水陆都不能通行,这在运输繁忙的都市,如何能容许呢?因此,在桥梁史上,开合桥虽曾风行一时,但在近数十年来,就日益减少了。

那么,开合桥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应当说,有几种改进的可能:一是将桥身减轻,改用新材料,使它容易开动;二是强化桥上的机器,提高效率,大大缩减开桥合桥的时间;三是利用电子仪器,使桥的开合自动化,以期达到每次开桥时间不超过3分钟,如同十字道口的错车时间一样。这些都不是幻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引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
B.在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
C.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
D.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合桥成为天津的“特产”,与天津河流水位涨落差距特别大密切相关。
B.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
C.除平旋桥之外,升降桥、吊旋桥、推移桥这三种都属于一孔桥。
D.改进开合桥的关键是尽可能缩减桥的开合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开合桥的优缺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受得委屈,可养格局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去年这封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涟漪。身边不时有年轻人,甚至刚刚工作不久,也贸然来个“华丽转身”——辞职走人。然而,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的确,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问题是,世上还有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吗?设若每受委屈而躲避,则人生将无处可逃。在一定意义上说,受不得委屈,也就难有“诗和远方”。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在文学写作中有一种说法叫“古老的敌意”,意指作家如果一生境遇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那么,他将很难创作出真正传世的伟大作品。正如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说,正是生前“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款式众多: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释欠奉。在一定意义上说,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盖因其胸怀襟度得以被委屈撑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实因格局不够而被委屈撑破。
作家海明威写道:“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人生在世,确然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与沉沦,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一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这一关。
一定程度上,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襟度。100多年前,曾国藩求学衡阳,同舍一名杨姓同窗,家中有权有势,读书时就对他百般刁难。曾中举后,他更是大发雷霆,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曾却劝解众人,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可以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作家史铁生曾言:“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正是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呼唤着我们用人性的完美去铸就彼岸的殿堂。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
《人民日报》(______)年06月01日 04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中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了年轻人辞职的主要理由。
B.通过现实的放大镜,我们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是因为受了点小委屈。
C.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想躲避委屈,将无处可逃;受不得委屈,那么就很难有“诗和远方”。
D.生命的炫彩不能没有委屈的纠缠,好比文学写作中作家一生不能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普通人是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的,但他们却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
B.因为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人们有不同的人生精彩。
C.作者对挫折的态度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
D.曾国藩求学衡阳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流行语开篇,描写了新时期下年轻一代对委屈的现状。
B.文章描写了年轻人“委屈”后,具体用例子进行了解释。
C.文章以年轻人的委屈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人的进取。
D.大量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年轻人的借口。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 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B.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C.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D.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B.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C.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
D.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
B.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C.“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D.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已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给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将是有效、可行和必行的新途径。。
建立基于虚拟收藏社区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构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为了实现文化资源的供应和村民的需求有效对接,必须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调查、大数据抓取等手段分析公众的文化需求,将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的虚拟藏品打造成有吸引力的数字文化产品,在虚拟交往过程中传递传统文化精髓,延续文明的火种。虚拟藏品主要是指传统村落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复本,具体包括村落古建筑,生活器物、家谱文书、宗教器物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采用3D激光扫描技术,逼真再现藏品的色泽等形态特征,通过移动互联网生动展示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将虚拟展示和线上交易相结合,从而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
建立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构建“互联网+家谱文化”新模式。家谱是以父系家族世系为中心,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的文献,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在中国漫长的宗族社会历史中,家谱不仅是维系家族稳定的重要档案,也是村落原住民文化基因的图谱序列。为了方便村民收集和利用家谱文献,建议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家谱文献数字化,建立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
历史上,乡贤曾长期充当乡村意见领袖角色,村民经常向乡贤们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乡贤能激活和发挥乡贤的文化“黏合剂”功能,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新乡贤和村民可以对自己的家谱进行展示、晒家规和家风、设立家族文化论坛等,家族成员之间也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各种形式展开互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实现虚拟家族社群的运营。
建立基于用户创造内容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新模式。应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的互动性、自主性、传播迅速和大容量等优势,为每一个传统村落设计一个符合本村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手机APP应用,手机APP的服务对象分为两类:一是本村村民,二是游客。在这个APP中,可专设一块产品推荐区,村民在这里推荐自产农产品并进行售卖,这个推荐会链接到微店中,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入,并通过微信二维码便捷地传播和分享。
对于游客来说,通过APP展现出的是一一个智慧乡村。同时,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购买村民自产农产品,预约农家乐,等等;游客也可以通过APP尽情享受“数字旅游”“智慧旅游”的便捷快乐。
(摘编自刘灿姣《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须用好“互联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将能够使村民的需求和文化资源的供应实现有效对接。
B.把传统村落中具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变为数字文化产品,就可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传递。
C.以父系家族世系为中心的家谱,不仅是一种文献和历史图籍,更牢固维系着中国家族的稳定。
D.传统村落文化建设中曾经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在“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中将得到解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论述了“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出现的相关政治背景及技术方面的支持。
B.文章从公共文化服务、家谱文化、村落旅游三方面,论述了为何构建“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
C.文中写到与村民有关的家谱文书、宗教器物等内容,意在说明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常见的虚拟藏品的构成。
D.在阐述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新模式时,文章从村民和旅客的角度论述了手机APP具有的巨大功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3D激光扫描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将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展示和线上交易,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
B.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使村民通过展示家谱、设立文化论坛等形式实现家族成员间的互动成为可能。
C.新乡贤在“互联网+”时代下,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黏合剂”功能,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D.为传统村落设计手机APP应用,建立村民和游客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