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天津的开合桥

茅以升

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现在,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南运河上有金华桥,于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全钢桥、全汤桥、解放桥。这些都是开合桥。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

对陆上交通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不了桥。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水陆文通之同的一个矛盾。为了陆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天津开河桥多,就是这个原因。

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联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好过船。一种“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一种是“吊旋桥”,把一孔桥分为两叶,每叶以桥墩支座为中心,用机器转动,使其临空一头,逐渐吊起,高离水面,这样两叶同时展开,就可让出中间通道,以便行船。一是“推移桥”把一孔桥用机器沿着水平面拖动,好像拉抽屉是一样,以使让出河道行船。

开合桥桥面不必高出地面,不用引桥,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特别是,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既非全开,又非全合,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水陆都不能通行,这在运输繁忙的都市,如何能容许呢?因此,在桥梁史上,开合桥虽曾风行一时,但在近数十年来,就日益减少了。

那么,开合桥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应当说,有几种改进的可能:一是将桥身减轻,改用新材料,使它容易开动;二是强化桥上的机器,提高效率,大大缩减开桥合桥的时间;三是利用电子仪器,使桥的开合自动化,以期达到每次开桥时间不超过3分钟,如同十字道口的错车时间一样。这些都不是幻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引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
B.在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
C.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
D.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合桥成为天津的“特产”,与天津河流水位涨落差距特别大密切相关。
B.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
C.除平旋桥之外,升降桥、吊旋桥、推移桥这三种都属于一孔桥。
D.改进开合桥的关键是尽可能缩减桥的开合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开合桥的优缺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1 09:04: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琵琶武曲兴起于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大迁移进一步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原音乐传承秦汉传统音乐,并融合国内各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了以汉族音乐为中心、包含多民族音乐特征的音乐文化。这时期的琵琶既有汉民族固有的秦琵琶和汉琵琶,又有发源于西亚、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 曲项琵琶演奏的琵琶曲以描述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曲调悲哀凄凉,并保留了西域音乐原有的粗犷风格,可以说是琵琶武曲的最初形态。  
琵琶武曲在隋唐最为繁荣。隋唐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由于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优秀的外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原大地得到广泛吸收和充分发扬。曲项琵琶在唐代歌舞音乐中倍受人们喜爱,此时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不但形制有了改进,曲目更加丰富,而且涌现出大批琵琶演奏家。值得一提的是,“琵琶”一词在唐代成为了曲项琵琶的专称。通过大量吸收外来和国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精华,并与汉民族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唐代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即我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燕乐”。据《辽史》载:“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可见,琵琶业已成为燕乐乐队中独领风骚的的主奏和领奏乐器,其演奏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从而迎来了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燕乐大曲的伴奏乐队中,琵琶之所以处于核心地位,能够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琵琶客观上具有较大的音量。就曲项琵琶而言,其音箱体积较大,发音清亮,具有当时其他弹拨乐器无法比拟的音量。另一方面,琵琶的演奏风格比较适合歌舞表演。琵琶具有多种演奏技法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符合歌舞音乐节奏复杂多变、转调移调迅速的演奏要求,这决定了它在歌舞音乐伴奏中起关键作用。  
宋代是琵琶武曲的衰落时期。琵琶是胡乐的代表乐器。宋代,汉人本土文化复兴,官方极力贬抑胡乐的地位,致使琵琶发展受到抑制。另外,宋代工商业逐渐繁荣,且形成了很多大都市,唐代以宫廷为主的音乐便开始走向民间,以适应新兴的城市文化需要。而且,宋代以说唱音乐为主,乐队中使用的主奏乐器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吹奏乐器筚篥取代了原先琵琶在乐队中的地位。  
元、明、清是琵琶武曲的复兴时期。宋代以后,词调音乐极其繁盛,琵琶独奏词调的器乐表演应运而生。尤其是,民间音乐中的各种说唱、戏曲表演多用琵琶伴奏,使琵琶演奏涉及到大量的民间曲牌,从而为琵琶独奏乐曲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在器乐化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各曲牌原先所具有的音乐性质、艺术情趣逐渐淡化;另一方面各曲牌紧紧围绕套曲特定的主题发展演变,使得武套结构更加完整且内容统一。随着武套逐渐发展成熟,尽管曲牌原有的相对独立的音乐特点越来越少,但曲牌之间的联系却愈加密切。
(摘编自朱苏华《琵琶武曲的历史发展轨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武曲最初的主要内容是描述边塞生活,体现了西域音乐曲调悲哀凄凉、风格粗犷的特点。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音乐文化主要是由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融合而形成的。
C.琵琶在唐代能够成为燕乐乐队的主奏和领奏乐器,这是因为唐代是琵琶艺术发展的高峰。
D.唐代,曲项琵琶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很多演奏家,这得益于当时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来证明琵琶在燕乐大曲伴奏乐队中的核心地位。
B.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论述了琵琶武曲的兴起、繁荣、衰落、复兴,重点论述了琵琶武曲的繁荣。
C.文章从两方面对器乐化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层层递进,得出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的结论。
D.在分析琵琶武曲在宋代衰落的原因时,文章是从本土文化复兴、城市文化需要和音乐形式变化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琵琶种类繁多,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如有秦琵琶、汉琵琶、曲项琵琶、五弦琵琶,但后世流传下来的却只有曲项琵琶。
B.假设唐代有一种乐器有较大音量,同时它的演奏风格适合歌舞表演,那么它就有可能代替琵琶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
C.由琵琶武曲在宋代的衰落可知,一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既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当时具体的音乐风尚联系密切。
D.元、明、清时期,词调音乐繁盛,琵琶独奏词调成为一种器乐表演形式,有助于琵琶独奏乐曲的逐步形成和完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省去了大篆的繁缛而更趋简易,是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B.在审美上,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他的小篆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体现了法家“好质而恶饰”的主张。
C.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南国楚文化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都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D.汉代融合了道家“无为而治”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强调“文” “质”辩证统一的审美观。
【小题2】下列对“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B.汉代篆书是汉代审美趋于开放的产物。汉代美学思想突破了秦代美学思想,讲实用也讲审美,促使了包括篆书在内的汉代艺术的繁荣。
C.汉代篆书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特别是鸟虫篆更将篆书的装饰意味和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D.汉代篆书既有道家“无为”的审美观,也有儒家“文质”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有秦文化的森严法度,也有楚文化的浪漫情怀。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汉代篆书在汉代繁荣发展,它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
B.汉代篆书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秦代小篆的写法,但与秦代小篆相比,它又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C.汉代篆书流动瑰丽,表达了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D.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藉由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9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2018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学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方面的伟大问题,固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部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0月期)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佑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0月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自然科学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有倾向性地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全面而客观地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B.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D.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76岁,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小题3】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幻热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变化开始显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通已经势在必行,也促使科幻的勃兴。

无论是何种科幻小说,它的指针总是对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中国科幻具有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对现实更深入思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他们的神思尽管驰骋宇宙,飞向遥远的未来,但是作为地球人的思维之根仍然是脚下这片土。凡尔纳的科幻虽然让后来的科学家当作科学发明的启示录,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流露出对于工业革命带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忧虑。

科幻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思维的更新。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城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创造形式,它富有幻想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感、希望和理想。纯文学里当然不乏书写人类理想之作,但是如今它更要向科幻等新产品学习,因为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

科幻文学在科学的背景下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在未来的演化趋向,它是前卫的文学,也是宏大深远的文学。面对AI深入生活各个层面,或者用尽地球人的智慧寻找外星文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作品以一种奇幻推理的形式作出富有哲理的思考。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而是凸显了中国社会在开拓进取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和谐发展、保护生态、以人为本,人才能成为科技的主人,世界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未来的美好成果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在当代优秀科幻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中国经典话语里充满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求新意识、矛盾统一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优秀的科幻作品使之成功地实现现代转换。刘慈欣在《三体》中以奇绝的幻想编织了人性的多彩画面,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思考;王晋康的《古蜀》以恢宏的气势挥就中华远古文明画卷,构建绚丽的中华民族精神史诗。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尤其是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是他们的长处。好的科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孟庆枢《逐梦的中国科幻》,2018年12月18日《人民政协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幻立足作家生活的时代,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现实,这一特点源于对凡尔纳等世界科幻大师们文学创作的借鉴。
B.中国科幻不是以人类和AI、外星文明等对立面之间的矛盾为创作题材,而是着力表现中国社会在发展中积累的有益经验。
C.中国文化不乏生命意识、求新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中国科幻将这些与自然科学结合,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
D.无论是思考未来还是回溯远古文明,刘慈欣和王晋康等人创作的当代优秀科幻作品都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变化为背景,指出科幻勃兴的必然性。
B.文章从现实性和思维更新两个方面介绍科幻文学,并就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C.文章第二段以凡尔纳的创作为例,旨在凸显无论哪种科幻小说都是立足于现实的。
D.文章介绍中国科幻的发展,通过与世界科幻文学对比来论述中国科幻的独特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意味着如今纯文学只有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才能表现人类变化。
B.科幻作家的神思能飞向遥远的未来,但并未脱离特定时代的科学背景,具有现实性。
C.科幻文学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的演化趋向,具有宏大深远的主题。
D.科幻文学融合了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形式,是前卫的文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出自道家经典著作《文子》,是说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
古和今的问题,变和常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代思想家们关注的话题。在以农立国的环境下,我国是一个敬重传统的国度。传统就是百科全书,不仅是人们的智慧之源,也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考方向,甚至有时就是现成答案。
但社会是复杂的,事情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一味重复前代的教条与范例,很可能事与愿违。宋襄公面对强悍的楚师狃于旧“礼”,惨败于楚。同样,王莽改制笃信儒家古文经,并以此为古代圣王治国的金科玉律,最终天下大乱,民众揭竿,新莽覆亡。宋代奉行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依据防范武将擅权的经验编出“阵图”对前线的战事百般制约,甚至宋仁宗还亲自编写《神武秘略》赐予北方边陲将领。在怀疑、猜忌与脱离实际的乱指挥之下,宋军战斗力低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事频频失利。如果士大夫理想地沉浸在古代某家学说中,不能以冷峻的现实作为出发点,自我玩赏则可,一旦走上政治舞台就会给社稷苍生带来芟夷大难。
况且不少人对前代法则经验的汲取并不正确。秦并六国之时大多数臣子赞同分封同姓子弟,而李斯力排众议,陈说他们没有看出周代分封的弊端;刘邦鉴于异姓王离心离德,错误吸取了秦亡的历史教训,大封同姓诸侯,最终酿成七国之乱。好的政治家就像良医一样,对待千变万化的病状应采取不同的方剂。
这种变革的思想,不仅被法家奉为圭臬,同样是儒家的重要理论构成。儒家学者甚至强调,当两个原则性问题产生冲突,只能顾其一之时,就需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产生了“权”的思想。孟子的名言“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就是这一思想的典范。“权”是砝码。砝码在秤上波动,物品才可以平衡;权变,就是在特殊场合中灵活把握的平衡。
变要看准时机,并不是所有时机都适合变。所以古人又提出了“时”的概念。《周易·系辞下》借孔子之口说,隼鸟是禽,弓矢是兵器,射它的是人。贵族君子能身藏利器,抓住“时”再行动,有什么不利的呢?“人”“器”与“时”都具备,有把握做到“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和“俗”的羁绊,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摘编自李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文子》主张变通,是否法古循俗,应基于百姓能否获益和做事是不是得体。
B.中国历代思想家之所以关注古今、变常的问题,是因为我国是个敬重传统的国度。
C.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一味效仿前代法则经验,不以现实为出发点,就会事与愿违。
D.只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做到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俗枷锁,就没有障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引述道家《文子》的观点,然后从取法传统、进行变革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用例证法,批评了错搬经验的行为和脱离实际的做法,有力论证了文章观点。
C.文章以“变”为重点,深入分析“变”的原因,集中阐述了“变”要注意的原则。
D.文章将好的政治家比作良医,将“权”比作砝码,形象地阐明只效法传统的危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如果采用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加上军队管理不善,就会导致国家整体实力衰亡。
B.如果一个时代的士大夫想当然地照用古代某种学说,而不从现实出发,就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C.生活中当我们面对两难选择时,不能拘泥于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而要学会权其利害,取其轻重。
D.“变”需要内部外部条件的结合,仅仅有个人思变主观愿望是不够的,还需要外在时机和辅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