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微技术在方便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加容易。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难。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才能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时俱进。
(摘编自陶东风《微文化需大关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B.“微时代”出现了一些在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生活形态等方面的新兴传播方式,它们具有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C.“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让文化透露出这个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D.微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只要抓住这个新的机遇,与时俱进,就能更有效的治理好国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发展更为迅猛,同时深入影响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让人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的优点。
B.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它使我们达成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D.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术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B.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C.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D.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时俱进,就要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31 01:0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历史小说在古代主要以“演义”形式出现,通过文学虚构,其与历史有了根本之别。但历史小说的虚构是有尺度的。茅盾曾说过,艺术真实应该建立在对史料的考证上,做到事事有出处,甚至“找不出证据的东西,我们最好暂时不作大胆的猜想”。

新历史小说作家则认为,只有摆脱现实生活经验和现有历史材料的束缚,完成对历史的“消解”,才有可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于是他们倾心于探寻历史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以虚构的热情执著于历史叙事,使作品散发新的文学魅力。可以说,新历史小说拆除了真实与虚构的樊篱,在对历史的消解中,历史的时间边界随之模糊不清,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本质在文本叙述的“历史时间”中得以呈现。

新历史小说消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时间的淡出。小说像一把扇子似的把时间打开或折拢。有时完全打乱,原本在时间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纠结在一起,在小说中浓缩为一刹那的功夫。这种时间的停滞,使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历时性故事被叠合或拆解,更多以共时性故事呈现,故事的时间安排都获得解放,正史的权威话语也面临质疑和挑战。

在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李冯的《另一种声者》和《我作为英雄武松的生活片段》等小说中,叙事者无视时间的自然流程,让故事主人公在时间轴上不断变换着身份,自由往来过去与现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出现在这些小说里的“历史”不过是一个空洞的事件背景或时间限制,看似实际却又充满虚幻性。作家把对人物和事件没有价值的时间剔除。把有价值的时间放大,以此揭示小说所讲述的过去与现在无非千古如此、未经变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新历史小说消解历史的另一个方式是时间的循环,让时间回到永恒的轮回的本质,以叙事时间造成对故事时间的悖离形成文本叙事的张力。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以佛家的六道轮回构建了历史的传奇叙事,达到了突破时间对人类精神本源状态的一些遮掩和控制,让生命真正回归到它的自然本质之中的目的。可以说,作家正是在对时间的征服中摆脱了传统情节结构的束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自由

对历史的消解,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对于历史的感知,也催生了种种具有现代色彩的想象。作家把不同种类、不同时代的素材杂糅在一部小说的整体结构中,既解构又建构,有利于隐喻历史和现实,使文本更具张力;但也有一些作家将自我囿于内心的狭小天地中,这无疑大大缩小了新历史小说的视域,令小说沉浸在一种自我沉迷、自我哀怜、自我放逐的境地了。综观近年来的一些新历史小说,作家的想象力更为丰年对内心的描绘也更为细腻,但是,其对自我意识的指升却是以自我封闭为代价的。当自我主动地躲避与当代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之后,小说便更去了思考人类命运的坚实基础,变得脆弱而无力。部分新历史小说走到这一步,的确是有走向消亡的危险。

(摘编自王平《虚构历史的魅力——新历史小说的文学价值》)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历史小说相比,新历史小说主要通过消解历史而非考证史料的方式凸显作品的独特价值。
B.新历史小说以共时性故事来表现历时性故事,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形式,文本的时间安排也更加自由。
C.《生死疲劳》中轮回的传奇叙事,让人的精神和生命不再被时间遮掩和控制,得以回归自然本质。
D.当作家封闭自我内心世界,拒绝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互动,他们创作的新历史小说会有消亡的危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清晰明确地阐明了与传统历史小说相比新历史小说“新”在何处。
B.文章主体部分从时间的“淡出”和“循环”两个角度闸释新历史小说怎样消解历史,层次分明。
C.文章第三段采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时间淡出”这一方式的意义在于“时间的停滞”。
D.文章既介绍了新历史小说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价值,还分析了其发展的局限,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新历史小说消解历史的方式及其价值,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历史小说创作者提供了借鉴。
B.新历史小说作家留取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时间,放大某一“瞬间”的价值的做法,达到了揭示时间必然性的目的。
C.新历史小说作家模糊历史时间边界的做法,能让作品远离传统历史小说的情节结构,并获得更多的话语自由。
D.如果作家不通过具有现代色彩的想象完成对小说素材的解构和建构,新历史小说的文本张力就无法体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王西京的长安精神
徐进
1946年8月,王西京出生在西安的一个贫苦家庭。“纯属天性,没有家传”的他,从临摹小人书、连环画中的人物开始。初中时,王西京有幸遇到了启蒙他“真正进入艺术的导师”——画家于正常。恩师的精湛画技和嘉言懿行都成为王西京一生学习的标模。
1966年9月,王西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并考入西安美术学院。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革命却彻底毁灭了这个年轻人的深造之路。随后,“噩梦”接二连三地袭来。先是父亲的历史冤案,自己也被牵连其中,接着是恩师惨遭冤杀。一出历史的悲剧让年轻的王西京刻骨铭心,这也构成了他后来表现“英雄主义”的作品中带有强烈悲怆情怀的根本原因。
1984年,王西京创作了中国画《远去的足音》,这是他现实主义题材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节,一种悲壮的苍凉情绪,王西京在创作中对此境界的渲染,于严谨中显出厚重,在壮烈中透出哀伤。
1985年王西京结束了18年的编辑生涯,开始着手创建西安中国画院。当时的“西安中国画院”还是一个没有一寸土地、没有一分钱的民间团体。那时,画院没有房,办公地点就设在王西京的家里,迎来送往,家人成了义务的“接待人员”。画院没有钱,他就自掏腰包,把数万元稿酬都贴补到了上面。
“有人说我创办画院是自寻枷锁,我觉得,画家可以超脱,可以潇洒些,但不可不为社会做些事情,西安的现代文化繁荣应该是一代人的事,而不是几个人出名的事,我们做了一些奠基工作,牺牲是值得的。”终于,五年之后,一座大楼矗立在西安南郊,它是西安历史上第一所专业美术创作机构,从此,古城的美术事业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如今,西安中国画院已聚集了150多位有造诣的画家,成为西安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基地及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成就了一批中青年艺术家。
随着阅历与认识的逐渐深入,大河意象开始成为王西京创作中不断感悟、探寻和发掘的一个重要主题。几十年来,他多次前往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地采风写生,用心触摸黄河的脉络,在大河的赐予中领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瑰丽和博大,体会着生生不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气魄和精神,同时也寻找着艺术表现的契机和可能。
在王西京的笔下,写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另一项重要的“宏大叙事”,与其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可谓“双峰并峙”。从1981年创作的屈原《天问》开始,他让一组又一组历代俊杰在笔端“复活”,汇集成了一幅描述中国历史的波澜画卷。1982年,王西京创作了《李逵探母》,可视为其以“中西融合”造型模式表现古人的代表之作,作品以情感人,在侧重写实的人物画中融合了写意笔墨的表现性元素。
20世纪60年代初,以赵望云、石鲁为首的“长安画派”的6位代表人物在刚落成不久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长安画派”由此声名鹊起,这群西北画坛锐意改革的艺术精英以其强烈的现实精神和浓郁的地域特色进入世人视野,书写了现代中国画史上光辉的一页。
而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王西京接过老一辈艺术家的衣钵,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博大、雄强、开放、宽容的“长安精神”,并带领陕西美协的团队以此为方向,奋发向上、开明进取,大刀阔斧地改革求新。
“作为生息于古都这块文化沃土上的长安画派后来者,在一个波澜壮阔、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年代,面对飞速激进、国运复兴的时代潮流,意欲巅峰图造,再振长安画坛雄风的锐志便成为一种必然。”
相关连接
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大箴评价道:“《黄河,母亲河》是王西京的扛鼎之作,这位有中西绘画全面技巧的艺术家,几十年来在中国画领域有卓越的奉献,但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综合的功力与修养,创造既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又有高雅品质、正大气象和纯正品格的作品,在艺术创造上有新的突破。《黄河,母亲河》是他走向新艺术历程的标志。”
②王西京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身份的现代人。从他的生活与创作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肩负历史使命的艺术家。他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其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也有对现代文化积极推动的一面;既有现实精神一面,同时又独具人文情怀。(选自徐文景《品评王西京先生的中国人物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的历史冤案,恩师的悲惨遭遇让年轻的王西京刻骨铭心,因而后来他的作品中都带有强烈的悲怆情怀。
B.为了能更好地在大河的赐予中领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博大深厚,寻找艺术表现的契机,王西京多次前往黄河沿线地区采风写生。
C.没有高等学历,没有显赫家世,王西京依凭天赋和努力在画坛取得自己的成就,用真诚、求实和顽强,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美术人生。
D.王西京结束18年的编辑生涯,创办了西安中国画院,源于他对西安美术事业的关注以及他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E.王西京的作品既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既有现实精神,也有人文情怀,这就是他在中国画领域的贡献。
(2)作为国家级的专家,王西京对我国当代画坛做出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作为生息于古都这块文化沃土上的长安画派后来者”,王西京的创作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分析。
(4)王西京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逍遥之乐
陶正
人吼,猪嚎,驴叫。扁食,饸饹,面糕……又逛到集市了!三十里路,二十里沟,一架大山,有事要办吗?没有。就是想逛逛!
庄里人说起他来,就是一个字:残。可现在,宽宽歇着,晃晃闲串。咋闹的?解不开!年货早办齐了,上集就给小孙子捎了两挂响鞭。他也变得顺情说好话了,何苦钻牛犄角?怪,以前他就想不到这一层,听见好话也得恶声恶气地呛回去。他是残。他老婆没少挨他的鞋底子。咋?干粮里糠掺多了,拉嗓子,豆钱饭熬稠了,费粮食。这阵子莫说打,骂一句的心气儿也没有。老婆子有功嘛,两口肥猪,六十只兔子,窑里还贴着奖状,王秀琴,怪好听的!
他倒闲下了。头几年他拐着腿,咳着痰,不是一样得上山?现在,两口子就把地里的活儿包光了,粮还不少打。山里的野物也稠了,一个个实囊囊的。数那只狐子长得搽大,愣肥!那身皮毛像搽了青油,明光光的!
那狐子像成了精!他天天在山里转,就是打不住。那天碰上了,狐子盯着他看了几眼,还咧嘴笑了笑!怪模怪样的。这要是头几年,他非气个倒仰不可。他打狐子也残,哪个倒运的狐子让他算计上了,就别想活过一个集日。不咬炸子儿?还有枪!砰!没个跑脱!
他没放枪,跟那狐子一起笑了。噫,你个精灵,还晓得逗老汉开心哩!他好像喜欢跟那狐子耍。这怪性情是咋变的?解不开!
“老汉,愣什么?掏钱给娃娃买个玩意儿吧!六毛,便宜!”
以前庄里人说他残,也是怀疑他有钱太精,连洋火都不常使。他没有钱,真没有。这阵子有了,他倒不精了。六毛真不贵,炸药还一块二呢。那炸药性子烈。玻璃茬子调在药里,成山杏大小的圆蛋蛋儿,这就是炸子儿。放在狐子常走的地方,轰地一声,再大的狐子也是个死。可那身皮毛纹丝儿不伤。
那天他刚回,轰地一声,炸子儿响了。噫,那只孤子笑不成了!他还有些为那狐子抱屈。他本来算计过了腊月就不再下炸子了。唉,你个精灵,咋没交好运?
该不是又把谁家的狗炸了吧?
他错炸过大贵儿的一只狗。这狗是全庄的祸害。癞拘。癞人养癞狗,大贵儿打小就不是个正经庄稼人。秋里,家家都拴狗,独独大贵儿让它寻野食,侵害别人的庄稼。
报应。
他没有这么说。他理亏。有理他也不残了。二十块钱赔一条癞狗,庄里人都说他变成个憨憨了。总比说他残听着入耳。
他来到了沟里,可狐子呢?地上有血,还有几撮狐子毛,狐子的脚印有来没去。还有人的脚印儿,有来有去。偷?不能老把人想得那么坏,八成是过路的不晓得规矩。他没有寻那人的脚印儿,弯转身就回庄了。
咦,那不是大贵儿吗?今天该不是来卖那死狗皮的吧?
只见大贵儿两手揣在皮筒子里,眼皮也不抬。把他牛气的!不就是一张癞狗皮吗?
噫……是张好狐子皮,毛又茸又长又光亮,像搽了青油……
他的心里猛地咯噔一下!
他忽然来了气,横着身子往里挤。前面两人硬顶着不动,还在讨价钱。
“我出三十二块!”这位一起急,把摸指头暗说价的规矩也忘了。
大贵儿还是一股劲儿地拨弄脑壳。
“你这是做买卖的,孬好不让一分钱,也太残了吧?”
咦……残?这是说谁?
他慢慢地把挡在头前的两个人分开,走到大贵儿跟前。
“大贵儿!卖狐子皮呐?”
“啊,啊……”大贵儿惊得像见了鬼。
“这张皮子,咱们爷儿俩讲讲价!”
他把手褪回皮袄袖子里,递过去。大贵的手却一股劲地往后缩,两只眼睛眨巴眨巴的。他硬把大贵儿的手抓住了,拉进自己的袖筒。那手抖得厉害!
大贵儿强笑了。怪模怪样的。嘿嘿,狐子的笑。老汉我到底把狐子打着了。俩儿。
他在袖筒里攥住了大贵儿的指头。“不能出高了。”
“能……能咧,您老,咋都能咧……”
他掏出十二块,塞在大贵儿手里,抓起那张狐子皮,只一抡,狐子皮就端端地趴在了膀子上。茸茸的皮毛蹭着脖颈子,暖洋洋的。
他弯转身子,走了。只听见后面一哇声地吵叫起来。
“咋?三十二块不卖,十二块倒宽宽地送了,你这是耍我们哪?也太残了!”
嘿嘿,残。这可不是说他。他像个打了胜仗的大将军,上了路,哼起信天游来了:
说起这个事事儿真奇怪,自个儿打了狐子自个儿掏钱买。
老汉我今天情愿当憨憨图个啥?
嘿嘿,解不开!真格解不开!
(选自《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连串短句,活画出农村集市上热闹的场景,迅速将读者拉进小说情境中,也生动地表现了人物逛集市时兴奋、得意的心情。
B.老汉会顺情说好话了,觉得老婆子的名字也好听了,甚至看到狐子笑也觉得开心,说明人物性格较之以前发生了鲜明的转变,这与老汉的生活变化以及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C.老汉市场遇到大贵儿的情节写得妙趣横生。一句“老汉我到底把狐子打着了。俩儿”,表现了老汉对大贵儿的鄙视和找到狐子的得意。
D.小说善于运用多线索叙事手法,以老汉猎狐的故事为主线,以闲逛集市的过程为辅线,不断插叙老汉今昔生活的对比,容纳了大量的人物生活信息,散而不乱。
【小题2】请结合作品,谈谈庄里人为什么说老汉“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7月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幸福。
B.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家庭才可能成为和谐的整体。
C.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D.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重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说道德规范对维护家庭关系的意义,再分述孝道、夫妇之道对“家和”的作用。
B.文章在论证父慈子孝时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的角度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的前提。
C.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D.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注重辩证论证,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
B.如果一个家庭夫妻、父子充满矛盾,家庭成员不能同心协力,那么家庭就不会幸福。
C.—代代人继承祖辈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D.中华文化将知恩图报作为人格修养的重要环节,西方文化却普遍忽视这种品质。

同类题5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的叨叨

前些年,父亲退休了,从老家打来电话跟我商量,是否有必要把组织关系从企业转到社区。他担心企业每况愈下,党建若是不规范,万一改天丢了组织关系,没处缴党费怎么办?我故意逗他,组织关系放哪里不都一样?父亲抓住这句话,在电话里训了我十分钟,然后生气地摔了电话。

我离家读书、工作也快20年了,父亲主动打电话的次数屈指可数,连孙子出生都没怎么嘘寒问暖过。这通电话足见组织关系迁转是他的人生大事。父亲1983年加入***,从一名码头工人逐步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党的培养念兹在兹。这么多年,父亲与我聚少离多,每每见面,家长里短聊不上几句,说得最多的总是党:他为党和国家的进步感到骄傲,对党内的一些不良作风和腐败问题感到痛心,再就是对我耳提面命、谆谆教导,抓住一切机会对我“叨叨”几句党性修养的问题。

这些“叨叨”伴随我入党至今。每当我处在人生路口或者进步台阶前,父亲的“叨叨”总在提醒我别忘了党员的身份。其中有一些片段让我念念不忘:我宣誓入党的前一晚,父亲拉着我在阳台上背党章,党员的权利义务一条一条过。考上大学、离家前夜,他又抓住我彻夜长谈,叮嘱学业以外,说的最多的就是守住本分、修身正行、戒绝贪念。我工作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几杯老酒下肚后,父亲告诫我要有情怀、要能奉献,吃饭砸锅的事情咱可不干。

如是说,父亲也如是做。他在港口工作时,除夕夜吃了年夜饭后总是匆匆回码头值班,夏季汛期家里更是看不到他的影子。搬家多次,无论在哪,楼上楼下的邻居们,遇到困难都愿找父亲,有啥矛盾都愿让父亲评评理。干了那么多年的码头工作,忽然父亲要转行去做广告、投资影视剧,家里人都劝他“大老粗别玩票”,他却说这是组织的安排,只要尽心尽力就一定能做好。于是,父亲和剧组同吃同住几个月,电视剧上了央视一套黄金档,在省里拿了“五个一”的奖。有人问剧组里有潜规则吗?父亲半开玩笑又一脸严肃:有我在,他们敢?!

别看父亲风风火火、大刀阔斧,他也有“胆小”的时候。退休金账户里多了千八百块钱,成日坐卧不宁。我说人家财务算账门儿清着呢,还能便宜你?父亲又“叨叨”我一遍财务纪律的问题,然后问东问西,直到弄明白是企业年金才心安。同是做广告的朋友请退休后的父亲帮忙,觉得老爷子做了那么多年广告,蹚蹚“衙门口”没啥问题。可一个月后,父亲“下岗”了,朋友评价“老爷子太实在,连条烟都不会送”。

如今,父亲的组织关系早就落在了社区,前几天去参加社区纪念建党95周年的党员大会,第一时间就把党员徽章的图片通过微信发给我。我也在单位得了优秀党员,父亲得知后主动要求视频通话,视频打开后,只见父亲端着酒杯一饮而下,又开始了对我的“叨叨”,末了还是那句话,“儿子,踏踏实实做事,别忘记了自己是党员!”

(选自《 人民日报 》2016年6月30日)

【小题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小题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划线句写朋友对父亲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本文在刻画父亲的时候,多次运用细节描写,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