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隐逸,是中国士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特色,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哲学。隐逸文化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凡是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都和隐逸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中国古典

园林艺术典型代表的士人园林,就是在隐逸文化的直接影响下萌生、发展的,并体现出一种淡泊、自然的隐逸色彩。

隐逸与园林的历史在中国都非常古老,但在魏晋南北朝士人园林出现之前,两者没有任

何关系。殷周至秦汉时期的园林是以模仿自然山水,体现天人关系的帝王园囿为主流。与皇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兴起比较晚。私家园林在兴起之初,完全是对皇家园林的模仿。早期的私家园林是大臣、富贾相互炫耀财富,争权夺利的产物,与士人的隐居无缘。

魏晋时期,士大夫们由于长期的战乱而厌烦战争,纷纷逃离官场,隐居山林田间。因而,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大行其道,并导致了行动上的玩世不恭。尽管如此,先秦以来坚

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的传统,还是士大夫心灵中模糊地向往着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勉力保持自己心灵中的这片净土。其中,园林就成为他们净化灵魂、保持独立人格的小天地。因此,以隐居园林的清旷与闲适来抗衡官场的污浊与竞逐,就成了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具有隐逸倾向的士人孜孜以求的风尚,园林也就成为其人格精神的寄托与归宿。

随着隐逸思潮的流行,人们寄情山水,同时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逐渐苏醒,或者也可说二者互为因果,人们的审美意趣由人工美向自然美的转化,使山水自然之美成为人们的自觉的审美对象。随之,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史上萌生了一种新的园林形态一~寄托士人隐逸理想的士人园林。由于它的勃兴,私家园林才从对皇家园林的模仿中独立出来,并在其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影响皇家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突出代表。而士人园林发展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化的影响。

中国隐逸文化对中国园林产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园林和园内建筑的命名上,士大夫的隐逸之意往往写进了他们精心营构的园林名字中。其次,士人园林内建筑物少而简朴,不尚华丽。在王公贵族大官僚的私家园林中,建筑物动辄“馆宇崇丽”“穷极工巧”,规模与豪华直逼皇家园林。士人园林则不同,建筑物追求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朴素自然。

隐逸文化不但促进了中国园林的发展,而且“隐”的思想也深深地渗入了园林中。在中国园林里,处处可以看到障景、抑景、漏景等隐的手法和体现隐的内涵的各种名称、匾联。园内用建筑、花木、围墙、假山来阻隔视线,同时又用曲廊、曲桥、曲径、漏窗,使人在一个位置上总是只能看见一小部分景致,须经几番琢磨,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这些隐逸情怀的内涵和手法大大丰富提高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南方建筑> 2006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士人园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士人园林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隐逸文化的一种载体。
B.士人园林在建筑和景观布置上追求朴实和谐,体现着士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自觉追求。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逸是士人园林的基本主题,士大夫们将隐逸的思想完全蕴含在精心营构的园林名称中。
B.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只要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就与隐逸文化有着密切、复杂,难以割断的关系。
C.隐居于园林,是身处乱世的很多具有隐逸倾向的士人用来保全独立人格的方式之一。
D.因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士人园林在造园手法上多采用障景、抑景、漏景来丰富其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园林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A.无论从其历史还是造园主题、建筑景观的布置和手法来看,士人园林处处体现着隐逸的思想、文化和精神。
B.殷周至秦汉时期只有皇家园林,所以当时园林是以模仿自然为主题,体现天人关系,园林规模大,建筑豪华。
C.士人园林之所以能够萌生,除了当时隐逸文化的流行,也与当时人们审美意趣的转变有关。
D.私家园林能够独立出来,并在其发展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突出代表,与士人园林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6: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 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 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 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发布《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如更核心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 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______( )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______( )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小题3】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江南古镇是江南文化的源头。人们提到江南,已不再仅仅是最初的地理范畴,“江南”更多成为一种虚化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寄托,呈现的是自古至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性和文化引领,是江南古镇发展的第一要义。

江南古镇的物质文化元素,最突出的就是水。“亲水和泽”是江南古镇的地域生态,正所谓“上善若水”,主动融合、浸润、和谐是水的基本特质。于是,“和”成了江南最核心的文化要素,也成就了江南文化跨越时空的魅力。

如今的江南水乡古镇已不再是“古老”的代名词。近年来,江南古镇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会展论坛、体育赛事等,致力打造多元文化聚集地,成为文化创新的新磁场。随着越来越多文艺的、国际的、互动的展览和节庆的植入,愈加多元的审美观、价值观在这里碰撞交融,江南文化正被绵绵不断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原有的本土文化之外,一系列既有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合现代灯光舞美及西方文化艺术形式的文化项目,在古镇不断上演。周庄“江南人家”水剧场,朱家角实景版昆曲《牡丹亭》叫好又叫座。江南文化正是在这样接续不断汲取新鲜血液的基础上,保持着不竭活力。

江南古镇为什么会令人向往?关键在于,它的人文与生活,它那与时俱进的古老中又带着烟火味的、宁静的江南水乡古镇生活方式。之所以能汇聚多元文化,就在于江南古镇千百年来所凝聚的文化力。自东晋至宋以来,江南水乡逐渐从一个地理名词转变为蕴含美丽、文气与富庶的审美概念。正是凭借自身强大的文化力,江南文化才能做到不失其根,又以自身文化涵养外来文化,以自我文化包容多元文化,在汲取传统之上融合创新,在兼容并蓄上创造流行,打造经典。

集聚多元文化是第一步,扩建文化空间,承载多种文化更为重要。这里的文化空间并不囿于狭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而是广义的概念。江南古镇,抑或是其它古镇的文化空间,一定是鲜活的、有着特定色彩的文化由秉持趋同价值判断的人在一定场域内交错上演的立体形态。这里的人既有原住民,也有饱含感情的文化回归者,也可能是带着文化创意的外来者;这里发生的文化有着“这里”而非“那里”的鲜明的特色,即便是外来文化,最终的呈现形态也与原生文化有着强烈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是一种交融后的模样。江南古镇在文化空间扩展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比如乌镇,以乌镇大剧院为核心的文化表演空间群体和以国际戏剧节为依托的戏剧孵化基地;朱家角也通过文化空间扩展和文化坐标树立,从“商业行动期”步入“文化感动期”。而代表传统江南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与当代艺术互相激荡,在特定的空间下,正在酝酿创造一种新的江南文化类型。

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只有空间才可以让流动的文化停下脚步,结根于兹,慢慢繁华。这是每一种文化生长的先决条件,而多种文化空间的扩展也恰是大气、开放、包容的江南文化的最好体现。

(摘编自李亚娟的《新时期江南古镇的文化创新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提到江南,已不再是地理范畴,而是一种虚化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寄托。
B.“和”成就了江南文化跨越时空的魅力,这与水的基本特质有很大关系。
C.江南古镇长期凝聚了强大的文化力,江南文化才能不失其根,涵养外来文化。
D.多种文化空间的扩展能最好地体现出江南文化的大气、开放和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文化是江南古镇得以发展、繁华的重要因素。
B.文章主要从凝聚自身文化和扩展文化空间两方面,来谈江南古镇的文化创新实践。
C.文章以乌镇、朱家角为例,论证了江南古镇在文化空间的扩展上做出的有益探索。
D.文章通过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对比,指出江南古镇正在酝酿创造新的文化类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古镇要得以发展,既不能倚老卖老不思改变,也不能谋求利益,商业开发。
B.扩展文化空间,不能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狭义视角,而应承载容纳多种文化。
C.古镇文化因能汇聚不同地域文化、包容不同价值判断的人而充满活力得以发展。
D.江南古镇的文化无论怎样地发展与创新,都不能丢掉自己原生的文化特色。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
生死洞
凌鼎年
他一脚踩空,跌入一个洞穴。
等他幽幽醒来,他才发现自己已成了一群土著的猎物,或者说是俘虏。这是湖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土著部落。部落首领的脸上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表情,他淡淡说道,按照祖传规矩,凡擅自进入他们栖息区域的,必须经过生与死的选择,倘若能经得住生与死的考验尽管离去。若选择错误,若经不住考验,只有认命。
部落首领极严肃地把湖伟带到一个山洞里,进入洞中,方知道洞中有洞,而且是两个洞左右对峙,两个洞几乎一模一样。
静得空气无皱,只有松明发出轻微的燃烧声。
良久,部落首领吐出冷森森的话语:这两个洞,一个是死洞,进去必死无疑;一个是活洞,直通山外。生与死,全在你一念之间,全在你自己手里握着,选择吧。在这松明燃尽之前,必须做出选择,否则……部落首领的话戛然而止,随从的刀发出碰撞声,在寂静的山洞里,令人心惊胆战。
湖伟知道,只要一脚跨错,那么,生或死,一瞬间就定了。这容不得考虑考虑,容不得,研究研究—--松明已将燃尽。他索性闭上眼睛,原地转了好几个圈,直转得自己分不清东南西北。晕乎乎地伸手摸向洞口,摸到哪个就进哪个,他心里想:生死有命吧!
进了,进了。湖伟不清楚自己是进了左洞口还是进了右洞口,他只知道自己生死已定。一道亮光飞进洞内,扔进来的是一松明火把。随之,洞口轰然而合,退路堵死了。是死是活,只有往前走,往前寻,也许进的是生洞,谁知道呢。
洞,时宽时窄,时直时弯。怪石嶙峋,千奇百怪,似乎没有尽头。一会儿平坦如纸,一会儿上坡下坡。走着走着,突然见到一尸体伏于河侧,再走,又一个,那些尸体面部表情狰狞可怕—--死洞?要不他们怎会横尸于洞?!莫非我也要步他们的后尘,在此洞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此时,洞内那一滴滴水声,听起来格外惊心动魄。
他的腿软了,他挪不动脚步了,他心想他是走不出去了。不,不!凭什么说这是死洞?这是生洞,这是生洞!湖伟嘴里念念有词,他这样安慰着自己,支撑着自己,努力挪动着那两条不怎么听使唤的腿。洞中没有白天,没有黑夜。也许走了半天,也许走了一天,也许只走了几个时辰,但是湖伟好像过了漫漫长夜,好像过了许多许多年。
生的希望越来越淡,而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然而,松明还是无情地熄灭了。
骤然间,洞里一片漆黑,看不见也听不见,仿佛生命冻结在了这个洞里。难道这真是死洞?湖伟瘫软在地上,他斜靠在洞壁,只有思绪在忙乱着,过去的一桩桩一件件,那么遥远又那么亲近,他一如禅悟,意识到自己有过错误的选择,有过可以避免的选择,有过不该的种种,假如上帝再给他一次生命,他愿意重新选择,但晚了,生命之火已经渐渐熄灭,怪只怪自己刚才在洞口放弃了选择。
死是容易的,不,我还不能死,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怎么能就这样无声无息,不明不白地毫无意义地死在洞里呢?一种本能的生的渴望骤然间充满每个细胞,他霍地站起,摸索前进。也许一切都是徒劳的,再试试,尽力过了,努力过了,死得也暝目了。
呵,一缕光线,只一缕,弱小,可毕竟是光亮,比晨曦朝晖中的旭日,不知道要可爱多少倍。湖伟立刻如注入大剂量兴奋剂,每个毛孔都溢出希望。一缕阳光变成了一束光线,好啊,出口到了,是活洞,是活洞啊!
洞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湖伟睁不开眼晴,只能用自己复活的心去感受这美妙诱人的世界……
他终于回头看清了,这也是两个洞口,左右对诗,两个两一模一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他一脚踩空,跌入一个洞穴”开篇,既成功地激发阅读兴趣,又引出下文的重要人物及相关情节。
B.小说刻画了一位严肃冷酷的部落首领,借此推动了故事发展,又给小说增添一丝神秘色彩。
C.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推动叙述,交代出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氛围:同时烘托了不同阶段人物的不同心理。
D.小说刻画了主人公湖伟在生死洞中复杂的心路历程:心惊胆战→听天由命→绝望后悔→喜悦兴奋。构思精巧,引人入胜。
【小题2】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生死洞”的涵义?
【小题3】小说以“这也是两个洞口,左右对峙,两个洞一模一样”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老  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我给它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待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
⑧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B.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C.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身边小动物的爱时常被人们忽略,可作者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这些小动物当作生命中的朋友、亲人。
D.文章选取了老猫生活的两个片段,重点就老猫临死前的片段议论抒情,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悟出人类要有豁达的生命观。
【小题2】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
【小题3】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语言独具一格,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李大姑的湘江之痛
马卡丹
如果不是央视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的热播,李大姑的生活依然会是如往常一般平静:天气晴好的日子,用过早餐,拢一拢满头白发,走出家门,在村道上走个二里三里,累了,就近找一家两家坐坐,说说闲话。到了慰问百岁寿星、慰问革命“五老”的日子,她就静候在家里,接受来自省、市、区、镇各级人员的问候,她微笑着,往事依稀……
大姑的身份很普通,大姑的身世很传奇:龙岩红坊乡村的一个童养媳、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女兵、失散后回闽西参加游击队的一个女战士,再度失散后的一个挑煤女工……如今,109岁的李大姑已经五代同堂,儿孙有60多人。乡邻们都羡慕大姑的福气,儿孙们也只晓得她的大体经历,她不识字,也不愿过多地述说。
那天晚上,李大姑像往常一样在电视机前坐下,奔流的湘江忽然就流到了她的眼前。多么熟悉而揪心的场景啊:江面上弹雨纷飞,炮声震耳,弥漫的硝烟中,岸上、江边、江心,不计其数的身影接二连三地倒下、倒下、倒下,血花四溅,江水尽红……她失声喊出,那不就是写我吗?尘封80年的记忆瞬间复苏,她泪流满面。
乡亲只知道她是红军失散人员、老游击队员,平平常常毫不起眼,没有想到这位和蔼可亲的百岁寿星,竟然是长征中一路后卫的红三十四师的一员。这支被称作“绝命后卫师”的部队,以闽西子弟为主力,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几近全军覆没。大姑,正是湘江之战的幸存者,而她,竟然不知道那是湘江,只会说,“长江”。
长江,长长的江,长得像是没有尽头的江!李大姑的记忆中,沿江是悬崖,是贴着悬崖扣着铁锁链的栈道,江没有尽头,悬崖也没有尽头,红军的队伍拉着锁链在崖间穿行。从于都野战医院出发开始长征,一路殿后,一路牺牲,触目惊心,满是悲壮。她是团里的卫生员,挎着一个急救包,忙前忙后为伤员包扎,有时包扎未完,伤员就一口气过去了,她的泪就淌在烈士身上。行军间歇清洗绷带,一不小心血腥就弄了满嘴,吃饭时怎么也无法下咽。伤亡者多得顾不过来,费尽力气给一个战士翻个身,一摸,没气息了,离开;再翻一个,又没气息,再离开;好不容易翻到个还活着的,简单包一包,想背他,勉强半拖半背了几步,就在枪林弹雨里一齐滚了下去,晕了过去。夜半的江风把她冻醒,摸摸自己,居然还活着。五味杂陈的泪顿时涌了出来。四周是死一样的寂静,只有暗夜的星光,和浓得令人窒息的血腥味。她从血腥中爬出,却再也找不到一个活着的战友,再也找不到部队,她失散了!
坐在大姑的对面,凝视着她,带着尊敬。不能不感叹生命的顽强,这张皱纹间杂着寿斑的脸庞,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之后,依然如此平和。她轻轻地述说着80多年前的往事:1929年,红军打下龙岩城,丈夫和他的哥哥一齐参加了革命。1930年,红军退出龙岩城,在红坊区苏维埃工作的大伯子星夜赶来,要她的婆婆和她赶紧撤退。她就这样跟到了长汀,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一大家子共有5人参加了革命。长汀之后,是瑞金,是于都,是长征,是在“长江”的失散,而失散之后,则是艰险备至血泪交融的归来。在长汀古城,她重新找到了组织,但不久之后,游击队在长汀濯田又被打散,她再度失散。
这以后的经历乡亲们就了如指掌了:长达18年的岁月里,她是个卑微的挑煤女工,含辛茹苦养育了6个子女。在平凡的劳作中,岁月流转,从龙岩解放,到合作社、人民公社、“文革”、改革开放,她也从母亲,到祖母、曾祖母、太祖母。岁月老了容颜,却不曾老去那永生难忘的记忆,每每听到红军时期的革命歌曲,她就会回到那血与火的岁月,歌声中,她轻轻摩挲总后勤部发给她的长征胜利纪念急救包,仿佛重又挎着急救包,唱着歌,走在红军的队伍中。
“大姑,还记得当年的歌吗?唱一支吧!”在热切的眼神中,大姑启唇,声音很轻,很轻:“同志们哪,来革命哪,快来快来当红军哪;同志们哪……”
歌声越来越轻,越来越轻,如一管箫,低低地回旋……
(摘自2017年2月24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李大姑传奇身世的叙述,采用了作者转述、李大姑亲述和乡亲叙述等视角。
B.第5段对湘江战役的回忆,用了心理描写及大量细节描写,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李大姑的湘江之痛,指的是她在湘江战役中虽然九死一生,却最终与大部队失散。
D.文章双线推进,一条是采访线索,一条是李大姑传奇经历线索,历史与现实交织。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李大姑的形象。
【小题3】文章以“歌声越来越轻,越来越轻,如一管箫,低低地回旋……”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