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隐逸,是中国士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特色,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哲学。隐逸文化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凡是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都和隐逸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中国古典

园林艺术典型代表的士人园林,就是在隐逸文化的直接影响下萌生、发展的,并体现出一种淡泊、自然的隐逸色彩。

隐逸与园林的历史在中国都非常古老,但在魏晋南北朝士人园林出现之前,两者没有任

何关系。殷周至秦汉时期的园林是以模仿自然山水,体现天人关系的帝王园囿为主流。与皇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兴起比较晚。私家园林在兴起之初,完全是对皇家园林的模仿。早期的私家园林是大臣、富贾相互炫耀财富,争权夺利的产物,与士人的隐居无缘。

魏晋时期,士大夫们由于长期的战乱而厌烦战争,纷纷逃离官场,隐居山林田间。因而,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大行其道,并导致了行动上的玩世不恭。尽管如此,先秦以来坚

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的传统,还是士大夫心灵中模糊地向往着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勉力保持自己心灵中的这片净土。其中,园林就成为他们净化灵魂、保持独立人格的小天地。因此,以隐居园林的清旷与闲适来抗衡官场的污浊与竞逐,就成了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具有隐逸倾向的士人孜孜以求的风尚,园林也就成为其人格精神的寄托与归宿。

随着隐逸思潮的流行,人们寄情山水,同时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逐渐苏醒,或者也可说二者互为因果,人们的审美意趣由人工美向自然美的转化,使山水自然之美成为人们的自觉的审美对象。随之,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史上萌生了一种新的园林形态一~寄托士人隐逸理想的士人园林。由于它的勃兴,私家园林才从对皇家园林的模仿中独立出来,并在其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影响皇家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突出代表。而士人园林发展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化的影响。

中国隐逸文化对中国园林产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园林和园内建筑的命名上,士大夫的隐逸之意往往写进了他们精心营构的园林名字中。其次,士人园林内建筑物少而简朴,不尚华丽。在王公贵族大官僚的私家园林中,建筑物动辄“馆宇崇丽”“穷极工巧”,规模与豪华直逼皇家园林。士人园林则不同,建筑物追求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朴素自然。

隐逸文化不但促进了中国园林的发展,而且“隐”的思想也深深地渗入了园林中。在中国园林里,处处可以看到障景、抑景、漏景等隐的手法和体现隐的内涵的各种名称、匾联。园内用建筑、花木、围墙、假山来阻隔视线,同时又用曲廊、曲桥、曲径、漏窗,使人在一个位置上总是只能看见一小部分景致,须经几番琢磨,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这些隐逸情怀的内涵和手法大大丰富提高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南方建筑> 2006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士人园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士人园林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隐逸文化的一种载体。
B.士人园林在建筑和景观布置上追求朴实和谐,体现着士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自觉追求。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逸是士人园林的基本主题,士大夫们将隐逸的思想完全蕴含在精心营构的园林名称中。
B.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只要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就与隐逸文化有着密切、复杂,难以割断的关系。
C.隐居于园林,是身处乱世的很多具有隐逸倾向的士人用来保全独立人格的方式之一。
D.因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士人园林在造园手法上多采用障景、抑景、漏景来丰富其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园林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A.无论从其历史还是造园主题、建筑景观的布置和手法来看,士人园林处处体现着隐逸的思想、文化和精神。
B.殷周至秦汉时期只有皇家园林,所以当时园林是以模仿自然为主题,体现天人关系,园林规模大,建筑豪华。
C.士人园林之所以能够萌生,除了当时隐逸文化的流行,也与当时人们审美意趣的转变有关。
D.私家园林能够独立出来,并在其发展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突出代表,与士人园林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6: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村”制度的确立
①依据文献记载,“村”概念出现比较迟,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村”字,此前的文献中也不见,看来当时还没有这种说法和组织。但《说文解字》中有“村”字的原形“邨”字:“邨:地名,从邑,屯声。”到东汉中后期,“村”的概念已经正式出现。南北朝时期,“村”字被收入字典中。“村”概念在传世文献中也大量使用,“村”的名称出现泛化趋势。
②至于“村”的意义,依据字书的解释及文献的记载显示,至南北朝时期,“村”仅仅为众多的庶民百姓生活居住场所之一种,具有“聚落”的性质,直至隋朝“村”一直作为一种自然聚落的名称。
③“村”从东汉中期开始成为一种聚落的名称以来,一直未见进入国家律典,这种局面延续到唐初才有所变化。按唐例,国家刑书有四:律、令、格、式。律乃惩治违法乱纪者之条款,而“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令为国家之“制度”,为邦国政治之所依。若就地位而言,明显高于其余三者。“村”制初始于武德,定型于开元,“村”制人令,使“村”正式取得了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并成为一级基层地方组织。这应该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创举,是唐朝开创新局面之又一表现,意义非同小可。
④总体看来,至唐朝,“村”已经从纯粹的自然聚落名称演变为一种基层组织,在地域性之外,开始具备制度性特征。唐朝从两个方面完成了“村”的制度性确立,一是称谓,包括以“村”名聚落和以“村正”名村官;二是对村正设置标准的规范,即是否设置以及设置多少根据村内家户数的多少而定。从百家以上增置村正一人的规定看,村正的设置办法脱胎于里正的设置制度。
⑤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南北分裂,政局动荡,地方机构滥置,“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朝一统,励精图治,并州郡,裁冗员,竟也致富。然地方政治积弊已深,而隋运短祚,革弊成未竟之业。唐朝初年承袭革弊之势,并加强整顿力度,在继续省并的同时,进而对州县名称的紊乱及重叠现象予以规范,至贞观十三年而告终。“村”制度之推行即为唐朝整顿地方行政、革弊“求治”之一环。我们知道,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的变迁存在着互为因果之关系,“村”制度始于武德而完善于开元,李唐王朝也经贞观至开元而达鼎盛,可知制度创新与社会经济进步惟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而唐朝终获“蓬勃发展”之缘由也因此可见一斑。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村”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村”概念出现比较迟,《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村”字,此前的文献中也不见,这表明了当时还没有这种说法和组织。
B.“村”字的原形“邨”字在《说文解字》中有所记载:“邨:地名,从邑,屯声。”南北朝时期,“村”字被收入字典中。
C.东汉中后期,“村”的概念正式出现。“村”的名称出现泛化趋势,因而“村”概念要传世文献中也大量使用。
D.依据字书的解释及文献的记载,“村”从开始成为一种聚落的名称以来,一直作为一种自然聚落的名称直至隋朝。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村”制形成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村”在唐初以前一直未见进入国家律典,而仅仅是一种具有“聚落”性质的庶民百姓生活居住场所。
B.“村”制初始于武德,定型于开元,作为基层地方组织演变,地地域性之外,逐渐具备制度性特征。
C.至唐朝,“村”开始从纯粹的自然聚落名称向一种基层组织演变,地地域性之外,逐渐具备制度性特征。
D.唐朝从称谓和村正设置标准规范方面完成了“村”的制度性确立,为中国行政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北朝时期,“村”仅仅是庶民百姓生活居住场所之一种,这与国家分裂,政局动荡,机构臃肿有一定关系。
B.隋朝统一,励精图治,并州郡,裁冗员,虽然革弊事业没有完成,但对后世政治改革起到一定作用。
C.唐朝以国家制度,使“村”正式取得了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并成为一级基层地方组织,这说明了“村”制政策日臻完善。
D.“村”制度始于武德而完善于开元,李唐王朝也经贞观至开元而达鼎盛,可见“村”制度的确立对李唐王朝的兴盛起主要作用。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库尔勒的秋天

徐迅

①库尔勒的秋色实际上是胡杨林点染的金黄秋天到来,万木萧瑟,许多树叶都在秋风里无声无息地飘落,沙漠上只有胡杨林一树树繁华。黄得像花,黄得灿烂,绚丽至极。远远望去,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胡杨林在阳光里火焰一般地燃烧,如凤凰涅槃,尽情地升华着自己的生命。又仿佛在用无比华丽的金色,把它生命的最后一刻演绎得热烈而辉煌,即便躯干佝偻,或斜或倒卧的,那枝头金色的叶片依然保持一种生命的激情。这时候,我突然感觉面前的胡杨林不是一棵棵树,而是徘徊在沙漠里的一个个神灵。

②如果没有胡杨林,我想库尔勒的秋天一定是荒凉的。这是个因出产香梨而著名的地方,梨花那千万朵雪白的 花瓣肯定也在沙漠里制造出了许多的惊艳,A   给我感觉最为强烈的就是塔中植物园了,在有着上百种植物的人工园林里,我第一次认识到花棒、地肤草、切莲等植物,但除了褐红的扫帚样的地肤草像火烧云一样落在地上,所有的植物在秋天里都显出了破败之相。偌大的园林宛如一个家道中落的大户人家,园庭衰微,亲人半零落那些美丽的名字还在,只是已寻找不到他们的模样了。

③在通往库车的一条叫盐水沟的公路上,我们欣赏到了一大片雅丹地貌的独特风景质地坚硬而呈浅红色的岩石,经年累月,已被大漠狂风雕刻成了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形象。我久久地凝视着一尊苍鹰一般的雕像,心里却布满苍凉,觉得它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大漠之鹰,因褪去生命的所有装饰,一下子变得筋脉贲张,骨骼嶙峋。我看它那神态,只觉它一头深深扎入了沙丘,似乎在用生命最后的力气在寻找什么;一头又高高地指向蓝天,仰天长啸,呼唤大地苍生。狂沙吹走了一切,时间对抗着时间,雅丹地貌展现出来的岩石造型就如胡杨林的化石,如暮年的胡杨林,把库尔勒的秋天涂染得肃穆而悲壮。

④荒凉、肃穆、悲壮这些词语当然不是库尔勒秋天的全部色调,库尔勒的色彩远比我想象的丰富得多。在库尔勒,我还听到了关于香梨的凄美的传说。说有一位名叫艾丽曼的少女骑死了九十九头毛驴,翻越了九十九座大山,引来了九十九种梨树,结果只有一棵梨树与本地野梨嫁接成功,但当地的巴依(地主)吃了喷香的梨子,竟不让少女给别人传授栽培技术,还要独占梨树。遭到少女拒绝后,巴依恼羞成怒地唆使狗腿子砍倒梨树,残害了少女。待第二年梨树根长出了青枝,乡亲们动情地把梨树栽遍了库尔勒的千家万户。胡杨树的悲壮,香梨的凄美,库尔勒的秋天猛然让我有着说不出的忧伤。

⑤行走在半城梨花半城水的库尔勒城,我突然又感觉库尔勒城的天空一下子显得高远而明亮了起来。一条穿城而过的美丽孔雀河,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使得库尔勒城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湿润,那么优雅和安宁。满街的香瓜、香梨、葡萄,高耸的楼房,整洁的街道,一排排成荫的绿树,这沙漠绿洲上城市的一切与内地的城市毫无二致。而在它身旁,那一片面积约有九百八十平方公里,被称为国内最大内陆淡水湖的博斯腾湖,仿佛成了库尔勒巨大的肺叶,在明净而有节奏地呼吸着。星罗棋布的小湖、浓密的芦苇和成片成片的野莲之上,翻飞和栖息着各种各样的水禽。幽蓝的湖水远衔天山,近接沙海,或水浪滔滔,烟波浩荡,或波光潋滟,湖天一色,茫茫大漠风光与江南水乡的灵秀自然地融为一体我们乘坐着快艇在湖里飞快地行驶,湖水温润着我的面容,芦苇模糊了我的视线,我觉得自己灌满风沙的心灵在库尔勒得到了一次洗礼。

⑥但嬉戏在博斯腾湖里,我还是不停地想起挺立在茫茫沙漠浩瀚戈壁上的胡杨树,想着风沙不停地吹打着它的肌肤,使它很快有了深深的皱褶,并很快让它不得不裸露出斑斑驳驳、满身疮痍的树干和光秃秃的树枝。然而,胡杨树有多高,根就会有多深,它总是以一种悲壮、雄浑和恢弘的气度巍然屹立,并且扎根在库尔勒人的心灵深处!

⑦寒风吹落着胡杨树的树叶,库尔勒一年的秋天就过去了。

【小题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佝偻(lóu)    徘徊(huí)   峋丽    零落
B.倔犟(juè)    褐红(hè)  震翅    肃穆
C.贲张(bēn)    唆使(suō)   栽培    雄浑
D.疮痍(chuāng) 皱褶(yì)    恢洪    巍然
【小题2】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涅槃:比喻胡杨林在阳光里如同燃烧自我一般,使生命升华的状态。
B.徘徊:形容胡杨林虽躯干佝偻,但强劲的生命力长久回环于沙漠中。
C.惊艳:表现荒凉大漠中梨花盛开的繁茂洁白之态,让作者心生惊叹。
D.嶙峋:描述大漠中的苍鹰消瘦到极点的突兀状态,使作者心生畏惧。
【小题3】以下句子填写在文章第②自然段的 A 处,排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①虽然草原的边缘偶尔还有星星点点的一些木被摘落的棉花
②虽然重重叠叠的沙漠里会有露出头的骆驼草
③一个圆弧套一个圆弧形的沙漠,青色的戈壁和干涸的草原
④但这些植物在沙漠的风里徒然增添的只是一种“肃杀”之气
⑤但在我们的面前,只有流沙压着流沙
⑥虽然戈壁滩上稀糈拉拉的有一些矮小的、不知名的挺着脑袋的灌木丛
A.⑤①②⑥③④B.⑤③②⑥①④
C.③②④⑥①⑤D.③④⑥①②⑤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最后一句的“神灵”一词表现了胡杨树坚韧顽强的精神气韵,如有神力一般点染沙漠。
B.塔中植物园里的植物让作者感受到秋日沙漠的肃杀之气,也反衬出胡杨林的生命强力和激情。
C.作者引用香梨的传说,旨在表现库尔勒还有以巴依为代表的民众与当地的纯朴民风格格不入。
D.第⑤段的描写旨在表现在孔雀河、博斯腾湖的滋养下,库尔勒城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态。
【小题5】文章第自然段末尾作者说,“我觉得自己灌满风沙的心灵在库尔勒得到了一次洗礼”,纵览全文,作者的心灵在库尔勒得到了哪些洗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做你的姐

安子

村子的小路口,她推着一辆自行车冲他招手,唤他:“冬娃——”

他的心一酸。在监狱里,因为表现好,他被提前一年半释放,她早早地写信给他,要他一定回来,说,她和哥在家里等他。

她落落大方地笑着,伸手将他的行李拿过来放在自行车后架上,说:“冬娃,来,你推着车,咱回家吧。”

她比他想象中年轻,也比想象中漂亮。两年前,他知道哥娶了媳妇,是哥在广州打工时认识的。她不嫌弃哥在穷山沟,甚至不嫌弃哥有个正在监狱服刑的弟弟。为这,那时候他把自己攒下的所有钱,买了条金项链寄给她,并对哥说:“要好好地待嫂子。”

她推了他一把,说:“愣什么,走啊!”

他扶过了车把,低低地叫了声“嫂子”。

“别叫嫂子,以后就叫姐。”她笑,“你哥本来说了来接你的,可是一直没空,别生他的气,他是惦记着你呢……”

他应着,推着自行车朝前走,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开始哥去看过他几次,可是去一趟真的太远了,后来就书信联系了。可是他想哥,爹妈走了以后,是哥把他养大的……

她好像看出他的心思,说:“冬娃,过去的事都过去了。现在回来了,跟着姐好好过日子。”

终于到家了!他怔怔地四下打量着,她在外屋喊他:“冬娃,饿了吧,吃饭了。”

“嫂子。”他回头唤了一声。

她板下脸,说:“不是跟你说过了叫姐?叫姐吧,叫姐亲。”

他低下头,片刻,叫了声:“姐。”

她脆脆地答应了,脸上绽出笑容来。

哥一直没回来,她说,哥过几天就会写信来,别怨你哥,他也都是为了这个家。

在一个家里,他也和她飞快熟悉起来,他会主动帮她做家务,她像使唤自己亲弟弟一样使唤他去打水,扫院子,割草喂羊……还要他每天穿得干净整齐,并要他去见村邻和亲戚,甚至会和村人说:“我弟回来了,看,是个帅小伙子。”

她的态度影响着他,他慢慢摒弃了心底的自卑,从容地过起了生活。

农忙后她去了30公里外的县城,回来,就开始收拾他的衣服,说,已经给他报过名了,要他去县城学开车。

他死活不肯。他知道学开车要花不少钱,这是她和哥的血汗钱,他不能花。

那天,她很生气,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什么都不学,以后就在家这样耗着,让你哥在外面打工养着你?你就不能有点儿出息?”

他妥协了,说:“姐,你别生气,我去。”

她这才笑起来,说:“这就对了,以后,哥和姐还指望你呢。”

他的鼻子又是一酸,不再说话。

他格外刻苦,比所有人都用心地学习。她隔几天就会去看他,带着馒头、鸡蛋和衣服。最后一次,她带去了一个二十出头的、五官纤细精巧女孩,在她身后看着他羞涩地笑。他明白过来,脸一下红了。

他顺利拿到驾照,因为勤奋又懂事,很快找到了工作。顺理成章,婚事也定了下来。

婚期临近,他问她:“写信让哥回来吗?”不等她回答,又说,“要不我去找他?”

她摇头,说:“你哥回不来,他跟人家签了合同的,有个工程,催得很急。”

他无奈,说:“姐,也不是哥非回来不可,是你太辛苦了,哥也该回来看看你了。”

她笑笑:“以后你哥看我的日子多着昵,你要不嫌姐不是你亲姐,就让我把这事给你办了。”

几天后,他把女孩娶回了家。在家待了几天,他回去上班,叮嘱妻子好好照顾姐。

半个月后,妻匆匆跑去找他,说自己只回了一趟娘家,姐就不见了,留了一封信给他。

他急急地把信拆开:“弟,姐走了。其实在你回来之前,我和你哥已经离婚了。他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别怪你哥,这么多年,是他抚养和照顾着你,对你,他有恩,永远都是你最亲的亲人。我和他,是缘分已尽了吧!所以,我不让你叫我嫂子,只让你叫我姐。弟,还记得你送姐的那条项链吗?还有那时你对你哥说的话。那是我收到的最最珍贵的礼物。当时我就想,以后不管怎么样,你都是我的亲人,我都会像爱自己的亲弟弟一样爱你,现在姐可以放心地走了。”

“姐——”他只喊了一声,一米八高的大男人,眼泪流了一脸。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只做你的姐”为题,称谓特别,引人入胜,体现了“她”对“他”的关心,使小说有一种温暖的亲情贯穿始终。
B.文中多处使用细节描写,如“他怔怔地四下打量着”“眼泪流了一脸”等,这些描写反映了人物心理,塑造了人物形象。
C.文中的“哥哥”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抛弃了不嫌弃穷山沟的妻子和正在监狱服刑的弟弟,在大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D.作为刑满释放人员,“他”在“她”的关心下,慢慢克服了自卑心理,学了一技之长,找到了工作,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小题2】小说中的“她”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叙事上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