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大学的异化
班荣鼎
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世俗影响,大学的功能出异化,德育不再为首,甚至变得可有可无,大学的异化是指大学在发展中被利用被改造使其逐步背离传统,进而使目的和功能、精神与理念发生各种变化,典型有两方面:一是经济异化,即明目张胆地说要办大学赚钱,有的是拔着教育的外衣而赚钱,用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商品化、市场抡、产业化,大学的经济民间化或者说是市场异化主要是在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取向之后,特别是后来提出教育产业化之后变得十分明显,政府及办学者将大学变成一个赚钱的机构。高等教育被市场及功利绑架而失去教育本性,二是政治异化。即高等教育被政治绑架。早期的异化表现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在口号上虽然强调“又红又专”,实际上只计“红”,教育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当下的一种倾向就是把大学当作是个政治或社会管理机构,当前大学中行政主导一切,而且普遍存在着数量比教师还多的行政人员及高低不等的行政级别,就是政治或者行政异化的明显表现。应该说,我国早期大学的政治异化对大学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但这种影响还是革向的,大学的方向是始终明确的。大学至少在政治信爷培养等方面也算是成功的,而当下我国大学的异化是双重的,更糟糕的是政治与经济的异化是反向的,这必然导致大学价值理念的更大的混乱,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好多大学甚至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大学的各种异化对大学德育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由于对大学及其精神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大学的功能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这样的认识在各个大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学中相当多的教师并不是以当大学生、教师为其人生理想,当教师只是“谍稻粮”手段甚至有偶然性成分,对大学的精神理念,功能并不了解,好多人只是满足于自己的课程教学,并不关心诸如学生的成长问题,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大学中就有好多老师认为德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事情,与其专业课程并无关系。如此一来,德育并不能在大学各个教学管理的环节中,在大学生各个成长阶段中始终如一贯穿于其中,实效性就大打折扣,尽管当今高校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及主阵地,但客观上讲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要大得多,如果专业课程教师只管教书不愿育人,学校德育就会在专业课程教学这个阵地上丢荒。
除了大学异化,面对高考的激烈竞争,升学率成为中学阶段承担学生成长成才使命的唯一目标,从而使多数人的人生理想异化为大学:即上大学是人生最高理想!至于上大学以后的想法,松一口气不仅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六十分万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放松道德修养,甚至一放松就是四年,原因有多方面,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教育的异化。
大学德育在近年来一直受到多方批评和现难,这些批评责难也有中肯的,也有上纲上线夸大其辞的,平心而论,大学德育的问题,有内因也有外因,有些方面是大学本身无法解决得了的,就大学德育本身而言,除了在地位上一直没有办法解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心起来不要”的熟局面之外,德育的内容与方法的确也还是有些问题,多年来一直解决不了的就是内容空迁、不切实际,形式单一,坐而论道,不符合德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更难满足大学生成长的迫切要求。
(节选自《大学之道》)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取向之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市场异化,即明目张胆地说要办大学赚钱,有的是披着教育的外衣而赚钱。
B.当前,因为大学的经济异化和政治异化,导致了大学价值理念的更大的混乱,使我国的大学找不到发展方向。
C.虽然我国早期大学的政治异化对大学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但大学的发展方向是始终明确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成功的。
D.大学德育之所以在近年来一直受到多方批评和责难主要是因为德育地位因种种因素制约而没法确定和德育的内容与方法的逐步形式化空泛化。
E. 政府提出教育产业化是错误的,这导致政府及办学者将大学变成一个赚钱的机构,高等教育被市场及功利绑架而失去教育本性。
【小题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大学异化”现象的一项是()(3分)
A.大学教育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B.上大学是人生最高理想
C.大学教育成为政治的传声筒D.大学中行政主导一切
【小题3】(小题3)请简述我国当前大学异化对大学德育的主要影响。(4分)
【小题4】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德才及其关系作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主化述:“聪明强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效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请结合这句话和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大学德育的建议。(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5-20 02:2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道德理想是指道德高于现实的未来性因素,包括以下内容:一定社会阶级及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向往,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体系的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还不能为当代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

道德理想内容的第一方面,涉及到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有联系的一面。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它包含着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特征的要求和设想,广义上也包含着对即将到来的社会面貌的预见。以恩格斯的观点来看,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本来就是一回事,道德理想是社会理想的、也是那些与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未来社会观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这也就是说,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必然有部分重合。比如,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就不仅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而且是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

当然,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之间也还存在着差异。其一是从内容上看,它们的着重点不同。如果说社会理想更加注重勾画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话,道德理想则注重勾画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其二,一定的社会政治理想最初往往是以道德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得很清楚的科学理想的。在一种社会理想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制度未来的轮廓构想首先表现为一种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虽然就准确性、严谨性、论证性而言,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不能和科学的社会理想相比,但它能动员广大群众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变革社会的进步活动中。比如,社会主义理想就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以道德预测和理想的形式得到了首次表现。作为精神力量,它对当时人民群众和早期无产阶级自发斗争起了感奋作用,给社会的发展从道德上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它自己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其三,一定的社会理想产生之后,只有被实践的人们所理解、接受,成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时,才会变成人们实践中的真实理想。如果一种社会理想没有转化为该阶级成员的道德理想,那么这种社会理想还停留在认识领域。道德理想使社会理想更接近于实践。正因为如此,人类历史上革命阶级在斗争中追求奋斗的社会理想,有浓厚的道德理想色彩和丰富的道德理想内容。

道德理想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暂时还不能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例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由此产生的普遍道德要求是否定剥削、否定不劳而获等。但是现实中还有更高的道德理想标准,如不计报酬、毫不利己、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准则具有规范的、现实的性质,是判断和评判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道德理想标准则具有崇高的、理想的性质,是判断和评判人们行为道德价值大小的标准。在实践中,人们只有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准则,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理想标准。可以说,道德规范则是道德理想标准的前提和基础:道德理想标准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反映了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肖群忠《道德理想新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高于现实的未来性因素,就是道徳理想,它主要指还不能被当代社会大多数成员遵照实行的比较高的道德要求。
B.道徳理想包含着一定社会阶级和它的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徳风尚的向往,它与一定阶级的社会理想相联系。
C.一定阶级会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等同于社会理想,它包含着对未来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的预见。
D.恩格斯认为,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是一回事,它是社会理想的、也是那些与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未来社会观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和社会理想完全吻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道徳理想的内涵,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证了道德理想的两方面内容。
B.文章善用例证法来论证,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易懂,如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例来阐述道徳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联系。
C.文章论述道德理想内容的第一方面时,辩证地分析了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D.道德理想标准高于道德规范准则,它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的性质,社会上多数人能接受“按劳取酬”却不能奉行“不计报酬”就证明了这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在内容上着重点不同,在形成过程上有先后之分,在实践途径上道德理想更接近于实践。
B.革命阶级追求奋斗的社会理想,带有道德理想色彩,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奋斗就是证明。
C.既然空想社会主义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那么可以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有超前的科学预测,与科学社会主义重合度极高。
D.承认社会理想和道徳理想的联系,并不是要求我们以前者代替后者;承认二者的差别,则要求人们注意发挥后者在实现前者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使历史故事的叙述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B.《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C.“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D.“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某些叙述还能够体现出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这一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
B.文中举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的例子,主要证明了“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
C.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光,也印证了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
D.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角度,列举了相应的事例,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跌宕起伏的,“闲笔”更能显示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因此,“闲笔”比“正笔”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
B.《左传》中“目尽肿”这一个细节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此前中国叙事文学中并未出现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C.《左传》记述了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终招致杀身之祸这一事件,钱钟书“一饭之恩仇”的观点就是据此提出的。
D.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犹如连接此岸和彼岸的桥,哲学家们站在桥上看自然和社会,有的站在靠近自然一端,有的站在靠近人类社会一端,有的站在中间段。于是,依在桥上的站位不同,可能就有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从《尚书》中的“允执厥中”、《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礼记》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中间段。但在皇权的裹挟下,其又倾斜于社会伦理一端,突出纲常伦理,从“四书五经”的主体内容足可以看到这一点。直到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思维向自然一端漂移。尽管如此,至今我们仍习惯于把哲学侧重归属于社会科学。
因为中国思维方式的根在中间,这决定了它看待事物须整体关联,统筹自然和社会,突出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解剖学的中医学;也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油画的国画。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是这种系统性又是不完全、不稳定的,因为它高悬天地概念代替真实自然,虚置了自然界。同时,也因其倾斜于社会一端,虽形成了视天地人为一体的系统思想,但它不究天地存在之理,从而形成了不拜物、不重商的伦理思想,使中国文化单向发展。
在西方,虽然也有不少关注社会伦理的著作,但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大多是从几何学、动力学和静力学等角度探究自然界,其哲学思想的主体是倾向于自然。这种思维方式因其站位在自然一端,强化了一种不断探究自然的科学精神,形成了一个以不断分解细化为特征的实证科学体系。应该说,这种思维方式对人类认识、利用自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这种思维方式往往需要设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然后解剖分析。因缺乏一种整体关联的系统存在思想,实践中难以解释“南橘北枳、形同味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现象。美国粒子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表示,科学发展越现代,越返璞归真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处。
马克思主义既关心自然科学的进步,又关注人类社会的公平。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宣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互为因果、偶对平衡的存在状态。他们无疑是趋向于站在桥中间看世界的。他们的思想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贬损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被中国“一阴一阳之谓道”思想所感染。从这个意义上上讲,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本来就有中西文化融汇的属性,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最终在中国落地,并且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节选自陈克恭《站在桥上看世界一一辑学桥梁与三种思维方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五经”的主体内容可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站在哲学之桥的中间段。
B.中国的中医学、国画都体现了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方式,而西医和油画却没有。
C.解释“南橘北枳、形同味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象,要用到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
D.马克思主义因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感染,使其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中国哲学思想、西方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优劣。
B.第一段采用形象的比喻,不仅引出所要论述的话题,同时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
C.文章论述东、西方哲学思想时,基本上都按思想源头、基本特点、存在不足的顺序展开的。
D.全文按总分思路,开头点明论述对象,接下来分別从倾向于社会伦理、自然界和中间段展开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卡普拉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应是指视天地人为一体的系统思想。
B.中国文化单向发展是指根在哲学之桥的中间段,更多倾向于向自然一端漂移。
C.西方的哲学思想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思想缺陷。
D.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中间段看世界的,既关心自然又关注社会,相比更加科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IG夺冠,新生代的另一种体育强国梦
哪怕你不是游戏玩家,IG夺冠那天的朋友圈也一定被“IG”刷屏了:韩国仁川文鹤体育馆内,伴随着现场观众的尖叫,2018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S8)冠军诞生了,名为IG的队伍正是来自中国。这也是《英雄联盟》这款游戏自诞生以来,中国大陆战队首次站上全球总决赛——有着英雄联盟世界杯之称的冠军领奖台。
对于年轻的游戏爱好者来说,这场电子竞技领域的国家荣誉之战,重要性和影响力不亚于任何其他体育竞技类的赛事。“IG”刷屏背后,不只是爱好者对电竞赛事的热衷,还有渗透在游戏领域的家国情怀,而主流媒体的接纳和祝贺,再一次给电子竞技洗清污名的机会。
有趣的是,在新的代际结构下,中国电竞战队夺冠,成了一个审美和兴趣群体差异的重要观察窗口。我们可以看到类似“全国高校沸腾,宿管阿姨都懵了”的新闻,也能看到很多旁观者一脸迷茫地问“IG是谁”。当然,那些指责电子竞技是奇技淫巧、年轻人玩物丧志的声音,也未曾消失。电子竞技走向正规化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来自社会传统眼光的审视,它所呈现的舆论分化,则成了价值观和风气变迁的一个缩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竞被等同于打游戏,“电子海洛因”的污名让这项相当前沿的体育竞技运动不被主流接纳认可。但事实上,早在2003年,电子竞技就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了竞赛项目。2005年李晓峰(SKY)在WCG魔兽项目夺得世界冠军,这是中国电竞第一次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李晓峰身披国旗哽咽的场景,80后、90后游戏爱好者应该不陌生,它也将电子竞技项目带入主流视野,而官方的回馈是,李晓峰成为了2008年的奥运火炬手。
中国电竞的序幕就此拉开。2013年电子竞技国家队成立;2017年《英雄联盟》总决赛在体育圣地鸟巢上演。与此同时,电子竞技作为体育运动的共识,进一步落地,2018年雅加达第18届亚运会将电子竞技纳为表演项目,到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其将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从世界大型体育赛事到中国主流官方的接纳,年轻人的电竞爱好有了正名的基础;各地涌现出来的电竞小镇等特色项目,说明电竞产业化的道路越走越远。
这个过程未必平坦。电竞国家队成立后,某跳水运动员曾提到,“电子竞技也算体育?玩儿游戏都可以拿奥运冠军,那我们这些项目练得这么辛苦真白干了”。的确,直到今天电子竞技算不算体育项目都存在很大争议,视网络游戏为洪水猛兽的担忧,依然是相当主流的情绪。代际间的价值观碰撞,或许意味着,哪怕再过十年,电子竞技也未必能被彻底接纳。
但无论如何,上至官方,下至草野,电子竞技走向正规化的趋势不会变化。伴随着社会话语权的更迭,以及自身的逐步产业化,电竞将加速去污名化的过程。未来年轻人热衷的竞技项目,可能不仅仅是足球、篮球,还有各类游戏赛事,这会是两代人之间的重大分野。
很难说哪种审美和价值偏好是正确的,在风气保守的年代,邓丽君的歌也被视为靡靡之音。如有论者指出,“我们都是从上一代人嫌弃的目光里昂起头的”。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电子竞技走向正规化,一方面意味着抛开那些不必要的偏见,去接纳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电子竞技所秉持的竞赛对抗精神,是它与网络游戏的截然分野。电竞正名,不等于网游正名。
任何前提下,游戏都和烟酒一样,需要对青少年的成长负责,国家层面的分级和限制,游戏企业层面的道德责任,这些都是将游戏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的手段。某种程度上,电子竞技告别偏见的发展,恰恰有赖于网络游戏规范这个大前提。
(光明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大陆选手2018年首次站上电竞全球总决赛的冠军领奖台。
B.IG夺冠使那些指责电子竞技是奇技淫巧、年轻人玩物丧志的声音消失了。
C.从2005年李晓峰在WCG魔兽项目夺得世界冠军开始,中国电竞序幕就此拉开。
D.随着中国选手在世界电竞舞台取得优异成绩,电竞在中国获得了普遍的认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IG夺冠引出本文的议题:中国电子竞技逐渐去除污名化,艰难发展。
B.文章列举2003年电子竞技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竞赛项目是为了论证中国电竞很早就开始了产业化进程。
C.文章最后两段论述了网游与电竞的联系与区别。
D.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芳华》中文工团女团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偷听邓丽君的歌曲《浓情万缕》,这是因为当时邓丽君的歌并不被所有人认可。
B.只要网络游戏规范了,中国电竞就可以告别偏见的发展。
C.随着越来越多的00后加入电竞的大军,中国电子竞技会被社会彻底接纳。
D.今天,中国年轻人对电竞的热爱已经超过了传统体育项目足球和篮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玉,石之美者。玉是大自然的精华,蕴含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山川之秀美。名著《红楼梦》与中华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开篇即以通灵宝玉为引,之后又贯穿故事始终,故事主要人物也以玉为名。玉文化渗透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集中表现了玉的审美价值、审美标准、文化价值等。

②《红楼梦》里满是玉饰品。贾府中生活用的玉器皿有琥珀杯、玛瑙碗、玉杯、缠丝白玛瑙碟子和翡翠盆等。曹雪芹《自题画石诗》道:“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结合书中的意蕴,可以看出,曹雪芹更侧重于对玉天生丽质的认同和欣赏,而反对刻意雕琢和纹饰。他所赞赏的是那种“挺自有之天资,抱未来之纯素,不假修饰,自成奇珍”的璞玉。

③《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以玉组成的词语来描写和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颂扬了玉的高洁、质朴、风骨与精神,充分展示了玉的各种美德。如宝玉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悉多焉得玉无痕”等。

④《红楼梦》本名《石头记》,顾名思义,是譬石头所记之事。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是以家门口的一块大元宝巨石生发想象,塑造出贾宝玉这一人物。一块美玉贯穿全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展示了经石——玉——人(玉)——石的全部发展过程。一块顽石,吸纳了天地之精、日月之华而成为一块美玉,并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簇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以玉为主线,演绎尽了人间荣辱兴衰、悲欢离合。最终,贾宝玉了却尘缘,出家为僧,跟一僧一道出走,而通灵宝玉在游历完人间之后,回到青埂峰变回了女娲补天遗留的那块大石头。

⑤曹雪芹借玉石来塑造了宝玉和众多冰清玉洁的女儿形象。《红楼梦》里与玉有关的人名有贾宝玉、林黛玉、妙玉、蒋玉菡、甄宝玉、林红玉、玉钏、玉柱儿、玉官等。宝玉曾经自号“绛洞花主”,宝玉是花主,其余的女子都是花。两位女主角,宝钗黛玉,各占了他名字一半。一个拥有宝玉“木石前盟”的爱情,一个占了“金玉良缘”的婚姻。两人才情不分伯仲,丽质天生。一有咏絮之才,一有停机之德,一个似娇花照水弱柳扶风,一个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而曹雪芹把“玉”字给了“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的林妹妹,可见对黛玉的钟爱。唯有“玉”字,方能喻其至真至诚,至纯至洁,至贞至痴。唯有“玉”者,才能彰显宝玉黛玉二人的灵魂契合,思想对等,矢志不渝。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红楼有梦玉为伴》2019年1月25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红楼梦》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其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与中华玉文化有关。
B.曹雪芹虽然倾心于玉,但他不是对任何品性的玉都喜爱,而只是注重那种天生丽质的璞玉。
C.曹雪芹之所以给小说命名为《石头记》,就是因为他有感于家门口的一块巨石而生的想象。
D.虽有“金玉良缘”,但作者却更倾向于“木石前盟”,因唯有“玉”才可喻至真至诚的爱情。
【小题2】一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说《红楼梦》体现了玉的各种价值,然后从多角度论证。
B.文章第二段引用《自题画石诗》是为了证明《红楼梦》中很多器物都和“玉”有关这一观点。
C.文章第三段先总的概括了《红楼梦》中写玉的手法,然后又采用例证法进行了论述证明。
D.文章四、五两段是并列关系,它们分别叙写了“玉”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的主要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蕴含中华玉文化,那么《红楼梦》就一定不会成为经典。
B.《红楼梦》中器物、主要人物名字都和玉有关,这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都非常钟爱玉。
C.《红楼梦》以“石”开始,又由“玉”收束的全部发展过程,显现了曹雪芹独特的匠心。
D.《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得些许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