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境界是一种精神的天地、世界或宇宙。儒家追求道德宇宙,道家追求艺术天地,佛家追求宗教境界,这表明各学派追求的精神意境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出发地与终极地是一致的,即他们都是对各自所处的实然的(事实)状态的超越,而进入应然的(价值)追求之中。境界虽带有理想的特征,但又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只要我坚持我的文化思想,按照它去做平凡的事情,有所创造,那就是天地之化的具体呈现,我就不会感到孤独,有限的生命就可以通向无限与永恒。我们所做的事各有不同,各有意义,只要我们觉解它的意义,就进入了一层境界,层层递进,就可以上达最高境界。
儒家主张“立人极”,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个体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壤间,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儒家境界用程颢的话来说就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道家艺术家的灵感气质,更加有助于超越私欲,摒弃奔竞媚俗。那种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神韵,历来是道家中人的内在境界的表现。佛家追求不断地净化超升,向往“涅粲”境界。禅宗的境界,简易直截,顿悟成佛,当下进入佛即我、我即佛的超越之境。程颢的《秋日》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从容的气度,把儒的真性、道的飘逸、禅的机趣融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哲学的境界。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其本能或社会风习去做事,对自己所做之事毫无觉解,其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一个人所做的事,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其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一个人自觉他是社会整体之一员,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所做的事都有道德意义,其境界就是道德境界。一个人的理解超乎社会整体之上,即宇宙,觉解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还是宇宙的一员,即孟子所说的“天民”。他自觉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觉解其中意义,这就是天地境界,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依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由于生活的复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主客观处境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心灵境界,从而出现多重人格。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人生处于不同的意义与价值的网络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离不开他对存在的观念。存在的多重性使得境界有了差别: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以及存在与人性相结合于其巅峰的至人之境,即不可思议、玄之又玄的境界。它们之间有着互动的关系,而不一定是直线递进的关系。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道家和佛家追求的精神境界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都想超越各自所处的喜实状态,而进入一种他们追求的状态之中。
B.道家追求艺术天地,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他们的内在境界表现为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
C.境界是一种精神性的理想追求,我们每个人都能进入一层新的境界,境界是可以一步步提升的,直至达到最高境界。
D.程颗的《秋日》诗把儒、道、禅三者的特性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哲学的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其中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属于较高层级的境界,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这两种境界。
B.根据冯友兰的观点,自然境界应该是最低级的境界,一个人若只按本能做事,完全不去思考所做的事的意义,他只达到了自然境界。
C.根据冯友兰的观点,一个人做事以私利为驱动,那么他只是达到了功利境界:当他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做道德的事时,他就达到了道德境界。
D.孟子所说的“天民”和冯友兰所说的达到天地境界的人是一类人,他们自觉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们的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在的多重性使得境界可以有很多种,这些不同的境界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既存在直线递进关系,也存在互动关系。
B.境界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只要能坚持自己的文化思想,按照它去做平凡的事情,有所创造,我们就可以说这是达到了一种境界。
C.生活是复杂的,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在不停改变,自身的心境也在不停改变,所以同一个人会出现不同的心灵境界。
D.儒家的境界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儒家的境界能够包容道家、佛家,三者的境界才能融合在一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7 03:1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爱即无忧   阿 盛
是一副对联,青花瓷字,镶在两片大板上,显得很突出,字体是草书,约是清朝中叶烧制的。问价钱,不便宜,心想以后看着办。过了半年,迁新居,又路过那家艺品店,青花瓷字对联仍置于店中壁边,我再问一次价钱,同样的老板,不同的数目。还是觉得贵了些,摸摸看看,许久才下决心离开。
将近三个月,没有闲暇,直到休年假,整理家具时忆起那一副对联,我特地到艺品店去。
老地方,我一眼瞧及,对联稍惹尘埃,一边拭一边问价,老板微笑着说出,我实在讶异,顺口又问:“怎么比第一次开的价钱少一半?”老板年纪大,缺几颗牙,讲话却不漏风:“你中意就拿去,不满意可以拿回来。”
将对联带回家,挂在客厅壁面,分成左右,中间是大陆画家王鹏飞的达摩祖师画像,右联“有忍乃有济”,左联“无爱即无忧”。远看近看都庄重,我喜欢,同时以之自惕。
于是与艺品店老板熟稔,见面谈这谈那,有时他教我鉴赏玉珮、木雕、铜器,有时随兴聊天。整一年,我没买什么,他也从未暗示要卖什么。
有一次,我说:“古董业有行无市,胡乱开价,不大好吧?”他说:“没错,物件买卖总是如此,有人爱就有人抬———告诉你,那一副对联原价比卖给你的多一倍,为什么?”我摇头,他点头:“像你这般年纪的人,多半在赌博或玩股票,根本没有心情到这个小店坐一坐谈一谈。你,看得出来不会跟着流行起狂———78岁了,我见过很多人。那一副对联很好,清朝青花瓷的字,非常特别———你在教书吗?”
他第一次问我的职业,我们不曾提起这方面的事。我告诉他,我在报社工作。他把话题拉回到对联:“对联很好,你觉得如何?有的商人看准了顾客的心理———一般人都有爱即有忧。唉,这个时代,爱情都买得到,何况是物件,所以啦,爱而不忍,只得花钱当冤大头;你说的有行无市,正是这样起因的……”
“对不起,”我插话,“我想知道,为什么便宜卖给我对联?我并不特别,很平凡的一个人。”老板哈一声:“就是了,我也是平凡人。问题是,现在有太多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平凡人反而少见呢。”
我一时无语,喝茶。老板取换茶叶,茶壶空着,眼生,以前没见过;我顺手拿来看,吃了一惊,茶壶是150年前制作的。我细细玩赏,不会错,出自清朝道光年间名家之手。老板将一捧茶叶放进茶壶,漫不经心的样子:“看出来啦?别玩茶壶,假货多,真货贵,让那些有钱人去玩吧,过几天也许就卖出去了,你不妨多看几眼———你不必问价钱。”
我没问价钱,但茶壶确实完美,多看了几眼。老板倒水入壶:“我说呢,你做个参考吧,玩古董跟做人一样。记得,无忍则无济,有爱即有忧,这是倒过来思考,不是大哲理,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我至今仍记得他说话时的表情。每每注视家中的那一副青花瓷字对联,就会怀念那个只知姓而不知名的老板。数月前,我到艺品店去,店已不在,问隔邻人家,说是老板“刚走不久”。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人说:“他啊,怪人啦!连钱都不爱,乐天乐天的,生前卖掉所有的古董,然后不久就去了。不太了解他,奇怪———问他做什么?”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作者多次到艺品店询问对联价格,暗扣文题“无爱即无忧”,为下文情节开展做了铺垫。
B.文中“...摸摸看看,许久才下决心离开”这个细节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对联的特别喜欢
C.艺品店老板自信地说那个茶壶“过几天也许就卖出去了”,因为那个茶壶是个假货,价值不高。
D.老板的“无忍则无济”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如果不能够控制贪婪的欲望,就往往做不成事情。
【小题2】结合文本,请简要概括不懂得“无爱即无忧”道理的人有哪些表现。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标题“无爱即无忧”的具体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诞生很早,不会晚于汉代。
B.“眼中自然”的理论虽然在自然内涵的拓展上没有很大进展,但影响了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并且被进一步细化了。
C.汉代的书论家已经普遍具备了“观物取象”的意识,比如,他们注重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
D.用“眼中自然”的理论理解书法,但毕竟有局限,因为它只能描述字的点画外形,很难描述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构建“胸中自然”的理论,目的是破解“眼中自然”的尴尬,也反映了书法理论从强调书法的“形”到强调“态”的转变。
B.“胸中自然”强调书法的“态”,包含了从点画本身的姿态以及从点画到整字再到整篇所孕育的生命跃动,内涵更加丰富。
C.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书法理论家们逐渐意识到了“胸中自然”所反映的生命意识,将它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则是在宋代以后。
D.孙过庭《书谱》认为,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和体悟,而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具有相似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书法理论诞生时就出现了“自然”地观念,不同时段和不同理论家都在丰富着这一观念,最终达到“自然而然”的最高境界。
B.梁武帝对书法的评论不仅包含点画本身的形态,还有从点画到整字再到整篇所孕育的生命跃动,因而能直接唤起人们的审美联想。
C.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表明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他的书法只有心性的自然流露,而全不在乎点画形状了。
D.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由注重点画样式,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境界,再到注重心性表达,最后终于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寒雀

王太生

世上本没有怕寒的雀,只是怕寒的人看鸟冷。

冬天看雀,雀在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寒意嗖嗖,北风四起,雀的羽毛在风中凌乱,树下看雀的人,不禁紧了紧身子,打了个哆嗦。

人觉得冷,看雀便是寒雀。此时,冬天的食物比起春天和夏天要少得多。

其实雀快乐着呢,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火把果,还有圆黑的樟树果,尤其是沙棘果,津甜润喉,啄一口,果浆四溅。

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春雀忙着衔泥筑新巢,还要付房贷首付,夏雀忙着哺新雏,还要带孩子学走路。寒雀不慌不忙,它正像一个农人过冬闲,倒背着手在田埂上走走。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一个失意潦倒的人,觉得自己是寒雀,看那些得意的人,是暖雀

寒雀和暖雀,至少在心灵体验和心理视觉上有区别。

冬日无事,坐在南窗下,闲翻古人画的寒雀图。

宋人崔白柔软的绢纸上,蹦跳着一群雀,在隆冬黄昏的古木上嘻栖投宿:左三雀,已然憩息安妥,处于静态;右二雀,乍来迟到,呼朋引伴,寒枝乱颤;中间四雀,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雀之灵动,在其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的寒雀在冬日傍晚栖落荒枝,恰似在外旅行的人,投宿一处价格便宜的小旅店。

崔白,字子西,生卒年月无从考量,出生于安徽濠梁,宫廷画家,活跃于熙宁、元丰时期,颇得皇帝优待,气质更接近不受拘束的文人。

画雀人也是一只雀?猜其人生处境,不知是寒雀,还是暖雀?

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遥想八百多年前,一个冬日早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寂寞空庭,成百上千麻雀,翩翩飞下,唧唧喳喳地站在诗人的梅树枝上作客,像是在互相交谈。一时间,群雀好像预先约好似地齐声喧哗,嘈杂的声音几乎要击穿人的耳膜,突然又被什么惊扰,它们“呼拉”一声,四散飞去,庭院内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苏轼《南乡子》中吟哦,“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小院篱笆上落满寒雀,争相踏上盛开花枝,待到来人坐到花下,喧哗惊飞的寒雀,踢踏下的花瓣,飘飘忽忽落进客人的酒杯。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二三小雀,冰天啄食,雪地上跳跃着几个小黑点。

此时,看雀人总想着远处有一只毛茸茸的粗糙鸟窠,给寒雀些许温暖,稻草的的暖、枯草的暖,感觉上有些许慰藉。其实,看雀的人不懂雀。

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吱吱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印在雪地上。雀为谋一口食,在天地间游走,气候严寒时不肯离去,迁徙别的地方。它们没有乡愁,固守乡土,在希翼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人不是一只鸟,但能从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蒲松龄在《聊斋自志》悲叹,“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这里面,有透彻薄衣的透心凉,痛彻心扉的大寂寞,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而杜甫认为,没有房子的人是寒士,寒士在冬天冷得竦竦发抖,了无生趣。其实大自然之中的寒雀是快乐的,人世间的寒士是悲酸的,寒雀与寒士,毕竟不是一回事。

冬日闲赋,低头负喧,抬头看雀,一树的雀。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第四期)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划线(1)运用了类比手法,梅雀之寒暖类比为没钱人对自己和有钱人的看法。传递出作者认为雀本不分寒暖,只是因为看雀人主观情绪的映射而产生不同。
B.划线(2)通过“绕穿”“啁啾”等动作和对冬天的环境描写,细致刻画出寒雀不畏严寒的自在,活泼、灵动妙曼的形象。“迎风啁啾”“水瘦树寒”“踢踏腾挪”等诗化的语言,给文章增添了诗请画意。
C.作者描写了宋人崔白的《寒雀图》,自然地引出对杨万里的介绍,并能与其“不受拘束”的气质相印证。
D.《寒雀图》图画丰满了寒雀的形象,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对画作的描摹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小题2】概括文中寒雀的特点。
【小题3】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试做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中国北方的整片土地无法割裂,中国的发展,是从边陲整合于核心,并不呈现欧洲区域内的地区性差别。
商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包括文字系统、组织力量和工艺水平,都足够使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各地地方性的文化发挥出相当程度的同化力量。周代的封建制度, 基本上是以贵族间的婚姻和合作,借着祖先崇拜和“天命”的观念,编织出的一个统治 阶层的庞大网络。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了数百年,终于形成了周代中国上层文化同构性。 所谓“天下”,并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只是不同封国城邑的居民,却还是认同于同 一个文化大系统。
相对而言,虽然希腊霸权已经不在了,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各地的城市, 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同构性。不过,泛希腊文化的天下,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崩溃而瓦解, 并没有机会继续加强一个大地区的政治统一。而中国虽然有过春秋战国的列国形态,但 由于中国文化同构性,中国自然而然会走向秦汉大一统的帝国。
西周的封建网络,经过春秋战国,逐渐转变成列国体制。到了战国时代,那一个个 国家本身的组织形态,已经非常接近欧洲近代史上的主权国家。中国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和欧洲类似形态的出现,有将近两千年的落差。中国列国体制,最后终于发展为秦汉帝 国。我们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虽然列国纷争,却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的观 念,标志着中国地区会走向大一统的天下国家的发展方向。
相对而言,欧洲也有过罗马时代的统一。不过,罗马帝国容许各地区的个别文化特色,它只是用武力凌驾各地的霸主。欧洲真正的文化统一,还有待于基督教成立的公教 秩序出现。这一个公教秩序,使教权代替了帝国的皇权,也因此保存了欧洲族群林立的封建制度。因此,在宗教改革以后,公教秩序崩溃,那些封君才得以发展出他们的主权国家。
欧洲内部长期的族群林立,却保留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不至于像中国一样,形成 一个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中国的模式,可能相对减轻了内部的冲突,老百姓一一般会有比较长期的和平日子。但是,同构性过高的社会,缺少许多可能的选择,面临变局时, 缺乏弹性的调节。欧洲内部的多姿多彩,使得欧洲的历史发展出“隔舱”的保护功能。在有内外挑战的时候,各种异质性的特色,使他们可以从许多选项中找出恰当的适应方
(选自许悼云《中西文明的对照》,个别字词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代文化髙度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并具有了同化地方性文化的力量。
B.周代依托统治阶层的庞大网络,经过数百年,最后形成了中国文化同构性。
C.周代的所谓“天下”的范围,指的是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不同的封国和城邑。
D.早期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欧洲各地的城市之上,造成了文化同构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中国北方整片土地无法割裂的地理特点,有利于形成中国文化同构性。
B.文章认为如果亚历山大帝国不崩溃,泛希腊文化将会导致欧洲大地区的政治统一。
C.文章认为有过列国形态的中国,由于文化同构性,走向秦汉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D.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同构性,既使得中国的政治比较稳定,又使得其缺乏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观念的列国,虽然纷争不断,却都想着统一中国。
B.历史上的欧洲,有过泛希腊文化、基督教公教秩序、罗马帝国三个统一的时代。
C.中国“天下”“分久必合”,最终形成统一的大中国,重要原因在于其文化同构性。
D.中国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和欧洲保留了族群林立的多样性文化,可以相互借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核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

1908年,普鲁士还在激烈讨论女孩能否上大学的时候,30岁的物理学女博士莉泽·迈特纳因仰慕物理学家马科斯·普朗克从奥地利来到柏林,希望能在他手下工作。她的才华打动了这位不赞成女性参与科学活动的保守人士,普朗克同意她到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但没有薪水。最初几年,她只能与奥托·哈恩一起在一个地下室的木工房里工作,不能进入主楼,上厕所则必须跑到附近的餐馆。而更令她尴尬的是,布罗克豪斯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当着她的面宣称,“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发表由一名妇女撰写的文章。”1912年,迈特纳的父亲去世,她失去生活。这年普朗克任命她为自己的助手,而同样年龄的男性只要稍微有点天赋就早已成为教授,至少也应是讲师了。1913年迈特纳收到了从布拉格送来的教授邀请函,于此同时,她也被当时德国最著名的学术机构威廉皇家学会接纳为终生会员,于是她谢绝了布拉格的邀请,虽然薪水极低,但能够作为普朗克的第一个女助手,并且得到业内同行的首肯,她已心满意足。
1914年一战爆发,迈特纳自愿在奥地利军队当X光护士,生活条件艰苦,常常要接纳许多语言不通的波兰士兵,往往每天工作长达20小时。但只要有点假期,她就和哈恩继续协作进行科学研究。1917年,他们发现了新元素“镤”。尽管迈特纳做了大部分工作,在发表文章时,她还是把哈恩署为第一作者。1933年受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的研究发现的鼓舞,她说服哈恩共同研究超铀元素,他们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搭档:哈恩可在化学上证实这种可能在核衰变时产生的元素,迈特纳则具有坚实的物理学背景,能对此作出物理学解释并设计新的实验方案。由于她从不隐瞒自己是犹太人,1938年,德国占领奥地利后,她被迫流亡到瑞典。这时,哈恩和新任助手斯特拉斯曼进行了一次关键性实验,并有了新发现。他们尽管无法对发现进行解释,但还是发表了论文,不过没有署迈特纳的名字。哈恩在当时给迈氏的信里,希望她对此“提出某种物理方面的解释”。收到哈恩的信后,她和同是物理学家的侄儿弗里希对实验发现的现象进行了正确解释,并把这种现象称为“核裂变”,还计算出了裂变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当物理学家玻尔得知实验结果和解释后,敲着自己的脑袋感叹,“哦,我们大家多么愚蠢!哦,这真是神奇!但正应该如此啊!”他们的发现很快就得以验证。原子能时代开始了。
1944年,哈恩因在发现“核裂变”方面的贡献独享诺贝尔化学奖,迈特纳对他表达了祝贺,并由衷认为这对哈恩来说实至名归。但此后不久,有一种说法:哈恩在整个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迈氏只是哈恩的“助手”或“下属”。而哈恩本人在他的诸多著述中一次都没有提到迈氏对铀研究项目的开创性贡献,也没提到她对柏林研究小组的领导作用或在她离开柏林后他们的合作。对此她很难接受,但她几乎从未在公开的场合进行过反驳,她与哈恩的朋友之情也仍然在持续。
二战后迈特纳受到美国人的特别欢迎,她曾被称为“原子弹之母”。事实上,她一直拒绝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使她大吃一惊,她说:“原子弹的研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得以完成,这使我十分惊讶。这项发明出现在战争时期是件非常不幸的事。”她在和罗斯福夫人的一次无线电通话里说:“我希望通过几个国家的合作,改善各国之间的关系,并防止像我们现在已经经历的这样一些可怕的事情。”
1968年,迈特纳去世,弗里希在她的墓碑上写着“一个从未失去人性的物理学家。”

(据《核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博士》等文章整理编写)

相关链接:
①(1938年)圣诞节前几天哈恩写信向迈特纳报告了这一切。他写道,“这是一个可怕的结果,我们知道铀不可能分解成钡”……迈特纳立即给哈恩回信,对此作出了回答,“我们在核物理学方面已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所以,我们对任何事都不能断然说:这是不可能的”。

(《迈特纳和她对发现核裂变的贡献》)

②因为她的犹太人出身,当纳粹投降战争结束时,她受到了美国人的特别欢迎,她说:“美国犹太人如此特殊地颂扬我,倒使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骗子……在一个人人都热切盼望消除一切种族歧视的年代,犹太人自己抱着这样的偏见,这难道不让人感到遗憾吗?”

(《大科学家50》)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迈特纳从奥地利来到性别歧视严重的普鲁士,是因为虽然奥地利人尊重女性,但那里缺少像普朗克这样能帮助她发展的物理学家。
B.虽然“镤”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迈特纳,因为有编辑说过不想发表女性撰写的文章,她只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让给哈恩。
C.迈特纳和弗里希对核裂变的理论解释是一个伟大的发现,物理学界很快接受了他们的正确解释,并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战争。
D.铀核裂变的发现是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合作的结果,是实验与理论密切结合的结晶,但哈恩从不提及这一点,迈特纳为此感到失望。
E. 迈特纳在科学领域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她得到了父亲的支持、著名导师的指导、其他科学家的认同与鼓励,和哈恩搭档形成学科互补。
【小题2】莉泽·迈特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重要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莉泽·迈特纳对“核裂变”的发现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