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的殷人意识

如果孔子内心有什么隐秘的话,那一定是深藏心底的殷人意识。

  孔子一心向往周朝,将自己所有的政治理想都寄托在那个逝去了的辉煌王朝。他曾由衷地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甚至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篇)孔子又一生仰慕周公,因为正是周公设计和创制了周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对周公的热爱,竟能让孔子常常梦见周公。晚年时,他还在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篇)意思是说自己太衰老了,以至于近来不再梦见周公了。
  但是,历史上的周朝,对于殷商后裔,包括孔子的先祖们,并不是一个天堂般的世界。
  在一个周人掌权的社会,殷人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孔子家族就是最好的例证。
  周代的贵族等级,天子之下,分为四等。诸侯一等,即各国国君;公卿二等,即宗亲国戚,有食邑;士人三等,有俸禄;庶民四等,即无爵无禄的百姓,耕田务农,做工经商。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殷商旧族被置于宋国,但还能享受贵族待遇。孔子的第六代祖先,还是宋国的上卿。孔氏后因宋变而奔鲁,孔子曾祖父一辈,已为人家臣,属“士人”阶层了。到了孔子这一代,几乎沦为庶民。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篇)这是实话。庶民没有食邑俸禄,需要自己谋生。孔子年轻时,当过“委吏”,就是管理库房;还做过“乘田”,就是放养牛羊。传说还当过吹鼓手,为人出殡送葬。
  如此看来,孔子对周朝的向往和周公的崇敬,显然基于政治理念,超越了个人经验和氏族立场。
  孔子难道忘记了自己的殷人身份?没有。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子临终前,告诉子贡,自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又解释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孔子世家》)孔子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大厅的两柱中间,受人祭奠。按照礼俗,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则停灵受奠于两柱之间。这个梦的重要性,不在于孔子对死之将临的预感,而在于潜意识中对自己殷人身份的最终确认。他最后对子贡说:“予殆殷人也”——我终究还是殷人呵!
  《论语》中,记录了子贡的一段话,为暴君商纣王作了不寻常的辩护。他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天下之恶皆归焉。”(子张篇)意思是说,纣王的不善,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厉害。一个人成了坏人,大家就会把所有的坏事都算到他身上。孔子对此是什么态度呢?《论语》中没有记载,大概十分赞同,至少没有异议。
  胡适在《说儒》一文中,说高冠、博带之“儒服”,就是古服,而那时的古服就是“殷服”。孔子也曾对鲁哀公说,他“不知儒服”,而“其服也乡”(礼记•儒行)——只是穿着家乡的衣服。孔子的老家是宋国,那是殷商遗民之地。这说明,孔子穿的“儒服”,其实是殷人衣冠,多少有点故国之思。
  孔子的殷人意识,还直接体现在他的政治诉求中。他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尧曰篇),一向被视为是“复古”或“复辟”的纲领,但从殷商遗民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个被统治族群要求恢复权利的呼声:“兴灭国”,就是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继绝世”,就是延续已断绝了的世族;“举逸民”,就是启用那些流散在民间的人才。这难道不是也在说殷商旧国、孔氏家族和孔子自己吗?
  孔子理智上向往着周王朝所 代表的礼乐文明,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自己殷人身份的认同。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有着理智和情感的冲突?
【小题1】有关孔子一心向往周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向往周朝的原因,是为了那个王朝逝去了的辉煌。
B. 孔子向往的对象实质是周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
C. 孔子对周朝的向往还体现在对周公的仰慕和热爱上。
D. 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出于理性,超越了个人情感。
【小题2】不能作为孔子具有殷人意识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临终前,告诉子贡,自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大厅的两柱中间,受人祭奠。
B. 《论语》中,记录了子贡说的一段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天下之恶皆归焉。”
C. 孔子曾对鲁哀公说,他“不知儒服”,只是穿着家乡的衣服。
D. 孔子提出了“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政治诉求。
【小题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周代,如果一个人拥有俸禄,但没有封地,他应当属于“士”这一阶层。
B. 虽然孔氏家族到孔子这一代地位不高,但孔子的祖先在殷商时社会地位很高,至少
在“卿”一级。
C. 孔子在晚年时说到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公,这里有对自己衰老的感叹,也有为政治
理想未能实现而寻找精神寄托的流露。
D. 一面是向往的周王朝,一面是殷人的身份,孔子内心深处始终挣扎在理智和情感的冲突中。
【小题4】引用诗文来形容文中所述孔子对周公的感情,最适合的一项是
A.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B.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C.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D.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齐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它包含着齐鲁文化、河洛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是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文化为内核和主干,以齐鲁两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延续作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文化类型。齐鲁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斑斓多彩的地域文化中的一支,孕育出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体系的创始人以及其他先秦诸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齐鲁地区成为“文化圣地”,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齐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贡献是多方面的。不仅儒家思想体系是在齐鲁文化的土壤里孕育而成,而且中国文化史上其他几种重要的思想学术派别也大都是由齐鲁文化孕育、影响或催生而成。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并称“显学”。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都是正宗的鲁国人,儒学大师荀子虽为赵人,但年十五即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并曾三次为祭酒。墨家创始人墨翟,也是鲁国人。墨子曾习儒术,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后觉儒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遂自立门户,创建了墨家学派。

先秦兵学多出于齐文化,孙武、孙膑及司马穰苴均为齐国人。在中国古代兵学文化中,齐鲁兵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代表着先秦兵学的主体构成与最高成就。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虽非齐鲁之人,但中国古代道家形成和发展也与齐鲁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汉书·艺文志》将商代伊尹与姜太公列为道家之首,并将《管子》列入道家著作。在老庄之前,道家思想已萌芽于齐鲁文化之中。

秦始皇攻灭六国,建立起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齐鲁文化一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汉王朝建立后,采用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后又于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论是黄老之学,还是儒术,都是齐鲁文化的结晶。齐鲁文化在汉代逐步上升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承认的主流文化。儒学取得国家法典性的地位后,逐步在国家的支持下成为“经学”。汉代的经学大师大多出于齐鲁之地。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传授儒家五经的八位大师中有七人是齐鲁学者。此后,汉魏时期许多著名的经学大师大多为齐鲁学者,经学的话语权和解释权基本上为齐鲁学者所垄断。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齐鲁文化,成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数百年间华夏文明的代表和象征,自汉朝以来,儒家学说的许多核心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共同民族意识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范式的建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齐鲁文化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越了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域界限,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

【小题1】关于“齐鲁文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文化为内核和主干。
B.齐鲁文化和河洛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C.齐鲁文化孕育了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体系的创始人,也孕育了其他先秦诸子。
D.齐鲁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齐鲁地区至今依然是“文化圣地”。
【小题2】关于“齐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贡献”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齐鲁文化的土壤里孕育而成的儒家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先秦时期,齐鲁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催生了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兵家、道家等流派。
C.秦汉时期,齐鲁文化上升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承认的主流文化,儒学成为国家支持的“经学”。
D.汉魏时期,儒学上升到国家法典性质的地位,齐鲁学者几乎垄断了经学的话语权和解释权。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墨子曾师从孔子,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其创建的墨家学派与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B.道家代表人物老庄虽不是齐鲁人,但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形成和发展与齐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C.作为汉初治国指导思想的黄老之学和汉武帝尊崇的儒学,都是齐鲁文化的结晶。
D.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它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越了时空界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小题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小题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C.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C.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是以线条为主体的造型艺术。一般来说,除了渲染和敷色之外,中国画的技巧就是运用线条的技巧。这话看起来有点绝对,其实,单纯的线条——直线、横线、曲线,其丰富性全在于线性的变化里,变化全在于提、按、顿、挫之间,因此,线性的变化,可用徐、疾、轻、重和枯、湿、浓、淡八个字概括。扩而大之,提、按、顿、挫也是点的法则,也是大、小墨块的法则。点是线的起始,线也可看作是点的连缀,而面则是线的放大体、扩张状。所以,这种线条的法则,中国画的术语称作为:笔墨。笔墨两字相连,功能是相依、相存、相映。徐、疾、轻、重为笔法,是笔法造成的线条节奏;枯、湿、浓、淡为墨法,是墨法造成的层次和质量的效果。这些,和中国书法的线条完全相似。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的线条表现的对象是天地万物、自然造化的形象;而中国书法的线条表现的对象是汉字。前者的线条要依附形象才具备欣赏价值;后者则有着完全独立的欣赏价值。两者都能打开心扉,驱动灵感,畅神酣情,悦性抒怀。
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笔法发展的过程。从描到写。甲骨、金文、石鼓是描,隶书有提按,出现了徐、疾、轻、重的变化,由此开了写的先河。正书、行书、草书完善了写的法则,使书法的笔法变化无穷。中国画的发展,也是如此。因为中国画要顾及形象,它要拓展写实的技巧,所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建立自己的写实体系,它停留在描摹自然的阶段。人物画的游丝描、铁线描等,用力匀称,但单纯的线有时是难以写尽画家的心绪变化的,搞不好甚至还会被误解为是女红描花,因此中国画在对线条的处理上,不仅有描画,同时还有勾勒和书写,它们相互之间又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例如用勾勒的方法有时更能体现出游丝描和铁线描的功力。但不管怎么说,描画总是中国画中线条表现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法。六朝的山水画,勾勒填色,也是描的状态;五代两宋的花鸟画,曲尽写真务实之能事,同样不免描的倾向。一有了提、按的笔法将写的情致纳入绘画,绘画就神采飞扬起来了。人物画的莼菜条笔法,山水画的各式皴法,勾花点叶式的写意花卉,为线条的变化带来了极大的生机。
这里所说的描,是指和写有着因果关系的一种绘画状态。描有着自己一整套的技巧,它体现写形的功力,一旦寄写于描,将提按之意融入描法,描的魅力就大大增加,李公麟的白描就极具书写性。
描、勒、写再加上绘、画、图,中国画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视觉艺术表现语言中最关键的要素,那就是线条、色彩和造型,而其中富有写意的表现性的线条,及其一系列处理线条的方法,仍然是中国画表现语言中最本质同时也是最具魅力的部分。
(摘自《对比艺术·线条笔法》,作者刘旦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以线条为主体,运用线性的变化来体现线条的丰富性,所以说,中国画的技巧就是运用线条的技巧。
B.书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描到写的过程,其中,隶书开了写的先河,正书、行书、草书完善了写的法则,使书法的笔法变化无穷。
C.因为李公麟把提按的笔意融入了妙法,所以他笔下的白描极具书写性,作品的魅力也就大大增加了。
D.中国画艺术在表现语言上最本质最具魅力的部分就是富有写意的表现性的线条,及其一系列处理线条的方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点是线的起始,线也可看作是点的连缀,而面则是线的放大体、扩张状,所以,中国画的术语称线条法则为笔墨。
B.中国画和书法都以徐、疾、轻、重为笔法,以枯、湿、浓、淡为墨法,线条完全相似,所以两者虽然表现对象不同,但都能打开心扉,驱动灵感,畅神酣情,悦性抒怀。
C.中国画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建立自己的写实体系而停留在描摹自然的阶段,是因为它要顾及形象和拓展写实的技巧。
D.六朝的山水、五代两宋的花鸟画都把描画作为线条表现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法,但加入了写的笔法,为线条的变化带来了生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以提、按、顿、挫作为点或墨块的法则,术语称为“笔墨”,笔法造成的线条节奏,墨法造成的层次和质量的效果。
B.中国画的线条要依附天地万物、自然造化形象才具备欣赏价值,中国书法线条表现的对象是汉字,有着完全独立的欣赏价值。
C.勾勒的方法更能体现出游丝描和铁线描的功力,所以画家要想写尽心绪变化,在画人物画的时候就不能单纯运用用力匀称的游丝描、铁线描等。
D.中国画以描、勒、写和绘、画、图为艺术表现手法,这也是视觉艺术表现语言中最关键的要素,即线条、色彩和造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儒家的“礼治”思想
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范导的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法治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德主刑辅。这是儒家关于德刑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孔于主张“为政以德”,注重道德教化,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严刑峻罚虽然能起到威慑作用,使人们不敢犯罪、但是内心却认识不到犯罪的可耻;以道德教化人们,人们有了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刑罚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独尊、迷信刑罚,他的宗旨是重德轻刑。所以孔子主张,治国要“宽猛相济”,德刑相辅相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最后实现“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理想状态。荀子提出“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提倡道德,主张少用刑罚。董仲舒明确提出“刑者德之辅”,把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明确提示出来,即德主刑辅。
其次,礼法融合。儒家的“礼”是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的外化,“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儒家以“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为人们需要遵守的国家之“礼”,“肯定礼是治国之本,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政治法律的根本指导原则”。孔子重视礼之本,反对礼流于形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他提供“为国以礼”,认为国家政令是人们必须遵守之礼,所以失礼就要接受惩罚。在孔子这里,初步体现了礼与法相融合的倾向。真正奠定礼法融合思想基础的是荀子,他既反对儒家重视礼治而轻视法的作用,又反对法家重视法治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而把礼与法相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开礼法融合之先河。
最后,情法互补。儒家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建立其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德主刑辅、礼法融合。这一前提,肯定了人情在儒家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儒家看来,以亲情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定远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所以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国法的制定以伦理纲常为指导原则,同时又是伦理纲常的具体化”。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之法才会有生命力,“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法与人情相结合,才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只有符合人情之法才是公正的,以人情为基础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人们所信服。
儒家的法治思想与法家有所不同,它极少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而是以一种防患于泰然的法——“礼”法加以约束,使人们自觉地守法,而非被动地惧法.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法学的礼教中心、义务本位、家族观念、伦理法治等价值和特质”,而这正是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所以有学者认为“孔孟才是中国司法界的真正祖师,儒家学说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节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范导的法治理念可从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B.儒家看来.人们需要遵守的、规范着国家根本制度的“礼”,是从“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而来。
C.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正是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
D.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化,认为人们只要接受了儒家的道德教化,就会有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
【小题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法律只有与人情相结合,才能具有生命力,才是公正的,从而真正为人们所遵守,为人信服。
B.孔子希望以“宽猛相济”的理念来治国,最终达到教化残暴之人进而废除死刑、没有诉讼的理想状态。
C.儒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外化为“礼”,它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
D.儒家肯定人情在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把伦理纲常作为国法制定的指导原则,法中有情,情法互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等儒家学者的法治思想基本相似,而董仲舒把德与刑之间的主辅关系明确提示出来。
B.荀子开礼法融合之先河,主张把礼与法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
C.因为孔孟是中国司法界祖师,儒家学说是中国法学源头,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价值。
D.法家与儒家有所不同,多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使人们被动地惧法而非自觉地守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亭子
李新文
①不知不觉,我靠近了岳阳楼旁的怀甫亭。
②那会儿,夕阳与树上的枫叶一个颜色,风一吹,“哗啦啦”落下来,像一种叹息。一片叶子落在我的肩上,停泊了一会儿,画出一个弧,掉在地下。那一刹,我疑心这不止是一种生命的坠落,也是季节的归属。但,不管怎样,都是过程,让生命处于停泊状态的过程。其实,从石级到怀甫亭不过几十步的路程,但我走得很慢很慢,生怕时间加快脚步的速度,会将十多个世纪浓缩成一瞬。我知道,那掩在树林中的亭子,也同我一样在怀念着一个人的名字——杜甫。
③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缓缓伸向亭子,并在时间里伸向远古的残唐。这条铺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是通往古长安的方向。走在路上,分明感觉一千多年前的岁月在向我涌来。秋阳浓重,不知那个形销骨立的杜工部,是否还站在被秋风卷着茅草乱飞的屋檐下,拄着他的拐杖长长地叹息?是否还在一叶孤舟里念念不忘他的家国?也许,一路走来,还在一次次吟诵那痛彻肺腑的《三吏》《三别》吧。先生不到50,已长出满头白发。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他从老家出发,直奔长安,折腾一番后,又从长安走向四川。不久,日子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又一次作生命的漂泊。于是,出长江,漂向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他风一程,雨一程,走在木叶凋零的季节里,心情一定是沉郁的。可不曾想,这岳阳楼下的亭子竟成了他灵魂的归属。
④那年,先生摇着木筏子来到了岳阳码头,把舵绳往岸边的树上一系,晃着枯叶般的身子向岳阳楼的方向走。那是个秋天的下午,阴云低沉,压得一湖秋水喘不过气来,这气氛,一如他老迈的气息。好不容易向上走出几步,一头白发被风吹乱,也懒得理会。他憋着一口气,使出洪荒之力朝头顶的岳阳楼爬。然而,这时的岳阳楼黯淡得不见几丝光彩,尤其远处的君山、近处的湖水似乎显得有气无力,像得了一场大病的人,向他投来无精打采的神色。他太累了。只好,一步一步地朝上爬,费了老大的劲,终于爬上神交已久的楼台。斜风细雨中, 楼阁一言不发,静静地立着,静默成雨中的一个意象。也许,楼台在这里等候他不少年了。
⑤他放眼一望,凄风苦雨,乌云斜飞,这样的气氛,更让他觉得自个儿像一只风雨里的孤鸟。“安史之乱”以来,他从长安一路走来,沿途躺着太多的饿殍,那景象,让人一望伤目。战争的惨烈,黎民百姓的苦处以及自身的孤单,一股脑儿在心头交集,起伏,缠绕,不觉一把老泪脱眶而出。泪水,迷蒙了他的双眼,也打湿了满腔的愁绪和那个寂寥的黄昏,连空中的鸥鸟也好像在为他哭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似乎随手一抓,能从文字里抓出一把人世的苍凉,还有浓得发黑的哀愁。不言而喻,字里行间有着透骨的寒意和生命的渺茫,渗透着尖厉的生命大痛和锥心刺骨的生命体验。
⑥现在,我面临的气氛静得仿佛将许多事物化为了空无。我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行进,生怕一不留神搅乱了先生的安静。这种静,对一个长年漂泊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安顿,就如一艘船在港湾里安然停泊,不再遭受风吹浪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靠岸的气氛。岸,对一个诗人太重要了,是栖息,更是安放。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这个亭子甚而整个洞庭湖太小了,装不下他的灵魂。杜甫与李白完全不同,他们的精神视角的走向,一个朝上,一个向下。杜甫的眼睛和诗笔一直向着底层小百姓,在用灵魂与他们对话。
⑦亭子里有块石碑,刻着先生的诗《登岳阳楼》。我想,肯定不少人读过,但未必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大痛。
⑧先生走了,纪念他的亭子还在,并朝着他老家河南巩县的方向。年年岁岁,只有风在丈量着两者之间的距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点明引发作者展开联想、抒写情感的对象,总领下文。“靠近”与下文作者“走得很慢很慢”相呼应,突出作者心情的沉重。
B.文章第③段中“长满苔藓的石板路”“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意在表达时间的久远和客死他乡的杜甫一直在想念着家乡、关心着国家。
C.“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晚年杜甫的苍老形象,而这苍老透露出杜甫饱尝了世间的战乱之苦、漂泊之苦、思念之苦。
D.文章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怀甫亭及其周围寂静的景物,在不断变换的景物中浮现杜甫的人生历程,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文化意蕴。
【小题2】作者为什么将“怀甫亭”称为“杜甫的亭子”?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