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实”与“历史”“未来”形成对应关系,尽管历史和未来题材创作同样可以表达现实意蕴,但现实题材创作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更为直接,更容易对社会现实产生显见的作用,因而,我们国家历来重视用现实主义精神引导创作,这是很自然的,也有利于文学创作获得强盛的生命力。现实主义的本意包括正视现实、不回避现实、如实写照现实的要求。肯定这一要求,表现了国家的自信。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同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国际声誉,正说明现实主义道路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繁荣发达的主要途径。当然,现实主义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样态,近年来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的兴起,在相当规模上带来了浪漫主义创作的新气象,打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但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是体现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和最高水平的创作。特别是在反映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报告文学创作为代表)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小说创作为代表)两方面,具有大众文学、网络文学无法比肩的优势,更集中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现实主义的力量,体现于其深厚的美学价值。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正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少有浅薄的冲动,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不愿意在文学阅读中随便迁就作者的教化,更以真实感作为审美感觉的基础,这些都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必然成为文学读者,尤其是高层次文学读者的主要需求。
作为文学创作形式之两翼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又从来都是互有补充的,人们不仅需要真实的观照,也需要理想的想象。正由于主流文学在一个长时期内将现实主义定为一尊,忽视了身旁一大片荒芜的文学土壤,才使大众文学和网络文学赢得异军突起的广袤余地。最初,青春文学兴起,几乎在一夜间征服了无数青年读者的心,其本原正出自于浪漫情怀。后来,网络创作以言情、武侠、侦破、玄幻、奇幻、穿越等为样式,蔚为大观,其内质也来自于浪漫的想象,而这些样式都是以往正统主流文学所不为的。传统文学是倾向现实的文学,网络文学是倾向理想的文学,代表着不同文化气质。传统文学以揭示真实为最高目的,主张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世界;幻想文学首先看重愿望,依照理想的面貌制造幻象。网络文学更迎合人的本性,传统文学则无意屈从于人的善良愿望。所以网络文学是一种轻松消遣的文学,传统文学是一种严肃的文学。
理想的写作也有其鲜明的美学特征,它们满足了人们关于美好、善良、正义、理性和瞭望未来的愿望,弥补了现实主义的冷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以同时改变两种文学的样态。
(摘编自胡平《刍议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题材创作比历史题材和未来题材创作更直接地介入现实生活,更容易作用于社   会现实。
B.国家自信的表现之一,就是肯定现实主义创作正视现实、不回避现实、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C.近年来具有浪漫主义特点的大众文学、网络文学,获得了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多的受众,成了主流文学。
D.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学创作形式是现实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国际社会所注目和赞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反映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这两个方面上,现实主义创作具有浪漫主义创作无法比肩的巨大优势。
B.现实主义创作与浪漫主义创作都是文学发展的样态,但是现实主义创作更集中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C.青春文学和以言情、武侠、侦破、玄幻、奇幻、穿越等为样式的网络文学,分别以浪漫情怀和浪漫的想象征服读者。
D.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因而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国家都重视用现实主义精神引导文学家进行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这样,文学创作可以获得强盛的生命力。
B.现实主义以揭示真实为最高目的,其作品适合高层次文学读者阅读;浪漫主义依照理想的面貌创作,其作品只适合浅层次文学读者轻松消遣。
C.我国文学创作既要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又不能排斥浪漫主义的创作,否则,就会失去一部分读者,文学就不会全面繁荣发展。
D.浪漫主义创作能表现人们对美好、善良、正义、理性的追求和瞭望未来的愿望,它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可互取其长互补其短,相得益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8:3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明代官式建筑中的藻井艺术

张磊

明代官式建筑是由官方主持或按照官方规则建造的建筑。官式建筑上的某些构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如华丽的藻井,就被作为封建皇帝至尊至贵的一种象征性构件。

藻井是用在宫殿、坛庙、寺庙建筑当中,安置在帝王宝座上方,或佛堂佛像顶部天花中央的一种“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特殊装饰。

藻井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它是“礼”的象征,如唐代就规定“非王公之居不施重栱藻井”。宋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有所放宽。以后各代对建筑的等级规格都作了一定的限制,如明代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准歇山转角、重檐重栱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另根据《风俗通》记载:“今殿做天井。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

除此之外,藻井还有中国文化中更深层的褒义,即是“天圆地方”及“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藻井多为上圆下方,正合乎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于是藻井有了象征“天”的意味,有的藻井还绘制了天体图。皇宫中皇帝宝座上的藻井,用来将天庭世界与人间帝王相比附,表明皇帝是“天”的代言人,可以替天行道。

隆福寺正觉殿藻井是我国现存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整个藻井的结构为方井内含圆井,圆井内又含方井。圆井悬挂于方井之内,由六层主框架叠落而成,每层框架均细雕云纹图形。第六层为盖井层,顶盖上绘有一幅沥粉贴金的彩绘天文图,以此衬托藻井广阔的无限空间。藻井内绘制天象图,可能也是以此代表天体,成为人与上天沟通的途径。

宋代是藻井基本定型时期,制作规范化。在宋代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的基础上,明代藻井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角蝉数目增加,宋式斗八藻井的角蝉为四且无斗栱,明代的角蝉成倍增加,如明代的隆福寺正觉殿次间藻井角蝉兼具菱形及三角形,周围且施小斗栱,雕刻龙凤更极工巧。其次是由阳马构成的穹顶被半栱承托的彩绘浮雕圆井所代替。明代在八角井内侧角枋上安雕有云龙图案的随瓣枋,将八角井归圆,这样就将宋代的斗八形式转变为明的圆井。再次是宋代藻井的顶心和明镜都较小,有的几乎没有明镜。而明代明镜的范围越见扩大,如明代隆福寺正觉殿次间藻井的明镜。另外,宋代藻井虽已用彩绘为装饰,但整体效果尚较简素。而明代藻井装饰趋于华丽,全部以木雕花板装饰,在角蝉、压槽板及圆井部位大量采用雕刻工艺,并大量运用贴金技法,装饰意味更加浓厚。

除去这种四方变八方变圆的常见形式外,明代实物中也有形式独特,不拘成法者。如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外圆内方,如制钱状。圆井作三重天宫楼阁,自上下垂,雕以斗栱、云卷及不同形式的楼阁,中心顶端方井上亦刻楼阁,穷极精巧。

清代藻井极尽精巧和富丽堂皇之能事。一是雕饰工艺明显增多,龙凤、云气遍布井内,尤其是中央明镜部位多以复杂姿态的蟠龙为结束,所以藻井在清代又称作“龙井”。二是用金量大增,不仅宫廷藻井遍贴金饰,即是一般会馆、祠堂,也大量贴金,使藻井在室内小木作中形成突显的地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装饰的发展,从汉代的斗四藻井到宋代的斗八藻井,再到明代的藻井,最后到清代的龙井,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疏朗到繁密,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与建筑形制的发展是同步的,可以从藻井的发展中看见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程。这也充分说明了当建筑技术成熟后,形式便会在稳定的技术支持下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形式追求将会使形式与功能脱节而独立发展,走向为形式而形式的极端。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置在皇宫中帝王宝座上方的藻井建筑华丽,作为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成为封建皇权至尊至贵的象征性构件。
B.古代藻井的使用极为严格,各个朝代对藻井建筑的等级规格都作了一定的限制,王公大臣的住处都禁止绘建藻井。
C.隆福寺正觉殿藻井是我国现存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结构复杂,顶盖上的彩绘天文图,可能暗含人与上天沟通的想法。
D.古代藻井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其技术越来越成熟,形式越来越丰富,但有时也走向过分追求形式的极端。
【小题2】请概括明代藻井的作用。
【小题3】本文题为“明代官式建筑中的藻井艺术”,其“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外的草
谭向东
①窗外有片砂砾地,很多草已经从砂砾层下那深不可测的泥土里争出头来,两尺来高郁郁葱葱,正把那片砂砾地悄无声息地掩遮。
②这些草已经生长大半个春天了,纵然长得茎茂叶密,但它们始终只长到草的高度,还未没及窗台。
③离窗户三四米之遥的地方是围墙。墙体,由原来的灰色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浅绿色,原因是上面生长许多草了。远远望去,那些草看似一寸来高,但它们攀沿着墙体已经生长到围墙的顶沿了,仿佛只要围墙不倒,它们就能生长得越来越厚实,致使把整个院子环围起来的围墙都变了颜色。尤其是生长在围墙顶沿的那些草,得仰视,才能瞧见它们,但又有多少人会去仰视这些野草?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将虔诚仰望的目光投向的是围墙边的那颗苍劲葱郁的老银杏,欣赏它吐纳古今的恢宏,赞叹它剪裁春秋的博大。
④围墙之外是茫茫原野。那里也生长着许多的草,像芦苇、狗尾巴草……但因它们跟我隔了一面围墙,在短时间里无法进入我的视野,然而,对它们我仍有模糊的记忆:芦苇,多数是生长在湿地或砂砾铺就的河床上,尽管它们脚下的土壤不深厚,但默默挺着胸脯倔强向上,苇秆可以长到人的大拇指那么粗,纤长的叶片,像小钢锯一样锋利。虽然它们是属草的,但能长到人那么高,长成树一样的模样。其实,很多树还不及芦苇这类草!狗尾巴草则遍布原野,可谓无处不生,似乎上天早已固定它们就是普通的草类,纵然足下的土壤再肥沃,它们也难及人高,永远改变不了是草的命运,但它们好像并不在意这一切,依然桀骜不驯地疯长着。不知道,这世界上如果没有草,将是怎样的风景。
⑤这些都是窗外的草,也都有草根的存在。就因这一点,尽管很多草长得形同树样,可自始至终,它们都无法替代那些非草类植被———树,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⑥这个世界上的草,都永远逃离不了四季时令的界定与约束,都会有黯然败枯的那一天。它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草;最后,又赤裸裸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草都不是了。芸芸之草莫不如此。
⑦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便把在冻土下面蛰伏整整一个冬季的那些草根,唤醒,重吐绿芽并从那深深的泥土里钻出地面来,让世人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草的存在。
⑧夏季,是四季中最热的季节。这个季节,雨水充沛,阳光炽热,草儿踩着自然的节拍,与风儿为伴,与阳光轻吻,生长得自由自在,舒展得繁茂葱茏。
⑨秋天,是一个充满收获的季节,也是草木渐渐枯败的季节,但这个季节,气候渐渐转凉转冷。草便把自己的一生浓缩成可以让生命繁衍生息的种子———草籽,自身的躯壳,却日渐焦枯,然后,阗然无声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
⑩在苍茫大地上,或许惟有树能在每一个季节里昂然挺拔、苍劲耸立。草跟树却无法相提并论。在大地冰封、寒风呼啸山野的冬季,草把自己的根和草籽,无奈地潜伏在冬土里,寂静无声地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再如此重复新一轮的草命。
⑪窗外的草,实在太多,我无法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起初觉得它们太平庸,并没有留意到它们的存在,但那些草倚着围墙、砂砾,或者围墙外面形形色色的土地,一直在默默地生长着。直到一天,它们长成了苍青色的风景,我才突然留意到它们的存在,也才会有人留意它们的存在:虽然草叶是锥尖形的,叶面上的叶脉,也分外明晰,但草叶边沿却布满了锯齿。我忽然恍悟:虽然是草,但那也是生命的奇观!对憧憬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的草,谁也不可以轻侮,同样也不能随意蹂躏!在草的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暗示……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窗外的草”为线索,先写砂砾上的草,再写围墙上的草,最后再写围墙外原野上的草,情节多变,波澜起伏,文章情感真挚感人。
B.文章开篇点题,并交代了草的生长环境恶劣,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
C.文章第二段用人们对围墙上的草与围墙边的银杏树截然不同的态度作对比,表现草的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D.第④自然段作者以芦苇和狗尾草为例,写了两种草的命运:一种是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依然顽强生长,长得像树一样高,甚至超过了一些树;一种是即使在优越环境中也达不到树的高度,但依然顽强生长。不计较命运如何,两种草都具有顽强生命力。
E. 文章中在冬季“草把自己的根和草籽,无奈地潜伏在冬土里,寂静无声地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再如此重复新一轮的草命”,通过拟人手法“无奈地”“寂静无声地等待”,形象地写出了生命力顽强的草的无奈辛酸,自哀自怜。
【小题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4】作者在最后一段中写道:“在草的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暗示……”,作者到底得到了什么暗示,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甚是好看。其中,“舟中人两三粒”,文有不通而可爱。它有点像大街上以广招徕的霓虹灯。霓虹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明灭交互。因了那“灭”,使灭后的“明”更明,而反复不停地明明灭灭,色彩不仅愈显斑斓,其忽隐忽显、忽进忽退,且似活了起来。

“舟中人两三粒”不妨试改为“舟中人两三个”,在字面上可谓通矣。或者省去一字,为“舟中人两三”。可通则通了、 简则简了,却成了明而不灭的霓虹灯,虽有光有色,已是平板呆滞、生气全无。“粒”字就字面讲,作为量词用以指“人”,显然不伦不类。然而,在这特定的句式中,这不伦不类反使它飘忽不定,似量词;又似状语,恍兮惚兮,闪闪烁烁,给“两三人”罩上“粒”的影子:瑟缩蜷曲如豆如谷之状,而“渺沧海之一粟”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幼孩的话。他母亲抱着他看电视,看了一会儿之后,突然挣扎着要走,母亲问他为什么。他一字一顿地大声说:“看——饱——了!”家人齐声哄笑。这“看饱了”与“舟中人两三粒”,何其相似乃尔!

似通非通,实则是在“比喻”上做文章。“非通”是比喻的荒谬的一面;“似通”是比喻的合理的一面,两者相反相成,出乎意料,在于情理之中。

(节选自韩羽《文有不通而可爱》,《文学报》2017年3月16日,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解释文中“以广招徕的霓虹灯”与“明而不灭的霓虹灯”的含意。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看饱了”与“舟中人两三粒”“何其相似乃尔”?
【小题3】《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惹得众人笑翻。根据材料,刘姥姥的话是“文有不通而可爱”吗?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提出的著名思想主张,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虽然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辩证分析,其合理内涵在当今时代也有积极意义。
②“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认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这就叫做“民胞物与”。
③“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影响甚大。例如,清代名臣曾国藩就将其视为“完人”的两个重要条件之一,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思想其实是一种阶级调和论,因为它并不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并不主张阶级平等,而是建立在封建宗法关系的基础上,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从上而下的怜悯而已。虽如此,对这个思想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辩证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我们今天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之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呢?我们可以从“民胞物与”的思想中获得启示:把别人当同胞兄弟,爱人如爱己。当前,经济社会深刻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容易出现不和谐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尊高年”、“慈孤弱”,倡导和践行换位思维,帮人之需,济人之危,扶人之困。只要我们以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与人交往,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矛盾和摩擦,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民胞物与”思想中的“物与”即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现这些突出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一味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象,不尊重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其实,自然是具有独立性的。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社会劳动的相关者,客体化的自然界保留着两种特征,即面对支配它的主体,它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必须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应把自然当同伴、当作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顺应自然规律,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不过度垦荒、不乱砍滥伐,注意资源节约、保持生态平衡。只有认真践行和始终坚守这种理念,才能保持天蓝、地绿、水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在《西铭》中提到,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君子立志时,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
B.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倡导践行换位思维。
C.我国目前出现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象,意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哈贝马斯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具有客体化特性,是社会劳动的相关者;这一观点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首先明确“民胞物与”思想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其做了总体评价。
B.②段阐述了“民胞物与”的内涵;③段紧承②段,举例论述了“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
C.④段由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谈起,分析了产生不和谐因素的原因,阐述了“民胞”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D.⑤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手,指出“物与”这一观点的积极作用,对比剖析了我国与德国的现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思想主张,它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
B.在曾国藩的思想中,“有民胞物与之量”是成为“天地之完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它并不是主张阶级平等。
C.思想频繁的交融交锋必然导致社会不和谐,只要把别人当同胞,爱人如爱己,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矛盾摩擦。
D.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资源短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