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现代碑学的建设与可能
碑和碑学是两个概念。碑是书法的一种存在形态,而碑学则是关于碑的理论学说或背的学问。碑的历史可以上溯于秦石鼓及秦诸石刻。汉、魏、北朝、唐无疑是碑的大兴时代。碑学的兴起可追溯于宋欧阳修《集古录》。它虽不全言碑,但其大量收集记录各种碑刻古物,为就单纯的金石之发展研究开了先河。赵明诚《金石录》则是其滋润下诞生的杰出结果。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碑学兴起。在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有学术著作成就,而且在创作上,苏轼撇捺舒展结字紧结,明显有受北碑的影响;黄庭坚则孜孜于《瘗鹤铭》,造就了其长枪大戟的行楷书艺。碑学的再次复兴即清代碑学,随着清代文人对碑拓片的大量掌握,提出了唯北碑或魏碑独尊。清代碑学达到了彻底地推翻帖学一统局面,使北碑获得了全面解放。但实际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积极和消极作用交织。
晋唐书法是由名家递相传承而成的,它的发展传延,有着极大的崇祖宗法特征,书法的传承寄希望于书斋经典秘本或得道名师的真传。清代碑学的贡献就在于文人书家们在这一狭隘的师法传承体系之外,寻找到了一个更加阔大的书法师法、取法视界和领域。这不仅打破了书法的师法传统,而且在审美取向、笔墨图式、风格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清代碑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场自我解放运动,文人书家们以其理性的眼光、思考与实践终结了文人书法一统天下的书法传承史,而为碑帖二元,或以碑为主的书坛局面。
当代碑学是否可以重建、或发展?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着眼点的转换。清代碑学是将书体风格或字体风格作为研习目标的,而当代书法审美的着眼点更注重以作品为单元的视觉效果。第二,在资源上,当代碑学的发现数量远超清代不知多少倍。清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也不过记载了四百块左右。而当代全国各地所可见碑当有数万块。碑刻的年代、形制、风格、类别多种多样,建立书法碑刻文献学也是迫在眉间。第三,清代碑学是以碑帖为对立,或主或次的理论思维。当代碑学应该科学地将二者视为历史时期、书写场合、书体风格相互补充的不同类型。
总之建立总书法学之下的分支学科,是现代碑学复兴和发展的必然方向。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碑是书法的一种存在形态,兴盛时期在汉魏北朝及唐,北碑或魏碑被清代碑学推崇。
B.碑学的第一次复兴在宋代,赵明成的《金石录》和黄庭坚的《瘗鹤铭》都是其中优秀的学术著作。
C.晋唐书法由名家递相传承,过于注重书斋经典秘本或名师的真传,它的发展传承容易受局限。
D.当代碑学资源远远超过清代,碑刻的年代、形制、风格、类别多种多样,建立碑刻文献学,是实现碑学复兴的当务之急。
【小题2】清代碑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指什么?(3分)
答:    

【小题3】请简要概述清代碑学的意义。(3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02 01:36: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程大利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出现气虚、烦躁等现象,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个人性格和修养的关系,元气不匀,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元气不足,则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诀——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也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第1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B.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是人格的标志。
C.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D.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国画始终关注笔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存在主义
萨特
①存在主义乃是使人生成为可能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宣称任何真理和行为都包含着环境和人的主观性。
②对大多数正在使用这个名词的人,如果请他说明一下它的意义,一定总会感到极其含混不清。因为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字眼,人们常兴之所至地称呼这个音乐家或者那个画家是“存在主义者”。一位《光明报》的专栏作家竟自己签名为“存在主义者”,然而,事实上,这个名词现在被广泛地使用在众多的事实上,以致它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了。
③这问题之所以复杂,乃是因为存在主义者有两派所致:一派是基督教,其中我将举出雅斯培与马色尔,这两人都自称为天主教徒;另一派则是存在的无神论者,其中我们必须举出海德格和法国的存在主义者以及我自己。
④他们的共同点则是他们都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也可以说是: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我们所意指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呢?
⑤如果人们研究一件工业制品——譬如说一本书或者切纸刀——人们就可以了解,制造它的工匠必定先有关于它的概念存乎心中。同样地,他曾对切纸刀的概念以及先于存在的制作技巧加以注意过,这种制作的技巧是那概念的一部分,实际上,也就是定则。因此,切纸刀就成了在某种一定方法之下所制成的东西。而在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有某种特定的用途,因为我们不能想像一个人会制造一把切纸刀而不知道它的用途。所以,对于这把切纸刀,我们可以说它的本质——也就是使它可能被制作出来以及具有意义的这种定则与性质之总和——先于它的存在。
⑥当我们把上帝视为造物者时,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把他当作超级的工匠。所以,上帝造物的时候,他是确切地知道他正在创造什么。因此,上帝心中人的概念亦如工匠心中切纸刀的概念。上帝根据一种程序和概念造人,恰好工匠依照一个方式和定则造切纸刀。所以,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是上帝睿智中某一个概念的实现。在十八世纪的无神论哲学中,曾抛弃过上帝这个观念,但是并没有抛弃本质先于存在的想法。
⑦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我就是一个代表),极为一致地宣称,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也就是如海德格所说的人的实在性。我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首先碰到各种际遇,首先活动于这世界——然后,开始限定了自己。若依存在主义者看来,一个人如果无法予以限定,那是因为人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什么。只是到了后来,他才成了某种东西,他才把自己创造成他所要成为的东西。因此,就无所谓人的天性,因为没有上帝来给予它一个概念。人赤裸裸地存在着,他之赤裸裸并不是他自己所想象的,而是他是他自己所意欲的——他跃进存在之后,他才意欲自己成为什么东西。
⑧存在主义的第一个作用,是它使每一个人主宰他自己,把他存在的责任全然放在他自己的肩膀上。
(节选自《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小题1】文章中提到“工匠造切纸刀”,主要有什么作用?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这句话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小题3】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3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地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随着呼吸、吞咽等生理活动而与外界环境发生接触后,各种细胞便相继光顾到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以为外来的微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体内遗传菌因控制下,构成了生物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组胚、解剖及其他各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整个过程。
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机体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为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乳酸或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的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黏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群结构,菌群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黏膜系统,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点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制剂等。不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看起来细菌杀死了,旧病未除,新病又生,令医生头痛,患者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崭新疗法。“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教授1981年说的名言。
【小题1】对正常微生物群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体保持正常微生物群的平衡与稳定是健康的前提。
B.正常微生物群可以代谢某些活性物质,形成化学屏障抗拒致病细菌的入侵和伤害。
C.正常微生物群可以形成生物膜群结构,刺激皮肤、黏膜,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
D.正常微生物群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部分,能间接参与人体疾病的防御。
【小题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
A.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是在体内遗传菌因控制下的正常微生物群、免疫和代谢。
B.正常菌群是人体的终生“伴侣”,人体菌态失衡,会危及健康。
C.使用现代化的检查和服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制剂等,严重影响了人体微生态失调。
D.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的时代,而具有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益生素,能起到防病疗病的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来自太空的灭亡
〔美〕菲尔·普莱特
看起来宇宙生活相当平静,不是吗?白天,太阳有规律地发光;夜里,群星闪烁,令人安心。这是梦幻。整个宇宙都充满着危险、险恶的事物,它们相互冲撞争夺地位,都是为了将我们扫出地球表面。幸运的是,它们成功的可能性都不大——有多少你认识的人是被质子分解致死的?——但是,如果你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它们中的一个必定会消灭我们。那么,是哪一个呢?
在我们可能遭遇来自太空的灭亡的所有方式中,最有可能的是被小行星彻底消灭。为什么?因为我们位于宇宙射击场,每天有100吨的物质射向我们。不过,每隔数百年才会出现一个大吨位的,当这种大东西出现时,麻烦也就发生了。如果你能问问恐龙,我想它们一定会让你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也认真对待了。由一群科学家组成的B612基金会就致力于确保人类的命运不会以在未来的博物馆内陈列我们的骨骼而告终。他们建议:不用核武器,而用航天器撞击危险的岩石,迅速移动它的位置,然后利用另一个航天器进行微调,并利用它的重力把这块石头拖进安全轨道。这听起来像是科学幻想,但是,模型演示显示,这是我们拯救地球最好的办法。
对我们来说,太阳还挺重要。没有太阳,我们会冻死。可是,太阳也到中年了:年届45亿岁的太阳已经差不多耗尽燃料,若干亿年之后膨胀为红巨星,可以吞下水星,熔掉金星,把我们烤成美味脆饼。甚至早在此之前——在不到一亿年——它就会热到足以升高我们的平均气温,导致温室效应失控,煮沸我们的海洋。幸运的是,那是从今往后漫长时间内的事。我会让我的曾曾曾曾曾N代曾孙去担心这件事。
黑洞是误解。它们并未以行星和恒星的形式在星系中漫游,寻找可口的小吃,而是像数百亿其他恒星那样环绕银河系运行。不过,其中一个有可能会漫游到过于接近我们的地方。如果它做到了,就会破坏行星轨道,导致地球落进太阳或被甩进外太空。黑洞不可能完全吞噬我们,但是考虑其他选择,也许相对有好处。不过,请注意,任何大质量物质都会惹麻烦,其中包括平时常见的恒星,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鉴于发生这样的事可能需要数万亿年或更长时间,我们不必过于担心游手好闲的黑洞。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一定会走到尽头,其中包括我们的宇宙本身。它已经130亿岁了,不过,在一万亿年以后会发生什么呢?——物质本身也会土崩瓦解:长期以来被认为完全稳定的质子也许在约1039年后碎裂。因此在那么遥远的未来,宇宙也许只不过是极其稀薄的电子和低能量光子雾,围绕永恒的虚无起伏。
虽然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是如此遥远未来的事情,以致目前宇宙的年龄看上去就像蚊子翅膀的一击。我们当然还有更需要迫切关注的事情。
若问我的建议,就是走出去,抬起头,享受阳光、月亮和恒星。就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它们也许会永远存在……永远是很长很长的时间。
【小题1】根据文意,不属于作者预测的“来自太空的灭亡”的一项是()
A.大吨位的行星撞击地球。
B.温室效应失控。
C.黑洞破坏行星轨道。
D.宇宙本身土崩瓦解。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模型演示显示,用航天器撞击危险的来袭大吨位行星,是解除行星袭击地球类灾难的最好办法。
B.由于B612基金会的科学家们秉着认真的态度,对行星撞击地球的现象进行了精心实验,认真研究,因此,人类的命运不会以在未来的博物馆内陈列我们的骨骼而告终。
C.我们平时常见的大质量的恒星接近地球,黑洞漫游到过于接近我们的地方,这两种事件对地球带来的麻烦有许多共同之处。
D.在我们可能遭遇来自太空的灭亡的所有方式中,最有可能的是被小行星彻底消灭,最不可能的是人类被质子分解致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是“来自太空的灭亡”发生的最为重要的条件,也是人类面对“地球末日”,能够笑傲苍穹、享受人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B.太阳变为红巨星后,会升高我们地球的平均气温,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失控,煮沸我们的海洋。
C.文中“我们当然还有更需要迫切关注的事情”,指的是不可预知的对人类构成更大威胁的来自太空的其他类型的灾难。
D.人们对黑洞的误解是,黑洞像恒星那样环绕银河系运行,不会接近地球,毁灭人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面临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还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
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绝非封闭自囿。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自强的最佳体现,是使文化产品精粹、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积极有意义,因为一切文化最终都是要寄寓在具体而实际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之中。自强要求我们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作“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媚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股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来。
实际上,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外,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对此若单纯防堵与抵挡,效力不大。只有不断加大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文化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只有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消化与感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并产生价值。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把文化资源化成精品佳作;只有精品佳作形成阵势,才能产生文化魅力;文化有魅力、有召唤力,才能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与能力才会不断增强。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提醒我们,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我们有效防范,更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安全是民族传承、国家稳定、人民得享文明之光的重要保障,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在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地吸纳,进行开放式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艾斐《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
【小题1】下列对于“文化安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便易面临安全风险。
B.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招致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这是一个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冲击的体现。
C.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有效防范,更需要开拓创新,要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这是由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所决定的。
D.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民族就会传承,国家就会稳定,人民就会享受文明之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我们必须反对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B.文化自律要求我们既要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轻视群众文化的态度,更要坚决反对崇洋媚外、紧盯国外领奖台而拼争奖项的行为。
C.面对美国的文化强势和称霸全球的现实,我们要不断加大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不断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D.如何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这要求我们不断开拓创新,让文化产品精粹、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积极有意义,这也是文化自强的最佳体现。
B.美国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这种开拓创新精神值得借鉴。
C.中华文化要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就必须增强自身的魅力和召唤力,而这有赖于精品佳作的不断涌现。
D.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地吸纳,这是中华文化保持活力和魅力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