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青铜器上的“纹/饰”
“纹”和“饰”通常被当做一个词,即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但“纹”与“饰”还是有区别的:“纹”者“文”也,“文”既可以表示“纹理”,更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意义;而“饰”有“巾”形,趋于“装饰”一义,其工艺内涵不言而喻。
“纹”与“文”因何相通一般的解释是“文”源于“纹”——鸟兽之纹启发了古人的造字思维,仓颉等人因而模仿足迹和毛羽,用交错的线条组织成形形色色的文字。尽管“纹”中有“文”,青铜器上的“纹”与“饰”却无法截然分开,因为青铜艺术讲究的就是“以纹为饰”。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兽面纹即饕餮纹,属于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正好概括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
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以饕餮图形为例,“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拼合痕迹的饕餮头部”。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
“纹”之所以能“饰”,依靠的就是对称与平衡之美。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到最后发展到以几何纹为主,但饕餮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
然而就在动物纹趋于消歇之时,一种新的“纹”加入了“饰”的队伍,这就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包括一些“前汉字”)。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没有文字,图形文字繁荣于商末夏初。其中,表现动物的可谓“文”中有“纹”,如羽纹、鳞文、甲纹和翼纹等,这些纹样使得这些文字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它们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
一般人印象中青铜器是“以纹为饰”,在此我们看到了“以文为饰”。“饰”固然是一种辅助性的功能,但通过发挥这种功能,“文”为自身赢得了成为艺术主体的机会。
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汉字一直保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与其最初扮演的“饰”的角色有相当关系。如果没有在青铜器上度过自己的童年,中国的书法艺术很可能跳不出美术字的窠臼,无从获得那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节选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青铜器上的“纹”“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初始意义来说,“纹”中有“文”,“纹”是“文”的同义词,但“文”还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更为广泛的意义。
B.“纹饰”指的是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其中包括兽面纹、龙纹、马纹等动物纹,也包括几何纹和青铜器上的文字。
C.“纹”相对于“饰”来说,出现的稍早一些,古人较早地从大量的兽面纹、龙纹、鸟纹中发现了“饰”的美学意义。
D.“纹饰”是青铜器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饰”更多地强调其作为工艺手段的装饰功能,“纹”之所能“饰”,依靠的是对称与平衡之美。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彩陶图案与青铜纹饰都采用了以动物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兽面纹,这在早期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可以得到印证。
B.汉字亦文亦图的性质,使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分开,最终成为书法艺术的主体,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获得了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C.繁荣于商末夏初的图形文字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文”中有“纹”,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
D.随着动物纹淡出青铜器,到了商代,以几何纹为主体的青铜纹饰不断发展壮大,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小题3】请分条概括兽面纹“属于青铜纹饰代表”的理由。(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15 03:25: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
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我想,它们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的: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符其实的千年瓷都。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在这里《三国演义》的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要用陶瓷艺术手段,塑造一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组雕、群雕,其难度之大,就可想而知。
但是,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在塑造单个的形象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在组雕、雕群的塑造上同样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曾山东的《孙悟空大战众天神》、李恭坤的《三国演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取材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塑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形象的塑造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
【小题1】下列对陶瓷雕塑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陶瓷雕塑是纯写实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B.陶瓷雕刻艺术和文学艺术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而在审美本质上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C.陶瓷雕刻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虽然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D.在陶瓷雕塑中,组雕、雕群的塑造,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但与单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小题2】(小题2)关于陶瓷艺术与文学二者的关系,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瓷艺术是空间和造型艺术,文学则是时间和语言艺术。
B.陶瓷艺术与文学的结缘起于何时虽无从考证,但它们均于民间,与先民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文学艺术为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为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许多启发。
D.文学长于叙事,其展示的是形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的固定死板的艺术。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景德镇是一个著名瓷都,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学之城。
B.文学名著中的所有艺术形象都能够在陶瓷雕塑艺术中得以完美再现。
C.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需要在如实复制文学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提炼与完善。
D.《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彰显了陶瓷艺术手段的无穷魅力。

同类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最近,读到新华社一则题为《专家称食物快速测毒试纸有望成家庭必备品》的报道,说“目前,科学界正着手研究一种快速测毒试纸,用这种高科技试纸往食物上一碰,便能知道食物是否安全。该试纸一旦面世,有望成为家庭日用品。”读过以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测毒试纸可以测出食品的伪劣,这东西好是好,但如果它自己就是伪劣产品,那该怎么办?正如一位网友对这则新闻的评论,问“有没有发明测试这个试纸的试纸?”科学界承诺提供防备有害食品的方法,但做科学的人却得不到公众的信任,这向我们发出一个警讯:我们社会的承诺和信任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
人的社会交往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承诺和信任为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经久、稳定而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和个人心理结构。食品安全是建立在人生活中最基本的承诺和信任关系之上的。信任的对象是人,不是代替人的科学或规章。食品有毒,不是因为缺乏科学,而是因为有人在滥用科学。同样,有毒食品之所以能畅行于市,不是因为没有规章,而是有人在破坏和利用规章。规章可以由法规管理,但法规最终得由人管理。尽管我们可以将人放置在监督制度之中,但我们最终还是得信任运作监督制度的人能公正无私,不损害公众的利益。我们不可能只依靠一层层的规章,因为一层层的规章最终还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个人身上。架空了人的道德和责任作用,“监督”机构和程序叠床架屋,难免成为试纸的试纸的试纸”
据报道说,能检测单一毒性的食物试纸早已面世,由于毒物花样翻新,现在“攻克”的目标是发明“能检测所有毒性”的试纸。这种试纸一旦上市,“市民外出买菜只需带上一包,非常方便”。且不说天下到底是不是有真能包测“一切”毒性的试纸,就算有,难道要把维护食品安全的责任,就此从厂商和国家转移到居民自己身上?如果这样,岂不模糊了食品事故责任的归属?
“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对任何“去人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保持应有的怀疑和警觉。
(节选自徐贲《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好主意》)
【小题1】解释文中画线句子“试纸的试纸的试纸”的含义。
【小题2】作者认为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好主意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如果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解决食品安全的好主意,那么你觉得怎么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打破“铁屋子”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性启蒙思想,是一种货真价实的乌托邦冲动。它幻想着有朝一日,人类的理性将会彻底消除黑暗,凡庸之众也将从充满了“群兽性”的乌合之众,变成彬彬有礼的世界公民,从而建立理想的“黄金世界”。
信任民众的“可启蒙性”,还是消除其“群兽性”,这个两难困境,就是从打破“铁屋子”这个不容置疑的终极目标中产生出来的。要打破“铁屋子”,就要信任民众,走自由主义的启蒙之路。但是,打破“铁屋子”,也是意味着必须打破“昏睡者”的生存现状,最终消灭“昏睡者”。启蒙的对象,反过来变成了启蒙所要消灭的“群兽”。
从哲学的启蒙到政治的启蒙,其实不是反思或批判,而是寻找更有效的手段,向既定方向推进启蒙。真正的反思,是鲁迅对“黄金世界”之可能性的怀疑。这个怀疑,不仅指向作为终极目标的“黄金世界”,更重要的是,它还以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瓦解了人生的“普遍原则”这个现代性启蒙的前提,直接颠覆了“黄金世界”的理论根基。
但鲁迅对启蒙的反思,也只是将问题揭示出来并呈现在我们面前。他自己,却转过身去,以“交白卷”的形式,走上了一条完全只属于自己的“反抗绝望”之路。今天的我们,如果不满足于简单地重复鲁迅交出的白卷,而是愿意直面他揭示并呈现给我们的“病苦”的话,就必须回到并牢牢地立足于“现在”。
回到常识,回到事实性的现在,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承认:人类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能建立的,只能是一个无限接近于光明但永远包含着黑暗的理想城邦,而绝不可能是一个打破了“铁屋子”,只有光明而没有黑暗的“黄金世界”。“黄金世界”的不可能,不是因为力量或技术的限制而在能力上的“不可能”,而是植根于人性自身的不可能。质言之,就是从现代性新宗教信条中挣脱出来,摆脱理性无所不能的幻象,承认人的有限性,这一点,既是鲁迅的启蒙所揭示出来的真相,也是无数以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启蒙“新宗教”为使命的思想者们历经多方探索之后的共识。
如前所述,鲁迅的启蒙并没有为我们指出正确的方向,更没有开辟什么光明的道路。“彷徨于明暗之间”的他,只是“揭出病苦”,把问题和困境一起留给了我们,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做出自己的选择。而立足于事实性的“现在”,承认人类只能带着与生俱来的有限性,生活在一个由“铁屋子”和 “光明世界”共同组成的世界里,则是回答鲁迅问题的必要前提。这当然不是简单地把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启蒙方案拿过来,而是要求我们在复杂纷纭的当代历史语境之中,改变单向度的现代性启蒙策略,考虑如何开启一种甚至多种能够同时处理“铁屋子”和“光明世界”等异质元素的新启蒙。(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打破“铁屋子”是乌托邦冲动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性是复杂和多样的,启蒙的对象可能变成启蒙所要消灭的“群兽”。
B.由于力量或技术的限制以及人生自身的不可能,无法做到建立“黄金世界”。
C.人类凭借自己力量所能建立的,只能是一个无限接近光明但永远包含黑暗的理想城邦。
D.人无所不能只是一种幻象,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是多方探索后的共识。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打破“铁屋子”是现代性启蒙思想的唯一目标,由此生发出信任民众的“可启蒙性”和消除其“群兽性”的两难困境。
B.从哲学的启蒙到政治的启蒙,都是在向既定方向推进启蒙,不同的是后者的手段有效。
C.鲁迅对启蒙的反思,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交了一份白卷,并没能解决任何实际存在的问题。
D.鲁迅把困境和问题一起留给了我们,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就能摆脱困境。
【小题3】根据相关内容,指出如何解决鲁迅留给我们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部中国文学史究竟应该从何时说起?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要说清楚并不容易。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艺术的起源追溯到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从后世的文献记载出发,我们也可以做出适当的想象性描述。如《礼记》所载的《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文献中留下的关于炎黄大战、大禹治水等等的神话传说。我们自然不能轻率地将这些历史的记载否定,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属于后世的记忆,暂时又难以得到实物的证实。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现了铜器铭文,在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了《盘庚》和《商颂》,还有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二是这些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文学的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当精关,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商代社会是否还曾经存在过其他的文字书写形式?是否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当然有。何以知此?这是由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考知的。我们知道,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可见,“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
(摘编自赵敏俐《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礼记》所载《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的历史文献等记载出发,我们可以推想,艺术的起源很久远。
B.诸如先秦两汉文献中的关于炎黄大战等的神话传说等,是后世的记忆,我们不能轻率否定,要作为历史则需要实物加以证实。
C.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D.殷商时代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的发现,《盘庚》《商颂》等传世文献的发现,使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时代,步入有文字记载的新时代。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文字载体意义。因为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在已发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上,甲骨卜辞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
B.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叙事条理清楚,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叙辞、命辞、占辞、验辞,是一篇典型甲骨卜辞的构成部分。
C.甲骨卜辞是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早期文学的范畴,它辞汇丰富,语言简洁,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
D.代表殷商文字书写另一种情况的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相较,书写文字较少,大多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这缘于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理论上讲,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但目前只能追溯到殷商时期,之前的伏羲、炎黄、尧舜等,只是传说。
B.铜器铭文是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它与青铜器制造业密切相关。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铜器铭文也随之步入了全盛时代。
C.文字的书写、文学的产生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可以考知,商代社会还曾经存在其他文字书写形式,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
D.殷商时代,重要的社会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情会被记录下来,或刻在甲骨上,或铸在青铜器上,或记录在典、册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荷兰的天气预报基本可以简化为两种——雨或可能有雨。”这是荷兰人对于天气的直接感受。这样一个半面临海、四分之一土地低于海平面的西欧小国,阳光显得格外奢侈。不过,贫瘠的阳光并未阻挡荷兰发展太阳能的脚步,其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
荷兰小镇海尔许霍瓦德城南坐落着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零排放小区——“太阳城”,这里家家户户屋顶都铺满太阳能电池板。太阳城的诞生,缘于实施欧盟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计划。小区除了周边三座风力机组提供能源外,最主要是5万多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为了得到更多阳光,太阳城中八成的房子是南北朝向。此外,小区建筑还采用大量节能建材和节能保温系统。不过,一座太阳能房子造价不菲,太阳城内一栋太阳小屋造价约20万——50万欧元(1欧元约合8.33元人民币),但这样一栋房子的生活成本却可能更便宜。
居民范·恩萨德太太介绍:“我们有两个电表,其中一个是太阳能电表,另外一个是普通电表。大多数清晨,太阳能电池板开始工作,直到晚上7点左右停止,这段时间我们使用任何电器都免费。让人更加兴奋的是,太阳能产生的多余电量还可存储进公共供电系统,年终由此得到一笔收入。”
荷兰虽然利用太阳能做零排放小区,但不容忽视的是,荷兰去年电能消耗总量近一成来自可再生能源,而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太阳能发电仅占0.4℅。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迈克尔·萨耶分析原因说,一方面,太阳能发电现有价格较贵;另一方面,较贵的价格意味着下降空间较大。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现在投资购买太阳能电池板,不仅要承担预期20年使用寿命是否可以实现的风险,还要承担新技术导致价格下降的风险。这也就意味着太阳能发电何时能够赢得更多市场,将取决于何时能够获得真正的技术突破,而这一突破正在荷兰国内悄悄发生。
荷兰“太阳能之路”项目组研究成员的雄心壮志是用太阳能电池板铺设在普通路面,建立高效、廉价的能源供应系统。项目组负责人德·维特介绍说,太阳光非常发散,所以需要很大的受光面。现在屋顶放置太阳能电池板的做法需要突破,“道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荷兰道路面积是屋顶面积的两倍。”
为了获得更多太阳光,路面当然是越透明越好,然而对于这样技术,越透明也就意味着越光滑,路面阻力过小将会造成许多安全隐患。相关科研人员目前正在测试各种各样的玻璃摩擦力和硬度参数等,并将于今年开始进行试验性道路铺设。
荷兰物理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介绍,光的反射对太阳能电池是大麻烦。现有太阳能电池面板采用的硅晶片的阳光反射率高达40℅,严重影响太阳能电池板效率。根据新的研究成果,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纳米涂层。涂层中的纳米粒子是圆筒状结构,这些圆筒的几何尺寸恰好适合捕捉太阳光。此外,得益于飞利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印刷”技术,可以将这一纳米涂层直接“印刷”到现有太阳能电池板的硅晶片上。这一切都意味着太阳能电池板效率大幅提高,成本也将大大下降。
或许正如德·维特所说,“目前来看,太阳能的确很贵,但事情正快速发生变化,我坚信,太阳能将来一定会成为能源供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太阳城”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城”里家家户户使用的能源全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
B.“太阳城”中的房子多为南北朝向,这样可以得到更多阳光,并且太阳能产生的多余电量可储存到公共供电系统,有助于太阳能得到充分利用。
C.“太阳城”屋顶铺设了太阳能电池板,因此城中的居民在任何时候使用电器都是免费的,这就降低了生活成本。
D.“太阳城”让欧盟实施的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计划由梦想变为现实,它是荷兰目前太阳能得到大规模应用的一个实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A.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的太阳能,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能否占领更多的市场,取决于它能否直接降低自身发电的现有价格。
B.路面越光滑,越有利于获得充足阳光,提高太阳光利用率,从而使太阳能电池板更广泛地运用于路面铺设。
C.采用新型“印刷”技术在现有太阳能电池面板硅晶片上将纳米涂层直接“印刷”的做法,能大幅度提高太阳能电池板效率。
D.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太阳能发电成本会大大下降,太阳能终会成为能源供给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