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该怎么对新经济进行“聪明的监管”
匡贤明
据央视报道,纵观近十年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互联网、供应链服务等新经济企业群发展迅猛。这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经济发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过去几年,依托于巨大的市场,我国新经济发展迅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三新”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电商等某些领域的新经济也引发了各方对垄断的争议,虚拟货币等某些领域新业态风险防范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经济发展势不可挡,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聪明的监管,实现创新驱动、公平竞争、风险防范的均衡。
首先应尽快把新经济纳入市场监管的范畴中,深入研究新经济的监督内容。
新经济发展中的聪明监管,一方面对新经济、新事物要有一定的耐心。新经济发展有很多新的情况是以前没有遇见的。传统的监管理论、监管工具能不能适应新经济,需要有一个观察和判断的过程。
以电商为例,2016年有一家电商企业在B2B领域市场规模占比为43%,第二名仅为7.5%。有人据此认为这是垄断。原因在于当前评定垄断的标准,主要是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即市场占有率。
然而,新经济大都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业态,BAT等都有对中小企业开放的平台,是一种产业生态,初创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孵化、发展。这不同于传统的有明确边界的企业,市场份额是不是界定新经济垄断的有效指标,如何判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需要尽快把新经济纳入到监管范畴中。新经济的发展,有新的特征,但不意味着可以游离于市场监管之外,脱离监管的视角,否则容易出现某些风险。
比如,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监管滞后,导致了不少P2P平台出现问题,一定程度地冲击了金融安全。因此,对新经济,既要监管,又不能匆忙下垄断的结论。
其次,尽快建立适应新经济特征的市场监管,做到“会监管、能监管”。客观看,我国当前的监管体制,还主要是适应于传统的工业化阶段,面对新经济、新业态的新特征,原有的市场监管思路、监管工具难以适用,“不会监管、不能监管”的矛盾突出。
比如,目前大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如何界定大数据的产权,如何保障大数据的安全,成为市场监管的重点,但这方面还没有完全破题。再比如,现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里没有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行业,这就造成了营业执照办理时登记困难,也导致“三新”统计与监管面临挑战。
因此,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建立新的市场监管体系。比如,探索政府与平台相互协调的监管体系,赋予平台相应的监管权限,构建“政府监管平台,平台监管企业”的格局。这一点,在电商领域尤其重要。否则平台治理假货会面临诸多挑战。再比如,适应“大智云移物”的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监管。聪明的监管,要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
最后,把数据安全问题作为聪明监管的重点。新经济以数据为动力,没有数据就谈不上新经济。但目前在数据监管的体制上,还有很多挑战。
比如,数据分散的问题、数据安全的问题。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了这方面的乱象。比如,消费者的个人数据在市场上被销售牟利。聪明的监管,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数据安全,既保障国家层面的数据安全,也保障企业和个体的数据安全。
(选自《新京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表现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互联网、供应链服务等新经济企业群发展迅猛。
B.建立监管,实现创新驱动、公平竞争、风险防范的均衡是新经济发展的关键。
C.加快适应新经济特征的市场监管,需要一方面对新经济、新事物有一定的耐心。另一方面,需要尽快把新经济纳入到监管范畴中。
D.现行经济监管体制,依旧是传统工业化阶段的产物,所以要使经济得到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适应新经济特征的市场监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层进式论证方法为主,详细解读了怎样建立新经济市场监管体系。
B.文章在每个监管办法提出的时候,都运用到了例证法,举例说明如何准确有效的实施本层次所论述的监管手段。
C.本文事实清楚,大量罗列数据,论述方法多样化,让读者生动感知文章内容。
D.一旦将数据安全作为了聪明监管的重点,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人信息,并且也保障了国家层面的数据安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将新经济纳入市场监管之后,针对冲击金融安全的P2P平台,将面临被大面积取缔,查处。
B.新经济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业态,有些新经济业态不同于传统的有明确边界的企业,如何通过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判定该企业是否存在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需要进一步研究。
C.加快适应新经济特征的市场监管后,如何界定大数据的产权,如何保障大数据的安全,这一难题将迎刃而解。
D.适应“大智云移物”的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监管。聪明的监管,要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这一切都需要把数据安全作为监管重点,以之为前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1 02:0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一门经验性学科,环境社会学应该更为关注具体社会与具体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使用的“社会”这个词是从外面移植的。根据钱穆先生的观点,如果简单地用西方社会学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社会,就是“强异以为同,其不能深入了解往昔中国社会之真相,殆无疑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没有与西方同样意义上的“社会”,西方所谓“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和个人权利基础上的,群己界限十分明确。中国的传统是集体主义取向的,家庭、家族是社会的基础单元,个人以及个人权利的界定并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直到今天仍有传统的延续。如果不考虑这些内涵上的差异,将“社会”进一步看作人群的集合及其生活形态,那么我们在分析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就应该有所注意。
不同规模的人口对于资源环境的需求和影响是明显不同的。英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规模是1000多万,美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规模是2000~3000万,日本也只是在3000多万人口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中国在超过13亿人口的条件下推动工业化,其所引发的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以前一些小规模国家的经验借鉴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社会是有时空限制的,或者说任何社会都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时空条件不同,社会状况不同,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状态也就不同。很明显的是,狩猎采集时代的社会与环境关系是区别于农业时代的,而农业时代则与工业时代有显著不同。即使是在工业时代,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经济学家为此还提出了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指出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呈现倒U曲线型关系。进一步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当今世界各地的社会越来越摆脱了彼此隔绝、隔离的状态,全球一体的社会形态正在出现。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社会文化、制度安排以及阶层结构也有差异。不同的文化,比如说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其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不一定相同。不同的制度安排,比如说,相对集权的再分配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交接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环境的影响和反应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社会结构也应该影响着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一个充斥着社会不公、缺乏社会互信和共识的社会,其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无疑是很脆弱的。
因此,环境社会学应该特别关注对于具体社会与具体环境之间关系的经验分析。研究中国环境与社会,就要看中国人口、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文化传统、阶层结构等等与中国特定的环境条件之间的互动。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还应该更进一步地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开展具体分析。当然,这样说并不是简单否定对于环境与社会关系进行抽象的理论思考的重要性,只是更加突出了社会学的经验性要求。
(摘编自洪大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与新反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没有与西方同样意义上的“社会”,西方所谓的“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和个人权利基础上的。
B.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延续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取向,个人以及个人权利的界定并不是那么明确。
C.“社会”在表征上可以被看作是人群的集合及其生活形态,所以可以不考虑其在内涵上的种种差异。
D.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呈现倒U曲线型关系,这也意味着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直接提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接着从西方和中方的角度对“社会”进行了论述。
B.作者赞同钱穆对“社会”的看法,认为用西方的观点并不能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
C.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在研究环境社会学时应多关注具体社会与具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指出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特点是要具体地讨论环境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社会学是一门经验性学科,要关注具体社会与具体环境的关系,因此抽象的理论思考对社会学研究并不重要。
B.钱穆认为,用西方社会学的观点看中国社会,是强制把不同社会看作是统一的,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真相。
C.不同的文化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不一定相同,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也不尽相同。
D.研究中国环境与社会,就要看中国社会与中国特定的环境条件之间的互动,还要对特别情况开展具体分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①如果把肥胖完全归罪于吃得太多,营养过剩,那是不太正确的。有些重体力劳动者,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还是身宽体胖。对于这个问题,英国科学家进行 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肥胖者体内存在一种功能特殊的基因,这种基因同体内的 3 号 染色体有关。由于这种基因藏在肥胖者的体内,故称之为“肥胖基因”。
②研究表明,肥胖基因原来是一种应付困难时期的保险装置,它可以促使身体 充分地利用一切食物,并将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储存起来。在一些长期极度贫困的地 区,居民体内的“肥胖基因”就比较多,以便从有限的食物中,吸收尽量多的营养 物质储存起来。然而,随着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不断丰盛,“肥胖基因”便成了人们的 负担,由“生命的保护神”变成了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③科学家发现,肥胖基因能促使身体制造出一种在血液中输送脂肪的蛋白质——“AOP-D 基因”。APO-D 基因赿多,血液输送脂肪越流畅,体内所积聚的脂肪也就 越多。医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人的“肥胖基因”喜欢隔代遗传,在多数家庭里, 胖父母一般不会将“肥胖基因”传给其子女,而会将它遗传给他们的孙辈。
【小题1】(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导致肥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能由于肥胖者吃得过多,营养过剩所致。
B.可能由于肥胖者体内“APO-D 基因”过多所致。
C.可能由于遗传所致。
D.绝不可能由于其父母肥胖的原因所致。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对“‘肥胖基因’原来是一种应付困难时期的保险装置”一句,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肥胖基因”有助于人们生活在极度贫困的地区。
B.说明长期贫困是形成“肥胖基因”的起因。
C.说明人只要有“肥胖基因”这种“生命的保护神”,便可以度过困难时期。
D.说明有“肥胖基因”的人能储存更多的营养物质。
【小题3】(小题3)下列对“肥胖基因”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肥胖基因”对人有害无益。
B.“肥胖基因”对人有益无害。
C.“肥胖基因”爱穷人。
D.“肥胖基因”弊大于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批评的平常心

李美皆

当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的时候,其实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被消解了。所以,面对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我不能不发问:当我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我们在关注什么?

文学首先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一部作品出现了,它或多或少打到了你内心的某个点,你对它有感觉,你对它有话说,才能形成批评。没有这一基本前提,批评家的技术再精湛,都是不适用因而无效的。文学批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首先具备读者的审美水准,再来着眼复杂深奥的批评。如果没有前者却强行切入后者,那就好比不会走还想跑。真不能想当然地断定批评家都具备了一个合格读者的水准,有的或许懂文学,但转头去写评论又是另一回事,好像一个死魂灵附体,所操持的话语体系令其离文学骤然远去。这样的批评和批评家是没有灵魂且毫无魅力的,甚至蹩脚或自欺欺人,很难与作品和作家形成声气相通或彼此激发的良性互动。文学创作是灵动的,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皮。评论家自身懂得人心和人性、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是真正好的批评产生的前提。

我不认为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有那么重要的作用。这两个行当,其实经常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批评远远当不了创作的家。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那就不如不讲。有哪个作家是看着批评的风向标去写作的呢?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作家。中国文学的高峰,都不是由于批评的先遣而出现的。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甚至还不明确小说是个什么东西。由于审美趣味和能力的差异,批评家对于作家作品误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当下批评主要的误判不是批判错了,而是表扬错了。有人担心批评家批判错了挫伤了作家积极性的严重后果,但我认为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的严重后果。即便真是批判错了,也大可不必恐慌,想想看,既然再怎么拔高的赞美都不会使作家愤怒,就说明他们抗赞美的能力是很强的,心态是不错的,内心是坚强的,那么,略微有点假以辞色的批判,也不会使他们瞬间脆弱下来以至于一蹶不振吧?拿出五分之一抗赞美的能力来抗批判,绰绰有余了。既然错误的赞美不会使作家愤怒,错误的批判理应不至于使他们不快。

文学批评与创作一样,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考验,不必担心,是金子终究会留下来的。关于如何批评以及如何引导批评,太多急于找出真理的探讨反而可能导致迷失“本心”,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不必焦虑。

(选自2017年5月10日《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好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列举曹雪芹写《红楼梦》这个例子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变乱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发生。人民很容易受到变乱的侵扰,而传统中国以农为生的人民,其个别抗拒外患的能力原是很脆弱的。因此,当变乱骤生时,只好逃入筑有城墙的城镇中避难,或群集乡村险峻之地以自卫。城镇在传统社会里,不仅是商业、文化的活动中心,更是统治权的象征,权力的必需品,亦即政治与军事中心。因而其选择的地点,也是依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决定的。乡间村聚,平时皇权并不能深入而有效地统治,是绅权的基点.一旦变乱发生,中央统治权威沦丧,地方武力基于自卫的需要而凝聚。其后,在维护地方权益的原则下,具有独立发展的倾向。于是在政治上,遂面临中央与地方势力争衡消长的现象。

②综琨地方自卫武力的历史发展,可以分成二期:宋朝以前中国地方权势较高,此时的地方自卫武力都靠领导者个别领导,各团体间缺乏制度及明确的组织办法可循,而有显著的自发性。因此,自卫武力所能发挥的力量受领导者能力影响很大。宋朝以后,自发性自卫武力固然继续存在,但自宋代实行保甲法后,保甲制度深入民间,成为平时维护地方治安的警戒力量,养成地方互助合作、守望相助的精神,也培养了地方士绅的影响力.一旦外患盗贼骤起,而政府缺乏平乱的实力,或缓不济急时,转而鼓励民间在政府督导下自组武力。民间可以很快地从平时警戒的保甲,转变成战时防御的自卫性团体,而且逐渐地制度化、组织化,南宋时代的忠义巡社和清朝的团练便是其型的例子.这种官督民办的地方武力的逐渐加强与制度化,可以看出政府介入地方的势力连渐加强,正可说明宋以后中央政府权威的增强及地方势力退缩的趋势。

就社会而言,历代地方自卫武力,基本上是地方小康完善之区的民众,当外患侵凌,盗贼横生,以致政治社会举起纷扰不靖之际,为维护生命财产及个人利益,本着互助合作、守望相助的精神,在乡绅的领导下,凝聚团结而发展出从事抗敌御侮的武装团体,对绅权的伸张有助长之势。其所据的防卫据点,多为没有城墙而形势险峻的坞堡与山水寨。除此之外,原为民间拒敌据点的坞堡或山水寨,由于颇能发挥拒敌的效果,后来进一步被历代政府所采借,成为政府边防上的重要据点,当历代外患或内乱兴起时,地方官往往先施行坚壁清野,继之移治于险要的山水寨继续抗敌,这都是仿行民间武力的做法。

——节选自黄宽重《从坞堡到山水寨—一地方自卫武力》,有删改

【小题1】下面各项对地方绅权的相关论述不符合所选文段原意的一项是
A.平时皇权并不能深入而有效地统治的乡间村聚,成为地方绅权的基点。
B.宋代开始实行保甲法,保甲制度深入民间,培养了地方士绅的影响力。
C.官督民办的地方武力的制度化,体现了中央威权以及士绅势力的增强。
D.凝聚团结进而发展出抗敌御侮的武装团体,助长了地方上绅权的伸张。
【小题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变乱发生时,农民只好逃入筑有城墙的城镇中避难,他们选择的地点,是依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决定的。
B.在宋朝以前的中国,中央权势较高,地方自卫武力都靠领导者个别领导,各团体间联系比较松散,有显著的自主性。
C.宋朝以后,由于政府缺乏平乱的实力,转而鼓励民间在政府督导下自组武力,民间自卫性团体逐渐制度化、组织化。
D.由于山水寨等处往往地形险峻,颇能发挥拒敌的效果,历代政府常常会借助这些民间拒敌据点来应对外患或内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B.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C.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C.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D.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C.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不一定要发展壮大海军实力。